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建构与解构:“西方”概念祛魅与中国国际传播话语重塑 |
吴雷
姜飞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9
|
|
2
|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 |
李艳
|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
2003 |
5
|
|
3
|
中西方体育碰撞的历史形态解析——刺激与反应:“土洋”体育关系之今昔观照与明日畅想 |
朱壮志
丁苏东
康庆武
|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9 |
6
|
|
4
|
西方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以“第一夫人”彭丽媛随访报道为例 |
方亭
程似锦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5
|
|
5
|
从《史记·大宛列传》看汉王朝对西北民族的治理及对中亚、南亚民族的认识 |
王文光
尤伟琼
|
《学术探索》
CSSCI
|
2013 |
5
|
|
6
|
北京爱美乐社《新乐潮》发文倾向成因探究 |
柳笛
|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7
|
当代西方修辞学的变革——从演说到言语交际 |
彭滨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
|
|
8
|
西方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中国家身份的建构 |
李继东
姜楠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4
|
|
9
|
“中国崛起顶峰论”:特点、危害以及应对建议 |
王文
陈修豪
鲁东红
查希
|
《学术探索》
CSSCI
|
2024 |
0 |
|
10
|
从《宋云行纪》路线看中原与西域的交流——以鄯善、左末城、末城为例 |
吴昊
叶俊士
王思明
|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11
|
中英文化中色彩词象征意义的对比 |
任俊莲
马邦新
罗平
赵爱华
谢军
马建伟
|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
2004 |
2
|
|
12
|
中西文化差异对比与跨文化交际 |
马晓娜
|
《邢台学院学报》
|
2009 |
3
|
|
13
|
少数民族心理状态对西部开发的影响 |
钟慧
|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
2003 |
1
|
|
14
|
关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几点思考 |
任小中
|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2
|
|
15
|
亚洲主张:全球传播中的亚洲意识及其核心价值 |
邵培仁
王昀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5 |
3
|
|
16
|
裂变与未定调的整合——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历程述评 |
赵鸣歧
|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
2002 |
2
|
|
17
|
成长与发展中的新闻传播研究--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博士学位论文为例(1978-2007) |
向芬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8
|
关于部分字母词语的读音问题 |
董恩家
|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6 |
1
|
|
19
|
从中国对西方诗歌的接受看中国诗词对外传播 |
耿敬北
|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2
|
|
20
|
徐光启对中医药的贡献 |
杨奕望
吴鸿洲
|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
2009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