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轮轨关系研究中的力学问题 被引量:53
1
作者 金学松 张雪珊 +2 位作者 张剑 孙丽萍 王生武 《机械强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8-418,共11页
简单论述世界铁路发展状况和铁路交通运输的优越性。详细论述轮轨关系的研究问题,其研究包含轮轨滚动接触作用和稳定性问题、轮轨粘着和强度、接触表面磨损和滚动接触疲劳破坏、轮轨噪声、轮轨蠕滑率力理论和轮轨三维弹塑性滚动接触问... 简单论述世界铁路发展状况和铁路交通运输的优越性。详细论述轮轨关系的研究问题,其研究包含轮轨滚动接触作用和稳定性问题、轮轨粘着和强度、接触表面磨损和滚动接触疲劳破坏、轮轨噪声、轮轨蠕滑率力理论和轮轨三维弹塑性滚动接触问题。在这些问题研究中,蕴涵十分复杂的力学和强度问题。文中就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问题研究的难点进行讨论,并分析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系统 滚动接触 力学 脱轨 粘着 滚动接触疲劳 波浪形磨损 噪声
下载PDF
轮轨接触力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18
2
作者 沈志云 张卫华 +2 位作者 金学松 曾京 张立民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4,共14页
本文论述了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近几年来在轮轨接触力学及其应用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其中包括Kalker三维弹性体非Hertz滚动接触理论的全尺寸模型试验验证、高速动态轮轨蠕滑力的试验研究、基于理论和数值方法的轮... 本文论述了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近几年来在轮轨接触力学及其应用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其中包括Kalker三维弹性体非Hertz滚动接触理论的全尺寸模型试验验证、高速动态轮轨蠕滑力的试验研究、基于理论和数值方法的轮轨接触表面粗糙度和污染影响的分析、高速粘着和脱轨试验研究及其机理分析 ,对钢轨的波磨现象也作了论述 ,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接触力学 研究进展 铁路 滚动接触 蠕滑率 粘着 脱轨 波浪型磨损
下载PDF
轮轨粘着-蠕滑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金雪岩 刘启跃 王夏秋 《铁道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6-39,共4页
轮轨粘着-蠕滑特性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变量。采用模拟试验方法,分析机车轴重、轮径、增粘块和轮轨间冲角等参数对轮轨粘着-蠕滑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若轴重增大、轮径减小和轮轨间冲角增大,则车轮粘着系数下降。
关键词 轮轨 粘着-蠕滑特性 试验 铁路 模拟
下载PDF
基于全尺寸试验台的水介质条件下高速轮轨黏着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常崇义 陈波 +1 位作者 蔡园武 王俊彪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32,共8页
基于全尺寸高速轮轨关系试验台,模拟轮轨接触界面在水介质条件下的轮轨黏着特性,研究喷水量、轮轨接触表面粗糙度、喷水温度、轴重和运行速度对水介质条件下高速轮轨黏着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水介质条件下,喷水量、轮轨接触表面粗... 基于全尺寸高速轮轨关系试验台,模拟轮轨接触界面在水介质条件下的轮轨黏着特性,研究喷水量、轮轨接触表面粗糙度、喷水温度、轴重和运行速度对水介质条件下高速轮轨黏着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水介质条件下,喷水量、轮轨接触表面粗糙度、运行速度对轮轨黏着系数影响较大,喷水温度和轴重对其影响较小;随喷水量的增加轮轨黏着系数逐渐减小,但当喷水量达到200mL·min-1后黏着系数不再减小;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加,运行速度对轮轨黏着系数的影响逐渐减弱,表面粗糙度增至1.0~1.1μm时运行速度对轮轨黏着系数的影响很小;在40~200km·h-1速度范围内,轮轨黏着系数随速度的增加减小得较快,而在200~400km·h-1速度范围内减小得较为缓慢;轮轨黏着系数随喷水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喷水温度为0℃(下雪)时的轮轨黏着系数较常温时下降11%~15%;轮轨黏着系数随轴重的增加而减小,在动车组常用轴重10~16t范围内轴重对轮轨黏着系数的影响只有1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关系 黏着特性曲线 黏着系数 喷水量 表面粗糙度 轴重 喷水温度 速度
下载PDF
不同工况下轮轨黏着-蠕滑曲线特性 被引量:15
5
作者 师陆冰 李群 +2 位作者 郭俊 王文健 刘启跃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1-157,共7页
在轮轨滚动接触模拟试验机上采用均匀连续变化差的试验方法,进行不同工况和不同法向力条件下的轮轨黏着-蠕滑曲线试验,并利用两种数值拟合方法研究不同试验条件下的黏着-蠕滑曲线峰值点位置和初始斜率。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的轮轨黏着-... 在轮轨滚动接触模拟试验机上采用均匀连续变化差的试验方法,进行不同工况和不同法向力条件下的轮轨黏着-蠕滑曲线试验,并利用两种数值拟合方法研究不同试验条件下的黏着-蠕滑曲线峰值点位置和初始斜率。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的轮轨黏着-蠕滑曲线有较大差异,与干态相比,水、油工况下不仅导致黏着系数明显降低,还会导致峰值点发生明显左移;水、油工况下撒砂可有效提高黏着系数并使峰值点位置右移;干态下法向力增加对黏着系数和峰值点位置影响较小,但会导致曲线初始阶段斜率的下降;水、油工况下法向力的增加均会使黏着峰值点位置左移,并在水态下导致黏着系数的明显下降;撒砂后法向力对黏着系数及峰值点位置的影响较小,但曲线初始阶段斜率随法向力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通过试验和数值拟合获得轮轨黏着-蠕滑曲线特征参数的方法可为后续轮轨黏着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黏着 黏着-蠕滑曲线 表面工况 法向力
原文传递
高速轮轨黏着特性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吴兵 温泽峰 +1 位作者 王衡禹 金学松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22,共5页
基于轨道及车轮表面粗糙度的考虑,建立在"第三介质"存在时高速轮轨黏着力的二维计算模型。借助于部分膜弹流理论以多重网格技术为数值计算工具,讨论速度、接触压力、轮径、轮轨表面粗糙度参数及不同"第三介质"等因... 基于轨道及车轮表面粗糙度的考虑,建立在"第三介质"存在时高速轮轨黏着力的二维计算模型。借助于部分膜弹流理论以多重网格技术为数值计算工具,讨论速度、接触压力、轮径、轮轨表面粗糙度参数及不同"第三介质"等因素对轮轨间黏着特性的影响,对这些因素引起轮轨黏着特性变化的机理进行数值分析;采用JD-1型轮轨接触试验设备,将黏着系数在水、油污染情况下随速度变化的试验结果与高速轮轨黏着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者变化趋势一致,数值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 轮轨 第三介质 黏着 表面粗糙度 多重网格
下载PDF
轮轨间滚动摩擦及其控制 被引量:8
7
作者 大野薰 彭惠民 《国外铁道车辆》 2001年第1期36-40,共5页
介绍了铁道车辆车轮与钢轨间的摩擦特征及粘着 ,阐述影响粘着的诸因素 ,以及增加粘着以适应车辆高速运行的新方法。
关键词 轮轨系统 摩擦 粘着 日本 高速运行 铁道车辆
下载PDF
水介质对轮轨粘着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杨翊仁 张继业 赵华 《铁道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31-34,共4页
借助于水介质作用下轮轨接触的数值解法 ,建立高速轮轨水介质粘着力的数值分析方法 ,讨论了水介质作用下轮轨粘着力随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而急剧下降的变化特性 。
关键词 水介质 列车 轮轨粘着特性 数值分析
下载PDF
复杂运行环境下高速轮轨最佳撒砂增黏策略试验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振先 谭江 +3 位作者 黄双超 赵鑫 温泽峰 梁树林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3-130,共8页
在车轮-钢轨高速接触疲劳试验机上开展水、油和树叶等污染下的高速低黏着和增黏试验,通过最高速度200km·h-1的对滚试验,测得不同第三介质条件下的轮轨黏着-蠕滑特性曲线,研究增黏砂粒径和撒砂量对增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撒增... 在车轮-钢轨高速接触疲劳试验机上开展水、油和树叶等污染下的高速低黏着和增黏试验,通过最高速度200km·h-1的对滚试验,测得不同第三介质条件下的轮轨黏着-蠕滑特性曲线,研究增黏砂粒径和撒砂量对增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撒增黏砂可有效恢复各种污染下的轮轨黏着水平,使200km·h-1下轮轨黏着系数保持在0.18以上,低速下更高;增黏砂粒径在0.4~1.0mm范围内增大或撒砂量在40~100g·min-1范围内增加时,增黏效果均稍稍增强,综合考虑确定试验机的最佳撒砂量为40g·min-1、最佳粒径为0.85~1.0mm;考虑试验机与现场轮轨系统的尺寸差异、运行时复杂气流所致砂粒损失及适当冗余度等因素,建议现场最佳撒砂量为115~175g·min-1、最佳粒径为1.0~2.0mm;喷撒增黏砂会造成车轮接触表面的麻坑损伤,也是造成现场车轮踏面常见麻坑损伤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运行环境 高速动车组 轮轨黏着 增黏试验 增黏砂 撒砂量 增黏最佳策略
下载PDF
轮轨黏着系数对钢轨直裂纹瞬态扩展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赵小罡 赵鑫 +1 位作者 温泽峰 金学松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39-245,共7页
采用ANSYS/LS-DYNA建立了含有钢轨直裂纹的三维显式有限元模型,考虑了高速条件下轮轨间的瞬态滚动接触和裂纹面之间的滑动接触,于时域内分析了轮轨滚滑作用下裂纹面之间的瞬态法、切向接触和裂尖动态应力场强度因子。轮轨接触和裂纹面... 采用ANSYS/LS-DYNA建立了含有钢轨直裂纹的三维显式有限元模型,考虑了高速条件下轮轨间的瞬态滚动接触和裂纹面之间的滑动接触,于时域内分析了轮轨滚滑作用下裂纹面之间的瞬态法、切向接触和裂尖动态应力场强度因子。轮轨接触和裂纹面间的接触,均采用"面-面"接触算法定义,切向接触满足库伦摩擦定律。裂尖应力场强度因子采用虚拟闭合法计算,不考虑裂纹面之间的间隙,即两个裂纹面上的离散节点完全重合。牵引工况的计算结果表明,滚滑状态下的轮轨法、切向接触力不随轮轨黏着系数的增加而变化,但裂纹面间的最大法、切向接触力却随黏着系数的增加而不断减小。车轮滚到裂纹时,钢轨的弯曲变形使得两个裂纹面相互挤压闭合,即KI值为0,而KII最大值约为KIII最大值的8.1倍左右。这意味着钢轨表面的直裂纹,如果可以扩展,其在无横移牵引工况下的扩展应该以II型撕裂为主导。随着粘着系数由0.1增至0.5时,无横移牵引工况下KII最大值仅增大3.98%,而KIII最大值反而降低2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滚滑 滚动接触疲劳 直裂纹 轮轨黏着 动态应力场强度因子 显式有限元法
下载PDF
轮轨粘着问题的微观模型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孙琼 臧其吉 陈泽深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9,共9页
将微观摩擦学和轮轨滚动接触理论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建立了轮轨粘着的微观研究模型,获得了新的轮轨粘滑特性曲线,对轮轨粘着系数随列车速度的提高而下降的原因作出了理论解释。
关键词 轮轨粘着 微观模型 铁路 滚动摩擦力
下载PDF
油介质条件下轮轨黏着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鸿斐 王文健 +3 位作者 申鹏 王衡禹 刘启跃 朱旻昊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5-68,共4页
利用JD—1轮轨模拟试验机研究轮轨受污油、污油水混合物和污油水砂子混合物3种油介质污染工况下,不同轴重和车轮速度对轮轨黏着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车速为90km·h-1时,污油和污油水混合物工况时的轮轨蠕滑特性相差不大(加水之... 利用JD—1轮轨模拟试验机研究轮轨受污油、污油水混合物和污油水砂子混合物3种油介质污染工况下,不同轴重和车轮速度对轮轨黏着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车速为90km·h-1时,污油和污油水混合物工况时的轮轨蠕滑特性相差不大(加水之后黏着系数减小);污油和污油水混合物工况下21和23t轴重时轮轨黏着系数相差较小,而25t轴重时的黏着系数明显比21和23t轴重时的大,但轮轨表面均未出现严重的磨损;在污油水砂子混合物工况下,轮轨黏着系数显著提高,但同时大大加重了轮轨表面伤损;当轮轨受到污油和污油水污染时,轮轨黏着系数均随着车速的提高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黏着 污染介质 黏着系数 表面伤损 速度 轴重
下载PDF
牵引力对机车车轮轮轨黏着性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毕鑫 罗世辉 马卫华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24,共7页
为了解机车在牵引工况下轮轨的蠕滑特征,本文采用线性蠕滑理论和非线性修正方法,推导出轮轨接触的蠕滑力公式,结合磨耗型踏面的轮轨接触几何特征,采用Simpack多体动力学软件建立DF8B型三轴转向架机车动力学模型,进行动力学仿真验证。研... 为了解机车在牵引工况下轮轨的蠕滑特征,本文采用线性蠕滑理论和非线性修正方法,推导出轮轨接触的蠕滑力公式,结合磨耗型踏面的轮轨接触几何特征,采用Simpack多体动力学软件建立DF8B型三轴转向架机车动力学模型,进行动力学仿真验证。研究发现:传统转向架机车在牵引工况通过曲线时,导向轮对外侧车轮轮缘根部接触钢轨,总的蠕滑力处于饱和状态;当轮轨接触总的蠕滑力饱和时,牵引力会引起轮轨接触界面的纵向和横向蠕滑力重新分配,牵引力越大,纵向蠕滑力越大,横向蠕滑力越小。惰行工况下导向力矩最大,随着牵引力的增加,导向轮对的导向力矩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轴转向架 轮轨黏着 牵引力 导向力矩
下载PDF
第三介质对轮轨最大静摩擦因数影响的试验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军 王雪萍 马贺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123-128,共6页
轮轨摩擦因数的变化影响列车运行时的轮轨黏着特性,轮轨间的最大静摩擦因数可以界定轮轨接触区的黏着状态,轮轨黏着对于机车实现牵引制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水、油、砂等'第三介质'对轮轨最大静摩擦因数的影响,搭建轮轨接触试... 轮轨摩擦因数的变化影响列车运行时的轮轨黏着特性,轮轨间的最大静摩擦因数可以界定轮轨接触区的黏着状态,轮轨黏着对于机车实现牵引制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水、油、砂等'第三介质'对轮轨最大静摩擦因数的影响,搭建轮轨接触试验台进行轮轨接触试验与轮轨摩擦接触试验。对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轮轨接触试验的轮轨接触斑与有限元仿真的接触斑形状及面积相同。与干燥清洁状态下的轮轨最大静摩擦因数相比,当轮轨间单独存在水或油介质时会降低该系数值,且单独存在油介质时该系数值最小;当轮轨间同时存在水、砂介质时,该系数值增大;当油、砂同时存在时,最大静摩擦因数略大于油介质工况,但依旧小于干燥工况下的系数值。撒砂可以增加轮轨最大静摩擦因数,河砂具有更好的增黏效果但会对轮轨表面造成更严重擦伤,建议使用石英砂作为轮轨增黏介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介质 轮轨黏着 静摩擦因数 轮-轨接触试验台
原文传递
时速400 km速度级内轮轨间水介质条件下牵引黏着系数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常崇义 陈波 +2 位作者 梁海啸 高翔 蔡园武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2-137,共6页
在试验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全尺寸高速轮轨关系试验台与线路实车在160~300 km·h^(-1)速度范围内轮轨牵引黏着系数试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利用全尺寸高速轮轨关系试验台,测试时速400 km速度级内水介质条件下车轮表面在低、中、... 在试验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全尺寸高速轮轨关系试验台与线路实车在160~300 km·h^(-1)速度范围内轮轨牵引黏着系数试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利用全尺寸高速轮轨关系试验台,测试时速400 km速度级内水介质条件下车轮表面在低、中、高粗糙度水平时牵引黏着系数随速度的变化规律,并将车轮在中等粗糙度水平时的试验结果与日本新干线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提出我国高速轮轨间水介质条件下牵引黏着系数与速度的关系表达式。结果表明:在水介质条件下,轮轨接触表面状态相同时,牵引黏着系数随速度的增加而减小,速度较低时(40~200 km·h^(-1))随速度的增加减小得较快,而速度较高时(200~440 km·h^(-1))随速度的增加减小得较慢;40~440 km·h^(-1)速度范围内各个速度级下,车轮高粗糙度水平(Ra为0.7~0.8μm)时牵引黏着系数较中等粗糙度水平(Ra为0.4~0.6μm)时增加0.036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接触 牵引黏着系数 轮轨关系试验台 水介质 轮轨粗糙度
下载PDF
水油介质下研磨子对轮轨增黏与损伤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文健 郭火明 +1 位作者 刘启跃 朱旻昊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75,共5页
利用滚动磨损试验机开展轮轨黏着试验,研究水油介质下研磨子对轮轨增黏与损伤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油介质下研磨子具有明显轮轨增黏作用,其增黏效果随施加压力的增加而增大,相同压力作用时油介质下研磨子的轮轨增黏效果更佳;水油介... 利用滚动磨损试验机开展轮轨黏着试验,研究水油介质下研磨子对轮轨增黏与损伤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油介质下研磨子具有明显轮轨增黏作用,其增黏效果随施加压力的增加而增大,相同压力作用时油介质下研磨子的轮轨增黏效果更佳;水油介质下施加研磨子会加重轮轨试样的磨损,随压力增加轮轨试样磨损量呈增加趋势;水油介质下研磨子对轮轨试样表面损伤具有较大影响作用,增加压力会加重轮轨试样的表面损伤和塑性流动;随施加压力增加,水介质下轮轨试样损伤从轻微磨损向明显的表面剥离损伤转变,油介质下轮轨试样损伤从轻微点蚀转变为明显的表面疲劳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 研磨子 低黏着 水油
下载PDF
介质作用下轮轨增粘特性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腾飞 王文健 +1 位作者 郭火明 刘启跃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6-90,共5页
利用MMS-2A滚动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水、油和落叶介质作用下轮轨粘着特性,分析了介质工况下砂、氧化铝和研磨块对轮轨增粘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油和落叶介质会使轮轨粘着系数明显下降,相比干态,水、油和落叶介质工况下,轮轨粘着... 利用MMS-2A滚动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水、油和落叶介质作用下轮轨粘着特性,分析了介质工况下砂、氧化铝和研磨块对轮轨增粘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油和落叶介质会使轮轨粘着系数明显下降,相比干态,水、油和落叶介质工况下,轮轨粘着系数分别降低约53%、83%和86%;落叶与水混合物形成良好的润滑剂,此工况下粘着系数最小;3种介质工况下,撒砂、撒氧化铝颗粒和使用研磨块均能提高粘着系数;水和油介质工况下,氧化铝颗粒提高粘着系数最为明显,砂次之,研磨块最差;落叶介质工况下,由于落叶浆较厚,砂颗粒较大,能迅速穿透增大接触面积,故其最为明显,氧化铝次之,研磨块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 粘着系数 树叶
下载PDF
考虑驱动系统的高速列车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祁亚运 戴焕云 +1 位作者 高浩 干锋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6-183,共8页
高速列车依靠多组驱动系统的持续运行维持其高速运行,带驱动系统的车辆会表现出不同的动力学特性。在牵引工况下,驱动系统的轮轨粘着特性曲线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采用Polach轮轨接触算法,首先建立单轮对驱动系统模型,定性分析了驱动... 高速列车依靠多组驱动系统的持续运行维持其高速运行,带驱动系统的车辆会表现出不同的动力学特性。在牵引工况下,驱动系统的轮轨粘着特性曲线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采用Polach轮轨接触算法,首先建立单轮对驱动系统模型,定性分析了驱动系统的扭转振动特性。然后建立带驱动系统的整车动力学模型,将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验证建立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牵引工况下,纵向蠕滑率为负;制动工况下,纵向蠕滑率为正;横向蠕滑率也有一定程度的波动;在牵引和制动工况下磨耗功相比匀速时增大,制动工况比牵引工况增大40%。考虑驱动系统模型转向架其蛇形运动频率低于未考虑驱动系统模型,稳定性有所提高;由于驱动系统的振动引起轮轨系统的振动响应波动,采用考虑驱动装置的车辆模型安全性指标相比未考虑驱动系统模型均有所增大,两种模型平稳性指标两个模型区别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轮轨接触 粘着系数 驱动系统 模型验证
下载PDF
适用于制动工况下的轮轨低黏着改进模型 被引量:6
19
作者 朱文良 郑树彬 +2 位作者 吴娜 尧辉明 吴萌岭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41,共8页
针对轨道车辆制动工况下的低黏着特性,分析防滑控制作用下制动力调节引起轮轨间黏着变化和改善的原因;基于滑动功率和滑动能对Polach黏着模型进行改进,并考虑各轴随位置不同的黏着修正,给出适用于制动工况下的轮轨低黏着模型;基于Matlab... 针对轨道车辆制动工况下的低黏着特性,分析防滑控制作用下制动力调节引起轮轨间黏着变化和改善的原因;基于滑动功率和滑动能对Polach黏着模型进行改进,并考虑各轴随位置不同的黏着修正,给出适用于制动工况下的轮轨低黏着模型;基于Matlab/Simulink和AMESim的联合仿真,进行紧急制动工况下的制动防滑控制仿真分析,并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所改进低黏着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提出基于速度差的统计指标,可对制动防滑控制过程的仿真有效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改进的黏着模型符合规范BS EN 15595—2018的黏着曲线仿真要求,方法简洁,计算高效,涉及参数较少,更好地再现了制动工况下轮轨间的低黏着状态,且能够直接应用到列车制动过程中的防滑控制实时仿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车辆 制动防滑控制 轮轨接触 黏着改善 黏着模型
下载PDF
Analysis of wheel-rail adhesion redundancy considering the thirdbody medium on the rail surface
20
作者 Chun Tian Gengwei Zhai +2 位作者 Mengling Wu Jiajun Zhou Yaojie Li 《Railway Sciences》 2024年第2期156-176,共21页
Purpose–In response to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traction/braking adhesion force caused by the existence of the third-body medium on the rail surface,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utilization of wheel-rail adhesio... Purpose–In response to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traction/braking adhesion force caused by the existence of the third-body medium on the rail surface,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utilization of wheel-rail adhesion coefficient under different medium conditions and propose relevant measures for reasonable and optimized utilization of adhesion to ensure the traction/braking performance and operation safety of trains.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Based on the PLS-160 wheel-rail adhesion simulation test rig,the study investigates the variation patterns of maximum utilized adhesion characteristics on the rail surface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of small creepage and large slip.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ultiple sets of experimental data,the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maximum utilized adhesion on the rail surface are obtained,and a method for analyzing wheel-rail adhesion redundancy based on normal distribution is proposed.The study analyzes the utilization of traction/braking adhesion,as well as adhesion redundancy,for different medium under small creepage and large slip conditions.Based on these findings,relevant measures for the reasonable and optimized utilization of adhesion are derived.Findings–When the third-body medium exists on the rail surface,the train should adopt the low-level service braking to avoid the braking skidding by extending the braking distance.Compared with the current adhesion control strategy of small creepage,adopting appropriate strategies to control the train’s adhesion coefficient near the second peak point of the adhesion coefficient-slip ratio curve in large slip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raction/braking adhesion redundancy and the upper limit of adhesion utilization,thereby ensuring the traction/braking performance and operation safety of the train.Originality/value–Most existing studies focus on the wheel-rail adhesion coefficient values and variation patterns under different medium conditions,without considering whether the rail surface with different 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el-rail adhesion redundancy PLS-160 wheel-rail adhesion simulation test rig Normal distribution Utilized adhesion coefficien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