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0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源性头痛 被引量:77
1
作者 姜磊 于生元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5-178,共4页
关键词 头痛 椎退行 对照试验研究 部疾病 临床常见 X线检查 系统研究 大范围 人群
下载PDF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74
2
作者 马江涛 张银刚 +1 位作者 袁启令 武文韬 《中医正骨》 2016年第10期32-37,共6页
颈性眩晕以源于颈椎的眩晕和不平衡为特点,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主要有6种学说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包括本体感受器紊乱学说、交感神经功能刺激学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学说、与偏头痛及颈源性头痛相关的颈... 颈性眩晕以源于颈椎的眩晕和不平衡为特点,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主要有6种学说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包括本体感受器紊乱学说、交感神经功能刺激学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学说、与偏头痛及颈源性头痛相关的颈性眩晕学说、与颈椎失稳相关的颈性眩晕学说及体液因子学说。由于颈性眩晕患者的主诉多而客观体征少,其诊断要在排除其他可能疾病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相关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来确诊。手法、封闭疗法、物理疗法及药物疗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颈性眩晕的非手术疗法;对于诊断明确,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且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目前常采用颈椎前路或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通过进行椎动脉减压和恢复颈椎的稳定性进行治疗。继续努力探索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制定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椎动脉型椎病 交感型椎病 头痛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综述
下载PDF
颈源性头痛的诊断标准 被引量:63
3
作者 张志凌 《中国中医骨伤科》 1999年第6期55-56,共2页
关键词 头痛 诊断标准 头痛
原文传递
颈源性头痛及其治疗 被引量:62
4
作者 倪家骧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16-119,共4页
关键词 头痛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SF-36评分在颈源性头痛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65
5
作者 吕春子 朱丽瑜 +6 位作者 陈壮容 陈会荣 黄惠娟 宋璇 胡琴 周琳 朱晨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24-827,共4页
目的探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在颈源性头痛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后患者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麻醉科自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应用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的3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 目的探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在颈源性头痛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后患者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麻醉科自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应用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的3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SF-36评分的变化情况,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明确VAS、SAS及SF-36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10周随访期后,患者VAS评分从治疗前的(7.70±0.88)分下降至(3.30±1.12)分,SAS评分从(62.47±4.59)分下降至(49.20±6.48)分,SF-36评分从(38.50±4.15)分升高至(78.64±6.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VAS评分与SA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720,P=0.012),与SF-36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850,P=0.001);SAS评分与SF-36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940,P=0.000)。结论SF-36评分可作为颈源性头痛患者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后疼痛护理干预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痛 生活质量 健康调查简表评分 疼痛护理
原文传递
颈源性头痛临床特征及问题分析 被引量:40
6
作者 寇任重 刘岚青 +1 位作者 文亚 范刚启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7期524-529,共6页
结合近10年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临床研究文献,对CEH临床特征从人口学特点、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包括影像指征、生化指标、肌电图检测、超声检测)等方面进行总结。认为目前在CEH患病率、性别构成、疼痛偏侧等问... 结合近10年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临床研究文献,对CEH临床特征从人口学特点、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包括影像指征、生化指标、肌电图检测、超声检测)等方面进行总结。认为目前在CEH患病率、性别构成、疼痛偏侧等问题上的疑点或分歧,可从明确CEH概念、量化CEH诊断、重视CEH鉴别诊断三方面解决。CEH病变部位及激痛点分布、影像学技术在CEH临床特征研究中的作用、CEH临床特征对其防治与预后指导等是未来CEH临床特征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痛 临床特征 诊断 防治
下载PDF
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疗效及其机制 被引量:38
7
作者 高珊 王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26-431,共6页
目的:探究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颈源性头痛病人。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传统针刺治... 目的:探究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颈源性头痛病人。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B组采用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针刺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两组病人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生活质量评分(life quality score)情况;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总治疗有效率、总不良反应情况;分别采用ELISA法和RT-PCR法检测治疗前、治疗1周及治疗3周后B组病人血浆中β-内啡肽、ACTH及皮质醇的含量,以及细胞因子TNF-α,IL-1,IL-6,IL-8的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周后,两组病人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且两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上升(P<0.01);比较A、B两组病人治疗有效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33%v s.86.67%,X^2=4.356,P=0.037);而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67%v s.13.33%,X^2=0.131,P=0.718);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周及治疗3周后B组病人血浆中细胞因子TNF-α,IL-1,IL-6,IL-8表达水平,ACTH及皮质醇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而β-内啡肽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优于单一针刺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炎症细胞因子下调、β-内啡肽上调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HPA)轴功能的调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神经阻滞 针刺 头痛
下载PDF
齐刺颈夹脊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8
8
作者 褚慧玲 胡丙成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比较齐刺颈夹脊为主与常规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齐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3例。两组取穴相同,均选取颈夹脊穴C1~C7,以及百会、强间、脑空、风池、风府、天柱等头部腧穴。两组头部腧穴均采用常... 目的:比较齐刺颈夹脊为主与常规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齐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3例。两组取穴相同,均选取颈夹脊穴C1~C7,以及百会、强间、脑空、风池、风府、天柱等头部腧穴。两组头部腧穴均采用常规针刺,齐刺组予颈夹脊穴齐刺,常规针刺组予颈夹脊穴直刺25~40mm,每天1次,治疗5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化McGill量表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简化McGill量表评分均降低(均P〈0.01),且齐刺组治疗后McGill量表评分与常规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齐刺组愈显率为75.8%(25/33)、总有效率为93.9%(31/33),均优于常规针刺组的57.6%(19/33,P〈0.01)、84.8%(28/33,P〈0.05)。结论:齐刺颈夹脊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痛 针刺疗法 齐刺 夹脊 随机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颈源性头痛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36
9
作者 单志婧 李慧莹 +1 位作者 刘思同 刘金锋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885-888,共4页
目前头痛患者逐年增多。严重头痛可使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显著下降,甚至丧失生活信心。头痛的病因复杂,其中颈源性头痛在头痛患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方法和效果也得到不断提高,但神经阻... 目前头痛患者逐年增多。严重头痛可使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显著下降,甚至丧失生活信心。头痛的病因复杂,其中颈源性头痛在头痛患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方法和效果也得到不断提高,但神经阻滞疗法仍占主导地位。本文回顾最近几年有关颈源性头痛的国内外文献,综述颈源性头痛的最新研究进展,希冀为临床工作上提供更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痛 临床症状 神经阻滞 射频 疗效
下载PDF
温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5
10
作者 姚旭 林咸明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63-466,共4页
目的:验证温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源性头痛患者61例随机分为温针组(30例)、针刺组(31例)。两组取穴均为天柱、风池、完骨、天牗、合谷、太冲、足临泣,其中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温针组中天柱、风池、完骨穴采用温... 目的:验证温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源性头痛患者61例随机分为温针组(30例)、针刺组(31例)。两组取穴均为天柱、风池、完骨、天牗、合谷、太冲、足临泣,其中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温针组中天柱、风池、完骨穴采用温针灸治疗,余穴采用针刺治疗。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共计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头痛持续时间、头痛频率、头痛程度数字评分、颈部功能活动度评分,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头痛持续时间、头痛频率、头痛程度数字评分、颈部功能活动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温针组头痛持续时间、头痛频率、头痛程度数字评分、颈部功能活动度评分改善均优于针刺组(均P<0.05);温针组总有效率为84.3%(25/30),针刺组为61.3%(19/31),温针组疗效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头痛症状及颈部功能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痛 温针灸 针刺疗法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颈源性头痛与颈椎曲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0
11
作者 王善金 张学利 +2 位作者 夏英鹏 王云力 刘献强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60-262,共3页
目的:探讨颈源性头痛患者疼痛程度与颈椎曲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颈源性头痛患者126例,对头痛进行VAS评分,摄颈椎正侧位片,测量颈曲弓深、颈椎曲率、颈曲夹角,与头痛评分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颈源性头痛多见于女性(72.2%),中... 目的:探讨颈源性头痛患者疼痛程度与颈椎曲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颈源性头痛患者126例,对头痛进行VAS评分,摄颈椎正侧位片,测量颈曲弓深、颈椎曲率、颈曲夹角,与头痛评分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颈源性头痛多见于女性(72.2%),中老年多发(73.8%),颈椎曲度异常发生率高(65.9%),不同疼痛程度之间颈椎弓深、曲率、夹角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痛积分与弓深、曲率、夹角呈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颈源性头痛程度越重,颈椎曲度越小,曲度异常可能是头痛严重程度的一个潜在因素,治疗上当重视改善颈椎曲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痛 椎曲度 曲度测量
下载PDF
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12
作者 申小年 倪家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2-95,共4页
1983年Sjaastad等介绍了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syndrome,Cell),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颈源性头痛越来越被临床所接受.到1990年,术语“颈源性头痛”已被国际头痛研究会所承认并认定颈源性头痛为继发性头痛。颈源性... 1983年Sjaastad等介绍了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syndrome,Cell),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颈源性头痛越来越被临床所接受.到1990年,术语“颈源性头痛”已被国际头痛研究会所承认并认定颈源性头痛为继发性头痛。颈源性头痛是一种非遗传性、单侧性或双侧性头痛。疼痛可分布于患侧颈、枕、顶、颞和额部,间歇性或连续性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痛 现代医疗技术 非遗传 继发 双侧 单侧 连续 间歇
下载PDF
温通刮痧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8
13
作者 李巧萍 彭小苑 +3 位作者 胡艳萍 黎小霞 吴娟 樊君娜 《广东医学》 CAS 2019年第19期2799-2802,共4页
目的观察温通刮痧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选择颈源性头痛患者80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牛角刮痧板循经刮痧,干预组采用温通刮痧疗法循经刮痧,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1、... 目的观察温通刮痧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选择颈源性头痛患者80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牛角刮痧板循经刮痧,干预组采用温通刮痧疗法循经刮痧,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1、3个月的VAS评分、头痛发作频率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经过4周治疗,对照组有效率为75.00%,干预组为9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62,P=0.000);满意度调查对照组为(41.333±2.305),干预组为(60.895±1.503),差异有统计学意(t=43.466,P=0.000);3个月后NDI评分对照组为(22.78±3.24)分,干预组为(17.71±2.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68,P=0.000)。结论温通刮痧疗法能有效减轻颈源性头痛患者的疼痛,治疗过程患者的舒适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通刮痧疗法 刮痧 头痛 疼痛 舒适度
下载PDF
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更新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27
14
作者 唐旭 任路影 李亦梅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830-836,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网、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并在clinicaltrials.gov检索未发表及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检索时间范...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网、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并在clinicaltrials.gov检索未发表及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检索时间范围为数据库建立时间至2017年3月31日。研究员对纳入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3篇文献,包括1783例病人。Meta分析显示:(1)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在有效率方面高于口服药物[RR=1.35,95%CI(1.26,1.45)]。(2)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在有效率方面高于非甾体抗炎药[RR=1.28,95%CI(1.20,1.38)]。(3)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上与非甾体抗炎药或联合颈椎牵引相比无明显差异[MD=0.93,95%CI(-0.29,2.16)]。结论: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有效、安全。但纳入的文献质量不高,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探讨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头痛 系统评价
下载PDF
从“筋”论刺治疗颈源性头痛思路探析 被引量:27
15
作者 董有康 徐磊 +1 位作者 李桂平 王舒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第1期75-77,共3页
颈源性头痛是由于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研究从经筋理论及软组织生物力学的角度出发,阐述颈枕部经筋与颈源性头痛的关系,通过详细的专科体查并分析评估病变经筋的状态... 颈源性头痛是由于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研究从经筋理论及软组织生物力学的角度出发,阐述颈枕部经筋与颈源性头痛的关系,通过详细的专科体查并分析评估病变经筋的状态与特点,以应力集中点、阳性反应点及神经激发点为腧辨"点"论治,探析从"筋"论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价值,以期为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头痛 经筋
下载PDF
颈源性头痛临床诊断依据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26
16
作者 全养雅 钱自亮 +1 位作者 周玲君 顾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分析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讨论其临床诊断依据,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指标。方法:分析2007年3月~2009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诊断为颈源性头痛的患者共108名,按就诊顺序分为A组和B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 目的:分析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讨论其临床诊断依据,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指标。方法:分析2007年3月~2009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诊断为颈源性头痛的患者共108名,按就诊顺序分为A组和B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头痛程度的VAS评分,头痛部位、头痛的性质、颈部僵硬感、颈部阳性体征及颈部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表现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讨论其诊断依据。结果:在颈源性头痛的各项临床表现中,颈部僵硬感、颈部阳性体征、诊断性神经阻滞有效以及颈部影像学检查结果阳性是最主要的表现。结论:颈部僵硬感、颈部阳性体征、诊断性神经阻滞有效以及影像学阳性结果是颈源性头痛最主要的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痛 LOGISTIC回归分析 临床症状
下载PDF
颈源性头痛病因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26
17
作者 左亚忠 钟力炜 +2 位作者 刘洪波 章家福 邓琦林 《颈腰痛杂志》 2010年第4期297-299,共3页
颈源性头痛是一类伴有颈部压痛,而且与颈神经受刺激有关的头痛,其发生率高、临床表现复杂,致病因素多样。从1983年国外学者提出颈源性头痛的概念以后,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回顾近10年来关于颈源性头痛的国内外文献,对颈源性... 颈源性头痛是一类伴有颈部压痛,而且与颈神经受刺激有关的头痛,其发生率高、临床表现复杂,致病因素多样。从1983年国外学者提出颈源性头痛的概念以后,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回顾近10年来关于颈源性头痛的国内外文献,对颈源性头痛的病因及其治疗手段作一系统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痛 病因 推拿 针灸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药物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5
18
作者 白志勇 李水清 +3 位作者 张华斌 贾东林 栾好梅 梁婷婷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6期434-436,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应用止痛药物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颈源性头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均口服加巴喷丁,0.3 mg,每日3次,盐酸替扎尼定,2 mg,每日3次,共计4周。实验组除口服上述药物外,采...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应用止痛药物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颈源性头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均口服加巴喷丁,0.3 mg,每日3次,盐酸替扎尼定,2 mg,每日3次,共计4周。实验组除口服上述药物外,采用高频超声实时引导穿刺阻滞星状神经节,每周1次,共4次。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程度评分,疗程结束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实验组、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8.68±0.76及8.60±0.81,两组间无差异。治疗后分别为3.63±2.70和5.10±2.75,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实验组VAS评分更低,与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显效率为30%、有效率为55%;对照组显效率为12.5%、有效率为42.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口服加巴喷丁、盐酸替扎尼定治疗颈源性头痛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状神经节阻滞 超声 头痛
下载PDF
“项四穴”微调进针点为主温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5
19
作者 姚旭 周慧 林咸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024-3027,共4页
目的:评价"项四穴"微调进针点(天柱Ⅰ、风池Ⅰ、完骨Ⅰ、天牗Ⅰ)温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源性头痛患者6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3例。对照组取穴为"项四穴"(天柱、风池、完骨、天牗)、合... 目的:评价"项四穴"微调进针点(天柱Ⅰ、风池Ⅰ、完骨Ⅰ、天牗Ⅰ)温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源性头痛患者6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3例。对照组取穴为"项四穴"(天柱、风池、完骨、天牗)、合谷、太冲、足临泣,其中天柱、风池、完骨穴采用温针灸治疗,余穴位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取穴为"项四穴"微调后进针点加合谷、太冲、足临泣,其中天柱Ⅰ、风池Ⅰ、完骨Ⅰ采用温针灸治疗,余穴采用针刺治疗;两组每周治疗3次,隔日治疗1次,共计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头痛持续时间、头痛频率、头痛NRS评分、颈部ROM评分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头痛持续时间、头痛频率、头痛程度、颈部活动度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为84.33%,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四穴"微调进针点为主温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可明显改善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头痛频率及颈部的活动受限,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痛 温针灸 “项四穴”进针点微调 随机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颈源性头痛的发病诱因分析及预防 被引量:25
20
作者 徐静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第4期222-223,共2页
目的分析颈源性头痛的发病诱因,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发病诱因。结果 75例颈源性头痛患者中,有不良姿势诱因占73.33%(55/75),其中长时间伏案学习工作占40.00%(30/75),长期使用电子产品占26.6... 目的分析颈源性头痛的发病诱因,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发病诱因。结果 75例颈源性头痛患者中,有不良姿势诱因占73.33%(55/75),其中长时间伏案学习工作占40.00%(30/75),长期使用电子产品占26.67%(20/75),过度疲劳引发颈源性头痛占26.67%(20/75),其他无明显诱因者占6.67%(5/75)。结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注意颈部保暖,防止外伤,维持正确的工作及学习姿势,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劳逸结合,则能降低颈源性头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痛 发病诱因 预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