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显齿蛇葡萄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被引量:19
1
作者 许明 伊恒杰 +3 位作者 赵帅 张玉文 杨志坚 郑金贵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92-1198,共7页
目的筛选适用于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RT-PCR)的内参基因。方法设计简并引物,采用RT-PCR从显齿蛇葡萄中克隆6个候选内参基因片段,包括肌动蛋白基因(Actin)、3-... 目的筛选适用于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RT-PCR)的内参基因。方法设计简并引物,采用RT-PCR从显齿蛇葡萄中克隆6个候选内参基因片段,包括肌动蛋白基因(Actin)、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GAPDH)、18 S核糖体rRNA基因(18 S-rRNA)、α-微管蛋白基因(α-Tubulin)、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和多聚泛素酶基因(UBQ)。应用qRT-PCR技术检测这6个候选内参基因在显齿蛇葡萄不同组织器官中(茎尖、嫩叶、成熟叶、老叶、茎和根)的表达情况。借助Ge Norm、Norm Finder和Best Keeper 3种统计学软件综合评价6个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通过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Ag PAL)的表达分析对筛选出的内参基因进行稳定性验证。结果 18 S-rRNA、GAPDH和Actin的表达稳定性较好,适合作为显齿蛇葡萄不同组织基因表达研究的内参基因,以这3个基因为内参基因分析Ag PA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发现它们在各组织器官中的表达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确定显齿蛇葡萄qRT-PCR分析的合适内参基因,为后续相关基因表达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齿蛇葡萄 实时定量PCR 内参基因 看家基因 肌动蛋白基因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 18 S核糖体rRNA基因 α-微管蛋白基因 β-微管蛋白基因 多聚泛素酶基因
原文传递
北柴胡不同部位柴胡皂苷含量与其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赵钰 杨林林 +1 位作者 韩梅 杨利民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433-2441,共9页
目的筛选适宜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表达分析的内参基因,并分析不同部位中柴胡皂苷含量与其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以北柴胡根、茎、叶、果为实验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选取Actin、α-tubublin、β-tubulin、Cyclophilin... 目的筛选适宜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表达分析的内参基因,并分析不同部位中柴胡皂苷含量与其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以北柴胡根、茎、叶、果为实验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选取Actin、α-tubublin、β-tubulin、Cyclophilin、EF-1α5个常用的内参基因作为候选,以筛选到的最适内参基因为参考分析北柴胡基因ACAT、FPS、HMGR、IPPI、PMD、PMK、SE、SS、β-AS、UGT1、UGT3、UGT6、UGT8、UGT10、P450-7、P450-12的组织表达模式,用HPLC法检测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d的含量,并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以5个候选基因(EF-1α、Cyclophilin、Actin、β-tubulin、α-tubublin)中稳定性最好的EF-1α为内参基因,测定北柴胡16个关键酶基因表达量,表明ACAT、PMK、IPPI、SS、SE、UGT1、UGT3、UGT6、UGT8均在地上部分(茎、叶、果)表达量最高,HMGR、β-AS、P450-7、P450-12在根中表达量高于地上部分,PMD、FPS、UGT10则组织差异性不明显。以HPLC法检测柴胡皂苷含量在根中远高于地上部分(茎、叶、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6个关键酶基因间上游ACAT、HMGR、PMD、SE等多与下游P450-7、P450-12、UGT3、UGT6、UGT8等表现出了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关键酶基因相互间密切相关,共同调控柴胡皂苷合成。16个关键酶基因与柴胡皂苷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MGR、P450-7、P450-12与3种皂苷总和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β-AS与3种皂苷总和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HMGR、β-AS、P450-7、P450-12与单体皂苷a、c、d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这4个基因对于皂苷合成积累有重要影响。结论柴胡皂苷合成途径中HMGR、β-AS、P450-7、P450-12基因表达与柴胡皂苷合成积累具有一致性,在调控皂苷合成方面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柴胡 柴胡皂苷 关键酶基因 ACTIN α-tubublin β-tubulin CYCLOPHILIN EF-1α
原文传递
植物微管蛋白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饶国栋 张建国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20,共4页
微管蛋白是构成植物微管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由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构成,植物微管蛋白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中起到维持细胞形态、促进细胞内运输、参与细胞运动及细胞分裂的作用。植物微管蛋白基因是一个庞大基因家族,目前已经鉴定... 微管蛋白是构成植物微管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由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构成,植物微管蛋白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中起到维持细胞形态、促进细胞内运输、参与细胞运动及细胞分裂的作用。植物微管蛋白基因是一个庞大基因家族,目前已经鉴定出了多种植物微管蛋白,并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文中介绍了近年来植物微管蛋白基因家族的进化关系、微管蛋白的基因结构、微管结合蛋白以及微管蛋白功能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现阶段植物微管蛋白基因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植物微管蛋白研究的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微管 α-微管蛋白 β-微管蛋白 微管结合蛋白 蛋白基因
原文传递
棉铃虫α-微管蛋白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模式检测 被引量:7
4
作者 闫硕 朱家林 +3 位作者 朱威龙 潘李隆 张青文 刘小侠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808-1817,共10页
【目的】克隆及序列分析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α-微管蛋白基因的cDNA序列,并检测棉铃虫α、β两种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以棉铃虫3龄幼虫为试验材料,采用RT-PCR及RACE技术克隆棉铃虫α-微管蛋白基因(HeTubA),采用荧... 【目的】克隆及序列分析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α-微管蛋白基因的cDNA序列,并检测棉铃虫α、β两种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以棉铃虫3龄幼虫为试验材料,采用RT-PCR及RACE技术克隆棉铃虫α-微管蛋白基因(HeTubA),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棉铃虫α、β-微管蛋白基因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及成虫器官中的表达模式。【结果】克隆得到棉铃虫α-微管蛋白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JQ069957)。序列分析表明,HeTubA开放阅读框1 353 bp,编码45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氨基酸序列包含多个α-微管蛋白保守区。与其它一些昆虫的一致性分析表明,HeTubA与八字地老虎(Xestia c-nigrum)、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及家蚕(Bombyx mori)的α-微管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α-微管蛋白基因在长期进化中非常保守。荧光定量PCR表明,棉铃虫α、β-微管蛋白基因不具有生长发育阶段及成虫器官特异性,且二者均在复眼表达高,腹部表达低;HeTubA在末龄幼虫期和蛹期高水平表达,HeTubB在末龄幼虫期和成虫期高水平表达。【结论】成功克隆了棉铃虫α-微管蛋白基因,对2种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了检测,进一步进行了蛋白质3D结构的构建,可用于深入研究2种微管蛋白基因的功能及开发新型杀虫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α-微管蛋白 β-微管蛋白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3D结构
下载PDF
杨树水泡型溃疡病菌培养性状、无性型与分子系统学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梁超琼 曹支敏 +1 位作者 陈敏 周雪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6-76,共11页
对采自陕西、甘肃等地的杨树水泡型溃疡病菌培养特征、无性型形态等进行观察鉴定,并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EF1-728F/EF1-986R和Bt2a/Bt2b对供试菌系的rDNA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序列、β-微管蛋白序列和转录延伸因子EF-1α基因序列分... 对采自陕西、甘肃等地的杨树水泡型溃疡病菌培养特征、无性型形态等进行观察鉴定,并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EF1-728F/EF1-986R和Bt2a/Bt2b对供试菌系的rDNA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序列、β-微管蛋白序列和转录延伸因子EF-1α基因序列分别进行PCR扩增与测序,比对分析后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供试62个溃疡病菌菌系可按培养特征划分为2个菌落类群:类群Ⅰ为典型喷泉状菌落,类群Ⅱ为平伏状菌落。依据该病菌培养物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形态特征,该菌系被鉴定为七叶树壳梭孢,即葡萄座腔菌的无性型。同时,供试菌系在rDNA-ITS基因、β-tubulin基因和EF-1α基因序列的NJ系统发育树中分别被分为2、3和3个类群。在构建的3个NJ系统发育树中,包含绝大多数参试菌系的类群Ⅰ均与GenBank上报道的B.dothidea聚在一起,证实形态学分类鉴定结果正确;来自宝鸡陇县的菌系Fldh1在rDNA-ITS系统树中独立成群;来自陕西杨凌区的菌系Fyxn,Fyrg和Fyxj在β-tubulin及EF-1α基因序列系统树中均聚为一类;在EF-1α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中,采自陕西咸阳的Fxfh,Fxdh1和Fxdh2 3菌系被聚为一支,并显示与B.dothidea种内其他地域菌系亲缘关系较远。总体来看,供试菌系在培养性状、产孢情况等方面的差异与其分子系统发育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葡萄座腔菌科 壳梭孢属 ITS β-tubulin EF-1α 系统学
下载PDF
苹果轮纹病菌的多基因联合鉴定 被引量:6
6
作者 贾广成 周增强 +2 位作者 侯珲 王丽 朱建兰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61-166,共6页
从不同的苹果种植区采集10株苹果轮纹病菌,鉴定苹果轮纹病菌和明确苹果轮纹病菌的主要致病基因的存在状况,利用PCR技术对苹果轮纹病菌的基因间隔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基因延伸因子1(Elongation factor 1α,EF-1α)... 从不同的苹果种植区采集10株苹果轮纹病菌,鉴定苹果轮纹病菌和明确苹果轮纹病菌的主要致病基因的存在状况,利用PCR技术对苹果轮纹病菌的基因间隔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基因延伸因子1(Elongation factor 1α,EF-1α)和微管蛋白B(Beta tubulin,β-tubulin)片段进行扩增并测序。结果表明,苹果轮纹病的病原菌是Botryosphaeria dothidea,苹果轮纹病菌的基因组中有致病相关的EF-1α基因和β-tubulin基因。微管蛋白和转录因子可能参与苹果轮纹病的侵染过程,在苹果轮纹病的致病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轮纹病菌 PCR ITS EF-1α β-tubulin
下载PDF
华美游仆虫皮层细胞骨架的超微结构及免疫电镜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尹飞 赵柳 +3 位作者 周瑶 盛春 倪兵 顾福康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7-102,共6页
应用透射和免疫电镜术,在超微结构水平观察显示,腹毛类纤毛虫华美游仆虫的皮层纤毛器和非纤毛器细胞骨架中,表膜下、细胞质深部的微管或纤维束,以及纤毛器及纤毛器附属微管等均是以α-和β-微管蛋白为主要成分的微管类结构;中心蛋白定... 应用透射和免疫电镜术,在超微结构水平观察显示,腹毛类纤毛虫华美游仆虫的皮层纤毛器和非纤毛器细胞骨架中,表膜下、细胞质深部的微管或纤维束,以及纤毛器及纤毛器附属微管等均是以α-和β-微管蛋白为主要成分的微管类结构;中心蛋白定位于纤毛器的基体腔、基体基部近中心端、基体基部近中心端连接及基体中部连接结构中,而在纤毛杆和皮层非纤毛器微管中无中心蛋白成分存在。据此认为,该纤毛虫中,基体部位的蛋白组成机制与纤毛杆及纤毛器附属结构是不同的,非分裂期细胞中定位于基体主体部位的中心蛋白可能与维持相关结构的稳定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美游仆虫 皮层细胞骨架 超微结构 α-和β-微管蛋白 中心蛋白
下载PDF
紫杉醚与αβ微管蛋白的分子对接 被引量:2
8
作者 徐志广 许旋 袁传能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839-1844,共6页
采用InsightII/Affinity对紫杉醚与αβ微管蛋白进行分子对接,共得到10个对接构象.应用密度泛函B3LYP/6-31G方法计算对接口袋构象的结合能,筛选出结合能达-190.53kJ·mol-1的最优对接构象5.通过构象分析建立紫杉醚与受体结合的作用... 采用InsightII/Affinity对紫杉醚与αβ微管蛋白进行分子对接,共得到10个对接构象.应用密度泛函B3LYP/6-31G方法计算对接口袋构象的结合能,筛选出结合能达-190.53kJ·mol-1的最优对接构象5.通过构象分析建立紫杉醚与受体结合的作用模型,结果表明,在活性口袋的底部紫杉醚与受体间的作用主要是疏水作用,而在活性口袋的顶部两者间主要是氢键作用.氢键作用位置可分为A和B两个作用区,其中A区有3个氢键,由C13侧链分别与受体的ASP26和ARG369作用形成;B区也有3个氢键,是由紫杉醚母环上的极性基团分别与受体的THR276、ARG278和GLN282作用产生的.紫杉醚与αβ微管蛋白间形成的6个氢键可以有效地将紫杉醚固定在活性口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醚 αβ微管蛋白 分子对接
下载PDF
一株寄生茶大灰象甲的棒束孢菌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定锋 李良德 +3 位作者 李慧玲 张辉 王庆森 吴光远 《茶叶学报》 2019年第2期80-84,共5页
分子标记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精准的鉴定工具,在昆虫病原真菌新种的鉴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明确一株分离自茶大灰象甲的棒束孢If410的具体分类归属,我们对该菌株的rDNA-ITS,EF1-α和β-tubulin等3个分子标记基因进行了PCR扩增、测序... 分子标记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精准的鉴定工具,在昆虫病原真菌新种的鉴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明确一株分离自茶大灰象甲的棒束孢If410的具体分类归属,我们对该菌株的rDNA-ITS,EF1-α和β-tubulin等3个分子标记基因进行了PCR扩增、测序和系统发育树构建,最终明确了其为玫烟色棒束孢Isariafumosorosea。本研究结果将为今后更好地利用玫烟色棒束孢来防治茶大灰象甲和其它鞘翅目害虫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束孢菌 茶大灰象甲 分子鉴定 RDNA-ITS EF1-α β-tubulin
下载PDF
基于EF-1α和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的棉花枯萎病菌遗传多样性和单倍型分析
10
作者 王海莹 陈小海 +5 位作者 钟烨仪 龚举武 刘平 Chin Yaoxian 王沛政 袁有禄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4-344,共11页
【目的】通过分析棉花枯萎病菌的遗传多样性,探究新疆棉花枯萎病菌株的分群及其演化。【方法】2022年在新疆不同植棉区共分离出22株棉花枯萎病菌株,对延伸因子1α(elongation factor-1α,EF-1α)和β微管蛋白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并从美... 【目的】通过分析棉花枯萎病菌的遗传多样性,探究新疆棉花枯萎病菌株的分群及其演化。【方法】2022年在新疆不同植棉区共分离出22株棉花枯萎病菌株,对延伸因子1α(elongation factor-1α,EF-1α)和β微管蛋白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并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数据库获取36个棉花枯萎病菌株的相关基因序列信息。基于上述基因序列分别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和单倍型分析。【结果】基于57条EF-1α基因序列的进化树分析表明,棉花枯萎病菌可分为3大群,第1大群包含来自新疆、河北和澳大利亚的共31个枯萎病菌株,该大群可分成4个亚群;第2大群包含25个枯萎病菌株,构成比较复杂,可分成3个亚群;第3大群仅包含美国菌株LA140。基于28条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的进化树分析表明,本次分离的新疆棉花枯萎病菌株与棉花枯萎病菌7号和8号生理小种不同。根据EF-1α基因序列构建的单倍型网络将棉花枯萎病菌株分为19个单倍型,新疆21个棉花枯萎病菌株归属于有共同起源的5种单倍型。【结论】本研究分离的新疆棉花枯萎病菌株与已报道的棉花枯萎病菌1~8号生理小种均不相同,但与河北菌株的亲缘关系较近。EF-1α单倍型分析表明,本研究中的所有棉花枯萎病菌均从1号生理小种演化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枯萎病菌 单倍型分析 遗传多样性分析 延伸因子1α β微管蛋白
下载PDF
苹果树腐烂病病原种类及其亲缘关系分析
11
作者 李亚鹏 张王斌 仪子博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00-706,共7页
【目的】研究苹果树腐烂病菌的种类及其亲缘关系,为有效防治苹果树腐烂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阿克苏地区不同区域苹果树腐烂病病样为材料,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和枝条烫伤接种法分离和鉴定菌株,记录形态学特征和发病情况;利用分子生... 【目的】研究苹果树腐烂病菌的种类及其亲缘关系,为有效防治苹果树腐烂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阿克苏地区不同区域苹果树腐烂病病样为材料,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和枝条烫伤接种法分离和鉴定菌株,记录形态学特征和发病情况;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获得β-tubulin与EF1-α序列,在NCBI网站对比分析Blast同源性,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同源性。【结果】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0~30℃,最适pH值为5~6,最适碳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蛋白胨;共分离出11个菌株,将菌株接种到健康苹果枝条上均可发病且能分离出相同的菌株,各菌株分别与Valsa mali和Valsa ceratosperma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阿克苏地区苹果树腐烂病菌为黑腐皮壳属V.mali(无性型C.mali)和V.ceratosperma(无性型C.sacculus),其中V.mali为阿克苏地区的主要致病种,在PDA上存在不同类型的培养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树 腐烂病菌 β-tubulin EF1-α 培养性状
下载PDF
不同分子指标鉴定四川雅江鸡蛋菌的差异
12
作者 石家祺 渠文思 +2 位作者 周桂旭 崔金龙 石亚伟 《山西农业科学》 2020年第6期847-850,864,共5页
以采自四川雅江的一株野生鸡蛋菌作为研究材料,利用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然后利用PCR技术分别扩增ITS、LSU、RPB2、β-tubulin和EFI-α等DNA序列相应区段,并连接到T载体上进行DNA测序;利用GenBank核酸数据库对测序得到的不同序列进行同... 以采自四川雅江的一株野生鸡蛋菌作为研究材料,利用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然后利用PCR技术分别扩增ITS、LSU、RPB2、β-tubulin和EFI-α等DNA序列相应区段,并连接到T载体上进行DNA测序;利用GenBank核酸数据库对测序得到的不同序列进行同源比对,并从GenBank检索获取相似序列,与测序得到的不同序列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揭示,以ITS和LSU序列分析鉴定该野生菌为肉桂鹅膏菌(Amanita cinnamomescens),而以RPB2、β-tubulin和EFI-α序列分析鉴定结果为红黄鹅膏黄褐变种(Amanita hemibapha var.ochracea);最后综合ITS、LSU、RPB2、β-tubulin和EFI-α序列分析和结合形态学观察,将四川雅江鸡蛋菌鉴定为红黄鹅膏黄褐变种(Amanita hemibapha var.ochracea)。在鸡蛋菌的分类鉴定中应考虑更多的分子指标,不能以单一的ITS和LSU序列作为单一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膏菌 ITS LSU RPB2 β-tubulin EFI-α 分类鉴定
下载PDF
Molecular modeling of oscillating GHz electric field influence on the kinesin affinity to microtubule
13
作者 H.R.Saeidi S.S.Setayandeh A.Lohrasebi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8期239-242,共4页
Kinesin is a microtubule-associated motor protein which can respond to the external electric field due to its polarity.Using a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method, the effect of such a field on the affinity of kinesi... Kinesin is a microtubule-associated motor protein which can respond to the external electric field due to its polarity.Using a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method, the effect of such a field on the affinity of kinesin to the α β-tubulin i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To consider kinesin affinity, the system is exposed to an electric field of 0.03 V/nm with frequency values of 1, 2,..., 9, and 10 GHz. It is found that the applied electric field can change kinesin affinity to the microtubule.These changes could perturb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kinesin, such as the processive motility of kinesin on the microtubu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nesin affinity oscillating electric field molecular dynamic αβ-tubulin dimer
下载PDF
α-突触核蛋白促进MES23.5细胞突起生长
14
作者 刘光伟 李瑛 +2 位作者 李昕 李尧华 于顺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59-763,共5页
目的研究人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对MES23.5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突起生长的作用。方法 MES23.5细胞外添加α-syn蛋白,测定不同时间细胞突起的长度;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法观察α-syn与β-微管蛋白之间的相互关系;ELISA方法检测细... 目的研究人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对MES23.5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突起生长的作用。方法 MES23.5细胞外添加α-syn蛋白,测定不同时间细胞突起的长度;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法观察α-syn与β-微管蛋白之间的相互关系;ELISA方法检测细胞内β-微管蛋白含量。结果α-Syn处理组神经元突起的平均长度及β-微管蛋白的含量在培养1、4和24 h时均明显大于对照组;α-Syn的这一作用可被微管蛋白抑制剂秋水仙碱阻断;α-Syn与β-微管蛋白在细胞内共存。结论α-Syn具有促进MES23.5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突起生长的作用,该作用很可能通过影响微管蛋白的合成及微管的组装来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突触核蛋白 突起 生长 β-微管蛋白
下载PDF
去甲肾上腺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骨架蛋白表达的影响
15
作者 杨刚 刘斌 +4 位作者 杨亚安 王旻晨 徐益荣 王晓春 吴开云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5-618,F0003,共5页
目的:研究去甲。肾上腺素(NE)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骨架蛋白表达与增殖之间的关系,探讨神经因素对VSMC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主动脉VSMC,用BrdU标记增殖的细胞;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细胞骨架蛋白SM α—actin、β-tubuli... 目的:研究去甲。肾上腺素(NE)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骨架蛋白表达与增殖之间的关系,探讨神经因素对VSMC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主动脉VSMC,用BrdU标记增殖的细胞;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细胞骨架蛋白SM α—actin、β-tubulin和desmin的表达。结果:血清培养对VSMC有明显促增殖作用,而血清饥饿则能可逆性抑制VSMC增殖;NE能明显促VSMC增殖和下调sM22α的表达;随血清培养SMα-actin表达减少,血清饥饿培养可使SMα—actin表达可逆性上调;β-tubulin和desmin随血清培养其表达减少更明显,第6代基本不表达,而血清饥饿也不能上调其表达,NE对SMα-ac—tin、β-tubulin和desmin的表达有下调作用。结论:NE可促进VSMC增殖和下调SMα-actin、β-tubulin和Desmin骨架蛋白的表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肾上腺素 血管平滑肌细胞 增殖 细胞骨架 平滑肌细胞α-肌动蛋白 β-微管蛋白 结蛋白
下载PDF
α-突触核蛋白在人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
16
作者 吴杨 苏玉金 +3 位作者 李昕 刘光伟 李尧华 于顺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93-797,共5页
目的研究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在人脑膜瘤组织和对照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管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抗人α-syn抗体对人脑膜瘤组织和对照脑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比较α-syn在脑膜瘤和对照脑组织中的表达和... 目的研究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在人脑膜瘤组织和对照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管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抗人α-syn抗体对人脑膜瘤组织和对照脑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比较α-syn在脑膜瘤和对照脑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α-syn和β-微管蛋白以及突触素是否共存。结果对照脑组织中,α-syn主要存在于神经元的末梢和胞质部分,分别与突触素和β-微管蛋白共存。人脑膜瘤组织中,α-syn主要存在于肿瘤细胞的胞质,并且与β-微管蛋白在胞质共存,少部分存在于细胞核中。结论α-syn存在于脑膜瘤细胞的胞质和核中,并与β-微管蛋白在胞质中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突触核蛋白 β-微管蛋白 脑膜瘤
下载PDF
不同基因表达与小儿肾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永江 周亮 +1 位作者 卓晖 李强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13期1423-1426,共4页
目的分析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3型β微管蛋白编码基因(TUBB3)及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CC1)与小儿肾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中心研究,回顾性收集38例小儿肾母细胞瘤组织标本(A组)和癌旁组织标本(B组)。... 目的分析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3型β微管蛋白编码基因(TUBB3)及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CC1)与小儿肾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中心研究,回顾性收集38例小儿肾母细胞瘤组织标本(A组)和癌旁组织标本(B组)。采用分支-DNA液相芯片对组织标本中TOPOⅡα mRNA、TUBB3 mRNA及ERCC1 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并采用统计学分析TOPOⅡα、TUBB3及ERCC1基因表达与小儿肾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A组TOPOⅡα、TUBB3及ERCC1高表达率较B组均显著升高(P<0.01)。TOPOⅡα在病理分期为Ⅲ~Ⅳ期患儿中的高表达率较Ⅰ~Ⅱ期者明显升高,表明TOPOⅡα高表达率与小儿肾母细胞瘤病理分期有关(P<0.05);不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及病理分期患儿中TUBB3高表达率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ERCC1在病理类型为预后不良型患儿中的高表达率较预后良好型的患儿明显升高,且ERCC1在病理分期为Ⅲ~Ⅳ期患儿中的高表达率较Ⅰ~Ⅱ期者明显升高,表明ERCC1高表达率与小儿肾母细胞瘤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均密切相关(P<0.05)。结论TOPOⅡα、TUBB3及ERCC1在肾母细胞瘤患儿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明显升高,且TOPOⅡα高表达率患儿病理分期有关,ERCC1高表达率与患儿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均密切相关,提示其在小儿肾母细胞瘤的病理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肾母细胞瘤 拓扑异构酶Ⅱα 3型β微管蛋白编码基因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
下载PDF
弓形虫不同分离株α-Tubulin和β-Tubulin基因PCR-RFLP分析及其探针制备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华文 陈观今 +5 位作者 郑焕钦 王海 吕芳丽 甘慧泉 黄燕 邵筱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不同分离株弓形虫α-Tubulin和β-Tubulin基因的PCR-RFLP分析及其杂交探针制备。方法PCR体外扩增α-Tubulin和β-Tubulin基因片段并进行RFLP分析;采用随机引物法用地高辛(DIG-11-dUTP)标记探针并同基因组DNA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 目的不同分离株弓形虫α-Tubulin和β-Tubulin基因的PCR-RFLP分析及其杂交探针制备。方法PCR体外扩增α-Tubulin和β-Tubulin基因片段并进行RFLP分析;采用随机引物法用地高辛(DIG-11-dUTP)标记探针并同基因组DNA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从5株弓形虫分离株的基因组DNA中均扩增出α-Tubulin基因的818bp片段和β-Tubulin基因的959bp片段,RFLP分析弓形虫各分离株间酶切图谱未见差异。探针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好。结论α-Tubulin和β-Tubulin基因在弓形虫中高度保守;α-Tubulin和β-Tubulin基因杂交探针可用于Southern杂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α-tubulinβ-tubulin基因 RFLP分析 探针制备
下载PDF
多基因联合检测指导晚期胃癌个体化化疗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娟 肖扬 刘君 《江苏医药》 CAS 2016年第12期1354-1358,共5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3型β微管蛋白(TUBB3)和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基因联合检测对晚期胃癌个体化化疗方案选择的指导意义。方法将70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A组)和对照组(B组),其中A组采用分支DN...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3型β微管蛋白(TUBB3)和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基因联合检测对晚期胃癌个体化化疗方案选择的指导意义。方法将70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A组)和对照组(B组),其中A组采用分支DNA液相芯片技术检测胃癌组织中ERCC1、TUBB3和TOPOⅡα基因表达,根据检测结果选择个体化化疗方案;B组不进行基因检测,采用三药联合方案化疗。比较两组化疗有效率、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中位总生存期(OS)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化疗有效率为66.7%,略高于B组的54.8%(P>0.05)。A组中位TTP和中位OS均较B组延长(8.0个月vs.6.6个月和12.5个月vs.9.6个月)(P<0.01)。A组血液学毒性、消化道反应、神经毒性和黏膜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ERCC1、TUBB3和TOPOⅡα基因联合检测指导的个体化化疗方案提高了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化疗的耐受性,在晚期胃癌的化疗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胃癌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3型β微管蛋白 拓扑异构酶Ⅱα 个体化化疗
原文传递
非小细胞肺癌中多药耐药相关蛋白研究新进展
20
作者 周晶 董西林 《国际呼吸杂志》 2010年第4期213-216,共4页
肺癌是全世界的高发癌症,5年生存率仅为10%左右,主要原因是肺癌在发现时多为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时机。化疗成为晚期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是其有效率较低,其中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多药耐药成为取得满意疗效的重要障碍。国内外诸多... 肺癌是全世界的高发癌症,5年生存率仅为10%左右,主要原因是肺癌在发现时多为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时机。化疗成为晚期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是其有效率较低,其中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多药耐药成为取得满意疗效的重要障碍。国内外诸多文献探讨关于肺癌耐药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关系,诸如P-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肺耐药蛋白等,目前已有比较明确的研究结小。本文主要探讨拓扑异构酶Ⅱ、谷胱甘肽-S-转移酶π、环氧化酶2、β-微管蛋白、低氧诱导因子1α等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从而为非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研究与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扑异构酶Ⅱ 谷胱甘肽-S-转移酶Π 环氧化酶2 β-微管蛋白 低氧诱导因子1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