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的倍半萜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余章昕 王灿红 +2 位作者 陈德力 刘洋洋 魏建和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4196-4202,共7页
综合运用多种现代色谱分离方法对通体结香技术诱导白木香形成的沉香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进行研究,从二氯甲烷部位分离得到11个倍半萜类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并通过与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baimuxinol(1),5α,7α(H)-eudesm-1... 综合运用多种现代色谱分离方法对通体结香技术诱导白木香形成的沉香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进行研究,从二氯甲烷部位分离得到11个倍半萜类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并通过与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baimuxinol(1),5α,7α(H)-eudesm-11(13)-en-4α-ol(2),(7S,9S,10S)-(+)-9-hydroxy-selina-4,11-dien-14-al (3),petafolia A (4),7 (11)-eremophilen-8-one(5),neopetasane(6),petafolia B(7),11-hydroxy-valenc-1(10)-en-2-one(8),(4αβ,7β,8αβ)-3,4,4α,5,6,7,8,8α-octahydro-7-[1-(hydroxymethyl) ethenyl]-4α-methylnaphthalene-1-carboxaldehyde(9),12-hydroxy-4(5),11(13)-eudesmadien-15-al(10),(4R,5R,7S,9S,10S)-(-)-eudesma-11(13)-en-4,9-diol(11),其中,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其碳谱数据未见报道,4,9和10为首次从沉香属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通体香中所得。结合脂多糖介导的RAW264. 7细胞模型评价了所有化合物的抗炎活性,化合物1,4和9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IC50分别为(2. 5±0. 35),(3. 2±0. 2),(4. 3±0. 56)μmol·L-1,为沉香的品质评价提供了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体结香技术 倍半萜 沉香 抗炎活性
原文传递
白木香结香过程中阻隔层的形成及其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培卫 杨云 +2 位作者 张玉秀 杨勇 刘洋洋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97-704,共8页
分别采用滑走切片、组织化学染色、石蜡切片技术、扫描电镜技术和分光光度法等,对白木香通体结香过程中阻隔层的形成过程、解剖结构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木间韧皮部内的薄壁细胞在伤害刺激下脱分化、分裂产生阻隔层;阻隔层位于... 分别采用滑走切片、组织化学染色、石蜡切片技术、扫描电镜技术和分光光度法等,对白木香通体结香过程中阻隔层的形成过程、解剖结构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木间韧皮部内的薄壁细胞在伤害刺激下脱分化、分裂产生阻隔层;阻隔层位于沉香层和过渡层之间,其厚度变化较大,由薄壁细胞群和阻隔层木质部组成;阻隔层中含有少量的淀粉和较多的可溶性总糖。上述研究结果为消除或延迟阻隔层的产生提供参考,为进一步优化通体结香技术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香 木间韧皮部 阻隔层 通体结香技术
下载PDF
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的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刘洋洋 陈德力 +2 位作者 郑威 余章昕 魏建和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89-794,共6页
对通体结香技术诱导白木香形成的沉香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进行研究。采用液相和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从沉香中得到10个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2-(2-phenylethyl)chromone(1)、6-methoxy-2-(2-phe... 对通体结香技术诱导白木香形成的沉香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进行研究。采用液相和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从沉香中得到10个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2-(2-phenylethyl)chromone(1)、6-methoxy-2-(2-phenylethyl)chromone(2)、5-hydroxy-6-methoxy-2-(2-phenylethyl)chromone(3)、6,7-dimethoxy-2-[2-(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4)、7-Hydroxy-6-methoxy-2-[2-(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5)、2-[2-(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6)、6,7-dimethoxy-2-[2-(3'-hydroxy-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7)、6,7-dimethoxy-2-(2-phenyl ethyl)chromone(8)、6,8-dihydroxy-2-[2-(3'-hydroxy-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9)、6-hydroxy-2-[2-(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10)。结合脂多糖介导RAW264.7细胞模型评价其抗炎活性。其中,化合物2~4和10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IC50值分别为5.31±0.75,5.57±0.62,0.57±0.02,3.78±0.64μM。化合物5为首次从白木香产沉香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通体结香技术所产沉香中所得,为其品质评价提供了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体结香技术 2-(2-苯乙基)色酮 沉香 抗炎活性
下载PDF
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色酮类成分分离及其抗炎作用 被引量:7
4
作者 余章昕 王灿红 +4 位作者 郑威 陈德力 杨云 刘洋洋 魏建和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1945-1950,共6页
目的研究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中的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综合运用多种现代色谱分离方法对提取物进行分离,并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合脂多糖介导的RAW 264.7细胞模型评价部分化合物的抗炎活性,同时... 目的研究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中的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综合运用多种现代色谱分离方法对提取物进行分离,并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合脂多糖介导的RAW 264.7细胞模型评价部分化合物的抗炎活性,同时通过酶联免疫方法检测TNF-α的分泌水平。结果从通体香中分离得到1个新化合物(7’R)-2-[2-(7’-羟基苯基)乙基]色酮(1),此外还有9个类似物,分别鉴定为:6,7-二甲氧基-2-[2-(7’-羟基苯基)乙基]色酮(2),6-羟基-2-[2-(7’-羟基苯基)乙基]色酮(3),8-氯-6-羟基-2-(2-苯基乙基)色酮(4),8-氯-6-羟基-2-[2-(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5),8-氯-6-羟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6),7-羟基-6-甲氧基-2-(2-苯基乙基)色酮(7),6-羟基-7-甲氧基-2-[2-(4’-羟基苯基)乙基]色酮(8),6-羟基-2-[2-(3’-甲氧基-4’-羟基苯基)乙基]色酮(9),6-羟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10)。活性实验结果发现,化合物1,4,6,9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释放TNF-α炎症因子具有显著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13.30,8.53,7.72和10.87μg·m L-1。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首次报道化合物4的晶体结构;化合物1,4,6,9具有显著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香 通体结香技术 沉香 色酮 抗炎活性
原文传递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agarwood formation in Aquilaria sinensis after applying whole-tree agarwood-inducing technique 被引量:2
5
作者 Yan Zhang Hui Meng +7 位作者 Feifei Lyu Xiaohong Fan Peiwei Liu Xin He Ying Huang Bo Chen Yun Yang Jianhe Wei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CAS 2023年第1期37-44,共8页
Objective: Agarwood—a resinous wood produced by Aquilaria plants in response to injury or artificial induction—is a valuable medicinal and fragrance resource. Whole-Tree Agarwood-Inducing Technique(Agar-WIT) has bee... Objective: Agarwood—a resinous wood produced by Aquilaria plants in response to injury or artificial induction—is a valuable medicinal and fragrance resource. Whole-Tree Agarwood-Inducing Technique(Agar-WIT)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produce agarwood. However, the time-dependent characteristics of agarwood formation induced by Agar-WIT are yet to be clarified. To promote technologically efficient utilization and upgradation of Agar-WIT, the dynamic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agarwood formation were analyzed for one year.Methods: Agarwood formation percentage, barrier layer microscopic properties, extract levels, compound level, and characteristic chromatograms of agarwood were examined by referring to the Chinese Pharmacopeia(2020 version).Results: Agar-WIT could maintain a high percentage of agarwood formation over one year compared with that of healthy plants. Alcohol-soluble extract and agarotetrol levels showed fluctuating cyclic changes with peaks occurring first during the fifth and sixth months, and subsequently in the 11th month.Aquilaria trees subjected to Agar-WIT treatment for 1–12 months showed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f a dynamic agarwood formation process. The barrier layer began to appear in the fourth month after treatment. Alcohol-soluble extractive levels in agarwood formed in the second month, and thereafter,exceeded 10.0%, and agarotetrol in agarwood produced after four months or later, exceeded 0.10%.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Pharmacopoeia, alcohol-soluble extractive levels in agarwood should not be less than 10.0% and agarotetrol level should exceed 0.10%. After four months of Agar-WIT treatment, the formed agarwood theoretically met these standards and was suitable for developed and utilization. However, the optimal harvest time was found to be the 11th month, followed by the sixth month after Agar-WIT treatment. Therefore, Agar-WIT resulted in swift agarwood formation and stable accumulation of alcohol-soluble extracts and agarotetrol. Thus, this method is efficient for 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arotetrol agarwood alcohol-soluble extractive 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 whole-tree agarwood-inducing technique(Agar-WIT)
原文传递
白木香通体结香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蒋谦才 郭艳峰 +2 位作者 曾海亮 林炳强 杨秀云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6年第4期44-47,共4页
为分析3 a生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大叶和小叶2种类型、不同胸径、钻孔高度的通体结香质量差异,采用直接称重法测定香片质量,按照《中国药典》的热浸法测定香片含油量。结果表明,3 a生白木香胸径12~15 cm的结香质量和香片含油量... 为分析3 a生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大叶和小叶2种类型、不同胸径、钻孔高度的通体结香质量差异,采用直接称重法测定香片质量,按照《中国药典》的热浸法测定香片含油量。结果表明,3 a生白木香胸径12~15 cm的结香质量和香片含油量极显著高于胸径8~12 cm的白木香(P〈0.01);结香12个月,大叶白木香的结香质量显著高于小叶白木香(P〈0.01),小叶白木香的香片含油量显著高于大叶白木香(P〈0.01);结香12个月和24个月时,钻孔高度0 cm所结香的质量及含油量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高于钻孔高度20,40,60 cm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香 通体结香 结香质量 含油量
下载PDF
四批通体香沉香药材的挥发油成分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刘洋洋 杨云 +1 位作者 林波 张争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4年第5期67-71,共5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4批通体香沉香药材中的挥发油,并用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4批样品的挥发油中均鉴定出38个成分,其相对含量总和分别为93.59%、97.53%、91.37%和95.62%;5个特征性成分的相对含量之和分别为24.42%、3...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4批通体香沉香药材中的挥发油,并用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4批样品的挥发油中均鉴定出38个成分,其相对含量总和分别为93.59%、97.53%、91.37%和95.62%;5个特征性成分的相对含量之和分别为24.42%、34.77%、19.91%和24.35%;结香12个月的通体香沉香药材挥发油的总挥发性成分与特征性成分的相对含量与对照药材相近,结香15个月的通体香沉香药材挥发油的总挥发性成分与特征性成分的相对含量超过对照药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 通体结香技术 倍半萜 挥发油 白木香
下载PDF
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和指纹图谱对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与野生沉香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郁萌 侯文成 +4 位作者 冯剑 陈兰 杨云 刘洋洋 魏建和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5625-5635,共11页
目的 系统全面分析比较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简称通体香)与野生沉香化学成分,为通体结香技术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结合非靶向代... 目的 系统全面分析比较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简称通体香)与野生沉香化学成分,为通体结香技术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和指纹图谱,对通体香与野生沉香的乙醇提取物和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 16批通体香与16批野生沉香的共有成分相同,但通体香指纹图谱相似度较高,且4个倍半萜、3个小分子芳香物质和8个2-(2-苯乙基)色酮等共17个共有成分在通体香中含量较高。结论 通体香和野生沉香主要化学成分组成相同,但不同批次间通体香的质量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 通体结香技术 2-(2-苯乙基)色酮 非靶向代谢组学 指纹图谱 2 4-二叔丁基苯酚 6 7-二甲基-1 2 3 5 8 8a-六氢萘 去氢蜂斗菜酮
原文传递
中国及东南亚国家沉香树采用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的质量比较 被引量:6
9
作者 杨云 冯剑 +3 位作者 朱杰霄 刘洋洋 陈德力 魏建和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1988-1994,共7页
目的比较中国及东南亚国家沉香树采用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的质量异同。方法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沉香标准,分析和评价中国及东南亚国家11个产地的11批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的性状、鉴别项、浸出物、含量测定、特征图谱,并测定总色酮... 目的比较中国及东南亚国家沉香树采用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的质量异同。方法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沉香标准,分析和评价中国及东南亚国家11个产地的11批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的性状、鉴别项、浸出物、含量测定、特征图谱,并测定总色酮类化合物含量。结果11批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样品的形态特征、薄层色谱、特征图谱均相似,所有样品中均观察到木间韧皮部、导管和射线等特征结构;国内6个产地的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的浸出物及总色酮类化合物含量均高于东南亚国家的5个产地。与其他人工结香方法产的沉香相比,通体结香技术产的沉香的感官特征较为稳定,浸出物及总色酮类化合物平均含量明显较高,但沉香四醇平均含量略低于外周结香和火烙法结香的沉香。结论从质量而言,通体结香技术优于传统结香方法,该技术不仅适用于中国的白木香树(Aquilaria sinensis)结香,也适用于东南亚国家的沉香树结香。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的质量总体较优,但白木香树产的沉香质量优于东南亚树种产的沉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属 沉香 通体结香技术 产地 质量比较
原文传递
高压输液法沉香通体结香技术的结香效果及所产沉香品质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欣 黄颖 +4 位作者 暴正瀚 孟慧 李浩凌 魏建和 杨云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3年第4期831-838,共8页
目的:评价高压输液法用于通体结香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分别在常压和10、20、30 MPa压力下采用通体结香技术处理白木香,记录输液时间,筛选最佳高压输液压力;在晴天、夜晚、雨天和低温4种不同结香环境条件下采用常压和高压输液处理,记录... 目的:评价高压输液法用于通体结香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分别在常压和10、20、30 MPa压力下采用通体结香技术处理白木香,记录输液时间,筛选最佳高压输液压力;在晴天、夜晚、雨天和低温4种不同结香环境条件下采用常压和高压输液处理,记录输液时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沉香质量标准,对处理6个月的沉香样品进行性状、显微观察,浸出物、结香率、沉香四醇质量分数、特征图谱分析。结果:20 MPa为高压输液法通体结香技术最佳输液压力,可显著缩短通体结香技术不同结香环境条件下的输液时间,输液效率提高129%~497%。20 MPa压力下通体香品质均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标准,沉香层呈棕黑色,环形沉香层外有棕色星点状沉香外溢现象;平均结香率、浸出物平均质量分数和沉香四醇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1.69%、15.14%和0.45%,与常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薄层色谱和特征图谱检测结果与对照药材一致。结论:高压输液法通体结香技术能明显提高该技术的输液效率,既不受天气和气候影响,也不降低结香品质。该技术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 通体结香技术 高压输液 技术升级
下载PDF
通体结香技术处理30 d产沉香的品质监测 被引量:3
11
作者 何欣 张燕 +7 位作者 孟慧 魏建和 吕菲菲 刘培卫 李浩凌 陈波 黄良明 杨云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2年第6期1074-1082,共9页
目的:研究通体结香技术诱导沉香形成的作用过程。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沉香质量标准,对通体结香技术处理30 d内产生的沉香样品进行性状、沉香四醇质量分数、结香面积比率、特征图谱分析,并对部分特征型倍半萜类和芳... 目的:研究通体结香技术诱导沉香形成的作用过程。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沉香质量标准,对通体结香技术处理30 d内产生的沉香样品进行性状、沉香四醇质量分数、结香面积比率、特征图谱分析,并对部分特征型倍半萜类和芳香类化合物进行含量测定。结果:通体结香技术处理白木香第4~5天,木间韧皮部和射线细胞出现树脂类物质,形成环形沉香层,沉香结香率由4.31%急剧上升至8.11%。结香30 d可形成明显的沉香层结构,薄层色谱和特征图谱结果与对照药材一致。沉香四醇质量分数在结香30 d内由0.001%增长至0.034%,整体呈上升趋势。部分芳香类化合物和沉香特征性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在第1~8天和第9~16天开始产生并累积。结论:通体结香技术处理30 d能够诱导沉香快速形成和稳定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 通体结香技术 动态监测 形成规律
下载PDF
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醇提物增强免疫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灿红 彭德乾 +3 位作者 吴玉兰 余章昕 郭鹏 魏建和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73-1075,共3页
目的评价通体沉香醇提物对正常和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增强作用。方法采用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制备小鼠免疫抑制模型,沉香醇提物灌胃给药,分别计算小鼠的足趾肿胀程度、胸腺和脾脏指数、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抗体生成数及血清溶血素水平等... 目的评价通体沉香醇提物对正常和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增强作用。方法采用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制备小鼠免疫抑制模型,沉香醇提物灌胃给药,分别计算小鼠的足趾肿胀程度、胸腺和脾脏指数、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抗体生成数及血清溶血素水平等免疫学指标。结果沉香醇提物高剂量可显著升高正常和免疫抑制小鼠的足趾肿胀程度、胸腺和脾脏指数、淋巴细胞增殖刺激因子、抗体生成数及血清半数溶血值。结论沉香醇提物可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体沉香醇提物 环磷酰胺 免疫抑制 免疫增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