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hanced age-hardening behavior in Al–Cu alloys induced by in-situ synthesized TiC nanoparticles 被引量:3
1
作者 Huabing Yang Tong Gao +2 位作者 Huaning Zhang Jinfeng Nie Xiangfa Liu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3期374-382,共9页
The influence of in-situ synthesized TiC nanoparticles on age-hardening behavior of Al–Cu alloys was investigated in Al–4.5 Cu–1.5 TiC alloy. It was found that TiC nanoparticles decrease the peak-age time effective... The influence of in-situ synthesized TiC nanoparticles on age-hardening behavior of Al–Cu alloys was investigated in Al–4.5 Cu–1.5 TiC alloy. It was found that TiC nanoparticles decrease the peak-age time effectively, from about 20 h for Al–4.5 Cu alloy decreasing to about 12 h for the Al–4.5 Cu–1.5 TiC. Mechanical property test shows that the age-hardening effect has been improved by the TiC nanoparticles. The increment of yield strength before and after aging is about 84 MPa for Al–4.5 Cu, while, it reaches to about113 MPa for the Al–4.5 Cu–1.5 TiC. After aging heat treatment, precipitates have been observed both in matrix and around TiC nanoparticles.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coefficient of thermal expansion between TiC and Al, high density dislocations in the Al–4.5 Cu–1.5 TiC were generated during water quenching after solution. Dislocations play a role of diffusion path for Cu atoms during aging, which reduces the peak-age time. Alpha-Al lattice distortion resulted from lattice mismatch of TiC/Al interface induces the precipitation of θ' phase around TiC nanoparticles, which increases the number density of θ' and improves the age-hardening effect. This finding is supposed to be also applicable to alloy systems of Al–Cu–Mg,Al–Cu–Mg–Li, Al–Cu–Mg–Ag, 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u alloy TIC NANOPARTICLES θ precipitation AGE-HARDENING Mechanical property
原文传递
2017年鹰潭市城区暴雨天气与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2
作者 桂园园 马中元 +2 位作者 齐永胜 余剑浩 张萍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3-75,共13页
使用MICAPS常规天气、江西WebGIS雷达拼图、自动气象站等资料,采用天气学中尺度天气分析方法和雷达回波图像形态分析方法,对2017年5次鹰潭市城区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鹰潭5次城区暴雨有2种降水类型:一是对流型降水,二是混合型降... 使用MICAPS常规天气、江西WebGIS雷达拼图、自动气象站等资料,采用天气学中尺度天气分析方法和雷达回波图像形态分析方法,对2017年5次鹰潭市城区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鹰潭5次城区暴雨有2种降水类型:一是对流型降水,二是混合型降水。对流型强雨带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混合型雨带主要呈东~西或西南~东北走向。造成鹰潭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有地面倒槽、准静止锋、地面辐合线、地面气旋等;925hPa至500hPa常常伴有西南急流、低涡、切变线,其中850hPa都存在一个比湿的大值区;200hPa常处在高空急流区的右侧、分流区内。V-3θ图上露点假相当位温曲线、饱和假相当位温曲线呈现“一”字形横向平直分布和竖向准重合型,对流层水汽充沛且深厚,水汽极易饱和,降水效率高,十分利于产生暴雨、大暴雨天气。造成鹰潭城市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主要是絮状回波带,回波单体强度虽然不强,但维持时间长,反复经过一地,单体回波呈现“列车效应”,最后形成暴雨或大暴雨天气。锋面回波带和锋前暖区的超级单体、强回波单体和短带回波,也会形成短时强降水而产生暴雨。在垂直剖面图上,对流性降水的强回波单体回波0dBz上沿达到12km以上,45dBz强回波顶高超过6km;回波中心强度达到55~60dBz,有时在强回波上方出现旁瓣造成的虚假回波。混合型降水回波的0dBz上沿在12km左右,但45dBz强回波顶高不超过6km,属于典型“低质心”降水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区暴雨 短时强降水 V-3θ 超级单体 絮状回波带 列车效应 低质心降水
下载PDF
台风倒槽导致河南不同强度降水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郑世林 赵培娟 +1 位作者 吴蓁 谷秀杰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0年第2期11-20,共10页
登陆后减弱的台风系统(低压、倒槽)经常为内陆省份河南带来不同强度的降水。为了更好地预判台风倒槽降水的强度,寻找台风倒槽暴雨预报关注点,对19802017年间河南省台风倒槽降水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区域暴雨出现的概率达78%,冷空气影响与... 登陆后减弱的台风系统(低压、倒槽)经常为内陆省份河南带来不同强度的降水。为了更好地预判台风倒槽降水的强度,寻找台风倒槽暴雨预报关注点,对19802017年间河南省台风倒槽降水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区域暴雨出现的概率达78%,冷空气影响与否和动力条件强弱是决定台风倒槽降水强度的关键因素。选择登陆点相似、陆上移动路径相似但降水强度差异较大的1312号台风“潭美”(区域暴雨)和0604号台风“碧利斯”(一般性降水)作为两类降水的典型个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碧利斯”倒槽降水产生在暖区,无冷空气参与。而“潭美”倒槽降水,850 hPa以下有冷空气影响,湿位涡斜压项对降水的贡献大于正压项的。“潭美”过程的水汽、垂直上升速度、斜压性远比“碧利斯”的强。低层冷空气入侵为“潭美”降水增强起到以下几个作用:1)加强了大气的斜压性,使台风低压系统通过获取斜压能量得以维持并发展;2)加强了低层风场的辐合;3)南下冷空气与台风系统相遇(冷暖交汇)导致锋生,伴随锋生出现的次级环流上升支进一步促进了垂直上升运动;4)冷暖空气对峙形成近于垂直地面的θse陡立锋区,引起倾斜涡度发展,进一步加强低层辐合和上升运动,将水汽源源不断送往高层,使降水增强。因此,冷空气对台风倒槽暴雨的形成至关重要。在有较强水汽输送的前提下,中高纬有无冷空气南下与台风低压系统共同作用,是判断能否形成区域性暴雨较为关键的因素。而冷空气作用导致的斜压性增强及动力条件改善,是河南台风倒槽暴雨形成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倒槽降水 冷空气 θse锋区 湿位涡 斜压性
下载PDF
阻塞高压与低温持续性降水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8
4
作者 李艳 马敏劲 +3 位作者 王式功 金荣花 侯锦芳 陈艳 《干旱气象》 2012年第4期539-545,共7页
利用PV-阻塞高压指数,研究了欧亚大陆阻塞高压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出现连阴降水的影响。结果显示:1978~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南方连阴降水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区域连阴降水持续日数有比较明显的年际变化,2008年连阴降水持续日... 利用PV-阻塞高压指数,研究了欧亚大陆阻塞高压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出现连阴降水的影响。结果显示:1978~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南方连阴降水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区域连阴降水持续日数有比较明显的年际变化,2008年连阴降水持续日数远远超过历史同期;合成分析的结果显示,连阴降水较强年份,500 hPa位势高度场上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西部地区同时有阻塞高压存在,但阻塞高压所起的作用对于南方各省连阴降水所起的作用不完全一样,冬季1月10日至2月2日,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频繁发生有利于湖北大部和江西、安徽局部连阴降水的增多,而不利于贵州北部的连阴降水发生;贝加尔湖地区阻塞高压偏多有利于湖北南部和安徽西部一些地区连阴降水的发生;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偏多有利于贵州大部和湖北西部连阴降水的偏多。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这段时间7省1市冬季的异常降水中,关键区阻塞高压所起的作用很复杂。贵州、江西地区异于常年的降水,可能与阻塞高压和其它天气系统的异常配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连阴降水 阻塞高压 PV-θ阻塞高压指数
下载PDF
不同性质降水天气在V-3θ图上的表现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田霄 《内蒙古气象》 2014年第2期20-22,35,共4页
文章根据欧阳首承的演化溃变理论和信息数字化方法,对区域性暴雨与局地强降水、雷暴天气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各地探空资料,通过大气探测特性层的非规则信息,发现不同性质的降水天气在V-3θ上明显的结构性差别。即一般性降水或大面积的灾... 文章根据欧阳首承的演化溃变理论和信息数字化方法,对区域性暴雨与局地强降水、雷暴天气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各地探空资料,通过大气探测特性层的非规则信息,发现不同性质的降水天气在V-3θ上明显的结构性差别。即一般性降水或大面积的灾害性暴雨的对流强度,比强对流天气弱得多。并提取各类降水天气的可预报性信息,为灾害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演化溃变 V-3θ
下载PDF
Ni_(75)Al_4V_(21)合金沉淀早期微观相场法模拟 被引量:2
6
作者 赵宇宏 张跃 陈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78-981,共4页
采用三元体系微观相场动力学模型,对较低铝浓度的Ni75Al4V21合金中γ′相和θ相沉淀早期进行计算研究,模拟了合金的原子图像演化过程,并计算了θ(Ni3V)相和γ′(Ni3Al)相的相内成分序参数分布和长程序参数分布.结果表明,θ相先析出,其... 采用三元体系微观相场动力学模型,对较低铝浓度的Ni75Al4V21合金中γ′相和θ相沉淀早期进行计算研究,模拟了合金的原子图像演化过程,并计算了θ(Ni3V)相和γ′(Ni3Al)相的相内成分序参数分布和长程序参数分布.结果表明,θ相先析出,其沉淀机制为等成分有序化+失稳分解,等成分有序化产生非化学计量比的单相θ有序畴,并被相界分开,失稳分解为一特殊的分解类型,主要发生在相界处,形成化学计量比θ有序相;此失稳分解过程同时又是γ′相在θ相界处以非经典异相形核方式析出的过程,先形成非化学计量比γ′有序相,并逐渐长成为化学计量比γ′有序相,从而形成2种有序相共存的组织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相和θ Ni75Al4V21合金 沉淀过程 相场法模拟
下载PDF
河西走廊降水预报模型的建立与样本检验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海燕 田庆明 +1 位作者 于亚楠 刘新雨 《暴雨灾害》 2022年第5期564-570,共7页
利用2018年4-9月西北地区共10 189站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及0.25°×0.25°分辨率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预报资料,用V-3θ图及Keras方法,建立了由分类模型和降... 利用2018年4-9月西北地区共10 189站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及0.25°×0.25°分辨率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预报资料,用V-3θ图及Keras方法,建立了由分类模型和降水量拟合模型组成的河西走廊降水预报模型,再通过“分类检验损失函数”、“TS检验”和“拟合检验均方根误差”三种方法检验了该降水预报模型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基于Keras建立的两个神经网络框架,采用“k折交叉”和逻辑回归方法,使模型更加可靠、特征关系更加合理,降低特征量的误差影响;衍生V-3θ图,增加特征值的种类,可缩小河西走廊降水预报模型主观识别偏差,实现了降水垂直结构预报的客观定量化;通过三种方法进行检验,发现该模型总体白天预报结果优于夜间,12—18 h的预报结果与实际值最为符合;利用个例对比发现,该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报降水过程的发生时间、主要降水时段、降水区域范围及降水中心强度,证实该模型对强降水天气有较强的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V-3θ Keras方法 降水预报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