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蜗牛酶在棉织物生物精练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袁久刚 王平 +3 位作者 郭雨宁 张亮 王强 范雪荣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7-661,共5页
探索了将蜗牛酶用作棉织物生物精练的可行性。首先,利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不同温度和pH值条件下蜗牛酶体系中纤维素酶、果胶酶及淀粉酶的酶活,优化了蜗牛酶体系的作用条件。其次,将蜗牛酶用于棉织物精练,考察了蜗牛酶处理对棉织物果... 探索了将蜗牛酶用作棉织物生物精练的可行性。首先,利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不同温度和pH值条件下蜗牛酶体系中纤维素酶、果胶酶及淀粉酶的酶活,优化了蜗牛酶体系的作用条件。其次,将蜗牛酶用于棉织物精练,考察了蜗牛酶处理对棉织物果胶去除率、棉蜡去除率以及减量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蜗牛酶质量浓度为15 g/L时,果胶去除率和棉蜡去除率分别达到50.7%和39.4%,减量率为4.2%。最后考察了蜗牛酶精练对织物润湿性能和白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蜗牛酶处理可以大幅提高织物润湿性能,但是对织物白度的改善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蜗牛酶 精练 润湿性能 棉织物
下载PDF
页岩气井脆性页岩井壁裂缝扩展机理 被引量:41
2
作者 卢运虎 陈勉 安生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16,共4页
页岩钻井中井壁失稳是制约页岩气大规模开发的关键技术难题。阐述了页岩井壁稳定技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借助固体力学、断裂力学和界面化学理论,建立了介质润湿特性控制的裂缝扩展模型,提出了基于润湿理论的页岩井壁稳定评价方法。研究... 页岩钻井中井壁失稳是制约页岩气大规模开发的关键技术难题。阐述了页岩井壁稳定技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借助固体力学、断裂力学和界面化学理论,建立了介质润湿特性控制的裂缝扩展模型,提出了基于润湿理论的页岩井壁稳定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页岩地层钻井时水基钻井液应减小钻井液界面张力和增大钻井液与岩石的润湿角;油基钻井液应减小钻井液界面张力和润湿角,从而强化井壁围岩强度、防止页岩井壁发生垮塌。页岩地层井壁稳定性尺度效应明显,不同尺度条件下井壁围岩裂缝扩展机制各异。探索不同尺度条件下页岩井壁围岩失稳机制,对页岩气井钻井液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页岩 井壁稳定 钻井液润湿特性 尺度效应 裂缝扩展
下载PDF
Si对SiC-Al系统浸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张永俐 米..,DL 《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1994年第2期16-23,共8页
用液滴技术(The Sessile Drop Technique)、SEM、EDS等研究了Si对SiC-Al系统浸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下,Si在熔融Al合金中的含量不明显影响Al对SiC的浸润行为,然而... 用液滴技术(The Sessile Drop Technique)、SEM、EDS等研究了Si对SiC-Al系统浸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下,Si在熔融Al合金中的含量不明显影响Al对SiC的浸润行为,然而,在高温下SiC和Al的接触角θ值随时间而减小的速率随Si含量的增加而增大;SiC-Al系统从非浸润到浸润的转变温度随Si含量的增加而降低;Si的添加引起Al合金在SiC表面扩展和向SiC基体渗透,而且扩展和渗透的程度随Si含量增加而增大。说明在Al合金中添加Si可促进对SiC的浸润。本研究还证实了基体参加反应可增强金属Al对SiC陶瓷的浸润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 金属复合材料 碳化硅
下载PDF
综述:SiC/Al界面反应与界面结构演变规律及机制 被引量:12
4
作者 邱丰 佟昊天 +3 位作者 沈平 丛晓霜 王轶 姜启川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7-100,共14页
高温制备过程中熔融Al与SiC直接接触,二者间界面反应发生的可能性与多向性直接影响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状态。全面了解Al和SiC之间的界面结合、界面反应、界面结构等对于提高材料性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尽管人们对Al及其合金与SiC之间... 高温制备过程中熔融Al与SiC直接接触,二者间界面反应发生的可能性与多向性直接影响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状态。全面了解Al和SiC之间的界面结合、界面反应、界面结构等对于提高材料性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尽管人们对Al及其合金与SiC之间的润湿性和界面反应的研究很多,但很多结论仍存在分歧,且对Al与SiC真实润湿性的认识不够全面。Al与SiC之间界面反应发生的反应程度与反应时间、温度有很大关系,但是对于反应参数与反应程度之间的具体对应关系还没有系统的综述。合金元素的添加可以减弱界面反应的发生,然而在不同反应条件下,所添加合金元素的量与界面反应程度的关系,以及合金元素对于界面反应的影响机制还没有明确报道。本文系统地综述在确定的反应时间与反应温度条件下的界面反应、界面产物以及反应产物演变规律及机制等,Al以及添加不同合金元素的合金与SiC界面情况及界面润湿行为影响机制。从界面润湿、界面反应以及界面产物角度,为制备复合材料过程中所选择的工艺参数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AL 铝基复合材料 界面反应 界面结构 润湿行为
原文传递
考虑湿化效应的堆石料Gudehus-Bauer亚塑性模型应用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岑威钧 Erich Bauer Sendy F.Tantono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808-3812,共5页
在扼要分析堆石料主要力学特性的基础上,在亚塑性理论框架内,采用扩展的Gudehus-Bauer亚塑性模型对堆石料因含水率发生变化引起的湿化行为进行建模预测。扩展模型除能考虑含水率对颗粒硬度的影响外,还能反映土体密实度、应力状态和含水... 在扼要分析堆石料主要力学特性的基础上,在亚塑性理论框架内,采用扩展的Gudehus-Bauer亚塑性模型对堆石料因含水率发生变化引起的湿化行为进行建模预测。扩展模型除能考虑含水率对颗粒硬度的影响外,还能反映土体密实度、应力状态和含水率等对堆石料非线性和非弹性变形的影响。将该模型应用于心墙坝初次蓄水时应力变形的亚塑性计算分析中。结果表明,扩展模型能较合理地反映心墙堆石坝的湿化变形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石料 湿化 亚塑性 Gudehus-Bauer模型 数值验证 心墙坝
下载PDF
Ni-Cr合金钎焊金刚石磨粒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刘琦 郭志猛 +1 位作者 叶宏煜 赵文东 《超硬材料工程》 CAS 2005年第6期1-6,共6页
通过两种N i-C r合金在石墨表面润湿性实验,观察合金对石墨润湿过程,考察作为钎焊单层金刚石工具用合金钎料对金刚石的浸润性能。针对钎料对金刚石的浸润特点,采用恰当的加热方式和工艺来完成这种单层金刚石工具的钎焊,并利用扫描电镜... 通过两种N i-C r合金在石墨表面润湿性实验,观察合金对石墨润湿过程,考察作为钎焊单层金刚石工具用合金钎料对金刚石的浸润性能。针对钎料对金刚石的浸润特点,采用恰当的加热方式和工艺来完成这种单层金刚石工具的钎焊,并利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分析钎焊后钎料与金刚石的过渡层特征,显示了这种紧密的化学冶金结合。观察样品经重负荷磨削后的工作面,发现金刚石正常损耗,无脱落。最后,考察钎焊后金刚石冲击强度下降的程度并分析其原因,说明了采用合理的工艺来减小这种高温钎焊对金刚石所造成的热损伤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 合金钎焊 润湿性 冲击强度
下载PDF
可调制润湿性和力学性能的电纺纤维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黄博能 王娇娜 李从举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29-936,共8页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分别制备了无规排列和高度取向排列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PET/CA(柠檬酸)4种纤维膜,对它们的润湿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了纤维膜厚度对膜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无规排列的PET纤维膜相比...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分别制备了无规排列和高度取向排列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PET/CA(柠檬酸)4种纤维膜,对它们的润湿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了纤维膜厚度对膜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无规排列的PET纤维膜相比,取向排列的PET纤维膜沿纤维取向方向的力学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断裂伸长率略有下降;加入柠檬酸(CA)后,PET/CA复合纤维膜的表面水接触角从132.3!减少到0!,且取向排列的纤维膜比无规排列的纤维膜更易润湿;无规排列的复合纤维膜的力学性能因加入CA而大幅下降,取向排列的PET/CA纤维膜沿纤维取向方向的力学性能下降较小,而无规排列的PET/CA纤维膜的断裂伸长率从284.1%增加到444.5%.无规排列纤维膜的力学性能随膜厚度的增加先提高,后来又下降,而取向排列的纤维膜沿纤维取向方向的力学性能随膜厚度增加而单调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柠檬酸 取向排列纤维 吸湿性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真空气氛中CuMnCr合金在石墨表面的润湿行为 被引量:3
8
作者 孟卫如 徐可为 +1 位作者 杨吉军 贺林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4-379,共6页
通过差热分析确定了含Cr量分别为0, 0.25%, 0.5%, 1.0%, 2.0%, 4.0%(摩尔分数)的CuMnCr合金的熔化温度。采用座滴法测量了不同温度下不同Cr含量的 CuMnCr合金在石墨表面的铺展面积和接触角。在真空气氛中Mn的蒸发引起CuMnCr合金在石墨... 通过差热分析确定了含Cr量分别为0, 0.25%, 0.5%, 1.0%, 2.0%, 4.0%(摩尔分数)的CuMnCr合金的熔化温度。采用座滴法测量了不同温度下不同Cr含量的 CuMnCr合金在石墨表面的铺展面积和接触角。在真空气氛中Mn的蒸发引起CuMnCr合金在石墨表面的润湿性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不同 Cr含量的 CuMnCr合金在石墨表面的接触角在960℃时最小。不同Cr含量的合金在不同温度下表现出最佳的铺展面积, 随含 Cr量的增加界面反应层的厚度增加。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不含Cr和含Cr的合金界面反应产物分别为Mn7C3 和Crx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座滴法 CuMnCr合金 润湿性 石墨
下载PDF
SiO_(2)-BN复相陶瓷润湿性及其接头微观组织 被引量:5
9
作者 杨景红 刘甲坤 +4 位作者 付曦 魏文庆 叶超超 刘永胜 张丽霞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1-36,I0005,共7页
采用座滴法开展Ag-21Cu-4.5Ti合金钎料对SiO_(2)-BN复相陶瓷润湿与铺展行为研究.利用SEM、XRD分析润湿界面微观组织以及形成机理.通过调控SiO_(2)-BN复相陶瓷中BN含量,研究Ag-21Cu-4.5Ti/SiO_(2)-BN复相陶瓷润湿体系的润湿模型.结果表明... 采用座滴法开展Ag-21Cu-4.5Ti合金钎料对SiO_(2)-BN复相陶瓷润湿与铺展行为研究.利用SEM、XRD分析润湿界面微观组织以及形成机理.通过调控SiO_(2)-BN复相陶瓷中BN含量,研究Ag-21Cu-4.5Ti/SiO_(2)-BN复相陶瓷润湿体系的润湿模型.结果表明,Ag-21Cu-4.5Ti/SiO_(2)-BN复相陶瓷润湿体系的典型界面反应产物为TiN和TiB2,随着体系BN含量的增加,润湿性逐渐变好.对SiO_(2)-BN复相陶瓷与Nb进行钎焊试验,典型界面组织为SiO_(2)-BN复相陶瓷/TiN+TiB_(2)/Ti_(2)Cu+(Ag,Cu)/(βTi,Nb)/Nb.接头抗剪强度随着钎焊时间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当钎焊温度为880℃,保温时间10 min时,钎焊接头抗剪强度最高,到达39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机理 钎焊连接 界面组织 工艺参数 抗剪强度
下载PDF
Er(NO3)3掺杂对TC4微弧氧化涂层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晶尧 李成海 +4 位作者 杨涵崧 张云龙 王涛 李国晶 潘佳琦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8-91,共4页
针对TC4合金耐腐蚀性偏低的问题,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在TC4表面制备陶瓷涂层,探究了电解液中Er(NO3)3掺杂量对TC4微弧氧化(MAO)涂层润湿性能和电化学行为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随着Er(NO3)3含量的增加,TC4涂层中金红石相TiO2衍射峰逐渐加强... 针对TC4合金耐腐蚀性偏低的问题,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在TC4表面制备陶瓷涂层,探究了电解液中Er(NO3)3掺杂量对TC4微弧氧化(MAO)涂层润湿性能和电化学行为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随着Er(NO3)3含量的增加,TC4涂层中金红石相TiO2衍射峰逐渐加强,锐钛矿相TiO2减弱。在电解液中引入适量Er(NO3)3有助于促进金红石相TiO2形成。Er(NO3)3含量变化对TC4钛合金微弧氧化涂层表面粗糙度的影响不大,粗糙度在6~12μm内。在电解液中引入Er(NO3)3后,TC4涂层的极化曲线会向正电位方向移动。增加Er(NO3)3含量,腐蚀电位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4钛合金 微弧氧化涂层 电化学分析 润湿行为 稀土硝酸盐
下载PDF
渗流铸造制备Ni-Nb非晶条带增强AZ91镁合金复合材料 被引量:5
11
作者 索忠源 邱克强 +2 位作者 于波 武晓峰 任英磊 《铸造》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227-1230,共4页
利用渗流铸造法分别制备了体积分数约为5%、10%的Ni60-Nb40非晶条带增强的AZ91镁合金复合材料,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压缩时的断口形貌。结果发现:Ni60-Nb40非晶条带与AZ91镁合金界面润湿性状况较差,有部分分... 利用渗流铸造法分别制备了体积分数约为5%、10%的Ni60-Nb40非晶条带增强的AZ91镁合金复合材料,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压缩时的断口形貌。结果发现:Ni60-Nb40非晶条带与AZ91镁合金界面润湿性状况较差,有部分分离现象。压缩试验表明: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较AZ91镁合金屈服强度提高,但提高的幅度随着条带体积分数的增加而降低。材料的破坏方式也随条带数量的变化而变化,从应力-应变曲线和断口形貌等方面分析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条带 复合材料 界面 力学性能
下载PDF
浮选颗粒条栅结构表面润湿行为特性研究
12
作者 张锐 于锋 +1 位作者 邢耀文 桂夏辉 《选煤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13-21,共9页
矿物颗粒间表面润湿性差异是浮选成功的关键,受表面化学性质与物理形貌结构的双重影响。为进一步明确表面物理形貌结构对液滴在矿物颗粒表面上润湿行为的影响,采用光刻显影技术制备了5种具有不同粗糙度系数和表面面积分数的条栅结构聚... 矿物颗粒间表面润湿性差异是浮选成功的关键,受表面化学性质与物理形貌结构的双重影响。为进一步明确表面物理形貌结构对液滴在矿物颗粒表面上润湿行为的影响,采用光刻显影技术制备了5种具有不同粗糙度系数和表面面积分数的条栅结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表面,并利用自制的动/静态接触角测量系统及润湿三相接触线行为测试系统对液滴在PDMS表面上的润湿行为进行了测试。动/静态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当表面粗糙度系数相同时,固体表面面积分数增加,条栅结构表面不同润湿方向上的接触角均呈减小趋势,而当表面面积分数相同时,条栅结构表面不同润湿方向上的接触角则与固体表面粗糙度系数呈正相关;此外,各样品表面垂直于条栅结构方向的动/静态接触角均大于平行方向(即θ_(⊥)>θ_(∥)),且不同润湿方向上接触角的差异随样品表面润湿性的增强而减小。动态接触角测试结果还表明:表面接触角滞后(Δθ=θ_(a)-θ_(r))与表面面积分数呈正相关,而与表面粗糙度系数呈负相关,且前进与后退接触角的预测值与试验值基本吻合,说明动态接触角能够真实地反映固体表面润湿性;此外,在液滴滚动时,其运动行为总是周期性地发生后端接触线先从固体表面分离,而后液滴重新与固体表面发生黏附形成新的前端接触线的过程,这种运动特性在不同条栅结构表面上完全相同。润湿三相接触线行为测试结果表明:液滴在条栅结构表面优先沿着条栅结构方向润湿或去润湿,而跨越条栅结构润湿时,受表面微结构的“钉扎”作用,润湿半径远小于平行润湿方向,且三相接触线在不同条栅结构表面的移动均呈现“解钉—钉扎—再解钉—再钉扎”的一种断续周期性过程。研究结果深化了矿物颗粒表面物理形貌结构对其润湿行为特性的影响,可为后续通过表面形貌调控颗粒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润湿行为 条栅结构 表面形貌 动/静态接触角测量 三相接触线行为测试 各向异性 断续周期性
下载PDF
Yb_(2)Si_(2)O_(7)环境障涂层高温CMAS的侵蚀行为分析
13
作者 王梦潇 丁坤英 +3 位作者 王者 张涛 刘子剑 戴胡伟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1-50,共10页
环境障涂层(EBCs)是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新一代防护层,在高温下受到钙镁铝硅沉积物(CMAS)侵蚀的影响。熔融CMAS渗透进入涂层内部产生额外内应力会导致涂层剥落,但热冲击条件下CMAS在EBCs表面的润湿与渗透行为机理尚未明晰。采用等离子喷... 环境障涂层(EBCs)是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新一代防护层,在高温下受到钙镁铝硅沉积物(CMAS)侵蚀的影响。熔融CMAS渗透进入涂层内部产生额外内应力会导致涂层剥落,但热冲击条件下CMAS在EBCs表面的润湿与渗透行为机理尚未明晰。采用等离子喷涂制备Yb_(2)Si_(2)O_(7)环境障涂层,研究CMAS在其不同粗糙度表面的润湿行为和在不同孔隙结构下的渗透行为。结果表明:粗糙度影响CMAS在Yb_(2)Si_(2)O_(7)涂层表面的润湿,粗糙度越大,CMAS纵向驱动越占主导;孔隙结构影响CMAS在Yb_(2)Si_(2)O_(7)涂层内部的渗透,孔隙率越高,渗透速率越快。研究将为Yb_(2)Si_(2)O_(7)环境障涂层减缓CMAS侵蚀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障涂层 钙镁铝硅沉积物(CMAS) 润湿行为 渗透行为
下载PDF
煤沥青对焦炭的浸润性及其在核石墨制备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文利 王晨 +1 位作者 董利民 梁彤祥 《炭素》 2013年第4期3-9,共7页
作为炭素材料,核石墨是高温气冷堆和熔盐堆的关键材料.在炭素材料的制备过程中,粘结剂沥青对骨料焦炭颗粒的浸润性对炭素材料的生产工艺以及最终产品的强度、耐磨性都有重要影响.在研究中,人们先后采用润湿角法、液滴测试技术、渗透层... 作为炭素材料,核石墨是高温气冷堆和熔盐堆的关键材料.在炭素材料的制备过程中,粘结剂沥青对骨料焦炭颗粒的浸润性对炭素材料的生产工艺以及最终产品的强度、耐磨性都有重要影响.在研究中,人们先后采用润湿角法、液滴测试技术、渗透层厚度法以及结焦实验对煤沥青/焦炭的浸润性进行表征和检测.沥青的化学组分和结构、焦炭的粒度、表面官能团决定了沥青的表面张力、沥青的黏度以及沥青液滴在焦炭基体上的接触角,是影响沥青浸润性的主要因素.提高沥青浸润性的常用方法包括控制沥青组分,采用表面活性剂改变沥青的结构或将润湿沥青和非润湿沥青进行混合.文章的最后对我国国产核石墨研制中煤沥青浸润性的改善途径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沥青 焦炭 浸润性 炭素材料 核石墨
原文传递
WC-Ni基硬质合金的基础研究进展
15
作者 张立 崔焱茗 +4 位作者 聂仁鑫 徐涛 张维 龙坚战 刘向中 《硬质合金》 CAS 2024年第3期237-251,共15页
WC-Ni基硬质合金可应用在磁性材料成形模具和核主泵机械密封关键部件等极端工况领域。由于材料体系的本征特性,WC-Ni基硬质合金的高性能化和质量稳定性控制一直面临挑战。两相区碳窗口、固液转变温度、液相烧结过程中的润湿行为,以及合... WC-Ni基硬质合金可应用在磁性材料成形模具和核主泵机械密封关键部件等极端工况领域。由于材料体系的本征特性,WC-Ni基硬质合金的高性能化和质量稳定性控制一直面临挑战。两相区碳窗口、固液转变温度、液相烧结过程中的润湿行为,以及合金组元在黏结相中的固溶特性,是硬质复合材料成分及其制备工艺设计的关键参数。本文以制备工艺体系最完善的WC-Co基硬质合金为参比对象,从上述4个方面对WC-Ni基硬质合金的本征特性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强化对WC-Ni基硬质合金本征特性的理解,为高性能WC-Ni基硬质合金新材料高效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Ni基硬质合金 材料设计 工艺设计 相图 润湿行为 黏结相固溶特性
下载PDF
高炉内铁-焦界面的渗碳润湿行为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湛文龙 朱浩斌 +4 位作者 何志军 孙崇 余盈昌 庞清海 张军红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95-601,共7页
高炉内铁水渗碳过程是影响冶炼效率及未饱和铁水对炉缸炉衬侵蚀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高温真空润湿性测试装置模拟了高炉炉缸区的铁水渗碳反应,分析了不同碳质量分数(3.8%、4.3%、4.8%)的Fe-C熔体与质量分数为99.9%的石墨基体在高温下界... 高炉内铁水渗碳过程是影响冶炼效率及未饱和铁水对炉缸炉衬侵蚀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高温真空润湿性测试装置模拟了高炉炉缸区的铁水渗碳反应,分析了不同碳质量分数(3.8%、4.3%、4.8%)的Fe-C熔体与质量分数为99.9%的石墨基体在高温下界面间的润湿反应,同时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能谱仪(EDS)研究了渗碳界面的微观形貌及渗碳距离.结果表明:界面接触角随着Fe-C熔体中碳含量的增加而变大;熔化过程中,接触角随着反应时间延长而减小,并最终趋于稳定;4.8%碳质量分数的Fe-C熔体中由于含碳量已至饱和,处于不润湿状态.扫描电镜分析显示,Fe-C熔体与石墨基体的接触界面形成了"球帽状"凹陷,凹陷半径与体积随碳含量的增加而减小.能谱线扫描分析显示,随着Fe-C熔体中初始碳含量的增加,石墨基体中的碳素溶解量减少,渗碳效果变差,良好的润湿性有利于碳的传质.通过计算表面能发现,石墨基体中碳素溶解进入Fe-C熔体后,有效减小了两者之间的表面能,使得表面张力减小,接触角在熔化期间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炭 润湿行为 接触角 渗碳 表面能
下载PDF
Effect of Substrate-Water Interaction on the Wetting Behavior in Water-Oil and Substrate-Water-Oil Systems
17
作者 Yuan Yin-quan 1,2 , Zou Xian-wu 1 , Jin Zhun-zhi 1 1. School of Physics and Technology,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Hubei, China 2. Department of Physics, Xiaogan University, Xiaogan 432100, Hubei, China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2003年第04A期1097-1102,共6页
The effects of the substrate-water interaction on the wetting behavior in water-oil and surfactant-water-oil systems confined by one substrate which has the preferential interaction to one species of particles have be... The effects of the substrate-water interaction on the wetting behavior in water-oil and surfactant-water-oil systems confined by one substrate which has the preferential interaction to one species of particl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free energy analysis and discontinuous molecular dynamic simulations. As the preferenti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ubstrate and water particles varies from small repulsion to large attraction, the partial drying, partial wetting and complete wetting state are observed in sequence. In addition, the wetting behavior of surfactant aqueous solution on the substrate is not only dependent on the interaction, but also limited by the maximum equilibrium concentration of surfactants at the inte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tting behavior wetting transition preferential interaction SUBSTRATE
下载PDF
硅基双层复合自组装分子膜结构特性及其润湿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思思 童佳威 张言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68-475,共8页
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单晶硅(Si)表面N-3-(三甲氧基硅烷基)丙基乙二胺(DA)-月桂酰氯(LA)(DA-LA)双层复合自组装分子膜(SAMs)的结构特性,得到膜层中DA和LA分子的最佳覆盖率及分布情况。进一步讨论了水滴在DA-LA双层复合SAMs表面的润湿... 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单晶硅(Si)表面N-3-(三甲氧基硅烷基)丙基乙二胺(DA)-月桂酰氯(LA)(DA-LA)双层复合自组装分子膜(SAMs)的结构特性,得到膜层中DA和LA分子的最佳覆盖率及分布情况。进一步讨论了水滴在DA-LA双层复合SAMs表面的润湿过程,通过接触角和径向分布函数等参量对其润湿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DA分子在Si上覆盖率为50%、LA分子在DA自组装单分子膜(DA SAM)上接枝率为100%时,分子膜呈有序排布,体系能量最低,从分子角度揭示了Si表面覆盖致密SAMs的形成机制。当取最佳覆盖率体系进行润湿机制模拟时,DA-LA双层复合SAMs表面水滴接触角与实验值相似,表现出良好的疏水性。而DA SAM表面由于DA分子短而稀疏,暴露出底层更亲水的羟基分子,从而导致所得接触角较实验偏小;经测量及计算得出,羟基化Si表面自由能最高,表现出较强的亲水性;DA表面次之;DA-LA表面自由能最低,表现出良好的疏水性。进一步分析发现:羟基化Si表面、DA SAM表面与水滴间存在氢键,加强了表面的亲水性,而DA-LA双层复合SAMs表面与水滴间只存在弱范德华力,有利于表面呈现疏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硅 双层复合自组装分子膜 结构特性 润湿行为 分子动力学模拟
原文传递
超疏水铜表面的制备及其润湿行为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志军 雷李玲 +2 位作者 杨清香 赵俊红 张健威 《轻工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47-54,共8页
以铜为基体材料,采用简单的化学刻蚀法,用HCl,HNO3,HF组成的混酸溶液(化学刻蚀液A)和FeCl3,HCl组成的混合溶液(化学刻蚀液B)两种不同的刻蚀液制备具有超疏水性能的铜表面,研究其润湿行为,并选择化学刻蚀液B,考察刻蚀时间、FeCl3添加量... 以铜为基体材料,采用简单的化学刻蚀法,用HCl,HNO3,HF组成的混酸溶液(化学刻蚀液A)和FeCl3,HCl组成的混合溶液(化学刻蚀液B)两种不同的刻蚀液制备具有超疏水性能的铜表面,研究其润湿行为,并选择化学刻蚀液B,考察刻蚀时间、FeCl3添加量、烘干温度、HCl添加量4个主要因素对所得铜表面润湿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使用两种刻蚀液所得铜表面的接触角分别为158. 6°和153. 6°,该表面具有超疏水性能;2)刻蚀时间、FeCl3添加量、烘干温度、HCl添加量与接触角均先呈正相关后呈负相关关系,所得最大接触角分别为153. 6°,152. 6°,153. 5°,152. 0°,相应上述条件分别为100 min,2 g/L,120℃,3 m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蚀 超疏水铜表面 接触角 润湿行为
下载PDF
香蕉叶表面特征及浸润性机理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段洁利 蒋婷婷 +1 位作者 蒋寅龙 杨洲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4-323,共10页
【目的】研究香蕉树冠层不同时期蕉叶的正、反面润湿行为,以期为农药雾滴在蕉叶表面滞留调控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接触角测量仪表征蕉叶表面的静态润湿性能;利用高速摄像机记录液滴在蕉叶表面的动态润湿行为;使用场发射扫描电镜... 【目的】研究香蕉树冠层不同时期蕉叶的正、反面润湿行为,以期为农药雾滴在蕉叶表面滞留调控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接触角测量仪表征蕉叶表面的静态润湿性能;利用高速摄像机记录液滴在蕉叶表面的动态润湿行为;使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对蕉叶表面进行微观形貌观察获取表面结构信息,并借助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分析其表面化学成分;基于Wenzel和Cassie润湿理论构建蕉叶表面微观结构模型,建立润湿方程阐述其润湿机理。【结果】扫描电镜发现蕉叶正面呈现微米-纳米级双层复合结构,在微米级突起结构上布满了纳米级乳突结构,分布为4.6个/μm2,条状突起宽度为(16.03±3.48)μm,乳突平均直径为(0.116±0.068)μm,蕉叶背面微米级条状突起结构尺寸大于正面,宽度为(74.25±9.80)μm,纳米级结构上呈现出网状突起,宽度为(2.35±0.49)μm,蕉叶背面的润湿性普遍大于正面的;在不同生长时期的蕉叶中,剑叶正面表现出亲水性,静态接触角(Contact angle,CA)为71.46°±6.02°,而其他时期的蕉叶正、反面均表现出弱疏水性,表明嫩叶正面具有更强的润湿和铺展能力;通过对成熟蕉叶正表面构建Wenzel和Cassie润湿模型,分析计算得出成熟蕉叶正表面本征CA为20.76°,具有超亲水性,表明其纳米级乳突结构为多糖。【结论】蕉叶表面疏水的微米-纳米级双层复合结构以及亲水的化学成分共同作用导致了其表面表现出弱疏水性的润湿状态,而纳米级乳突结构的多糖是导致其表面具有亲水效应及高黏附效应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叶片表面 微观结构 润湿性 润湿行为 润湿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