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2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金属对藻类的致毒效应 被引量:78
1
作者 况琪军 夏宜 惠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77-283,共7页
重金属对藻类的致毒效应况琪军,夏宜,惠阳(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TOXICEFFECTSOFHEAVYMETALSONALGAE¥KuangQijun;XiaYichengandHuiYang(... 重金属对藻类的致毒效应况琪军,夏宜,惠阳(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TOXICEFFECTSOFHEAVYMETALSONALGAE¥KuangQijun;XiaYichengandHuiYang(InstituteofHydro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 重金属 致毒效应
下载PDF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毒副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1
2
作者 霍孟华 黄金井 戚可名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9-80,T002,共3页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应用于人体的安全性。方法 应用琼脂覆盖法和MTT法评价其对细胞的毒性。将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入SD鼠皮下 ,定期取材 ,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两种方法测得的细胞毒性均在 2级以上 ;注射局...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应用于人体的安全性。方法 应用琼脂覆盖法和MTT法评价其对细胞的毒性。将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入SD鼠皮下 ,定期取材 ,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两种方法测得的细胞毒性均在 2级以上 ;注射局部轻度组织学反应 ,仅形成菲薄的包膜 ,其形态和位置不稳定 ,不能完全回抽 ,质地逐渐变硬 ;对鼠肾脏有一定的毒性反应。结论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对细胞及肾脏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毒副作用 整形外科
原文传递
亚硝酸盐和氨对罗氏沼虾幼体的毒性 被引量:72
3
作者 臧维玲 江敏 +7 位作者 张建达 戴习林 沈林华 王建良 王建忠 张士杰 王忠平 郭立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15-22,共8页
本文研究了NO2--N与NH3-N对罗氏沼虾幼体的毒性作用,分别给出了NO2--N与NH3-N对罗氏沼虾Z5、Z7与Z9的24h、48h、72h、96h的LC50值,提出NO2--N对Z5、Z7和Z9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64,1.38和1.68mg/l,NH3-N1(NH3一Nm)的安全浓度... 本文研究了NO2--N与NH3-N对罗氏沼虾幼体的毒性作用,分别给出了NO2--N与NH3-N对罗氏沼虾Z5、Z7与Z9的24h、48h、72h、96h的LC50值,提出NO2--N对Z5、Z7和Z9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64,1.38和1.68mg/l,NH3-N1(NH3一Nm)的安全浓度分别为2.04(0.287),2.26(0.318)和2.55(0.358)mg/l。Z5与Z7分别经12天的NO2--N与NH3-N的亚急性毒性作用,均出现发育变态减缓,随毒物浓度的递增,幼体成活率与出苗率均递减,当毒物浓度超过安全浓度时,毒害作用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毒性 安全浓度 幼体 亚硝酸盐
下载PDF
亚硝酸盐和氨对凡纳对虾和日本对虾幼体的毒性作用 被引量:49
4
作者 姚庆祯 臧维玲 +3 位作者 戴习林 江敏 林荣飞 徐桂荣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21-26,共6页
研究了NH3 N和NO-2 N对凡纳对虾与日本对虾幼体的毒性作用 ,获得了NH3 N与NO-2 N对两种虾幼体的 2 4h、4 8h、72h、96h的LC50 值 ,以及安全浓度 (Cs) .NH3 N对两种虾幼体的Cs分别为Z :0 .0 78和 0 .0 4 7,M∶0 .0 77和 0 .0 6 6 ,P... 研究了NH3 N和NO-2 N对凡纳对虾与日本对虾幼体的毒性作用 ,获得了NH3 N与NO-2 N对两种虾幼体的 2 4h、4 8h、72h、96h的LC50 值 ,以及安全浓度 (Cs) .NH3 N对两种虾幼体的Cs分别为Z :0 .0 78和 0 .0 4 7,M∶0 .0 77和 0 .0 6 6 ,P∶0 .0 4 8和 0 .138mg/L ;NO-2 N对两种虾幼体的Cs分别为Z :0 .5 6和 1.0 8,M∶0 .77和 0 .4 5 ,P∶2 .5 7和 2 .0 6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硝酸盐 凡纳对虾 日本对虾 幼体 毒性作用
下载PDF
镧、铈及重金属元素铬、锌对竹叶眼子菜的毒害作用 被引量:43
5
作者 王学 施国新 +1 位作者 徐勤松 王春涛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82-686,共5页
研究了镧、铈及重金属元素铬、锌对高等沉水植物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malaianusMiq.)的毒害作用。结果表明,La3+,Ce3+,Zn2+在低浓度范围内,均能诱导叶绿素、蛋白质合成,但浓度过高时却对叶绿素、蛋白质起破坏作用;而Cr6+处理却使上述... 研究了镧、铈及重金属元素铬、锌对高等沉水植物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malaianusMiq.)的毒害作用。结果表明,La3+,Ce3+,Zn2+在低浓度范围内,均能诱导叶绿素、蛋白质合成,但浓度过高时却对叶绿素、蛋白质起破坏作用;而Cr6+处理却使上述两指标随其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4种离子对竹叶眼子菜的保护酶系统存在不同的影响,低浓度条件下,诱导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当污染加重时,这两种酶的活性却随处理浓度的升高逐渐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与CAT、POD相反,它在低处理浓度情况下酶活下降,随处理浓度的加大酶活诱导上升,其活性变化趋势与·O-2产生速率正好相反。随4种离子处理浓度增高,MDA含量呈升高趋势,并与4种离子的处理浓度之间皆呈极显著正相关。4种离子的毒性强度依次为Cr6+>Ce3+>Zn2+>La3+。Cr6+对竹叶眼子菜的致死浓度为0 5~1mg·L-1,Ce3+,Zn2+为3~5mg·L-1,La3+为7~10mg·L-1。镧、铈同重金属元素铬、锌对竹叶眼子菜的毒害机制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竹叶眼子菜 毒害作用 稀土
下载PDF
多环芳烃的毒理学特征与生物标记物研究 被引量:39
6
作者 匡少平 孙东亚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07年第2期41-47,共7页
多环芳烃主要来自于碳氢化合物不充分燃烧,在大气、水体和土壤中广泛地存在,由于多环芳烃具有疏水性、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和生物难降解性,因此多环芳烃被看作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代表。目前,多环芳烃的毒理学研究是环境科学... 多环芳烃主要来自于碳氢化合物不充分燃烧,在大气、水体和土壤中广泛地存在,由于多环芳烃具有疏水性、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和生物难降解性,因此多环芳烃被看作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代表。目前,多环芳烃的毒理学研究是环境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主要集中在多环芳烃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转化,以及阐明多环芳烃对人体毒作用的发生、发展和消除的各种条件和机理。生物标记物是有机污染物风险评价的核心内容,可以探索多环芳烃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观察指标,即用最灵敏的探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作用于机体后最初出现的生物学变化,以便及早发现并设法排除。本文阐述了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来源、性质和分布,评述了多环芳烃的毒理学研究进展,并对今后多环芳烃的毒理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毒理效应 生物标记物
下载PDF
细辛对黄胸散白蚁的毒效 被引量:42
7
作者 莫建初 张时妙 +1 位作者 滕立 程家安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80-84,共5页
为了开发新型白蚁预防药物,以黄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flaviceps为试验对象,采用饲喂、驱避、毒土柱等方法,在室内测定了细辛AsarumsieboldiiMiq.粉对白蚁的毒杀效果。结果表明,细辛粉对黄胸散白蚁有较好的毒杀效果和较强的驱避活性;... 为了开发新型白蚁预防药物,以黄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flaviceps为试验对象,采用饲喂、驱避、毒土柱等方法,在室内测定了细辛AsarumsieboldiiMiq.粉对白蚁的毒杀效果。结果表明,细辛粉对黄胸散白蚁有较好的毒杀效果和较强的驱避活性;毒土柱试验结果表明,细辛粉对黄胸散白蚁有较好的阻杀作用。在白蚁防治方面细辛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辛 黄胸散白蚁 毒杀效果
下载PDF
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和害虫防治 被引量:35
8
作者 徐正浩 崔绍荣 +4 位作者 何勇 李迪 赵明 张旭 余柳青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11,共4页
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从其生物合成途径可以将次生物质分成酚类、类萜、含氮化合物和其他次生物质4大类。 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对害虫有忌避和毒杀作用,引诱害虫在寄主上产卵,使其后代有较好生存环境。植物次生物质吸 引传粉昆虫繁衍后代,同时... 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从其生物合成途径可以将次生物质分成酚类、类萜、含氮化合物和其他次生物质4大类。 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对害虫有忌避和毒杀作用,引诱害虫在寄主上产卵,使其后代有较好生存环境。植物次生物质吸 引传粉昆虫繁衍后代,同时也吸引某些共生生物。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在昆虫和植物协同进化中具有信号转递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保护学 植物次生代谢物质 害虫 忌避 毒杀 协同进化
下载PDF
延胡索药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9
作者 董庆海 吴福林 +4 位作者 王涵 谭静 林红强 刘金平 周柏松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19年第1期48-53,79,共7页
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T.Wang)是常用的中药材,从延胡索中分离得到了生物碱、蒽醌、三萜、核苷、氨基酸、有机酸、微量元素等多种化学成分;对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诸多方面均有药理作用。文章依据文... 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T.Wang)是常用的中药材,从延胡索中分离得到了生物碱、蒽醌、三萜、核苷、氨基酸、有机酸、微量元素等多种化学成分;对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诸多方面均有药理作用。文章依据文献报道,总结了延胡索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副作用及临床应用等领域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胡索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毒副作用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土壤微塑料污染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1
10
作者 徐湘博 孙明星 +3 位作者 张林秀 薛颖昊 李畅 马劭越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共9页
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近年来,土壤微塑料污染问题格外受到关注。本研究从土壤微塑料污染防治体系构建的角度,综述了微塑料定义、土壤微塑料检测方法、土壤微塑料的赋存分布与主要来源、微塑料对土壤生物的毒... 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近年来,土壤微塑料污染问题格外受到关注。本研究从土壤微塑料污染防治体系构建的角度,综述了微塑料定义、土壤微塑料检测方法、土壤微塑料的赋存分布与主要来源、微塑料对土壤生物的毒性效应以及土壤微塑料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根据现有研究基础提出进一步加强土壤微塑料基础问题研究,以及开展土壤微塑料污染防控技术和宏观决策体系研究的具体研究路径展望,为今后土壤微塑料的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塑料 来源 分布 毒性效应 污染防治
下载PDF
汞、镉、铅、砷单一和混合暴露的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1
作者 曾晨 郭少娟 杨立新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221-230,共10页
汞、镉、铅和砷是自然界中毒性较强的金属,镉和砷已确定为致癌物,汞和铅为可能致癌物。人类活动过程的排放是汞、镉、铅和砷的主要污染来源,由这些金属污染物暴露导致的人类疾病已经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研究汞、镉、铅和砷在环境中... 汞、镉、铅和砷是自然界中毒性较强的金属,镉和砷已确定为致癌物,汞和铅为可能致癌物。人类活动过程的排放是汞、镉、铅和砷的主要污染来源,由这些金属污染物暴露导致的人类疾病已经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研究汞、镉、铅和砷在环境中实际暴露水平,尤其是汞、镉、铅和砷复合暴露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影响及毒性效应的机理极为重要。根据暴露途径、暴露剂量和暴露时间,汞、镉、铅和砷具有不同的代谢途径,产生不同的毒性效应,具有不同的毒性效应机理。在总结现有汞、镉、铅、砷单一和混合暴露的健康损害及毒性效应的基础上,回顾、归纳汞、镉、铅和砷诱导产生毒性效应的机理,讨论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学等技术在汞、镉、铅和砷单一、混合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中的应用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一 混合 毒性效应 毒性机理
下载PDF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4
12
作者 李文英 熊丽 +3 位作者 刘荣 蒋园 胡芹芹 王黎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17-122,共6页
为了研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将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暴露于DBP5个浓度组中96h急性染毒,测得其半致死浓度(96h-LC50)为8.51mg·L-1,从而得出其安全浓度为0.85mg·L-1.在此基础上,等对数浓度差设置... 为了研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将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暴露于DBP5个浓度组中96h急性染毒,测得其半致死浓度(96h-LC50)为8.51mg·L-1,从而得出其安全浓度为0.85mg·L-1.在此基础上,等对数浓度差设置4个质量浓度0.38、0.85、1.90、4.25mg·L-1进行20d慢性染毒,期间每5d测定斑马鱼的体重、肝重和鳃重,同时测定斑马鱼肝脏、鳃中SOD酶和ATPase活性.结果表明,斑马鱼比肝重总体随DBP浓度的增加和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0.01),而比鳃重总体变化不大.随DBP浓度增大和暴露时间延长,斑马鱼肝脏、鳃中SOD酶和ATPase活性均显著受到抑制(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毒性 斑马鱼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腺三磷酸酶(ATPase)
下载PDF
水体甲苯、乙苯和二甲苯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37
13
作者 范亚维 周启星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36-141,共6页
以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为实验生物,采用半静态实验方法,研究了甲苯、乙苯和二甲苯的水生生态毒性效应.研究表明,水体中甲苯、乙苯和二甲苯对斑马鱼96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77.5、31.0和34.8mg·L-1,根据化学物质对鱼类毒性分... 以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为实验生物,采用半静态实验方法,研究了甲苯、乙苯和二甲苯的水生生态毒性效应.研究表明,水体中甲苯、乙苯和二甲苯对斑马鱼96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77.5、31.0和34.8mg·L-1,根据化学物质对鱼类毒性分级标准,3种物质均属中等毒性,其毒性大小顺序为:乙苯>二甲苯>甲苯.在最高暴露浓度下,斑马鱼均出现了剧烈、无序游动,并伴有抽搐等现象,其中暴露在甲苯中的斑马鱼行为改变更为严重.分析认为,3种物质对斑马鱼毒性大小与疏/亲水性有关,疏水性越强,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 乙苯 二甲苯 水体污染 斑马鱼 毒性效应
下载PDF
石油烃、Cu^(2+)对沙蚕的毒性效应及对其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33
14
作者 孙福红 周启星 张倩如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415-1419,共5页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石油烃和不同浓度的Cu2+对沙蚕(Nereis diversicolor)种群的毒性效应及对其抗氧化酶系统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油烃和Cu2+对沙蚕均表现出较强的毒性,暴露3d后,其LD50值分别为117.5μL.L-1和864.0μg.L-1.Cu2...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石油烃和不同浓度的Cu2+对沙蚕(Nereis diversicolor)种群的毒性效应及对其抗氧化酶系统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油烃和Cu2+对沙蚕均表现出较强的毒性,暴露3d后,其LD50值分别为117.5μL.L-1和864.0μg.L-1.Cu2+单因子污染暴露5d后,沙蚕体内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受到显著影响,表现出先受到抑制后缓慢增加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也发生显著变化,其变化趋势为先被诱导而后抑制.石油烃以其约为半致死剂量水平单因子暴露5d后,POD的活性并未被显著诱导,SOD的活性则低于对照组.在石油烃与Cu2+复合污染的条件下,暴露5d后沙蚕体内POD和SOD活性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先下降后上升.通过比较,还发现沙蚕体内SOD的活性变化更能灵敏地反映出污染物对沙蚕的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蚕(Nereis diversicolor) 抗氧化酶系统 毒性效应 过氧化物酶(POD)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下载PDF
菲对斑马鱼鳃和肝组织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1
15
作者 吴玲玲 陈玲 +2 位作者 张亚雷 李建华 赵建夫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88-692,共5页
采用浓度为0、0.05和100.0μg·L-1的菲水溶液对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进行36d的暴露实验,研究了菲对斑马鱼鳃、肝结构的影响。H-E染色显示:在0.05和100.0μg·L-1的菲溶液暴露下,受试鱼的鳃受到损伤,均发生鳃小片上皮细胞... 采用浓度为0、0.05和100.0μg·L-1的菲水溶液对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进行36d的暴露实验,研究了菲对斑马鱼鳃、肝结构的影响。H-E染色显示:在0.05和100.0μg·L-1的菲溶液暴露下,受试鱼的鳃受到损伤,均发生鳃小片上皮细胞肥大和水肿;菲浓度为100.0μg·L-1时,受试鱼还发生鳃丝上皮增厚、鳃小片上皮隆起现象。此外,菲暴露造成斑马鱼的肝组织损伤,0.05μg·L-1的菲溶液暴露下,受试鱼的肝细胞发生肿大,胞质产生空泡;菲浓度为100.0μg·L-1时,受试鱼的肝细胞变得不规则,细胞核萎缩变形和偏离细胞中心,部分肝细胞空泡化程度加重,发生核溶解或细胞溶解,造成局部肝组织坏死。表明水环境中菲浓度达到0.05μg·L-1即已对斑马鱼的鳃、肝产生毒性作用;而菲浓度达到100.0μg·L-1时,受试鱼的鳃、肝将受到较严重的损伤;伴随菲浓度的升高,鱼的鳃、肝损伤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毒性作用
下载PDF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及其降解产物对水生生物的毒理效应 被引量:29
16
作者 吴伟 瞿建宏 +1 位作者 陈家长 胡庚东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3年第6期39-44,共6页
研究了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及其降解产物 4 壬基酚对水生生物的毒理效应。结果表明 ,壬基酚聚氧乙烯 (10 )醚和 4 壬基酚对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各级生物都有一定的急性毒性 ,水生生物对这 2种化合物的敏感性顺序为 :枝角类 >鱼类 >藻... 研究了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及其降解产物 4 壬基酚对水生生物的毒理效应。结果表明 ,壬基酚聚氧乙烯 (10 )醚和 4 壬基酚对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各级生物都有一定的急性毒性 ,水生生物对这 2种化合物的敏感性顺序为 :枝角类 >鱼类 >藻类 >微生物 ,且 4 壬基酚的毒性程度较壬基酚聚氧乙烯 (10 )醚更强。Ames试验同时表明 4 壬基酚具有致突变性 ,而壬基酚聚氧乙烯 (10 )醚则不显致突变活性。建议这 2种物质在水环境中的允许浓度为 :ρ(4 壬基酚 )≤ 0 .0 14mg/L ;ρ(壬基酚聚氧乙烯 (10 )醚 )≤ 0 .6 0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4-壬基酚 水生生物 毒理效应
下载PDF
大气重金属离子的来源分析和毒性效应 被引量:35
17
作者 刘爱明 杨柳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39-842,共4页
该文通过系统地探讨大气颗粒物中Cd、Cr、Pb、Cu、Fe、Mn、Ni、Hg、As和Se(As和Se为非金属元素)等重金属的来源、分析手段和毒性效应,综述显示,不同形态的重金属离子具有不同的污染特性,化学价态是其毒性大小的首要因子,催化氧化作用和... 该文通过系统地探讨大气颗粒物中Cd、Cr、Pb、Cu、Fe、Mn、Ni、Hg、As和Se(As和Se为非金属元素)等重金属的来源、分析手段和毒性效应,综述显示,不同形态的重金属离子具有不同的污染特性,化学价态是其毒性大小的首要因子,催化氧化作用和协同致毒作用是各重金属离子污染特性的共同特点,同时其在生物体系和非生物体系表现出的毒性效应既有差异性,又有一致性。结合化学价态和颗粒物次微米级水平来研究其毒性,才能建立更为合理的重金属离子与人体损伤机制之间关系的风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大气颗粒物 金属 毒性效应 化学价态 粒径
原文传递
生活污水对稀有鮈鲫的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31
18
作者 李莉 马陶武 吴振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0-44,共5页
利用稀有鲫个体小、性成熟时间短、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容易饲养等特点 ,将其作为一种毒性实验材料 ,从形态学和组织学水平对生活污水可能产生的毒性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在早期生命阶段 ,高浓度的生活污水对稀有鲫有... 利用稀有鲫个体小、性成熟时间短、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容易饲养等特点 ,将其作为一种毒性实验材料 ,从形态学和组织学水平对生活污水可能产生的毒性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在早期生命阶段 ,高浓度的生活污水对稀有鲫有急性毒性效应。受排污口污水暴露的稀有鲫鱼卵根本无法孵化 ;对处于性腺发育期稀有鲫的暴露则引起肝脏细胞水平上的毒性效应 ,且随污水浓度的增高 ,对鱼体性发育的阻碍效应也越强 ,而整个生命期即使仅暴露于低浓度的生活污水中 ,其个体发育和性发育也均受到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污水 稀有绚鲫 毒性效应 性腺发育
下载PDF
有害藻华(HAB)的发生、生态学影响和对策 被引量:24
19
作者 潘克厚 姜广信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81-786,共6页
论述了有害藻华 (HAB)的含义、成因及其生态学影响 ,总结了目前有害藻华的治理方法。在此基础上 ,对今后赤潮研究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以期为赤潮的研究工作、预警预报和生态学防治及其防灾减灾提供借鉴。
关键词 有害藻华 HAB 生态学 赤潮
下载PDF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大型蚤(Daphnia magna)的毒性作用研究 被引量:30
20
作者 黄国兰 孙红文 +1 位作者 高娟 陈勇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28-433,共6页
本研究选用大型蚤(Daphnia magna)作为实验生物,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其急性毒性作用和慢性毒性作用,同时还研究了环境因素(温度、硬度、腐殖酸)对DBP24h-EC(50)的影响.结果表明DBP对大型蚤的24h-EC_(50)为10.35mg·1^(-1)... 本研究选用大型蚤(Daphnia magna)作为实验生物,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其急性毒性作用和慢性毒性作用,同时还研究了环境因素(温度、硬度、腐殖酸)对DBP24h-EC(50)的影响.结果表明DBP对大型蚤的24h-EC_(50)为10.35mg·1^(-1),温度、硬度和腐殖酸对DBP24h-EC_(50)均有一定影响.DBP对大型蚤的捕食行为产生抑制,EC_(50)在 6—7mg·1^(-1)之间.慢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DBP对大型蚤的生长繁殖产生一定影响,低浓度DBP对大型蚤生长繁殖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高浓度DBP对大型蚤生长繁殖存在抑制作用,BDP的最大允许安全浓度为1—2mg·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 二丁酯 大型蚤 毒性 生物监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