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问西东》的青春叙事和历史书写 被引量:21
1
作者 孙柏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3-56,共4页
《无问西东》是一部青春题材影片,对它的理解应该放置在现代中国的青春叙事传统里考察。无论是用青年的个人成长来隐喻新中国诞生这样的"民族寓言",还是新时期以后强调个人主体化进程受挫而形成的"青春残酷物语",... 《无问西东》是一部青春题材影片,对它的理解应该放置在现代中国的青春叙事传统里考察。无论是用青年的个人成长来隐喻新中国诞生这样的"民族寓言",还是新时期以后强调个人主体化进程受挫而形成的"青春残酷物语",以至因应当下社会向上流动空间狭窄和阶层固化的现实而出现的"没有青春的青春叙事",都在这部影片里有不同层面的折射映现。而这种青春叙事所承载的历史书写,则因明显的意识形态偏颇而造成严重扭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叙事 主体化 民族寓言 青春残酷物语 清华大学
原文传递
自我之舞——20世纪青春叙事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7
2
作者 徐岱 李娟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64-71,共8页
作为小说叙事的一种,青春叙事有着悠久的传统,20世纪青春叙事更因其独特的风格和别致的形态而受到研究者的重视。青春叙事不仅关乎叙事题材,还是一种价值载体和生命态度。20世纪青春叙事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感觉文化和身体元素的偏爱。... 作为小说叙事的一种,青春叙事有着悠久的传统,20世纪青春叙事更因其独特的风格和别致的形态而受到研究者的重视。青春叙事不仅关乎叙事题材,还是一种价值载体和生命态度。20世纪青春叙事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感觉文化和身体元素的偏爱。在叙事策略上,20世纪青春叙事常运用固定式内聚焦模式、第一人称叙事以及独白话语,但在细节上又表现出对这些策略的偏移,如叙述视角的伪固定性,人称机制的虚无化以及价值立场的真空。溯其根源,在于作为叙述主体的"自我"的文化虚无主义本质与传统的青春叙事相比,体现出鲜明的"拒绝成长"的时代特征和文化色彩。这是20世纪特有的声音,却在青春期这一特殊的人生阶段中得到强有力的张扬。在这个意义上,20世纪青春叙事不仅有着类别叙事的特征,还体现了选择与虚无、反抗与绝望的时代之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叙事 叙述模式 叙述人称 叙述话语
下载PDF
非虚构写作中青年叙事的表现、成因及应对策略——基于“真实故事计划”的分析
3
作者 师玉瑶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29-135,共7页
“真实故事计划”公众号借非虚构写作的东风发展迅速,虽然其中不乏彰显青年生命力量的作品,但消极表现依旧不容忽略。创作群体上呈现出“安全缺失”“游戏人生”的消极状态,叙事上也出现了消极表征,此类叙事在媒体上的热度足以引起社会... “真实故事计划”公众号借非虚构写作的东风发展迅速,虽然其中不乏彰显青年生命力量的作品,但消极表现依旧不容忽略。创作群体上呈现出“安全缺失”“游戏人生”的消极状态,叙事上也出现了消极表征,此类叙事在媒体上的热度足以引起社会对非虚构写作平台的青年叙事以及中国青年发展的关注。基于此,以该平台的非虚构作品为样本,对“真实故事计划”的群体状态与叙事表征进行研究,探讨非虚构写作中青年叙事表征的成因,发现此类叙事与议题选择、情绪传播、流量生成均存在密切关系。因此提出建议:媒体应自觉反思,承担责任;青年应保持理性,自救自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写作 青年叙事 “真实故事计划”
下载PDF
困境中求索——梁帅小说创作论
4
作者 满蛟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00-103,共4页
梁帅小说以乡镇和都市生活为题材,以20世纪末为时代背景,通过先锋实验的叙事传达出青春的迷惘、欲望的挣扎等主题。小说中的人物在苦闷和困境中执着寻找生命的真实意义,而作家也在不停地追寻过程中探索了生命的各种可能,提供了理解和把... 梁帅小说以乡镇和都市生活为题材,以20世纪末为时代背景,通过先锋实验的叙事传达出青春的迷惘、欲望的挣扎等主题。小说中的人物在苦闷和困境中执着寻找生命的真实意义,而作家也在不停地追寻过程中探索了生命的各种可能,提供了理解和把握生活经验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叙事 先锋写作 迷惘情绪
下载PDF
电影《青春变形记》:个体变形、规训反叛与镜像审视 被引量:3
5
作者 先勇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17-25,共9页
皮克斯出品的动画电影《青春变形记》以青少年在青春期中的成长变化为蓝本,通过设置象征符码来隐喻个体生理与心理变化,并创制多层空间来揭示成长过程中的多重个体特征,最终经由对镜凝视行为映现主体与他人的和解以及自我认同,使得观众... 皮克斯出品的动画电影《青春变形记》以青少年在青春期中的成长变化为蓝本,通过设置象征符码来隐喻个体生理与心理变化,并创制多层空间来揭示成长过程中的多重个体特征,最终经由对镜凝视行为映现主体与他人的和解以及自我认同,使得观众在轻快幽默的青春叙事中实现了与故事角色的成长。此外,剧作通过仪式与旅行过程,宣告了全球化浪潮下成长的开放性特征,这也使得认同具备了开放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叙事 空间叙事 成长体认 传统文化 全球化
下载PDF
从“残酷青春”到“微笑青春”——网络时代青春叙事的转变 被引量:1
6
作者 孙晴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7期131-135,共5页
青春文学以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为主题,谱写一代代青春之歌,在网络文化和网络语境中成长起来的“80后”作家的“残酷青春”叙事现今已不再符合读者的审美趣味。日益加剧的狂欢化、游戏化的网络消费文化,泛娱乐化的碎片阅读,在后现代语境文... 青春文学以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为主题,谱写一代代青春之歌,在网络文化和网络语境中成长起来的“80后”作家的“残酷青春”叙事现今已不再符合读者的审美趣味。日益加剧的狂欢化、游戏化的网络消费文化,泛娱乐化的碎片阅读,在后现代语境文学逐步走向产业化的浪潮中,“微笑青春”小说以轻松幽默的笔调书写青春,为深陷现实和媒介焦虑中的读者大众解压,成为青春叙事的新转向。青春网络作家缺乏生活经验,大都只困于个体经验的“小我”创作之中,缺乏“大我”精神,其叙事或过于残酷,或过于美好,作品的真实性有待推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酷青春 微笑青春 青春叙事 转变
下载PDF
张贤亮的文学创作:从青春期诗歌到青春期小说 被引量:1
7
作者 奥.罗季奥诺娃 阎国栋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29,共6页
张贤亮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青春叙事"在他的创作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位置。本文以张贤亮的几部代表作为分析对象,结合他的个人人生经历和时代,指出思想和肉体的压抑与其文学创作的深层关系。
关键词 张贤亮 青春叙事 性压抑
原文传递
空间批评视域下《家》的女性成长 被引量:1
8
作者 高原 曹颖哲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05-108,共4页
以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批评理论为支撑,分别从物理空间的位移、社会空间的拓展、心理空间的蜕变三个空间维度剖析身处种族、文化、性别边缘地位的黑人女性茜的艰辛成长,探讨茜由身份迷失,自我价值认知困顿到最终顿悟成长,重拾民族... 以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批评理论为支撑,分别从物理空间的位移、社会空间的拓展、心理空间的蜕变三个空间维度剖析身处种族、文化、性别边缘地位的黑人女性茜的艰辛成长,探讨茜由身份迷失,自我价值认知困顿到最终顿悟成长,重拾民族文化身份,重建自身价值,实现自立自强的成长历程。展现了黑人女性的成长与空间的互动关系,彰显黑人女性勇于打破空间的束缚与限定,在民族文化的指引下完成独立人格的蜕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批评 女性成长 《家》
下载PDF
重论梁晓声知青小说的青春叙事
9
作者 江涛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117-123,共7页
中国当代文学的"青春叙事"始于理想主义高涨的20世纪80年代的知青文学,知青作家们用文学的笔触纪录了知青岁月里共和国一代人青春的阵痛与无悔的双重影像。其中,梁晓声是北大荒知青的重要代言人,他创作了大量以北大荒知青生... 中国当代文学的"青春叙事"始于理想主义高涨的20世纪80年代的知青文学,知青作家们用文学的笔触纪录了知青岁月里共和国一代人青春的阵痛与无悔的双重影像。其中,梁晓声是北大荒知青的重要代言人,他创作了大量以北大荒知青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并形成了以死亡为点、以悲壮为线、以青春为轴的叙事风格。作为一个有争议的作家,他的青春证词却也在当下引发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来自于"入场式"研究的肯定和赞美,另一种是"离场者"的质疑和批判,这种争议背后除了源自于阐释者各自研究视野的分歧和理论结构的差异之外,最深层的原因,其实是对梁晓声创作中"非逻辑的逻辑"的理解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晓声 北大荒 知青文学 青春叙事 理想主义
下载PDF
《黑处有什么》:青春叙事与时代假面
10
作者 朱文哲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02-104,共3页
由王一淳编剧并导演的电影《黑处有什么》假商业悬疑之名与青春叙事之形,而行社会写实之实,为当代中国独立电影冲破商业巨制的重围树立了典范。影片通过巧妙的叙事艺术,重新审视存留在少女青春记忆中的20世纪90年代,并在揭开时代残酷侧... 由王一淳编剧并导演的电影《黑处有什么》假商业悬疑之名与青春叙事之形,而行社会写实之实,为当代中国独立电影冲破商业巨制的重围树立了典范。影片通过巧妙的叙事艺术,重新审视存留在少女青春记忆中的20世纪90年代,并在揭开时代残酷侧面的同时警醒当下观者,颇令人回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处有什么》 独立电影 青春叙事 时代假面
下载PDF
新生代电影导演的新青春叙事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晖 艾志杰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3-151,共9页
新生代电影导演在创作青春电影之时,与第六代电影导演的青春叙事呈现出继承、改写与新变的关系,是一种"新青春叙事"。具体表现为:以纠结于青春的"西西弗斯"为对象,在继承对"残酷青春"状态的摹写中呈现&qu... 新生代电影导演在创作青春电影之时,与第六代电影导演的青春叙事呈现出继承、改写与新变的关系,是一种"新青春叙事"。具体表现为:以纠结于青春的"西西弗斯"为对象,在继承对"残酷青春"状态的摹写中呈现"假定性失忆"和"替代性转移"的新气质;以"悬而未决"的仪式抵抗为故事情节内核,通过回答"怎么做?",对第六代导演反复探讨的"为什么?"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回应和改写;受商业语境、大众文化以及国际交流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叙事呈现出资本符号化、喜剧性表达和跨地域书写等时代特征,具有新变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电影导演 新青春叙事 继承 改写 新变
下载PDF
青年叙事闭锁及其叙事赋能 被引量:1
12
作者 包宏伟 杨晓霖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2年第12期1364-1370,共7页
生命健康叙事语境中,叙事闭锁被认为是“生命叙事进程的断裂或是停滞”。叙事闭锁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叙事闭锁者的人生故事往往提前结束或处于无法更新的停滞状态。青年阶段会经历三种叙事关系断裂的危机,分别是身份定位、社... 生命健康叙事语境中,叙事闭锁被认为是“生命叙事进程的断裂或是停滞”。叙事闭锁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叙事闭锁者的人生故事往往提前结束或处于无法更新的停滞状态。青年阶段会经历三种叙事关系断裂的危机,分别是身份定位、社会和家庭叙事关系的断裂,这是造成青年叙事闭锁的重要原因。通过分析文学作品和临床实践中典型的青年叙事闭锁者的特征及表现,旨在引起更多研究者关注青年群体的叙事闭锁现象,了解叙事赋能的重要意义,帮助他们提升叙事素养,重启新的生命体验,从而由内到外突破闭锁,实现主体的身心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素养 青年叙事闭锁 叙事赋能 生命体验
下载PDF
在个人与社会之间:《敕勒川年华》叙事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亚秋 《中国研究》 2022年第1期183-203,341,共22页
自传体小说《敕勒川年华》包括三个彼此关联的主题:知青的使命感、忏悔记忆以及社会主体性的凸显。知青的述说不再呈“自我中心主义”,在“他者”视角的观照下,“知青苦难说”弱化。知青的“忏悔”也是在清理一部分社会和文化的痼疾,以... 自传体小说《敕勒川年华》包括三个彼此关联的主题:知青的使命感、忏悔记忆以及社会主体性的凸显。知青的述说不再呈“自我中心主义”,在“他者”视角的观照下,“知青苦难说”弱化。知青的“忏悔”也是在清理一部分社会和文化的痼疾,以及某部分深层自我;通过讲述罪责,知青个体获得清明。对他者主体性的承认和尊重,也成就了知青个体的人格。“他者主体性”是主体视角下的社会和文化,并不是外在的纯粹客体;它需要经由主体的“体认”。对于“个体如何适应社会”的问题,尤其需要关注个体的“体认”过程。唯有立足于此,个体人格才会在社会和个体之间取得一种平衡,从而在个体修养和社会教育之间找到恰当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青叙事 使命感 社会主体性 自我认知
下载PDF
知青叙事里的“他者”和“局外人”——以张承志和《黑骏马》中的白音宝力格为例
14
作者 李忠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85-88,共4页
知青叙事中塑造了许多“他者”和“局外人”形象,尤以作家张承志和其作《黑骏马》中的主人公白音宝力格最为明显。通过文本细读法,从“自我书写的‘他者’——找寻存在的‘局外人’——‘他者’和‘局外人’的精神复归”的过程来分析张... 知青叙事中塑造了许多“他者”和“局外人”形象,尤以作家张承志和其作《黑骏马》中的主人公白音宝力格最为明显。通过文本细读法,从“自我书写的‘他者’——找寻存在的‘局外人’——‘他者’和‘局外人’的精神复归”的过程来分析张承志的经历和展示《黑骏马》中的白音宝力格的情感经历,研究知青叙事里的“他者”和“局外人”形象,对于重返知青叙事、理解张承志作品的生命意识和人性关怀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青叙事 他者 局外人 精神复归
下载PDF
近年来国产电视剧中的青春叙事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磊 杜莹杰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93-198,共6页
近年来国产电视剧中的青春叙事倾向一方面是在国家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时时劝勉的背景下出现,另一方面也是在电视媒体试图吸引青年收视群体的市场诉求下被驱动。"训导型"青春叙事在塑造青年价值楷模、引领青年精神成长方面... 近年来国产电视剧中的青春叙事倾向一方面是在国家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时时劝勉的背景下出现,另一方面也是在电视媒体试图吸引青年收视群体的市场诉求下被驱动。"训导型"青春叙事在塑造青年价值楷模、引领青年精神成长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呈现型"青春叙事真实地反映了青年生活中所遭逢的困顿不易;"造梦型"青春叙事用离奇、世俗铺陈剧集,迎合观众的功利期待。观众期待更具实践指导意义、更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电视剧 青春叙事 训导型 呈现型 造梦型
原文传递
青春叙事的审美伦理悖思
16
作者 黄琴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17年第6期53-57,共5页
当今,青春叙事成为消费领域中最主要的诉求和策略之一,从伦理悖论的角度对青春叙事、青春审美进行观照是一种主要的研究视角。视觉化消解了青春真实,实际上青春已经沦为商品符号,青春审美成为消费的精神标签;在社会期待和自我青春建构... 当今,青春叙事成为消费领域中最主要的诉求和策略之一,从伦理悖论的角度对青春叙事、青春审美进行观照是一种主要的研究视角。视觉化消解了青春真实,实际上青春已经沦为商品符号,青春审美成为消费的精神标签;在社会期待和自我青春建构的过程中,青春一直在主流意识形态和个人成长的边缘徘徊,无法独立;镜像青春只是青春怀旧的投射,无法破解青年们的现实伦理困境。然而,人们对青春叙事聚合与疏离的不同表现正是对青春审美伦理判断的建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叙事 青春审美 伦理悖论
下载PDF
青年娱乐叙事与国家认同建构:B站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盛芳 蔡越芳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12-115,共4页
B站精准地抓住当代青年的眼球,通过创新大胆的视频内容及弹幕服务,成功地在青年娱乐叙事之上建构国家认同,激发民族精神,在轻松的氛围中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传统文化,积极实施良性的引导。
关键词 B站 青年娱乐叙事 认同 主流意识形态
下载PDF
“呼愁”之伤——“80后”作家笔下的城市青春叙事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潇 顾玮 《太原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97-101 119,共6页
"80后"作家的青春写作以城市记忆作为写作资源。在政策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加速的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中国的城市面貌,后现代文化和青年亚文化、大众传媒和文化工业等深深影响了"80后"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改... "80后"作家的青春写作以城市记忆作为写作资源。在政策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加速的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中国的城市面貌,后现代文化和青年亚文化、大众传媒和文化工业等深深影响了"80后"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改变了文学生产机制。"80后"作家的城市青春书写体现出独特的城市经验,充满了青春的"呼愁"之伤,承载了他们对爱情的追寻和追寻不得的忧伤;由中国社会变迁、西方文化涌入带来的文化震惊与心灵失衡感带来的忧伤;无法实现理想生活,无法接近信仰、梦想的忧伤。"80后"作家的城市青春叙事中看得见的是城市中的物质细节,看不见的是"80后"作家对城市的思考与反思,以及对成长的宣泄与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后”作家 呼愁之城 城市青春叙事
下载PDF
褪“红”的后知青叙事:浅论王松的中短篇小说
19
作者 雷淑英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1期69-71,共3页
王松的中短篇小说充满对后知青的关注、传奇性的叙事和个人体验的记忆,但他不是对集体记忆和公共话语的浪漫青春回忆,而是褪去了红色——抛却了国家民族意识形态进行的最艰难的人性描写。他的作品往往借对教师的批判剖析儿童痛苦的成长... 王松的中短篇小说充满对后知青的关注、传奇性的叙事和个人体验的记忆,但他不是对集体记忆和公共话语的浪漫青春回忆,而是褪去了红色——抛却了国家民族意识形态进行的最艰难的人性描写。他的作品往往借对教师的批判剖析儿童痛苦的成长经历,通过对动物的莫名死亡来审视那个特殊历史中生命的脆弱、人类邪恶的力量和人性的堕落,文字中炫目的血痕更触目惊心,引人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松小说 生命意识 后知青叙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