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三代涡识别方法及其应用综述 被引量:49
1
作者 王义乾 桂南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3-429,共17页
根据Liu等的划分,涡识别方法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方法基于涡量,并将Cauchy-Stokes分解得到的速度梯度张量反对称部分(涡量张量)视为旋转。然而众多研究人员已发现涡量与涡的关联性并不是很高。为了克服第一代方法的缺陷,以Q、l2... 根据Liu等的划分,涡识别方法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方法基于涡量,并将Cauchy-Stokes分解得到的速度梯度张量反对称部分(涡量张量)视为旋转。然而众多研究人员已发现涡量与涡的关联性并不是很高。为了克服第一代方法的缺陷,以Q、l2、D和lci等方法为代表的第二代涡识别方法应运而生。但是第二代方法在实际使用中依赖于与具体算例相关的阈值并且会被剪切影响。为了解决阈值问题,2016年发展起来的Ω方法将涡定为涡量大于变形的联通区域并以相对值表示。而2017年和2018年发展起来的Liutex向量则提供了一个系统化数学化的流体局部刚体转动定义,包括局部旋转轴和转动强度,Ω方法,Liutex向量及一系列有关方法被定义为第三代涡识别方法。该文回顾了三代涡识别方法的发展历程,系统讨论了如何精确地从流体运动中分解得到刚性旋转部分,重点介绍由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刘超群教授及其团队主导的第三代涡识别方法所取得的突破及其应用。主要突破包括:①Ω涡识别方法克服了传统涡识别方法需要针对具体流动调整阈值的问题,并能同时捕捉到强涡和弱涡;②基于Liutex的思想,能够严格获得流体运动的局部刚性旋转部分,包括标量、矢量和张量形式;③第三代方法能够合理地回答涡的六大要素问题,即涡的绝对强度、相对强度、当地旋转轴、涡核中心、涡核大小和涡边界,而前两代方法则无法处理。该文详细介绍了第三代方法的六个具体应用,其结果表明:①在涡识别方面,第三代方法大大优于前两代方法;②第三代方法不仅是涡识别和显示的后处理方法,而且是精确表示涡的物理量;③第三代方法能够定量化地表示涡的特性(六大要素)。Liutex作为一个新生的物理量,有方向有大小。Liutex的方向就是当地涡线和涡强度(此处区别于第一代涡量线和涡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量 ω Liutex/Rortex向量
原文传递
Liutex-涡定义和第三代涡识别方法 被引量:48
2
作者 刘超群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13-431,478,共20页
本文回顾了涡定义和涡识别方法的发展历史,着重介绍了作者UTA(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团队及其合作者在涡科学和湍流研究的一些最新学术创新成果。UTA团队发现了可以定量描述流体刚性转动部分的物理量——Liutex向量,其主要... 本文回顾了涡定义和涡识别方法的发展历史,着重介绍了作者UTA(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团队及其合作者在涡科学和湍流研究的一些最新学术创新成果。UTA团队发现了可以定量描述流体刚性转动部分的物理量——Liutex向量,其主要思想是把流体刚性转动从流体运动中提取出来,进而用Liutex来定义和识别涡结构,并已在广泛应用中证明了其作为涡识别方法的优越性。基于Liutex向量可以进一步研究涡量分解、速度梯度张量分解、流体运动分解、湍流结构、湍流生成机理以及旋涡的科学识别,为流体运动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区别于第一代涡识别方法和第二代涡识别方法,Liutex是一个向量,其方向代表当地转轴,大小代表当地流体刚性旋转角速度的二倍。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Liutex向量的第三代涡的定义和识别方法,包括Liutex等值面、Liutex-Omega等值面、Liutex向量线、Liutex涡核线、以及最新发现的中低雷诺数湍流边界层中的Liutex-5/3幂次相似律,其发现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传统湍流能谱幂次律的适用范围,对建立湍流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量 ω方法 Liutex向量 Liutex涡识别 Liutex-Omega Liutex core Liutex相似律 湍流结构
下载PDF
A selected review of 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s with applications 被引量:28
3
作者 Yu-ning Zhang Xu Qiu +4 位作者 Fei-peng Chen Kai-hua Liu Yu-ning Zhang Xiang-rui Dong Chaoqun Liu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18年第5期767-779,共13页
In the present review, recent progress on the 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s are introduced with a focus on the newly proposed omega method( Ω method). The advantages of Ω method are summarized with many illustrati... In the present review, recent progress on the 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s are introduced with a focus on the newly proposed omega method( Ω method). The advantages of Ω method are summarized with many illustrating examples. Furthermore, comparing with other existing methods(e.g., Q criterion and λ2 criterion),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Ω method is its independence on the chosen threshold values for vortex identifications. The important parameters involved for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Ω method are further discussed in detail together with the phys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Ω and some suggestions of the future work. Other emerging topics(e.g., Lagrangian coherent structure and Rortex) are also introduced with com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rtex identification turbulence generation ω method vorticity concentration Galilean invariant Rortex
原文传递
安全阀两相流计算方法探讨 被引量:9
4
作者 周保国 《石油化工设计》 CAS 2011年第2期39-40,44,共3页
对两相流安全阀的一些计算方法进行介绍。早期使用的方法主要为API 520推荐的的方法,但应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在很多情况下偏差很大。后来发展了基于均相平衡模型HEM或均相非平衡模型HNE的计算方法,相比API 520早期方法,HEM及HNE在计算... 对两相流安全阀的一些计算方法进行介绍。早期使用的方法主要为API 520推荐的的方法,但应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在很多情况下偏差很大。后来发展了基于均相平衡模型HEM或均相非平衡模型HNE的计算方法,相比API 520早期方法,HEM及HNE在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上有了进一步提高。后来在HEM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ω方法,API RP 520第七版中已经推荐使用ω参数法进行两相流安全阀的计算,在石油化工领域被广泛采用的API 520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2008年正式发布的第八版,已经由RP升级为STD,对于两相流安全阀的计算,API STD 520第八版采用了基于热量及力学平衡的HDI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阀 两相流 HEM ω参数法API 520 HDI
下载PDF
利用3ω法同时测量纳米流体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 被引量:6
5
作者 王照亮 唐大伟 +2 位作者 郑兴华 周乐平 刘石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462-2468,共7页
提出了应用基于谐波探测技术的3ω法进行液体导热性能测量的方法。设计了3ω测试系统,测试了不同浓度和不同温度下纳米流体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与文献中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实验中测试的热波信号较好地满足频域内的导热方程,说明... 提出了应用基于谐波探测技术的3ω法进行液体导热性能测量的方法。设计了3ω测试系统,测试了不同浓度和不同温度下纳米流体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与文献中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实验中测试的热波信号较好地满足频域内的导热方程,说明采用交流电流加热可使流体的微对流作用得到有效减弱。采用基于多颗粒布朗运动的微对流(MSBW)模型预测了纳米流体的热导率。浓度比较低时TiO2+蒸馏水、Al2O3+蒸馏水纳米颗粒流体的热导率随温度增加呈线性增大,并且与液体的Prandtl数有关,在测试温度为18~65℃范围内,水的热导率随温度升高以及纳米颗粒的布朗运动所引起周围基液的微对流作用是纳米流体强化传热的两个重要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ω 纳米流体 热导率 热扩散系数 微对流模型
下载PDF
基于涡分析的旋涡泵内流动能量转换特性研究
6
作者 杨伟峰 张人会 +1 位作者 杨鸿德 陈学炳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7-175,共9页
为研究旋涡泵内复杂的旋涡特征,量化泵内旋涡体积和强度,分析旋涡结构对能量转换和能量损失的影响规律,采用非定常数值模拟和外特性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单级旋涡泵进行分析,综合使用Ω方法和Liutex方法对泵内旋涡进行识别和强度表征,提... 为研究旋涡泵内复杂的旋涡特征,量化泵内旋涡体积和强度,分析旋涡结构对能量转换和能量损失的影响规律,采用非定常数值模拟和外特性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单级旋涡泵进行分析,综合使用Ω方法和Liutex方法对泵内旋涡进行识别和强度表征,提出平均旋涡强度进行量化研究,并结合动能方程的涡动力学分解式以及涡量分解理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泵内的旋涡充分发展区域存在螺旋形的管状旋涡结构,该旋涡从叶轮流道流出进入侧流道,并且随着流量的增大,涡管数量减少且旋涡强度降低;流量的增大使得叶轮内的旋涡体积和强度减小,而其在侧流道内相对变化较小,相同工况时叶轮内的平均旋涡强度远大于侧流道内;压力梯度对流体动能转换的贡献最大,旋涡结构引起的动量输运和耗散损失占比较小,但刚性涡量即旋涡结构的强度与动量输运呈正相关,变形涡量则与拟涡能损失相关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涡泵 旋涡 ω方法 Liutex方法 拟涡能
下载PDF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transient cavitating vortical flow structures over a flexible NACA66 hydrofoil 被引量:4
7
作者 Ren-fang Huang Te-zhuan Du +1 位作者 Yi-wei Wang Cheng-guang Huang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20年第5期865-878,共14页
In this paper,the cavitating flow over a flexible NACA66 hydrofoil is studied numerically by a modified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strategy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understanding the flow-induced vibration and the... In this paper,the cavitating flow over a flexible NACA66 hydrofoil is studied numerically by a modified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strategy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understanding the flow-induced vibration and the cavitating vortical flow structures.The modified coupling approaches include(1)the hydrodynamic solution obtained by the large eddy simulation(LES)together with a homogenous cavitation model,(2)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solved with a cantilever beam equation,(3)fluid-structural interpolation and volume mesh motion based on the radial basis functions and greedy algorithm.For the flexible hydrofoil,the dominant flow-induced vibration frequency is twice of the cavity shedding frequency.The cavity shedding frequency is same for the rigid and flexible hydrofoils,demonstrating that the structure vibration is not large enough to affect the cavitation evolution.The predicted cavitating behaviors are strongly three-dimensional,that is,the cavity is(a)of a triangular shape near the hydrofoil tip,(b)of a rectangular shape near the hydrofoil root,and(c)with a strong unsteadiness in the middle of the span,including the attached cavity growth,oscillation and shrinkage,break-off and collapse downstream.The unsteady hydroelastic response would strongly affect the cavitation shedding process with small-scale fragments at the cavity rear part.Furthermore,three 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s(i.e.,the vorticity,the Q-criteria and the Ω method)are adopted to investigate the cavitating vortex structures around the flexible hydrofoil.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cavity variation trend is consistent with the vortex evolution.The vortex structures are distributed near the foil trailing edge and in the cavitation region,especially at the cavity-liquid interface.With the transporting downstream the shedding cavities,the vortices gradually increase in the wake flo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 cavitation flexible hydrofoil ωmethod flow-induced vibration
原文传递
基于Ω方法的T/P91耐热钢蠕变持久寿命预测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峥 王延峰 万海波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5-432,共8页
利用Ω方法预测原始态和服役态T/P91耐热钢的蠕变持久寿命,并将其与利用等温线法和Larson-Miller参数法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提出一种基于Ω方法的加速试验方案,该方法仅需一根试样即可快速预测给定温度和应力参数下的蠕变持久寿命。结... 利用Ω方法预测原始态和服役态T/P91耐热钢的蠕变持久寿命,并将其与利用等温线法和Larson-Miller参数法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提出一种基于Ω方法的加速试验方案,该方法仅需一根试样即可快速预测给定温度和应力参数下的蠕变持久寿命。结果表明:与等温线法和Larson-Miller参数法相比,加速Ω方法的预测精度更高;对于服役态T/P91耐热钢,不同蠕变加速试验参数下得到的Ω较接近,蠕变断裂时间预测值均与试验值较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91耐热钢 ω方法 蠕变持久寿命 加速试验
下载PDF
Ω涡识别方法在双进口两级中开泵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赵建涛 袁建平 +2 位作者 裴吉 王文杰 张本营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47-453,共7页
为了研究双进口两级中开泵内部流动的涡旋特性,基于SST k-ω湍流模型,采用非定常数值计算方法,通过外特性试验和GCI准则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并引入新一代涡识别方法Omega(Ω)法,对其内流场中的涡旋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双进口两级中开泵内部流动的涡旋特性,基于SST k-ω湍流模型,采用非定常数值计算方法,通过外特性试验和GCI准则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并引入新一代涡识别方法Omega(Ω)法,对其内流场中的涡旋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涡识别方法不能有效剔除壁面剪切层的影响,而Ω方法能将流体的剪切和纯旋转运动进行区分,获得较为清晰的泵内涡旋结构,特别是在两级叶轮中,能准确捕捉到尾迹涡的形态和分布情况;在不同工况下,将三维空间的Ω涡识别方法简化到二维平面后,其在反流道中的适应性更好,规避了之前许多没有形成涡旋结构而流线呈现出强扭曲的区域,同时证明了轴向涡旋在反流道中占主导地位.另外,研究过程证明了Ω方法在双进口两级中开泵这种复杂流体机械内部涡旋结构的识别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可以为该型泵进一步的设计优化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进口两级中开泵 涡识别 ω方法 Q准则 λ_(2)准则
下载PDF
Vortex analysis of water flow through gates by different 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s 被引量:1
10
作者 Chun-ying Shen Rui-guo Yang +1 位作者 Shan Qing Shi-hua He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23年第1期112-124,共13页
The pre-gate suction vortex,gate-bottom-edge transverse vortex,gate-slot vertical vortex,and downstream-of-gate return vortex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flow instability of flat gates,which may lead to fatigu... The pre-gate suction vortex,gate-bottom-edge transverse vortex,gate-slot vertical vortex,and downstream-of-gate return vortex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flow instability of flat gates,which may lead to fatigue failure in severe cases.This study used the volume of fluid(VOF)model and large eddy simulation(LES)method to accurately capture the transient turbulence characteristics of flow under different water flow conditions and reveal the flow field and vortex structure.The Q—criterion,Omega(Ω)method,and latest third-generation Liutex 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 were used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pre-gate suction vortex,gate-slot vertical vortex,and downstream-of-gate return vortex,focusing on the ability of each 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 to capture the flow field information and vortex characteristics.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Ωmethod and Liutex method are less dependent on the threshold value,and the Liutex method captures a wide range of pre-gate vortices.Different flow conditions cause changes in the vortex structure of over-gate flow.When the relative opening of the gate is smaller,the intensity of the vortices in the flow field around the gate is greater,the return vortices downstream of the gate are more disordered,and the vortex changes are more violent,which in turn affects the efficient and stable operation of the g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rtex features 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s Liutex ωmethod Q-criterion large eddy simulation(LES)
原文传递
APPLICABILITY OF CREEP CONSTITUTIVE EQUATIONS TOCREEP CURVES UNDER CONSTANT LOAD
11
作者 Y.Kurata H.Utsumi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English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1998年第6期397-404,共8页
Applicability of the following creep constitutive equations was investigated for normal type creep curves of Ni-18.5Cr alloy and tertiary creep dominant curves of Ni-18.5Cr16W alloy under constant load: the θ project... Applicability of the following creep constitutive equations was investigated for normal type creep curves of Ni-18.5Cr alloy and tertiary creep dominant curves of Ni-18.5Cr16W alloy under constant load: the θ projection method describing a creep curse by a sum of two exponential terms, modified θ method describing a primary creep stage by an exponential term and a tertiary creep stage by a logarithmic term, modified Ω method describing a creep curve by a sum of two logarithmic term, 2θ method with only a tertiary creep component and Ω method. The θ, modified θ and modified Ω methods can describe normal type and tertiary creep dominant curves. Tertiary creep dominant curves of Ni-18.5Cr-16W alloy at 900℃ are also described using 2θ and Ω methods. Applicability of the modified θ and modified Ω methods is superior for constant load creep curves because they can predict creep curves up to rupture and rupture life accurately and conserva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eep equation θ projection method ω method Ni-18.5Cr alloy Ni-18.5Cr-16W alloy
下载PDF
A, ■-Ω METHOD FOR 3-D EDDY CURRENT ANALYSIS
12
作者 施展伟 赵兴华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1998年第11期0-0,0-0+0-0+0,共7页
After the field equations and the snonumuoo conditions between the interfaces for 3D eddy current problems Under various gauges were discussed, it was pointed cut in this paper that using the magnetic vector potentia... After the field equations and the snonumuoo conditions between the interfaces for 3D eddy current problems Under various gauges were discussed, it was pointed cut in this paper that using the magnetic vector potential A. the electric scalar potential and Coulomb gauge △ .A = 0 in eddy current regions and using the magntetic scalar potential Ω in the non-conducting regions are more suitable. All field equations,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the interface continuity conditio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variational principle of this method are also giv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eddy current field A -ω method interface continuous conditions
下载PDF
3ω法测量单根碳纤维导热系数和热容 被引量:15
13
作者 王照亮 唐大伟 +2 位作者 郑兴华 布文峰 张伟刚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90-492,共3页
考虑环境热损失,建立了单根碳纤维沿轴向的导热方程,得到了碳纤维热参数与交流加热信号的频域特性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适用于微细导电线或丝的3ω测试系统。利用3ω方法同时测量了单根碳纤维沿轴向的导热系数和热容。在室温下测量了Pt丝... 考虑环境热损失,建立了单根碳纤维沿轴向的导热方程,得到了碳纤维热参数与交流加热信号的频域特性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适用于微细导电线或丝的3ω测试系统。利用3ω方法同时测量了单根碳纤维沿轴向的导热系数和热容。在室温下测量了Pt丝的导热系数和热容,验证了建立的实验系统的合理性,利用该方法测量的直径为7μm单根碳纤维沿轴向的导热系数和热容分别为84.35 W·m^(-1)·K^(-1)和1.19 MJ·m^(-3)·K^(-1)。给出了实验测量的不确定度分析。建立的实验系统可用于单根碳纳米管或导电纳米线热参数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ω 导热系数 热容 碳纤维
下载PDF
陶瓷热障涂层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率测量 被引量:10
14
作者 邱琳 郑兴华 +3 位作者 李谦 唐大伟 钱杨保 张伟刚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2期264-267,共4页
提出了应用3ω法进行等离子喷涂热障涂层材料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率测量的方法。测试了室温下2种典型的热障涂层材料Y2SiO5和La2Zr2O7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率,测试结果与文献中的结果吻合良好。实验中对不同孔隙率的样品的热导率在室温附近的... 提出了应用3ω法进行等离子喷涂热障涂层材料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率测量的方法。测试了室温下2种典型的热障涂层材料Y2SiO5和La2Zr2O7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率,测试结果与文献中的结果吻合良好。实验中对不同孔隙率的样品的热导率在室温附近的温度区间内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孔隙率的变化对热导率有明显的影响。另外,孔隙率对热扩散率有双向的影响,即存在某一孔隙率值使得涂层样品的热扩散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ω 热导率 热扩散率 热障涂层
下载PDF
多壁碳纳米管/聚丙烯复合材料热导率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建立 熊国平 +2 位作者 顾明 张兴 梁吉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536-4541,共6页
用Pt细丝代替已有3ω方法中的薄膜热线,并设计了基于Labview程序的虚拟测量系统,准确、方便地测量了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测量结果发现,多壁碳纳米管/丁苯橡胶/聚丙烯三元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随着多壁碳纳米管/丁苯橡胶粉末含量的增加... 用Pt细丝代替已有3ω方法中的薄膜热线,并设计了基于Labview程序的虚拟测量系统,准确、方便地测量了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测量结果发现,多壁碳纳米管/丁苯橡胶/聚丙烯三元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随着多壁碳纳米管/丁苯橡胶粉末含量的增加变化不大;多壁碳纳米管/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随着多壁碳纳米管含量增加而增大;复合材料热导率远小于简单混合规则预测的结果,而与有效介质理论符合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ω 多壁碳纳米管 聚丙烯复合材料 热导率
原文传递
3ω方法及其在纳米材料器件表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丰平 王太宏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2249-2253,共5页
阐明了 3ω方法的机理 ,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它的一些基本应用 .利用 3ω方法可以对具有优良导热和导电能力的材料的热导率和热容进行测量 ;对不能导电的材料 ,固态的或液态的 ,利用 3ω方法能对它们的热导率进行测量 .对测量中涉及到的... 阐明了 3ω方法的机理 ,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它的一些基本应用 .利用 3ω方法可以对具有优良导热和导电能力的材料的热导率和热容进行测量 ;对不能导电的材料 ,固态的或液态的 ,利用 3ω方法能对它们的热导率进行测量 .对测量中涉及到的热辐射问题的讨论表明 ,由于使用的是小样品 ,热辐射造成的影响可以忽视 .通过理论推导 ,使用二维隧穿结点阵并借助 3ω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ω方法 纳米材料 热导率 热容 测量 热辐射 库仑阻塞 纳米器件 表征
原文传递
单根单壁碳纳米管导热系数随长度变化尺度效应的实验和理论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照亮 梁金国 +1 位作者 唐大伟 Y.T.Zhu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391-3396,共6页
考虑纳米碳管与基体之间的热损失,采用四焊盘-3ω法测量了室温下基体表面不同长度单根单壁碳纳米管(SWNT)的导热系数.SWNT的导热系数在测试长度范围(0·5—7μm)内随长度的增大而增大,增加的幅度逐渐减小.考虑二阶3-声子过程的... 考虑纳米碳管与基体之间的热损失,采用四焊盘-3ω法测量了室温下基体表面不同长度单根单壁碳纳米管(SWNT)的导热系数.SWNT的导热系数在测试长度范围(0·5—7μm)内随长度的增大而增大,增加的幅度逐渐减小.考虑二阶3-声子过程的影响,采用改进的WV模型预测了SWNT导热系数随长度的变化规律.理论预测的声子平均自由程-175nm.导热系数的测量结果与室温下不同长度SWNT的实验结果相吻合.理论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均说明SWNT导热系数随长度变化具有尺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ω 单壁碳纳米管 导热系数 二阶3-声子过程
原文传递
3ω方法测量各向异性SiC晶体的导热系数 被引量:8
18
作者 苏国萍 唐大伟 +2 位作者 郑兴华 邱琳 杜景龙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885-1888,共4页
碳化硅晶体具有很高的导热系数,能够在高温下操作,作为有希望用于微电子机械系统的材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使用3ω方法测量了各向异性材料碳化硅晶体三个不同方向的导热系数。在碳化硅晶体样品的表面布置三个位置不同,一定尺... 碳化硅晶体具有很高的导热系数,能够在高温下操作,作为有希望用于微电子机械系统的材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使用3ω方法测量了各向异性材料碳化硅晶体三个不同方向的导热系数。在碳化硅晶体样品的表面布置三个位置不同,一定尺度和形状的微型Au金属探测器。每个微型Au金属探测器的温度波动情况包含样品不同方向的热信号。根据谐波法测量原理和各向异性材料碳化硅晶体的导热特性,可得到碳化硅晶体样品x,y和z方向的导热系数。使用所设计的微型金属探测器结构,首次可同时获得各向异性材料三个方向的导热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晶体 3ω方法 各向异性 导热系数
原文传递
一种测量热电材料塞贝克系数的新方法 被引量:6
19
作者 缪婷婷 马维刚 +1 位作者 李震 张兴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29-633,共5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颖、可靠的测量微纳米尺度热电转换材料塞贝克系数的2ω自加热法。给被测样品通一频率为ω的交变电流,焦耳效应会在样品上产生一个频率为2ω的温度振荡。对于热电材料,由于塞贝克效应,将会产生频率为2ω的塞贝克电压。...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颖、可靠的测量微纳米尺度热电转换材料塞贝克系数的2ω自加热法。给被测样品通一频率为ω的交变电流,焦耳效应会在样品上产生一个频率为2ω的温度振荡。对于热电材料,由于塞贝克效应,将会产生频率为2ω的塞贝克电压。获取2ω电压信号,同时理论求解得到2ω的温度振荡量,将可得到被测热电材料的塞贝克系数。通过直径为25.4μm K型热电偶塞贝克系数的测试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ω自加热法 SEEBECK系数 热电材料 K型热电偶
原文传递
Galilean invariance of Omega 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 被引量:6
20
作者 Jian-ming Liu Yi-qian Wang +1 位作者 Yi-sheng Gao Chaoqun Liu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19年第2期249-255,共7页
In the new 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Liu et al.2016)to represent the rotation level and capture and visualize the vortices,proposed in our previous study,the independence of the reference frame and the Galilean inv... In the new 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Liu et al.2016)to represent the rotation level and capture and visualize the vortices,proposed in our previous study,the independence of the reference frame and the Galilean invariant were not proved.In the present study,the Galilean invariance of the omega 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 is proved and several examples are presented to verify the conclu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RTEX IDENTIFICATION ωmethod.Galilean INVARIANCE TURBULENCE VISUALIZ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