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14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 被引量:613
1
作者 叶浩生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4-114,共11页
自古希腊开始,身体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就受到贬抑或忽略。教育与教学效果体现在"脖颈"以上,与"脖颈"以下的身体无关。在这种教育模式里,身体要么是通向真理的障碍,要么仅仅是一个把心智带到课堂的"载体"... 自古希腊开始,身体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就受到贬抑或忽略。教育与教学效果体现在"脖颈"以上,与"脖颈"以下的身体无关。在这种教育模式里,身体要么是通向真理的障碍,要么仅仅是一个把心智带到课堂的"载体"或"容器"。学习被视为一种可以"离身"的精神训练。但是具身认知挑战了这种教育观念。具身认知的中心观点是:认知、思维、记忆、学习、情感和态度等是身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塑造出来的。从根本上讲,心智是一种身体经验,身体的物理体验制约了心智活动的性质和特征。心智基于身体、源于身体。具身认知挑战了以身心二元论为基础的教育与教学观,将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对传统教育观形成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具身性 学习 教育 身体
原文传递
“具身”涵义的理论辨析 被引量:301
2
作者 叶浩生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32-1042,共11页
"具身"是当代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其基本涵义是指认知对身体的依赖性。经典认知科学主张"非具身",认为认知是一种信息的表征与加工,从本质上讲与承载它的身体无关。"弱具身"强调了认知对身... "具身"是当代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其基本涵义是指认知对身体的依赖性。经典认知科学主张"非具身",认为认知是一种信息的表征与加工,从本质上讲与承载它的身体无关。"弱具身"强调了认知对身体的依赖性,但是却保留了认知的计算和表征功能。"强具身"则极力主张认知是被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活动塑造出来的,身体的特殊细节造就了认知的特殊性。在怎样理解"具身"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解释。从本文作者的观点来看,具身的性质和特征表现在4个方面:(1)身体参与了认知,影响了思维、判断、态度和情绪等心智过程。(2)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知觉依赖于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活动,身体的活动影响着关于客观世界表象的形成。(3)意义源于身体,抽象的意义有着身体感觉—运动系统的基础。(4)身体的不同倾向于造就不同的思维和认识方式。有关具身的研究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心理学产生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 具身认知 具身心智 身体 心理学
下载PDF
交流者的身体:传播与在场--意识主体、身体-主体、智能主体的演变 被引量:301
3
作者 孙玮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3-103,共21页
本文从存在现象学、技术现象学、后人类理论出发,结合移动网络、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媒体实践,回顾并探讨了身体议题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基本状况,以及对传播学创新发展的价值与意义。本文聚焦交流者的身体,在描述传播主体从意识主体、... 本文从存在现象学、技术现象学、后人类理论出发,结合移动网络、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媒体实践,回顾并探讨了身体议题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基本状况,以及对传播学创新发展的价值与意义。本文聚焦交流者的身体,在描述传播主体从意识主体、身体-主体、智能主体的演变过程中,呈现并阐释了传播与多种身体形式、多重在场方式的复杂关系。据此认为,所谓在场或缺席,即是主体现身或脱离于现实与虚拟杂糅的关系网络,传播就是编织关系网络的身体实践,物理的、信息的、意义的多重网络通过传播聚焦于智能身体这个节点主体。传播研究必得回归身体世界,将自身重新放置到当前智能主体的世界中,才能重建传播与人类存在的根本性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在场 传播 实践 智能主体
原文传递
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与传播研究的未来 被引量:216
4
作者 刘海龙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46,共10页
在传统的传播研究中,身体问题几乎一直不受重视。本文试图描述该问题的起源与视域,并引起传播学界兴趣。本文首先梳理了传播研究中身体问题的思想史,接下来对于麦克卢汉、媒介考古学、控制论、后人类主义等理论资源中与传播研究相关的... 在传统的传播研究中,身体问题几乎一直不受重视。本文试图描述该问题的起源与视域,并引起传播学界兴趣。本文首先梳理了传播研究中身体问题的思想史,接下来对于麦克卢汉、媒介考古学、控制论、后人类主义等理论资源中与传播研究相关的身体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试图勾勒传播中身体研究的主要议题。最后,笔者借助通俗文化中的后人类主义叙事,从未来视角反思了当下的传播研究中身体问题的重要性及如何展开。本文认为,身体议题对于传播研究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它的态度会影响传播学科未来的价值与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传播研究 后人类主义 虚拟现实
原文传递
何谓“情动”? 被引量:100
5
作者 汪民安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3-121,共9页
多样的情感形式诞生于身体的感触经验,因际遇不同,情感总在悲苦与快乐间变化流转,这种情感的流变即是"情动"。本文从斯宾诺莎的相关论述出发,结合尼采、德勒兹等人的观点,旨在探究情动与身体、力、欲望、生命之间的复杂关系... 多样的情感形式诞生于身体的感触经验,因际遇不同,情感总在悲苦与快乐间变化流转,这种情感的流变即是"情动"。本文从斯宾诺莎的相关论述出发,结合尼采、德勒兹等人的观点,旨在探究情动与身体、力、欲望、生命之间的复杂关系。事实上,情动作为存在之力或活动之力的变化,表明了情感与身体的力量的密切关联,重新勾勒了人作为情感主体的生存样式,其中既有对笛卡尔身心二分的批评,也有与结构主义者、福柯和阿尔都塞的差别。在情动、权力意志、欲望机器的亲密谱系中,身体和心灵并未彼此分离,生命之力尽管以各异的形式呈现,却总是发出持续的呼唤:让我们坚持一种快乐的唯物主义伦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动 德勒兹 斯宾诺莎 身体伦理学
原文传递
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 被引量:83
6
作者 常青 《建筑师》 2008年第6期95-101,共7页
本文以建筑学与人类学交叉的视角,对古今建筑活动的文化动因作了"建筑人类学"的理论诠释,并对这一理论的学科背景和科际关系作了分析,重点阐述了建筑作为制度、习俗、场景和身体感知对象的人类学属性.以及这种属性对建筑历史... 本文以建筑学与人类学交叉的视角,对古今建筑活动的文化动因作了"建筑人类学"的理论诠释,并对这一理论的学科背景和科际关系作了分析,重点阐述了建筑作为制度、习俗、场景和身体感知对象的人类学属性.以及这种属性对建筑历史演进的影响。本文并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例.强调了触感经验和场景体验对于建筑设计和空间意义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人类学 习俗 场景 身体 触感
下载PDF
车身台架疲劳试验程序载荷谱研究 被引量:80
7
作者 高云凯 徐成民 方剑光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2-98,共7页
提出一种能简化加速车身台架疲劳试验的程序载荷谱编谱方法。基于试车场实测路谱准确获取车身连接点随机载荷谱,并简化为车身转矩载荷谱。应用雨流计数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得到均幅值载荷分布规律,其中均值服从正态分布,幅值服从威布尔分... 提出一种能简化加速车身台架疲劳试验的程序载荷谱编谱方法。基于试车场实测路谱准确获取车身连接点随机载荷谱,并简化为车身转矩载荷谱。应用雨流计数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得到均幅值载荷分布规律,其中均值服从正态分布,幅值服从威布尔分布;编制程序载荷谱并简化。应用有限元法和疲劳分析理论对车身疲劳寿命进行预测,从疲劳所用时间和行驶里程两个方面对危险部位寿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车身连接点随机载荷谱和编制的程序载荷谱的作用下,车身的损伤分布及大小基本一致,验证程序载荷谱的有效性。所提出的编谱方法对其他车型的车身台架疲劳试验也有一定的应用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身 疲劳 载荷谱 台架试验 加速试验
下载PDF
身体视域下的劳动教育:文化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向 被引量:77
8
作者 张磊 倪胜利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8-95,共8页
当代哲学和教育文化研究中,身体转向是一个重要趋势。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了人"的论断揭示了劳动与身体的内在关联。劳动是形塑身体的文化场。劳动教育对于促进人的身心解放、实现人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 当代哲学和教育文化研究中,身体转向是一个重要趋势。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了人"的论断揭示了劳动与身体的内在关联。劳动是形塑身体的文化场。劳动教育对于促进人的身心解放、实现人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身体视域下劳动教育实践应以"劳动化人"作为出发点,在"身心合一"的劳动中培养"完整的人";在"身体力行"的劳动中树立劳动价值观;在"多维空间"的劳动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劳动 劳动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PDF
身体、身体观以及人文地理学对身体的研究 被引量:73
9
作者 陶伟 王绍续 朱竑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73-1187,共15页
1970年代以来,伴随着消费主义和女权运动,身体研究在人文社会学科中兴起,一个被布莱恩·特纳(Bryan Turner)称之为"身体社会崛起"的时代来临了。身体研究成为西方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大陆",众多哲学家、社... 1970年代以来,伴随着消费主义和女权运动,身体研究在人文社会学科中兴起,一个被布莱恩·特纳(Bryan Turner)称之为"身体社会崛起"的时代来临了。身体研究成为西方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大陆",众多哲学家、社会理论学家纷纷投身于身体研究,重新解读了身体在认识世界和知识生产中的重要性。身体转向作为文化转向的一部分,同样受到了人文地理学家的关注。许多批判地理学家,如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反种族主义、后殖民主义、酷儿地理学家认为,身体研究是改善社会、文化、经济关系的可能途径。在"身体转向"的影响下,身体研究逐渐渗入到情感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乡村地理学等众多研究领域。与此同时,人文地理学家从人文社会科学中引入多种理论,如表演理论、精神分析法、非表征理论等对身体研究进行了探讨和阐释。基于这样的背景,梳理了西方人文地理学中有关身体研究的文献,归纳了人文地理学中身体研究的主要议题和理论,以及由此而展开的一系列具体的研究成果,此工作具有切实的学术意义并对后续相关研究的展开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身体转向 人文地理学
原文传递
旅游体验研究的具身范式 被引量:71
10
作者 樊友猛 谢彦君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7-28,共12页
学界对旅游者具身体验的研究积累了一定成果,已具备推动旅游体验研究范式转型的能力。首先,文章总结本真性、凝视、表演等范式演进的动因和过程,提出具身理念在理解和解释旅游体验现象时的优势。继而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阐释... 学界对旅游者具身体验的研究积累了一定成果,已具备推动旅游体验研究范式转型的能力。首先,文章总结本真性、凝视、表演等范式演进的动因和过程,提出具身理念在理解和解释旅游体验现象时的优势。继而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阐释具身范式的内涵,总结该范式的基本原则与理论框架。研究认为,具身范式秉持"身体-主体"本体论,旅游具身体验是旅游者经由自我身体与旅游世界发生交互从而获得存在意义的过程。对旅游具身体验的呈现,需要综合符号学和非表征理论,依据"超表征"的认识论来理解。与之相应,提出获取现场数据、加深现象描述、揭示行动过程和涉入研究情境的方法论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体验 身体 具身范式 旅游隐喻 非表征
下载PDF
轿车车身模态分析及结构优化设计 被引量:54
11
作者 张平 雷雨成 +2 位作者 高翔 汤涤军 肖杰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9,共5页
在保证车身结构力学特性的前提下,对白车身结构进行了简化,并以四边形板壳单元为主要离散单元,建立了某自主研发轿车白车身的模态分析有限元模型。通过对该有限元模型进行的自由模态分析,得到白车身的各阶模态频率和模态特性,为动态设... 在保证车身结构力学特性的前提下,对白车身结构进行了简化,并以四边形板壳单元为主要离散单元,建立了某自主研发轿车白车身的模态分析有限元模型。通过对该有限元模型进行的自由模态分析,得到白车身的各阶模态频率和模态特性,为动态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针对分析得到的局部不合理结构进行了零件结构和布局的优化设计,使整车刚度更趋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身 模态分析 有限元 结构优化
下载PDF
Effect of Body Mass Index on All-cause Mortality and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Report for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on Optimal Cut-off Points of Body Mass Index in Chinese Adults 被引量:58
12
作者 ZHOU BEI-FAN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45-252,共8页
Objective To verify the optimal cut-off points for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ese adult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baseline body mass index (BMI) to all-cause mortality, and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Objective To verify the optimal cut-off points for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ese adult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baseline body mass index (BMI) to all-cause mortality, and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from pooled data of Chinese cohorts. Methods The prospective study data of existing cohort studies in China were collected, and the age-adjusted all-cause mortality stratified by BMI were estimated. The similar analysis was repeated after excluding deaths within 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follow-up and after excluding smokers. The incidence of age-adjuste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and stroke stratified by BMI were also analyzed. Multiple Cox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of BMI for the incidence of CHD and stroke after controlling other risk factors were pooled utilizing the methods of weighting by inverse of variance to reveal whether BMI had independent effect and its strength on the incidence of CHD and stroke. Results The data of 4 cohorts including 76 227 persons, with 745 346 person-years of follow-up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e age-adjusted all-cause mortality stratified by BMI showed a U-shaped curve, even after excluding deaths within 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follow-up and excluding smokers. Age-adjusted all-cause mortality increased when BMI was lower than 18.5 and higher than 28. The incidence of CHD and stroke, especially ishemic strok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BMI, this was consistent with parallel increasing of risk factors.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BMI w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both CHD and stroke. Each amount of 2 kg/m2 increase in baseline BMI might cause 15.4%, 6.1% and 18.8 % increase in relative risk of CHD, total stroke and ischemic stroke. Reduction of BMI to under 24 might prevent the incidence of CHD by 11% and that of stroke by 15 % for men, and 22 % of both diseases for women. Conclusion BMI ≤18.5, 24-27.9 and ≥28 (kg/m2) is the appropriate cut-off points for underweight,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ese ad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dy mass index (BMI) All-cause mortality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TROKE
下载PDF
身体的“教育学意味”——兼论教育学研究的身体转向 被引量:59
13
作者 李政涛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6-10,共5页
自柏拉图始就存在着对身体的古老敌意,认为灵魂与身体对立且高于身体,因而身体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长期处于缺席状态,于是“身体”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学问题”被提出来。要回到“身体”,我们首先需要对身体本身进行“思想”,一是何谓... 自柏拉图始就存在着对身体的古老敌意,认为灵魂与身体对立且高于身体,因而身体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长期处于缺席状态,于是“身体”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学问题”被提出来。要回到“身体”,我们首先需要对身体本身进行“思想”,一是何谓“身体”?二是为什么要回到“身体”?回到“身体”,对教育及教育学意味着什么?教育学的身体转向的独特意义在于让身体在教育学中拥有自身的位置,让身体的教育学意义从遮蔽走向敞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教育学研究 转向
下载PDF
Report on Childhood Obesity in China (1) Body Mass Index Reference for Screening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ese School-age Children 被引量:57
14
作者 COOPERATIVE STUDY ON CHILDHOOD OBESITY WORKING GROUP ON OBESITY IN CHINA (WGOC)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6期390-400,共11页
Purpose To establish and propose a national body mass index (BMI) reference for screening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ese school-ag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Methods 2000 CNSSCH (Chinese National Survey on Stude... Purpose To establish and propose a national body mass index (BMI) reference for screening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ese school-ag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Methods 2000 CNSSCH (Chinese National Survey on Students Constitution and Health) data, including 216 620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ged 7 to 18 years old, were used as a reference population.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NCHS intematioanl reference, three temporary sets of cut-off BMI were proposed by testing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P85, P90, and P95. When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measures between and among “obesity” “overweight”, and “normal weight” groups we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set Ⅱ was selected to be the most appropriate one. The sex-age-specific curves were then plotted and smoothed by using B-spline method. Results Based on the samples from costal developed metropolis, the BMI curves successfully overcame the shortcomings of lower and level-off tendency of the Chinese total population. Temporary set H, composed by cut-offs of P85 for overweight and P95 for obesity, was finally selected by its sensitivity and peculiarity. BMI 24 and 28 were used as cut-offs for overweight and obesity for both males and females aged 18 years old. These cut-offs, consistent with Chinese Adult's Reference, was proposed as the Body mass index reference for screening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ese school-ag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onehlsion The new reference clearly showed its superiorty in both prospectivity and actuality. The proposed reference minimized the gaps of the BMI curve between Chinese adolescents and the international reference. Most importantly was that it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Eastern Asia ethnic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atness growth. It was therefore proposed by the Working Group on Obesity in China (WGOC) to use it as an nationwide reference for screening overweight and obesity of school-ag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dy mass index Chinese school-age children OVERWEIGHT REFERENCE
下载PDF
有关具身认知的三种理论模型 被引量:58
15
作者 郑皓元 叶浩生 苏得权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5-199,共5页
具身认知强调了身体在认知中的关键作用,主张身体的构造和状态、身体的物理属性及其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通道对认知的形成产生了根本影响。具身认知的相关理论虽然直接或者间接承认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关系,但是存在一些观点的不一... 具身认知强调了身体在认知中的关键作用,主张身体的构造和状态、身体的物理属性及其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通道对认知的形成产生了根本影响。具身认知的相关理论虽然直接或者间接承认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关系,但是存在一些观点的不一致,导致具身认知理论难以统一到相同的框架上来,具身认知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种模型:概念隐喻理论,知觉符号理论和感知运动模拟隐喻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具身认知 概念隐喻理论 知觉符号理论 感知运动模拟隐喻理论
下载PDF
Prediction of Abdominal Visceral Obesity From Body Mass Index,Waist Circumference and Waist-hip Ratio in Chinese Adults: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 Analysis 被引量:54
16
作者 WEI-PINGJIA JUN-XILU +3 位作者 KUN-SANXIANG Yu-QIANBAO HUI-JUANLU ANDLEICHEN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06-211,共6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body mass index (BMI), waist circumference (WC) and waist-to-hip ratio (WHR) measurements in diagnosing abdominal visceral obesity. Methods BMI, WC, and WHR wer...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body mass index (BMI), waist circumference (WC) and waist-to-hip ratio (WHR) measurements in diagnosing abdominal visceral obesity. Methods BMI, WC, and WHR were assessed in 690 Chinese adults (305 men and 385 women) and compared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measurements of abdominal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VA).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s were generated and used to determine the threshold point for each anthropometric parameter. Results 1) MRI showed that 61.7% of overweight/obese individuals (BMI≥25 kg/m2) and 14.2% of normal weight (BMI<25 kg/m2) individuals had abdominal visceral obesity (VA≥100 cm2). 2) VA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ach anthropometric variable, of which WC showed the highest correlation (r=0.73-0.77, P<0.001). 3) The best cut-off points for assessing abdominal visceral obesity were as followed: BMI of 26 kg/m2, WC of 90 cm, and WHR of 0.93, with WC being the most sensitive and specific factor. 4) Among subjects with BMI≥28 kg/m2 or WC≥95 cm, 95% of men and 90% of women appeared to have abdominal visceral obesity. Conclusion Measurements of BMI, WC, and WHR can be used in the prediction of abdominal visceral obesity, of which WC was the one with better accur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dy mass index (BMI) Abdominal visceral fat Anthropometric parameters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s
下载PDF
经历乳腺癌:从“疾病”到“残缺”的女性身体 被引量:56
17
作者 黄盈盈 鲍雨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5-207,共23页
在身体社会学的理论背景下,本文关注女性乳腺癌问题。基于对14位有乳腺癌经历女性的深度访谈后发现,经历乳腺癌女性的身体与其说是一种患病的身体,不如说是一种被视为残缺(了乳房)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性别态身体。"残缺"表... 在身体社会学的理论背景下,本文关注女性乳腺癌问题。基于对14位有乳腺癌经历女性的深度访谈后发现,经历乳腺癌女性的身体与其说是一种患病的身体,不如说是一种被视为残缺(了乳房)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性别态身体。"残缺"表现在身体机能与感受(疼痛感与行动受阻)、身体形象(掉发与切乳)、个体认同(患者身份、女性身份及正常的社会人身份)和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本文展现了女性在经历乳腺癌的过程中(尤其是被切除了乳房之后)如何面对、管理被医学与社会标定为"残缺"的身体,如何努力恢复身体和"正常"的亲密关系;表达了身体从医疗空间走向社会空间时,"残缺"感与正常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以及身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多重性与政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乳腺癌 正常 残缺 女性
下载PDF
具身化课程的核心特征及其故事性建构 被引量:55
18
作者 宋岭 张华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7-43,共7页
具身思想缘发于哲学中对身心二元批判的形而上之思,求证于认知神经科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实验,最终应用于教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将具身认知思想融于课程之中,还要基于传统课程排斥身体、割裂经验和情境等弊端,进而生成具身课程应具备的具... 具身思想缘发于哲学中对身心二元批判的形而上之思,求证于认知神经科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实验,最终应用于教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将具身认知思想融于课程之中,还要基于传统课程排斥身体、割裂经验和情境等弊端,进而生成具身课程应具备的具身性、情境性和生成性等核心特征,在阐述其联系的同时提出具有回归性和质量保障的实质性特征,并将之融入课程的故事性框架内,强调把身体(人)、环境(空间)、过程(时间)和内容(事件)还给学生,注重基于学生的经验、关注学生当下情感和追求整全的人的发展,为课程提供一种实践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身体 课程 核心特征 故事性
下载PDF
身体的意义:生成论与学习观的重建 被引量:54
19
作者 叶浩生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8-66,共9页
经验主义孕育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理性主义造就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二者尽管迥然相异,但在贬抑或轻视身体方面,却分享着共同观点。生成论强调身体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主张认知不是一个既定心智对既定世界的静态表征,而是一种具身的行... 经验主义孕育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理性主义造就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二者尽管迥然相异,但在贬抑或轻视身体方面,却分享着共同观点。生成论强调身体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主张认知不是一个既定心智对既定世界的静态表征,而是一种具身的行动。认知并非是产生于头颅内的精神事件,而是涌现于大脑—身体—环境动力耦合之中的关系性存在。生成学说造就了生成学习观。生成学习强调,学习的主体是身体。身体并非指物理性躯体,而是现象的身体或“心智合一”的身体。在生成学习中,学习、身体行动和环境影响是一个动力整体。学习过程“自治”而非“他治”,意义建构存在于学习过程的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具身认知 生成论 学习观
原文传递
Endoscopic management of foreign bodies in th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A review 被引量:47
20
作者 Choichi Sugawa Hiromi Ono +1 位作者 Mona Taleb Charles E Luca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CAS 2014年第10期475-481,共7页
Foreign body ingestion is a common condition, es-pecially among children who represent 80% of these emergencies. The most frequently ingested foreign bodies in children are coins, toys, magnets and batter-ies. Most fo... Foreign body ingestion is a common condition, es-pecially among children who represent 80% of these emergencies. The most frequently ingested foreign bodies in children are coins, toys, magnets and batter-ies. Most foreign body ingestions in adults occur while eating, leading to either bone or meat bolus impaction. Flexible endoscopy is the therapeutic method of choice for relieving food impaction and removing true foreign bodies with a success rate of over 95% and with mini-mal complications. This review describes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wards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foreign body ingestion. Recommendations are based 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extensive personal experi-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IGN body Endoscopic management ESOPHAGEAL STRICTURE Food BOLUS IMPACTION True FOREIGN bod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