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受益范围识别 被引量:14
1
作者 肖玉 谢高地 +2 位作者 甄霖 鲁春霞 徐洁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42-1754,共13页
风蚀是北方干旱与半干旱农牧交错带面临的严峻问题。论文以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为例,利用HYSPLIT模型模拟了当地生态系统提供的防风固沙服务流动路径,通过空间插值获得了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的受益范围及其获得效益的相对大小,确定了... 风蚀是北方干旱与半干旱农牧交错带面临的严峻问题。论文以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为例,利用HYSPLIT模型模拟了当地生态系统提供的防风固沙服务流动路径,通过空间插值获得了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的受益范围及其获得效益的相对大小,确定了受益范围内的土地覆被、受益人口及GDP。研究结果显示:1)2010年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的防风固沙服务大部分发生在春季,其流动路径主要往功能区东部和东南部区域延伸;2)防风固沙受益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6%,主要位于功能区东部和南部地区;3)功能区受益的人口占当年全国总人口的75%,受益GDP占当年全国GDP总量的67%。未来可以根据受益区获得防风固沙效益的相对大小确定受益区不同区域横向生态付费金额,以补偿当地采取防风固沙措施导致的经济损失和投入,实现地区间公平,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固沙 服务受益区 阴山北麓 流动路径 生态系统服务流动
原文传递
不同材质地膜覆盖对花生产量品质的影响及防风蚀效果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晓光 孔雪梅 +6 位作者 蒋春姬 赵新华 邢静 赵凯能 党现什 于海秋 潘德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7-61,共5页
2013—2014年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平安地镇土城子村试验基地,采用普通白膜、黑色地膜、液态膜三种不同材质地膜覆盖,以裸地为对照,研究不同材质地膜对花生产量品质的影响及防风蚀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覆盖地膜的花生产量均比裸地有... 2013—2014年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平安地镇土城子村试验基地,采用普通白膜、黑色地膜、液态膜三种不同材质地膜覆盖,以裸地为对照,研究不同材质地膜对花生产量品质的影响及防风蚀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覆盖地膜的花生产量均比裸地有所提高,增产幅度为黑膜>白膜>液态膜。从花生品质来看,四种处理方式的花生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和油/亚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覆盖黑膜的花生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均最高,液态膜和白膜次之,不同材质地膜与裸地花生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覆盖液态膜的花生地土壤含水量始终最高,积沙量在各时期均最小;其次为白膜和黑膜;裸地种植的花生土壤含水量最低,积沙量始终最大。因此,地膜覆盖栽培是花生高产、防风蚀的有效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地膜 产量 品质 防风蚀
下载PDF
华北平原地下水压采区冬小麦种植综合效应探讨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慧军 张喜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24-733,共10页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模式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冬小麦生长期正处于华北平原降水较少的干旱季节,实现高产依赖于灌溉,是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的主导因素之一。随着国家地下水限采政策的实施,在地下水超采区...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模式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冬小麦生长期正处于华北平原降水较少的干旱季节,实现高产依赖于灌溉,是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的主导因素之一。随着国家地下水限采政策的实施,在地下水超采区如何稳定冬小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是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综述以往研究并结合典型地点田间试验结果,从冬小麦种植可减少休闲期土壤蒸发损失、具有的深根系系统可充分利用土壤储水、可利用微咸水替代淡水灌溉、通过限水灌溉发展优质麦生产、冬春形成覆盖层美化和防沙尘效应等方面论述了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的优势,提出华北平原冬小麦生产需要转变传统高耗水高产量理念,充分发挥冬小麦抗旱、耐盐能力强的特点,在不实施大规模压缩冬小麦种植面积条件下,通过冬小麦限水灌溉和微咸水利用满足对地下水压采需求,充分发挥华北平原冬小麦种植冬春防风沙、美化环境的生态功能,同时满足区域口粮安全的保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压采 冬小麦种植 生态效应 抗旱耐盐 防风沙 优质高效 华北平原
下载PDF
基于碎屑锆石特征的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风成沙丘物源示踪
4
作者 马晓莉 李顺 岳雅慧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57-1171,共15页
雅鲁藏布江河谷(尤其是“一江两河”区域)风沙化较为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追踪河谷风沙来源对当地风沙治理意义重大。本研究聚焦于拉萨贡嘎机场附近的山南宽谷风沙地貌,采集2个河沙、 3个风成沙丘和1个坡积物样品,以及... 雅鲁藏布江河谷(尤其是“一江两河”区域)风沙化较为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追踪河谷风沙来源对当地风沙治理意义重大。本研究聚焦于拉萨贡嘎机场附近的山南宽谷风沙地貌,采集2个河沙、 3个风成沙丘和1个坡积物样品,以及引用前人研究的2个河沙样品。基于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沙源示踪研究,旨在为当地风沙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对360颗锆石进行LA-ICP-MS U-Pb定年,获得322个谐和年龄。分析结果表明,河沙、风成沙丘及坡积物样品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特征高度相似,主要峰值与冈底斯岩浆弧新生代的两期岩浆活动一一对应;非矩阵多维标度统计技术(MDS)分析也证实了样品与冈底斯岩浆弧有良好的亲缘性;地球化学判别图解显示锆石具有亏损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明显正Ce异常和明显负Eu异常的特征,亦指示其岩浆成因,表明冈底斯岩浆弧为沙丘、河沙与坡积物中碎屑锆石的主要来源。依据不同类型样品碎屑锆石年龄对比以及锆石年龄相似程度对比,结果发现:1)雅鲁藏布江地区风沙地貌主要是由于枯水季河床水位下降,导致河岸和河漫滩出露地表,就地起沙吹扬到山坡上所形成;2)研究区河沙并非主要从上游搬运而来,更多是拉萨河搬运汇入的泥沙。依据沙源分析结果,欲解决河谷风沙化问题,首要应在河岸和河漫滩种植适宜当地气候的耐旱植物固定河床上的泥沙,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河谷 风沙地貌 物源分析 防风固沙 沙漠化
原文传递
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的评估与受益区识别 被引量:39
5
作者 徐洁 肖玉 +3 位作者 谢高地 王洋洋 江源 陈文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5857-5873,共17页
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主要的防沙屏障带,对保障全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RWEQ模型评估了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的空间格局,利用HYSPLIT模型模拟了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的空间流... 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主要的防沙屏障带,对保障全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RWEQ模型评估了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的空间格局,利用HYSPLIT模型模拟了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的空间流动路径,从生态系统服务流动的角度建立了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及其防风固沙服务受益区之间的时空联系。研究表明,2010年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防风固沙总量为5.55×1012 kg,受益区总面积为32.16×106 km2,涉及防风固沙服务流动路径755条。受益区主要位于中国的西北、华北、东北的广大区域,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和北太平洋的广大海域,其中中国境内的受益区占比24.12%,受益草地面积最大,受益建设用地占中国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例最高,受益效益更为明显。在空间分布上,防风固沙服务流动效益以各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中心呈现明显的圈层式递减特征。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防风固沙服务流动对下风向受益区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研究能够为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区域间生态补偿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从而进一步提升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屏障作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固沙服务 受益区 区域间生态补偿 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区秸秆覆盖防风蚀技术创新与应用
6
作者 任永峰 刘丹 +6 位作者 张向前 路战远 程玉臣 张德健 何进 赵小庆 高艳华 《北方农业学报》 2024年第2期97-106,共10页
北方农牧交错区是我国遏制荒漠化和沙化东移南下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对国家粮食安全和边疆稳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长期以来,由于严重土壤风蚀和过度耕作而导致的农田沙化退化和产能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国内外开展实施的秸秆粉碎覆盖地... 北方农牧交错区是我国遏制荒漠化和沙化东移南下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对国家粮食安全和边疆稳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长期以来,由于严重土壤风蚀和过度耕作而导致的农田沙化退化和产能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国内外开展实施的秸秆粉碎覆盖地表防风蚀技术,在农牧交错区应用时秸秆易吹移造成土壤裸露、防风减蚀稳定性差,因此,秸秆覆盖防风蚀技术的深入研究在农田生态治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论述了留茬覆盖、碎秆覆盖、茬-秆复合覆盖等秸秆覆盖技术的防风蚀效应和保墒培肥效应,阐明了秸秆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作物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影响,总结了茬-秆复合覆盖技术的创新内容和应用效果,明确了结合农牧交错区生态特点和复杂耕种制度创建的差异化茬-秆复合精准覆盖技术的防风减蚀效果和适宜性。差异化茬-秆复合精准覆盖技术已成为我国东北黑土地保护、国家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重大工程的主导技术并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农田保护利用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区 留茬覆盖 秸秆覆盖 茬-秆复合覆盖 防风减蚀
下载PDF
1980—2018年浑善达克地区防风固沙服务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3
7
作者 黄孟冬 肖玉 +6 位作者 秦克玉 甘爽 谢高地 刘婧雅 王洋洋 牛樱楠 刘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7612-7629,共18页
防风固沙服务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提供的最重要的防护型服务,对风蚀地区及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修正的土壤风蚀方程(RWEQ)模型模拟了1980—2018年浑善达克地区防风固沙服务的时空变化,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包... 防风固沙服务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提供的最重要的防护型服务,对风蚀地区及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修正的土壤风蚀方程(RWEQ)模型模拟了1980—2018年浑善达克地区防风固沙服务的时空变化,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包括数值和类型变量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对该区防风固沙服务空间格局的影响及交互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1980—2018年,单位面积防风固沙量波动下降,2015年单位面积防风固沙量最小,为13.01 kg/m^(2)。同时,防风固沙保有率波动增加,2018年保有率达到最大值,为94.28%;(2)土壤类型、年末牲畜数量、年降水量与人工造林面积是影响防风固沙服务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壤类型对防风固沙服务空间变化的影响最大,q值为75.15%;(3)各驱动因素间的交互作用都会放大单因子对浑善达克地区防风固沙服务空间分布的影响。其中,年均温对防风固沙服务空间分布变化具有较强的间接影响。因此,在土壤类型、年均温的间接作用下,1980—2018年浑善达克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能力整体提高、风蚀程度有所缓解与年均风速、年降水量变化,以及2000年之后京津风沙源工程引起的人工造林面积、年末牲畜数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固沙服务 修正的土壤风蚀方程(RWEQ) 时空变化 地理探测器 浑善达克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