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cDNA-AFLP技术分析小麦成株抗条锈性差异基因表达特征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岗 董艳玲 +6 位作者 夏宁 张毅 王晓杰 屈志鹏 李依民 黄丽丽 康振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1-409,共9页
采用cDNA-AFLP技术,对成株抗条锈小麦品种兴资9104在成株期受条锈菌生理小种CY32侵染后5d内9个时间点的基因表达谱进行了分析。共筛选64对引物,产生32320个转录本(TDF);用37对引物检测到2201个(6.81%)差异TDF,其中926个TDF诱导表达,127... 采用cDNA-AFLP技术,对成株抗条锈小麦品种兴资9104在成株期受条锈菌生理小种CY32侵染后5d内9个时间点的基因表达谱进行了分析。共筛选64对引物,产生32320个转录本(TDF);用37对引物检测到2201个(6.81%)差异TDF,其中926个TDF诱导表达,1275个下调表达。经大规模克隆、测序分析,最终获得330个差异TDF,聚类分析得到259个EST(unigenes),命名为aTaPST1至aTaPST259(GenBank登录号为FL645754~FL646011和FL646262)。经Blastx比对和功能分类分析,其中96条EST(37.07%)未找到同源性匹配,68条(26.25%)与未知功能蛋白同源性较高;其余95条ESTs主要涉及能量(11.20%)、基础代谢(4.63%)、转录调控(3.86%)、抗病与防御(3.86%)、蛋白质运输和储存(3.09%)、蛋白质合成和细胞生长(各2.32%)以及信号转导(1.54%)等。选取抗病与防御、转录调控及信号转导类等相关的6个差异基因,qRT-PCR分析结果显示其表达模式符合cDNA-AFLP表达谱。小麦成株抗条锈性分子机制涉及植物多方面生理生化反应,包括抗病与防御、转录调控、蛋白质代谢、信号转导、以及非生物胁迫等多种途径相关基因的协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菌 成株抗病性 基因表达 CDNA-AFLP QRT-PCR
下载PDF
紫外线诱变对小麦条锈菌致病性突变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欣丽 朱飞 +2 位作者 黄丽丽 魏国荣 康振生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5-379,共5页
为深入了解紫外线对小麦条锈菌致病性突变的影响,用不同时间的紫外线处理小麦条锈菌条中23-2,当夏孢子致死率达90%左右时确定为最适诱变剂量,为5min。紫外线处理条中23~25min得到2个突变菌株:在尤皮Ⅱ号上表现3型的菌株和在水源11上表... 为深入了解紫外线对小麦条锈菌致病性突变的影响,用不同时间的紫外线处理小麦条锈菌条中23-2,当夏孢子致死率达90%左右时确定为最适诱变剂量,为5min。紫外线处理条中23~25min得到2个突变菌株:在尤皮Ⅱ号上表现3型的菌株和在水源11上表现2型的菌株,分别命名为尤Ⅱ-23菌株和水源11菌株,其中尤Ⅱ-23菌株经4代转接仍保持毒性,水源11菌株经2代转接后发生回复突变。尤Ⅱ-23菌株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型与野生菌系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测试品种上的毒性范围仅次于条中32号。对野生菌系和突变菌株进行RAPD分析发现,两者间的DNA多态性存在明显差异,多态率为10.73%。为进一步研究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和致病性变异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小麦条锈菌 致病性变异 反应型 RAPD分析
下载PDF
条锈菌诱导的小麦bZIP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毅 夏宁 +3 位作者 张岗 郭军 黄丽丽 康振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21-1225,共5页
采用电子克隆和RT-PCR方法,从条锈菌诱导的小麦品种水源11的cDNA中分离到一个编码bZIP转录因子基因的cDNA序列,暂被命名为TabZIP。TabZIP包含一个完整的1071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56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bZIP保守结构域;与水稻、玉米、拟... 采用电子克隆和RT-PCR方法,从条锈菌诱导的小麦品种水源11的cDNA中分离到一个编码bZIP转录因子基因的cDNA序列,暂被命名为TabZIP。TabZIP包含一个完整的1071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56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bZIP保守结构域;与水稻、玉米、拟南芥等植物bZIP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较高;TabZIP基因在小麦根中的表达量丰富,而在茎和叶中表达量很小;在小麦与条锈菌非亲和组合中,TabZIP基因高水平表达,而在亲和组合中没有明显的变化;防卫相关激素乙烯、茉莉酸也可诱导该基因的快速上调表达,表明TabZIP可能通过乙烯、茉莉酸信号途径介导小麦对条锈病的防御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菌 bZIP转录因子 电子克隆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入侵菌丝现象的进一步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康振生 李振岐 +2 位作者 商鸿生 J庄约兰 R罗林格 《真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13-317,共5页
应用电镜技术对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入侵自身菌丝的现象进行了研究,观察发现,在吸器母细胞与寄主细胞和菌丝细胞同时相接触的情况下,入侵栓可在与寄主细胞接触处形成,也可在与菌丝接触处形成;在菌落中心部位,吸器母细胞虽然未与寄主细... 应用电镜技术对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入侵自身菌丝的现象进行了研究,观察发现,在吸器母细胞与寄主细胞和菌丝细胞同时相接触的情况下,入侵栓可在与寄主细胞接触处形成,也可在与菌丝接触处形成;在菌落中心部位,吸器母细胞虽然未与寄主细胞接触,但同样可在与菌丝细胞接触处产生入侵栓;吸器母细胞在与菌丝接触处形成的入侵栓,其超微结构正常,并且可侵入到菌丝细胞壁内,但是未能穿透菌丝细胞壁。本文观察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和入侵栓形成所需诱导因子可能是物理接触作用,而不涉及到化学作用,并且该病菌与寄主间的识别作用可能发生在入侵栓形成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吸器母细胞 菌丝
原文传递
小麦条锈菌吸器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康振生 李振岐 +1 位作者 商鸿生 J.Chong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3年第S2期6-9,115-116,共6页
根据形态的变化特征,小麦条锈菌吸器发育分为四个阶段,即吸器母细胞的形成、入侵栓的产生、颈部的延伸和吸器体的膨大。电镜观察发现,吸器母细胞壁和隔膜的结构明显不同于胞间菌丝的壁和隔膜。入侵栓由内外层壁组成,它们分别与吸器母细... 根据形态的变化特征,小麦条锈菌吸器发育分为四个阶段,即吸器母细胞的形成、入侵栓的产生、颈部的延伸和吸器体的膨大。电镜观察发现,吸器母细胞壁和隔膜的结构明显不同于胞间菌丝的壁和隔膜。入侵栓由内外层壁组成,它们分别与吸器母细胞壁和第五、第六层相连接。在颈部延伸过程中,颈部始终未能刺破寄主的质膜。成熟的吸器体呈球形或卵球形,并可产生不规则的突起或分枝,吸器中的多核现象较为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吸器 超微结构 吸器母细胞
下载PDF
小麦条锈菌主要结构中糖基种类的细胞化学定位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康振生 李振岐 +1 位作者 R.罗林格 J.庄约兰 《真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58-64,共7页
用8种植物凝集素探针对小麦条锈菌主要结构中的糖基种类进行了细胞化学定位。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菌丝和吸器母细胞壁中存在有α-葡萄糖或α-甘露糖、乙酰胺基葡萄糖、α-半乳糖、α-乙酰半乳糖、岩藻糖和β-连结的糖基,而隔膜中仅含α-... 用8种植物凝集素探针对小麦条锈菌主要结构中的糖基种类进行了细胞化学定位。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菌丝和吸器母细胞壁中存在有α-葡萄糖或α-甘露糖、乙酰胺基葡萄糖、α-半乳糖、α-乙酰半乳糖、岩藻糖和β-连结的糖基,而隔膜中仅含α-葡萄糖或甘露糖和乙酰胺基葡萄糖基;在吸器颈壁中分布有α-葡萄糖或α-甘露糖;尽管吸器体壁中仅含乙酰胺基葡萄糖,而在吸器外间质中存在有半乳糖,乙酰半乳糖,α-葡萄糖或甘露糖等糖基。以上结果表明不同结构所含糖基种类并非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糖基 凝集素 细胞化学
原文传递
小麦条锈菌与寄主交界面的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 被引量:2
7
作者 康振生 李振岐 +2 位作者 商鸿生 J.Chong R.Rohringer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3年第S2期1-5,113-114,共7页
用电镜技术和细胞化学方法研究结果发现,小麦条锈菌吸器颈部和吸器体壁均由两层构成,即染色较深的外层和染色较浅的内层,但是,具邻位羟基多糖物质的分布模式和糖基的种类在颈部壁和吸器体壁并非一致。在颈部处凹陷的寄主细胞质膜紧贴于... 用电镜技术和细胞化学方法研究结果发现,小麦条锈菌吸器颈部和吸器体壁均由两层构成,即染色较深的外层和染色较浅的内层,但是,具邻位羟基多糖物质的分布模式和糖基的种类在颈部壁和吸器体壁并非一致。在颈部处凹陷的寄主细胞质膜紧贴于其外壁,而在吸器体部位,它与吸器体始终保持一定距离。吸器外间质中存在有多糖物质,α-葡萄糖或α-甘露糖,乙酸半乳糖胺,半乳糖等糖基。此外,在吸器外围的寄主原生质中存在有呈管状的复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相互交界面 超微结构 细胞化学
下载PDF
基于基因混池测序技术的小麦条锈菌对三唑酮抗性位点相关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纪凡 徐三丁 +3 位作者 郑少兵 黄丽丽 康振生 詹刚明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10-619,共10页
为探究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对三唑类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相关机理,以小麦条锈菌抗药性菌株YQ324与敏感性菌株贵1-2在转主寄主堆花小檗Berberis aggregata上构建的有性遗传群体为材料,通过离体叶段法对F1代杂交... 为探究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对三唑类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相关机理,以小麦条锈菌抗药性菌株YQ324与敏感性菌株贵1-2在转主寄主堆花小檗Berberis aggregata上构建的有性遗传群体为材料,通过离体叶段法对F1代杂交及F2代自交后代的夏孢子群体进行三唑酮敏感性生物学测定,并在F2代夏孢子群体中筛选20株抗药性菌株和20株敏感性菌株分别构建DNA抗、感池。在对抗、感混池进行高通量测序之后,通过质量检测和数据分析得到2个极端混池中的变异信息。根据ΔIndex为1的筛选标准在小麦条锈菌中鉴定出67个与三唑酮抗性显著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利用SNPEff软件对这些SNP位点引起氨基酸非同义突变所在的基因序列进行功能注释,最终在pcontig030上筛选到Pst104E09436和Pst104E09437这2个基因作为小麦条锈菌对三唑酮抗性相关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三唑酮 敏感性测定 混池测序 候选基因
原文传递
小麦过敏性诱导反应基因TaHIR4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岗 孙燕飞 +5 位作者 李依民 董艳玲 夏宁 王晓杰 黄丽丽 康振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1-118,共8页
【目的】克隆条锈菌诱导的小麦过敏性反应(Hypersensitive induced reaction,HIR)基因TaHIR4,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结构、进化与功能。【方法】采用电子克隆、RT-PCR技术,从条锈菌侵染的小麦中,分离过敏性诱导基因TaHIR4,并对其进行克隆和... 【目的】克隆条锈菌诱导的小麦过敏性反应(Hypersensitive induced reaction,HIR)基因TaHIR4,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结构、进化与功能。【方法】采用电子克隆、RT-PCR技术,从条锈菌侵染的小麦中,分离过敏性诱导基因TaHIR4,并对其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利用InterProScan、TMpred、SignalP 3.0、PSORT等在线分析工具,预测TaHIR4蛋白的保守结构域、跨膜结构、信号肽、细胞定位等特征;采用DNASTAR软件分别进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结果】分离到小麦过敏性诱导基因,命名为TaHIR4(867bp,GenBank注册号为FJ028663),该基因编码1条由28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TaHIR4蛋白含HIR蛋白家族的保守SPFH(Stomatins,Prohibitin,Flotillins,HflK/C)、PHB(Prohibitin homologues)结构域,有4种典型的motifs(蛋白激酶、酪蛋白激酶Ⅱ、酪氨酸激酶磷酸化和N-豆蔻酰化位点),N末端的19个氨基酸序列内部存在跨膜信号肽结构,可能属于分泌蛋白;TaHIR4与HvHIR4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最高(98%),其次为OsHIR4,同源性为91%。【结论】分离到1个条锈菌诱导的小麦HIR基因TaHIR4,其编码蛋白可能属于分泌蛋白,在胞外行使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菌 过敏性反应 电子克隆 结构域
下载PDF
含CBS结构域的小麦TaCDCP1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晓敏 冯浩 +7 位作者 孙燕飞 刘博 王晓杰 徐亮胜 于秀梅 魏国荣 黄丽丽 康振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091-2098,共8页
利用电子克隆和RT-PCR技术,在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非亲和互作的SSH文库基础上,从条锈菌侵染的小麦水原11叶片中首次分离出一个含CBS结构域蛋白的基因,暂命名为TaCDCP1(Triticum aestivum CBS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1)。TaCDCP1包... 利用电子克隆和RT-PCR技术,在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非亲和互作的SSH文库基础上,从条锈菌侵染的小麦水原11叶片中首次分离出一个含CBS结构域蛋白的基因,暂命名为TaCDCP1(Triticum aestivum CBS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1)。TaCDCP1包含一个完整的654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17个氨基酸。推测该基因拟编码的蛋白具有2个CBS保守结构域,不含跨膜区且无信号肽,定位在叶绿体基质内;经过同源比对,小麦TaCDCP1氨基酸序列与大麦、水稻和玉米等的同源序列的相似性较高;该基因表达量在小麦叶中显著高于在根和茎中;在小麦与条锈菌的非亲和、亲和组合中,TaCDCP1基因均受到条锈菌诱导,分别在接种后18 h和96 h达到表达高峰,非亲和组合表达量在侵染前期(接种后1848 h)高于亲和组合,而在侵染后期(接种后96120 h)低于亲和组合;外源植物激素脱落酸诱导该基因上调表达,苄基腺嘌呤,乙烯,赤霉素,茉莉酸甲酯和水杨酸处理后其表达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抑制;TaCDCP1在低温和干旱条件下表达量上升,在机械伤害和高盐处理下表达量无明显差异。表明TaCDCP1可能通过脱落酸等信号途径参与小麦对条锈菌的防御反应,同时参与低温和干旱环境下的信号转导途径。这些结果对于明确CBS结构域的功能以及CBS结构域蛋白尤其是TaCDCP1在小麦与条锈菌互作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菌 CBS结构域 非生物胁迫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小麦条锈菌的紫外诱变处理及致病性变异体的筛选
11
作者 王欣丽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77-81,共5页
用紫外线以不同时间处理小麦条锈菌水源致病类型1-4、条中29-3、条中23-2,当夏孢子致死率达90%左右时,确定为最适诱变时间分别为12、8、5min.以紫外线12min处理水源致病类型1时,经6批次筛选未获得突变体.以8 min处理条中29-3,得到在Hybr... 用紫外线以不同时间处理小麦条锈菌水源致病类型1-4、条中29-3、条中23-2,当夏孢子致死率达90%左右时,确定为最适诱变时间分别为12、8、5min.以紫外线12min处理水源致病类型1时,经6批次筛选未获得突变体.以8 min处理条中29-3,得到在Hybrid46上表现3型的菌系,在尤皮Ⅱ号上表现4型的菌系和在阿夫上表现2型的菌系,分别命名Hybrid46菌系、尤Ⅱ菌系和阿夫菌系,三菌系经4代转接该品种,最后获得2个稳定的突变菌系,包括毒性突变产生的尤Ⅱ菌系和非毒性突变产生的阿夫菌系.以5 min处理条中23-2得到两个突变菌系:在尤皮Ⅱ号上表现3型的菌系和在水源11上表现2型的菌系,分别命名为尤Ⅱ-23菌系和水源11菌系,其中尤Ⅱ-23菌系经4次转接仍保持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紫外线处理 突变菌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