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燕麦花生间作系统作物氮素累积与转移规律
被引量:
17
1
作者
冯晓敏
杨永
+5 位作者
臧华栋
钱欣
胡跃高
宋振伟
张卫建
曾昭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7-624,共8页
【目的】研究燕麦‖花生间作系统中燕麦和花生的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花生根瘤固氮酶活性、固氮量及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量,明确间作花生固氮特性及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规律,进一步探索间作体系下氮素的循环机理。【方法】本研究...
【目的】研究燕麦‖花生间作系统中燕麦和花生的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花生根瘤固氮酶活性、固氮量及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量,明确间作花生固氮特性及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规律,进一步探索间作体系下氮素的循环机理。【方法】本研究在大田不施用氮肥的试验条件下,通过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的方法,设置不同种植模式(燕麦单作、花生单作、燕麦‖花生间作),采用传统挖根法和15N同位素标记法探索燕麦与花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花生根瘤的生物固氮效率以及花生体内氮素向燕麦的转移规律。【结果】与单作燕麦相比,燕麦‖花生间作体系下,燕麦的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均显著增加(P<0.05)。随着生育时期的推移,燕麦的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在单作和间作模式下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成熟期达到最大值。成熟期,间作燕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比单作两年平均增加了40.6%,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平均增加了49.0%。间作花生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与单作相比呈下降趋势,生育前期差异不显著,到成熟期,间作花生的干物质积累量两年平均比单作下降了20.6%(P<0.05)。开花结荚期间作花生的根瘤数和根瘤重比单作两年分别降低了21.3%和16.8%,单位质量的固氮酶活性平均降低了26.2%(P<0.05)。2011年和2012年,虽然在生理成熟期间作花生的固氮效率与单作相比分别提高了10.3%和37.1%,但花生生物固氮量分别降低了52.3%和26.3%(P<0.05)。2012年间作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率达到21.4%,转移氮量为15.3 mg/株。【结论】燕麦‖花生间作显著降低了开花结荚期花生单位质量的根瘤固氮酶活性,但提高了成熟期花生的固氮效率,促进了花生固氮能力的发挥,且在燕麦和花生共生期内,花生体内氮素可以转移到燕麦,从而增加了燕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实现地上与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花生间作
根瘤固氮
氮
素
吸收
氮
素
转移
^
^
15
n
同位素
标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伊乐藻和氮循环菌技术对太湖氮素吸收和反硝化的影响
被引量:
19
2
作者
刘丹丹
李正魁
+1 位作者
叶忠香
张万广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764-3768,共5页
从太湖梅梁湾采集无扰动泥芯样,分别添加固定化氮循环细菌、水生植物伊乐藻建立室内微宇宙,模拟生态修复,探讨不同修复处理下,硝氮的去除机制.采用15N标记结合同位素配对技术测定了各生态模拟柱中的反硝化速率和植物吸收速率.结果表明,...
从太湖梅梁湾采集无扰动泥芯样,分别添加固定化氮循环细菌、水生植物伊乐藻建立室内微宇宙,模拟生态修复,探讨不同修复处理下,硝氮的去除机制.采用15N标记结合同位素配对技术测定了各生态模拟柱中的反硝化速率和植物吸收速率.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实验柱反硝化速率差异明显,同时添加了水生植物和固定化氮循环细菌的实验柱反硝化速率最高,为99.35μmol·(m2·h)-1,植物氮吸收速率为36.55μg·(m2·h)-1.沉水植物伊乐藻在自身吸收氮素的同时也提高了耦合硝化反硝化的作用.与植物吸收相比,反硝化过程是主要的氮去除途径.沉水植物与固定化氮循环菌组合生态修复技术促进了湖泊水体氮素的脱除,起到了净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乐藻
氮循环菌
15
n
稳定性
同位素
标记
反硝化
植物吸收
生态修复
原文传递
燕麦–绿豆间作效应及氮素转移特性
被引量:
4
3
作者
冯晓敏
高翔
+5 位作者
臧华栋
胡跃高
任长忠
郝志萍
吕慧卿
曾昭海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131,共10页
为探究燕麦(Avena sativa)–绿豆(Phaseolus radiatus)间作效应及氮素转移特性,在不施氮肥的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3种种植模式(燕麦单作、绿豆单作和燕麦–绿豆间作),采用传统挖根法和^(15)N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作系统中...
为探究燕麦(Avena sativa)–绿豆(Phaseolus radiatus)间作效应及氮素转移特性,在不施氮肥的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3种种植模式(燕麦单作、绿豆单作和燕麦–绿豆间作),采用传统挖根法和^(15)N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作系统中燕麦侵袭力强于绿豆,绿豆生长受到抑制。整个生育期,间作燕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比单作增加14.9%–33.1%,2年成熟期间作燕麦的氮素积累量比单作分别提高53.1%和44.8%;间作减少了开花结荚期绿豆氮素积累量和根瘤重量,降低了绿豆的固氮效率,绿豆的固氮效率2年平均降低23.7%,生物固氮量平均减少11.66%。间作绿豆向燕麦的氮素转移率2年平均值达31.7%,氮素转移量为212.16 kg·hm^(–2)。燕麦–绿豆间作降低了开花结荚期绿豆的根瘤固氮酶活性和固氮效率,但绿豆体内氮素转移增加了燕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实现了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的相互调节和促进,优化了农田生态系统的氮素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绿豆间作
根瘤固氮
^
^(
15
)
n
同位素
标记
氮
素
吸收
氮
素
转移
原文传递
两种豆科植物及各器官对不同形态氮的吸收、分配研究
4
作者
依里帆·艾克拜尔江
李进
庄伟伟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56-2268,共13页
豆科植物在氮素缺乏的荒漠生态系统中大量存在,是该生态系统提供有效氮的中心,也是这一区域重要的先锋物种。该文选择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广泛分布的弯花黄芪(Astragalus flexus)和镰荚黄芪(Astragalus arpilobus)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0~5、...
豆科植物在氮素缺乏的荒漠生态系统中大量存在,是该生态系统提供有效氮的中心,也是这一区域重要的先锋物种。该文选择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广泛分布的弯花黄芪(Astragalus flexus)和镰荚黄芪(Astragalus arpilobus)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0~5、5~15 cm土层添加3种不同形态氮(^(15)N-NH_(4)^(+)、^(15)N-NO_(3)^(-)、^(15)N-glycine),研究两种植物及各器官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分配策略。结果表明:(1)在不同土层中,两种植物均偏好吸收硝态氮,并且弯花黄芪、镰荚黄芪对硝态氮的最高吸收速率均为3.26、2.59μg·g^(-1)·h^(-1)。(2)在不同土层中,植物各器官间均对不同氮源吸收及分配有显著性差异(P<0.05),弯花黄芪根的^(15)N吸收量均大于镰荚黄芪的,3种不同形态氮主要分配于叶。(3)在不同土层中,不同氮源对两种植物的贡献率均为^(15)N-NO_(3)^(-)>^(15)N-glycine>^(15)N-NH_(4)^(+),硝态氮对弯花黄芪氮素吸收的贡献率在37%~41%之间,而对镰荚黄芪氮素吸收的贡献率最高可达45%。(4)植物各器官间均对不同形态氮的回收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0~5 cm土层中,植物各器官对硝态氮的回收率均为叶>茎>根,而在5~15 cm土层中,弯花黄芪表现为叶>根>茎。总体上,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态系统中,不同生活型豆科植物对氮素吸收及分配能力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并且受到不同土壤深度、氮形态的影响。该研究结果为新疆干旱、半干旱区豆科植物的氮吸收利用及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植物
植物器官
^
^(
15
)
n
同位素
标记
氮
素
吸收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油菜的氮素吸收、分配与利用特性研究
被引量:
1
5
作者
严红梅
段秋宇
+3 位作者
彭霄
李虹桥
郭世星
吴永成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7-232,共6页
【目的】探究油菜的氮素吸收、分配与利用特性。【方法】选用矮秆油菜MJ01(V_(1))和高秆油菜川油36(V_(2)),设置两种密度(2株/盆,4株/盆)处理,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方法开展了盆栽试验研究。【结果】V_(1)品种的成熟期植株干重和籽粒产...
【目的】探究油菜的氮素吸收、分配与利用特性。【方法】选用矮秆油菜MJ01(V_(1))和高秆油菜川油36(V_(2)),设置两种密度(2株/盆,4株/盆)处理,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方法开展了盆栽试验研究。【结果】V_(1)品种的成熟期植株干重和籽粒产量均低于V_(2)品种,经济系数则相对较高;V_(1)品种氮素积累量显著低于V_(2)品种,氮收获指数则相对略高;V_(1)品种茎秆和角果壳中^(15)N的分配比例均低于V_(2)品种,而籽粒中^(15)N的分配比例则略高于V_(2)品种。增加密度,降低了肥料^(15)N在叶片中的分配比例,但显著提高了肥料^(15)N在茎秆中的分配比例。相同密度下,V_(1)品种的标记^(15)N回收率(41.8%~42.0%)显著大于V_(2)品种(36.8%~37.7%),标记^(15)N损失率(19.3%~25.1%)则显著低于V_(2)品种(32.3%~34.0%)。密度对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氮收获指数、植株^(15)N积累量和籽粒^(15)N的分配比例和标记^(15)N回收率均无显著影响。【结论】盆栽条件下,油菜对肥料^(15)N的当季吸收比例为36.8%~42.0%,植株吸收的^(15)N在茎秆、角果壳和籽粒中的分配比例分别为13.07%~16.49%、13.70%~17.77%以及66.52%~70.53%,肥料^(15)N损失率为19.3%~3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
^(
15
)
n
同位素
标记
技术
氮
素
吸收
氮
素
分配
氮
素
利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单细胞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在固氮微生物中的应用研究
6
作者
辛雨菡
崔丽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72-1783,共12页
生物固氮是指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氮气还原为生物可利用氨的过程,是环境中新氮的主要来源,调控初级生产力并影响氮储库的收支平衡。由于环境中大部分固氮微生物不可纯培养,不依赖培养且具有高空间分辨率水平的单细胞技术,成为研究固氮微...
生物固氮是指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氮气还原为生物可利用氨的过程,是环境中新氮的主要来源,调控初级生产力并影响氮储库的收支平衡。由于环境中大部分固氮微生物不可纯培养,不依赖培养且具有高空间分辨率水平的单细胞技术,成为研究固氮微生物的有力手段。15N2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以微生物对15N的同化量或速率为依据,是表征微生物固氮活性的最直接手段。本文对15N2稳定同位素标记结合两种单细胞技术,即纳米二次离子质谱(NanoSIMS)和单细胞拉曼光谱,用于固氮微生物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揭示环境中高活性固氮微生物、空间分布、与其他生物的共生关系、细胞生理状态等,并进一步对近期发展的基于单细胞拉曼光谱的固氮微生物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技术
纳米二次离子质谱
单细胞拉曼光谱
15
n
2稳定
同位素
标记
固氮微生物
原文传递
题名
燕麦花生间作系统作物氮素累积与转移规律
被引量:
17
1
作者
冯晓敏
杨永
臧华栋
钱欣
胡跃高
宋振伟
张卫建
曾昭海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
出处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7-624,共8页
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08-B-1)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121-11
+2 种基金
201503120)
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CARS-22-G-1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6M591299)资助
文摘
【目的】研究燕麦‖花生间作系统中燕麦和花生的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花生根瘤固氮酶活性、固氮量及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量,明确间作花生固氮特性及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规律,进一步探索间作体系下氮素的循环机理。【方法】本研究在大田不施用氮肥的试验条件下,通过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的方法,设置不同种植模式(燕麦单作、花生单作、燕麦‖花生间作),采用传统挖根法和15N同位素标记法探索燕麦与花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花生根瘤的生物固氮效率以及花生体内氮素向燕麦的转移规律。【结果】与单作燕麦相比,燕麦‖花生间作体系下,燕麦的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均显著增加(P<0.05)。随着生育时期的推移,燕麦的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在单作和间作模式下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成熟期达到最大值。成熟期,间作燕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比单作两年平均增加了40.6%,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平均增加了49.0%。间作花生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与单作相比呈下降趋势,生育前期差异不显著,到成熟期,间作花生的干物质积累量两年平均比单作下降了20.6%(P<0.05)。开花结荚期间作花生的根瘤数和根瘤重比单作两年分别降低了21.3%和16.8%,单位质量的固氮酶活性平均降低了26.2%(P<0.05)。2011年和2012年,虽然在生理成熟期间作花生的固氮效率与单作相比分别提高了10.3%和37.1%,但花生生物固氮量分别降低了52.3%和26.3%(P<0.05)。2012年间作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率达到21.4%,转移氮量为15.3 mg/株。【结论】燕麦‖花生间作显著降低了开花结荚期花生单位质量的根瘤固氮酶活性,但提高了成熟期花生的固氮效率,促进了花生固氮能力的发挥,且在燕麦和花生共生期内,花生体内氮素可以转移到燕麦,从而增加了燕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实现地上与地
关键词
燕麦花生间作
根瘤固氮
氮
素
吸收
氮
素
转移
^
^
15
n
同位素
标记
Keywords
oat a
n
d pea
n
ut i
n
tercroppi
n
g
n
odule
n
fixatio
n
n
uptake
n
tra
n
sfer
^
^
15
n
-isotope labeli
n
g
分类号
S512.6 [农业科学—作物学]
S565.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伊乐藻和氮循环菌技术对太湖氮素吸收和反硝化的影响
被引量:
19
2
作者
刘丹丹
李正魁
叶忠香
张万广
机构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出处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764-3768,共5页
基金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101-006
2013ZX07101-014)
文摘
从太湖梅梁湾采集无扰动泥芯样,分别添加固定化氮循环细菌、水生植物伊乐藻建立室内微宇宙,模拟生态修复,探讨不同修复处理下,硝氮的去除机制.采用15N标记结合同位素配对技术测定了各生态模拟柱中的反硝化速率和植物吸收速率.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实验柱反硝化速率差异明显,同时添加了水生植物和固定化氮循环细菌的实验柱反硝化速率最高,为99.35μmol·(m2·h)-1,植物氮吸收速率为36.55μg·(m2·h)-1.沉水植物伊乐藻在自身吸收氮素的同时也提高了耦合硝化反硝化的作用.与植物吸收相比,反硝化过程是主要的氮去除途径.沉水植物与固定化氮循环菌组合生态修复技术促进了湖泊水体氮素的脱除,起到了净化作用.
关键词
伊乐藻
氮循环菌
15
n
稳定性
同位素
标记
反硝化
植物吸收
生态修复
Keywords
Elodea
n
uttallii
n
itroge
n
cycli
n
g bacteria
15
n
stable isotope tracer
de
n
itrificatio
n
pla
n
t uptake
ecological restoratio
n
分类号
X17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X524
原文传递
题名
燕麦–绿豆间作效应及氮素转移特性
被引量:
4
3
作者
冯晓敏
高翔
臧华栋
胡跃高
任长忠
郝志萍
吕慧卿
曾昭海
机构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
白城市农业科学院
出处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131,共10页
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No.CARS-07-B-5)
山西省来晋工作科研项目(No.SXBYKY2022069)
杂粮种质资源创新与分子育种国家(筹)课题(No.202204010910001-30)
文摘
为探究燕麦(Avena sativa)–绿豆(Phaseolus radiatus)间作效应及氮素转移特性,在不施氮肥的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3种种植模式(燕麦单作、绿豆单作和燕麦–绿豆间作),采用传统挖根法和^(15)N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作系统中燕麦侵袭力强于绿豆,绿豆生长受到抑制。整个生育期,间作燕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比单作增加14.9%–33.1%,2年成熟期间作燕麦的氮素积累量比单作分别提高53.1%和44.8%;间作减少了开花结荚期绿豆氮素积累量和根瘤重量,降低了绿豆的固氮效率,绿豆的固氮效率2年平均降低23.7%,生物固氮量平均减少11.66%。间作绿豆向燕麦的氮素转移率2年平均值达31.7%,氮素转移量为212.16 kg·hm^(–2)。燕麦–绿豆间作降低了开花结荚期绿豆的根瘤固氮酶活性和固氮效率,但绿豆体内氮素转移增加了燕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实现了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的相互调节和促进,优化了农田生态系统的氮素管理。
关键词
燕麦–绿豆间作
根瘤固氮
^
^(
15
)
n
同位素
标记
氮
素
吸收
氮
素
转移
Keywords
oat–mu
n
gbea
n
i
n
tercrop
n
odule
n
fixatio
n
^
^(
15
)
n
isotope labelli
n
g
n
uptake
n
tra
n
sfer
分类号
S512.6 [农业科学—作物学]
S522
原文传递
题名
两种豆科植物及各器官对不同形态氮的吸收、分配研究
4
作者
依里帆·艾克拜尔江
李进
庄伟伟
机构
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新疆西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出处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56-2268,共13页
基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1D01A12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21D04003)
+1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07092)
新疆特殊环境物种多样性应用与调控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XJTSWZ-2022-02)。
文摘
豆科植物在氮素缺乏的荒漠生态系统中大量存在,是该生态系统提供有效氮的中心,也是这一区域重要的先锋物种。该文选择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广泛分布的弯花黄芪(Astragalus flexus)和镰荚黄芪(Astragalus arpilobus)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0~5、5~15 cm土层添加3种不同形态氮(^(15)N-NH_(4)^(+)、^(15)N-NO_(3)^(-)、^(15)N-glycine),研究两种植物及各器官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分配策略。结果表明:(1)在不同土层中,两种植物均偏好吸收硝态氮,并且弯花黄芪、镰荚黄芪对硝态氮的最高吸收速率均为3.26、2.59μg·g^(-1)·h^(-1)。(2)在不同土层中,植物各器官间均对不同氮源吸收及分配有显著性差异(P<0.05),弯花黄芪根的^(15)N吸收量均大于镰荚黄芪的,3种不同形态氮主要分配于叶。(3)在不同土层中,不同氮源对两种植物的贡献率均为^(15)N-NO_(3)^(-)>^(15)N-glycine>^(15)N-NH_(4)^(+),硝态氮对弯花黄芪氮素吸收的贡献率在37%~41%之间,而对镰荚黄芪氮素吸收的贡献率最高可达45%。(4)植物各器官间均对不同形态氮的回收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0~5 cm土层中,植物各器官对硝态氮的回收率均为叶>茎>根,而在5~15 cm土层中,弯花黄芪表现为叶>根>茎。总体上,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态系统中,不同生活型豆科植物对氮素吸收及分配能力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并且受到不同土壤深度、氮形态的影响。该研究结果为新疆干旱、半干旱区豆科植物的氮吸收利用及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豆科植物
植物器官
^
^(
15
)
n
同位素
标记
氮
素
吸收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Keywords
legumes
pla
n
t orga
n
isotopic labeli
n
g
n
itroge
n
uptake
Gurba
n
tu
n
ggut Desert
分类号
Q945 [生物学—植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油菜的氮素吸收、分配与利用特性研究
被引量:
1
5
作者
严红梅
段秋宇
彭霄
李虹桥
郭世星
吴永成
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岳池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
农业农村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作物生理生态及栽培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出处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7-232,共6页
基金
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栽培课题(2016NYZ0051,2021YFYZ0005)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油菜创新团队(sccxtd2021-03)。
文摘
【目的】探究油菜的氮素吸收、分配与利用特性。【方法】选用矮秆油菜MJ01(V_(1))和高秆油菜川油36(V_(2)),设置两种密度(2株/盆,4株/盆)处理,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方法开展了盆栽试验研究。【结果】V_(1)品种的成熟期植株干重和籽粒产量均低于V_(2)品种,经济系数则相对较高;V_(1)品种氮素积累量显著低于V_(2)品种,氮收获指数则相对略高;V_(1)品种茎秆和角果壳中^(15)N的分配比例均低于V_(2)品种,而籽粒中^(15)N的分配比例则略高于V_(2)品种。增加密度,降低了肥料^(15)N在叶片中的分配比例,但显著提高了肥料^(15)N在茎秆中的分配比例。相同密度下,V_(1)品种的标记^(15)N回收率(41.8%~42.0%)显著大于V_(2)品种(36.8%~37.7%),标记^(15)N损失率(19.3%~25.1%)则显著低于V_(2)品种(32.3%~34.0%)。密度对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氮收获指数、植株^(15)N积累量和籽粒^(15)N的分配比例和标记^(15)N回收率均无显著影响。【结论】盆栽条件下,油菜对肥料^(15)N的当季吸收比例为36.8%~42.0%,植株吸收的^(15)N在茎秆、角果壳和籽粒中的分配比例分别为13.07%~16.49%、13.70%~17.77%以及66.52%~70.53%,肥料^(15)N损失率为19.3%~34.0%。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
^(
15
)
n
同位素
标记
技术
氮
素
吸收
氮
素
分配
氮
素
利用
Keywords
rapeseed(Brassica
n
upas L.)
^
^(
15
)
n
isotope labeli
n
g tech
n
ique
n
itroge
n
absorptio
n
n
itroge
n
distributio
n
n
itroge
n
utilizatio
n
分类号
S565.4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单细胞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在固氮微生物中的应用研究
6
作者
辛雨菡
崔丽
机构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72-1783,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851101)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1922608)。
文摘
生物固氮是指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氮气还原为生物可利用氨的过程,是环境中新氮的主要来源,调控初级生产力并影响氮储库的收支平衡。由于环境中大部分固氮微生物不可纯培养,不依赖培养且具有高空间分辨率水平的单细胞技术,成为研究固氮微生物的有力手段。15N2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以微生物对15N的同化量或速率为依据,是表征微生物固氮活性的最直接手段。本文对15N2稳定同位素标记结合两种单细胞技术,即纳米二次离子质谱(NanoSIMS)和单细胞拉曼光谱,用于固氮微生物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揭示环境中高活性固氮微生物、空间分布、与其他生物的共生关系、细胞生理状态等,并进一步对近期发展的基于单细胞拉曼光谱的固氮微生物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单细胞技术
纳米二次离子质谱
单细胞拉曼光谱
15
n
2稳定
同位素
标记
固氮微生物
Keywords
si
n
gle-cell tech
n
ique
n
a
n
oSIMS
Rama
n
spectroscopy
15
n
2-stable isotope probi
n
g
n
itroge
n
-fixi
n
g microorga
n
isms
分类号
Q938 [生物学—微生物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燕麦花生间作系统作物氮素累积与转移规律
冯晓敏
杨永
臧华栋
钱欣
胡跃高
宋振伟
张卫建
曾昭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伊乐藻和氮循环菌技术对太湖氮素吸收和反硝化的影响
刘丹丹
李正魁
叶忠香
张万广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9
原文传递
3
燕麦–绿豆间作效应及氮素转移特性
冯晓敏
高翔
臧华栋
胡跃高
任长忠
郝志萍
吕慧卿
曾昭海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4
原文传递
4
两种豆科植物及各器官对不同形态氮的吸收、分配研究
依里帆·艾克拜尔江
李进
庄伟伟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油菜的氮素吸收、分配与利用特性研究
严红梅
段秋宇
彭霄
李虹桥
郭世星
吴永成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单细胞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在固氮微生物中的应用研究
辛雨菡
崔丽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