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37
1
作者 邵秋玲 解小丁 李法曾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947-951,共5页
对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进行了研究分析 ,该区系具有以下特点 :组成植物区系成分的种类比较少 ,计有 43科、1 2 3属、1 93种 ;温带性质明显 ,温带分布型属占总属数的 54.7% ;植物成分以草本植物为主 ,自然分布的木本植... 对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进行了研究分析 ,该区系具有以下特点 :组成植物区系成分的种类比较少 ,计有 43科、1 2 3属、1 93种 ;温带性质明显 ,温带分布型属占总属数的 54.7% ;植物成分以草本植物为主 ,自然分布的木本植物只有草麻黄 (Ephedra sini-ca)、柳 (Salix matsudana)、杞柳 (S.integra)、柽柳 (Tamarix chinensis)、单叶蔓荆 (Vitex trifo-lia var.simplicifolia)等少数几种 ;植物成分中盐生植物种类比较丰富 ,计有 73种 ,占总种数的 37.8% ;植物成分中湿生、水生植物种类丰富 ,计有 92种 ,占总种数的 47.7%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植物区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埕岛地区近年海底冲淤规律及水深预测 被引量:21
2
作者 鹿洪友 李广雪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57-61,共5页
 通过对1976~1995年黄河三角洲地区埕岛海域的水深资料以及近年来实测的水深数据的分析,确定了黄河三角洲埕岛地区在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后,从三角洲推进淤积期进入了海岸冲刷改造期。按冲刷速率、剖面坡度及其与季节变化的关系可分...  通过对1976~1995年黄河三角洲地区埕岛海域的水深资料以及近年来实测的水深数据的分析,确定了黄河三角洲埕岛地区在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后,从三角洲推进淤积期进入了海岸冲刷改造期。按冲刷速率、剖面坡度及其与季节变化的关系可分为快速冲刷阶段(1976~1980)、缓慢冲刷阶段(1981~1992)、以冲刷为主的冲淤调整阶段(1992年至今),海岸边带的后期冲刷改造受季节性影响也比较明显。在深度上基本以15m等深线为界,深水区淤积、浅水区冲刷。通过250m×250m网格化节点的实测水深变化的时间序列,采用二维平面的趋势面拟合方法,可以较好地对本海区的水深进行拟合并做出时间序列值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埕岛海区 冲淤规律 水深预测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栗云召 于君宝 +2 位作者 韩广轩 王永丽 张志东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9-106,共8页
以黄河三角洲的LandsatTM/ETM+影像(1989~2009年)为数据源,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黄河三角洲的岸线与面积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989年以来,黄河三角洲的岸线形状及长度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北部的刁口河流路区岸... 以黄河三角洲的LandsatTM/ETM+影像(1989~2009年)为数据源,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黄河三角洲的岸线与面积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989年以来,黄河三角洲的岸线形状及长度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北部的刁口河流路区岸线向内陆蚀退明显;清水沟流路区的岸线整体向海域推进,部分区域有蚀退现象;神仙沟流路区主要为人工海堤,岸线变化不大。黄河三角洲的整体面积在1989~2009年处于增加中,但2006~2009年,面积变化为负值。从淤蚀情况来看,1989—2009年,黄河三角洲的淤蚀强度经历了“和缓.剧烈”的过程。这说明20年来黄河三角洲整体上处于增长发育中,但2006年后三角洲整体上呈现蚀退现象,同时黄河三角洲的淤蚀情况变得比以往更剧烈,意味着更强的海陆交汇作用和岸线变化。黄河的入海流路、水沙量、降水量等是影响三角洲岸线变化的重要因素,而人工堤坝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海岸线的稳定。对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有效地管理和保护区域的社会和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海岸线变化 遥感 面积变化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度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刘贤赵 王渊 +3 位作者 张勇 田艳林 王春芝 王志强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7-132,共6页
经济与环境互动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黄河三角洲核心区域东营市和滨州市为例,构建了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选用主成份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应用互动度对黄河三角洲... 经济与环境互动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黄河三角洲核心区域东营市和滨州市为例,构建了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选用主成份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应用互动度对黄河三角洲地区2001—2011年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东营市、滨州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度11年间整体呈上升趋势,互动水平由一般互动发展型向中等互动发展型演进,但生态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在空间分布上,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度在由低到高的演进过程中呈现出由分散到集中的趋势,即较高水平的县(区)相对集中分布,但县(区)之间互动水平空间差异明显。最后,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与环境互动发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 互动度 黄河三角洲地区
下载PDF
浓硫酸处理对黄河三角洲野大豆发芽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姜慧新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58-59,共2页
在对黄河三角洲野大豆Glycine soja人工栽培的研究中,先进行了野大豆种子播种前处理方法的研究,破除其种皮硬实,提高发芽率。试验用98%浓硫酸浸泡加搅拌处理野大豆种子,设3,6,9,12 min及对照5个水平,并分别以滤纸和沙作为培养床进行发... 在对黄河三角洲野大豆Glycine soja人工栽培的研究中,先进行了野大豆种子播种前处理方法的研究,破除其种皮硬实,提高发芽率。试验用98%浓硫酸浸泡加搅拌处理野大豆种子,设3,6,9,12 min及对照5个水平,并分别以滤纸和沙作为培养床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用浓硫酸浸泡加搅拌作用效果明显(P<0.05),其中处理时间为9 min发芽率和发芽势最佳,分别达到100%和99.33%,而不同培养床间发芽率和发芽势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野大豆 硬实率 发芽 发芽势
下载PDF
1976年以来黄河三角洲海岸冲淤演变与入海水沙过程的关系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贺 黄翀 +2 位作者 张晨晨 刘庆生 刘高焕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86-498,共13页
受海陆交互作用影响,黄河三角洲海岸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及时掌握黄河三角洲海岸冲淤演变,不仅可以深化对黄河三角洲演化规律的认识,同时也为黄河下游水沙调控以及河口大保护战略实施提供科技支撑。本文选取1976-2018年的Landsat长... 受海陆交互作用影响,黄河三角洲海岸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及时掌握黄河三角洲海岸冲淤演变,不仅可以深化对黄河三角洲演化规律的认识,同时也为黄河下游水沙调控以及河口大保护战略实施提供科技支撑。本文选取1976-2018年的Landsat长时间序列卫星影像,在海岸线遥感提取,确定陆域面积的基础上,对黄河三角洲整体、北部岸段以及河口岸段分别进行了冲淤演变研究;在分析入海水沙年际及年内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调水调沙前后,河口冲淤演变与水沙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43年来,三角洲陆地面积呈波动性起伏,总体以淤积为主;河口在1996年以前面积增长显著,多年平均造陆面积约17 km^2/a,之后造陆过程逐渐减缓。②调水调沙后,年输沙量下降速率从0.31亿t/a锐减到0.07亿t/a,最大输沙量减少了79.7%,汛期输沙量减少了74.8%。③随着入海沙量不断减少,水沙过程虽仍直接影响着河口现行流路的造陆过程,但海洋动力作用制约不断提高,河口累积造陆面积与输沙量的相关性由1976-1993年的0.93降低至2002年之后的0.39。总体上,调水调沙工程虽维持了三角洲造陆面积的稳步增长,但长远来看,并不能改变未来三角洲陆域面积趋于减少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冲淤演变 水沙 LANDSAT 河口 调水调沙 造陆
原文传递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赵建军 郝栋 董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20,共6页
实施生态补偿制度是保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该文在明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生态补偿原则和利益相关方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的基础上,提出并设计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生态补偿平台建设思路和生态补偿运行机制。生态... 实施生态补偿制度是保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该文在明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生态补偿原则和利益相关方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的基础上,提出并设计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生态补偿平台建设思路和生态补偿运行机制。生态补偿平台建设主要包括:建立由政府主导的生态补偿交易市场平台;建立以生态补偿保险、生态补偿期货、互助基金、证券化交易为主要内容的生态补偿风险保障平台;建立以相关独立认证和监测(检测)、资产评估、审计、代理等机构组成的生态补偿交易中介服务平台;建立生态补偿监管平台。生态补偿运行机制需要将法制建设、财政扶持、税收调节和保障措施等系统化:推进《生态补偿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补偿协定》的制定;完善并建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转移制度纵向化、"环境财政"等制度;改革创新区域或专项税收制度;构建完备的生态补偿评估、考核、监督管理体系,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高效生态区 生态补偿
下载PDF
设立黄河三角洲棉花生产保护区的政策建议 被引量:8
8
作者 韩若冰 胡继连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第10期151-155,共5页
由于地理位置和生成环境的特殊性,黄河三角洲的土壤盐碱含量高、淡水资源缺、生态环境脆弱。棉花耐旱耐盐碱,能够较好地利用盐碱地的水、土、气、热等自然资源,同时有助于维护盐碱地生态,是盐碱地种植的先锋作物。然而,由于棉花生产成... 由于地理位置和生成环境的特殊性,黄河三角洲的土壤盐碱含量高、淡水资源缺、生态环境脆弱。棉花耐旱耐盐碱,能够较好地利用盐碱地的水、土、气、热等自然资源,同时有助于维护盐碱地生态,是盐碱地种植的先锋作物。然而,由于棉花生产成本高、收益低,导致农民的植棉积极性下降,加之缺乏政府的有力扶持,黄三角地区的棉花生产已连年萎缩,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从黄河三角洲的特殊生态环境来看,该区棉花生产的萎缩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生态问题。因此,建议设立黄河三角洲棉花生产保护区,从生态保护、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角度考虑,对黄三角地区的棉花生产给予扶持,如增加棉花生产直补、扩大目标价格试点范围、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和科技创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棉花生产保护区 扶持政策
下载PDF
水沙变异对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王富强 王利娇 +1 位作者 彭勃 郭文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共5页
水沙过程是塑造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驱动力,控制着湿地的形成与演化。利用1976年-2014年近40年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变化的遥感影像数据,系统分析湿地面积、湿地重心和南北区域湿地类型的动态变化进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近40年来... 水沙过程是塑造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驱动力,控制着湿地的形成与演化。利用1976年-2014年近40年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变化的遥感影像数据,系统分析湿地面积、湿地重心和南北区域湿地类型的动态变化进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近40年来黄河三角洲人工湿地面积增加约1 000倍,自然湿地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减少约41.9%;芦苇、滩涂、养殖及盐田湿地等典型湿地面积重心整体由西北向东南方向位移;南北部区域的湿地类型的演变出现呈现较为明显的差异特征,其中北部芦苇湿地、滩涂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南部芦苇湿地面积整体呈增加趋势,滩涂湿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研究结果可为水沙变异条件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水沙变异 湿地面积 湿地重心 湿地类型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引黄灌区不同植被类型的降盐改土功能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晓芳 夏江宝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1-144,179,共5页
以裸地为对照,对黄河三角洲小开河引黄灌区输沙干渠两侧的白蜡林、棉田及杂草地3种植被类型改良土壤盐碱程度、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状况、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呼吸速率等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植被建设具有降盐效应,棉田、白蜡林、... 以裸地为对照,对黄河三角洲小开河引黄灌区输沙干渠两侧的白蜡林、棉田及杂草地3种植被类型改良土壤盐碱程度、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状况、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呼吸速率等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植被建设具有降盐效应,棉田、白蜡林、杂草地含盐量均值分别比裸地下降66.7%,52.4%,16.7%,表层低于20-40cm土层。②植被建设使土壤容重减小、孔隙度增大,土壤容重均值表现为白蜡林<杂草地<棉田<裸地,总孔隙度则与之相反,对土壤表层的改良效果好于20-40cm土层。③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均有提高,白蜡林、棉田、杂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分别是裸地的2.72,2.03,1.75倍,土壤表层高于20-40cm土层。④白蜡林、杂草地、棉田的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呈现单峰曲线,土壤呼吸速率日均值及日变幅均表现为白蜡林>棉田>杂草地>裸地,其中白蜡林、棉田、杂草地土壤呼吸速率日均值分别是裸地的8.01,6.47,3.3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引黄灌区 植被类型 土壤呼吸速率 土壤理化性状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彭玉明 赵振华 +1 位作者 徐扬 李念春 《山东国土资源》 2013年第12期21-25,共5页
以黄河三角洲19个地区2010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应用生态足迹法,对该区2010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足迹均为赤字,人均生态足迹为68.396hm2,人均实际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为14.057hm2,人均生态赤字为5... 以黄河三角洲19个地区2010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应用生态足迹法,对该区2010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足迹均为赤字,人均生态足迹为68.396hm2,人均实际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为14.057hm2,人均生态赤字为54.339hm2。反映出评价区人类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被人类过度开发利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物生产面积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高效生态经济区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冬枣栽培区土壤营养状况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5
12
作者 董波涛 严丽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75-177,共3页
以黄河三角洲冬枣栽培区具代表性的冬枣研究所、下洼镇、古城镇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全氮、全钾、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的含量。结果表明:3个样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处于中等水平,全磷含量处于较高水平,而全氮和全钾的... 以黄河三角洲冬枣栽培区具代表性的冬枣研究所、下洼镇、古城镇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全氮、全钾、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的含量。结果表明:3个样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处于中等水平,全磷含量处于较高水平,而全氮和全钾的含量较低。研究所样地有效磷高于其它样地。该区冬枣栽培区土壤总体营养水平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枣 土壤营养状况 评价指标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地下咸水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聪 崔新壮 +1 位作者 周亚旭 张娜 《公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10,共6页
为了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咸水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对典型地段地下土和水进行了勘察分析,对含盐水泥土的劣化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基于Biot固结理论对含盐水泥土复合地基进行了固结分析。研究发现,地下水呈酸性,阳离... 为了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咸水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对典型地段地下土和水进行了勘察分析,对含盐水泥土的劣化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基于Biot固结理论对含盐水泥土复合地基进行了固结分析。研究发现,地下水呈酸性,阳离子主要为K+、Na+,阴离子主要为Cl-、SO24-;盐对水泥土有较强的腐蚀作用,90d龄期含盐水泥土抗压强度比淡水环境降低18.5%,180d的降低了21.6%;水泥土劣化对超静孔隙水压力影响不明显;水泥土劣化使桩轴向应力水平提高15%以上;水泥土劣化使水平位移及竖向沉降都有所增大。这表明咸水腐蚀对水泥土复合地基承载性能的影响不可忽略,在设计和施工中应充分重视,需采取耐久性措施以保证道路服役期的安全运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黄河三角洲 咸水区 水泥土桩复合地基 承载特性
原文传递
近10年黄河三角洲经济与生态要素演变及相互作用——以东营市、滨州市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孙海燕 刘贤赵 王渊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0-26,共7页
随着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大规模开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关系日益凸显。以黄河三角洲核心区域东营市和滨州市为例,探讨近10年黄河三角洲经济与生态要素的时空演变,并运用协调度模型对黄河三角洲经济与... 随着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大规模开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关系日益凸显。以黄河三角洲核心区域东营市和滨州市为例,探讨近10年黄河三角洲经济与生态要素的时空演变,并运用协调度模型对黄河三角洲经济与生态要素的相互作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两市经济实力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两市经济与生态要素相互作用整体趋好,大部分区县处于中级协调发展型水平,但区县间也存在经济与生态要素及相互作用时空演变复杂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要素 生态要素 协调度 黄河三角洲
原文传递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念春 袁辉 《山东国土资源》 2015年第10期57-61,共5页
黄河三角洲地区靠近渤海湾,遍布滩涂湿地资源,生态环境比较复杂。该文通过建立"生态敏感性-生态压力度"概念模型,构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数据标准化将指标统一量纲,最后根据数学模型计算评价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指... 黄河三角洲地区靠近渤海湾,遍布滩涂湿地资源,生态环境比较复杂。该文通过建立"生态敏感性-生态压力度"概念模型,构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数据标准化将指标统一量纲,最后根据数学模型计算评价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并分为5个等级。经计算,西北部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等级较高,主要指湿地及盐渍化比较集中的东营市北部地区,南部地区相对较低,尤其是远离海岸线的地区。并针对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脆弱性 生态脆弱指数 AHP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野生观赏植物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遵田 孙立彦 +1 位作者 刘华杰 党相岗 《山东科学》 CAS 2000年第3期25-29,共5页
本文报道了黄河三角洲野生观赏植物 1 48种 ,隶属于 48科 1 1 0属 ,并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 野生观赏植物 黄河三角洲 开发利用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地区现代农业粮经饲作物优化种植与利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文彦 尹红娟 +3 位作者 温延臣 唐继伟 田昌玉 李志杰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第2期30-33,共4页
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盐渍土区域开发程度低、种植结构单一等问题,在介绍当地自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黄河三角洲地区适宜的粮经饲作物优化种植与利用模式,以期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推动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地区 盐碱地 自然特点 种植模式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宏元 周志花 +1 位作者 王娜娜 王艳君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27期74-78,共5页
为了更好地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本研究根据自然保护区特征和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基于欧氏距离理论,从水、土壤、生物和社会4方面选取13项指标构建了湿地生态系统评价体系,对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 为了更好地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本研究根据自然保护区特征和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基于欧氏距离理论,从水、土壤、生物和社会4方面选取13项指标构建了湿地生态系统评价体系,对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判,并采用指标诊断方法分析保护区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指数(A值)为0.656;水源保证率、土壤pH、植物群落动态平衡、动物群落动态平衡、人口密度、取水量与储水量比值、湿地产出价值与投入资金比等7个指标对A值的贡献为正;土壤有效磷、湿地资金投入能力和供给功能种类等3个指标对A值的贡献为负。本研究基于欧氏距离的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较真实地反应了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情况,分析了现存问题,并为进一步改善保护区提供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自然保护区 欧氏距离 湿地生态系统 评价方法
下载PDF
1979—2013年黄河三角洲岸线变迁的时空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苗苗 卢晓宁 +1 位作者 孙志高 洪佳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5-192,共8页
基于RS和GIS,通过分区分析了1979—2013年黄河三角洲不同流路岸线变迁及冲淤变化的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发现1979—1986年间,由于黄河入海泥沙量高且处于改道清水沟初期,清水沟(Ⅵ区)和清8汊流路(Ⅴ区)向海延伸显著,此后入海泥沙量... 基于RS和GIS,通过分区分析了1979—2013年黄河三角洲不同流路岸线变迁及冲淤变化的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发现1979—1986年间,由于黄河入海泥沙量高且处于改道清水沟初期,清水沟(Ⅵ区)和清8汊流路(Ⅴ区)向海延伸显著,此后入海泥沙量减少其变化明显减缓;1995年以后,黄河改道清8汊且2002年以来调水调沙增加了黄河的输沙能力,三角洲岸线变迁的幅度较2000年前增强;刁口河附近区域(Ⅰ、Ⅱ区),因黄河改道清水沟和清8汊流路,入海水沙补给显著减少,总体上处于蚀退状态;神仙沟流路区域(Ⅲ区),1986年以后除入海口处有变化外,其它区域因修建堤坝成为人工岸线而少有变化;莱州湾西侧区域(Ⅵ区),淤进和蚀退量很小,总体向海推进。可见,岸线变迁主要受入海泥沙量的影响,改道致使不同时期三角洲岸线变迁出现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海岸线 冲淤面积 刁口河 清水沟 清8汊
原文传递
黄河三角洲湿地淡水恢复区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潜在风险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雪娟 高放 +5 位作者 王青 庞博 谢毅梁 崔保山 岳修鹏 宋建彬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2-239,共8页
为评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淡水恢复工程的重金属生态恢复效果,对研究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As、Cd、Cr、Cu、Pb和Hg)进行监测,并开展了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生态风险评估和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恢复区表层沉积物中As、Cd、Cr、Cu... 为评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淡水恢复工程的重金属生态恢复效果,对研究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As、Cd、Cr、Cu、Pb和Hg)进行监测,并开展了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生态风险评估和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恢复区表层沉积物中As、Cd、Cr、Cu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22,0.17,40.78,17.75,18.12 mg/kg,Hg未检出。恢复区重金属的RI值<60,呈低生态风险;Cd的E_(r)值为30~60,是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各类恢复湿地生境潜在风险差异显著,其中南部藨草区风险最低,北部生态岛最高。与未恢复区相比,恢复区内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差异性及聚集效应减弱,且生态风险明显降低,表明恢复工程实施后,湿地水文功能的提升有助于降低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此外,沉积物中As、Cd、Cr、Cu和Pb具有高度同源性,其潜在来源主要是油田开采及工农业活动排放污染物。该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及重金属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淡水恢复区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分布 生态风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