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年亚文化的跨文化解读——对《绯闻少女》中美粉丝群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陈霖 李霁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19,共7页
中美粉丝群在同时观看《绯闻少女》时,对剧中代际冲突、情爱冲突、阶层冲突中展现的青年亚文化内容的解读却存在巨大差异,美国粉丝表现出比较充分的认同,中国粉丝则更多地是将其作为一个"他者",建构了自身的文化归属。其根本... 中美粉丝群在同时观看《绯闻少女》时,对剧中代际冲突、情爱冲突、阶层冲突中展现的青年亚文化内容的解读却存在巨大差异,美国粉丝表现出比较充分的认同,中国粉丝则更多地是将其作为一个"他者",建构了自身的文化归属。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的社会在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方面的差异,包括个人价值、家庭伦理、自由精神、社会公正等诸多方面。如此的差异在基于新媒介的跨文化交流中得到暴露的同时也得到理解,从而为相互借鉴、融合、修正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绯闻少女》 粉丝 青年亚文化 文化差异
原文传递
黑暗三人格与青年亚文化行为参与:有遮掩效应的链式中介模型
2
作者 高玮 戴艳 雷鸣 《校园心理》 2023年第5期311-319,共9页
目的探索青年学生群体的黑暗三人格与其参与亚文化活动的行为参与水平(LBP)的关系。方法通过黑暗三联征、集体自尊量表、心理距离量表和青年亚文化行为参与水平问卷,以方便取样对四川省的师范、理工、医学、艺体类8所本专科院校的1200... 目的探索青年学生群体的黑暗三人格与其参与亚文化活动的行为参与水平(LBP)的关系。方法通过黑暗三联征、集体自尊量表、心理距离量表和青年亚文化行为参与水平问卷,以方便取样对四川省的师范、理工、医学、艺体类8所本专科院校的1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通过遮掩效应模型和链式中介模型进行检验。结果①黑暗三人格与LBP和心理融合呈正相关,与集体自尊呈负相关。②黑暗三人格正向预测LBP。③中介模型显示,集体自尊和心理融合在精神病态→LBP路径中具有链式中介作用[β=-0.02,Es=17.65%,t=-3.90,95%CI(0.01,0.03)];自恋→集体自尊与集体自尊→心理融合的路径系数符号相反,集体自尊和心理融合在自恋→LBP路径中具有遮掩效应[β=-0.02,Es=17.70%,t=-3.45,95%CI(-0.04,-0.01)],降低了自恋对LBP的预测;心理融合在马基雅维利主义→LBP路径具有部分中介作用[β=0.03,Es=27.42%,t=2.78,95%CI(0.01,0.06)]。结论不同黑暗人格类型学生参与亚文化群体的心理机制不同,学校应该分类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 遮掩效应 集体自尊 心理融合 青年亚文化
下载PDF
青年网络亚文化的温和抵抗:特质、缘由及审视 被引量:27
3
作者 敖成兵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19年第2期78-84,共7页
青年网络亚文化从中国互联网时代开启的那刻起就悄然衍生。作为青年亚文化的子集,青年网络亚文化是对传统青年亚文化的精神加工和网络再造。随着青年网民的个体化崛起和智媒时代的到来,青年网络亚文化仪式抵抗的温和特质愈发明显,这主... 青年网络亚文化从中国互联网时代开启的那刻起就悄然衍生。作为青年亚文化的子集,青年网络亚文化是对传统青年亚文化的精神加工和网络再造。随着青年网民的个体化崛起和智媒时代的到来,青年网络亚文化仪式抵抗的温和特质愈发明显,这主要是由于青年网络亚文化的风格立异、族群区隔、屡被收编和困境犹存所造成的。青年网络亚文化的温和抵抗方式虽然并不意味着其仪式抵抗精神的渐至消泯,但也要防止青年网络亚文化圈层内部负能量的累积,并警惕青年群体在网络媒介场域里的“精神沉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网络亚文化 风格 区隔 温和抵抗
下载PDF
养成系偶像节目中大学生粉丝的满足、迷失及引导——以《创造101》为例 被引量:13
4
作者 章文宜 代玉玲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43-148,共6页
随着网络社交媒体蓬勃发展,偶像产业的生产机制不断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粉丝参与到偶像成型的过程中。综艺节目《创造101》的火爆,使养成系偶像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通过案例分析和文本调研发现:在偶像养成的过程中,大学生粉丝可以通过三... 随着网络社交媒体蓬勃发展,偶像产业的生产机制不断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粉丝参与到偶像成型的过程中。综艺节目《创造101》的火爆,使养成系偶像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通过案例分析和文本调研发现:在偶像养成的过程中,大学生粉丝可以通过三个层面得到精神满足,即"参与式陪伴"获得情感满足、"自我投射"产生共情和移情、"权利反转"参与造星文本宣传;同时,粉丝也出现了对拟态亲密关系的过度依赖、资本运行游戏中的消费迷失以及网络狂欢中的情绪宣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倡导大学生理性追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增强媒介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成系偶像 青年粉丝亚文化 《创造101》 参与式陪伴 拟态亲密关系
下载PDF
青年亚文化在高校的流行现状及其参与者心理行为特征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高玮 雷鸣 +3 位作者 戴艳 牛丽丽 韩兹莹 蒲禹潼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期177-182,共6页
掌握青年亚文化在高校的流行现状及其参与者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对青年学生价值引领和高校文化治理十分必要。该文采用访谈、调查问卷、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西南地区高校116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分别有94.8%和32.8%的大学生对... 掌握青年亚文化在高校的流行现状及其参与者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对青年学生价值引领和高校文化治理十分必要。该文采用访谈、调查问卷、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西南地区高校116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分别有94.8%和32.8%的大学生对青年亚文化具有中上知晓度和参与度,其中网络亚文化最为流行。青年亚文化群体主要与社会活动、网络社交和个性特质有关。资深参与者具有高网络性、低社会性、低社交性和状态消极的特点,且不同成长背景的大学生参与青年亚文化活动的心理动机与行为表现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校园亚文化 聚类分析 流行现状 “00后”青年大学生 心理行为特点
下载PDF
“躺平主义”的文化构境、叙事症候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77
6
作者 令小雄 李春丽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4-139,共16页
"躺平"现象是一种世界性的青年亚文化现象,近期在国内已成为网络流行语。"躺平主义"是指面对变幻莫测的外界和社会"内卷化"的加速节奏,"躺平主义"者内心依旧保持平静与坚守,并按照"自己... "躺平"现象是一种世界性的青年亚文化现象,近期在国内已成为网络流行语。"躺平主义"是指面对变幻莫测的外界和社会"内卷化"的加速节奏,"躺平主义"者内心依旧保持平静与坚守,并按照"自己的理念"过好"慢生活"的一种态度与行为。"躺平主义"的媒介兴起反映了青年亚文化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特质,"躺平主义"在媒介发酵、流行的过程中成为一种"话语场"的"次生文化现象",激发话语叙事空间的"广场效应",催发人们的话语参与意识。"躺平主义"也体现了弱势青年对社会"内卷化"的一种软性反抗。"我躺故我在"对接"我思故我在",呈现对物质主义宰制下"资本逻辑"加速节奏的反思,同时在反对高消费主义的"物朴"满足感及叙事框架中实现"自我超越"。"躺平主义"者要克服消极懈怠的一面,其在生活压力和工作困难面前伪装的"无奈的积极主义",实质是"消极的自由主义"。其声称"躺平"不动可以减少消费的同时有助于减少浪费,减少"碳足迹",有利于"碳排放"目标的实现,是用一种话语叙事的戏谑风格掩饰自己行动力和执行力的缺失。要加强对"躺平青年"的价值引导和文化引领,助推"躺平主义"变为"起来主义",合力推动青年一代成为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担当者,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躺平 内卷 躺平主义 青年亚文化 文化构境 话语场
下载PDF
从“迷妹”到“小粉红”:新媒介商业文化环境下的国族身份生产和动员机制研究 被引量:73
7
作者 王洪喆 李思闽 吴靖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3-53,共21页
"帝吧出征"事件在媒介舆论场中引起的震惊体验,刷新了文化精英和学界对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网络亚文化人群的认识,也带出了过往中国互联网和民族主义研究的理论和认知盲点。本研究从这一盲点出发,通过历史梳理,以及针对这一... "帝吧出征"事件在媒介舆论场中引起的震惊体验,刷新了文化精英和学界对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网络亚文化人群的认识,也带出了过往中国互联网和民族主义研究的理论和认知盲点。本研究从这一盲点出发,通过历史梳理,以及针对这一人群的在线多址民族志与生活史访谈为主要研究工具,尝试发展出一套"中层解释"——后现代商业文化语境下知情的民族主义者,用以描述在新媒体和流行文化工业环境下,更为丰富和复杂的文化与集体身份生产机制,同时,结合宏观的结构和历史化要素,讨论其未来可能的流变、潜能及限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民族主义 、青年亚文化、 粉丝 、商业爱国主义
原文传递
VLOG:短视频下一个爆发点——基于B站的热门Vlog视频内容生产策略分析 被引量:50
8
作者 吴洪莉 刘梦娇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129-132,共4页
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信息传播技术的创新、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社交平台短视频的风靡,让年轻一代进入了以视觉化传播为主的微视频时代。创作自己感兴趣的视频内容并分享,已经成为现代青年人一种消费习惯。本文基于对分发在B站上播放量... 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信息传播技术的创新、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社交平台短视频的风靡,让年轻一代进入了以视觉化传播为主的微视频时代。创作自己感兴趣的视频内容并分享,已经成为现代青年人一种消费习惯。本文基于对分发在B站上播放量超过30万次的视频,进行内容生产分析,解析Vlog的概念、现状等,探析Vlog视频内容生产策略,为挖掘有价值的视频内容,提升Vlog在短视频市场的竞争力和生产力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log 内容生产 青年亚文化
下载PDF
反文化、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 被引量:34
9
作者 胡疆锋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1期108-112,共5页
青年亚文化与反文化、大众文化既相互区别,又密切相关。在研究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时,有必要结合当代亚文化现象,对亚文化、大众文化、反文化这三个概念进行甄别,发掘其历史性及其特质,作出新的判断。
关键词 青年亚文化 反文化 大众文化
下载PDF
青年亚文化主体的“象征性权力”表达——论新世纪中国喜剧电影的美学嬗变与文化意义 被引量:35
10
作者 陈旭光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2-116,共5页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喜剧电影尤其是青年喜剧电影有自己的艺术、美学和文化特点。本文从类型性和青年亚文化等角度,在新世纪文化背景和电影类型生产格局中论述喜剧电影的特点,分析主要的喜剧电影形态或亚类型。新世纪以来的青年喜剧电影,...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喜剧电影尤其是青年喜剧电影有自己的艺术、美学和文化特点。本文从类型性和青年亚文化等角度,在新世纪文化背景和电影类型生产格局中论述喜剧电影的特点,分析主要的喜剧电影形态或亚类型。新世纪以来的青年喜剧电影,具有青年文化特性,是青年亚文化主体的"象征性权力"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剧电影 青年喜剧电影 类型 类型性 青年亚文化 象征性权力
原文传递
“佛系”亚文化的动向、样态与社会观照 被引量:33
11
作者 蒋建国 李颖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8-133,140,共7页
"佛系"一词近来频繁出现于各媒介平台中,受到舆论广泛关注。"佛系"亚文化具有三大新趋向——弱风格化,身份模糊,以及以话语创造、意义争夺为核心的温和式反抗。佛系话语也折射出青年人的社会心态与价值认同。社会... "佛系"一词近来频繁出现于各媒介平台中,受到舆论广泛关注。"佛系"亚文化具有三大新趋向——弱风格化,身份模糊,以及以话语创造、意义争夺为核心的温和式反抗。佛系话语也折射出青年人的社会心态与价值认同。社会压力、媒体营造的焦虑环境以及预设的命运影响青年人的"佛系"情绪。不可否认,主张一切随缘的"佛系心态"能舒缓一些青年的现实压力,但也需要警惕青年网民的原子化孤独、自我矮化、虚无主义以及懒人心态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系” 青年亚文化 社会心态 情感治理
原文传递
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的变迁 被引量:28
12
作者 邵蕾 《当代青年研究》 2012年第5期16-22,共7页
青年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和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或支配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的附属性文化方式,体现了青年人特有的反抗、冲突、另类以及身份认同的困惑。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在新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具有即时性、跨文化等特点,具有... 青年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和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或支配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的附属性文化方式,体现了青年人特有的反抗、冲突、另类以及身份认同的困惑。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在新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具有即时性、跨文化等特点,具有匿名交流、张扬个性等虚拟空间特征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给青年亚文化带来了多元化变迁。在新媒体的语境下,"粉丝团"、"恶搞《新贵妃醉酒》MV"、"火星文"等实例展现了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青年亚文化 粉丝团 恶搞短片 火星文
下载PDF
符号化表演:网络空间丧文化的批判话语建构 被引量:27
13
作者 李欣 彭毅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0-67,共18页
本文立足于戈夫曼拟剧论,借鉴伯明翰学派"风格"理论,综合运用文本分析、互联网田野以及批判式话语分析的方法对网络空间中具有高度表演意味的"丧文化"话语特征进行探究。青年群体利用新技术通过网络文本的拼贴、戏... 本文立足于戈夫曼拟剧论,借鉴伯明翰学派"风格"理论,综合运用文本分析、互联网田野以及批判式话语分析的方法对网络空间中具有高度表演意味的"丧文化"话语特征进行探究。青年群体利用新技术通过网络文本的拼贴、戏仿与同构,在网络空间的虚拟剧场中以带有悲观消极意味的文字、图片、表情包、音乐等为舞台道具进行表演,以一种批判的方式进行话语建构,是温和的抵抗和协商。丧文化解构了主流文化对年轻人奋斗进取、积极向上的价值期许,重构出"积极向丧"的群体价值认同。他们用"丧格言"和"反鸡汤"戏仿并消解了主流的"心灵鸡汤",以"丧"或"佛"的态度传达了内心感受与集体情绪。以精心设计后的"颓废无力、悲伤沮丧"的网络前台表演实现自我修复,从而最终达到在现实世界的满血复活。可以说,丧文化是一场成功的"偷猎",成为一种独具风格的网络青年亚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文化 网络剧场 批判话语分析
原文传递
英国伯明翰学派早期亚文化研究探微 被引量:13
14
作者 陆道夫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36-40,共5页
亚文化研究是伯明翰学派早期最有影响力的研究之一,它奠定了早期伯明翰学派在西方学术界的地位。通过运用社会学、人类学中的民族志学、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等理论方法,学派成员把研究的焦点放在“亚文化”的建构过程、亚文化群体与母体文... 亚文化研究是伯明翰学派早期最有影响力的研究之一,它奠定了早期伯明翰学派在西方学术界的地位。通过运用社会学、人类学中的民族志学、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等理论方法,学派成员把研究的焦点放在“亚文化”的建构过程、亚文化群体与母体文化的关系、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亚文化之间进行“对抗”与“收编”的历史过程。保罗·威利斯、迪克·赫伯狄格和安吉娜·麦克萝碧等人的研究成果代表了伯明翰学派早期亚文化研究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明翰学派 亚文化 青少年亚文化 主流文化 抵抗
下载PDF
后浪:代际更迭与我国当代青年亚文化的转向 被引量:21
15
作者 曾一果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52-63,共12页
从对B站《后浪:献给新一代的演讲》所引发的代际冲突的思考中,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在代际演进的时代环境中我国当代青年亚文化四个方面的文化转向——技术转向、价值转向、资本转向和审美转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来的种种青年亚文... 从对B站《后浪:献给新一代的演讲》所引发的代际冲突的思考中,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在代际演进的时代环境中我国当代青年亚文化四个方面的文化转向——技术转向、价值转向、资本转向和审美转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来的种种青年亚文化,跟20世纪60年代欧美青年亚文化有着本质的差异,并且由于城市化、全球化在我国不同地区发展程度的不同,有必要将不同时期的青年亚文化置于一种“多层次的协商关系结构”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这样的“多层次的协商关系结构”突破了伯明翰青年亚文化理论“抵抗/收编”的简单关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浪/前浪 代际更迭 青年亚文化 改革开放 不确定时代
下载PDF
从价值冲突到价值整合——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现象解读 被引量:18
16
作者 黄汀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0-154,共5页
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价值冲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个人主义价值观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冲突、个人价值选择多样性与社会要求统一性的冲突、此岸肉体价值和彼岸精神价值的冲突。对待这种冲突,一是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引导和整... 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价值冲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个人主义价值观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冲突、个人价值选择多样性与社会要求统一性的冲突、此岸肉体价值和彼岸精神价值的冲突。对待这种冲突,一是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引导和整合;二是要切实建构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价值观体系;三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亚文化 价值冲突 价值整合
下载PDF
“内卷”、“佛系”、“躺平”:概念演进、边界层序及矫治策略——基于文化哲学视域的诠解 被引量:16
17
作者 令小雄 王亚妮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0-148,共19页
“内卷”、“佛系”、“躺平”等语词变迁表征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呈现样态和心路历程。文本通过文化哲学、文化社会学和文化心理学视角论析近年来青年亚文化概念的流变、内质嬗变及边界变迁,由此可知,亚文化游弋与社会心理结构审视中文化... “内卷”、“佛系”、“躺平”等语词变迁表征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呈现样态和心路历程。文本通过文化哲学、文化社会学和文化心理学视角论析近年来青年亚文化概念的流变、内质嬗变及边界变迁,由此可知,亚文化游弋与社会心理结构审视中文化哲学、文化社会学构境和新媒介技术赋能的“游牧特质”。新媒介形塑力和传播导向改变了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链接和话语叙事方式。在新媒介技术赋权、赋能背景下,实体“内卷”行为塑造中平台资本的现实逻辑蕴含精准的数字“脚印”,在数字化“凝视”中拥有大数据算法的“上帝视角”,使“内卷”无所遁形。“佛系主义”、“躺平主义”诠释的网络青年亚文化泛娱乐化、语言非合作运动、虚拟现实等消极因素,给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带来冲击和挑战,元宇宙为现实世界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在技术构境和寻求心理安全感上提供一种文化预设或“配置”。“内卷”是动因机制,“佛系”、“躺平”是引发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构建网络青年亚文化生态的“绿水青山”及引导当代青年亚文化群体打破文化隔阂、促进跨圈融合或“破圈”,使其向主流文化归拢,需要文化主流意识的深度参与及社会机制正向引领和全面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卷 佛系 躺平 青年亚文化 数字化凝视 文化哲学
下载PDF
网络祈愿:幸运游戏、精神走私与认同困境 被引量:17
18
作者 蒋建国 杨盼盼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8-75,F0003,142,143,共11页
近来,网络转发祈愿行为频繁出现于各社交媒体中,受到舆论广泛关注。网络转发祈愿是一场关于幸运符号的游戏行为,具有一定的功利诉求,与传统宗教信仰仪式有着极大的差异,它体现出当代青年人身份焦虑以及价值迷茫。网络转发祈愿迎合了当... 近来,网络转发祈愿行为频繁出现于各社交媒体中,受到舆论广泛关注。网络转发祈愿是一场关于幸运符号的游戏行为,具有一定的功利诉求,与传统宗教信仰仪式有着极大的差异,它体现出当代青年人身份焦虑以及价值迷茫。网络转发祈愿迎合了当代青年网民的情感与娱乐需求,又在传播过程中发展成为新的亚文化现象,在转发互动过程中体现的精神走私与个人主义倾向值得我们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祈愿 身份焦虑 精神走私 青年亚文化
原文传递
我国网络青年“丧文化”的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被引量:15
19
作者 萧子扬 叶锦涛 马恩泽 《北京青年研究》 2019年第1期53-60,共8页
"丧文化"是一种新兴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带有负面、消极和颓废等色彩。该文化的流行反映了我国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嬗变,给新时期我国青年良好、健康价值观的形成和培育带来重大挑战,因此,需要给予重视,并加以引导。本文运用文... "丧文化"是一种新兴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带有负面、消极和颓废等色彩。该文化的流行反映了我国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嬗变,给新时期我国青年良好、健康价值观的形成和培育带来重大挑战,因此,需要给予重视,并加以引导。本文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我国网络青年"丧文化"研究的现有成果进行梳理,重点考察"丧文化"的定义和内涵、"丧文化"的主要原因和对策等内容,并对我国网络青年"丧文化"研究进行述评和展望。当前我国"丧文化"研究主要存在六大问题:第一,概念已经初具雏形,但不易操作化;第二、研究视角狭窄,单纯就事论事,缺乏宏观、思辨的研究策略;第三、尚未引起思想政治教育等有关学科的重视,跨学科研究有待加强;第四、量化研究缺乏,需要引入大数据方法;第五、注重线上青年群体的研究,忽视了"丧文化"在线上、线下的差异;第六、问题视角占主导,忽略了"丧文化"具有正向价值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文化 网络流行语 青年亚文化 社会心态 价值观
下载PDF
祛魅与超越:网络泛娱乐主义思潮下的青年亚文化审视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杨宇辰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2期201-208,共8页
网络泛娱乐主义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将娱乐化表达作为公共话语方式、将娱乐价值视为最高文化价值的新社会思潮。网络化生存的青年群体是网络泛娱乐主义生成和流变的主要群体基础。作为一种价值标准、精神理念和思维方式,网络泛娱乐主... 网络泛娱乐主义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将娱乐化表达作为公共话语方式、将娱乐价值视为最高文化价值的新社会思潮。网络化生存的青年群体是网络泛娱乐主义生成和流变的主要群体基础。作为一种价值标准、精神理念和思维方式,网络泛娱乐主义在认知理性、社会共识、文化精神等多个维度赋魅青年亚文化。网络泛娱乐主义与青年亚文化具有心理上的契合性、意识形态上的关联性、思维逻辑上的贯通性,这构成了网络泛娱乐主义赋魅青年亚文化的逻辑依据。但独特的文化品质决定了青年亚文化有着挣脱网络泛娱乐主义赋魅的内在动力。实现青年亚文化对网络泛娱乐主义的祛魅与超越,要将文化产业的外在治理与供给侧产业升级、消费侧思想价值引领相结合,探索主流文化框架下的娱乐文化与青年亚文化良性互动、和谐共生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泛娱乐主义 青年亚文化 祛魅 超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