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爱丁顿、钱德拉塞卡关于白矮星的争论及其启示 被引量:5
1
作者 肖明 《大学物理》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48-53,共6页
对爱丁顿、钱德拉塞卡关于白矮星的争论作了介绍,讨论了这场争论和钱德拉塞卡的科研风格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 白矮星 爱丁顿 钱德拉塞卡 争论 启示
下载PDF
基于LAMOST DR8光谱搜寻白矮星
2
作者 蔡靖豪 韩占文 +2 位作者 邢丽峰 任娟娟 李蛟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4,共13页
白矮星是中小质量恒星演化末期残留的简并内核,是宇宙中绝大多数恒星的演化归宿。白矮星的大样本观测性质不仅可以为恒星演化理论提供检验与约束,还可以被用于研究银河系的形成历史与演化。结合Gaia的高精度测光和周年视差数据,在LAMOS... 白矮星是中小质量恒星演化末期残留的简并内核,是宇宙中绝大多数恒星的演化归宿。白矮星的大样本观测性质不仅可以为恒星演化理论提供检验与约束,还可以被用于研究银河系的形成历史与演化。结合Gaia的高精度测光和周年视差数据,在LAMOST第八次数据发布(DR8)低分辨率光谱数据中搜寻白矮星。通过使用模版匹配的方法,在LAMOST DR8中共找到4692颗白矮星和85颗激变变星,其中2876个目标在之前的工作中已经被证认为白矮星,1854个目标为首次在LAMOST中发现的白矮星。目视确认后对白矮星光谱型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经过对比,该白矮星样本的完备性为80%,分类的准确性达到99%,最终得到的LAMOST白矮星很好地反映不同类型的白矮星在Gaia CMD图上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矮星 光谱 LAMOST
下载PDF
20个激变变星或相关天体的分光证认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宗云 刘武 胡景耀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5,共15页
在20个研究得很少的激变变星或者曾经被分类为激变变星的相关天体的光谱中,13个被证实为属于激变变星(65%),另外7个似乎应该被排除(表1第8列).不像其他研究者那样,仅给出非激变变星(noncv)或热天体(hot... 在20个研究得很少的激变变星或者曾经被分类为激变变星的相关天体的光谱中,13个被证实为属于激变变星(65%),另外7个似乎应该被排除(表1第8列).不像其他研究者那样,仅给出非激变变星(noncv)或热天体(hotobject),还以更强的证据和更多的光谱特征证认出1个DA型白矮星、4个双星系统及其子星的光谱型.新的光谱资料不支持FYPer的HerbigAe/Be分类,它是一个激变变星.对于PG1712+493,不仅给出星和云的混合谱,还分别得到星云和O型中央星的光谱,并将在此基础上对这个行星状星云作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变变星 行星状星云 白矮星 分光证认
下载PDF
白矮星演化与宇宙纪年学 被引量:3
4
作者 边霞 赵刚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7-70,共14页
近几年白矮星研究在理论与观测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这推动了白矮星宇宙纪年学的应用和发展。白矮星宇宙纪年学,即利用白矮星的演化结果计算白矮星理论光度函数,并通过与观测光度函数的对比来确定天体年龄。简要描述了白矮星的基本性质... 近几年白矮星研究在理论与观测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这推动了白矮星宇宙纪年学的应用和发展。白矮星宇宙纪年学,即利用白矮星的演化结果计算白矮星理论光度函数,并通过与观测光度函数的对比来确定天体年龄。简要描述了白矮星的基本性质,回顾了白矮星演化研究的历史和基本方法;介绍了白矮星宇宙纪年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银盘、球状星团、疏散星团以及银晕年龄确定方面的应用现状。白矮星宇宙纪年学是一个很新的研究领域,但它已经在确定天体年龄方面显示出很大的潜力。最后讨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项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物理学 天体年龄 白矮星 宇宙纪年法 恒星演化 光度函数
下载PDF
亚矮星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余金龙 吕国梁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4期435-447,458,共14页
本文从近几年最新的观测数据出发,用统计学方法对亚矮星每一子类各个观测参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包括热亚矮星双星系统轨道周期、伴星质量分布以及有效温度和光度图;同时,从理论上对每一类亚矮星的形成通道进行详细的分析总结;最后,... 本文从近几年最新的观测数据出发,用统计学方法对亚矮星每一子类各个观测参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包括热亚矮星双星系统轨道周期、伴星质量分布以及有效温度和光度图;同时,从理论上对每一类亚矮星的形成通道进行详细的分析总结;最后,将这些大量观测数据与理论模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热亚矮星单星模型和双星模型都可以解释热亚矮星的形成,A型亚矮星是由贫金属主序星和极低质量白矮星这两类恒星组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矮星 白矮星 双星
下载PDF
周期性重复快速射电暴双星模型再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林一清 程再军 《天文研究与技术》 CSCD 2023年第3期198-203,共6页
在椭圆轨道的致密双星模型作为周期性重复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s,FRBs)起源的基础上,考虑引力辐射对快速射电暴周期性行为的影响。这个双星系统包含一个具有强偶极磁场的中子星和一个磁化的白矮星。当白矮星充满它的洛希瓣时,物... 在椭圆轨道的致密双星模型作为周期性重复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s,FRBs)起源的基础上,考虑引力辐射对快速射电暴周期性行为的影响。这个双星系统包含一个具有强偶极磁场的中子星和一个磁化的白矮星。当白矮星充满它的洛希瓣时,物质将通过内拉格朗日点转移到中子星表面。由于角动量守恒,白矮星可能在一次爆发之后被踢开,接着在演化过程中由于引力辐射再次充满洛希瓣,实现再次爆发。这种情况下,快速射电暴的周期对应于双星轨道周期P_(orb),而它与两次质量转移时间间隔Δt之间的关系是能否显现周期性行为的关键因素。很明显,Δt≈P_(orb)或者Δt<P_(orb)是周期性行为显现的必要条件。反之,如果Δt>>P_(orb),周期性将很难观测到。结果表明,只有相对较长周期的快速射电暴才能显示周期性行为,这表明目前仅有的两个周期性快速射电暴都对应于较长的周期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射电暴 白矮星 中子星 引力辐射 致密双星
下载PDF
黑洞的前世今缘 被引量:2
7
作者 席特 鲁同所 +1 位作者 孙敏 胡婧 《物理与工程》 2020年第1期53-67,72,共16页
2015年9月14日科学家首次探测到引力波信号,2015年12月26日,2017年1月4日,2017年8月14日,2017年10月16日又分别再次探测到来自宇宙空间的引力波信号,其中前四次都是由两个较小质量的黑洞合并成较大质量的黑洞后,损失的质量变成能量以引... 2015年9月14日科学家首次探测到引力波信号,2015年12月26日,2017年1月4日,2017年8月14日,2017年10月16日又分别再次探测到来自宇宙空间的引力波信号,其中前四次都是由两个较小质量的黑洞合并成较大质量的黑洞后,损失的质量变成能量以引力波的形式释放了出来。这些成果都成为黑洞存在的无可置疑的明证,那么究竟什么是黑洞?它是怎么形成的?有哪些性质和特征?人类又怎么去探测它?文章给出一些主流的解释,进一步开阔人们的视野,使得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宇宙的神奇和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洞 引力波 恒星 白矮星 中子星
下载PDF
Light variations of two new DA-type pulsating white dwarfs
8
作者 Fu, JN Vauclair, G +1 位作者 Dolez, N Fremy, 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7年第18期1554-1557,共4页
ASTEROSEISMOLOGY of pulsating white dwarfs is an effective tool for us to infer their internal structures and the activities of stars on the final stages of stellar evolution. DA-type pulsating white dwarfs, with hydr... ASTEROSEISMOLOGY of pulsating white dwarfs is an effective tool for us to infer their internal structures and the activities of stars on the final stages of stellar evolution. DA-type pulsating white dwarfs, with hydrogen-rich shells and low temperatures, constitute an instability strip in the H-R diagram, which have only 24 members. In order to push forward the research work in this field, many astronomers have devoted themselves to the search of new possible members for a long time. During two nights on February of 1996, the authors observed five candidates selected from the Kiso survey (Noguchi et al., 1980; Kondo et al., 1984), with the 1.93-m telescope at Observatoire de Haute-Provence, France. In the present note, we report the discovery of two new variables from this observation run: KUV 08368+4026 and KUV 11370+42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ite dwarf PHOTOELECTRIC PHOTOMETRY pulsation.
原文传递
Study of the O-mode in a relativistic degenerate electron plasma
9
作者 Kalsoom AZRA Muddasir ALI Azhar HUSSAIN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3期34-41,共8页
Using the linearized relativistic Vlasov-Maxwell equations,a generalized expression for the plasma conductivity tensor is derived.The dispersion relation for the O-mode in a relativistic degenerate electron plasma is ... Using the linearized relativistic Vlasov-Maxwell equations,a generalized expression for the plasma conductivity tensor is derived.The dispersion relation for the O-mode in a relativistic degenerate electron plasma is investigated by employing the Fermi-Dirac distribution function.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mode(cut offs,resonances,propagation regimes,harmonic structure) are examined by using specific values of the density and the magnetic field that correspond to different relativistic dense environments.Further,it is observed that due to the relativistic effects the cut off and the resonance points are shifted to low frequency values,as a result the propagation regime is reduced.The dispersion relations for the non-relativistic and the ultra-relativistic limits are also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mode degenerate plasma white dwarf
下载PDF
The mass limit of white dwarfs with strong magnetic fields in general relativity
10
作者 文德华 刘荷蕾 张向东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8期687-692,共6页
Recently, U. Das and B. Mukhopadhyay proposed that the Chandrasekhar limit of a white dwarf could reach a new high level (2.58M) if a superstrong magnetic field were considered (Das U and Mukhopadhyay B 2013 Phys. ... Recently, U. Das and B. Mukhopadhyay proposed that the Chandrasekhar limit of a white dwarf could reach a new high level (2.58M) if a superstrong magnetic field were considered (Das U and Mukhopadhyay B 2013 Phys. Rev. Lett. 110 071102), where the structure of the strongly magnetized white dwarf (SMWD) is calculated in the framework of Newtonian theory (NT). As the SMWD has a far smaller size, in contrast with the usual expectation, we found that there is an obvious general relativistic effect (GRE) in the SMWD. For example, for the SMWD with a one Landau level system, the super-Chandrasekhar mass limit in general relativity (GR) is approximately 16.5% lower than that in NT. More interestingly, the maximal mass of the white dwarf will be first increased when the magnetic field strength keeps on increasing and reaches the maximal value M = 2.48MQ with BD = 391.5. Then if we further increase the magnetic fields, surprisingly, the maximal mass of the white dwarf will decrease when one takes the GRE into accou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ngly magnetize field white dwarf general relativity effect
下载PDF
The Creation of Neutron Stars and Black Stars and How the Chandrasekhar Limit Prevents the Creation of Intermediate Black Stars
11
作者 David P. Clark 《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2017年第3期522-538,共17页
Using a program written in Excel, it was found that a supernova remnant, with a mass between 1.44 and 2 solar masses, contracts down to a neutron star. During the collapse, the decreasing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slows... Using a program written in Excel, it was found that a supernova remnant, with a mass between 1.44 and 2 solar masses, contracts down to a neutron star. During the collapse, the decreasing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slows time. Here, the pressure becomes high enough to stop the contraction. At greater than 2.2 solar masses, while the remnant is still contracting, the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causes time to relatively freeze at the center, and stop the contraction before the pressure gets high enough to stop it, as it did in a neutron star. This also freezes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decrease in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thus, the frozen portions remain frozen and do not contract down any further and become imaginary. On top of this frozen center, additional matter physically and relatively contracts and the radius of the freeze point moves out. If the freeze made its way to the surface, it would meet the condition of a black hole, having a Schwarzschild radius;but it does not quite get there. The surface is not quite frozen. Even though these “almost black holes” do not have an event horizon, they are almost as small as that described by the Schwarzschild radius and due to the gravitational red shift, are very hard to see. A black star has been created. A contracting white dwarf at the Chandrasekhar limit (1.44 solar masses) has a density of about 1 × 109 kg/m3. After it cools and then collapses into a neutron star, it will have a minimum density of 3.5 × 1015 kg/m3 near the surface. This article explains how these two densities relate to why there are no supernova created stellar black stars above 15 solar masses and why super massive black stars start at 50,000 solar masses? Extracting limits like these cannot be accomplished using the standard black hole model, but this black star model has revealed these size limits and a lot mo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 HOLES white dwarf CHANDRASEKHAR CHANDRA Excel
下载PDF
The Remnant of Neutron Star-White Dwarf Merger and the Repeating Fast Radio Bursts
12
作者 Xiang Li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20年第1期28-38,共11页
Fast radio bursts (FRBs) at cosmological distances still hold concealed physical origins. Previously Liu (2018) proposes a scenario that the collision between a neutron star (NS) and a white dwarf (WD) can be one of t... Fast radio bursts (FRBs) at cosmological distances still hold concealed physical origins. Previously Liu (2018) proposes a scenario that the collision between a neutron star (NS) and a white dwarf (WD) can be one of the progenitors of non-repeating FRBs and notices that the repeating FRBs can also be explained if a magnetar formed after such NS-WD merger.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this channel of magnetar formation in more detail. We propose that the NS-WD post-merger, after cooling and angular momentum redistribution, may collapse to either a black hole or a new NS or even remains as a hybrid WDNS, depending on the total mass of the NS and WD. In particular, the newly formed NS can be a magnetar if the core of the WD collapsed into the NS while large quantities of degenerate electrons of the WD compressed to the outer layers of the new NS. A strong magnetic field can be formed by the electrons and positive charges with different angular velocities induced by the differential rotation of the newborn magnetar. Such a magnetar can power the repeating FRBs by the magnetic reconnections due to the crustal movements or star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sar Neutron Star white dwarf MERGER Magnetic Field MAGNETAR FAST Radio Burst
下载PDF
稳定物质转移通道形成的极小质量白矮星
13
作者 刘广畅 陈海亮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8-528,共11页
极小质量白矮星双星对于双星演化、公共包层、AM CVn双星、星震学研究都十分重要。考虑到它们的周期比较短,它们还是重要的引力波源,然而它们的形成和演化仍然不清楚。通过利用最新的一种磁滞模型,建立了极小质量白矮星双星的形成和演... 极小质量白矮星双星对于双星演化、公共包层、AM CVn双星、星震学研究都十分重要。考虑到它们的周期比较短,它们还是重要的引力波源,然而它们的形成和演化仍然不清楚。通过利用最新的一种磁滞模型,建立了极小质量白矮星双星的形成和演化模型。研究给出它们形成的初始参数空间,并发现通过稳定物质转移形成的极小质量白矮星的质量范围为(0.11~0.21)M⊙。此外,研究发现部分极小质量白矮星双星能在宇宙年龄内演化成为AM CVn双星,这些极小质量白矮星的质量范围为0.14~0.16 M⊙。研究还发现它们的引力波信号能被LISA、天琴、太极探测器探测到。最后还讨论了不同的物质积累效率对于同一双星系统演化结果的影响,发现它除了明显影响主星最终质量外,对于伴星和双星演化过程并无太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矮星 密近双星 AM CVn双星 引力波
下载PDF
重复快速射电暴FRB121102白矮星和中子星双星模型的再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一清 程再军 甘亮勤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7-102,共6页
快速射电暴(FRB)是宇宙中忽然出现的短暂而明亮的射电爆发现象,它的物理起源至今还是一个谜.重复快速射电暴可能源于一个具有强偶极磁场的中子星和磁化的白矮星组成的致密双星系统.当白矮星充满它的洛希瓣时,物质将会通过拉格朗日点从... 快速射电暴(FRB)是宇宙中忽然出现的短暂而明亮的射电爆发现象,它的物理起源至今还是一个谜.重复快速射电暴可能源于一个具有强偶极磁场的中子星和磁化的白矮星组成的致密双星系统.当白矮星充满它的洛希瓣时,物质将会通过拉格朗日点从白矮星转移到中子星.一次爆发之后,白矮星可能被踢开.对于唯一已知的重复暴源FRB 121102,总共探测到41次重复爆发.用已知的红移数据,根据41次重复爆发的数据,我们再次研究了白矮星-中子星的双星模型,肯定了这样一个间歇的洛希瓣外流机制可能可以解释FRB 121102的重复爆发行为,并且相邻爆发的时间间隔和其后的暴的流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这也与我们的洛希瓣外流机制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积 吸积盘 引力辐射 磁重联 白矮星
原文传递
轻夸克物质团、奇异子和致密矮星
15
作者 刘珈亦 范子萱 +2 位作者 王立经 夏铖君 徐仁新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3-119,共7页
相对于核物质和奇异夸克物质,仅由两味夸克构成的轻夸克物质(即ud夸克物质)有可能更稳定.而对于由这三类物质构成的典型物质集团,研究发现如果ud夸克物质具有较大的对称能,那么其物质团会在特定大小(重子数A≈1000)时最稳定.在这种情况... 相对于核物质和奇异夸克物质,仅由两味夸克构成的轻夸克物质(即ud夸克物质)有可能更稳定.而对于由这三类物质构成的典型物质集团,研究发现如果ud夸克物质具有较大的对称能,那么其物质团会在特定大小(重子数A≈1000)时最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存在由ud夸克物质团和电子构成的致密矮星,即ud夸克矮星.通过进一步研究这类ud夸克矮星的结构可知:相较于传统的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白矮星,ud夸克矮星通常具有较小的半径,而被正常物质覆盖的ud夸克矮星的半径则在它们之间,这与最近观测到的质量和半径都异常小的白矮星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矮星 超密物质 宇宙线 夸克星
下载PDF
双星统计演化及激变变星的形成
16
作者 韩占文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1998年第19期279-287,共9页
介绍了双星统计演化的方法和手段,并对激变变星的形成进行了Monte-Carlo模拟。模拟显示,激变变星的诞生率、白矮子星质量分布、轨道周期分布的理论结果与观测结果保持一致。另外,还研究了激变变星的形成与模型参量之间的关系,这些... 介绍了双星统计演化的方法和手段,并对激变变星的形成进行了Monte-Carlo模拟。模拟显示,激变变星的诞生率、白矮子星质量分布、轨道周期分布的理论结果与观测结果保持一致。另外,还研究了激变变星的形成与模型参量之间的关系,这些参量包括公共包层抛射效率、双星初始质量比分布、年龄、金属丰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演化 双星 白矮星 激变变星 蒙特卡罗模拟 诞生率 轨道
下载PDF
DA白矮星视向速度测量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颖玥 罗阿理 《天文研究与技术》 CSCD 2019年第1期1-7,共7页
DA白矮星光谱在光学波段主要由巴尔默线主导,谱线比较宽,且谱线轮廓不对称,传统的线心方法确定视向速度非常困难。介绍了一种基于利用白矮星的有效温度(Teff)和表面重力加速度(log g)选择理论模板,通过交叉相关方法确定DA白矮星的APP速... DA白矮星光谱在光学波段主要由巴尔默线主导,谱线比较宽,且谱线轮廓不对称,传统的线心方法确定视向速度非常困难。介绍了一种基于利用白矮星的有效温度(Teff)和表面重力加速度(log g)选择理论模板,通过交叉相关方法确定DA白矮星的APP速度,减去白矮星的引力红移得到白矮星的视向速度。测试发现对于有效温度高于10 000 K且信噪比大于20的DA白矮星的低分辨率光谱(R~2000),精度在10 km/s以内。基于这种方法测量了SDSS DR7的DA白矮星观测样本的视向速度,统计发现在1 000 pc内,视向速度的平均值接近于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矮星 视向速度 模板匹配
下载PDF
巡天项目中的白矮星搜寻 被引量:1
18
作者 孔啸 罗阿理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7-303,共17页
首先,描述了白矮星的颜色特点和光谱型分类。白矮星是大多数恒星的终极状态,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冷却。根据表面大气成分,它被划分成DA和DB等不同的光谱型。对某一颗白矮星来说,其光谱型分类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主... 首先,描述了白矮星的颜色特点和光谱型分类。白矮星是大多数恒星的终极状态,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冷却。根据表面大气成分,它被划分成DA和DB等不同的光谱型。对某一颗白矮星来说,其光谱型分类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主要是由于其大气包层中的元素含量被对流过程改变引起的。为了对各类光谱型有更深入的研究,样本的完备性不可或缺。得益于近十几年来大型巡天项目的开展(如斯隆数字巡天、郭守敬望远镜的光谱巡天等),目前通过光谱证认的白矮星已超过4×10~4颗,其中绝大多数是H主导的DA型白矮星,另外还包含2 000多颗He主导的DB白矮星。此外,GALEX项目和GAIA卫星分别提供了有价值的白矮星紫外数据、空间位置和速度等信息。这些数据和信息对于白矮星的研究工作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随后,对白矮星的大气参数、质量和运动学等内容作了简单的总结。人们利用模板匹配测量了绝大多数已知白矮星的大气参数,并获得了DB型白矮星的有效温度与紫外颜色间的线性关系。基于斯隆数字巡天的光谱数据,白矮星的质量分布和质量-半径关系也得到了较深入的研究。小质量白矮星具有较大的速度弥散,而大质量的则相反。最后,讨论了白矮星的形成和演化机制,这些机制都是基于现有的理论模型得到的。随着巡天项目中白矮星样本的增加,现有的模型会逐渐被修正和完善,新的模型也将随之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矮星 星表 巡天
下载PDF
重复快速射电暴的白矮星和中子星双星模型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一清 程再军 《天文研究与技术》 CSCD 2020年第4期414-418,共5页
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s,FRBs)是来自河外的短暂而明亮的射电能量脉冲,有重复快速射电暴和非重复快速射电暴两种类型。重复快速射电暴的重复爆发行为可能源于一个具有强偶极磁场的中子星和磁化的白矮星组成的致密双星系统。当白... 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s,FRBs)是来自河外的短暂而明亮的射电能量脉冲,有重复快速射电暴和非重复快速射电暴两种类型。重复快速射电暴的重复爆发行为可能源于一个具有强偶极磁场的中子星和磁化的白矮星组成的致密双星系统。当白矮星充满它的洛希瓣时,物质将通过内拉格朗日点转移到中子星表面。一次爆发之后,白矮星可能被踢开,在演化过程中再次吸积,实现重复爆发现象。根据重复射电暴FRB 121102和FRB 180916重复爆发的观测数据,研究了白矮星-中子星的双星模型中两次爆发的时间间隔和两次爆发中前次爆发的流量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论值和观测值的比较,肯定了这样一个间歇的洛希瓣外流机制可能解释重复快速射电暴的重复爆发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射电暴 白矮星 吸积 引力辐射 磁重联
下载PDF
太阳会变成一个黑洞吗
20
作者 张天蓉 《自然杂志》 2016年第6期456-460,共5页
太阳最后会变成一个黑洞吗?答案是:不会。因为太阳的质量比较小,不会演化为黑洞。太阳将在几十亿年后,经过"体积巨大、光芒四射"的红巨星阶段,最后形成一个致密的白矮星。白矮星密度极高,一个质量和太阳差不多的白矮星,大小... 太阳最后会变成一个黑洞吗?答案是:不会。因为太阳的质量比较小,不会演化为黑洞。太阳将在几十亿年后,经过"体积巨大、光芒四射"的红巨星阶段,最后形成一个致密的白矮星。白矮星密度极高,一个质量和太阳差不多的白矮星,大小却只有地球那么大,即太阳直径的百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 黑洞 白矮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