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3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昌都崩勒溶洞石笋7ka BP以来高分辨δ^(18)O、δ^(13)C记录的气候变化 被引量:4
1
作者 韩建恩 邵兆刚 +6 位作者 程海 孟宪刚 王津 余佳 杨朝斌 孟庆伟 胥彪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545-2556,共12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崩勒溶洞石笋进行高精度的230 Th测年和C、O同位素分析,建立了中全新世7ka BP以来西藏昌都地区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记录。石笋C、O同位素记录揭示出,西藏昌都地区中全新世(约7ka BP)以来的气候演化大致可分为3个气候阶段... 通过对青藏高原崩勒溶洞石笋进行高精度的230 Th测年和C、O同位素分析,建立了中全新世7ka BP以来西藏昌都地区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记录。石笋C、O同位素记录揭示出,西藏昌都地区中全新世(约7ka BP)以来的气候演化大致可分为3个气候阶段:7000~4500aBP为暖期阶段,气候总体处于高温暖湿,伴随缓慢降温;4500~2300aBP为降温期阶段,出现持续降温,气候变得干旱;2300aBP至今为升温期阶段,气温及降水均出现波动上升。石笋C、O同位素记录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全新世以来研究区存在高温暖湿、快速降温干旱以及后期气候强烈震荡升温的气候过程。通过与董歌洞石笋同位素记录对比表明,崩勒溶洞石笋δ18 O同位素曲线变化的斜率、震荡幅度都要明显高于董歌洞石笋记录,揭示出青藏高原东部季风区的气候波动与全球性冷暖变化具有一致性,但高原石笋同位素记录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昌都石笋同位素反映的气候变化趋势与低纬地区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变化正相关,表明太阳辐射强度变化是高原季风影响区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崩勒溶洞 石笋 δ18 O δ13 C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乌鲁木齐降水中δ^(18)O的温度和降水强度效应的季节转换 被引量:3
2
作者 郑新军 李彦 徐利岗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91-498,共8页
受到温度和降水季节变化的双重影响,温带大陆和季风气候地区降水中的δ18 O有很强的季节动态。在中国北方由于受到强烈的温度季节变化的控制,降水中δ18 O有很强的温度效应,甚至在月尺度上与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然而,在降水事件尺度上... 受到温度和降水季节变化的双重影响,温带大陆和季风气候地区降水中的δ18 O有很强的季节动态。在中国北方由于受到强烈的温度季节变化的控制,降水中δ18 O有很强的温度效应,甚至在月尺度上与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然而,在降水事件尺度上,特别是多雨的夏季,显著的降水量效应仍然存在。本研究结合气象数据分析了来源于GNIP的乌鲁木齐月尺度上的降水中δ18 O与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年尺度上,保持气温和降水频率不变,扣除两者的影响,δ18 O与降水强度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2)。温度和降水强度效应分别为(0.45±0.03)‰·℃-1(T=17.38,P<0.001)和(-0.28±0.12)‰·mm-1(T=-2.29,P=0.023)。温度和降水效应在一年四季均存在,且两者存在季节转化,分别主导了一年中不同季节降水中δ18 O的动态变化。在气温剧烈变动的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显著的温度效应占主导。而在夏季(6—8月),显著的降水强度效应(T=-2.93,P=0.006)主导了降水中δ18 O的动态。尽管在冬季(12月至翌年2月)降水强度效应和温度效应很微弱也不显著,但是前者仍然大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波动 温度效应 降水强度效应 δ18 O
原文传递
季风前期青藏高原南北向河水稳定同位素空间变化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琴 王建力 +1 位作者 田立德 臧娅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1-136,共6页
利用2010年与2011年6月在青藏高原南北剖面采集的69个河水样品,分析青藏高原南北向河水中δ18 O与过量氘(d)空间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受不同气团影响,总体上,青藏高原河水中δ18 O自南向北逐渐升高,纬度每升高1°,河水中δ18 O升高约1... 利用2010年与2011年6月在青藏高原南北剖面采集的69个河水样品,分析青藏高原南北向河水中δ18 O与过量氘(d)空间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受不同气团影响,总体上,青藏高原河水中δ18 O自南向北逐渐升高,纬度每升高1°,河水中δ18 O升高约1.25‰.不同区域河水中δ18 O对海拔高度变化的响应不同,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南麓河水高程效应显著,唐古拉山以北河水中δ18 O高程效应不显著,同时青藏高原河水中过量氘有显著空间变化特征.由于青藏高原南北不同的降水季节变化、喜马拉雅山雨影效应及南北不同的水汽来源及水汽循环方式,使河水中过量氘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及唐古拉山以北表现为2个高值区,喜马拉雅山北坡至唐古拉山以南河水过量氘表现为低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δ18 O 过量氘 河水
下载PDF
三七不同器官稳定同位素变化规律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冬雪 李昕悦 +4 位作者 郭婷 梁社往 赵会玉 郭春平 何忠俊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28-132,共5页
明确三七不同器官中碳、氮、氢、氧同位素的变化规律,以及年限对三七碳、氮、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影响,为三七不同器官产地溯源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同位素比率质谱仪测定来自云南、广西44个3年生和7个2年生春三七各器官花、茎叶、芦头、... 明确三七不同器官中碳、氮、氢、氧同位素的变化规律,以及年限对三七碳、氮、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影响,为三七不同器官产地溯源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同位素比率质谱仪测定来自云南、广西44个3年生和7个2年生春三七各器官花、茎叶、芦头、块根、筋条、须根中的δ13 C、δ15 N、δ2H、δ18 O,利用独立样本均值检验以及Duncan’s法进行多重比较分析。不同年限间,三七各器官δ13 C、δ15 N、δ2H、δ18 O均无差异。不同器官间δ13 C、δ2H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为地下部分极显著高于地上部分,即δ13 C表现为芦头、块根、筋条、须根>花、茎叶(P<0.01);δ2H表现为芦头、块根、筋条>须根>花、茎叶(P<0.01);δ15 N则表现为花、茎叶>芦头、块根、筋条>须根;δ18 O表现为块根>芦头>花、须根(P<0.01)。稳定同位素碳、氮、氢、氧在三七不同器官中的分馏效果是不一致的,在进行三七产地溯源时,可以不考虑年限因素。在进行三七各器官产地溯源时,应根据其同位素变化规律选择有差异的同位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器官 稳定同位素 δ13 C δ15 N δ2H δ18 O 变化规律
下载PDF
Distributional features of δ^(18) O in precipitation in China
5
作者 ZHANG XinpingDepartment of Geography,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Yao TandongLanzhou Institute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CAS, Lanzhou 730000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1998年第2期57-64,共8页
According to calculation on available data, higher δ18O exists in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of southeastern and northwestern part of China, and the lower in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sou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C... According to calculation on available data, higher δ18O exists in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of southeastern and northwestern part of China, and the lower in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sou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China temperature effect appears mainly in the inner continent of midhigh latitudes and the amount effect appears in southeastern coastal regions,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and QinghaiTibet Plateau where the influence of monsoon climate is obvious. The meteoric water lines (MWLs) of different regions are of certain divergence,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able isotopic fractionations of the two processes, namely the evaporation of origins and the precipitating of vap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8 O DISTRIBUTION temperature effect amount effect MWL.
下载PDF
我国降水中δ^(18)O的分布特点 被引量:134
6
作者 章新平 姚檀栋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56-364,共9页
根据实测资料计算,我国东南部地区以及西北地区的大气降水中δ18O较高,东北和青藏高原南部的δ18O则较低。在我国,温度效应主要出现在中高纬度大陆内部,降水量效应则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这些地区明显受... 根据实测资料计算,我国东南部地区以及西北地区的大气降水中δ18O较高,东北和青藏高原南部的δ18O则较低。在我国,温度效应主要出现在中高纬度大陆内部,降水量效应则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这些地区明显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大气水线存在一定的差异,它们与水汽在源地的蒸发以及水汽凝结致雨两个过程的稳定同位素分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8O分布 温度效应 降水量 大气水线 降水
下载PDF
中国水体硝酸盐氮氧双稳定同位素溯源研究进展 被引量:63
7
作者 徐志伟 张心昱 +2 位作者 于贵瑞 孙晓敏 温学发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230-3238,共9页
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水体硝酸盐(NO-3)污染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结合NO-3中δ15N、δ18O双稳定同位素技术、其他环境同位素以及化学分析技术,可以定量评价地表水、地下水、降水中NO-3不同来源贡献率、硝化/反硝化过程,为水体NO-... 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水体硝酸盐(NO-3)污染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结合NO-3中δ15N、δ18O双稳定同位素技术、其他环境同位素以及化学分析技术,可以定量评价地表水、地下水、降水中NO-3不同来源贡献率、硝化/反硝化过程,为水体NO-3污染治理提供了有利依据.本文综述了国内外NO-3中δ15N、δ18O分析测试技术、NO-3污染源δ15N、δ18O特征值、应用δ15N、δ18O进行地表水、地下水溯源研究进展.目前,国内已经成功应用离子交换-AgNO3法和细菌反硝化法开展水体NO-3污染来源的同位素示踪研究.综合分析NO-3污染源中δ15N表明,我国粪肥及污水NO-3的δ15N为3‰~17‰,土壤中NO-3的δ15N为3‰~8‰、大气降水中NO-3的δ15N为-9‰~9‰、化肥中NO-3的δ15N为-2‰~4‰,化肥中NH+4的δ15N为-4‰~2‰.对地表水、地下水中的NO-3溯源研究表明,污水、粪肥已经成为我国水体NO-3污染的重要来源,中国的城市污水、农业水产养殖对地表水水体NO-3污染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未来应结合长期监测、δ15N和δ18O双同位素技术和水化学分析技术,提高NO-3不同来源的比例、季节动态定量评价水平,为我国水环境管理提供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盐氮同位素(δ^15N) 硝酸盐氧同位素(δ^18O) 分析方法 来源 贡献率 反硝化过程
原文传递
基于CERN的中国大气降水同位素观测网络 被引量:60
8
作者 宋献方 柳鉴容 +4 位作者 孙晓敏 袁国富 刘鑫 王仕琴 侯士彬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38-747,共10页
大气降水是水循环的输入项,也是指示气候变化的关键因子。稳定同位素18O、D和放射性同位素T作为水分子的组成要素,是描述水循环演化历史信息的理想天然示踪剂。对降水中氢氧同位素进行系统的观测将有助于明确全球及各局地水循环机制及... 大气降水是水循环的输入项,也是指示气候变化的关键因子。稳定同位素18O、D和放射性同位素T作为水分子的组成要素,是描述水循环演化历史信息的理想天然示踪剂。对降水中氢氧同位素进行系统的观测将有助于明确全球及各局地水循环机制及大气环流模式。首先回顾与评述了全球大气降水同位素网络(GNIP)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同时,指出中国大气降水同位素观测与研究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为基础,建立中国大气降水同位素观测网络(CHNIP),并对该网络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初步成果等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水 δ18O CHNIP
下载PDF
稳定氢氧同位素在定量区分植物水分利用来源中的应用 被引量:57
9
作者 段德玉 欧阳华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55-660,共6页
全球气候变化下陆地生态系统的适应性是当前科学研究关注的主题之一,了解生态系统如何响应及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有利于人类对未来生存环境的预测和适应。生态系统中不同来源水分对植物生长相对贡献决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态系统对气... 全球气候变化下陆地生态系统的适应性是当前科学研究关注的主题之一,了解生态系统如何响应及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有利于人类对未来生存环境的预测和适应。生态系统中不同来源水分对植物生长相对贡献决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程度和响应结果,因此跟踪和分析植物利用水分的来源是制定全球气候变化对策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介绍了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研究历史及其在定量区分植物利用水分的来源研究中的应用原理与具体方法。由于土壤水分在被植物根系吸收及随后沿导管向上传输的过程中,与外界环境不发生水分交换,因此不存在同位素的分馏过程,所以植物茎木质部水分同位素组成能反映出植物利用的来源水分同位素信息。通过比较植物茎木质部水分与植物利用的不同来源水分同位素值,利用二项或三项分隔线性混合模型(two-orthree-compartment linear mixing model),可以估算出植物对不同来源水分的相对使用量。而由于植物叶片水分同位素组成受到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降雨和土壤水分的异质性等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比较分析植物茎木质部水分和叶片水分同位素组成的差异可以得到植物周围环境的气候信息。植物利用水分的来源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并且,不同生活型植物在利用水分来源上存在明显不同。植物根系的分布及根深是决定植物利用水分来源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表层和深层根系的相对分布及其活性影响着植物吸收水分的范围。当然,利用线型分隔混合模型定量区分植物利用水分的不同来源,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而且,尽管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植物科学中的应用正迅速发展起来,但利用稳定氢氧同位素来分析环境因素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还只是刚刚展开,还有许多方面值得去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2H δ18O 环境信息 植物 水分利用来源
下载PDF
贵州都匀七星洞石笋剖面晚更新世高分辨率的气候地层学 被引量:43
10
作者 覃嘉铭 袁道先 +5 位作者 程海 林玉石 张美良 王华 冯玉梅 涂琳玲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8-324,共7页
通过对贵州都匀七星洞 4根石笋 4 2件系统的TIMS2 30 Th测年及 6 94件稳定同位素分析 ,揭示的气候变化记录时限范围连续 1~ 15万年 ,稳定同位素样品平均分辨率晚期达 15 0~ 2 2 0a,早期达 4 4 0~ 5 30a。研究表明 ,石笋δ1 8O曲线 ,... 通过对贵州都匀七星洞 4根石笋 4 2件系统的TIMS2 30 Th测年及 6 94件稳定同位素分析 ,揭示的气候变化记录时限范围连续 1~ 15万年 ,稳定同位素样品平均分辨率晚期达 15 0~ 2 2 0a,早期达 4 4 0~ 5 30a。研究表明 ,石笋δ1 8O曲线 ,相当于海洋记录的终止点Ⅰ及终止点Ⅱ具有特别明显的突变 ,其年龄分别为 11.3kaB .P .及 12 9.3kaB .P .,应为晚更新世顶、底界线的准确年代。晚更新世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MIS2~MIS5e相对应的气候地层单元,其界限年代也分别得到了明确的界定。相当于格陵兰冰芯记录、北大西洋沉积记录的YD事件、Heinrich气候突变事件 ,几个石笋记录取得了一致的准确定位及定年。其中YD事件为 12 .76~ 11.5 2kaB .P .;Heinrich事件的H1~H6分别为 17~ 15kaB .P .,2 4 .6kaB .P .,30 .5kaB .P .,39.3kaB .P .,4 7.8~ 4 6 .8kaB .P .以及 6 0 .4kaB .P .。对其与北大西洋沉积及格陵兰冰芯记录所揭示的短尺度气候突变事件的可比性 ,表明东亚季风气候变化 ,与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化呈遥相关响应 ,对研究东亚季风气候驱动机制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和对晚更新世的地层学研究 ,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δ^18O气候地层学 晚更新世
下载PDF
全新世东亚夏季风演化的辽宁暖和洞石笋δ^(18)O记录 被引量:48
11
作者 吴江滢 汪永进 董进国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90-998,共9页
研究区隶属于典型的东亚季风区,本文基于该区暖和洞4支石笋16个^(230)h年龄和433个氧同位素数据,建立了10.5~0.3kaB.P.东亚夏季风强度时间序列。该序列可划分为3个气候段:1)10.5~5.5kaB.P.时段,东亚夏季风强度较强,峰值落在9.0~5.5ka... 研究区隶属于典型的东亚季风区,本文基于该区暖和洞4支石笋16个^(230)h年龄和433个氧同位素数据,建立了10.5~0.3kaB.P.东亚夏季风强度时间序列。该序列可划分为3个气候段:1)10.5~5.5kaB.P.时段,东亚夏季风强度较强,峰值落在9.0~5.5kaB.P.;2)5.5~1.0kaB.P.时段,东亚夏季风强度逐步减弱,进入衰退期;3)1.0~0.3kaB.P.时段,东亚夏季风显示增强趋势。该记录反映的全新世季风演化与不同纬度(阿曼、贵州和湖北)的3个洞穴石笋δ^(18)O记录基本一致,表明全新世适宜期在亚洲季风区不存在显著穿时性。暖和洞石笋δ^(18)O值的长期演化趋势追随65°N太阳辐射能量变化,也与Cariaco Basin记录的非洲季风强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r=0.67),表明ITCZ位置的南北移动可能控制着低纬季风强度的变化,支持"季风是一个环球系统"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和洞石笋 δ18O 东亚夏季风 同相位 全新世适宜期
下载PDF
历史记录提取的近5~2.7ka黄河中下游平原重要气候事件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6
12
作者 侯甬坚 祝一志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3-29,共7页
在对先秦历史文献可信度高的记录进行考辨的基础上 ,提取出包含多层面气候变化信息的 4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气候事件 ,参证于甲骨文等考古学资料 ,并与竺可桢曲线、敦德冰心δ1 8O记录进行对比以接受验证 ,确认了所提取气候事件的客观存在 ... 在对先秦历史文献可信度高的记录进行考辨的基础上 ,提取出包含多层面气候变化信息的 4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气候事件 ,参证于甲骨文等考古学资料 ,并与竺可桢曲线、敦德冰心δ1 8O记录进行对比以接受验证 ,确认了所提取气候事件的客观存在 ,结论是 :5~ 2 .7ka B.P.黄河中下游平原气候环境变化呈现多样性 ,间有高温强降雨、海侵、降尘等现象发生 ,干旱作为头等灾害一直存在 ,提取的历史气候事件概括性、真实性强 ,在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可能具有大范围的对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事件 历史文献记录 黄河中下游平原 冰心 古气候变化 氧同位素
下载PDF
近200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的冰芯记录研究 被引量:31
13
作者 姚檀栋 杨志红 +2 位作者 焦克勤 皇翠兰 田立德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7年第1期95-100,共6页
文章通过对古里雅冰芯中δ18O、冰川积累量和Ca等指标的研究,恢复了过去近2000a来气候环境的变化。作为温度指标的δ18O反映了过去近2000a来气候在冷暖波动中逐渐变暖的趋势。作为降水指标的冰川积累量反映出降水变... 文章通过对古里雅冰芯中δ18O、冰川积累量和Ca等指标的研究,恢复了过去近2000a来气候环境的变化。作为温度指标的δ18O反映了过去近2000a来气候在冷暖波动中逐渐变暖的趋势。作为降水指标的冰川积累量反映出降水变化具有和温度变化相似的特征,即降水在增减波动中显示出逐渐增大的趋势。与温度升高和降水增大的趋势相反,冰芯中的Ca含量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说明大气中尘埃含量随气候的变暖逐渐减少。这和我们研究中所得出的冷期时大气尘埃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里雅冰芯 冰川积累量 气候环境变化 冰芯
下载PDF
不同水汽来源对湖南长沙地区降水中δD、δ^(18)O的影响 被引量:36
14
作者 吴华武 章新平 +3 位作者 关华德 孙广禄 黄一民 张婷婷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04-1414,共11页
根据2010年在长沙地区进行降水收集和气象要素观测的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降水中δ18O与温度、降水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降水中δD、δ18O的变化特征,讨论了水汽输送对降水中δ18O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天气尺度下,长沙地区大气降水中δ18... 根据2010年在长沙地区进行降水收集和气象要素观测的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降水中δ18O与温度、降水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降水中δD、δ18O的变化特征,讨论了水汽输送对降水中δ18O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天气尺度下,长沙地区大气降水中δ18O与降水量、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该地区降水中δ18O的变化具有显著的降水量效应及反温度效应。对长沙地区的降雪样和降雨样进行线性回归,得出大降水事件和降雪的大气降水线具有较大斜率和截距。随着降水量的减小,大气降水线方程的斜率和截距也逐渐减小,这主要由于小降水事件的雨滴在降落过程中受到二次蒸发强烈,同位素分馏强烈。利用HYSPLIT模式追踪该地区气流的轨迹发现,在季风降水期间(5—9月),δ18O值偏低的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南海洋面与西太平洋海区;在非季风降水期间(10—4月),δ18O值偏高的水汽主要来自西风带携带的水汽和局地水汽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D δ18O 降水 HYSPLIT模式 水汽来源 长沙地区
原文传递
Isotopic evidence for the moisture origin and composition of surface runoff in the headwater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被引量:37
15
作者 ZHAO LiangJu YIN Li +5 位作者 XIAO HongLang CHENG GuoDong ZHOU MaoXian YANG YongGang LI CaiZhi ZHOU Ji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4期406-416,共11页
We investigated the moisture origin and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water sources to surface runoff entering the headwater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on the basis of NECP/NCAR(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 We investigated the moisture origin and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water sources to surface runoff entering the headwater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on the basis of NECP/NCAR(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re-analysis data and variations in the stable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e ratios(δ D and δ 18O) of precipitation,spring,river,and melt water. The similar seasonality in precipitation δ 18O at different sites reveals the same moisture origin for water entering the headwater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The similarity in the seasonality of δ 18O and d-excess for precipitation at Yeniugou and Urumchi,which showed more positive δ 18O and lower d-excess values in summer and more negative δ 18O and higher d-excess values in winter,indicates a dominant effect of westerly air masses in summer and the integrated influence of westerly and polar air masses in winter. Higher d-excess values throughout the year for Yeniugou suggest that in arid inland areas of northwestern China,water is intensively recycled. Temporal changes in δ 18O,δ D,and d-excess reveal distinct contributions of different bodies of water to surface runoff. For example,there were similar trends for δ D,δ 18O,and d-excess of precipitation and river water from June to September,similar δ 18O trends for river and spring water from December to February,and similar trends for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volumes. However,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δ 18O between melt water and river water in September.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charge of surface runoff by precipitation occurred mainly from June to mid-September,whereas the supply of surface runoff in winter was from base flow(as spring water) ,mostly with a lower runoff amou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来源 地表径流 同位素比值 黑河流域 上游 组成 证据 降水量
原文传递
黑河下游典型生态系统水分补给源及优势植物水分来源研究 被引量:32
16
作者 尹力 赵良菊 +5 位作者 阮云峰 肖洪浪 程国栋 周茅先 王芳 李彩芝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78-1486,共9页
通过对黑河源区降水、黑河下游河岸林生态系统、人工梭梭林生态系统梭梭及戈壁红砂生态系统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δD、δ18 O)的测定,对黑河下游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源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对比分析... 通过对黑河源区降水、黑河下游河岸林生态系统、人工梭梭林生态系统梭梭及戈壁红砂生态系统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δD、δ18 O)的测定,对黑河下游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源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对比分析河岸林生态系统胡杨和柽柳、人工梭梭林生态系统梭梭及戈壁红砂生态系统红砂等优势植物根系水及其对应的土壤水及浅层地下水的δ18 O,对黑河下游典型荒漠植物水分来源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潜在水源对植物水分来源的贡献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河岸林生态系统和人工梭梭林生态系统的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来自黑河源区的降水,源区降水通过黑河河道输水补给河岸林进而形成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但人工梭梭林的土壤水蒸发作用强烈.戈壁红砂生态系统由于远离黑河,土壤水不受黑河源区中上游输水的补给.就植物水分来源而言,在河岸林生态系统中,乔木胡杨主要利用40~60cm的土壤水和地下水,灌木柽柳主要利用40~80cm的土壤水;人工梭梭主要利用200cm至饱和层土壤水和地下水;戈壁红砂主要利用175~200cm的土壤水.因此,在黑河下游极端干旱区,土壤水和地下水是维持荒漠植物生存、生长及发育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δ18O、δD) 黑河下游极端干旱区 植物水分来源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碳酸盐岩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31
17
作者 杨华 王宝清 +3 位作者 孙六一 任军峰 黄正良 武春英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16-625,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沉积于局限的、高盐度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以泥晶白云岩、泥晶石灰岩和蒸发岩为主。部分岩石经岩溶作用改造成岩溶角砾岩。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全岩或手选样品的δ18 O值在-16.0‰~-1.9‰(VPDB标准,下同)之间... 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沉积于局限的、高盐度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以泥晶白云岩、泥晶石灰岩和蒸发岩为主。部分岩石经岩溶作用改造成岩溶角砾岩。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全岩或手选样品的δ18 O值在-16.0‰~-1.9‰(VPDB标准,下同)之间,平均为-8.5‰;δ13 C值在-16.1‰~4.83‰之间,平均为-0.90‰。激光显微采样样品δ18 O值在-15.8‰~-0.8‰之间,平均为-7.7‰;δ13 C值在-12.4‰~5.77‰(VPDB标准,下同)之间,平均为-0.15‰。总的来说,2种采样方法的结果没有大的差别,后者较前者能更准确地反映不同组分特征。原始沉积方解石和石灰岩δ18 O最大值均为5.8‰,代表原始碳酸盐岩的δ18 O值,与大多数学者的全球同位素地层学研究成果吻合。由于淡水淋滤和埋藏作用,原始沉积方解石和石灰岩δ18 O最小值和平均值均较低。充填于孔隙的方解石受淡水淋滤和高温埋藏作用影响,一般有较低的δ18 O值。原始沉积的白云石或白云岩δ18 O最大值较原始沉积方解石和石灰岩相应值明显偏高,白云石沉积于高盐度、局限环境条件下,由微生物白云石机理形成。因形成较晚,充填于孔隙的白云石有较低的δ18 O值。碳酸盐岩δ13C最大值明显偏高,与全球海水的δ13 C值在晚奥陶世升高有关,鄂尔多斯盆地海水δ13C值在中奥陶世晚期已升高。受有机碳影响,部分样品具有低的δ13C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马家沟组 碳酸盐岩 δ18O值 δ13C值
原文传递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黑河下游不同林龄胡杨的吸水深度研究 被引量:30
18
作者 刘树宝 陈亚宁 +2 位作者 陈亚鹏 邓海军 方功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29-739,共11页
水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分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干旱地区,水资源将是限制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吸水深度,植物的吸水深度可影响它的分布区域,因此,精确测量植物的吸水深度对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下植被的时空分... 水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分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干旱地区,水资源将是限制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吸水深度,植物的吸水深度可影响它的分布区域,因此,精确测量植物的吸水深度对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下植被的时空分布具有重要意义。稳定同位素技术逐渐被公认为是一种精确测量植物吸水深度的有效方法。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不同林龄胡杨的吸水深度和不同林龄胡杨的水分利用效率,对确定胡杨生存的合理地下水位、制定胡杨保育恢复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黑河下游不同林龄胡杨木质部水及其不同潜在水源δD、δ^(18)O的测定分析,并运用深度模型计算了不同林龄胡杨的吸水深度,探讨了不同林龄胡杨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发现:1)不同林龄胡杨木质部δ^(18)O差异显著,胡杨幼苗、成熟木、过熟木的δ^(18)O分别为-5.37‰、-6.03‰、-6.92‰;2)不同林龄胡杨的平均吸水深度不同,且具有随林龄变老而选择利用更深的土壤水分的特点:胡杨幼苗的平均吸水深度为37 cm,胡杨成熟木的平均吸水深度为145 cm,胡杨过熟木的平均吸水深度为149.5 cm。3)不同林龄胡杨水分利用效率不同,随林龄的变老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吸水深度 胡杨 δD δ18O
下载PDF
北京市不同水体中D和^(18)O组成的变化及其区域水循环指示意义 被引量:30
19
作者 翟远征 王金生 +1 位作者 滕彦国 左锐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2-97,共6页
分析参与水循环过程的不同水体中D和18O组成的变化特征,是应用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水循环机理的必要前提。对北京地区的大气降水、地表水(河、库)、地下水(包括泉水)中的D和18O组成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平原区大气降水中... 分析参与水循环过程的不同水体中D和18O组成的变化特征,是应用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水循环机理的必要前提。对北京地区的大气降水、地表水(河、库)、地下水(包括泉水)中的D和18O组成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平原区大气降水中的D和18O组成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是不同季节大气降水水汽来源的不同所致,即主要受控于季风气候,而区域气象条件只是次要影响因素;北京地区地表干流中δD和δ18O的均值介于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相应值之间,表明在维持有一定河川径流量方面,地下水的向河排泄在枯水期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干流中D和18O组成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且沿着各径流方向总体有增大的趋势;地下水中的D和18O组成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其中在浅层地下水中的特征反映出含水层所处的气候比较干燥的蒸发盆地的特点,而在垂向上自上而下由大到小的变化趋势则反映了全新世以来气温总体上逐渐变暖的气候变化特征;泉水与普通地下水在D和18O组成上的一致性,表明它们之间存在比较密切的水力联系。根据这些研究结果还进一步分析了研究区的区域水循环机理和不同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水文循环 δD δ18O 同位素
原文传递
济南岩溶泉域泉群区水化学与环境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26
20
作者 殷秀兰 王庆兵 凤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651-1660,共10页
本文通过对济南岩溶泉域排泄区地下水样品的分析,采用主要离子(Cl、NO_3、Mg、Ca、HCO_3、SO_4)、微量元素(Br、Ba、Sr)、氢氧同位素(~2H和^(18)O)、硫同位素(^(34)S)等示踪因子的综合研究方法,结合岩溶泉域实际水文地质条件,揭示了济... 本文通过对济南岩溶泉域排泄区地下水样品的分析,采用主要离子(Cl、NO_3、Mg、Ca、HCO_3、SO_4)、微量元素(Br、Ba、Sr)、氢氧同位素(~2H和^(18)O)、硫同位素(^(34)S)等示踪因子的综合研究方法,结合岩溶泉域实际水文地质条件,揭示了济南泉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枯丰期水化学动态和环境同位素特征,确定了泉水在枯、丰水期不同的补给来源及补给途径。研究显示,泉群区出流的泉水可以分为三组,黑虎泉出流的路径是经奥陶系灰岩直接出流,趵突泉是经奥陶系灰岩与第四系沉积层出流地表,而五龙潭泉、珍珠泉和53号井则是在灰岩和侵入岩体的接触地带及第四系沉积层较薄弱处涌出地表;在丰水期地下水是混合补给,包括来自奥陶系岩溶水直接补给和硅酸盐岩裂隙水的间接补给,而在枯水期地下水主要由奥陶系岩溶水直接补给;泉群区地下水中的S主要来源于燃煤,而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分析 环境同位素 地下水 泉水 补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