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face Analysis and Hot Deformation Behaviour of a Novel Laminated Composite with High-Cr Cast Iron and Low Carbon Steel Prepared by Hot Compression Bonding 被引量:8
1
作者 Zheng-yi JIANG Xing-jian GAO +3 位作者 Sheng-li LI Hong-mei ZHANG Deng-fu CHEN Jian-zhong XU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5期438-445,共8页
A hot compression bonding process was developed to prepare a novel laminated composite consisting of high-Cr cast iron (HCCI) as the inner layer and low carbon steel (LCS) as the outer layers on a Gleeble 3500 the... A hot compression bonding process was developed to prepare a novel laminated composite consisting of high-Cr cast iron (HCCI) as the inner layer and low carbon steel (LCS) as the outer layers on a Gleeble 3500 ther- momechanicat simulator at a temperature of 950 ℃ and a strain rate of 0. 001 s 1. Interfacial bond quality and hot deformation behaviour of the laminate were studied by mierostructural characterisation and mechanical tests. Experi- 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allurgical bond between the constituent metals was achieved under the proposed bonding conditions without discernible defects and the formation of interlayer or intermetallic layer along the inter- face. The interfacial bond quality is excellent since no deterioration occurred around the interface which was deformed by Vickers indentation and compression test at room temperature with parallel loading to the interface. After well cladding by the LCS, the brittle HCCI can be severely deformed (about 57 % of reduction) at high temperature with crack-free. Thi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sh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decrease of crack sensitivity due to stress relief by soft claddings and enhanced flow property of the HCCI by simultaneous deformation with the L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NDING laminated metal composite interface structure hot working high-Cr cast iron
原文传递
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杨英 朱从潭 +3 位作者 林飞宇 陈甜 潘德群 郭学益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64-976,共13页
反式结构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由于其稳定性好、迟滞效应低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自2013年出现以来,其光电转换效率从最初3.9%快速提升至21.5%.然而,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相比于传统正置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依然存... 反式结构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由于其稳定性好、迟滞效应低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自2013年出现以来,其光电转换效率从最初3.9%快速提升至21.5%.然而,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相比于传统正置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依然存在差距,同时其柔性及空气稳定性和大面积制备技术的开发仍是当前急需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就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载流子传输材料的选择、界面优化及柔性器件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综述,试图总结由结构和材料优化实现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高效率、高稳定性、大面积及柔性制备的普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工作机理 载流子传输材料 界面优化 柔性器件
原文传递
船用窄带直接印字电报系统仿真 被引量:4
3
作者 肖方兵 尹勇 金一丞 《中国航海》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15,共6页
为克服采用真实设备进行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lobal Maritime Distress and Safety System,GMDSS)培训容易产生误报警、干扰正常通信及成本昂贵的缺点,需要研发基于局域网的GMDSS仿真设备,如窄带直接印字电报(Narrow Band Direct Pr... 为克服采用真实设备进行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lobal Maritime Distress and Safety System,GMDSS)培训容易产生误报警、干扰正常通信及成本昂贵的缺点,需要研发基于局域网的GMDSS仿真设备,如窄带直接印字电报(Narrow Band Direct Printing Telegraph,NBDP),Inmarsat-C船站,Inmarsat-B船站等。在分析NBDP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和通信流程的基础上,研究并给出了NBDP系统的仿真模型。考虑了信道条件对通信效果的影响,搭建了基于局域网的NBDP仿真系统平台。采用VC++6.0为开发工具,研制了NBDP仿真系统。通过教学实践验证,该仿真系统具有仿真度高、界面友好、系统稳定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 舰船工程 窄带直接印字电报 通信模型 工作界面 信道条件 系统仿真
下载PDF
设计牵头EPC项目设计方工作界面的确定
4
作者 冯晴 《建筑与装饰》 2023年第10期19-21,共3页
EPC工程中,设计是关键的一环。作为项目业主的技术“代言人”,设计领导项目,设计单位全程负责项目的设计、采购和施工,对项目的初始目标、工艺技术要求、项目使用特性等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EPC部为主导的EPC... EPC工程中,设计是关键的一环。作为项目业主的技术“代言人”,设计领导项目,设计单位全程负责项目的设计、采购和施工,对项目的初始目标、工艺技术要求、项目使用特性等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EPC部为主导的EPC项目设计者工作界面的确定问题进行探讨,讨论了EPC项目的主要技术问题,并对建立设计者界面工作的优势进行了评估,提出了加强设计者参与项目管理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总包方式 设计者 工作接口
下载PDF
智能导钻井下随钻单芯总线信道特征及接口驱动
5
作者 真齐辉 底青云 +1 位作者 王煜亮 杨全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1-138,共8页
随钻总线系统实时收集上传井下随钻测井数据与钻井工程参数以及下达地面控制命令,通过井地传输系统,实现地面与井下之间的数据与命令交换,形成钻井控制大闭环,是完成智能导钻的关键技术环节.本文从随钻单芯总线的信道特征、总线电路及... 随钻总线系统实时收集上传井下随钻测井数据与钻井工程参数以及下达地面控制命令,通过井地传输系统,实现地面与井下之间的数据与命令交换,形成钻井控制大闭环,是完成智能导钻的关键技术环节.本文从随钻单芯总线的信道特征、总线电路及其等效模型几方面介绍智能导钻井下随钻单芯总线系统,总结了总线的最佳工作频率及负载特征,分析了总线接口的简单可靠的驱动方法,通过电路测试,验证其可靠性.研究发现单芯总线信道的特征阻抗随分布参数变化很大,导致仪器横卧与竖立状态下,通信信道特性明显不同,本文根据信道特性变化规律,避开敏感频带,并将信道特征转换成等效电路模型,进一步明确了总线系统正常工作的参数设置方法.设计的总线系统已开展井下实钻试验连续工作3口井,累计工作时间超过270 h,累计钻进5300 m以上,未发现故障,系统工作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导钻 随钻总线 工作频率 接口驱动
下载PDF
常用DICOM图象处理软件的分析与比较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叶 《中国医学装备》 2008年第1期16-17,共2页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几种DICOM标准的图象处理软件对比及分析,了解如何实现刻录DICOM CD,以及通过网络传输、处理、打印DICOM图像的问题。
关键词 PACS DICOM标准 图象处理 工作站DICOM接口
下载PDF
串行模数转换器TLC0832在电力参数采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徐凯 《仪表技术》 2002年第3期22-23,共2页
介绍串行模数转换器TLC0 83 2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简要叙述了器件的工作时序 ,给出了芯片与AT89C5 2单片机的硬件接口电路和软件程序设计。
关键词 串行模数转换器 电力参数 工作时序 单片机 接口 数据采集
下载PDF
新建医院CT机房建设管理方案及要点 被引量:1
8
作者 申晗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22年第1期76-78,共3页
分析了新建医院CT机房建设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梳理了CT机房的建设流程,并从组织管理架构、关键工作分解、工作界面划分、重要时间节点管控、设计管理要点等方面探讨了新建医院CT机房建设的管理思路。
关键词 新建医院 CT机房 组织架构 深化设计 工作界面
下载PDF
Automatic measurement of the working band of a digital attenuator based on virtual instrument
9
作者 孙天锡 王亚军 《Journal of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 CAS 2012年第1期18-21,共4页
To measure the working band of a digital attenuator automatically,a program based on virtual instrument was carried out,using Agilent E8362B network analyzer as its measuring tool.In the program,the attenuation values... To measure the working band of a digital attenuator automatically,a program based on virtual instrument was carried out,using Agilent E8362B network analyzer as its measuring tool.In the program,the attenuation values can be automatically written into Excel table to form the frequency-attenuation curve.Finally,through analyzing the attenuation in different frequency,the best working band of the digital attenuator can be determined easily,and the whole process is automated.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way of changing the measured parameters manually and recording the measured data one by one,the developed method in the paper can avoid the cumbersome manual operation and its possible errors to improve the measurement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wave attenuator working band GPIB interface virtual instrument computer automation
下载PDF
导管架套水下井口基盘安装技术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华民 《海洋石油》 CAS 2017年第3期71-74,共4页
东海某区块油气田开发方案里,安装导管架需要对接水下井口基盘,增加了安装导管架的难度。导管架与水下井口基盘在设计、安装等方面符合规范的前提下,结合现场气候,流速等情况,实施导管架套水下井口基盘作业,降低安装风险,保证安装成功... 东海某区块油气田开发方案里,安装导管架需要对接水下井口基盘,增加了安装导管架的难度。导管架与水下井口基盘在设计、安装等方面符合规范的前提下,结合现场气候,流速等情况,实施导管架套水下井口基盘作业,降低安装风险,保证安装成功。论文介绍了导管架套水下井口基盘安装技术在东海某区块的成功应用实例,分析和总结了其成功经验,为今后类似的项目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架 水下井口基盘 对接环 碰撞 工作界面
下载PDF
基于ANSYS IronPython的矿用挖掘机工作装置参数化有限元分析
11
作者 苏昌盛 闫永生 +3 位作者 王润军 夏岩 叶金铎 张春秋 《煤矿机械》 2022年第1期180-183,共4页
基于ANSYS所支持的IronPython参数化设计语言,编写了挖掘机工作装置在ANSYS SpaceClaim中的建模程序和某种工况下Mechanical的有限元计算分析脚本。将繁冗的程序封装起来,利用ANSYS ACT插件开发出友好的交互界面。实践表明,该参数化程... 基于ANSYS所支持的IronPython参数化设计语言,编写了挖掘机工作装置在ANSYS SpaceClaim中的建模程序和某种工况下Mechanical的有限元计算分析脚本。将繁冗的程序封装起来,利用ANSYS ACT插件开发出友好的交互界面。实践表明,该参数化程序建模速度快、加载分析准确、便于修改,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onPython 工作装置 ANSYS 有限元分析 交互界面
下载PDF
CorelDRAW X5中的数学(几何)应用
12
作者 饶志辉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1年第19期216-217,223,共3页
本文全面系统地分析阐述了CorelDRAWX5中的数学应用,特别是几何的应用。包括工具箱中的数学(几何)应用;与数学(几何)相关的辅助工具;造形的数学(几何)应用;轮廓、颜色和文本的模型、模式和样式;其它数学(几何)术语。涉及... 本文全面系统地分析阐述了CorelDRAWX5中的数学应用,特别是几何的应用。包括工具箱中的数学(几何)应用;与数学(几何)相关的辅助工具;造形的数学(几何)应用;轮廓、颜色和文本的模型、模式和样式;其它数学(几何)术语。涉及到的几何图形有矩形、椭圆(圆)、多边形(正多边形)、星形、复杂星形、螺纹、线段、折线、贝塞尔曲线、B样条曲线、同心圆、同心方形、圆锥、立体图形的直观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elDRAWX5 电脑软件 工作界面 几何(Geometry)应用 数学(Mathematics)应用
下载PDF
一个陶瓷制品的仿真CAD系统
13
作者 沈士英 杨文 +1 位作者 张遐龄 余成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15-21,共7页
本文介绍一实用的陶瓷产品造型系统。该系统采用双轨迹法设计形状各异的陶瓷产品;利用在小平面上的线性插补来提高造型速度;通过映射关系施加平面图案。此外,该系统还提供了造型素材的建立、平面图案的生成方法、图案快速压缩存取、制... 本文介绍一实用的陶瓷产品造型系统。该系统采用双轨迹法设计形状各异的陶瓷产品;利用在小平面上的线性插补来提高造型速度;通过映射关系施加平面图案。此外,该系统还提供了造型素材的建立、平面图案的生成方法、图案快速压缩存取、制品工艺图纸输出手段,以及一个易懂易学、便于操作的界面。该系统已经在陶瓷行业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产品 CAD系统 素材库 双轨迹造型 线性插值 映射 压缩存取 工作界面
下载PDF
轨旁设备仿真软件操作界面的研究与设计
14
作者 贾明明 赵时旻 廖湘华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4-126,共3页
介绍一种适用于测试和培训使用的仿真轨旁设备操作界面的研究和设计,并以仿真信号机控件为例介绍了在LabVIEW环境下实现仿真轨旁设备控件的关键算法,并对其中的关键算法进行了描述。使用LabVIEW开发的仿真轨旁设备操作界面能够使测试人... 介绍一种适用于测试和培训使用的仿真轨旁设备操作界面的研究和设计,并以仿真信号机控件为例介绍了在LabVIEW环境下实现仿真轨旁设备控件的关键算法,并对其中的关键算法进行了描述。使用LabVIEW开发的仿真轨旁设备操作界面能够使测试人员方便直观地通过该界面对仿真轨旁设备进行操作,并观测其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真 轨旁设备 操作界面
下载PDF
基于钻孔雷达的透明工作面构建方法 被引量:14
15
作者 蒋必辞 程建远 +3 位作者 李萍 刘文明 余俊辉 吴国庆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8-135,共8页
煤岩界面的高精度探测是构建智能开采三维地质模型的关键难点。提出利用煤矿井下顺层孔实施单孔反射雷达,联合多孔探测结果构建区域煤岩界面地质模型实现透明工作面的方法。对单孔雷达数据,利用巷道波同相轴斜率计算煤层雷达波速度,采... 煤岩界面的高精度探测是构建智能开采三维地质模型的关键难点。提出利用煤矿井下顺层孔实施单孔反射雷达,联合多孔探测结果构建区域煤岩界面地质模型实现透明工作面的方法。对单孔雷达数据,利用巷道波同相轴斜率计算煤层雷达波速度,采用空间约束偏移成像实现煤层顶/底板反射界面精准归位。形成3种匹配实际开采的透明工作面构建模式:回采前长钻孔模式、回采中短钻孔模式和联合模式。在山西某矿31004工作面对回采中短钻孔模式进行试验性应用,基于钻孔雷达构建的工作面地质模型与原始地质模型相比,局部信息刻画更精细,顶、底界面及煤厚与实际数据误差分别小于0.57、0.54、0.30 m。结果表明:钻孔雷达能高精度探测煤厚与顶、底界面,可实现透明工作面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雷达 透明工作面 顺层孔 煤岩界面
下载PDF
基于协同工作平台的大型建设项目组织界面管理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紫东 张原 《价值工程》 2010年第20期68-69,共2页
在大型建设项目中,大量的矛盾、争执和损失都发生在组织界面上,所以组织界面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分析了大型建设项目组织界面的形式和障碍成因,提出构建协同工作平台解决组织界面障碍的措施,确保各组织界面的无缝衔接,实现项目管... 在大型建设项目中,大量的矛盾、争执和损失都发生在组织界面上,所以组织界面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分析了大型建设项目组织界面的形式和障碍成因,提出构建协同工作平台解决组织界面障碍的措施,确保各组织界面的无缝衔接,实现项目管理绩效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建设项目 协同工作平台 组织界面管理
下载PDF
基于探地雷达的煤岩界面探测数据解释方法 被引量:10
17
作者 苗曙光 刘晓文 +1 位作者 李淮江 王昕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5-39,共5页
针对现有煤岩界面识别方法缺乏对煤岩层特性的研究、无法对数据进行较好解释的问题,结合基于探地雷达的煤岩界面探测模型,提出了一种煤岩界面探测数据解释方法,即采用一种改进的最大类间方差法,在二维灰度直方图下对探地雷达探测的煤岩... 针对现有煤岩界面识别方法缺乏对煤岩层特性的研究、无法对数据进行较好解释的问题,结合基于探地雷达的煤岩界面探测模型,提出了一种煤岩界面探测数据解释方法,即采用一种改进的最大类间方差法,在二维灰度直方图下对探地雷达探测的煤岩图像进行阈值化分割,从而实现煤岩界面识别。通过仿真实验研究了探地雷达天线频率对可探测煤层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天线频率增大,理论可探测最大煤层厚度减小;采用LTD-2100型探地雷达,设置400 MHz天线频率进行现场测试,结果表明基于探地雷达的煤岩界面探测数据解释方法可提高煤岩界面识别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开采 无人工作面 煤岩界面识别 煤岩界面探测 探地雷达 数据解释 图像分割 最大类间方差法
下载PDF
期刊社网络化工作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被引量:8
18
作者 梁福军 王建霞 《编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44-447,共4页
总结现有相关文献的报道重点和存在的缺陷 ,介绍作者设计的网络化工作系统的先进性。进行了网络化工作系统的需求分析 ,描述了满足需求的网络化工作系统的方案设计和实现技术。用实例验证了方案设计和实现技术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 因特网 期刊社 网络化工作系统 数据库 人机交互界面 设计
下载PDF
空间站运行控制任务规划体系方案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剑 邹雪梅 王成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4-70,共7页
面向我国空间站运营需求,分析了我国空间站运行控制任务规划的任务需求和建设目标,进而提出了我国空间站运行控制任务规划的体系架构。首先设计了基于任务周期的分布式任务规划工作模式,给出了规划建模和实施流程;然后从数据传输规程、... 面向我国空间站运营需求,分析了我国空间站运行控制任务规划的任务需求和建设目标,进而提出了我国空间站运行控制任务规划的体系架构。首先设计了基于任务周期的分布式任务规划工作模式,给出了规划建模和实施流程;然后从数据传输规程、接口形式和交互关系三方面研究了系统间接口规范;最后提出了运行控制信息管理平台以及分布式任务规划系统的功能组成和要求。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后续的空间站运控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行控制 任务规划 体系架构 工作模式 接口规范
下载PDF
铜及黄铜与模具钢界面稳态接触换热行为的研究
20
作者 国林磊 张驰 +3 位作者 张立文 陈仁朝 运新兵 邵志文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2-26,共5页
接触换热系数直接决定金属热加工过程的温度分布,进而影响零件的微观组织及使役性能。本文采用自主开发的稳态接触换热设备和测量系统,系统研究了纯铜及H62黄铜与H13模具钢在接触面温度为200~600℃、压力为1.56~12.56 MPa下的接触换热... 接触换热系数直接决定金属热加工过程的温度分布,进而影响零件的微观组织及使役性能。本文采用自主开发的稳态接触换热设备和测量系统,系统研究了纯铜及H62黄铜与H13模具钢在接触面温度为200~600℃、压力为1.56~12.56 MPa下的接触换热行为。结果表明,载荷加载的历程对接触换热系数有较大影响,相比于从低载荷加载到目标压力时,从高载荷卸载到同一目标压力测得的接触换热系数更高;在相同加载历程下,接触换热系数随着界面温差的升高而增加,且界面温度高于400℃时接触换热系数增速变快;接触换热系数与压力呈幂指数关系增长,随着压力的增大,接触换热系数增长逐渐变得缓慢;在相同条件下,黄铜/H13传热时的温度梯度更大,导致黄铜/H13的接触换热系数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铜 热加工工艺 接触换热系数 界面温差 压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