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2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方体ΔT场及其梯度场无解析奇点理论表达式 被引量:62
1
作者 郭志宏 管志宁 熊盛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131-1138,共8页
首次明确指出文献中长方体ΔT场及其梯度场理论表达式在上半无源空间存在某些点的场值无法计算的解析“奇点”问题 .通过详细的理论推导 ,深入分析了出现解析“奇点”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导出新的长方体ΔT场及其梯度场在上半无源空间... 首次明确指出文献中长方体ΔT场及其梯度场理论表达式在上半无源空间存在某些点的场值无法计算的解析“奇点”问题 .通过详细的理论推导 ,深入分析了出现解析“奇点”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导出新的长方体ΔT场及其梯度场在上半无源空间无解析“奇点”的理论表达式 .对比模型正演计算结果表明 ,新导出的ΔT场及其梯度场无解析“奇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方体 △T场 梯度场 解析“奇点” 航空磁测
下载PDF
新型电容型电力设备tanδ在线高精确度测量系统 被引量:37
2
作者 陈天翔 张保会 +2 位作者 陈天韬 王江敏 刘军虎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5期67-70,共4页
电容型电力设备tan δ在线监测的低准确性、不稳定性严重影响在线监测系统的实用化,一直是在线监测系统的开发难点。文中介绍了一种新型电容型电力设备tan δ在线高精确度测量系统,该测量系统采用了新型软磁材料制成的高精确度恒角差微... 电容型电力设备tan δ在线监测的低准确性、不稳定性严重影响在线监测系统的实用化,一直是在线监测系统的开发难点。文中介绍了一种新型电容型电力设备tan δ在线高精确度测量系统,该测量系统采用了新型软磁材料制成的高精确度恒角差微电流传感器,在小信号检测和数据处理技术方面采用了独立元分析等方法,采用了全分布现场总线和数据传输技术,使tan δ在线测量的精确性、稳定性显著提高。还介绍了该系统的组成结构及系统实际运行检测情况。该系统目前已在多个变电站投入运行,至今为止运行情况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容型电力设备 介质损耗因数 TAN δ 在线监测
下载PDF
不同水汽来源对湖南长沙地区降水中δD、δ^(18)O的影响 被引量:38
3
作者 吴华武 章新平 +3 位作者 关华德 孙广禄 黄一民 张婷婷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04-1414,共11页
根据2010年在长沙地区进行降水收集和气象要素观测的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降水中δ18O与温度、降水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降水中δD、δ18O的变化特征,讨论了水汽输送对降水中δ18O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天气尺度下,长沙地区大气降水中δ18... 根据2010年在长沙地区进行降水收集和气象要素观测的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降水中δ18O与温度、降水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降水中δD、δ18O的变化特征,讨论了水汽输送对降水中δ18O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天气尺度下,长沙地区大气降水中δ18O与降水量、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该地区降水中δ18O的变化具有显著的降水量效应及反温度效应。对长沙地区的降雪样和降雨样进行线性回归,得出大降水事件和降雪的大气降水线具有较大斜率和截距。随着降水量的减小,大气降水线方程的斜率和截距也逐渐减小,这主要由于小降水事件的雨滴在降落过程中受到二次蒸发强烈,同位素分馏强烈。利用HYSPLIT模式追踪该地区气流的轨迹发现,在季风降水期间(5—9月),δ18O值偏低的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南海洋面与西太平洋海区;在非季风降水期间(10—4月),δ18O值偏高的水汽主要来自西风带携带的水汽和局地水汽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D δ18O 降水 HYSPLIT模式 水汽来源 长沙地区
原文传递
Isotopic evidence for the moisture origin and composition of surface runoff in the headwater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被引量:37
4
作者 ZHAO LiangJu YIN Li +5 位作者 XIAO HongLang CHENG GuoDong ZHOU MaoXian YANG YongGang LI CaiZhi ZHOU Ji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4期406-416,共11页
We investigated the moisture origin and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water sources to surface runoff entering the headwater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on the basis of NECP/NCAR(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 We investigated the moisture origin and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water sources to surface runoff entering the headwater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on the basis of NECP/NCAR(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re-analysis data and variations in the stable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e ratios(δ D and δ 18O) of precipitation,spring,river,and melt water. The similar seasonality in precipitation δ 18O at different sites reveals the same moisture origin for water entering the headwater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The similarity in the seasonality of δ 18O and d-excess for precipitation at Yeniugou and Urumchi,which showed more positive δ 18O and lower d-excess values in summer and more negative δ 18O and higher d-excess values in winter,indicates a dominant effect of westerly air masses in summer and the integrated influence of westerly and polar air masses in winter. Higher d-excess values throughout the year for Yeniugou suggest that in arid inland areas of northwestern China,water is intensively recycled. Temporal changes in δ 18O,δ D,and d-excess reveal distinct contributions of different bodies of water to surface runoff. For example,there were similar trends for δ D,δ 18O,and d-excess of precipitation and river water from June to September,similar δ 18O trends for river and spring water from December to February,and similar trends for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volumes. However,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δ 18O between melt water and river water in September.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charge of surface runoff by precipitation occurred mainly from June to mid-September,whereas the supply of surface runoff in winter was from base flow(as spring water) ,mostly with a lower runoff amou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来源 地表径流 同位素比值 黑河流域 上游 组成 证据 降水量
原文传递
北京市不同水体中D和^(18)O组成的变化及其区域水循环指示意义 被引量:31
5
作者 翟远征 王金生 +1 位作者 滕彦国 左锐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2-97,共6页
分析参与水循环过程的不同水体中D和18O组成的变化特征,是应用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水循环机理的必要前提。对北京地区的大气降水、地表水(河、库)、地下水(包括泉水)中的D和18O组成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平原区大气降水中... 分析参与水循环过程的不同水体中D和18O组成的变化特征,是应用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水循环机理的必要前提。对北京地区的大气降水、地表水(河、库)、地下水(包括泉水)中的D和18O组成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平原区大气降水中的D和18O组成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是不同季节大气降水水汽来源的不同所致,即主要受控于季风气候,而区域气象条件只是次要影响因素;北京地区地表干流中δD和δ18O的均值介于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相应值之间,表明在维持有一定河川径流量方面,地下水的向河排泄在枯水期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干流中D和18O组成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且沿着各径流方向总体有增大的趋势;地下水中的D和18O组成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其中在浅层地下水中的特征反映出含水层所处的气候比较干燥的蒸发盆地的特点,而在垂向上自上而下由大到小的变化趋势则反映了全新世以来气温总体上逐渐变暖的气候变化特征;泉水与普通地下水在D和18O组成上的一致性,表明它们之间存在比较密切的水力联系。根据这些研究结果还进一步分析了研究区的区域水循环机理和不同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水文循环 δD δ18O 同位素
原文传递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黑河下游不同林龄胡杨的吸水深度研究 被引量:30
6
作者 刘树宝 陈亚宁 +2 位作者 陈亚鹏 邓海军 方功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29-739,共11页
水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分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干旱地区,水资源将是限制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吸水深度,植物的吸水深度可影响它的分布区域,因此,精确测量植物的吸水深度对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下植被的时空分... 水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分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干旱地区,水资源将是限制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吸水深度,植物的吸水深度可影响它的分布区域,因此,精确测量植物的吸水深度对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下植被的时空分布具有重要意义。稳定同位素技术逐渐被公认为是一种精确测量植物吸水深度的有效方法。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不同林龄胡杨的吸水深度和不同林龄胡杨的水分利用效率,对确定胡杨生存的合理地下水位、制定胡杨保育恢复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黑河下游不同林龄胡杨木质部水及其不同潜在水源δD、δ^(18)O的测定分析,并运用深度模型计算了不同林龄胡杨的吸水深度,探讨了不同林龄胡杨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发现:1)不同林龄胡杨木质部δ^(18)O差异显著,胡杨幼苗、成熟木、过熟木的δ^(18)O分别为-5.37‰、-6.03‰、-6.92‰;2)不同林龄胡杨的平均吸水深度不同,且具有随林龄变老而选择利用更深的土壤水分的特点:胡杨幼苗的平均吸水深度为37 cm,胡杨成熟木的平均吸水深度为145 cm,胡杨过熟木的平均吸水深度为149.5 cm。3)不同林龄胡杨水分利用效率不同,随林龄的变老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吸水深度 胡杨 δD δ18O
下载PDF
新疆地区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7
7
作者 李晖 蒋忠诚 +1 位作者 王月 罗为群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7-161,共5页
大气降水是水循环中重要的输入因子,对其同位素组分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水循环过程及其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新疆乌鲁木齐地区1986-2002年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提出大气降水线方程,并与全国及全球降水线方程进行对比,揭示该... 大气降水是水循环中重要的输入因子,对其同位素组分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水循环过程及其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新疆乌鲁木齐地区1986-2002年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提出大气降水线方程,并与全国及全球降水线方程进行对比,揭示该降水线方程的特征。研究表明:乌鲁木齐水分来源复杂,主要是西风带输送的海洋水汽和局地的蒸发,大气降水的加权平均18O与月平均气温相关关系显著,与雨量效应(降水量效应)较相关,降水中温度效应明显,且在一定时期很大程度上其影响掩盖了雨量效应。乌鲁木齐降水中δ18O的季节变化与温度的季节变化几乎一致,温度是制约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水 δD δ^18O 温度效应 雨量效应
下载PDF
在线电力系统静态稳定域的研究及其应用 被引量:26
8
作者 刘道伟 韩学山 +2 位作者 王勇 王孟夏 贠志浩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4期42-49,共8页
日益复杂的电网迫切需要在线监控,而寻求简捷、有效的分析方法是在线监控得以实施的关键。静态功角稳定和电压稳定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根据二者极限处特性的关系,在相角和功率因数角δ-Φ空间上构造出静态稳定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以... 日益复杂的电网迫切需要在线监控,而寻求简捷、有效的分析方法是在线监控得以实施的关键。静态功角稳定和电压稳定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根据二者极限处特性的关系,在相角和功率因数角δ-Φ空间上构造出静态稳定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以节点稳定裕度为目标的定量化切负荷快速计算方法。该方法采用量测量进行等值,间接避免了潮流计算和具体临界值的求取,从而弥补了传统方法在线应用中存在的系统规模过大、非线性模型不准确、计算速度慢的缺陷。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物理概念清晰、计算简单快速,有在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δ -Ф状态空间 静态稳定域 定量化切负荷
下载PDF
乌鲁木齐地区大气降水中δD和δ^(18)O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3
9
作者 李晖 周宏飞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46-50,共5页
本文研究了乌鲁木齐地区近17年(1986—2002)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提出了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7.21δ18O+4.50,并与全国及全球降水线方程进行对比,揭示了该降水线方程的特征。研究表明,乌鲁木齐水分来源复杂,主要是西风带输送的海... 本文研究了乌鲁木齐地区近17年(1986—2002)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提出了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7.21δ18O+4.50,并与全国及全球降水线方程进行对比,揭示了该降水线方程的特征。研究表明,乌鲁木齐水分来源复杂,主要是西风带输送的海洋水汽和局地的蒸发,大气降水的加权平均18O与月平均气温相关关系显著,与雨量效应(降水量效应)较相关,降水中温度效应明显,且在一定时期很大程度上其影响掩盖了雨量效应。乌鲁木齐降水中δ18O的季节变化与温度的季节变化几乎一致,温度是制约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水 δD δ^18O 温度效应 雨量效应 氘盈余 乌鲁木齐
下载PDF
Water Sources of Dominant Species in Three Alpine Ecosystems on the Tibetan Plateau,China 被引量:21
10
作者 De-Yu Duan Hua Ouyang +1 位作者 Ming-Hua Song Qi-Wu H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57-264,共8页
Plant water sources were estimated by two or three compartment linear mixing models using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e (δD and δ^18O) values of different components such as plant xylem water, precipitation and rive... Plant water sources were estimated by two or three compartment linear mixing models using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e (δD and δ^18O) values of different components such as plant xylem water, precipitation and river water as well as soil water on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e summer of 2005. Four dominant species (Quercus aquifolioides, Pinus tabulaeformis, Salix rehderiana and Nitraria tangutorum) in three typical ecosystems (forest, shrub and desert)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Stable isotope ratios of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s and the soil water presented variations in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δ^18O values of N. tangutorum xylem water were constant in the whole growth season and very similar to those of deep soil water. Water sources for all of the plants came from both precipitations and soil water. Plants switched rapidly among different water sources when environmental water conditions changed. Rainwater had different contributions to the plants, which was influenced by amounts of precipitation. The percentage of plant xylem water derived from rainwater rose with an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Water sources for broad-leaved and coniferous species were different although they grew in the sam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example, the broad-leaved species Q. aquifolioides used mainly the water from deep soil, while 92.5% of xylem water of the coniferous species P. tabulaeformis was derived from rainwater during the growth season. The study will be helpful for us to fully understand responses of speci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to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patterns, and to assess accurately changes of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D δ^18O PRECIPITATION river water soil water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Pattern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WUE and NUE in natural forest ecosystems along the North-South Transect of Eastern China 被引量:21
11
作者 SHENG Wenping REN Shujie +3 位作者 YU Guirui FANG Huajun JIANG Chunming ZHANG M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1年第4期651-665,共15页
From July 2008 to August 2008, 72 leaf samples from 22 species and 81 soil samples in the nine natural forest ecosystems were collected, from north to south along the North-South Transect of Eastern China (NSTEC). B... From July 2008 to August 2008, 72 leaf samples from 22 species and 81 soil samples in the nine natural forest ecosystems were collected, from north to south along the North-South Transect of Eastern China (NSTEC). Based on these samples, we studied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vegetable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E), and analyze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vegetable WUE and NUE were calculated through the measurement of foliar δ 13C and C/N of predominant specie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1) vegetable WUE, ranging from 2.13 to 28.67 mg C g-1 H2O, increased linearly from south to north in the representative forest ecosystems along the NSTEC, while vegetable NUE showed an opposite trend, increasing from north to south, ranging from 12.92 to 29.60 g C g-1 N. (2) Vegetable WUE and NUE were dominantly driven by climate and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soil nutrient factors. Based on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soil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and soil nitrogen concentration were responding for 75.5% of the variations of WUE (p0.001). While,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soil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could explain 65.7% of the change in vegetable NUE (p0.001). Moreover, vegetable WUE and NUE would also be seriously influenced by atmospheric nitrogen deposition in nitrogen saturated ecosystems. (3)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trade-off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ble WUE and NUE in the typical forest ecosystems along the NSTEC (p0.001), indicating a balanced strategy for vegetation in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natural forest ecosystems along the NSTEC.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global change would impact the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of forest ecosystems. However, vegetation could adapt to those changes by increasing the use efficiency of shortage resource while decreasing the relatively ample one. But extreme impacts, such as heavy nitrogen deposition, would break this trade-off me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E) δ 13C C/N North-South Transect of Eastern China (NSTEC)
原文传递
增雨对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白刺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9
12
作者 朱雅娟 卢琦 +3 位作者 吴波 李永华 姚斌 张金鑫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1-48,共8页
研究了增雨条件下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的白刺灌丛的水分利用阈值.2009年5月初到9月末,根据当地的年均降水量(115mm),每月进行1次增雨,设置了0、50%和100%3个比例的增雨处理.在5、7和9月的增雨试验开始之前1天和增雨之后的第1、3和7天采样... 研究了增雨条件下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的白刺灌丛的水分利用阈值.2009年5月初到9月末,根据当地的年均降水量(115mm),每月进行1次增雨,设置了0、50%和100%3个比例的增雨处理.在5、7和9月的增雨试验开始之前1天和增雨之后的第1、3和7天采样,测定白刺枝条木质部水分、10和30cm土层水分、灌溉井水和自然降雨的稳定氢同位素比率,以及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白刺在5和9月主要利用地下水,7月主要利用土壤浅层10和30cm水分.增雨后,白刺对地下水的利用比例下降,对浅层土壤水分的利用比例增加.100%增雨对白刺枝条木质部水分的δD值影响显著,5、7和9月白刺的水分利用比例增加.而50%增雨在5和7月仅改善了土壤水分条件,白刺的水分利用比例没有明显增加.只有增雨量达到当地年均降水量时,白刺对水分的利用比例才能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雨 土壤水分 稳定氢同位素比率 白刺
原文传递
高寒沙地不同林龄中间锦鸡儿的水分利用策略 被引量:15
13
作者 刘丽颖 贾志清 +3 位作者 朱雅娟 刘君梅 杨德福 魏登贤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9-125,共7页
中间锦鸡儿是青海共和盆地高寒沙地的主要造林灌木树种之一。文中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共和盆地不同林龄(5a,9a,25a)中间锦鸡儿枝条木质部和土壤各层(10,20,30,50,100,150,200cm)水分的δD值、δ18O值,分析它们是否随林龄变化而选择... 中间锦鸡儿是青海共和盆地高寒沙地的主要造林灌木树种之一。文中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共和盆地不同林龄(5a,9a,25a)中间锦鸡儿枝条木质部和土壤各层(10,20,30,50,100,150,200cm)水分的δD值、δ18O值,分析它们是否随林龄变化而选择性地利用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并通过测定不同林龄中间锦鸡儿叶片的δ13C值,分析比较它们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5a,9a和25a中间锦鸡儿均主要利用源自降雨的土壤浅层10-50cm的水分。3个林龄中间锦鸡儿的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P<0.05),5a中间锦鸡儿明显高于9a和25a中间锦鸡儿,9a和25a中间锦鸡儿水分利用效率类似。水分利用策略的分析结果表明,中间锦鸡儿在发育低龄期,采取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方法来应对干旱胁迫。25a中间锦鸡儿未发生明显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来源 水分利用效率 稳定氢同位素比率 稳定氧同位素比率 稳定碳同位素比率
原文传递
大黄素通过激活PPARδ促进胰高血糖素样肽1分泌的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周丽嫦 徐艳燕 +3 位作者 陈伟标 曾婉君 王叶茗 欧阳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年第21期142-144,共3页
目的探讨中药活性成分大黄素对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分泌的影响及机制。方法①以高糖培养基(DMEM)培养小鼠肠道肿瘤内分泌细胞株(STC-1)进行体外的实验研究,以ELISA法检测GLP-1含量,探索大黄素体外对STC-1分泌GLP-1的影响。②利用C5... 目的探讨中药活性成分大黄素对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分泌的影响及机制。方法①以高糖培养基(DMEM)培养小鼠肠道肿瘤内分泌细胞株(STC-1)进行体外的实验研究,以ELISA法检测GLP-1含量,探索大黄素体外对STC-1分泌GLP-1的影响。②利用C57BL/6J小鼠进行体内实验研究,分析小鼠给予大黄素灌胃对口服葡萄糖负荷的小鼠分泌GLP-1及胰岛素的影响。结果大黄素可剂量依赖性地促进STC-1细胞株分泌GLP-1,PPARδ特异性阻断剂GSK0660可阻断大黄素的作用;大黄素灌胃可提高口服负荷葡萄糖小鼠血浆GLP-1的水平,但同样可被GSK0660所阻断。结论体外和体内实验证实,大黄素可促进GLP-1分泌,该作用可能与激活代谢性核受体PPARδ亚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GLP-1 STC-1 PPAR δ
下载PDF
黑河流域张掖盆地地表水-地下水系统同位素特征及转化关系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芬 王水献 +1 位作者 蓝永超 胡兴林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2-96,共5页
在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频繁,流域内河流和含水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历来是水循环研究的关键环节。环境同位素作为水循环研究中的示踪剂,可以有效地揭示流域河流-含水层之间的转化关系。根据张掖盆地黑河河水及其两岸地... 在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频繁,流域内河流和含水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历来是水循环研究的关键环节。环境同位素作为水循环研究中的示踪剂,可以有效地揭示流域河流-含水层之间的转化关系。根据张掖盆地黑河河水及其两岸地下水中的稳定氢氧同位素资料及氘过量参数(d)值,分析了张掖盆地内不同水体中的δD、δ18 O和d值的分布规律及其所指示的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和地下水与黑河河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张掖盆地内地下水和地表水同源于山区的降水和冰雪融水,不同深度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密切,为统一的河流-地下水系统。在张掖盆地灌溉区,绿洲农田灌溉严重影响了地下水和河水之间的转化,导致地下水补给地表水的增加。运用质量守恒原理,定量分析了盆地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的转化量,为正确评价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同位素 地下水 δD δ18O 张掖盆地 黑河流域 干旱区
下载PDF
黄河小浪底库区降水δD和δ^(18)O季节变化特征及水汽来源 被引量:12
16
作者 田超 孟平 +4 位作者 张劲松 孙守家 何春霞 贾长荣 李建中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579-3587,共9页
2011-2014年4-10月在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黄河小浪底库区收集降水样品及相应气象资料,分析该地区大气降水的δD和δ^(18)O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建立不同季节大气降水线,揭示该地区不同季节水汽来源差异.结果表明:降水的δD和δ^(18)... 2011-2014年4-10月在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黄河小浪底库区收集降水样品及相应气象资料,分析该地区大气降水的δD和δ^(18)O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建立不同季节大气降水线,揭示该地区不同季节水汽来源差异.结果表明:降水的δD和δ^(18)O值变化范围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降水的δD和δ^(18)O值较高,夏季次之,秋季最低.4-10月及秋季降水δD和δ^(18)O与降水量存在负相关关系,4-10月降水δD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而季节性降水同位素与温度的相关性不显著.夏季大气水线斜率及降水过量氘(d值)较小,而秋季最大.利用HYSPLIT气团轨迹模型得出夏季水汽主要来自东南及西南海洋性季风输送,春秋季节降水受大陆和海洋性季风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D δ^18O 大气降水线 过量氘 水汽来源 黄河小浪底库区 东部季风区
原文传递
中国西部降水中δD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田立德 姚檀栋 +1 位作者 M.Stievenard J.Jouzel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75-179,共5页
通过1996年夏半年中国西部6个站点降水中δD的空间变化特征和与气温变化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西部不同地区降水中δD的空间变化很大,青藏高原南部降水中δD较低,中国广大的西北内陆地区是降水中δD的一个高值区,远高... 通过1996年夏半年中国西部6个站点降水中δD的空间变化特征和与气温变化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西部不同地区降水中δD的空间变化很大,青藏高原南部降水中δD较低,中国广大的西北内陆地区是降水中δD的一个高值区,远高于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其空间变化未遵从“大陆效应”的规律.分析表明,这与中亚腹部干旱的气候条件和大陆内部的局地水汽循环有关.而且在大陆内部降水中δD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很强,而在高原南部的季风区,降水中δD与气温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稳定同位素 降水 中国 西部 西部地区 δD
下载PDF
Complicated responses of stalagmite δ ^(13)C to climate change during the last glaciation from Hulu Cave, Nanjing,China 被引量:13
18
作者 R. L. Edwards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12期2174-2181,共8页
We present a record on carbon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 (δ 13C), covering 75 through 10 thousands years ago (ka B.P.), from Hulu Cave, Nanjing. The overlapping δ 13C pro-files are very similar in pattern and range... We present a record on carbon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 (δ 13C), covering 75 through 10 thousands years ago (ka B.P.), from Hulu Cave, Nanjing. The overlapping δ 13C pro-files are very similar in pattern and range, indicating that they mainly record climatic signal. Dur-ing the last glacial-interglacial transition, the >6‰ change of δ 13C values implies different con-tributions of C3 vs. C4 type plants in soils. On millennial scale, however, the increased calcite δ 13C during the warm Dansgaard-Oeschger (DO) events suggests a decrease of dissolved bio-genic CO2 when water flux rate through soil is large. This correlation between heavier δ 13C and higher precipit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our previous report on the samples’ stable oxygen isotope records (Wang et al., 2001). Comparison of coeval δ 13C and δ 18O of stalagmites indicates that kinetic fractionation of carbon isotope is closely related to growth rate of stalagmites. This study also shows that local vegetation changes may lag behind precipitation changes by ~700 years during the deglac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lu Cave STALAGMITE δ 13C last glacial period.
原文传递
重庆金佛山羊口洞滴水δD和δ^(18)O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海波 李廷勇 +1 位作者 袁娜 李俊云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46-155,共10页
为探究重庆金佛山羊口洞滴水δD、δ^(18)O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于2011年10月—2013年8月,在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逐月采集大气降水样品及羊口洞6个滴水监测点的滴水样品进行氢氧稳定同位素测定。通过比较降水和滴水δD、δ^(18)O、的分... 为探究重庆金佛山羊口洞滴水δD、δ^(18)O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于2011年10月—2013年8月,在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逐月采集大气降水样品及羊口洞6个滴水监测点的滴水样品进行氢氧稳定同位素测定。通过比较降水和滴水δD、δ^(18)O、的分布特征、季节变化及其与降水量和温度的相关性发现:(1)6个滴水点δD、δ^(18)O都较均匀地分布在当地降水线附近,表明从降水到形成滴水的过程受蒸发作用影响不大,滴水δD、δ^(18)O体现了当地大气降水δD、δ^(18)O平均水平。(2)受洞穴上覆岩土层的调蓄作用影响,羊口洞各滴水点δD和δ^(18)O的变化范围(—46.77~—62.09‰,—7.05~—9.96‰)远小于洞外大气降水(5.17~—115.63‰和—1.44~—16.10‰),且较降水存在明显滞后性。但滴水δD、δ^(18)O总体上也表现出与降水相同的夏季偏轻、冬季偏重的趋势,主要受降水水汽源地季节性差异影响。而各个监测点滴水δD和δ^(18)O季节变化差异较大,可能受滴水点上覆岩层裂隙管道发育、覆盖层厚度、岩溶水滞留时间、形成滴水前的运移路径、滴水点的高度和滴率、滴水点距离洞穴出入口的距离等多种原因影响。(3)降水δ^(18)O表现出"降水量效应"和"负温度效应",羊口洞滴水δ^(18)O与降水量总体上也呈负相关关系,而与温度(水温、洞温)的关系则呈现多样化:1#、2#、5#、6#监测点滴水δ^(18)O与温度不相关,3#点为正相关,4#点为负相关,这与各监测点滴水δ^(18)O季节变化差异较大有关。(4)总体而言,羊口洞滴水δD和δ^(18)O的季节变化不够明显,利用羊口洞石笋进行季节分辨率的古气候重建可能性较低,但滴水δD和δ^(18)O继承了当地大气降水信息,其石笋δ^(18)O可用于重建年际~十年际及更长时间尺度的古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滴水 大气降水 δD δ18O 季节变化 降水量 温度
下载PDF
新疆焉耆盆地水环境氢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指示作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延锋 江贵荣 +1 位作者 靳孟贵 李旭峰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9-93,共5页
根据焉耆盆地开都河水及其两岸地下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资料及氘过量参数(d)值,分析了焉耆盆地内不同水体的δ(D)、δ(18O)和d值的分布规律,并得到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及其与开都河水的相互作用关系;地下水的δ(D)在-87.60‰~-61.82... 根据焉耆盆地开都河水及其两岸地下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资料及氘过量参数(d)值,分析了焉耆盆地内不同水体的δ(D)、δ(18O)和d值的分布规律,并得到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及其与开都河水的相互作用关系;地下水的δ(D)在-87.60‰~-61.82‰间,δ(18O)在-10.90‰~-9.73‰间;开都河水的δ(D)在-71.95‰~-58.58‰间,δ(18O)在-9.57‰~-8.64‰间。结果表明:焉耆盆地内地下水和地表水同源于山区的降水和冰雪融水,且经历了较强的蒸发作用;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直接水力联系较弱,深层地下水主要接受开都河水在洪积扇区的入渗补给,浅层地下水主要接受河流引水灌溉入渗;不同深度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较为密切,为统一的地下水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焉耆盆地 环境同位素 地下水补给 δ(D) δ(18O)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