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0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素水平对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 被引量:270
1
作者 王月福 姜东 +1 位作者 于振文 曹卫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13-520,共8页
在大田高产条件下研究了氮素水平对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结果表明 ,适当提高氮素水平既能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又能提高蛋白质含量 ,使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达到同步增加 ,氮素水平过高虽能够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 ,... 在大田高产条件下研究了氮素水平对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结果表明 ,适当提高氮素水平既能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又能提高蛋白质含量 ,使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达到同步增加 ,氮素水平过高虽能够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 ,但籽粒产量下降。适当提高氮素水平可以提高源器官碳素同化能力和氮素同化能力 ,又能够促进开花前暂贮于营养器官中的同化物质向籽粒中运转 ,增加籽粒中淀粉合成有关酶和氮素同化酶的活性 ,从而导致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同步增加。氮素水平过高 ,虽能促进源器官和籽粒中的氮素同化能力 ,但由于碳素同化酶和籽粒淀粉合成酶活性降低和开花前暂贮于营养器官中的同化物质向籽粒中的运转效率降低 ,而导致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 ,产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水平 小麦 籽粒产量 蛋白质含量 影响因素 生理基础
下载PDF
地膜覆盖对土壤水温和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41
2
作者 王俊 李凤民 +1 位作者 宋秋华 李世清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05-210,共6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地膜覆盖对土壤水温状况及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地膜覆盖对土壤的增温作用在春小麦生育期内呈“U”型变化 ,地膜覆盖可以通过防止蒸发和提升土壤深层水分至作物可利用层来增加土壤中有效水含量 ,利于作...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地膜覆盖对土壤水温状况及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地膜覆盖对土壤的增温作用在春小麦生育期内呈“U”型变化 ,地膜覆盖可以通过防止蒸发和提升土壤深层水分至作物可利用层来增加土壤中有效水含量 ,利于作物利用 .地膜覆盖的增温保墒作用利于作物前期生长和水分利用 ,在生育后期覆膜 ,作物根系发育受到抑制 ,作物蒸散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下降 ,影响产量的形成 .对照(CK)、播前灌水 (W )、全程覆膜 (M)、播前灌水 +覆膜 3 0d(WM3 0 )、播前灌水 +覆膜 60d(WM 60 )及播前灌水 +全程覆膜 (WMw) 6个处理的产量分别为 2 5 5 4、2 42 4、2 75 0、3 13 8、3 3 0 5、3 12 3kg·hm-2 ,最佳覆膜时间在 40~ 60d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土壤水温 春小麦 产量形成 土壤水分 半干旱地区
下载PDF
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土壤肥力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6
3
作者 张静 温晓霞 +1 位作者 廖允成 刘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12-619,共8页
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接茬麦田土壤碳、氮肥力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缓解土壤氮流失,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固持和供给效果,增加土壤微生物量C/N,提高土壤供肥水... 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接茬麦田土壤碳、氮肥力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缓解土壤氮流失,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固持和供给效果,增加土壤微生物量C/N,提高土壤供肥水平。从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的效应对比与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在黄土高原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施N 138 kg/hm2,玉米秸秆还田量9000 kg/hm2,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可使接茬冬小麦显著增产7.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肥力 小麦产量
下载PDF
氮素营养水平对小麦开花后碳素同化、运转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5
4
作者 王月福 于振文 +1 位作者 李尚霞 余松烈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55-59,共5页
在大田高产条件下 ,研究了氮素营养水平对二个小麦品种开花后碳素同化、运转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提高氮素营养水平可以提高开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 ,延长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时间。适量增施氮肥能够促进开花后营养器官贮存的... 在大田高产条件下 ,研究了氮素营养水平对二个小麦品种开花后碳素同化、运转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提高氮素营养水平可以提高开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 ,延长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时间。适量增施氮肥能够促进开花后营养器官贮存的光合产物向籽粒中的运转 ,提高籽粒可溶性糖含量 ,促进淀粉积累 ,进而提高粒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花 氮素营养 碳素同化运转 产量 小麦
下载PDF
高产冬小麦群体光合能力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58
5
作者 董树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461-469,共9页
研究了高产麦田群体光合速率变化及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群体光合速率在整个生育期内的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开花前后达最大值。大播量、大群体前期群体光合上升快,高峰期进入早,后期下降迅速;小播量,小群体则有利于后期群体... 研究了高产麦田群体光合速率变化及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群体光合速率在整个生育期内的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开花前后达最大值。大播量、大群体前期群体光合上升快,高峰期进入早,后期下降迅速;小播量,小群体则有利于后期群体光合能力的提高和保持。群体光合速率受单茎的发育状况、叶面积指数及光能截获率的综合影响。灌浆期的群体光合速率与籽粒产量、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促进和延长灌浆期间的群体光合速率将有利于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小麦 光合作用 产量
下载PDF
播种期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74
6
作者 胡焕焕 刘丽平 +2 位作者 李瑞奇 李慧玲 李雁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90-495,501,共7页
为给在近年冬前积温增加的情况下冬小麦的种植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密度组合,以河农822为材料,于2006~2007年度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播种期(10月7日、13日和19日)和密度(基本苗180万、300万、420万和540万/ha)二因素裂区试验,研... 为给在近年冬前积温增加的情况下冬小麦的种植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密度组合,以河农822为材料,于2006~2007年度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播种期(10月7日、13日和19日)和密度(基本苗180万、300万、420万和540万/ha)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期和密度条件下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状况。结果表明,播种期只对生育前期总茎数的影响显著,而密度对各生育时期总茎数的影响都显著。播种期对3个产量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影响均不显著,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显著。密度对产量及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播种期与密度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存在显著交互作用。3个播种期中,10月7日播期的平均产量显著高于10月19日的,但与10月13日播期的差异不显著。不同密度之间,300万、420万和540万/ha3个水平相互间的平均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极显著高于180万/ha的产量。根据各播种期与密度组合的产量分析,10月7日为最佳播种期,其适宜密度为基本苗300万/ha;10月7日至13日为较适宜播种期范围,其相应的适宜密度为300万~420万/ha基本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种期 密度 产量构成因素 产量
下载PDF
高产条件下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51
7
作者 赵俊晔 于振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4-490,共7页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产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处理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当施氮量超过150kg/hm^2时,不能显著增加植株氮素积累量,对小麦生育...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产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处理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当施氮量超过150kg/hm^2时,不能显著增加植株氮素积累量,对小麦生育后期植株氮素吸收无显著促进效应。随施氮量增加,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降低,在茎和叶的分配量及比例显著增加。^15N示踪试验指出,施氮量由195kg/hm^2增至240kg/hm^2,植株吸收的肥料氮素增加,吸收的土壤氮素减少,植株总的氮素积累量无显著差异;施氮量增加,开花后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向籽粒的转移无显著差异,而转移效率及氮素转移对籽粒的贡献率降低。施氮量增加,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下降,氮肥生产效率降低,氮素收获指数亦降低。施氮量为105—240kg/hm^2时,氮肥当季回收率为36.22%-50.54%,其中追肥氮回收率大于基肥氮;施氮量增加,氮肥回收率先增加后降低,195kg/hm^2处理氮肥当季回收率较高。适量施氮,籽粒产量增加,蛋白质含量提高,加工品质改善;过量施氮,籽粒产量降低,加工品质趋于变劣。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施氮量为150—195kg/hm^2可供生产中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施氮量 氮素吸收 分配利用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春小麦不同品质类型氮的吸收、转化利用及与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116
8
作者 杜金哲 李文雄 +1 位作者 胡尚连 刘锦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53-260,共8页
以不同品质类型春小麦为材料 ,研究产量和蛋白质形成过程中营养体各器官氮的水平动态以及氮的转化和利用效率。结果表明 ,植株营养体各器官干物质总的积累趋势为开花期开始增加 ,达高峰后逐渐下降至成熟 ;氮的含量变化为开花期最高 ,随... 以不同品质类型春小麦为材料 ,研究产量和蛋白质形成过程中营养体各器官氮的水平动态以及氮的转化和利用效率。结果表明 ,植株营养体各器官干物质总的积累趋势为开花期开始增加 ,达高峰后逐渐下降至成熟 ;氮的含量变化为开花期最高 ,随籽粒灌浆逐渐下降 ,成熟时降至最低。籽粒氮含量变化呈“V”型曲线 ,籽粒氮素积累呈“S”型。高产高蛋白品种植株开花前后氮同化量及干物质积累量最高。高蛋白品种开花后的氮素同化量多 ,占总同化量的比例高 ,高产品种花前氮同化量比例高。高蛋白品种具有氮转运效率高的特性 ,氮素转运量更多地受干物质量的制约。植株营养体各器官的氮转运量、转运效率及转运氮对籽粒贡献率的顺序为 :叶片 (含旗叶 ) >茎秆 >颖壳 +穗轴。氮收获指数与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品质类型 氮素吸收 转化利用 产量 蛋白质含量 干物质
下载PDF
土壤肥力和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运转及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45
9
作者 王月福 于振文 +1 位作者 李尚霞 余松烈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1868-1872,共5页
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 ,研究了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转化及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增施氮肥可以提高小麦各生育阶段的吸氮强度 ,尤以生育后期提高的幅度为大认为是增施氮肥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基础 .增施... 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 ,研究了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转化及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增施氮肥可以提高小麦各生育阶段的吸氮强度 ,尤以生育后期提高的幅度为大认为是增施氮肥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基础 .增施氮肥虽提高了小麦植株的吸氮强度 ,吸氮量增加 ,但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的转移率降低 .增施氮肥不仅促进了小麦植株对肥料氮的吸收 ,而且也促进了对土壤氮的吸收 .并讨论了在高、低土壤肥力条件下氮肥合理运筹的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施氮量 氮素吸收转化 籽粒产量 籽粒蛋白质含量
下载PDF
追氮时期对冬小麦籽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3
10
作者 潘庆民 于振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65-69,共5页
采用水泥池栽和大田栽培两种种植方式 ,研究了追氮时期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起身期施氮肥相比较 ,拔节期和挑旗期追施氮肥 ,促进了籽粒各蛋白质组分和蛋白质总量的提高 ,增加了谷蛋白大聚合体的含量 ;提高了籽粒容重... 采用水泥池栽和大田栽培两种种植方式 ,研究了追氮时期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起身期施氮肥相比较 ,拔节期和挑旗期追施氮肥 ,促进了籽粒各蛋白质组分和蛋白质总量的提高 ,增加了谷蛋白大聚合体的含量 ;提高了籽粒容重、出粉率和面粉的湿面筋含量及沉淀值 ;延长了面团稳定时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籽粒 追氮时期 冬小麦 品质 产量 施肥时期
下载PDF
不同肥力土壤下施氮量对小麦子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37
11
作者 林琪 侯立白 韩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61-567,共7页
在高、低两种肥力土壤下,研究了施氮量对小麦子粒产量和综合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肥力土壤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呈二次曲线关系,获得小麦高产的适宜施氮量J17为193 0kg/hm2,L21为211 4kg/hm2;在低肥力土壤上,随施氮量的提高子粒... 在高、低两种肥力土壤下,研究了施氮量对小麦子粒产量和综合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肥力土壤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呈二次曲线关系,获得小麦高产的适宜施氮量J17为193 0kg/hm2,L21为211 4kg/hm2;在低肥力土壤上,随施氮量的提高子粒产量增加,但施氮量超过300kg/hm2时增产效应下降。施氮能够显著提高小麦子粒的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改变子粒蛋白质和淀粉各组分所占的比例,提高面团吸水率、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和评价值等品质指标,以及有利于小麦粉RVA谱特征值的提高,而且高肥力土壤的效果优于低肥力土壤。表明在高肥力土壤下有利于强筋小麦品质性状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施氮量 土壤肥力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1
12
作者 同延安 赵营 +1 位作者 赵护兵 樊红柱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4-69,共6页
2004至2005年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施氯量0、105、210、315kg/hm^2对冬小麦氮素吸收、累积、转运、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的子粒、秸秆产量及成熟期地上部总吸氮量,但过量施用氮肥对子粒和秸秆... 2004至2005年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施氯量0、105、210、315kg/hm^2对冬小麦氮素吸收、累积、转运、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的子粒、秸秆产量及成熟期地上部总吸氮量,但过量施用氮肥对子粒和秸秆增产不显著;各施氮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在34.2%~38.3%之间,随施氮量增加而略有降低。植株中氮素含量随生育期的延长而降低,氮素累积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有显著影响,同一生育时期,氮素含量和累积量都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提高。施氮可显著地促进氮素在子粒中累积,其中69%~87%的氮素是靠营养体的转运而来的。施氮量影响氮素的转运效率,随施氮量增加,转运效率降低。本试验条件下,冬小麦的合理施氮量应控制在105~210kg/hm^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素吸收与累积 氮转运 产量
下载PDF
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豫麦49-198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4
13
作者 刘万代 陈现勇 +1 位作者 尹钧 杜沛鑫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64-469,共6页
为给豫麦49—198大面积推广选择适宜栽培措施,设置播期和密度各3个水平,通过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该品种群体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播期和密度变化可以调控群体性状,最高群体茎数随播期推迟和种植... 为给豫麦49—198大面积推广选择适宜栽培措施,设置播期和密度各3个水平,通过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该品种群体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播期和密度变化可以调控群体性状,最高群体茎数随播期推迟和种植密度减小而下降,早播(10月5日)的最终成穗数较少;最大叶面积指数随播期推迟而下降,孕穗后早播的叶面积指数衰减较快;就花后干物质积累而言,播期间适播(10月12日)〉晚播(10月19日)〉早播(10月5日)。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并且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大于播期。3个播期中,适播的产量显著高于早播,但与晚播的差异不显著;密度间以中密度(1957Y/ha)产量最高,低密度(120万/ha)最低,两者差异达显著水平,但中密度与高密度(270万/ha)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根据本试验结果可以得出,豫麦49—198维持最大叶面积指数9.5和干物质积累量21000kg/ha左右时,籽粒产量可以突破9000kg/ha,相对应的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为10月中旬和195万~270万/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 种植密度 群体性状 籽粒产量
下载PDF
生物炭对不同土壤化学性质、小麦和糜子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3
14
作者 陈心想 何绪生 +2 位作者 耿增超 张雯 高海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6534-6542,共9页
以小麦和糜子为供试作物,利用室外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添加量生物炭与矿质肥配施对两种不同土壤化学性质及小麦和糜子产量的影响。生物炭当季用量设5个水平:B0(0 t/hm2)、B5(5 t/hm2)、B10(10 t/hm2)、B15(15 t/hm2)和B20(20 t/hm2),氮... 以小麦和糜子为供试作物,利用室外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添加量生物炭与矿质肥配施对两种不同土壤化学性质及小麦和糜子产量的影响。生物炭当季用量设5个水平:B0(0 t/hm2)、B5(5 t/hm2)、B10(10 t/hm2)、B15(15 t/hm2)和B20(20 t/hm2),氮磷钾肥均作基肥施用。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炭可以显著增加新积土糜子季土壤pH值,其他处理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虽有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显著增加新积土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增幅为1.5%—58.2%;显著增加两种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幅为31.1%—272.2%;2)两种土壤的矿质态氮含量、新积土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氮磷钾增幅分别为6.0%—112.8%、3.8%—38.5%和6.1%—47.2%;3)生物炭可显著提高塿土上作物氮吸收量,而作物磷、钾吸收量虽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生物炭对小麦和糜子的增产效应尚不稳定,在试验最高用量时甚至产生轻微抑制作用。总之,施用生物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土壤化学性质,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但生物炭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与土壤、作物类型及土壤肥力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塿土 新积土 土壤化学性质 小麦 糜子 产量
下载PDF
沟垄覆膜集雨栽培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4
15
作者 王彩绒 田霄鸿 李生秀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8-214,共7页
在半湿润易旱地区的关中红油土上, 研究了垄上覆膜集雨保墒和沟内种植栽培方法对冬小麦(Triticumaestivum )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返青时各处理100~200 cm深土层的水分与播前相比无变化。0~100 cm土层覆膜较未覆膜... 在半湿润易旱地区的关中红油土上, 研究了垄上覆膜集雨保墒和沟内种植栽培方法对冬小麦(Triticumaestivum )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返青时各处理100~200 cm深土层的水分与播前相比无变化。0~100 cm土层覆膜较未覆膜多保蓄水6.5 mm,有一定集水保水作用。收获时各土层的水分都明显减少。在低氮(75 kg·ha-1)、低密(230万株·ha-1)和高氮(225 kg·ha-1)、高密(280万株·ha-1)2种条件下,覆膜较未覆膜处理平均多耗水34.8 mm,表明小麦明显增强了对深层水分的利用。覆膜集水和施用氮肥有显著增产效果。覆膜后,高氮处理的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比低氮处理平均高22.5%和22.6%,高氮低密处理比低氮低密处理的生物产量及籽粒产量分别高29.8% 和29.1%。在高氮高密条件下,覆膜处理的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比未覆膜高39.5%和28.9%。以高氮低密(高氮宽垄覆膜)处理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43.7和22 kg·mm-1·h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垄覆膜集雨栽培 冬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半湿润易旱区
下载PDF
小麦倒伏的茎秆特征及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41
16
作者 朱新开 王祥菊 +3 位作者 郭凯泉 郭文善 封超年 彭永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7-92,共6页
选用6个株高不同的小麦品种,在自然倒伏条件下,研究籽粒形成期倒伏植株的茎秆性状、倒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矮秆、基部节间较短、重心高度较低、穗下节间较长且株高构成指数大的植株有利于抗倒伏。小麦在籽粒形成期倒伏对产... 选用6个株高不同的小麦品种,在自然倒伏条件下,研究籽粒形成期倒伏植株的茎秆性状、倒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矮秆、基部节间较短、重心高度较低、穗下节间较长且株高构成指数大的植株有利于抗倒伏。小麦在籽粒形成期倒伏对产量、品质均有较大的影响,表现为产量下降,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有所上升,但蛋白质产量下降,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茎秆 倒伏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紫外辐射增加对春小麦生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13
17
作者 李元 王勋陵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04-509,共6页
研究了大田栽培和自然光条件下,模拟紫外辐射(UVB,280—315nm)增加对春小麦生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随UVB辐射增加,春小麦叶片可见伤害症状加重,叶片叶绿素含量、SOD活性、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植株干重、... 研究了大田栽培和自然光条件下,模拟紫外辐射(UVB,280—315nm)增加对春小麦生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随UVB辐射增加,春小麦叶片可见伤害症状加重,叶片叶绿素含量、SOD活性、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植株干重、穗粒数和穗粒重均明显降低,MDA含量和类黄酮含量以及籽粒总糖含量增加,籽粒粗蛋白、总氨基酸和15种氨基酸含量在60mW·m-2和100mW·m-2时降低,而在120mW·m-2时却高于对照,籽粒总淀粉含量无明显变化.MDA含量与叶绿素含量及SOD活性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可认为春小麦体内代谢紊乱及诸多伤害与膜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层减薄 紫外辐射 春小麦 生理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施氮量对小麦氮肥利用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34
18
作者 赵俊晔 于振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15-822,共8页
在土壤肥力不同的两块高产田上,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产条件下施氮量对冬小麦氮肥吸收利用、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小麦生育期间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成熟期小麦植株积累的氮素73.32%~87.27%来自土壤,4.51%~9.40%... 在土壤肥力不同的两块高产田上,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产条件下施氮量对冬小麦氮肥吸收利用、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小麦生育期间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成熟期小麦植株积累的氮素73.32%~87.27%来自土壤,4.51%~9.40%来自基施氮肥,8.22%~17.28%来自追施氮肥;随施氮量增加,植株吸收的土壤氮量减少,吸收的肥料氮量和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显著增加,小麦对肥料氮的吸收率显著降低;小麦对基施氮肥的吸收量、吸收率和基施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残留率均显著小于追施氮肥,基施氮肥的损失量和损失率显著大于追施氮肥;较高土壤肥力条件下,植株吸收更多的土壤氮素,吸收的肥料氮量较少,土壤中残留的肥料氮量和肥料氮的损失量较高,不同地块肥料氮吸收、残留和损失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基施氮肥上.2.当施氮量为105 kg/hm2时,收获后0~100cm土体内未发现硝态氮大量累积,随施氮量增加,0~100cm土体内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施氮量大于195 kg/hm^2时,小麦生育期间硝态氮呈明显的下移趋势,土壤肥力较高地块,硝态氮下移较早,下移层次深.3.随施氮量增加,小麦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降低,适量施氮有利于提高成熟期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施氮量过高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不再显著增加,甚至降低;较高土壤肥力条件下,获得最高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所需施氮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土壤肥力 冬小麦 氮肥利用 土壤硝态氮 产量
下载PDF
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被引量:138
19
作者 王正航 武仙山 +2 位作者 昌小平 李润植 景蕊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7-227,共11页
为探讨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旗叶光合性状的变化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以小麦RIL群体(旱选10号×鲁麦14)F8代的305个株系及其亲本为材料,分析雨养和灌溉两种水分条件下,开花期和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情... 为探讨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旗叶光合性状的变化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以小麦RIL群体(旱选10号×鲁麦14)F8代的305个株系及其亲本为材料,分析雨养和灌溉两种水分条件下,开花期和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情况、相关关系、遗传力、基因数目以及不同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两种水分条件下,RIL群体性状多数表现超亲现象,变异系数为1.12%~67.05%。雨养条件下抗旱亲本旱选10号的旗叶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比水地品种鲁麦14表现稳定。两种水分条件下,两个生育时期的旗叶叶绿素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而荧光动力学参数相关性表现复杂,Fm与Fv、Fo/Fm与Fv/Fm之间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大于0.994。在所有性状中,叶绿素含量的遗传力最高;多数性状在雨养条件下的基因数目多于灌溉条件的,控制灌浆期‘帆的基因数目最多,达34对。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灌浆期Fm、Fv及F0与Fm曲线之间的面积对产量影响较大,可以作为选择抗旱高光效小麦的重要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RIL群体 干旱胁迫 叶绿素含量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 产量 灰色关联度
下载PDF
土壤耕作及秸秆还田对冬小麦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1
20
作者 韩宾 李增嘉 +3 位作者 王芸 宁堂原 郑延海 史忠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8-53,共6页
该文研究了土壤耕作、秸秆还田两项技术措施及其交互效应对冬小麦群体发育动态、冬小麦产量形成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常规耕作、免耕、耙耕、深松4种土壤耕作技术与无秸秆还田、秸秆全量粉碎还田两种秸秆还田量构成8个处理,并对不同处... 该文研究了土壤耕作、秸秆还田两项技术措施及其交互效应对冬小麦群体发育动态、冬小麦产量形成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常规耕作、免耕、耙耕、深松4种土壤耕作技术与无秸秆还田、秸秆全量粉碎还田两种秸秆还田量构成8个处理,并对不同处理中冬小麦生长发育动态及产量形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处理对冬小麦出苗率、群体动态、产量构成有显著影响,免耕小麦出苗率仅60.2%,群体过小,产量显著低于常规耕作;耙耕、深松在与常规耕作相同播量下能形成适宜的群体,且穗粒数、千粒重均高于常规耕作,分别比常规耕作增产8.15%和6.91%;经作用力分析,耕作措施是影响冬小麦群体结构与产量构成的最重要因素,作用力大于秸秆及秸秆×耕作交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耕作 秸秆还田 冬小麦 生长状况 产量构成 作用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