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动脉瘤3D-CTA诊断效能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4
1
作者 冯海龙 谭海斌 廖晓灵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5-248,共4页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在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效能。方法24例可疑动脉瘤患者行脑血管造影、3D-CTA、MRA和DSA检查。结果本组共发现28个动脉瘤。21例病人有一个,2例有两个,1例有三个动脉瘤。3D-CTA发现瘤体呈球形为20个...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在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效能。方法24例可疑动脉瘤患者行脑血管造影、3D-CTA、MRA和DSA检查。结果本组共发现28个动脉瘤。21例病人有一个,2例有两个,1例有三个动脉瘤。3D-CTA发现瘤体呈球形为20个、椭圆形5个、分叶形3个。手术暴露的24个动脉瘤,其瘤体形态与3D-CTA发现完全吻合。动脉瘤颈平均直径为5.9mm,最小为1.6mm,最大为13.7mm。根据3D-CTA计算的动脉瘤颈结果与手术发现非常接近。3D-CTA对载瘤动脉和分枝动脉的形态描述明显优于脑血管造影、MRA和DSA。结论3D-CTA在了解动脉瘤的三维结构和制定手术治疗方案有重要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三维CT血管成像 诊断 外科治疗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3D—CTA重建肺血管、支气管在胸腔镜复杂肺段切除中应用 被引量:50
2
作者 吴卫兵 唐立钧 +2 位作者 朱全 徐心峰 陈亮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2015年第11期649-652,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使用三维计算机血管扫描成像(3D—CTA)技术重建肺血管、支气管在胸腔镜复杂肺段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对29例拟行复杂肺段切除的患者术前行3D—CTA重建肺血管、支气管,根据病灶大小、部位... 目的探讨术前使用三维计算机血管扫描成像(3D—CTA)技术重建肺血管、支气管在胸腔镜复杂肺段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对29例拟行复杂肺段切除的患者术前行3D—CTA重建肺血管、支气管,根据病灶大小、部位、病理确定肺段切除方式,预定切除血管、支气管,行模拟肺段切除,术中按照重建图像精准切断靶段血管、支气管,保留段间静脉,根据膨胀萎陷交界分离段问平面。结果术前根据3D—CTA重建图像协助判断8例(27.5%)定位困难的结节的肺段归属,发现2例(6.9%)肺段动脉变异、1例(3.4%)靶段支气管变异。根据术前模拟肺段切除标注的血管,术中准确辨认靶段动脉27例(93.1%)、靶段静脉25例(86.2%)、靶段支气管29例(100%)。共施行右上肺分段切除9例,左上肺固有段分段切除13例,双侧基底段分段切除7例,其中亚肺段切除6例,所有肺段切缘宽度≥2cm。平均病灶直径(1.35±0.80)cm,平均手术时问(190.53±50.83)min,平均术中出血(26.90±32.24)ml。中转3例,无转开放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结论3D—CTA重建肺血管、支气管图像有助于进行精准的解剖性肺段切除,使胸腔镜复杂肺段切除安全、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cta 血管造影 胸腔镜 肺段切除术
原文传递
3D-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评价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9
3
作者 齐星亮 刘佳林 +1 位作者 宋丹丹 李军 《中国医学装备》 2017年第5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256层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3D-DSA)技术对颅内动脉瘤(LAN)诊断的成像对比,并评价256层3D-CTA对LAN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0例在神经外科诊断疑似为LAN且均接受3D-CTA和3D-... 目的:探讨256层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3D-DSA)技术对颅内动脉瘤(LAN)诊断的成像对比,并评价256层3D-CTA对LAN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0例在神经外科诊断疑似为LAN且均接受3D-CTA和3D-DSA检查的患者。以3D-DSA技术检查作为参考标准,来评价3D-CTA技术对发现LAN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比较3D-CTA与3D-DSA在动脉瘤的检出率上的差异。结果:3D-CTA与3D-DSA在LAN检出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3D-DSA检查结果以及术中所见情况,80例患者中共有68例最终确诊为LAN85个。其中单发动脉瘤46例,多发动脉瘤22例。动脉瘤直径为1.2~21.5 mm,平均直径为7.8 mm;<3 mm的动脉瘤23个(占27.1%),3~5 mm的动脉瘤38个(占44.7%),5~10 mm的动脉瘤18个(占21.2%),10~25mm的动脉瘤6个(占7.1%)。3D-CTA技术准确检出动脉瘤78个,漏诊动脉瘤7个(平均直径为2.8mm);CTA诊断准确率为91.8%,灵敏度为88.6%~92.3%,特异度为90.7%~100%,阳性预测值为96.7%,阴性预测值为77.3%。动脉瘤CTA诊断的灵敏度<3 mm、3~5 mm和>5 mm分别为88.6%、92.3%和100%。结论:3D-CTA可以替代3D-DSA进行LAN术前的诊断以及术后的复查,检出率及准确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 256层螺旋CT
下载PDF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被引量:35
4
作者 沈建康 赵卫国 +3 位作者 卞留贯 成侃 孙青芳 胡锦青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43-646,共4页
目的研究影像诊断技术和改进显微外科手术技术,以提高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自1985年10月至2004年6月手术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21例。在诊断上,术前采用CT、3D-CTA、MR I和MRA、DSA,以了解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和形... 目的研究影像诊断技术和改进显微外科手术技术,以提高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自1985年10月至2004年6月手术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21例。在诊断上,术前采用CT、3D-CTA、MR I和MRA、DSA,以了解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和形状。并与DSA对照。在手术上采用颅底入路、近侧载瘤动脉暂时性阻断、动脉瘤内减压、多瘤夹夹闭、瘤颈逐步缩窄、动脉瘤切除等技术。结果CT和MR I能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的形状、大小。MRA和3D-CTA能显示瘤颈,以及与附近血管和骨质的关系。出院时优良者17例、轻残2例、死亡2例。结论术前有必要进行详细的影像学研究,有助于术者计划手术的方法。我们采用和改进的一些手术技术,对于提高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效果很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动脉瘤 MRI 3D-cta 显微手术
原文传递
螺旋CTA三维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7
5
作者 靳文毅 孙宇 +3 位作者 霍建伟 张楠 刘智 秦怀海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66-368,共3页
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22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脑血管三维重建,现将螺旋CTA三维成像技术(3D-CTA)在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探讨如下。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3D-cta 三维成像技术 脑血管病 临床应用 血管三维重建
原文传递
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效能及治疗指导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王晓慧 杨娟 张瑜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探究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效能及治疗指导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且均接受3D-CTA检查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的208例患者临床资料,以3D-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3D-... 目的探究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效能及治疗指导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且均接受3D-CTA检查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的208例患者临床资料,以3D-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3D-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效能及在治疗指导中的价值。结果 212例患者经3D-DSA检查,9例患者未检出动脉瘤,203例患者中检出动脉瘤251个;3D-CTA检查,17例未检出动脉瘤,195例患者中检出动脉瘤243个,诊断效能:灵敏度95.57%,特异度88.89%,准确率95.28%,阳性预测值99.49%,阴性预测值47.06%。3D-CTA诊断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诊断符合率为96.05%、97.01%、89.66%、80.00%,其余部位符合率均为100.0 0%。3D-CTA和3D-DSA检查动脉瘤的瘤体最大径和瘤体颈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3例手术治疗患者中169例术后采用3D-CTA复查,均能清晰显示动脉瘤夹位置与数目,患者术后动脉瘤完全闭塞,瘤颈无残留。结论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具有较高诊断效能,可提供影像学信息指导临床治疗及术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cta 颅内动脉瘤 诊断效能 治疗指导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李雨 杜彦李 王桂杰 《中国医学装备》 2015年第1期110-113,共4页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CTA)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7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三维CTA及三维DSA检查结果与外科手术治疗的最终结果进行对比,评价三维CTA及三维DS...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CTA)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7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三维CTA及三维DSA检查结果与外科手术治疗的最终结果进行对比,评价三维CTA及三维DSA在动脉瘤的检出率、三维形态与空间关系的显示能力。探讨联合应用三维CTA及三维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价值。结果:在27例疑似患者中有25例经外科手术治疗证实为动脉瘤,发现动脉瘤28个。三维CTA及三维DSA动脉瘤检出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7,P>0.05)。三维CTA对检出的动脉瘤可准确清楚地显示其三维形态及与周围颅骨的空间关系,三维DSA对颅内动脉瘤和动脉瘤的瘤颈、瘤体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清楚、准确。结论:在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上,三维CTA和三维DSA各有优势,两种检查方法互补可提高动脉瘤的检出率。联合应用三维CTA及三维DSA可为手术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造影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3D-CT/3D-CTA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吴劲松 陈爽 +3 位作者 毛颖 周良辅 陈衔城 左长京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221-226,共6页
目的评价计算机断层扫描三维重建技术(3D-CT/3D-CTA)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2例3D-CTA和3D-CT检查。阳性结果259例,其中脑血管病199例。筛检阴性53例,其中DSA、MR或手术证实41例,假阴性5例(12.2%)。结果与DSA、MR... 目的评价计算机断层扫描三维重建技术(3D-CT/3D-CTA)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2例3D-CTA和3D-CT检查。阳性结果259例,其中脑血管病199例。筛检阴性53例,其中DSA、MR或手术证实41例,假阴性5例(12.2%)。结果与DSA、MR以及术中观察比较:①脑动静脉畸形3D-CTA确诊率100%,无假阳性和假阴性;②脑动脉瘤3D-CTA确诊率90.9%,假阳性4%;假阴性5.1%;③Moyamoya确诊率84.6%,对于脑底动脉环闭塞部位的判断,准确率38.5%;④脑动静脉瘘和静脉性血管畸形3D-CTA确诊率100%;⑤颅脑肿瘤与邻近骨性结构关系的确诊率100%,与邻近脑血管关系的确诊率63.2%;⑥颅、眶骨性病变确诊率100%。结论3D-CT/3D-CTA技术为颅、颈血管性病变、颅骨相关病变和颅内高血供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了高度准确、无创性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3D-cta 3D-CT
下载PDF
640层3D-CTA联合3D打印脑动脉瘤成像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3
9
作者 周路球 娄明武 +3 位作者 陈国昌 纠智松 申云霞 鲁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22-1227,共6页
目的术前通过颅内动脉瘤的全仿真模型对手术进行各种干预设计及进行"模拟手术练习",探讨其对提高手术质量的指导作用。方法将60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手术,干预组患... 目的术前通过颅内动脉瘤的全仿真模型对手术进行各种干预设计及进行"模拟手术练习",探讨其对提高手术质量的指导作用。方法将60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手术,干预组患者则进行头部3D-CTA扫描,并将获得的影像学数据结合3D打印技术,将动脉瘤和毗邻重要结构打印出来,制造出该动脉瘤的全仿真模型,术前通过该全仿真模型对手术进行干预设计,制定手术方案(包括手术入路、动脉瘤夹的选择、放置的位置及角度、术中注意事项等),并通过该模型进行术前"模拟手术训练"。术中观察动脉瘤3D-CTA所见与手术所见吻合度,术后第1、3天行CT检查,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与手术相关的脑梗塞或出血;同时完成1次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且在术后3~6个月对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是否存在载瘤动脉狭窄、闭塞或动脉瘤夹闭不全;术后进行3个月到半年的随访,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结果 60例患者术前3D-CTA所见与手术所见基本一致,对照组9例发生近期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0.0%,干预组2例发生,发生率为6.7%;对照组11例发生远期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6.7%,干预组4例发生,发生率为14.8%;对照组18例疗效良好,良好率69.2%,干预组25例疗效良好,良好率92.6%。干预组在近期及远期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5.364,P=0.021;χ~2=4.841,P=0.028),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χ~2=4.633,P=0.031)。结论全仿真模型对提高动脉瘤手术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 3D-cta 3D打印 颅内动脉瘤 模拟手术
下载PDF
3D-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马英剑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第9期808-811,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与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两种检查方式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2019-01—2019-12经手术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手术前分别进行3D-...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与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两种检查方式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2019-01—2019-12经手术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手术前分别进行3D-DSA和3D-CTA检查,以手术确诊结果为金标准,对两种检查方式①动脉瘤检出率;②呈现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的能力展开比较。结果手术结果显示,35例患者共发现38个动脉瘤,其中32个单发动脉瘤,3例为双发动脉瘤,3D-DSA全部检出,检出率100%,3D-CTA检出36个,检出率94.74%,漏检2个,漏检的2个动脉瘤长颈均<3.0 mm,两种检查方式动脉瘤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呈现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的能力上,3D-DSA较3D-CTA更理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CTA与3D-DSA均可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但3D-DSA成像效果更优,在临床上应用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出血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三维CT血管造影 早期诊断 效果
下载PDF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1
作者 贾喆 纪文军 +4 位作者 田波 张海斌 刘丽君 任聪云 姬小莹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第3期29-31,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3年10月就诊的7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先行头颅3D-CTA检查,3D-CTA诊断为动脉瘤的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术或介入栓塞术,3D-CTA诊断阴性的...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3年10月就诊的7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先行头颅3D-CTA检查,3D-CTA诊断为动脉瘤的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术或介入栓塞术,3D-CTA诊断阴性的患者进一步行DSA检查。结果 75例患者中3D-CTA检出63例动脉瘤,后经介入栓塞或手术证实63例动脉瘤患者中61例为动脉瘤,2例为血管扭曲。12例3D-CTA检查阴性,后经DSA检查后1例确诊为动脉瘤。3DCTA对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的敏感性为96.8%,特异性为91.7%。结论对于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D-CTA诊断准确率高,且可提供许多有用的治疗信息,在基层医院是首选的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3D-cta
下载PDF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2
作者 石鑫 鲍遇海 +2 位作者 买买提力 赛力克 成晓江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8期343-346,共4页
目的探讨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D-CTA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病人52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直接手术或进一步行3D-DSA检查。术后均复查3D-CTA。结果共发现58个动脉瘤,6例查3D-CTA及3D-DSA均未发现动脉瘤。3D-CT... 目的探讨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D-CTA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病人52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直接手术或进一步行3D-DSA检查。术后均复查3D-CTA。结果共发现58个动脉瘤,6例查3D-CTA及3D-DSA均未发现动脉瘤。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似然比分别是94.8%、100%、0.052。诊断颅内动脉瘤病人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似然比分别是97.8%、100%、0.022。术前3D-CTA在估计动脉瘤大小及形态方面与术中所见+3D-CTA结果相似。3D-CTA清晰显示了动脉瘤的自身形态和周边的关系。结论3D-CTA是诊治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快捷、安全、操作简便的方法,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CT血管造影 手术夹闭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
下载PDF
3D-CTA与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尹广明 吕俊锋 +3 位作者 穆兴国 朱挺敏 张艳琴 季晓颖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45-1047,共3页
动脉瘤是颅内血管性疾病的常见病、多发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率、致残率较高。一直以来DSA被认为是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但是DSA是有创性检查,且并发症较多,不宜作为急诊动脉瘤术前诊断的首选方法。CT血管造影以其... 动脉瘤是颅内血管性疾病的常见病、多发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率、致残率较高。一直以来DSA被认为是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但是DSA是有创性检查,且并发症较多,不宜作为急诊动脉瘤术前诊断的首选方法。CT血管造影以其无创、快捷、简便、安全、经济等优势在动脉瘤的术前诊断方面得到了临床医生的广泛认可。本研究以3D-DSA为标准,评价256排3D-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DSA诊断 3D-cta 颅内血管性疾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 CT血管造影 3D-DSA 术前诊断
原文传递
Slicer三维可视化后处理软件进行3D-CTA重建诊断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准确性 被引量:16
14
作者 姬将 赵超云 +4 位作者 王明磊 张丹庆 李宗正 黄德俊 王晓东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8期476-479,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Slicer三维可视化后处理软件的3D-CTA诊断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可靠性以及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18年收治的57例拟诊为颅内动脉瘤且完成CTA和3D-DSA检查的影像学资料,将CTA检查原始数据分别经传统影像工作站和Slicer后... 目的探讨基于Slicer三维可视化后处理软件的3D-CTA诊断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可靠性以及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18年收治的57例拟诊为颅内动脉瘤且完成CTA和3D-DSA检查的影像学资料,将CTA检查原始数据分别经传统影像工作站和Slicer后处理软件进行3D-CTA重建诊断动脉瘤,以3D-DSA为金标准。结果57例中,3D-DSA检出51例60个动脉瘤,传统影像工作站及Slicer重建的3D-CTA均检出46例54个动脉瘤。两种重建方法获得的3D-CTA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诊断具有相同的诊断效能(灵敏度为88.3%,特异度为85.7%),而且两种CTA后处理方法对于瘤体大小的判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Slicer软件获取的3D-CTA重建图像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诊断可靠性、准确度令人满意,可被选择作为一种颅内动脉瘤CTA图像重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Slicer软件 cta DSA
下载PDF
范炳华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经验集粹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鹏 范炳华 《中医药学刊》 2006年第9期1618-1619,共2页
范炳华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推拿学科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特别是对椎动脉因素造成的眩晕病有深入的研究,对于本病在治疗上颇具特色。范教授临证时,善于将中医经典理论与现代西方医学以及生物力学相结合,将其灵活运用到诊治疾病当... 范炳华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推拿学科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特别是对椎动脉因素造成的眩晕病有深入的研究,对于本病在治疗上颇具特色。范教授临证时,善于将中医经典理论与现代西方医学以及生物力学相结合,将其灵活运用到诊治疾病当中,仔细辨别其发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效果尤其显著,为颈椎病因素引起的眩晕患者解除病痛,可谓手到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3D-cta 范炳华
下载PDF
3D—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诊治中的价值(附616例报告) 被引量:15
16
作者 石鑫 栾新平 +6 位作者 买买提力 郝玉军 成晓江 刘波 柳琛 杨文 刘文亚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6-299,共4页
目的 探讨3D-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3D-CTA检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16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是否手术,部分患者进一步查3D-DSA血管造影.结果 592例患者共发现640个动脉瘤,23例查3D-CTA及3D-DS... 目的 探讨3D-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3D-CTA检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16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是否手术,部分患者进一步查3D-DSA血管造影.结果 592例患者共发现640个动脉瘤,23例查3D-CTA及3D-DSA均未发现动脉瘤.3D-DSA发现1例漏诊的动脉瘤.3D-CTA在估计动脉瘤大小及形态方面与术中+3D-DSA结果相似.3D-CTA清晰显示了动脉瘤的自身形态和周边的关系.结论 3D-CTA是诊治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快捷、安全、操作简便的方法.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CT血管造影 手术夹闭 血管造影术 数字 减影
原文传递
3D-CTA在周围动静脉畸形诊治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陈达 林晓曦 +3 位作者 范新东 毛青 姚振威 李伟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5,共4页
目的:观察比较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周围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例周围动静脉畸形(AVM)病人,分别进行DSA和CTA检查。进行畸形病灶、各级供应动脉、经济学等指标的比较。有关数据利用SPSS1... 目的:观察比较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周围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例周围动静脉畸形(AVM)病人,分别进行DSA和CTA检查。进行畸形病灶、各级供应动脉、经济学等指标的比较。有关数据利用SPSS10.0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以DSA为诊断的阳性对照,CTA对畸形血管团诊断准确率为100%,对畸形血管团的第1、2级供应动脉诊断的准确率达86%,对第3级供应动脉的确诊率低。CTA平均费用为800元;;同时进行三维重建后的CTA图像,有助于对AVM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判断。结论:多层3D-CTA作为一种微创、高分辨率的血管造影技术,在AVM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动静脉畸形 诊断 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16层螺旋CT 血液流体力学 3D-cta
下载PDF
3D-CTA与3D-DSA在破裂脑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孙晓辉 罗唯师 +2 位作者 王墨 林劲芝 张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3期3-6,共4页
目的通过3D-CTA和3D-DSA临床应用,探讨二种血管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1例因脑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3D-CTA和3D-DSA检查,并全部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 51例患者中,CTA检查发现52个动脉瘤,... 目的通过3D-CTA和3D-DSA临床应用,探讨二种血管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1例因脑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3D-CTA和3D-DSA检查,并全部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 51例患者中,CTA检查发现52个动脉瘤,DSA发现53个动脉瘤,二种检查在准确性和灵敏性上无显著差异。53个动脉瘤全部行介入栓塞治疗,栓塞程度0级45个、1级8个。结论 3D-CTA检查无创、经济、快捷、简便,可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首选检查方法;3D-DSA对重要穿支血管及动脉瘤瘤颈情况显示优势,可作为可疑复杂性动脉瘤的对比筛查方法,并且可行血管内介入治疗。两种技术互相补充,完善脑动脉瘤的检查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三维CT血管造影 三维数字血管减影 介入栓塞治疗
下载PDF
4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19
作者 陈谦 程晓青 +3 位作者 周长圣 倪玲 罗松 黄伟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59-463,共5页
目的与常规三维血管造影(3D-CTA)对比,探讨四维血管造影(4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将80例怀疑颅内动脉瘤或因眩晕入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A组采用4D-CTA扫描模式检查,对比剂30 ml;B组采用常规3D-CTA扫描模式检查,对比... 目的与常规三维血管造影(3D-CTA)对比,探讨四维血管造影(4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将80例怀疑颅内动脉瘤或因眩晕入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A组采用4D-CTA扫描模式检查,对比剂30 ml;B组采用常规3D-CTA扫描模式检查,对比剂60 ml。测量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T值、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进行客观图像质量评价。使用5分法进行主观图像质量评价。对比A组与B组间辐射剂量。对进行DSA检查的患者,以DSA为金标准计算4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A组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CT值高于B组(P<0.01)。A组与B组的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SNR无显著差异(分别为P=0.68、P=0.25)。A组与B组的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NR无显著差异(分别为P=0.89、P=0.59)。A组与B组间主观图像质量评价无显著差异(P>0.05)。A组辐射剂量较B组降低30%。4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4.12%、90.00%、94.12%、90.00%、92.59%。结论 4DCTA由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浓度扫描实现的动态脑血管成像图像质量不低于常规3D-CTA。4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D-cta 3D-cta 颅内动脉瘤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原文传递
3D-CTA辅助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11例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德溪 张国辉 +3 位作者 郑广程 王远征 宋克伟 孙鲁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48-552,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3D--CTA辅助修薄的含神经的游离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2010年2月至2018年5月,应用修薄的含神经的游离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修复11例四肢软组织缺损创面,男8例,女3例;年龄22-56岁,平均35岁... 目的探讨术前3D--CTA辅助修薄的含神经的游离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2010年2月至2018年5月,应用修薄的含神经的游离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修复11例四肢软组织缺损创面,男8例,女3例;年龄22-56岁,平均35岁;创面位于下肢6例,其中小腿4例,足底2例;创面位于上肢5例,其中臂1例,前臂2例,手背2例。创面缺损面积11.0 cmx8.0 em-23.0 emx9.0 cm。术前CT扫描皮瓣供区,通过CTA三维重建技术取得供区血管三维图像,明确穿支皮瓣血供的起始,走行、血管蒂长度、管径及穿支点位置等,依据图像结果设计皮瓣。术后定期随访,依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及Enneking评价系统制定随访内容。结果本组11例皮瓣全部成活,没有血管危象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1年,平均5个月,术后皮瓣有弹性,质地较好,无臃肿,颜色和周围正常皮肤近似,两点辨别觉达3.0-6.0 mm。依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估上肢恢复情况:优1例,良3例,可1例;Enneking系统评估下肢恢复情况:平均为21分,平均恢复了肢体功能的70%。结论修薄的含神经的游离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是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理想方案,疗效满意,术前3D-CTA技术可有效提高皮瓣修复术的成活率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CT血管造影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分叶皮瓣 修复 四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