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鄱阳湖水文过程对湿地生物的节制作用 被引量:9
1
作者 谭胤静 于一尊 +1 位作者 丁建南 谭晦如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97-1003,共7页
从实测水文数据出发,研究2009—2013年近5年各年水位过程变化,归纳年内、年际水位变化的特征和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年水温、水体透明度及水深梯度的变化过程.结合“鄱阳湖科学考察项目”对生物资源及其动态变化的考察成果,重点探... 从实测水文数据出发,研究2009—2013年近5年各年水位过程变化,归纳年内、年际水位变化的特征和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年水温、水体透明度及水深梯度的变化过程.结合“鄱阳湖科学考察项目”对生物资源及其动态变化的考察成果,重点探索2009、2010、2011年3个典型年鄱阳湖湿地生物繁殖、生长、成熟或死亡过程与各水文要素变化过程耦合时的联动关系.结果表明,4—6月涨水过程,沉水植物经历淹水深度1.5~2.0m、水体透明度低于20~30cm后,大部分死亡;3—6月和6—9月水位过程偏低,导致定居性鱼类产卵场和索饵场范围缩小;10—12月水位偏高或偏低影响冬候鸟人迁或栖息等.研究初步揭示鄱阳湖水文节律对鄱阳湖湿地生物生长、生存的节制作用,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鄱阳湖生态水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水文过程 节制作用 湿地生物
下载PDF
人工湿地中氨化细菌去除有机氮的效果 被引量:36
2
作者 李辉 徐新阳 +2 位作者 李培军 尹炜 V.A.Verkhozina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44-1047,共4页
人工湿地去除有机氮主要由于氨化细菌的作用。为了了解人工湿地中氨化细菌去除有机氮的效果,对人工湿地基质中5株氨化细菌进行了初步鉴定,比较了不同氨化细菌去除有机氮的效果,氨化细菌去除有机氮的量通过其生成的NH4+-N来衡量。结果表... 人工湿地去除有机氮主要由于氨化细菌的作用。为了了解人工湿地中氨化细菌去除有机氮的效果,对人工湿地基质中5株氨化细菌进行了初步鉴定,比较了不同氨化细菌去除有机氮的效果,氨化细菌去除有机氮的量通过其生成的NH4+-N来衡量。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 onas)为人工湿地中氨化细菌的优势菌属;氨化细菌-1、氨化细菌-2及氨化细菌-5对有机氮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好,分别达到46.2%、49.4%和52.6%。添加沸石对去除氨氮有明显效果,从而能够提高有机氮的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有机氮 氨化细菌 去除效果 基质
下载PDF
纳帕海高原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储量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郭雪莲 田昆 +1 位作者 葛潇霄 赖建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9-162,共4页
选取纳帕海典型沼泽、沼泽化草甸和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纳帕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储量特征。结果表明: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草甸土壤;沼泽、沼泽化草甸和草甸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与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选取纳帕海典型沼泽、沼泽化草甸和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纳帕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储量特征。结果表明: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草甸土壤;沼泽、沼泽化草甸和草甸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与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均在30kg/m3以上,草甸土壤0-40cm有机碳密度高于30kg/m3,40cm以下有机碳密度均低于30kg/m3;沼泽、沼泽化草甸和草甸土壤储碳层厚度分别为60,80,20cm,1m深度以内有机碳储量分别为393.53,458.81,305.78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帕海 高原湿地 有机碳密度 碳储量
下载PDF
湿地植物残体与底泥综合利用研究
4
作者 郑潭 陈建中 《上海环境科学》 CAS 2015年第1期26-30,35,共6页
摘要通过应用双室堆沤肥技术,以弥苴河口湿地植物残体、湿地底泥和当地养殖业废物制作双室堆沤肥,按不同的物料配比设计5种施肥处理进行还田试验,与习惯施肥作对照,对施肥前后的大青菜产量品质、土壤肥力以及根际土壤微生物进行应... 摘要通过应用双室堆沤肥技术,以弥苴河口湿地植物残体、湿地底泥和当地养殖业废物制作双室堆沤肥,按不同的物料配比设计5种施肥处理进行还田试验,与习惯施肥作对照,对施肥前后的大青菜产量品质、土壤肥力以及根际土壤微生物进行应用效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施肥方式A:(50%~60%)植物残体(收割物)+(40%~50%)养殖业废物+微生物菌剂(3kg/t),活性液体肥作追肥,农药同习惯施肥,对增加大青菜产量、提高大青菜品质、增加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效果最好。在实际应用当中也可适当增加10%~20%的湿地底泥,相应减少养殖业废物的数量,对大青菜产量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有机肥 双室堆沤肥 大青菜 应用效果
下载PDF
霍林河流域湿地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效应 被引量:102
5
作者 白军红 邓伟 +2 位作者 朱颜明 栾兆擎 张玉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9期1494-1498,共5页
对霍林河流域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全氮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表明,有机碳和全氮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都十分显著,干湿交替周期是引起分异的关键因子;表层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显著相关(r=0.977),土壤碳氮比基本沿湿度梯度变化;土... 对霍林河流域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全氮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表明,有机碳和全氮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都十分显著,干湿交替周期是引起分异的关键因子;表层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显著相关(r=0.977),土壤碳氮比基本沿湿度梯度变化;土壤pH值对土壤表层碳氮含量及碳氮比值影响显著;流域湿地土壤与流域草原土壤碳氮比与土壤碳氮含量的相关性差异显著;其生态效应主要表现在生产效应和净化效应两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林河流域湿地 有机碳 全氮 空间分布特征 生态效应
下载PDF
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吉平 张劲松 《环境影响评价》 2023年第1期88-94,共7页
本研究对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测量方法、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梳理,并从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结论包括:(1)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对于活性炭的测量还不是那么全面,应该按照活性炭... 本研究对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测量方法、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梳理,并从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结论包括:(1)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对于活性炭的测量还不是那么全面,应该按照活性炭分组逐级进行,对于同一湿地进行深入分析。(2)国内外关于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滨海湿地,对于高寒和干旱区湿地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应加强干旱、高寒区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研究,填补湿地研究的不足。(3)对于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研究多采用室内模拟配演实验,应该在实验地建立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长期观测点,以便能够观测到最真实状态下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 溶解有机碳 易氧化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下载PDF
三维荧光区域积分法评估不同植物对溶解性有机物去除效果 被引量:4
7
作者 姜新佩 姚杰 张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76-279,共4页
以滏阳河复合人工湿地为研究主体,通过三维荧光光谱结合荧光区域积分方法、同步荧光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植物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滏阳河水体接纳城市污水后,蛋白类有机物为主要的污染物,占到了70.62%。不同植物对5个... 以滏阳河复合人工湿地为研究主体,通过三维荧光光谱结合荧光区域积分方法、同步荧光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植物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滏阳河水体接纳城市污水后,蛋白类有机物为主要的污染物,占到了70.62%。不同植物对5个区域的有机物去除效果有所差异,6种植物中美人蕉对区域Ⅰ(酪氨酸类蛋白物质)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达到了17.84%;水葱对区域Ⅱ(色氨酸类物质)的去除最好,去除率达到了26.97%;睡莲对区域Ⅲ(紫外区类富里酸)的去除率最高,为30.61%;香蒲对区域Ⅳ(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去除率最高,为28.08%;香蒲和芦苇对区域Ⅴ(可见光区类富里酸)的去除分别达到了43.55%和42.30%。三维荧光光谱结合荧光区域积分方法,能够分析水体中有机物的相对变化情况,可以作为一种定量分析溶解性有机物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荧光光谱 荧光区域积分 人工湿地 溶解性有机物
下载PDF
北京未来科技城滨水森林公园潜流人工湿地净化效果对比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兆欣 赵立新 +4 位作者 井艳文 张威 王柱宏 肖鹏 刘峰 《北京水务》 2015年第1期21-24,共4页
以北京未来科技城滨水公园的潜流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在5个试验单元中,分别选用焦炭、沸石、火山岩、砾石和生物质焦作为填料,比较了不同试验单元对水体净化效果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潜流人工湿地可以有效地去除河水中的氮、磷、有机... 以北京未来科技城滨水公园的潜流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在5个试验单元中,分别选用焦炭、沸石、火山岩、砾石和生物质焦作为填料,比较了不同试验单元对水体净化效果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潜流人工湿地可以有效地去除河水中的氮、磷、有机污染物,针对不同水质要求和修复目标,应选用适当的填料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流人工湿地 填料 有机污染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