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54篇文章
< 1 2 18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屈光度数回退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58
1
作者 廉井财 张琼 +2 位作者 叶纹 周德佑 王康孙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63-366,共4页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后屈光度数回退的原因。方法 将 2 5 0例 (40 8只眼 )近视患者 (- 6 0 0~ - 15 0 0D)按屈光度数分为A组 194只眼 (- 6 2 5~ - 10 0 0D)和B组 2 14只眼 (- ...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后屈光度数回退的原因。方法 将 2 5 0例 (40 8只眼 )近视患者 (- 6 0 0~ - 15 0 0D)按屈光度数分为A组 194只眼 (- 6 2 5~ - 10 0 0D)和B组 2 14只眼 (- 10 2 5~ - 15 0 0D)行LASIK ,记录术后视力、屈光度数、角膜厚度和角膜激光切削区直径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平均随访时间 1年。结果  (1)A组 :正常术眼 (术后屈光度数 <- 1 0 0D) 173只眼 (89 2 % ) ,术前平均角膜厚度为 (5 4 9 5± 31 5 ) μm ,术中平均激光切削直径为 (4 96± 0 35 )mm ,术后屈光度数为 +0 5 0~ - 0 75D ;回退术眼 (术后屈光度数≥ - 1 0 0D) 2 1只眼 (10 8% ) ,术前平均角膜厚度为 (5 4 7 5± 37 0 ) μm ,与正常术眼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术中平均激光切削直径为 (4 6 4± 0 4 1)mm ,与正常术眼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 <0 0 1) ;术后平均屈光度数为 (- 1 33± 0 5 8)D。 (2 )B组 :正常术眼 136只眼 (6 3 5 % ) ,术前平均角膜厚度为 (5 6 0 9± 30 9) μm ,术中平均激光切削直径为 (4 5 1± 0 2 8)mm ,术后屈光度数为 +0 5 0~- 0 75D ;回退术眼 78只眼 (36 5 % ) ,术前平均角膜厚度为 (5 38 0± 31 0 ) μ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眼屈光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原文传递
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6
2
作者 戴祖优 曾骏文 +3 位作者 钟兴武 李树兴 魏玲 杨晓 《眼视光学杂志》 2008年第4期288-290,294,共4页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方法106例患者(212眼),平均等效球镜度(-3.85±1.43)D,按照角膜塑形术的验配程序给予配戴角膜塑形镜,采取过夜配戴形式,平均配戴3年后停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测量屈光度、角膜曲率的变化,...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方法106例患者(212眼),平均等效球镜度(-3.85±1.43)D,按照角膜塑形术的验配程序给予配戴角膜塑形镜,采取过夜配戴形式,平均配戴3年后停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测量屈光度、角膜曲率的变化,并与本院同样条件的渐进镜、框架镜屈光度、角膜曲率变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进展的作用。结果戴镜3年后停戴1个月时,等效球镜度为(-4.34±1.43)D,等效屈光度增幅(0.49±0.68)D,平均每年增幅0.15D,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5,P<0.01)。戴镜3年后停戴1个月,平均角膜曲率为(43.30±1.42)D,较配戴前扁平(0.09±0.34)D,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5,P>0.05)。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每年近视加深约0.15D,角膜塑形术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近视加深,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术 近视 屈光度 角膜曲率
下载PDF
Zyoptix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眼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53
3
作者 王铮 杨斌 +2 位作者 张醇 黄国富 陈家祺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 观察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近视眼的疗效。方法接受Zyoptix波前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 63例 (113只眼 )作为试验组 ,同期接受常规LASIK手术(Planoscan)的 3 3 5只眼作为对照组 ,对 2组的疗效进行比较。... 目的 观察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近视眼的疗效。方法接受Zyoptix波前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 63例 (113只眼 )作为试验组 ,同期接受常规LASIK手术(Planoscan)的 3 3 5只眼作为对照组 ,对 2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2组术后屈光度数差异无显著意义 (t检验 ,P >0 .0 5)。试验组 3 3 .6%患眼 (3 8只眼 )术后裸眼视力优于其术前戴镜矫正视力 ,而对照组此比例为 17 0 % (57只眼 )。当瞳孔直径为 6mm时 ,对照组术后高阶像差RMS平均增加 10 0 % ,而试验组平均增加 3 5%。术后 6个月对照组对比敏感度接近术前水平 ,而试验组则略优于术前。结论 Zyoptix波前引导LASIK的术后视觉质量优于传统LASIK。 (中华眼科杂志 ,2 0 0 4,40 :9 1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yoptix 波前引导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治疗 近视眼 术后视力 波前像差
原文传递
2.2 mm和3.0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全角膜及角膜前后表面术源性散光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61
4
作者 梁景黎 邢秀丽 +2 位作者 杨晓彤 蒋元丰 张红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95-501,共7页
目的比较2.2mm和3.0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全角膜、角膜前后表面术源性散光(SIA)的差异.方法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且符合入选标准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31例(... 目的比较2.2mm和3.0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全角膜、角膜前后表面术源性散光(SIA)的差异.方法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且符合入选标准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31例(131只眼),年龄44~93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2mm组:同轴2.2mm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9例(69只眼);3.0mm组:同轴3.0mm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2例(62只眼).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术前检查患者白内障核硬度,并采用Emery分级.所有随访时间内,对患者进行Pentacam眼前节生物测量仪检查.记录每一次随访期,以角膜顶点为中心4mm区域内全角膜屈光力(TCRP)、角膜前表面的模拟角膜屈光力(SimK)和角膜后表面散光(PCA),使用矢量分析方法将散光分解为X-Y径线,计算SIA,并采用SigmaPlot软件进行绘图.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123例(123只眼)完成3个月随访,其中2.2mm组65只眼,3.0mm组58只眼;两组年龄分别为(69±9)、(71±10)岁;两组晶状体核硬度分级分别为(2.08±0.47)、(2.12±0.46)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前全角膜、角膜前后表面的屈光力及散光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对所有SIA进行计算及矢量分解,得到的矢量中心(SIA矢量均值)即为质心SIA.术后3个月2.2mm组TCRP、SimK及PCA的质心SIA分别为-0.11D@146°、-0.11D@151°、-0.03D@67°;3.0mm组分别为-0.25D@158°、-0.24D@147°、-0.04D@47°.2.2mm组与3.0mm组角膜SIA比较,术后3个月2.2mm组与3.0mm组SimK的Y经线SIA度数分别为(-0.10±0.30)、(-0.22±0.37)D,PCA的SIA度数绝对值分别为(0.24±0.16)、(0.19±0.12)D,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3、P=0.035;t=2.009、P=0.047),其余各径线的分解矢量及SIA绝对值两组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散光 屈光
原文传递
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计算公式的选择 被引量:58
5
作者 汤萍 潘永称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90-293,共4页
目的 比较SRK T(Sanders Retzlaff KvaffT)和SRK Ⅱ (Sanders Retzlaff KvaffⅡ )公式的特点 ,以提高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 (intraocularlens ,IOL)屈光度数计算的准确性。方法 (1)使用相同的生物参数 (眼轴长度和角膜屈光力 )... 目的 比较SRK T(Sanders Retzlaff KvaffT)和SRK Ⅱ (Sanders Retzlaff KvaffⅡ )公式的特点 ,以提高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 (intraocularlens ,IOL)屈光度数计算的准确性。方法 (1)使用相同的生物参数 (眼轴长度和角膜屈光力 )和A常数 ,比较SRK T和SRK Ⅱ公式理论计算值的差异 ;(2 )对 86例 (130只眼 )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分别采用SRK T和SRK Ⅱ公式计算IOL屈光度数 ,记录并比较不同眼轴长度患者按照两公式计算结果植入IOL术后实际屈光度数与预期屈光度数的差异。随访时间 3~ 2 4个月。结果  (1)角膜屈光力为 4 3 0 0D时 ,两公式理论计算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且两公式计算的屈光度数差值与眼轴长度无相关 (P>0 0 5 ) ;角膜屈光力为 39 0 0、4 1 0 0、4 5 0 0及 4 7 0 0D时 ,两公式理论计算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 <0 0 5 ) ,且两公式计算的屈光度数差值与眼轴长度呈中、高度线性正相关 (P <0 0 5 )。(2 )按照SRK T和SRK Ⅱ公式计算结果植入IOL术后 ,术眼实际屈光度数与预期屈光度数差值分别为 0 0 8D和 -0 79D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选择IOL屈光度数的计算公式 ,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眼轴长度和角膜屈光力等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屈光度数 计算公式 SRK-T SRK-Ⅱ
原文传递
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是预防近视的基础步骤 被引量:59
6
作者 褚仁远 瞿小妹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77-579,共3页
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就是有计划地了解、记录儿童的屈光发育过程。主要对象是3—12岁的儿童,每隔6个月进行1次屈光检查。屈光发育档案记录的主要内容是视力、屈光度数、角膜屈光力和曲率半径、前房深度、眼轴长度、眼压、身高、体重... 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就是有计划地了解、记录儿童的屈光发育过程。主要对象是3—12岁的儿童,每隔6个月进行1次屈光检查。屈光发育档案记录的主要内容是视力、屈光度数、角膜屈光力和曲率半径、前房深度、眼轴长度、眼压、身高、体重等生理指数。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是防治近视眼的基础性工作,目的是充分了解近视眼发生发展的规律,寻找确实有效的科学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 档案
原文传递
浅水多波束勘测数据精细处理方法 被引量:54
7
作者 阳凡林 李家彪 +2 位作者 吴自银 金翔龙 初凤友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4-450,457,共8页
系统分析多波束勘测水深的误差表现,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正措施,首先去掉勘测质量差的重复覆盖条带,改正横摇校准残差,然后根据提出的浅水常梯度声速模型,搜索确定模型参数,以此模型参数及波束到达角和旅行时对每个波束重新进行归位计... 系统分析多波束勘测水深的误差表现,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正措施,首先去掉勘测质量差的重复覆盖条带,改正横摇校准残差,然后根据提出的浅水常梯度声速模型,搜索确定模型参数,以此模型参数及波束到达角和旅行时对每个波束重新进行归位计算,接着自动删除多余边缘波束,最后网格化水深数据并以对应的波束号确定中央和边缘波束位置,对格网中边缘波束进行强制微调,得到光滑的格网水深数据。从实测数据结果来看,本文算法物理意义明确、切实可行、后处理速度较快,改正结果较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波束声纳 声速剖面 折射 假象
下载PDF
等离子体隐身机理研究 被引量:33
8
作者 莫锦军 刘少斌 袁乃昌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12,共4页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隐身概念 ,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首先简要介绍等离子体隐身的发展现状 ;然后分别从折射效应和吸收衰减两方面详细论述等离子体隐身的基本原理 ,说明等离子体隐身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隐身方法。
关键词 等离子体隐身 折射效应 吸收衰减 雷达 散射截面 飞行器
下载PDF
进一步重视屈光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46
9
作者 吕帆 王勤美 瞿佳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82-485,共4页
分析屈光手术的发展趋势,强调树立屈光手术是在健康眼睛上施行手术概念必要性,认为保证良好的视觉质量是当前屈光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和目标,术前科学测量和有效预测是屈光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提出必须进一步重视屈光手术安... 分析屈光手术的发展趋势,强调树立屈光手术是在健康眼睛上施行手术概念必要性,认为保证良好的视觉质量是当前屈光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和目标,术前科学测量和有效预测是屈光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提出必须进一步重视屈光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手术 有效性研究 手术安全性 视觉质量 前科学
原文传递
北京市海淀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屈光状态的调查 被引量:40
10
作者 冯晶晶 李亚平 +2 位作者 陈巍 李晓慧 李冬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373-375,共3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海淀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屈光状态,为防治屈光不正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0所幼儿园2776例3~6岁儿童,应用儿童图形视力表和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视力;应用美国伟伦Suresight手持自动验光仪进行屈光检查... 目的:了解北京市海淀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屈光状态,为防治屈光不正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0所幼儿园2776例3~6岁儿童,应用儿童图形视力表和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视力;应用美国伟伦Suresight手持自动验光仪进行屈光检查。结果: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率为12.64%,随着年龄增长,视力低常率增高,5岁最高,6岁又稍有下降。视力正常眼的屈光状态以远视和散光为主,且均以轻度为主。中度远视和>1.50D的散光分别占1.79%和3.61%。视力低常眼中近视(3.18%)、中度远视(4.49%)、>1.50D的散光(22.47%)和混合散光(11.05%)所占的比例增多。结论: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屈光是儿童眼保健的重要指标,了解各年龄视力及屈光状况非常必要,可以发现潜在问题,预测发展趋势,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屈光 手持自动验光仪
下载PDF
角膜塑形镜对周边屈光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37
11
作者 陈志 瞿小妹 周行涛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74-78,共5页
目的研究角膜塑形镜对周边屈光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自身对照研究。11名被试儿童先后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和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1个月,分别进行主觉验光、角膜地形图和眼周边屈光度的测量。在进行周边屈光度测量时,被试儿童依次... 目的研究角膜塑形镜对周边屈光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自身对照研究。11名被试儿童先后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和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1个月,分别进行主觉验光、角膜地形图和眼周边屈光度的测量。在进行周边屈光度测量时,被试儿童依次注视从鼻侧30。到颞侧300的7个5m距离远视标.用开放式红外自动验光仪分别获取6个周边屈光度和1个中心屈光度。周边屈光度减去中心屈光度即得到相对周边屈光度(RPR),然后计算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各个角度上的RPR差值。同时模拟高斯光学系统,用三角函数计算出各个测量角度相应的角膜前表面位置,读取7个位点的角膜前表面矢向屈光力,计算它们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差值。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RPR值比较均采用配对t检验,RPR差值与相应角膜前表面矢向屈光力变化值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各个角度的相对周边屈光度均呈远视(鼻侧10。除外),幅度随周边角度增加而增大.表现为鼻、颞侧不对称,以颞侧屈光度更偏远视。配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后,所有角度的RPR值发生近视性漂移(鼻侧10。除外),越到周边RPR值变化越大,以颞侧更偏近视。与配戴角膜塑形镜前的RPR值相比,在鼻侧30。和颞侧10°、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P=0.043;t=3.01,P=0.013;t=5.92,P〈0.01;t=7.08,P〈0.01)。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各个角度的RPR差值,与相应角膜前表面矢向屈光力的变化值呈显著正相关(r=0.842,P=-0.018)。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能重塑角膜前表面形态,使中央角膜变平、中周部角膜变陡,从而使周边屈光度发生近视性漂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术 近视 屈光 周边 屈光 角膜
原文传递
几种静校正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9
12
作者 何光明 贺振华 +1 位作者 黄德济 王翠华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10-314,共5页
为解决近地表速度异常和地形起伏引起的静校正问题,已出现了多种静校正方法,这常常使资料处理人员无所适从。这里从众多的静校正方法中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在生产中用得较多的方法(折射静校正、无射线追踪层析静校正、非线性层析静... 为解决近地表速度异常和地形起伏引起的静校正问题,已出现了多种静校正方法,这常常使资料处理人员无所适从。这里从众多的静校正方法中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在生产中用得较多的方法(折射静校正、无射线追踪层析静校正、非线性层析静校正),从方法原理、方法特点、实际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给出了针对不同目标选择适当静校正方法的建议,以帮助资料处理人员在实际资料处理中,有针对性地选择静校正方法,快速有效地完成资料处理任务,提高处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射 射线追踪 非线性 层析 静校正
下载PDF
不同光学设计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3
13
作者 朱梦钧 冯浩雁 瞿小妹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82-85,89,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光学设计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7—14岁低中度青少年近视患者254例(254眼),按照角膜塑形术的验配程序,根据患儿及家属的选择给予验配不同光学设计的角膜塑形镜(设计1、设计2、设计3... 目的观察不同光学设计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7—14岁低中度青少年近视患者254例(254眼),按照角膜塑形术的验配程序,根据患儿及家属的选择给予验配不同光学设计的角膜塑形镜(设计1、设计2、设计3),分别测量戴镜前以及戴镜1年后的眼轴长度。对相关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角膜塑形镜矫治1年后,眼轴增长(0.11±0.16)mm,其中低度近视、中度近视眼轴分别增长(0.20±o.18)mm及(0.09±0.14)mm,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11.41,P〈0.01;t=-8.33,P〈0.叭;f=-8.73,P〈0.01)。低度近视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后眼轴改变大于中度近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2,P〈0.01)。无论低度近视或中度近视,设计1组与设计3组眼轴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设计3组具有更明显的延缓近视进展的作用(F=4.32,P=-0.018;F=5.58,P=-0.004)。结论不同光学设计的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的作用不尽相同。其原因可能是不同光学设计的角膜塑形镜所导致的周边屈光的模式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术 眼轴 屈光 周边
原文传递
角膜塑形镜停戴后屈光状态和角膜形态的观察 被引量:33
14
作者 杨丽娜 郭曦 谢培英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8-182,共5页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治中短时间或长时间停戴后屈光状态和角膜形态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配戴角膜塑形镜并有停戴史的近视散光患者141例(257只眼),依近视球镜度数高低先分为2个组(球镜度数≤-4.00 D为Ⅰ组,>-4.00 D为Ⅱ组)...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治中短时间或长时间停戴后屈光状态和角膜形态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配戴角膜塑形镜并有停戴史的近视散光患者141例(257只眼),依近视球镜度数高低先分为2个组(球镜度数≤-4.00 D为Ⅰ组,>-4.00 D为Ⅱ组),每组根据停戴时间再分为2个组,停戴时间≥1个月且<3个月分别为Ⅰ A、ⅡA组,停戴时间≥3个月分别为ⅠB、ⅡB组.4个组在戴镜前及停戴后均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医学验光、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角膜内皮细胞、眼轴及中央角膜厚度测量,询间停戴后的屈光矫正方式.对检查结果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4个组与戴镜前相比球镜度数变化值:ⅠA组为(-0.31±0.58)D,ⅠB组为(-0.48 ±0.68)D,ⅡA组为(-0.35 ±0.65)D,ⅡB组为(-0.57±0.5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3.222,3.404,3.141,5.012;P <0.05);散光度数各组均无明显变化.4个组球镜度数平均年增长量分别为(-0.08±0.17)、(-0.12 ±0.17)、(-0.07±0.19)、(-0.15±0.16)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80,P>0.05).客观电脑验光仪角膜曲率测量结果显示ⅠA及ⅡA组与戴镜前有明显差异,ⅠB及ⅡB组与戴镜前无明显差异.长时间停戴组角膜地形图仅SRI(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值比戴镜前有明显降低ⅡA及ⅡB组平均眼轴长度年增长量为(0.22±0.16)和(0.16±0.10) mm,与戴镜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13,-7.054,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F=1.908,P>0.05);角膜中央厚度两组与戴镜前均无统计学意义(t=1.971,2.017;P>0.05).长时间停戴后屈光矫正方式:配戴框架眼镜人数占36.7%,RGPCL 占 22.4%,软性接触镜(SCL)占 22.4%,框架眼镜与SCL交替占 12.4%,屈光手术占6.1%.结论 配戴角膜塑形镜停戴3个月及以上角膜形态和角膜中央厚度基本恢复原状;停戴角膜塑形镜后未见近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镜 近视 屈光 角膜地形图 轴长度 角膜厚度测量
原文传递
温州地区7—14岁儿童近视眼患病率和眼轴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3
15
作者 张加裕 王强 +4 位作者 林思思 陈嘉玮 钟洪亮 蔡达秋 陈镇国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14-519,共6页
目的探讨7~14岁学龄期儿童近视眼患病率及其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浙江温州地区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7~14岁儿童共计2226例(2226只眼),选取右眼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60例(1160只眼),女1066例(1066只眼)。经盐酸环喷托酯... 目的探讨7~14岁学龄期儿童近视眼患病率及其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浙江温州地区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7~14岁儿童共计2226例(2226只眼),选取右眼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60例(1160只眼),女1066例(1066只眼)。经盐酸环喷托酯睫状肌麻痹30rain后检影验光测得静态屈光度数。IOLMaster测量各屈光参数(眼轴、角膜屈光度、前房深度、角膜白到白距离)测量值,同时测量身高、体重。受试儿童按年龄岁数分组,共有8个年龄段,分8组。男女性别近视眼患病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眼球屈光参数随年龄变化采取趋势分析结合多因素方差分析。眼轴回归模型采用混合效益模型建立。结果7~14岁儿童随年龄增长近视患病率升高,其中女性近视患病率较同年龄段男性儿童高,且男女不同性别间总体近视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4,P=0.036)。平均眼轴长度:男性(23.53±1.12)mm,女性(23.44±1.08)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2,P=0.134)。7~14岁儿童各年龄段眼球屈光参数变化:眼轴随年龄增长而变长,眼轴均值分布于(22.84±0.87)至(24.49±1.1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76,P〈0.001);前房深度随年龄增长有加深趋势,前房深度均值分布于(3.28±0.16)至(3.67±0.2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59,P〈0.001);角膜直径随年龄增长略有减小,角膜直径均值分布于(12.30±0.35)至(12.16±0.54)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69,P=0.857);角膜屈光度随年龄变化趋势无明显差别,角膜屈光度均值分布于(43.05+1.31)至(43.74+1.2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40,P=0.877)。按不同屈光状态分组统计显示:近视组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较同龄正视组要大,统计分析显示同一年龄近视组与正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患病率 轴长度 屈光 儿童
原文传递
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检测婴幼儿屈光状态对早期弱视筛查价值的探讨 被引量:32
16
作者 童梅玲 张桂英 +3 位作者 吴兴香 吴广强 王勤 许景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474-475,共2页
目的通过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检测婴幼儿屈光结果的分析,寻找出弱视高危人群和可疑人群,为早期发现儿童弱视提供一种手段。方法对本院作健康检查的3岁以下婴幼儿1325名,2650只眼分成7组进行了屈光检查。结果获得了各年龄组球镜和... 目的通过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检测婴幼儿屈光结果的分析,寻找出弱视高危人群和可疑人群,为早期发现儿童弱视提供一种手段。方法对本院作健康检查的3岁以下婴幼儿1325名,2650只眼分成7组进行了屈光检查。结果获得了各年龄组球镜和柱镜的2603只眼的球镜值和柱镜值的频数分布、均数、标准差和P25~P75和P5~P95参考值范围。结论建议各组球镜度数偏离出P25~P75(D)和柱镜绝对值度数偏离出P75(D)者应列为弱视高危人群,球镜度数偏离出P5~P95(D)和柱镜绝对值度数偏离出P95(D)者应列为弱视可疑人群,相应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以达到早期发现弱视的目的,这对儿童眼保健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 屈光 视力筛查 弱视 婴幼儿
下载PDF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眼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32
17
作者 王忠海 姜洋 +1 位作者 张庆生 李莹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目的评价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两种表层角膜屈光手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的差异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从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和河北唐山市眼科医院... 目的评价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两种表层角膜屈光手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的差异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从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和河北唐山市眼科医院行LASEK和TPRK的近视眼患者各45例,LASEK组男性29例,女性16例,年龄(21.22±4.02)岁;TPRK组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22.51±6.18)岁。所有患者均纳入右眼进行分析。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术后3d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术后10、30、90、180d复查视力和屈光度数,观察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程度;应用Tomey角膜地形图进行角膜规则指数检查。疼痛评分、视力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角膜规则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LASEK组和TPRK组术后3d疼痛评分分别为1(0,3)和0(0,1)分,TPRK术后患者疼痛评分低于LASEK术后患者疼痛评分(Z=5.643,P=0.001)。LASEK组和TPRK组患者术后3d视力分别为4.80±0.10和4.97±0.07(Z=6.930,P=0.000),术后10d分别为4.98±0.08和5.05±0.06(Z=8.147,P=0.000),术后30d分别为5.02±0.05和5.06±0.06(Z=2.381,P=0.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术后90和180d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32,0.798;P=0.425)。LASEK组和TPRK组术后残留屈光度数较少,且随恢复时间降低,术后30d两组残留屈光度数分别为(0.17±0.19)和(0.17±0.20)D(Z=0.097,P=0.923);术后90d分别为(0.03±0.11)和(0.07±0.14)D(Z=0.166,P=0.096);术后180d分别为(0.07±0.13)和(0.07±0.14)D(Z=0.002,P=0.97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0dLASEK组合TPRK组角膜规则指数分别为0.48±0.09、0.46±0.06(t=0.88,P=0.37);术后90d分别为0.49±0.07,0.47±0.06(Z=1.53,P=0.132),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均有1例(4.4%)患者出现0.5级haze,并均于术后6个月完全消退。结论TPRK较LASEK患者眼部疼痛显著减轻,早期术后视力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激光 准分子 角膜切削术 上皮下 激光 屈光
原文传递
Q值引导个体化LASIK治疗近视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27
18
作者 沈政伟 周和政 +2 位作者 尹禾 吴金桃 李丽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1194-1197,共4页
目的:评价Q值引导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CAT)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F-CAT手术的近视患者32例(64眼)和同期接受标准LASIK手术(SWO-LASIK)29例(58眼),对2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后屈光度和裸眼视力差异... 目的:评价Q值引导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CAT)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F-CAT手术的近视患者32例(64眼)和同期接受标准LASIK手术(SWO-LASIK)29例(58眼),对2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后屈光度和裸眼视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检验,P>0.05)。角膜前表面6mm直径内球差增加值,F-CAT组为1.05±0.76μm,S-LASIK组为1.26±0.83μ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检验,P<0.05)。目标Q值为F-CAT组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决定系数0.65,F=4.276,P=0.043),S-LASIK组为屈光度和Q1值(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526和0.258)。结论:F-CAT可以有效减轻术后球差提高视觉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 近视 角膜磨镶术 角膜原位
下载PDF
不同年龄段成年人眼的综合光学质量客观评估 被引量:30
19
作者 俞阿勇 施恩 +2 位作者 王勤美 许琛琛 张翔翔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 客观评估和比较不同年龄段成年人眼的综合光学质量。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70岁最佳矫正视力〉14.9的432例(432只眼)对象进行研究,其中双眼视力相同的随机选取一眼,双眼视力不同的选择视力较好的眼。以10岁为间隔分为5个年... 目的 客观评估和比较不同年龄段成年人眼的综合光学质量。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70岁最佳矫正视力〉14.9的432例(432只眼)对象进行研究,其中双眼视力相同的随机选取一眼,双眼视力不同的选择视力较好的眼。以10岁为间隔分为5个年龄段组。采用光学质量分析系统(OQASII)客观测量人眼的综合光学质量,参数包括调制传递函数(MTF)截止频率、Strehl比、客观散射指数(OSI)、3个OQAS值(OV100%、OV20%、OV9%)。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之间光学质量参数的差异。结果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组的MTF截止频率分别为(43.91±7.43)、(40.93±9.92)、(37.16±9.04)、(36.69±7.87)、(28.52±8.31)周/度;Strehl比分别为0.26±0.06、0.24±0.06、0.20±0.05、0.20±0.04、0.16±0.04;OV100%分另0为1.47±0.24、1.36+0.33、1.24±0.30、1.22±0.26、0.96±0.28;OV20%分别为1.51±0.33、1.40±0.38、1.22±0.36、1.20±0.28、0.91±0.32;OV9%分别为1.14±0.26、1.41±0.40、1.20±0.37、1.18±0.28、0.89±0.28;OSI分别为0.42±0.24、0.53±0.32、0.54±0.34、0.54±0.26、1.06±0.56。MTF截止频率、Strehl比、OV100%、OV20%除了40-49岁组与50—59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外(P〉0.05),其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V9%除了20~2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外(P〉0.19),其余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I除了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外(P〉0.70),其余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眼综合光学质量除了在中年人群存在平台期之外,年轻组优于年长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 视敏度 年龄因素
原文传递
昆明市婴幼儿屈光状态的调查 被引量:27
20
作者 李丽红 马越明 +2 位作者 胡雪篱 马艳玲 郭智一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 调查和了解婴幼儿的屈光状态 ,并予以合理矫正 ,以期尽早治疗和预防弱视、斜视。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对 1146例 (2 2 91只眼 )生后 1个月至 3岁的婴幼儿用托品酰胺眼液麻痹睫状肌后行视网膜检影验光 ,并对其结果进行统... 目的 调查和了解婴幼儿的屈光状态 ,并予以合理矫正 ,以期尽早治疗和预防弱视、斜视。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对 1146例 (2 2 91只眼 )生后 1个月至 3岁的婴幼儿用托品酰胺眼液麻痹睫状肌后行视网膜检影验光 ,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视 89只眼 (3 88% ) ;远视 2 139只眼 (93 37% ) ;近视 38只眼 (1 6 6 % ) ;散光 5 6 0只眼 (2 4 44 % ) ;其中混合散光 2 5只眼(1 0 9% ) ;各类型屈光不正均以轻度为主 ,中、高度屈光不正 97只眼 (4 2 3 % ) ;屈光参差 34例(2 97% ) ;斜视 7例 (11只眼 ,0 48% )。随年龄增长 ,远视度逐渐减低 ,散光眼数逐渐减少 (χ2 =7 46 ,P <0 0 1) ,散光度逐渐减低 (χ2 =2 6 11,P <0 0 1) ,近视眼数逐渐增多 (χ2 =4 0 6 ,P <0 0 5 )。结论 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工作应从婴幼儿开始 ,对中、高度的屈光异常者应尽早配戴眼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 婴幼儿 屈光状态 昆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8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