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保无人机低空低容量喷雾在茶园的雾滴沉积分布及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43
1
作者 王明 王希 +4 位作者 何玲 史建苗 范劲松 钟玲 袁会珠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2-68,87,共8页
为研究植保无人机低空低容量喷雾技术在实现茶园农药减量中的作用,通过在茶园喷施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比较其与传统大容量喷雾技术对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使用3种植保无人机喷雾,安装有TEEJET110015#喷... 为研究植保无人机低空低容量喷雾技术在实现茶园农药减量中的作用,通过在茶园喷施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比较其与传统大容量喷雾技术对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使用3种植保无人机喷雾,安装有TEEJET110015#喷头的植保无人机的雾滴沉积密度为24.1~127.4个/cm^2,平均值为75.8个/cm^2,沉积量为0.002~1.15μg/cm^2,均值0.58μg/cm^2;安装有TEEJET11001#喷头的植保无人机的雾滴沉积密度为15.0~80.4个/cm^2,平均值为47.7个/cm^2,沉积量均值为0.01~1.38μg/cm^2,均值0.70μg/cm^2;安装有TEEJET11003#喷头的植保无人机的雾滴沉积密度为9.2~18.2个/cm^2,平均值为13.7个/cm^2;沉积量为0~1.14μg/cm^2,均值0.57μg/cm^2。农药利用率为49.3%~58.2%。使用3种传统器械喷雾,担架式动力喷雾机喷雾得到的沉积量为0.02~0.30μg/cm^2,均值0.16μg/cm^2,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雾得到的沉积量为0.01~0.46μg/cm^2,均值0.23μg/cm^2,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雾得到的沉积量为0.01~0.65μg/cm^2,均值0.33μg/cm^2。农药利用率为33.7%~39.6%。结果表明,3种植保无人机喷雾的农药沉积量和利用率均高于3种传统的施药器械,但其喷雾的均匀性还有待提高。施药后4 d,植保无人机低空低容量喷雾对茶小绿叶蝉防治效果为85.8%~90.4%,传统大容量喷雾对茶小绿叶蝉防治效果为91.8%~93.2%,两者差异不显著。药后10 d,前者对茶小绿叶蝉防治效果为72.9%~75.6%,后者防治效果为65.8%~71.6%,说明植保无人机低空低容量喷雾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优于传统大容量喷雾。研究结果表明,植保无人机低空低容量喷雾有着更长的持效期,为茶园的农药减施增效提供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保无人机 雾滴密度 沉积量 农药利用率 茶小绿叶蝉 防治效果
下载PDF
福建省3个地区茶小绿叶蝉对5种常用农药的抗药性比较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良德 王定锋 +1 位作者 吴光远 曾明森 《茶叶学报》 2020年第3期133-137,共5页
茶小绿叶蝉抗药性研究进展缓慢。本研究通过前期建立的抗药性快速检测方法,以荒废茶园(福安王家茶场)小绿叶蝉为相对敏感品系,测定了福建福安、安溪和武夷山3个不同地区茶小绿叶蝉对5种常用农药的抗药性程度。试验结果表明,3个地区茶小... 茶小绿叶蝉抗药性研究进展缓慢。本研究通过前期建立的抗药性快速检测方法,以荒废茶园(福安王家茶场)小绿叶蝉为相对敏感品系,测定了福建福安、安溪和武夷山3个不同地区茶小绿叶蝉对5种常用农药的抗药性程度。试验结果表明,3个地区茶小绿叶蝉对联苯菊酯的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12.70、16.81和15.72倍;溴氰菊酯的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9.28、11.20和8.89倍;高效氯氟氰菊酯的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4.72、7.69和10.13;溴虫腈的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1.30、3.44和5.56倍;唑虫酰胺的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1.69、3.27和3.45倍。该研究结果表明了在福建不同地区的茶小绿叶蝉对菊酯类农药抗性较为明显,对溴虫腈和茶园新农药唑虫酰胺也产生了较小的抗性,同时对前期建立的抗药性检测方法做了进一步进验证,方法简便且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抗药性 快速检测 简便可行
下载PDF
几种复配剂对茶小绿叶蝉田间防效 被引量:9
3
作者 赵霞 王朝斌 +1 位作者 夏丽娟 陈贵明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44-546,共3页
[目的]探讨复配制剂对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的防效。[方法]开展5种复配剂对茶小绿叶蝉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5种复配剂对茶小绿叶蝉的速效性较好,药后7 d防效在90%~95%之间,有效控制期14 d左右,且单剂作用机制互不相同,... [目的]探讨复配制剂对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的防效。[方法]开展5种复配剂对茶小绿叶蝉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5种复配剂对茶小绿叶蝉的速效性较好,药后7 d防效在90%~95%之间,有效控制期14 d左右,且单剂作用机制互不相同,药剂复配可有效克服或延缓抗药性,减少用药量,弥补单剂不足,协同发生作用。[结论]5种复配药剂对茶小绿叶蝉具有良好防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防效 复配剂
原文传递
茶小绿叶蝉在不同茶树品种上的生长发育、生殖及空间分布 被引量:7
4
作者 朱建国 况荣平 +2 位作者 扈克明 陶滔 朱启忠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3年第3期241-245,共5页
研究表明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 Fabricius)在云南大叶茶无性系良种云抗十号、云抗十四号、长叶白毫、矮丰上的生长发育历期、成活率、田间自然种群虫口数量、卵数量、卵分布等方面,皆有明显差异;说明这些品种对茶小绿叶蝉的... 研究表明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 Fabricius)在云南大叶茶无性系良种云抗十号、云抗十四号、长叶白毫、矮丰上的生长发育历期、成活率、田间自然种群虫口数量、卵数量、卵分布等方面,皆有明显差异;说明这些品种对茶小绿叶蝉的抗性有差异,上述品种中矮丰对茶小绿叶蝉的抗性最强,云抗十号的抗性较差。在生产实践中对不同品种间存在的抗性差异应加以充分合理的利用。茶小绿叶蝉的空间分布型为随机分布型;在空间分布型方面,各品种间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生长 发育 生殖
下载PDF
4种药剂对甘草小绿叶蝉的防效评价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治科 杨彩霞 +1 位作者 徐世才 马治国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4-65,共2页
研究了几种药剂对甘草小绿叶蝉的防效。几种供试药剂对甘草小绿叶蝉都表现出较高的防效。2.0%阿维菌素EC施药后7d的各质量浓度虫口减退率都高于80%,持效性较好。
关键词 甘草 小绿叶蝉 防效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和圆孢虫疫霉防治小绿叶蝉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朝禺 谭远碧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89年第1期53-56,共4页
小绿叶蝉是茶树的重要害虫,主要以化学农药防治。本研究表明,利用800万孢子/ml 球孢白僵菌防治小绿叶蝉,死亡率达85%以上,圆孢虫疫霉,在相对湿度80%以上和虫口密度大时流行,寄生率较高,亦可应用于控制茶园小绿叶蝉。
关键词 叶蝉科 虫霉属 茶树 小绿叶蝉
下载PDF
基于PCA-LDA-SVM算法的茶小绿叶蝉识别 被引量:2
7
作者 吴鹏 刘金兰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5-300,共6页
为提高茶小绿叶蝉病虫害的识别效率和精度,提出一种基于PCA-LDA-SVM的茶小绿叶蝉病虫害识别方法。首先,对采集的茶叶图像进行预处理,得到缩放后的图像;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对预处理后的图像提取全局特征,降低特征数据的维度,从而... 为提高茶小绿叶蝉病虫害的识别效率和精度,提出一种基于PCA-LDA-SVM的茶小绿叶蝉病虫害识别方法。首先,对采集的茶叶图像进行预处理,得到缩放后的图像;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对预处理后的图像提取全局特征,降低特征数据的维度,从而减少后续的计算时间;再利用线性判别分析(LDA)寻找特征数据的最优投影空间,使类内散布距离最小,类间散布距离最大,进一步提高识别的准确率和精确度;最后,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进行分类识别。试验结果表明,PCA-LDA-SVM模型识别准确率达96%,精确度达100%,召回率达92%,整体识别性能优于SVM,BP,KNN,PCA-SVM模型,具备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病虫害识别 主成分分析(PCA) 线性判别分析(LDA) 支持向量机(SVM)
下载PDF
光照强度、颜色和温度对狼蛛捕食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谭昭君 汪波 +3 位作者 钟文涛 龚瑶 黄婷 颜亨梅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27,共6页
为探究狼蛛(Tarantula)捕食猎物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及对狼蛛捕食最有利的环境因素的优化组合,以狼蛛为实验对象,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为狼蛛捕食的猎物,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控制变量法和L9(33)正交试验法,改变光照强度、... 为探究狼蛛(Tarantula)捕食猎物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及对狼蛛捕食最有利的环境因素的优化组合,以狼蛛为实验对象,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为狼蛛捕食的猎物,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控制变量法和L9(33)正交试验法,改变光照强度、光照颜色和环境温度,计算不同条件下狼蛛的捕食率,确定对狼蛛捕食影响大的因素,最后通过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分析,筛选出最利于狼蛛捕食猎物的环境因素.结果发现狼蛛捕食猎物均受到以上三种因素的显著影响,而且温度对狼蛛的捕食率影响最显著,其次是光照颜色、光照强度.捕食环境最佳优化组合为:光照强度为15 lx,环境颜色为绿色,环境温度为24℃的情况下,狼蛛的成功捕食率最高.本实验结果为人们利用狼蛛更加高效地消灭害虫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蛛 光照强度 光照颜色 温度 捕食率 正交试验 叶蝉
下载PDF
茶园间作圆叶决明调控茶小绿叶蝉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慧玲 张辉 曾明森 《茶叶学报》 2016年第4期205-208,共4页
为了利用茶园间作圆叶决明诱集调控茶小绿叶蝉,进行了幼龄茶园间作试验与茶小绿叶蝉室内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间作圆叶决明的茶行其芽梢的小绿叶蝉与蜘蛛数量比临近未间作的茶行多;在间作茶行喷施唑虫酰胺,药后7-21d内未能减少临近未间... 为了利用茶园间作圆叶决明诱集调控茶小绿叶蝉,进行了幼龄茶园间作试验与茶小绿叶蝉室内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间作圆叶决明的茶行其芽梢的小绿叶蝉与蜘蛛数量比临近未间作的茶行多;在间作茶行喷施唑虫酰胺,药后7-21d内未能减少临近未间作茶行的虫量。在有寄主(茶树)的情况下,小绿叶蝉不会定殖于圆叶决明,饲养中小绿叶蝉对圆叶决明极少有刺探取食现象,观察表明,圆叶决明植株长有较密的长毫毛,不利于小绿叶蝉的爬行、取食与脱皮,圆叶决明并非小绿叶蝉替代寄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叶决明 茶小绿叶蝉 间作 调控
下载PDF
25%呋虫胺·唑虫酰胺悬浮剂的配方研制
10
作者 薛新华 陈健 +3 位作者 余建波 王海波 董浩 马本驰 《世界农药》 CAS 2024年第9期32-37,60,共7页
采用湿法砂磨工艺制备25%呋虫胺·唑虫酰胺悬浮剂(SC),对其配方中的润湿分散剂、防冻剂和增稠剂进行了筛选,确定优选配方为10%呋虫胺、15%唑虫酰胺、2%SP-SC29、2%SP-27001、2%润湿分散剂A、2%润湿分散剂B、0.5%润湿分散剂C、5%丙... 采用湿法砂磨工艺制备25%呋虫胺·唑虫酰胺悬浮剂(SC),对其配方中的润湿分散剂、防冻剂和增稠剂进行了筛选,确定优选配方为10%呋虫胺、15%唑虫酰胺、2%SP-SC29、2%SP-27001、2%润湿分散剂A、2%润湿分散剂B、0.5%润湿分散剂C、5%丙三醇、1%硅酸镁铝、0.18%黄原胶、0.36%苯甲酸钠、0.4%SAG1522,去离子水补至100%。该产品流动性好、悬浮率高、稳定性好,各项技术指标符合SC的质量标准,用于防治茶小绿叶蝉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呋虫胺 唑虫酰胺 悬浮剂 茶小绿叶蝉
下载PDF
茶小绿叶蝉粘样蛋白EfMLP基因的克隆、鉴定及功能分析
11
作者 何雪怡 雷雨欢 +7 位作者 宋仕月 夏露霞 王世宇 马成文 魏可欣 王梦馨 潘铖 韩宝瑜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62,共12页
【目的】探明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粘样蛋白EfMLP基因的分子特征、表达模式和生物学功能。【方法】基于茶小绿叶蝉转录组数据,PCR克隆获得4条EfMLP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qRT-PCR检测EfMLP基因在茶小绿叶蝉... 【目的】探明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粘样蛋白EfMLP基因的分子特征、表达模式和生物学功能。【方法】基于茶小绿叶蝉转录组数据,PCR克隆获得4条EfMLP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qRT-PCR检测EfMLP基因在茶小绿叶蝉不同发育阶段(卵、1-5龄若虫和初羽化雌雄成虫)及初羽化成虫不同组织(体壁、脂肪体、唾液腺、肠道、卵巢和精巢)中的表达量;通过饲喂法利用RNAi沉默茶小绿叶蝉5龄若虫EfMLP2和EfMLP4,生物测定分析EfMLP基因沉默后茶小绿叶蝉的存活率。【结果】获得4条茶小绿叶蝉EfMLP基因全长cDNA序列,分别命名为EfMLP1(GenBank登录号:OR504428),EfMLP2(GenBank登录号:OR504429),EfMLP3(GenBank登录号:OR504430)和EfMLP4(GenBank登录号:OR504431),这4条EfMLP基因编码蛋白均具有O-联糖基化位点形成粘蛋白结构域(mucin domain, MD)且该结构域包含高度重复的串联重复序列,其中EfMLP3和EfMLP4的氨基酸序列含有保守的2型几丁质结合域(chitin binding domain, CBD)。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EfMLP被分到两个不同的分支上,属于两种不同的MLP类型,该结果与昆虫的分类地位无相关性,猜测可能与其功能分化相关。EfMLP1和EfMLP2在茶小绿叶蝉初羽化雌雄成虫和初羽化成虫唾液腺中均特异性高表达,而EfMLP3和EfMLP4的表达在卵、若虫和成虫等不同发育阶段和初羽化成虫脂肪体等多个组织中均可被检测到。与饲喂dsGFP对照组比较,饲喂dsEfMLP2和dsEfMLP4可分别有效抑制茶小绿叶蝉体内EfMLP2和EfMLP4的表达量,并可显著降低茶小绿叶蝉的存活率。【结论】EfMLP在茶小绿叶蝉取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作为开发基于RNAi的叶蝉防治技术的潜在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粘样蛋白 基因克隆 表达模式 RNA干扰
下载PDF
一种茶园小绿叶蝉抗药性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良德 王定锋 +3 位作者 李慧玲 张辉 曾明森 吴光远 《茶叶学报》 2016年第1期48-53,共6页
茶小绿叶蝉具有虫体较小易隐蔽、行动活跃易逃脱、若虫脆弱易死亡等特点,导致室外捕虫工作量大、室内挑虫分装处理困难,是阻碍该虫抗药性研究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通过采集叶蝉发生茶园嫩梢于室内水培、培育小绿叶蝉;通过调节改进的粉... 茶小绿叶蝉具有虫体较小易隐蔽、行动活跃易逃脱、若虫脆弱易死亡等特点,导致室外捕虫工作量大、室内挑虫分装处理困难,是阻碍该虫抗药性研究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通过采集叶蝉发生茶园嫩梢于室内水培、培育小绿叶蝉;通过调节改进的粉尘采样设备的不同采样流量收集叶蝉于带芽离心管;最后,通过联苯菊酯处理离心管内芽叶,测定管内小绿叶蝉的LC_(50)值,校验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田间虫口密度为1.538(头·梢^(-1))的茶园,室内水培7d后可孵化出若虫至3.181(头·梢^(-1)),收集室内叶蝉可减少室外采虫工作量。采用10L·min^(-1)的采虫流量,叶蝉收集速度快,且存活率为100%,改进的设备可简化挑虫难题。联苯菊酯对叶蝉的LC_(50)为163.55mg·L^(-1),毒力测定方法快速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抗药性 快速简便 建立
下载PDF
狮子山茶园蜘蛛种类及对小绿叶蝉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雷朝亮 吴家全 +2 位作者 宗良炳 钟昌珍 方新民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89-291,共3页
蜘蛛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适应能力较强,能捕食多种农林害虫,是一类重要的捕食性天敌。为了弄清武昌茶园的蜘蛛种类及其对小绿叶蝉的控制作用,我们从1988年至1991年,在武昌狮子山茶园定点系统调查,现将结果初报如下: 1 调查方法1.1 茶... 蜘蛛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适应能力较强,能捕食多种农林害虫,是一类重要的捕食性天敌。为了弄清武昌茶园的蜘蛛种类及其对小绿叶蝉的控制作用,我们从1988年至1991年,在武昌狮子山茶园定点系统调查,现将结果初报如下: 1 调查方法1.1 茶园蜘蛛种类的调查采取定点系统调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定点调查是在武昌狮子山选择有代表性的成年树茶园一块,5点取样,每点20丛,从5月上旬开始至10月底结束,每隔10天调查一次,目测计数调查点内蜘蛛种类及数量,总共调查18次。对于地面、树干及树冠上活动的游猎型蜘蛛,首先不惊动它目测计数,然后管套部分个体带回室内鉴别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蜘蛛 小绿叶蝉 茶园
下载PDF
崂山茶区茶园小绿叶蝉田间发生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姜瑞德 王继青 +2 位作者 张涛 程星 冯明祥 《山东农业科学》 2010年第11期74-76,共3页
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辅助调查方法,研究了崂山茶区茶园小绿叶蝉的田间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茶园小绿叶蝉在崂山茶区1年发生9代,从4月中旬开始出现越冬代成虫,5月中旬出现第1代若虫。进入7月份,种群数量增加很快,到8月下旬至9月下旬达到全... 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辅助调查方法,研究了崂山茶区茶园小绿叶蝉的田间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茶园小绿叶蝉在崂山茶区1年发生9代,从4月中旬开始出现越冬代成虫,5月中旬出现第1代若虫。进入7月份,种群数量增加很快,到8月下旬至9月下旬达到全年虫口数量的最高峰,从10月上旬开始,田间种群数量逐渐下降,到11月份,成虫全部进入越冬状态。从全年种群消长规律来看,小绿叶蝉在该茶区1年出现1个危害高峰,即为单峰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小绿叶蝉 发生规律
下载PDF
茶小绿叶蝉成虫唾液细菌蛋白的鉴定 被引量:2
15
作者 潘铖 钮羽群 +5 位作者 夏露霞 伍春芳 景凯婷 程墙义 王梦馨 韩宝瑜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29-942,共14页
【目的】通过鉴定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成虫水状唾液蛋白中的细菌蛋白,解析叶蝉唾液的细菌种类。【方法】利用自制的收集装置和Parafilm膜夹营养液法对叶蝉成虫唾液进行收集,经超滤浓缩和电泳分离后,使用膜辅助样品制备技术法(... 【目的】通过鉴定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成虫水状唾液蛋白中的细菌蛋白,解析叶蝉唾液的细菌种类。【方法】利用自制的收集装置和Parafilm膜夹营养液法对叶蝉成虫唾液进行收集,经超滤浓缩和电泳分离后,使用膜辅助样品制备技术法(filter-aided sample preparation,FASP)酶解,借助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蛋白,利用Mascot 2.2软件比对UniProt的细菌蛋白数据库进行查库分析从而鉴定唾液中的细菌蛋白。【结果】共鉴定到27个目49种细菌的142种蛋白。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细菌蛋白为主,共107个蛋白,其中又以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和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细菌蛋白占比最多。其次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细菌蛋白,共28个蛋白,分别属于杆菌纲(Bacilli)和梭菌纲(Clostrida),这些蛋白参与氨基酸、维生素和能量代谢等。【结论】鉴定的细菌蛋白可能是叶蝉生活史的重要参与者。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共生菌、茶小绿叶蝉和茶树之间的关系提供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唾液 细菌蛋白 共生菌 LC-MS/MS
下载PDF
南山白毛茶有机茶园小绿叶蝉防治试验初报 被引量:2
16
作者 谢雨 文兆明 《广西农学报》 2011年第6期20-22,共3页
本文对广西本地历史名茶南山白毛茶有机茶园主要害虫小绿叶蝉进行几种植物源杀虫剂对防治小绿叶蝉的效果试验,BT防治茶园小绿叶蝉药效大田试验,修剪对小绿叶蝉消长的影响试验,净采与洗蓬对茶小绿叶蝉的控制效果试验四种防治技术试验。... 本文对广西本地历史名茶南山白毛茶有机茶园主要害虫小绿叶蝉进行几种植物源杀虫剂对防治小绿叶蝉的效果试验,BT防治茶园小绿叶蝉药效大田试验,修剪对小绿叶蝉消长的影响试验,净采与洗蓬对茶小绿叶蝉的控制效果试验四种防治技术试验。试验筛选出的苦参碱、楝素、BT制剂、武大绿洲丫丫等安全、有效的生物源、植物源药剂,对小绿叶蝉防治效果都在70%~80%之间。试验表明:春茶结束后,平剪结合喷施植物源农药,防治小绿叶蝉防效达80%以上,控制期超过15d;一次净采"洗蓬"既可控制小绿叶蝉种群9~15d不上升,又可增加鲜叶产量,在人工允许条件下,可以优先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茶园 小绿叶蝉 综合防治
下载PDF
茶小绿叶蝉代谢解毒基因CYP303A1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良德 王定锋 +3 位作者 李慧玲 张辉 曾明森 吴光远 《茶叶学报》 2017年第2期41-45,共5页
CYP303A1基因是细胞色素P450(简称P450)家族成员之一,它在昆虫药物代谢解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RT-PCR方法克隆了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 CYP303A1基因编码区ORF,并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和在线网站对该基因编码蛋白的... CYP303A1基因是细胞色素P450(简称P450)家族成员之一,它在昆虫药物代谢解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RT-PCR方法克隆了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 CYP303A1基因编码区ORF,并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和在线网站对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系统进化树、氨基酸多重序列比对、三级结构及功能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YP303A1基因含有1503bp开放阅读框,编码500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7.42kDa,理论等电点为8.56。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CYP303A1基因与同翅目的烟粉虱Bemisia tabaci亲缘关系最近,与膜翅目的榕小蜂Ceratosolen solmsi亲缘关系最远。氨基酸系列比对结果表明,CYP303A1基因与其他物种昆虫CYP303A1的保守性较差。三级结构及功能域分析结果表明,该蛋白以β折叠为主,功能域由一信号肽和p450蛋白域(Pfam:p450)组成。该研究明确了茶小绿叶蝉CYP303A1的核苷酸序列及编码蛋白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CYP303A1基因 克隆 生物信息学 杀虫剂
下载PDF
北京梨园梨小食心虫综合防控技术探究
18
作者 杨雪琳 孙圣杰 +3 位作者 高旭辉 赵鹏 丁伟一 刘小侠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76-1885,共10页
【目的】为减少梨果的农药残留,探索合理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有效提升我国梨果安全生产水平。【方法】综合利用梨园生草、悬挂迷向散发器和喷施化学农药等技术,分别于2018、2019和2021年在北京市大兴区梨园设置综合防治生草区、综合防... 【目的】为减少梨果的农药残留,探索合理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有效提升我国梨果安全生产水平。【方法】综合利用梨园生草、悬挂迷向散发器和喷施化学农药等技术,分别于2018、2019和2021年在北京市大兴区梨园设置综合防治生草区、综合防治无草区和常规防治区。通过对园区内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发生数量、果实蛀果率等因素进行分析,衡量综合防控技术对害虫的防控效果。【结果】2018年综合防治生草区、无草区内梨小食心虫年诱集总量分别为38.8和63.2头/诱捕器,显著低于常规防治区(1416.7头/诱捕器)。2019年综合防治生草区、无草区内梨小食心虫年诱集总量分别为14.0和15.5头/诱捕器,显著低于常规防治区(498.3头/诱捕器)。2021年综合防治生草区、无草区内梨小食心虫年诱集总量分别为84.0和109.8头/诱捕器,显著低于常规防治区(802.6头/诱捕器)。2018年常规防治区新梨7号的蛀果率峰值为22.80%,显著高于同期综合防治生草区(8.33%)与综合防治无草区(10.33%)内该品种的蛀果率峰值,综合防治生草区与综合防治无草区内红香酥品种的蛀果率峰值为20.67%和23.33%,显著低于常规防治区(55.33%)。2019年综合防治生草区与综合防治无草区内雪青品种的蛀果率峰值分别为6.00%和5.83%,显著低于同时期常规防治区内蛀果率(21.33%)。2021年常规防治区新梨7号的蛀果率峰值为15.60%,显著高于综合防治生草区(6.00%)和综合防治无草区(6.80%)。通过不同园区用药量对比,发现3年内综合防治区内化学药剂使用量大幅减少,2018、2019和2021年综合防治区总用药量比常规防治区减少53.81%、54.50%和34.00%,其中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减少69.51%、70.60%和31.90%,综合防治区内梨果农药残留量明显低于常规防治园。【结论】综合防治区梨小食心虫发生量、果实蛀果率、果园用药量均有效降低,本防控技术在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 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 梨园生草 技术模式
原文传递
花生品种(系)对叶蝉和斜纹夜蛾的田间抗性鉴定与广义遗传力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传堂 吴小丽 +6 位作者 陈傲 梁永军 吴琪 王志伟 房超琦 唐月异 王秀贞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7期113-117,共5页
在田间进行27个花生品种和16个花生品系对叶蝉和斜纹夜蛾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花生品种叶蝉和斜纹夜蛾虫害级别广义遗传力均为高,说明针对这两种害虫的抗性遗传改良具有可行性;鉴定出中抗叶蝉的花生品种18个,中抗斜纹夜蛾的花生品种19... 在田间进行27个花生品种和16个花生品系对叶蝉和斜纹夜蛾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花生品种叶蝉和斜纹夜蛾虫害级别广义遗传力均为高,说明针对这两种害虫的抗性遗传改良具有可行性;鉴定出中抗叶蝉的花生品种18个,中抗斜纹夜蛾的花生品种19个、品系11个,其中兼抗普通油酸花生品种9个(花育31号、花育41号、花育6610、花育9610、花育9612、花育9613、花育9615、花育9616、花育9617)、兼抗高油酸品种4个(花育661、花育664、花育666和花育963)。这些抗源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其抗虫机制、进行抗虫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同时也有助于建立健全花生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叶蝉 斜纹夜蛾 抗性 野生种 突变体 遗传力
下载PDF
茶小绿叶蝉CYP 6A14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良德 王定锋 +3 位作者 李慧玲 张辉 曾明森 吴光远 《茶叶学报》 2018年第1期1-5,共5页
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是一类超家族基因,该基因对农药具有代谢解毒作用,致使昆虫产生抗药性,而CYP6是整个CYP家族中最重要的一族。本研究从前期获得的茶小绿叶蝉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出了CYP6A14基因,通过RT-PCR对该基因的... 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是一类超家族基因,该基因对农药具有代谢解毒作用,致使昆虫产生抗药性,而CYP6是整个CYP家族中最重要的一族。本研究从前期获得的茶小绿叶蝉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出了CYP6A14基因,通过RT-PCR对该基因的序列进行了校对,并运用一系列相应软件对该基因的生物信息学进行了分析。RT-PCR结果表明,所获得的基因片长1696bp,其中包含21bp的5′端序列,1467bp的编码区序列(编码488个氨基酸)和208bp的3′端序列。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与赤拟谷盗亲缘关系最近,与温室希蛛的亲缘关系最远。氨基酸比对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与其他物种的保守性较差。三级结构模拟结果表明,CYP6A14蛋白主要由α螺旋组成。功能域预测结果表明,该基因具有一个p450蛋白域(Pfam:p450),而无信号肽(signal peptides)和跨膜结构(transmembrane structure)。该研究获得了茶小绿叶蝉CYP6A14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明确了该基因的基本生物学信息,为后续研究茶小绿叶蝉CYP6A14的分子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转录组 CYP6A14基因 校对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