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2006-2007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51
1
作者 张玉忠 王建新 +4 位作者 张凤 任萌 亚合甫·江 于建军 陈新儒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27,I0002-I0009,共33页
2006~2007年,对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进行发掘,清理石筑高台1座、石围居址4座、墓葬12座。高台的主要遗迹为2个使用面。墓葬均有圆形石封堆,有的有人牲和殉牲。出土陶、石、骨、铜质遗物和金银饰品等。墓葬年代约为西汉前期。东黑沟... 2006~2007年,对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进行发掘,清理石筑高台1座、石围居址4座、墓葬12座。高台的主要遗迹为2个使用面。墓葬均有圆形石封堆,有的有人牲和殉牲。出土陶、石、骨、铜质遗物和金银饰品等。墓葬年代约为西汉前期。东黑沟遗址的发掘,对游牧文化聚落遗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东黑沟遗址 游牧文化 聚落遗址 西汉
原文传递
郑洛地区龙山文化遗址预测模型 被引量:17
2
作者 乔文文 毕硕本 +1 位作者 王启富 郭忆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2-174,181,共4页
本文以郑洛地区龙山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点为研究对象,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获得遗址点和非遗址点的相关环境变量,采用二分变量逻辑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建立郑洛地区龙山文化遗址预测模型,并生成遗址点分布概率图。利用Kva... 本文以郑洛地区龙山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点为研究对象,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获得遗址点和非遗址点的相关环境变量,采用二分变量逻辑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建立郑洛地区龙山文化遗址预测模型,并生成遗址点分布概率图。利用Kvamme增益统计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遗址预测模型精度良好,能够揭露遗址的空间分布规律,为田野考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洛地区 聚落遗址 二分变量逻辑回归 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冀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聚落遗址时空分布及环境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振 李佳 +4 位作者 王春玥 李月丛 李冰 张明川 梁剑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74-485,共12页
本文以冀中南地区为研究区,建立了冀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1023处聚落遗址分布特征的数据库,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聚落遗址的遗址域、海拔高程、密度、堆积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研究区聚落遗址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本文以冀中南地区为研究区,建立了冀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1023处聚落遗址分布特征的数据库,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聚落遗址的遗址域、海拔高程、密度、堆积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研究区聚落遗址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冀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到夏商时期,聚落遗址数量、遗址域面积、平均密度均迅速增加,到西周-春秋时期,又迅速降低;连续叠置型遗址以西周-春秋时期所占比例最高。2)自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研究区南部聚落遗址主要分布在较高海拔的太行山山前丘陵盆地(100~500m)(〉46%),西周-春秋时期低海拔冲积平原(〈50m)地区成为遗址数量最多的地区,占总数的48%以上,这种变化响应于全新世大暖期以来研究区气候由温暖湿润逐步向寒冷干燥的发展;但研究区北部一直以0~50m低平原区为聚落遗址的主要分布区,主要受区域地貌及古白洋淀分布范围影响较大。3)以温暖湿润气候为主的新石器时代和夏商时期,聚落遗址分布重心出现在研究区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出现在邯郸武安盆地(84~103个/10000km^2),夏商时期略向北移至邢台南部至邯郸北部地区(171~220个/10000km^2);冷干气候背景下的西周-春秋时期,北方民族南下与研究区南部商人的南迁,以及北部燕国的建立,使得研究区北部海拔〈50m的拒马河中下游低平原成为聚落遗址分布重心(99~121个/10000km^2)。4)自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研究区聚落遗址都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沿太行山山麓呈南北条带状分布特征,东南部平原区受古湖泊及古河流下游改道与泛滥等因素影响始终鲜有聚落遗址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遗址 时空分布 环境演变 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 冀中南地区
原文传递
湖南省历史早期聚落遗址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4
作者 张达 周宏伟 +1 位作者 黄天锋 张广义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63-775,共13页
了解聚落遗址(下简称遗址)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有助于揭示人地关系演变历史。本文基于核密度分析探究新石器时期至商周时期湖南省遗址点空间演变特征,以及遗址时空分布与自然环境、人类经济形态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1)新石器时... 了解聚落遗址(下简称遗址)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有助于揭示人地关系演变历史。本文基于核密度分析探究新石器时期至商周时期湖南省遗址点空间演变特征,以及遗址时空分布与自然环境、人类经济形态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1)新石器时期至商周时期遗址点集中区呈现出洞庭湖西部平原区向洞庭湖东部和湘南地区转变;(2)以洞庭湖为中心的湖盆发育,对湖南新石器至商周时期的遗址点分布影响显著。依据遗址分布模型分析显示高程是影响新石器时期先民选址的决定性要素,离水距离则是影响商周时期遗址分布的主要因素。遗址整体分布演化分析呈现出明显的滨湖平原区向滨河阶地移动的演化特征;(3)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社会组织形式的演进,湖南省域新石器时期至商周时期古人类活动格局呈现出从局部集中向全省扩展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省 历史早期 聚落遗址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西安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文化重心迁移与环境考古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赵晶 冯健 王洋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7-93,共7页
为研究西安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空间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利用GIS中的核密度、方向椭圆、欧式距离等方法,讨论史前遗址分布与高程、坡度、坡向、离水距离四种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而对各因子赋权分级建立模型,推测人地关系演变过程。结果表... 为研究西安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空间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利用GIS中的核密度、方向椭圆、欧式距离等方法,讨论史前遗址分布与高程、坡度、坡向、离水距离四种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而对各因子赋权分级建立模型,推测人地关系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仰韶-庙底沟-龙山三个时期遗址的空间演变规律是:遗址文化重心向"东北,东南"迁移,聚落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2)环境因子与遗址分布的关系:遗址集中在海拔360-540m,坡度小于6°,坡向朝南或偏南,距离水源3km以内的区域。3)人地关系的演变:仰韶、庙底沟遗址在"1-4"等级属优势自然环境的占比远超龙山,该阶段人依赖自然环境生存;"7-10"等级则恰好相反,表明史前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在提升,在环境恶劣的区域也可以生存。三个时期"1"等级的占比在龙山时期增加,表明该时期可能已经存在等级分化,优势资源掌握在拥有一定权力的上层阶级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 聚落遗址 空间分布 模型 人地关系 西安
原文传递
山东省旧石器-商周时期古遗址时空分布及其与水文地貌的关系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帅 邹春辉 +2 位作者 毛龙江 贾鑫 莫多闻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94-1407,共14页
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全面收集区域旧石器-商周时期古遗址数据建立数据库,结合SRTM DEM、SLOPE和SPECT等数据,利用ArcGIS 10.3软件对旧石器至商周时期3338处古遗址与高程、坡度、坡向、濒河度及海岸线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索古遗址时空分... 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全面收集区域旧石器-商周时期古遗址数据建立数据库,结合SRTM DEM、SLOPE和SPECT等数据,利用ArcGIS 10.3软件对旧石器至商周时期3338处古遗址与高程、坡度、坡向、濒河度及海岸线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索古遗址时空分布与水文地貌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文化发展,古遗址在数量上整体上表现为先减后增又减的趋势,空间分布由鲁中南丘陵区→鲁西北平原区→鲁中环西北丘陵区→鲁中山地丘陵区逐渐扩展。2)古遗址主要分布在海拔20~100 m的区域,达到2019个,占比约60.49%;较大面积的古遗址主要分布在海拔100~200 m的区域,达到0.87 km^(2)/个;较小面积的古遗址主要分布在海拔50~100 m区域,为0.47 km^(2)/个。3)古遗址主要分布在坡度0°~3°的区域,达到2824个,占比约84.6%,充分说明坡度较小的区域适宜古人居住;坡向分布在光照较好和光照较差区域的古遗址数量基本相当,但光照较好的古遗址总面积大于光照较差区域约30%,从侧面证明古人选址倾向于光照充足的区域。4)各时期古遗址的濒河性呈先增后减又增的趋势,主要分布在距离水系水平距离3000 m范围内,达到836个,占比约25.04%;古遗址主要分布在5级水系附近,占比约18.0%,与水系级别呈负相关,这与古人取水便捷和水患频发有关。5)在莱州湾南岸和胶州湾环岸地区,古遗址的分布主要受控于黄河三角洲的频繁变动和海平面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遗址 时空分布 水文地貌 山东省
原文传递
冀东地区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聚落遗址分布规律及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春玥 张振 +2 位作者 李月从 李冰 李陈志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7-487,共11页
冀东地区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的中间地带,是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过渡地带,在文化发展与传承中占有特殊地位。本文以冀东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聚落遗址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软件和该地区30 m分辨率的SRTM DEM数据,... 冀东地区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的中间地带,是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过渡地带,在文化发展与传承中占有特殊地位。本文以冀东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聚落遗址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软件和该地区30 m分辨率的SRTM DEM数据,建立了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冀东地区815个古聚落遗址的GIS数据库,对冀东地区聚落遗址分布密度、分布重心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海拔高程、坡度、距河流远近等环境因子对不同时期聚落遗址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聚落遗址分布的平均密度呈稳步上升的趋势,由新石器时代的10.73×10^(-4)个/km^2到青铜时代的58.8×10^(-4)个/km^2;聚落遗址分布重心由燕南丘陵区(30×10^(-4)-36×10^(-4)个/km^2)转移到燕北山地地区(195×10^(-4)-234×10^(-4)个/km^2);(2)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聚落遗址集中分布在距河流中心线3 km以内的区域,但青铜时代3km缓冲区以外的聚落遗址比例升高,濒河性呈减弱趋势;(3)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聚落遗址变迁表现出明显的由低海拔(<50 m)到较高海拔(500-1000 m),由低坡度(<3°)到较高坡度(7°-15°)转移的趋势;(4)环境变化对平原地区聚落遗址的影响远大于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东地区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聚落遗址 环境影响
下载PDF
丹东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聚落遗址空间分布研究
8
作者 张姁 《黑龙江科学》 2023年第9期14-17,共4页
运用ArcGIS软件和DEM数字高程模型对丹东地区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的聚落遗址空间分布特征开展研究,能够考察出不同时期聚落遗址受高程、坡度、坡向、水系4种地理环境影响的程度。研究发现,古人类聚落选址受自然环境制约,新石器时代与... 运用ArcGIS软件和DEM数字高程模型对丹东地区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的聚落遗址空间分布特征开展研究,能够考察出不同时期聚落遗址受高程、坡度、坡向、水系4种地理环境影响的程度。研究发现,古人类聚落选址受自然环境制约,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聚落遗址数量相差不大,遗址点分布均在低海拔区域,且随着地势坡度升高聚落数量逐渐减少。坡向的选择以东、东南、西南居多,坡向分布有均匀化趋势,表明随着时间推移,坡向条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逐渐减弱。两时期的聚落遗址沿河分布,且青铜时代较新石器时代的濒河度有所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东地区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聚落遗址 空间分布
下载PDF
郑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的演变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3
9
作者 毕硕本 周浩 +2 位作者 杨鸿儒 沈香 王军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2479-2485,共7页
针对全球范围内气候环境的变化,研究古时代聚落的演变发展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可深入了解人地关系,为制定聚居决策提供参考。以GIS为研究方法,对郑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时期至龙山时期的995处聚落遗址进行统计,发现其中单一型聚落遗... 针对全球范围内气候环境的变化,研究古时代聚落的演变发展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可深入了解人地关系,为制定聚居决策提供参考。以GIS为研究方法,对郑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时期至龙山时期的995处聚落遗址进行统计,发现其中单一型聚落遗址546处,叠置型聚落遗址449处。单一型聚落遗址的数量变化为增长、下降、迅速增长,聚落遗址重心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移动,这与该地区气候历经的4个不同的变化阶段有着密切关系。在所统计的叠置型聚落遗址中,有11处包含了4个时期的聚落遗址。在裴李岗时期至龙山时期,聚落遗址的叠置系数由小到大,随着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聚落的继承性得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 郑洛地区 新石器时代 聚落遗址 自然环境 聚落演变
下载PDF
广东吴川马飘岭遗址考古发掘简报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锁强(领队) 刘锁强(摄) +1 位作者 朱柯拍(摄) 朱柯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3-113,F0003,共12页
吴川马飘岭遗址于2010年夏秋之际发掘,共计发掘1900平方米,为一处南朝晚期至唐中期的小型聚落遗址。发现的遗迹以袋状坑为主,部分袋状坑内大量堆填贝壳。出土陶器中四系罐、盆、钵等与粤西地区同时期遗址出土遗物较为接近,属于同一考古... 吴川马飘岭遗址于2010年夏秋之际发掘,共计发掘1900平方米,为一处南朝晚期至唐中期的小型聚落遗址。发现的遗迹以袋状坑为主,部分袋状坑内大量堆填贝壳。出土陶器中四系罐、盆、钵等与粤西地区同时期遗址出土遗物较为接近,属于同一考古学文化。瓷器数量较多,碗、碟、豆等为遗址的年代判断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南朝 聚落遗址 俚人文化
原文传递
福建汀江流域新石器—青铜时期聚落遗址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背景 被引量:3
11
作者 邱俊杰 靳建辉 +2 位作者 任永青 左昕昕 李志忠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91-805,共15页
加强区域文化与环境演变之间的关系研究对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文明进程、发展规律及其对于环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汀江流域是客家文化的分布集中区之一,也是中原农耕文化与东南海洋文明的交融区,在研究文化的传承、融合和衍替... 加强区域文化与环境演变之间的关系研究对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文明进程、发展规律及其对于环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汀江流域是客家文化的分布集中区之一,也是中原农耕文化与东南海洋文明的交融区,在研究文化的传承、融合和衍替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整理了汀江流域新石器时期到青铜时期574处聚落遗址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探究了该区域聚落遗址点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各自然地理因素对遗址分布密度的影响程度以及与环境演变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汀江流域新石器时期和青铜时期聚落遗址主要分布在200~500 m的高程范围内;新石器时期遗址在坡向分布上以偏北为主,青铜时期以西和西南为主;两个时期遗址在坡度选择上偏好于3°~7°之间的缓坡;在濒河性方面,各时期遗址均具有逐河而居的特征。(2)在地理探测过程中,自然因素不同的分类办法、分类数量以及不同地理因素对遗址分布的决定力q值产生不同的结果。任意两个地理变量的交互作用对遗址分布所产生的q值,都要大于其中某一变量的作用,表明古人类聚落选址是考虑各自然因素的综合决策结果。(3)区域地貌特征是影响流域聚落遗址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多数遗址分布于流域内的河谷地貌区内。在以全新世“大暖期”为基调的气候背景下,区域气候存在冷暖交替变化特征,这与汀江流域以及福建地区新石器时期以来的人类活动、文化演替等具有密切联系。研究初步建立了区域文化发展序列,并为揭示史前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遗址 客家文化 地理探测器 环境背景 汀江流域
下载PDF
洞庭湖区新石器中晚期聚落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杜心宇 胡希军 +2 位作者 金晓玲 龚维 曹诗怡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2年第6期135-143,共9页
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与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探讨洞庭湖区新石器中晚期聚落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利于深入了解该时期人地关系的演变,对史前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运用ArcGIS分析工具,结合因子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 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与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探讨洞庭湖区新石器中晚期聚落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利于深入了解该时期人地关系的演变,对史前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运用ArcGIS分析工具,结合因子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聚落时空变化规律。得到结论:第一,新石器中晚期聚落倾向于在地势平坦且距水较近的区域分布。气候特征依次表现为大暖期、气温下降、气温回暖、恶化期,聚落集中分布在年降水量1150~1250 mm、等温21~23℃区域。三个文化时期可耕地区域主要分布在坡度0~25°,步行距离0~40 min范围内;第二,工具技艺进步为古人生产、生活及交通提供了便利,聚落文化重心主要为大型聚落城址,且重心由洞庭湖西北向南迁移;第三,聚落选址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聚落规模空间分布受地形位指数和年均降水量因素的影响,并随时间变化地形位指数因素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而年均降水量因素的影响力逐渐增强;第四,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聚落之间的社会矛盾激化,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文化南迁,对长江流域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遗址 新石器中晚期 时空分异 ARCGIS 洞庭湖区
下载PDF
聚落遗址迁移最优路径模拟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宁 杨林 +2 位作者 沈姜威 郑方子豪 杨晴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36-843,共8页
古遗址作为古人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和文化遗存,客观反映了在长期的人地关系相互作用下的地理空间特征及其分异情况,但是由于史前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在聚落迁移或对周边资源探索中更多地考虑自然环境因素,这种行为符合'最优路径&#... 古遗址作为古人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和文化遗存,客观反映了在长期的人地关系相互作用下的地理空间特征及其分异情况,但是由于史前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在聚落迁移或对周边资源探索中更多地考虑自然环境因素,这种行为符合'最优路径'的思想。本文旨在基于考古调查和基础地理数据,模拟构建古人在聚落选择上的迁移最优路径,探讨古人行为模式,重点研究成本数据确定和成本栅格数据的集成方法及最优路径应用分析。以长江中游新石器晚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为连续研究文化期,对其中1200多处遗址的基础地理数据和考古数据进行分析;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距水系距离等自变量,基于二分类逻辑回归模型,构建研究区史前聚落遗址分布模型。为分析聚落群的时空演变,首先基于期望最大化方法(EM算法)和Voronoi方法对聚落遗址数据进行聚类划分聚落群的中心点的确定,选取分布模型中的自然因子系数作为权重计算成本栅格数据,进而模拟聚落遗址按时序迁移的最优路径。研究结果符合古人类在迁移过程中多考虑以最低成本从山谷、丘陵中穿行的基本规律。并对比已探明的聚落遗址信息,验证模拟的最优路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本文提出的方法,避免了人为选择权重生成成本栅格所带来的仅依靠主观因素的局限,提高了考古研究的科学性,其研究方法和结论对于探究史前聚落遗址时空演变规律和人地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遗址 自然因子 迁移 分布模型 最优路径 长江中游地区 时空演变
原文传递
新疆伊吾斯外特昆多遗址2018年调查简报
14
作者 习通源 闫丽敏(文/图) +3 位作者 付一豪(图/摄) 王亚(摄) 任萌 马健 《西部考古》 2020年第1期1-12,共12页
2018年7—8月,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与哈密市文物局、伊吾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伊吾河流域的史前聚落遗址开展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其中,斯外特昆多遗址是伊吾河上游一处山间河谷地带中保存完好、结构清晰的... 2018年7—8月,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与哈密市文物局、伊吾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伊吾河流域的史前聚落遗址开展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其中,斯外特昆多遗址是伊吾河上游一处山间河谷地带中保存完好、结构清晰的中型聚落遗址,遗址内发现有等距分布的房址分布区、独立的墓葬区和较密集的岩画分布点。遗址区地势平坦,视野较开阔,避风向阳,水源充沛,反映的可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定居点。根据遗迹的结构与周边遗址的比较,推测该遗址年代为公元前9—前2世纪。该遗址与伊吾河流域不同地貌环境、不同规模等级的其他聚落遗址在空间上有机联系,为探讨伊吾河流域独特的聚落形态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遗址 家庭 早期铁器时代
原文传递
治沙首在安民:对唐代以来陕北聚落遗址数据的分析
15
作者 张丽洁 潘威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64-168,共5页
通过对陕北唐代以来聚落型遗址的数量、分布等信息的提取,结合历史时期气候冷暖波动情况,对近1300年来的聚落遗址数量和空间发生变化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近1300年来研究区域内聚落遗址数量在不断减少,分布范围在空间上呈现出向毛乌... 通过对陕北唐代以来聚落型遗址的数量、分布等信息的提取,结合历史时期气候冷暖波动情况,对近1300年来的聚落遗址数量和空间发生变化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近1300年来研究区域内聚落遗址数量在不断减少,分布范围在空间上呈现出向毛乌素沙地东南缘靠近的趋势。通过重建大批古聚落遗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变化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其控制性因素可能并非为沙漠化或气候变化,统治者所采取的相关政策可能更为重要。在研究时段内,唐朝对生存于该区域的党项族采取羁縻府州制度进行管理,宋夏对峙时期党项族重视发展农业,宋政府也注意在当地的农业开拓;元明清时期为聚落址减少时期,统治者对研究区多采取封禁管理。管理政策更多成为近1300多年来聚落遗址数量变化的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遗址 沙漠化 人类活动 国家政策
原文传递
明辽东镇北路军事防御聚落遗址破坏原因探析与保护策略
16
作者 赵钧 齐一泓 王飒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433-441,共9页
明辽东镇北路军事防御聚落作为重要且宝贵的建筑遗产,并未得到及时的保护和良好的利用,其遗产价值也在流失。基于1979年末刘谦先生的明辽东镇长城防御体系考察、2007-2008年辽宁省文物局组织开展的辽宁省长城资源调查中北路聚落的时状... 明辽东镇北路军事防御聚落作为重要且宝贵的建筑遗产,并未得到及时的保护和良好的利用,其遗产价值也在流失。基于1979年末刘谦先生的明辽东镇长城防御体系考察、2007-2008年辽宁省文物局组织开展的辽宁省长城资源调查中北路聚落的时状及课题组开展的3次田野考察,对比梳理了明辽东镇北路各级聚落遗址以及体系整体性的破坏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状下北路长城军事防御聚落格局的保护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镇 北路 聚落遗址 破坏原因 保护策略
下载PDF
新疆伊吾甘沟遗址群2017—2018年调查简报
17
作者 习通源 郭方玥(文/图) +6 位作者 付一豪(图/摄) 唐云鹏(摄) 王亚(摄) 肉孜·买合买提 赛依提·依力牙孜 马健 任萌 《西部考古》 2020年第1期13-25,共13页
2017—2018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与哈密市文物局、伊吾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伊吾河流域的史前聚落遗址展开了区域系统考古调查。甘沟遗址群是伊吾河中游两条支流交汇处的一处保存完好的遗址群,发现有以石筑... 2017—2018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与哈密市文物局、伊吾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伊吾河流域的史前聚落遗址展开了区域系统考古调查。甘沟遗址群是伊吾河中游两条支流交汇处的一处保存完好的遗址群,发现有以石筑高台为中心、具有明显军事防御瞭望功能的成组房址,三处独立的墓葬区,以及环台地北垣零散分布的房址及墓葬。该遗址群与伊吾河流域不同地貌环境、不同规模等级的其他聚落遗址在空间上有机联系,为探讨伊吾河流域独特的聚落形态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遗址 沙梁子墓地 早期铁器时代
原文传递
论安徽蒙城尉迟寺史前遗址聚落文化的审美体征
18
作者 张鹏飞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62-64,共3页
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可谓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晚期的聚落遗存,并被誉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其间山清水秀、物阜民丰、人杰地灵,它的发现对于探究豫、鲁、苏、皖等省以及相邻地区的史前聚落形态... 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可谓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晚期的聚落遗存,并被誉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其间山清水秀、物阜民丰、人杰地灵,它的发现对于探究豫、鲁、苏、皖等省以及相邻地区的史前聚落形态及文化面貌皆具有颇高的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城尉迟寺 聚落遗址 文化体征 审美价值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湖南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人居环境适宜度评价
19
作者 杜心宇 胡希军 +3 位作者 金晓玲 曹诗怡 罗紫薇 韦宝婧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1年第3期269-278,共10页
湖南地区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期文化发源地之一,为了更有效地了解新石器时期的人地关系,以高程、坡度、坡向、水体、地貌、土壤和植被类型这7个指标构建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人居环境模糊指数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法确定... 湖南地区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期文化发源地之一,为了更有效地了解新石器时期的人地关系,以高程、坡度、坡向、水体、地貌、土壤和植被类型这7个指标构建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人居环境模糊指数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法确定各要素的权重,在ArcGIS中将各因子的权重值进行加权叠加和综合等级类型分类,最终得到湖南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人居环境适宜度评价结果:宜居度中等以上的区域面积最大,总面积为18.59万km^(2),占湖南省总面积的87.77%;水体权重值占比最高;古人偏爱聚水而居,且集中分布在洞庭湖区域,湘、资、沅、澧周边沿干流分布或在河流的交汇区域分布;适宜度等级较高的遗址类型偏向于丘陵型、台地型和平原型;宜居度中等及以上的遗址多分布在地形较低、朝南、微斜坡、地貌、土壤和植被类型最为丰富的区域。本文可为今后史前聚落遗址分布与自然环境分析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地区 新石器时期 聚落遗址 地理探测器 适宜度评价
下载PDF
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墓 被引量:145
20
作者 杨军 徐长青 +24 位作者 信立祥 张仲立 吴顺清 杜金鹏 胡东波 王亚蓉 焦南峰 杨军 赵文杰 王意乐 田庄 熊峰 管理 胡胜 李文欢 王季华 王上海 潘娅 刘慧中 饶华松 崔涛 赵可明 郭晶 杨小林 李存信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5-62,共18页
海昏侯墓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老裘村民小组东北约500米的螂墩山上,东临赣江,北依鄱阳湖,南距南昌市区约60公里(图一)。2011年3月23日,墩墩山上的一座古代墓葬遭到盗掘,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闻讯后立即派员进行现场勘... 海昏侯墓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老裘村民小组东北约500米的螂墩山上,东临赣江,北依鄱阳湖,南距南昌市区约60公里(图一)。2011年3月23日,墩墩山上的一座古代墓葬遭到盗掘,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闻讯后立即派员进行现场勘查,并及时向国家文物局汇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昌市新建区 海昏侯墓 侯国聚落遗址 西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