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雪峰山西侧震旦纪—早古生代海相盆地演化与油气地质条件 被引量:26
1
作者 汪正江 谢渊 +3 位作者 杨平 卓皆文 何江林 谢尚克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95-1811,共17页
对古地理格架的重新认识和台缘礁滩相的识别是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最新的调查研究成果,对雪峰山西侧震旦系—早古生代的重点层系开展了较大比例尺的古地理研究与编图。研究表明,中上扬子海相盆地经历... 对古地理格架的重新认识和台缘礁滩相的识别是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最新的调查研究成果,对雪峰山西侧震旦系—早古生代的重点层系开展了较大比例尺的古地理研究与编图。研究表明,中上扬子海相盆地经历了裂谷盆地(820~720Ma)、被动大陆边缘碎屑岩陆架建设与初始碳酸盐台地(720~540Ma)、被动大陆边缘统一碳酸盐台地的形成与发展(540~490Ma)、淹没台地与前陆盆地充填(490~420Ma)4个大的演化阶段。除第一阶段因热演化程度过高(Ro>3%)外,后3个阶段在雪峰山西侧地区都具有很好的油气地质条件:灯影期、清虚洞期和红花园期台边缘相带发育,陡山沱期、牛蹄塘期、五峰—龙马溪期发育区域性优质烃源岩,黔东世、武陵世和早志留世分别发育区域性厚层泥页岩、含膏岩系和沙泥岩封盖层,生储盖组合完整,油气地质条件优越。系列图件编制和重要认识的提出为深入开展雪峰山西侧地区有利勘探区块优选和评价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山西侧地区 震旦纪-早古生代海相盆地 盆地演化阶段 油气地质
下载PDF
雪峰山西侧地区构造形变与油气圈闭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宗秀 张进 +3 位作者 关会梅 汤良杰 肖伟峰 鄢犀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12-1825,共14页
滑脱构造广泛存在于地壳形变过程中,也是盆山结合带一种重要和常见的变形机制。雪峰山西侧地区发育的一系列"隔档-隔槽式"褶皱为多层次滑脱控制下变形的结果,双冲构造是本区的重要变形方式,也是区别典型滑脱褶皱构造的重要特... 滑脱构造广泛存在于地壳形变过程中,也是盆山结合带一种重要和常见的变形机制。雪峰山西侧地区发育的一系列"隔档-隔槽式"褶皱为多层次滑脱控制下变形的结果,双冲构造是本区的重要变形方式,也是区别典型滑脱褶皱构造的重要特征。由于滑脱系统变形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各个滑脱层在剪切运动过程中变形量、变形规模、变形强度、缩短量等的不同,必定造成地貌高点与深部构造高点之间不一定存在吻合的对应关系。通过系统的变形构造解析,结合油气勘探实例,提出雪峰山西侧地区存在滑脱冲断圈闭、滑脱褶皱圈闭、断坡遮挡圈闭、滑脱层圈闭4种可能的油气构造圈闭形式。雪峰山西侧深部滑脱层变形、展布等的精细研究,应是南方海相油气勘探和优选区圈定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山 多层次滑脱 变形 滑脱-冲断 构造圈闭
下载PDF
雪峰山西侧深部构造的特征——来自大地电磁测深(MT)的新证据 被引量:12
3
作者 汪启年 李涛 朱将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26-1837,共12页
为了解雪峰山西侧地区的深部构造特征,促进油气勘探战略选区,使用大地电磁(MT)测深技术,结合测区的地质和物性特征,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对研究区的断裂、褶皱、地层展布进行地面-地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雪峰山西侧地覆的构造单元... 为了解雪峰山西侧地区的深部构造特征,促进油气勘探战略选区,使用大地电磁(MT)测深技术,结合测区的地质和物性特征,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对研究区的断裂、褶皱、地层展布进行地面-地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雪峰山西侧地覆的构造单元划分与地面基本一致,MT剖面东段反映的雪峰山隆起区深部巨厚低阻层的属性可能为多次挤压形成的破碎层。西段显示秀山以西低阻标志层清晰,震旦系—寒武系地层发育厚度较大,构造变形相对较弱,侧向延伸稳定,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为研究区海相下组合油气勘探战略选区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山西侧 大地电磁(MT)测深 构造特征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改造型盆地含油气系统分析——以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为例 被引量:8
4
作者 丘东洲 谢渊 +4 位作者 赵瞻 李嵘 杨平 张娣 刘家洪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81-1794,共14页
南方是中国海相碳酸盐岩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发育厚8000~10000m的震旦系—下三叠统海相沉积,形成了以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为主体的海相含油气系统下组合和以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下三叠统为主体的海相含油气系统上组... 南方是中国海相碳酸盐岩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发育厚8000~10000m的震旦系—下三叠统海相沉积,形成了以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为主体的海相含油气系统下组合和以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下三叠统为主体的海相含油气系统上组合。上述含油气层系和油气组合在雪峰山西侧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并具有复杂的圈闭条件、保存条件和成藏演化过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笔者着重讨论了改造型含油气盆地的研究思路、方法及研究区油气系统的地质作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4个重点区的含油气系统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深入开展雪峰山西侧地区油气地质调查和勘探目标区优选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造型盆地 雪峰山西侧 海相油气 含油气系统
下载PDF
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油气成藏地质特征和破坏类型 被引量:6
5
作者 周文 金文辉 +2 位作者 谢润成 陈文玲 丘东洲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38-1851,共14页
对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油气成藏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划分出该区在燕山—喜马拉雅期强烈构造改造作用下可能残存的5套含油气组合。总结了区内典型的成藏特征,提出该区下古生界地层中油气具有多源供烃、多期成藏特征,并经历了"古... 对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油气成藏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划分出该区在燕山—喜马拉雅期强烈构造改造作用下可能残存的5套含油气组合。总结了区内典型的成藏特征,提出该区下古生界地层中油气具有多源供烃、多期成藏特征,并经历了"古油藏"阶段,构造隆升剥蚀作用是造成油气保存条件不好的重要因素。提出在晚期构造强烈改造区中也存在油气保存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这类地区主要位于"隔槽式"褶皱主背斜的断层下盘、两翼潜伏构造及复向斜等下寒武统、下志留统区域性泥岩盖层分布地区。研究区地层中存在原生、次生、再生型油气藏,无论哪类油气藏,"构造型油气藏"在构造强烈改造后保存下来的几率变小,"非构造型油气藏"(主要是岩性油气藏)保存下来的几率较高。通过分析研究区古油气藏的破坏条件,提出了五大类10亚类油气藏破坏类型划分方案,指出研究区存在多种破坏类型的古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山西侧 盆山过渡带 构造改造区 含油气组合 油气成藏 破坏类型
下载PDF
雪峰山西侧构造演化和构造格局对区域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 被引量:4
6
作者 柏道远 姜文 +1 位作者 熊雄 钟响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5年第2期199-209,共11页
本文对雪峰造山带北西缘及其北西侧隔槽式褶皱带的区域构造演化和构造格局与油气关系进行了总结和探讨,主要认识如下:震旦纪-早古生代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Z1-O1)和前陆盆地(O2-S)背景下形成了3套主要生储盖组合。主要烃源层牛蹄塘组早... 本文对雪峰造山带北西缘及其北西侧隔槽式褶皱带的区域构造演化和构造格局与油气关系进行了总结和探讨,主要认识如下:震旦纪-早古生代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Z1-O1)和前陆盆地(O2-S)背景下形成了3套主要生储盖组合。主要烃源层牛蹄塘组早奥陶世开始排烃(油)、三叠纪末排烃(气)基本结束;五峰-龙马溪组晚古生代中期开始排烃(油),白垩纪末排烃(气)基本结束。晚奥陶世后期的都匀运动形成了雪峰造山带北缘隆起和黔中隆起(为大型圈闭),中侏罗世或中三叠世以前的油气多由周边凹陷区向这两个隆起区运移、聚集,严重影响到凹陷区中生代圈闭内天然气成藏潜力和规模。受排烃历史控制,隔槽式褶皱带内中生代圈闭构造有可能形成以五峰-龙马溪组为烃源的较大规模上组合气藏;以牛蹄塘组为烃源的下组合和中组合一般难以成藏,但在黔中隆起带有可能形成次生气藏。最后,基于构造和油气演化特征,探讨了研究区油气成藏远景,并提出了油气勘探方向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油气演化 加里东期构造格局 中生代构造圈闭 成藏远景 雪峰山西侧 隔槽式褶皱带
下载PDF
雪峰山西侧地区下古生界海相白云岩储层的成岩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娣 李嵘 +1 位作者 杨平 汪正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62-1871,共10页
分析雪峰山西侧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武陵统—芙蓉统海相白云岩的区域分布特征和储层岩石学特征,并结合普通薄片、铸体薄片、碳氧同位素、常量元素、电子探针等资料,定量化研究对储层发育起建设性作用的成岩类型,探讨其纵横向差异。结... 分析雪峰山西侧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武陵统—芙蓉统海相白云岩的区域分布特征和储层岩石学特征,并结合普通薄片、铸体薄片、碳氧同位素、常量元素、电子探针等资料,定量化研究对储层发育起建设性作用的成岩类型,探讨其纵横向差异。结果表明,研究区白云岩的分布特征明显受相带变化的影响和控制;震旦系灯影组主要为晶粒白云岩、残余颗粒白云岩和藻白云岩,武陵统—芙蓉统则以灰质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和残余颗粒白云岩为主。灯影组与武陵统—芙蓉统白云岩成岩期主要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和矿物充填、重结晶、白云岩化、硅化、溶蚀、破裂等作用,其中对形成有利储集空间起积极作用的主要有白云岩化、溶蚀、破裂等。区域对比表明,武陵统—芙蓉统和灯影组白云岩储层在纵向上和平面上存在差异,在区域展布上存在不均一性。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区块优选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山西侧 白云岩储层 成岩作用 灯影组 武陵统-芙蓉统
下载PDF
雪峰山西侧震旦系陡山沱组烃源岩生烃潜力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1
8
作者 杨平 谢渊 +3 位作者 李旭兵 柏道远 刘早学 陈厚国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99-1310,共12页
通过对雪峰山西侧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烃源岩的系统观测、采样和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总结了烃源岩分布规律、有机质母质类型,烃源岩的形成与沉积环境的关系、有机质成熟度及生烃史。陡山沱组黑色页岩分布及有机炭含量变化与陡山沱台盆相间... 通过对雪峰山西侧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烃源岩的系统观测、采样和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总结了烃源岩分布规律、有机质母质类型,烃源岩的形成与沉积环境的关系、有机质成熟度及生烃史。陡山沱组黑色页岩分布及有机炭含量变化与陡山沱台盆相间的沉积模式有较大关系,陡山沱烃源岩主要分布于黔北、黔东等及上扬子东南缘等地区,黔北、黔东等地黑色页岩厚度20~70 m,有机碳高值区(2.0%以上)主要分布在黔北、黔东及上扬子东南缘如石门—桃源—安化等地。有机显微组成分析表明该地区陡山沱组黑色页岩有机质类型为Ⅰ型,族组成质量分数均有饱和烃>非烃>芳烃的特点,盆地和斜坡相饱/芳一般要高于局限台地,不仅反映陡山沱组黑色岩系为腐泥型生油岩,而且反映陡山沱组沉积时期各地沉积母质类型与沉积环境具有一定的关系。陡山沱组不同地区沉积环境干酪根δ13Corg值不仅表明海洋浮游生物、海洋性自养菌及海生藻类为主的有机质来源在各地种类及丰度差别较大,对于特定生源(海生藻类、海洋浮游生物或海洋性自养菌)沉积有机质,沉积水体越深干酪根δ13Corg一般越低,沉积形成的烃源岩有机质含量越高,表明烃源岩有机质含量是由有机质生产力、沉积母质类型和沉积环境共同决定。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为1.78%~3.05%,甲基菲指数MPI1值计算遵义松林陡山沱组有机成熟度Rc为1.96%,湄潭梅子湾Rc为2.06%~2.10%,反映大部分样品达到过成熟阶段,少量处于高成熟湿气阶段。生烃史模拟结果表明张家界地区陡山沱组烃源岩早志留世晚期(434 Ma)进入生油阶段,中三叠世早期(244 Ma)到达生油高峰并于中三叠世晚期Ro(%)达到1.3进入凝析油及湿气阶段,该结果反映陡山沱组烃源岩沉积背景为裂谷盆地晚期,古地温梯度较高生油门限深度较低,生油时间较早,有利于震旦系灯影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山沱组 烃源岩 生烃潜力 干酪根碳同位素 生烃史 雪峰山西侧
下载PDF
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远景区预测与评价 被引量:5
9
作者 谢渊 丘东洲 +6 位作者 王剑 汪正江 刘建清 余谦 李嵘 杨平 李旭兵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69-1780,共12页
通过油气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认为,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震旦系—下古生界可能发育3套主要的生储盖组合及1套次要生储盖组合;可能存在原生型油气藏等4种油气藏。依据生储盖及其组合发育特征、保存条件、油气显示、构造圈闭及油气系统分析... 通过油气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认为,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震旦系—下古生界可能发育3套主要的生储盖组合及1套次要生储盖组合;可能存在原生型油气藏等4种油气藏。依据生储盖及其组合发育特征、保存条件、油气显示、构造圈闭及油气系统分析,初步优选出利川—恩施、石门—桑植、仁怀—金沙、武隆—道真4个有利含气远景区,以及湄潭—思南、黄平—麻江2个较有利含气远景区。这些认识成果,为深入开展雪峰山西侧地区有利油气勘探目标区块优选和评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 震旦系-下古生界 油气远景区 预测与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