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85
1
作者 宗秀影 刘高焕 +1 位作者 乔玉良 林松 《地球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97,共7页
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以黄河三角洲1986,1996,2006年的三期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对近代黄河三角洲湿地信息进行了提取。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景观生态学软件,我们对20年来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以及... 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以黄河三角洲1986,1996,2006年的三期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对近代黄河三角洲湿地信息进行了提取。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景观生态学软件,我们对20年来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以及影响其格局动态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20年来,人工湿地面积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天然湿地的比重在降低。其中,滩涂和柽柳灌草丛景观明显萎缩。(2)一些重要的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斑块个数、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一直在增加。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在加剧,斑块类型更加多样化,湿地景观中没有明显的优势类型且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均匀分布。(3)湿地与湿地、湿地与非湿地之间发生着类型转化。其中,18.1%的芦苇草甸转化为农田;26.6%的翅碱蓬草甸转化为盐田;11.9%的芦苇沼泽转化为芦苇草甸。(4)在黄河三角洲湿地演化的过程中,受到自然和人为方面演化驱动力的共同作用。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有:黄河断流、泥沙淤积和自身演替动力等。人为驱动力主要为农田开垦、滩涂的开发与围垦、油田开发和人工建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景观格局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辽宁省滨海湿地资源类型及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38
2
作者 张华 苗苗 +2 位作者 孙才志 杨俊 丁亮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9-146,共8页
基于遥感、GIS技术和野外调查,采用景观生态学研究法,对辽宁省滨海湿地资源类型与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辽宁省滨海湿地总面积为17331.72km^2,其中浅海水域和陆域湿地分别为56.78%和43.22%,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分别... 基于遥感、GIS技术和野外调查,采用景观生态学研究法,对辽宁省滨海湿地资源类型与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辽宁省滨海湿地总面积为17331.72km^2,其中浅海水域和陆域湿地分别为56.78%和43.22%,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分别为73.03%和26.97%;②辽宁省滨海湿地中有河口淤泥质海岸湿地9987.44km^2,占全省滨海湿地总面积的57.63%,集中分布在辽东湾顶部西崴子至小凌河口岸段和鸭绿江口至英那河口岸段,两岸段的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50和0.98;基岩淤泥质海岸湿地2639.76km^2,占15.23%,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为0.59~1.07;砂砾质海岸湿地2377.83km^2,占13.72%,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为0.51—0.99;基岩质海岸湿地2190.16km^2,占12.64%,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为0.88;岛礁型基岩海岸湿地136.54km^2,占0.79%,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为0.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类型 海岸地貌 景观格局 景观特征指数 辽宁省
下载PDF
1980年以来5个时期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特征 被引量:34
3
作者 周昊昊 杜嘉 +3 位作者 南颖 宋开山 赵博宇 项小云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59-566,共8页
以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的Landsat MSS/TM/ETM+/OLI影像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提取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信息;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马尔柯夫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等... 以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的Landsat MSS/TM/ETM+/OLI影像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提取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信息;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马尔柯夫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等,研究5个时期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的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与1980年相比,2015年珠江三角洲滨海天然湿地明显萎缩,面积减少了189 km^2,人工湿地明显扩张,面积增加了284 km^2;在研究区内,天然湿地萎缩主要是由于河口水域、红树林和盐水沼泽被转变为养殖池;随着时间的推移,5个时期研究区湿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不断加重,湿地斑块形状越来越不规则,边界越来越复杂,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干扰强度加剧,斑块类型向多样化发展;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人口快速增长、滩涂开发、围填海活动、海砂开采和水利工程等是导致研究区滨海湿地萎缩的主要因素,其中,滩涂开发和围填海活动是使天然滨海湿地消失的直接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景观格局 河口 围填海 珠江三角洲
原文传递
基于围垦特征的海滨地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以盐城海岸为例 被引量:26
4
作者 方仁建 沈永明 时海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41-651,共11页
为探讨滩涂围垦对海滨地区景观格局带来的影响,选取1973—2013年Landsat1、4、5、7、8影像数据,利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RS(Remote Sensing)和景观指数计算方法,对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东港-新洋港段)已围垦区和未... 为探讨滩涂围垦对海滨地区景观格局带来的影响,选取1973—2013年Landsat1、4、5、7、8影像数据,利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RS(Remote Sensing)和景观指数计算方法,对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东港-新洋港段)已围垦区和未围垦区,以及典型垦区(海丰、海北和金丰垦区)围垦前后景观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1973—2013年研究区围垦特征如下:以10a为间隔,围垦区域平行于海岸线呈条带状向海推进,且条带逐渐变窄;围垦难度逐渐加大,总体上围垦强度呈减小趋势,过程上围垦面积呈升降交替状态;围垦后垦区利用方式各异,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受围垦影响该区景观格局变化如下:1973—2013年,未围区(Ⅰ区)自然植被面积增加4762 hm2,斑块形状日益复杂、自然,分维数由1.10上升到1.15,景观破碎化水平较低,在0.17—0.21之间,多样性指数由1.11上升至1.52;已围区(Ⅱ、Ⅲ、Ⅳ区)自然植被面积不断减少,分别减少了9873、13788 hm2和6890 hm2,斑块形状更加简单、规则,分维数分别下降了0.03、0.03和0.02,破碎化程度分别上升了0.21、0.23和0.17,多样性均先升后降,升幅约0.8,降幅约0.5。海北、海丰、金丰垦区自然景观不断向人工景观转移,海北和海丰垦区斑块形状不断趋于简单规则,形状指数分别下降0.8和0.5,而金丰垦区形状指数上升0.4,景观破碎度方面分别呈"升—降—升"、"降—升—降"和"升—降"趋势。围垦前,各垦区景观面积和斑块形状变化差异不大,而景观破碎度变化差异明显;围垦期间各垦区景观格局变化一致;围垦后,各垦区除非受新一轮人类活动干扰,其景观格局基本维持围垦末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垦 海滨湿地 景观格局 破碎化指数 盐城
下载PDF
2007年和2016年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景观格局及变化 被引量:22
5
作者 甄硕 董李勤 +1 位作者 郑茹敏 姚鹏举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2-525,共4页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以2007年和2016年landsat TM/OLI影像为数据源,解译两个时期覆盖若尔盖高原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阿坝县、红原县和若尔盖县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碌曲县、玛曲县所辖范围内...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以2007年和2016年landsat TM/OLI影像为数据源,解译两个时期覆盖若尔盖高原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阿坝县、红原县和若尔盖县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碌曲县、玛曲县所辖范围内的遥感影像,统计沼泽湿地面积,分析质心变化;在FRAGSTATS软件支持下,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沼泽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与2007年相比,2016年研究区沼泽湿地的总面积减少了16 588 hm^2;与2007年相比,2016年沼泽化草甸的质心向西南偏移了15.13 km,沼泽质心向东北偏移了14.88 km;研究区沼泽化草甸为研究区的主要景观;沼泽化草甸景观趋于破碎,沼泽分布趋向于大块的集中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湿地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遥感影像 若尔盖高原
原文传递
快速城市化地区湿地生态安全评价--以深圳市为例 被引量:21
6
作者 吴健生 张茜 曹祺文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1-328,共8页
利用深圳市2013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结合景观格局指数与InVEST模型,构建适合快速城市化地区的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深圳市湿地生态安全。研究结果显示,深圳市湿地破碎化严重;大鹏新区湿地的生态安全值为0.88,表明该区... 利用深圳市2013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结合景观格局指数与InVEST模型,构建适合快速城市化地区的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深圳市湿地生态安全。研究结果显示,深圳市湿地破碎化严重;大鹏新区湿地的生态安全值为0.88,表明该区的湿地安全;盐田区湿地的生态安全值为0.62,表明该区的湿地较安全;坪山区、南山区、福田区湿地的生态安全值分别为0.48、0.44和0.43,表明该区的湿地处于低度预警状态;新宝安区、新龙岗区、罗湖区、光明新区、龙华区湿地的生态安全值分别为0.39、0.36、0.33、0.28和0.21,表明该区的湿地处于中度预警状态。深圳市湿地的生态安全受人为胁迫严重,亟待加强对深圳市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湿地 生态安全 景观格局 InVEST模型 深圳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部高寒沼泽湿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侯蒙京 高金龙 +5 位作者 葛静 李元春 刘洁 殷建鹏 冯琦胜 梁天刚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27,共15页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变的极其敏感和脆弱。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解译了青藏高原东部甘南和川西北地区1991、2000、2010和2016年...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变的极其敏感和脆弱。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解译了青藏高原东部甘南和川西北地区1991、2000、2010和2016年4个时期的沼泽湿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湿地动态度,分析了沼泽湿地的空间变化、转移方向和变化速率;采用景观指数,分析了沼泽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结合气象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沼泽湿地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1991-2016年4个时期的面积分别为6739.89、6231.39、5849.59和5649.35 km^2,处于持续减少的状态,26年间面积共减少了1090.54 km^2。2)26年来,研究区沼泽湿地的动态度从-7.54%减小至-3.42%,面积变化速率持续减慢,高寒草地是沼泽湿地转出和转入的主要类型。3)沼泽湿地的斑块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斑块密度持续增大,反映了沼泽湿地的破碎程度增高;最大斑块指数先降低后小幅升高,斑块形状指数先升高后小幅下降,反映了沼泽湿地的优势度降低,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化;分离度指数先增大后小幅减小,聚集度持续降低,反映了沼泽湿地从单独紧凑的状态趋向离散化发展。4)人为因素是影响青藏高原东部沼泽湿地面积变化的首要原因,其次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各因子影响力大小依次是牧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GDP)>人口数量>温度>蒸发量。沼泽湿地面积与各因子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面积随牧业生产总值、GDP、人口数量、温度和蒸发量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湿地 青藏高原 遥感 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 驱动因素
下载PDF
1990—2010年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湿地景观动态变化 被引量:16
8
作者 杨涵 陈学刚 王亚奇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1-218,共8页
利用1990年、2000年、2010年3期TM遥感影像,运用GIS和FRAGSTATS景观分析软件,从景观和斑块尺度上分析了1990—2010年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整体特征和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从1990—2010年各类湿地型景观斑块数持续增加... 利用1990年、2000年、2010年3期TM遥感影像,运用GIS和FRAGSTATS景观分析软件,从景观和斑块尺度上分析了1990—2010年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整体特征和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从1990—2010年各类湿地型景观斑块数持续增加,斑块形状趋于不规则化,整体景观趋于破碎化。湿地总面积呈增加趋势,这主要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流域降水量的增加有关。湿地空间分布上的破碎化主要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总之,湿地斑块破碎化严重、空间异质性增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景观格局 空间异质性 驱动因素 额尔齐斯河流域 新疆
原文传递
Dynamic Changes in the Wetland Landscape Pattern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from 1976 to 2016 Based on Satellite Data 被引量:14
9
作者 CONG Pifu CHEN Kexin +1 位作者 QU Limei HAN Jianbo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3期372-381,共10页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etland is the youngest wetland ecosystem in China's warm temperate zone.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its landscape pattern has changed over time and the underlying factors responsible, this st...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etland is the youngest wetland ecosystem in China's warm temperate zone.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its landscape pattern has changed over time and the underlying factors responsible,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dynamic changes of wetlands using five Landsat series of images, namely MSS(Mulri Spectral Scanner), TM(Thematic Mapper), and OLI(Operational Land Imager) sensors in 1976, 1986, 1996, 2006, and 2016. Object-oriented classifica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spatial and spectral features and both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and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WI), as well as brightness characteristic indices, were used to classify the images in eCognition software.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over the past 40 years were then delineated using transition matrix and landscape index methods. Results show that: 1) from1976 to 2016, the total area of wetlands in the study area decreased from 2594.76 to 2491.79 km^2, while that of natural wetlands decreased by 954.03 km^2 whereas human-made wetlands increased by 851.06 km^2. 2)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ural wetlands was extensive: 31.34% of those covered by Suaeda heteropteras were transformed into reservoirs and ponds, and 24.71% with Phragmites australis coverage were transformed into dry farmland. Some human-made wetlands were transformed into non-wetlands types: 1.55% of reservoirs and ponds became construction land, and likewise 21.27% were transformed into dry farmland. 3) From 1976 to 2016, as the intensity of human activities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landscape types in the study area continuously increased. Patches were scattered and more fragmented. The whole landscape became more complex. In short, over the past 40 years, the wetlands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have been degraded, with the area of natural wetlands substantially reduced. Human activities were the dominant forces driving these chang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cape pattern OBJECT-ORIENTED classification LANDSAT wetlands YELLOW River Delta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的北京近30年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顾丽 王新杰 +2 位作者 龚直文 张红梅 刘红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5-71,共7页
利用RS图像处理和GIS信息提取和分析功能,确定北京市区域湿地的景观分类系统,获取北京湿地景观数据。同时,基于Fragstats软件,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通过选取景观面积指数、斑块数及斑块密度、斑块聚集度、景观形状指数、斑块分维数和景... 利用RS图像处理和GIS信息提取和分析功能,确定北京市区域湿地的景观分类系统,获取北京湿地景观数据。同时,基于Fragstats软件,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通过选取景观面积指数、斑块数及斑块密度、斑块聚集度、景观形状指数、斑块分维数和景观多样性指数等空间结构指标,从景观水平上研究了1978—2005年近30年来北京湿地景观分布格局特征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的湿地资源面积呈现显著退化趋势,湿地面积由1978年的68491.63hm2减少到2005年的31416.31hm2,减少了54.0%;2)1978—2005年,北京湿地斑块趋向于不规则化,破碎程度急剧增加,导致湿地易消退、湿地功能难以发挥;3)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加,北京湿地类型多样性指数值在1.2以上,与均匀度指数呈明显正相关关系,二者均有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遥感图像处理 空间分析 景观格局 格局指数
下载PDF
围垦对海滨地区景观演变及其质心移动的影响——以盐城保护区部分区域为例 被引量:15
11
作者 方仁建 沈永明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72-783,共12页
将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洋港—四卯酉河段)划分为未围区和围垦区,根据1984—2013年6个时相的景观资料,运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围垦活动影响下海滨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差异。结果如下:1未围区始终保持以自然景观为主,2013... 将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洋港—四卯酉河段)划分为未围区和围垦区,根据1984—2013年6个时相的景观资料,运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围垦活动影响下海滨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差异。结果如下:1未围区始终保持以自然景观为主,2013年面积比例占84.6%;1984—2013年,芦苇和互花米草湿地面积分别增长了4 770.6和4 202.8 hm2,而碱蓬湿地面积减少了2 656.7 hm2。围垦区大致以2000年为界,景观结构由自然景观占主导转为人工景观为主;除互花米草外自然植被面积呈下降趋势,而人工景观中水产养殖塘面积不断上升,2013年比例达60.5%。2未围区景观破碎度自1995年以后变幅较小,且保持在较低水平,维持在0.27~0.28,斑块形状趋于复杂、自然,景观多样性呈上升趋势,1984—2013年上升了0.19。围垦区破碎化程度上升明显,1984—2013年上升了0.27,整体景观趋于简单规则,景观多样性呈下降趋势,1984—2013年下降了0.26。3未围区景观演变驱动力以自然因素为主,景观类型质心移动具有距离较为连续、方向相对单一的特征。而围垦区由于人类活动介入,围垦区景观类型质心移动更多地表现出无序多变、错综复杂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垦 海滨湿地 景观格局 质心 盐城
原文传递
20世纪60年代以来6个时期盐城滨海湿地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张东方 杜嘉 +1 位作者 陈智文 马学垚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3-321,共9页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盐城滨海湿地20世纪60年代地形图和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15年遥感影像进行数字化和遥感解译,得到盐城滨海湿地分类信息;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景观分析方法,分析了各时期盐城滨海湿地的景...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盐城滨海湿地20世纪60年代地形图和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15年遥感影像进行数字化和遥感解译,得到盐城滨海湿地分类信息;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景观分析方法,分析了各时期盐城滨海湿地的景观特征;利用滨海湿地遥感分类和土地利用数据,研究盐城滨海湿地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研究区主要湿地类型为泥质海滩和盐水沼泽,其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8.5%和10.5%,2015年,研究区主要湿地类型为养殖池和水田,其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0.6%和14.18%,盐水沼泽面积占7.8%,泥质海滩面积所占比例锐减到不足0.03%;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区泥质海滩、盐水沼泽、淡水沼泽在不断萎缩;水田、养殖池和水库/坑塘在不断扩张,围填海活动导致研究区的陆地面积明显增加;研究区滨海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加重,斑块形状变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变差,各类景观斑块呈均衡化趋势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研究区滨海湿地受人类活动干扰的程度在不断加强;围填海、人口增长、生态环境污染和物种引入是盐城滨海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泥沙淤积侵蚀和土壤性质变化是次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景观格局 驱动因素 盐城
原文传递
五个时期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格局及变化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刘婷 刘兴土 +1 位作者 杜嘉 宋开山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22-628,共7页
以1982~2015年期间的5期10景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Landsat MSS/TM/OLI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通过景观指数和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间的转移矩阵,对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及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5个时... 以1982~2015年期间的5期10景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Landsat MSS/TM/OLI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通过景观指数和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间的转移矩阵,对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及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5个时期(1982年、1989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都以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淡水沼泽和水田为主要景观,芦苇淡水沼泽以大斑块分布在研究区的西部平原地带,水田以大斑块分布在研究区的东部。湿地类型之间的转变主要表现为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和人工景观转变。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优势度下降,趋于各斑块均匀分布。人类活动是导致辽河三角洲滨海自然湿地丧失和退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景观格局 驱动因素 辽河三角洲
原文传递
长江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人为胁迫遥感解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焉恒琦 朱卫红 +4 位作者 毛德华 王宗明 梁旻轩 康应东 杨桄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605-3615,共11页
以长江三角洲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和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4处国际重要湿地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MSS/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信息源,采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分类方法... 以长江三角洲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和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4处国际重要湿地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MSS/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信息源,采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分类方法获取了1980~2015年4个国际重要湿地(Ramsar)的5期土地覆被数据.通过分析湿地面积、景观格局动态及景观指数变化等,定量解析人类活动对湿地景观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35a间,研究区内湿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损失比例最高,为27.2%;(2)4个国际重要湿地的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都在增加,湿地趋于破碎化,景观间连通度降低.(3)耕地和人工表面增加是造成湿地损失的主要因素,耕地、人工表面、外来物种入侵和养殖池扩张等人为胁迫呈现上升趋势.(4)总体而言,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对人为活动有一定抑制作用,尤其是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成效最为显著;但湿地保护有效性仍有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遥感 景观格局 保护有效性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50年来北海市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12
15
作者 梁文 胡自宁 +3 位作者 黎广钊 宋垠先 余克服 农华琼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4-93,共10页
以1955~2004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野外调查,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研究50 a间北海市滨海湿地的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50 a间北海市滨海湿地呈整体退化趋势,潮间砂质海滩、潮间淤泥质海滩、红树林滩、小型岛屿湿地减少;景观... 以1955~2004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野外调查,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研究50 a间北海市滨海湿地的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50 a间北海市滨海湿地呈整体退化趋势,潮间砂质海滩、潮间淤泥质海滩、红树林滩、小型岛屿湿地减少;景观格局指数显示1977年、1998年是北海市滨海湿地较明显变化的拐点。1977年人类活动影响增加,滨海湿地稍有退化,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减小,优势度指数增加,均匀度指数减小、景观总面积指数降至最低值。1988年湿地保护力度加大,湿地略为好转,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则呈相反规律。1998年湿地受到的极端气候灾害、人类干扰程度加大,平均斑块分形维数下降,斑块密度指数、景观斑块数破碎化指数呈最高值。湿地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反映了围垦改造、互花米草的生物入侵、城市污染、极端气候灾害等对景观格局的影响,人类活动是北海市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遥感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北海市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湿地景观格局季相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谢静 王宗明 任春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7149-7157,共9页
以中国东北地区三江平原北部为研究区域,利用2012年多季相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应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根据影像的物候、时相等特征,提取不同月份的湿地信息,进行景观格局季相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湿地面积、类型... 以中国东北地区三江平原北部为研究区域,利用2012年多季相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应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根据影像的物候、时相等特征,提取不同月份的湿地信息,进行景观格局季相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湿地面积、类型格局在同一年不同季节不同月份会有不同幅度的变化,总体呈现缓增骤减的态势。湿地主要分布在低洼地区,主要湿地类型为草本沼泽,其次为河流,其他湿地占总面积比例较小。(2)研究区各阶段湿地都有转化,主要发生在湿地和非湿地之间,多数表现在草本沼泽和草地之间的转化。(3)湿地分布和湿地转化面积主要集中在低海拔区域和低坡度区域,其中海拔<100 m和坡度5°以下范围内的湿地分布面积和湿地转化面积占湿地总面积及湿地转化面积的绝大部分。(4)年内季节性湿地转化与降水、温度和湿地植被物候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湿地分类 景观格局 季相分析 面向对象的方法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学玲 蔡海生 +1 位作者 丁思统 黄双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6期16066-16070,16078,共6页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从湿地景观类型面积变化分析和湿地景观格局指数分析2方面对鄱阳湖湿地景观格局进行动态分析,得出1985-2005年期间鄱阳湖湿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并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其自然、社会、经济、政策等驱动因素。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景观格局变化 驱动力分析
下载PDF
图们江下游敬信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苗承玉 马晓男 +2 位作者 曹光兰 朴东范 朱卫红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2期184-188,共5页
以图们江流域下游敬信湿地生态安全评价为目的,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选取典型性景观生态学和人文经济等12个指标,构建了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现状值,结合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赋予权重... 以图们江流域下游敬信湿地生态安全评价为目的,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选取典型性景观生态学和人文经济等12个指标,构建了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现状值,结合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赋予权重,最终使用综合评价法对敬信湿地进行了生态安全评价.结果表明,敬信湿地的生态安全度在5.810左右,处于预警状态,急需加强对湿地的保护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们江下游 湿地 生态安全 景观格局
下载PDF
鄱阳湖区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任琼 佟光臣 张金池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4-100,共7页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工农业及城市化的发展对鄱阳湖区域景观动态变化的影响很大,笔者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RS与GIS分析鄱阳湖1995—2015年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原因及其过程。结果表明:在选择同一季节的3期遥感数据源进行比较...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工农业及城市化的发展对鄱阳湖区域景观动态变化的影响很大,笔者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RS与GIS分析鄱阳湖1995—2015年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原因及其过程。结果表明:在选择同一季节的3期遥感数据源进行比较时,鄱阳湖区域湿地的总面积从1995年到2015年迅速减少了11.57%。与此同时,景观斑块数在1995—2004年间大幅减少了12 729,而2004—2015年又获得小幅增加。1995—2004年,林地、裸地和草地最大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都有所降低,但平均斑块大小有所增加;2004—2015年间,只有耕地的最大斑块所占面积的比例降低,平均斑块大小也降低,这也意味着2004年后研究区破碎化程度有所降低。鄱阳湖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是城市扩张、农牧业迅速发展的结果,即鄱阳湖区域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人类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驱动因素
原文传递
基于3S技术的福建省湿地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曾从盛 郑彩红 +1 位作者 陈渠 欧世芬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7年第4期24-32,共9页
利用福建省1986、1993、2000年的TM影像和2004年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影像,在RS、GPS和GIS技术支持下,结合福建省生态环境特征,选取了斑块面积指标、形状指标、破碎化程度指标、聚散性指标、多样性指标等5类景观生态学指数,研究福建省1986... 利用福建省1986、1993、2000年的TM影像和2004年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影像,在RS、GPS和GIS技术支持下,结合福建省生态环境特征,选取了斑块面积指标、形状指标、破碎化程度指标、聚散性指标、多样性指标等5类景观生态学指数,研究福建省1986-2004年湿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福建省湿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1986-2004年各期湿地总面积分别是:1793793.06 hm2、1665966.28 hm2、1609862.77 hm2、1618760.97 hm2.各景观面积指数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灌溉地、河流、河漫滩、沼泽、盐田景观面积呈现下降趋势,蓄水区、海水养殖景观面积增大,其他类型波动变化;(2)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景观优势组分对景观整体的控制作用有所减弱.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4个时期分别为0.6681、0.7375、0.8165、0.8301,Shannon-Wiener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3041、0.3356、0.3716、0.3778,斑块面积变异系数由1986年的882.069 5%下降到2004年的516.315 7%;(3)湿地景观受外界干扰程度加大,破碎化程度加剧;同时,湿地原始形态也受到了较复杂的影响.边缘密度由1986年的5.9981 m/hm2上升到2004年的6.6982m/hm2,平均形状指数也从2.1758略微下降到1.9910;(4)各斑块类型和周围相邻斑块类型的空间连接程度进一步降低,湿地景观被分隔态势增强.蔓延度指数下降,4个时期分别为83.3695、81.9283、79.8908、79.8203,斑块结合度从1986年的99.2029连续降至2004年的98.54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景观 格局演变 福建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