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乳酸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载体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谭祖键 李起鸿 +2 位作者 许建中 杨柳 戴刚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742-746,共5页
目的探讨聚乳酸( polylactic acid, PLA)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载体的可行性及观察其诱导成骨能力。方法手术造成日本大耳白兔左尺骨中上段 12 mm骨缺损实验模型,随机分为实验、对照及空白组,实... 目的探讨聚乳酸( polylactic acid, PLA)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载体的可行性及观察其诱导成骨能力。方法手术造成日本大耳白兔左尺骨中上段 12 mm骨缺损实验模型,随机分为实验、对照及空白组,实验组植入以 PLA为载体的 BMP 10 mg、对照组植入以牛松质骨基质为载体的 BMP 10 mg、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术后摄 X线片观察各组不同时相骨缺损修复情况,并于术后第 4、 8、 12周观察各组缺损内组织学变化,图像分析骨小梁的生成量。结果实验组骨生成情况优于对照组,无论是骨连接发生时间还是骨成熟时间,实验组均较对照组提前 2周左右,同期骨生成量也明显多于对照组,而空白组缺损内主要形成纤维组织。结论 PLA可以作为 BMP的载体修复骨缺损,它比异种松质骨基质载体的成骨效果更理想。此外, PLA和其它载体相比还具有以下优点: (1)可在修复骨缺损的过程中逐渐释放 BMP,使缺损部位 BMP维持在有效的浓度; (2)具有一定刚度,并随 PLA的降解逐渐减弱,对骨折具有弹性固定的作用; (3)可根据骨折固定要求将 PLA制成不同的形状; (4)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可调性。但是,对 PLA相对分子质量及孔径与最佳成骨效果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 骨缺损 BMP载体 聚乳酸
原文传递
An easier method for performing a pancreaticojejunostomy for the soft pancreas using a fast-absorbable suture 被引量:9
2
作者 Kenichi Hakamada Shunji Narumi +5 位作者 Yoshikazu Toyoki Masaki Nara Kenosuke Ishido Takuya Miura Norihito Kubo Mutsuo Sasak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7期1091-1096,共6页
AIM: To clarify the usefulness of a new method for performing a pancreaticojejunostomy by using a fast-absorbable suture material irradiated polyglactin 910, and a temporary stent tube for a narrow pancreatic duct wit... AIM: To clarify the usefulness of a new method for performing a pancreaticojejunostomy by using a fast-absorbable suture material irradiated polyglactin 910, and a temporary stent tube for a narrow pancreatic duct with a soft pancreatic texture.METHODS: Among 63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soft pancreas undergoing a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from 2003 to 2006, 35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a new reconstructive method. Briefly, after the pancreatic transaction, a stent tube was inserted into the lumen of the pancreatic duct and ligated with it by a fast-absorbable suture. Another tip of the stent tube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intestinal lumen at the jejunal limb, where a purse-string suture was made by another fast-absorbable suture to roughly fix the tube. The pancreaticojejunostomy was completed by ligating two fast-absorbable sutures to approximate the ductal end and the jejunal mucosa, and by adding a rough anastomosis between the pancreatic parenchyma and the seromuscular layer of the jejunum. The initial surgical results with this method were retro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28 patient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duct-to-mucosa anastomosis.RESULTS: The incidences of postoperative morbidity including pancreatic fistula were comparabl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ew; 3%-17% vs conventional; 7%-14%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s). There was no mortality and re-admission. Late complications were also rarely seen.CONCLUSION: A pancreaticojejunostomy using an irradiated polyglactin 910 suture material and a temporary stent is easy to perform and is feasible even in cases with a narrow pancreatic duct and a normal soft panc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CREATICOJEJUNOSTOMY Duct-to-mucosa contact method Fast-absorbable suture Irradiated polyglactin 910 Pancreatic fistula
下载PDF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万古霉素缓释微球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启明 周岳 +3 位作者 王明波 乔泽文 杨海波 胡宁敏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83-989,共7页
目的 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万古霉素缓释微球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通过复乳-固化法制备万古霉素缓释微球.取48只家兔,按沈霖造模法制作双侧桡骨中上段慢性骨髓炎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1个月后局部彻底清创造成骨缺损,A... 目的 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万古霉素缓释微球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通过复乳-固化法制备万古霉素缓释微球.取48只家兔,按沈霖造模法制作双侧桡骨中上段慢性骨髓炎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1个月后局部彻底清创造成骨缺损,A组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B组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混合万古霉素,C组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万古霉素缓释微球.分别于术前、术后1d、3d、7d、2周、4周测定各组动物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红细胞沉降率(ESR),于术后2、4、8及12周每组处死4只兔,行植骨区大体形态、X线片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术后3d、7dB组CRP水平显著低于A组,但大于C组;术后1d、3d、2周、4周B、C组ESR显著低于A组,术后7d、2周C组ESR显著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8周B、C组X线片评分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A、B、C3组之间X线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8、12周,B、C组组织学评分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家兔感染性骨缺损,局部应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万古霉素缓释微球的疗效与自体微小颗粒骨混合万古霉素相当,均好于自体微小颗粒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羟基乳酸聚合物910 骨移植 骨缺损
原文传递
载利福喷丁/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微球制备及体外释放 被引量:3
4
作者 邬均 胡运玖 +3 位作者 左奕 李吉东 李玉宝 蒋电明 《脊柱外科杂志》 2014年第6期375-379,共5页
目的制备可用于持续抑制脊柱结核术后病灶残留结核分枝杆菌的载利福喷丁/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微球,并研究其体外释放性能。方法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利福喷丁/PLGA微球,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 目的制备可用于持续抑制脊柱结核术后病灶残留结核分枝杆菌的载利福喷丁/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微球,并研究其体外释放性能。方法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利福喷丁/PLGA微球,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貌,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定微球粒径及分布,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微球载药量及包封率。检测利福喷丁抗结核分枝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并以p H=7.4的PBS缓冲溶液为释放介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载药微球体外释放特性。结果载利福喷丁/PLGA微球成球形状良好,表面光滑,分散性好,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5.49μm。载药量及包封率分别为21.37%±0.16%和74.79%±2.71%。体外释放实验显示在突释期内,利福喷丁释放量占载药微球中药物含量的37.08%±1.68%;在缓释期内载药微球释药速度减慢,第5周释放量仍超过利福喷丁抗结核分枝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35 d后体外累积释放量为80.67%±0.97%,仍高于利福喷丁抗结核分枝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2μg/m L。结论 PLGA是一种理想的控缓释材料,所制备的载利福喷丁/PLGA微球具有良好的控释效果,是一种有效的抗结核缓释剂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微球体 羟基乳酸聚合物910 利福霉素类 缓效制剂 polyglactin 910
下载PDF
椎间置入充满碎骨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腰椎间融合器与自体骨:影响脊柱节段稳定性吗? 被引量:2
5
作者 宋宏阁 李学涛 +7 位作者 郝光辉 张勤安 韩冰 陈莉 海玉杰 刘华丰 陈彦超 王佳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3445-3451,共7页
背景:随着生物降解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对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传统的医学金属材料弊端日益显现。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员把焦点集中到以高分子聚乳酸为代表的可降解材料上,旨在脊柱失稳领域寻求新的突破。目的:观察聚乳酸-聚羟基... 背景:随着生物降解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对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传统的医学金属材料弊端日益显现。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员把焦点集中到以高分子聚乳酸为代表的可降解材料上,旨在脊柱失稳领域寻求新的突破。目的:观察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腰椎间融合器在体内的生物力学变化,探讨其治疗脊柱节段失稳的可行性。方法:将42只9月龄猪随机分为2组(n=21),均摘除L4/5椎间盘髓核,实验组在椎间置入充满碎骨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腰椎间融合器,对照组植入自体骨。术后4,12,72周拍摄X射线片观察手术节段的融合情况,通过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检测融合节段的稳定性,组织学观察植骨融合及材料降解情况。结果与结论:(1)影像学检查结果:术后4周,两组动物植骨区均未见融合迹象。术后12周,实验组可见融合器有增大迹象;对照组可见部分骨桥,其中有1例融合。术后72周,实验组可见融合器降解,有1例融合,对照组有2例融合;(2)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术后4周两组在各个状态下的脊柱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72周大部分状态脊柱活动度较4周时显著减小;(3)组织学观察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组材料逐渐降解,新生骨组织生长先快后慢,实现逐步融合,融合效果与对照组相似;(4)结果表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腰椎间融合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除个别状态(左屈)外其力学性能与自体骨相当,最大程度地重建了猪脊柱节段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聚乳酸聚酯 腰椎间融合器 脊柱节段失稳
下载PDF
皮下置管引流及切口预置抗菌薇乔线延期缝合预防腹部Ⅲ类手术切口感染 被引量:18
6
作者 范存静 刘超 +2 位作者 何艳新 申东方 庞志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45-747,共3页
目的:探讨皮下置管引流及切口预置抗菌薇乔线延期缝合对腹部Ⅲ类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将所收集的504例Ⅲ类切口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分成3组:A组(术后彻底冲洗切口后行一期缝合)143例,B组(术后关闭腹膜至腹直肌前鞘后切口预置抗菌薇... 目的:探讨皮下置管引流及切口预置抗菌薇乔线延期缝合对腹部Ⅲ类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将所收集的504例Ⅲ类切口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分成3组:A组(术后彻底冲洗切口后行一期缝合)143例,B组(术后关闭腹膜至腹直肌前鞘后切口预置抗菌薇乔线未缝合)190例,C组(术后皮下放置引流管)171例。比较3组术后切口感染率及切口二期清创缝合率。结果:A组有11例切口感染,感染率为7.69%;B组有4例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11%;C组有3例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75%。3组总体切口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切口感染率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3组切口感染患者二期清创缝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Ⅲ类切口腹部外科手术后预置抗菌薇乔线切口延期缝合及放置皮下引流管的方法可以降低切口感染率,但不能降低感染切口的二期清创缝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伤口感染 延期缝合 抗菌薇乔线 皮下引流管
下载PDF
抗菌薇乔缝线预防胃肠急诊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文坤明 曾庆良 +1 位作者 冯国丽 黄韩冬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1年第9期969-972,共4页
目的评价抗菌薇乔缝线在预防胃肠急诊手术切口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地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09年5月至2010年8月期间共实施的412例胃肠急诊手术患者中随机选择198例患者在关腹时采用抗菌薇乔缝线(抗菌薇乔缝线组),其余214... 目的评价抗菌薇乔缝线在预防胃肠急诊手术切口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地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09年5月至2010年8月期间共实施的412例胃肠急诊手术患者中随机选择198例患者在关腹时采用抗菌薇乔缝线(抗菌薇乔缝线组),其余214例患者采用传统丝线缝合(传统丝线组)。分析2组患者可能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及比较2组切口感染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合并糖尿病、HIV感染、近期内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或类固醇、手术切口类型、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切口感染率在抗菌薇乔缝线组〔3.0%(6/198)〕明显低于传统丝线组〔11.7%(25/214)〕,P<0.001。2组患者按手术切口分组:Ⅲ类切口感染率在抗菌薇乔缝线组〔3.5%(5/141)〕明显低于传统丝线组〔14.3%(22/154)〕,P<0.001。2组患者按手术时间分组:手术时间≥120 min时的切口感染率在抗菌薇乔缝线组〔3.3%(2/60)〕明显低于传统丝线组〔21.2%(11/52)〕,P=0.008。结论抗菌薇乔缝线较普通丝线缝线有助于降低Ⅲ类切口及手术时间≥120 min的胃肠急诊手术的切口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薇乔缝线 胃肠 急诊手术 切口感染
原文传递
生物降解性织膜促进骨缺损愈合 被引量:1
8
作者 曹彤 大野康亮 +1 位作者 代田达夫 道健一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1994年第1期6-7,共2页
骨膜下置入polyglactin 910织膜铺盖兔子胫骨缺损,置膜8周后织膜已被完全吸收.骨缺损被成熟新骨充分修复,形态结构恢复正常。实验显示,骨膜下置入polyglactin 910织膜能促进骨缺损完整愈合修复(P<0.001)。
关键词 胫骨缺损 愈合 骨膜 置入 修复 正常 促进 生物降解性 吸收 形态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