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文”“字”职用的异同
1
作者 李运富 闫潇 《古汉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56,127,共21页
“文”始见于甲骨文,形体来源于有文身之人形,本义为刻画线纹或刻画的线纹,先秦时已引申出文字符号义。“字”始见于金文,形体来源于双手助产妇分娩之形,与“娩”字同形分化,专门记录生育义,并引申指由“名”滋生的字号,约在西汉时,由... “文”始见于甲骨文,形体来源于有文身之人形,本义为刻画线纹或刻画的线纹,先秦时已引申出文字符号义。“字”始见于金文,形体来源于双手助产妇分娩之形,与“娩”字同形分化,专门记录生育义,并引申指由“名”滋生的字号,约在西汉时,由名字称号义引申出文字符号义。许慎对“文”“字”的分别说明,意在阐释同一事物的不同命名及其理据,而不在辨明所指的结构类型差异,故“文”“字”指称文字符号时基本含义相同,常通用同用。但由于“文”“字”产生文字符号义的时代不同,音义来源不同,引申路向不同,存现语境不同,二者又各有使用特点,在某些情况下不可互换。“文”“字”的使用区别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古代与后代的区别;二是群体与个体的区别;三是整体与部分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据 职用 同异
原文传递
孟子的话语理解观——“以意逆志”新解
2
作者 施麟麒 王建华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6年第1期96-108,共13页
本文认为,《孟子》“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反映了孟子的话语理解观。其中“文”指文字,“辞”是话语,“志”是符合道德的思想意图。整句话的意思是不能因为文字的局限而妨碍对话语的理解,也不能因为话语的局限而妨碍对君子意志的理... 本文认为,《孟子》“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反映了孟子的话语理解观。其中“文”指文字,“辞”是话语,“志”是符合道德的思想意图。整句话的意思是不能因为文字的局限而妨碍对话语的理解,也不能因为话语的局限而妨碍对君子意志的理解。“以意逆志”中,“意”和“志”都具有道德含义,“以意逆志”作为一种话语理解方法,要求听话人以符合良心义理的思想认识去理解、揣度他人的语用行为,这是孟子的性善论和伦理学意义上的类推法则在话语理解方法上运用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意逆志 类推
下载PDF
“中国”“文学”“初心”映现:2018-2020年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回顾
3
作者 赵周宽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0年第4期729-735,共7页
中国文学人类学2018—2020年的研究,延续了该学科跨学科的抱负和开疆拓土的魄力,并在更深的思想意义上重回“中国”立场和“文学”关切,实现了对于本学科核心理论关切的本质回归,“中国”和“文学”得到更立体的理论刻画。中国文学人类... 中国文学人类学2018—2020年的研究,延续了该学科跨学科的抱负和开疆拓土的魄力,并在更深的思想意义上重回“中国”立场和“文学”关切,实现了对于本学科核心理论关切的本质回归,“中国”和“文学”得到更立体的理论刻画。中国文学人类学重回“初心”,站定中国立场,展示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立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方法 他者
下载PDF
“文莫吾犹人也”别解
4
作者 许征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99-101,共3页
对《论语·述而》"文莫吾犹人也"句中的"文莫"二字,古今人做出过多种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笔者认为:其中的"文"指人的外表,"莫"通"无",是"无文"的省略,指与外表相对... 对《论语·述而》"文莫吾犹人也"句中的"文莫"二字,古今人做出过多种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笔者认为:其中的"文"指人的外表,"莫"通"无",是"无文"的省略,指与外表相对的"内心"。至于古人说"幕音漫",则是因为"莫、幕"相通,"漫"是"无文"的合音。《论语.述而》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就生理属性而言)从外表到内心我跟一般人都差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申 旁转
下载PDF
“因文生事”:金圣叹的小说叙事特质论
5
作者 马将伟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11-15,共5页
"因文生事"是金评《水浒传》中提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在中国古代的小说叙事理论史上有重要意义。虽然金圣叹没有摆脱"拟史批评"的影响,但他清醒地认识到了小说独特的文体特征。《水浒传》是金氏极力推崇的"... "因文生事"是金评《水浒传》中提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在中国古代的小说叙事理论史上有重要意义。虽然金圣叹没有摆脱"拟史批评"的影响,但他清醒地认识到了小说独特的文体特征。《水浒传》是金氏极力推崇的"才子书"之一,因此,"因文生事"与他的"才子"说有密切关系。这一命题不仅揭示了小说叙事的虚构性,也强调了"文"是小说叙事的生命力所在,"因文"是小说叙事所遵循的潜在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圣叹 水浒传 叙事特质
下载PDF
粟谷“理气”视域下的文学思想
6
作者 金明实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26-30,共5页
李珥哲学上主张主气论,文学方面认为文气相通。李珥的文学观分为三个方面:本质论上主张"以道为文";道和文的关系上,主张道本文末;创作论上主张作家先修道,作家内在修养很重要。而文学审美意识方面李珥认为诗是文学的精品,而... 李珥哲学上主张主气论,文学方面认为文气相通。李珥的文学观分为三个方面:本质论上主张"以道为文";道和文的关系上,主张道本文末;创作论上主张作家先修道,作家内在修养很重要。而文学审美意识方面李珥认为诗是文学的精品,而诗的最高境界则是冲淡萧散,闲美清适,清新丽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气
下载PDF
刘勰“文之为德也大矣”之美学意义新释
7
作者 李天道 魏春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85-92,共8页
刘勰《文心雕龙》"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之所谓"德",其意义应该与"道"同。"文""德""道"的一体化,"道"就是"德",就是"文"。同时,... 刘勰《文心雕龙》"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之所谓"德",其意义应该与"道"同。"文""德""道"的一体化,"道"就是"德",就是"文"。同时,这里所谓的"道",也就是道家美学所谓的"道生万物"之"道"。这个"道",乃是万物生成的原初域,又可以说是"天道""地道""人道"之"道"。这种意义之"道",乃"天人合一"的基础。所谓"文之为德也大矣",说得非常清楚,"大"就是"德",也就是"文",是"原道"之"道"的呈现态,即"德","文"就是"德";"文之为德",就是"道"使之然。"道""德""文"一如,不可分离。"德""文"以显"道","文""德"为"道"的显现。"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德"是"道"的化身,是"道"生成万物之后,又蕴藉于万物,为万物各自本性的体现。而刘勰则于此认为"文""德""道"一如。所谓"文之为德也大矣",显然是"文"以显"道","德"以显"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德” “道”
下载PDF
章太炎:民族志书写与主体想象
8
作者 文贵良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71-180,共10页
化用西方学者的"民族志"的概念,以"民族志书写"来描述章太炎的语言实践,有助于探讨章氏的民族志书写与主体想象之间的紧张关系。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章太炎"文"之雅驯,包括文辞的古雅与文类的纯正... 化用西方学者的"民族志"的概念,以"民族志书写"来描述章太炎的语言实践,有助于探讨章氏的民族志书写与主体想象之间的紧张关系。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章太炎"文"之雅驯,包括文辞的古雅与文类的纯正。第二部分探讨章太炎民族志书写的特征:通过小学考训以求问题本源;以"学"为质,史理汇通;发现魏晋文,张扬个性。第三部分探讨章太炎的民族志书写以确立国性为鹄的,但因其不断内缩,反而限制主体的开放性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民族志书写 主体
下载PDF
温庭筠文笺证暨庭筠晚年事迹考辨 被引量:6
9
作者 刘学锴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2-48,共7页
现存温文绝大多数作于晚年。通过对它们的笺证,可以考见庭筠在大中、咸通年间的一系列重要活动,如羁游、多次应举、贬谪、两次寄幕、干谒交游等,为其晚年生活勾画出一个轮廓。
关键词 温庭筠 晚年事迹 北宋时期 学评论
原文传递
真德秀文学思想论 被引量:5
10
作者 夏静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31,共4页
真德秀的研究长期冷寂,文学的真德秀更无人提及,《文章正宗》则时常视为障碍文学发展的反面教材。从儒家体用观出发,可以勾勒出文道、文气、文统为中心。
关键词
下载PDF
郑樵的汉字生成理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志强 舟人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0-54,共5页
本文根据《六书略》等有关材料,对郑樵的汉字生成理论作了一次探索,分析了“书画同出”、“起一成文”、“子母相生”等学说的内涵,并探讨了其汉字生成理论的内在逻辑关系,认为他的汉字生成理论已形成一个自成体系的框架,具有独创... 本文根据《六书略》等有关材料,对郑樵的汉字生成理论作了一次探索,分析了“书画同出”、“起一成文”、“子母相生”等学说的内涵,并探讨了其汉字生成理论的内在逻辑关系,认为他的汉字生成理论已形成一个自成体系的框架,具有独创性,但也存在粗疏、幼稚之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 六书 郑樵 生成 存在 材料 独创性 书画 内在逻辑 学说
下载PDF
历史美学: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被引量:6
12
作者 路新生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3-64,共12页
"历史美学"具有两重内涵:用美学的视角看待历史,其要义在"以人为本",将"历史"还原为"人"的历史。这里的"人",并非一空洞的概念,而是指有鲜活的心灵活动,有思想语言,有动作,血肉丰满,归根结底具有人性的"人";用审美的眼光... "历史美学"具有两重内涵:用美学的视角看待历史,其要义在"以人为本",将"历史"还原为"人"的历史。这里的"人",并非一空洞的概念,而是指有鲜活的心灵活动,有思想语言,有动作,血肉丰满,归根结底具有人性的"人";用审美的眼光审视历史学,注重史家的"思想"、历史叙事的方法、历史书写的格局。判断一部史著的文野高下,应当以其是否把握并运用了"美学"之相关原理为圭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历史学 “诗”与“ 历史美学
下载PDF
从唐宋科举诗赋用韵看《广韵》“文欣”同用的起始时间 被引量:6
13
作者 胡建升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8-42,共5页
《广韵》"文欣"独用同用例的起始时间还存在许多问题,学术界还缺乏实例的论证。详细考察唐宋以来科举诗赋的用韵情况,发现"文欣"同用例是从景祐四年(1037)后的第二次御试赋中出现,此前几百年的科举文章中绝无此例,... 《广韵》"文欣"独用同用例的起始时间还存在许多问题,学术界还缺乏实例的论证。详细考察唐宋以来科举诗赋的用韵情况,发现"文欣"同用例是从景祐四年(1037)后的第二次御试赋中出现,此前几百年的科举文章中绝无此例,此后却频频使用。据此,可以推断《广韵》"文欣"同用例是在景祐四年以后根据《礼部韵略》改定的,其原本应该为"文欣"独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诗赋用韵 《广韵》 欣韵 同用 独用
原文传递
论王筠“分别文、累增字”的学术背景与研究意图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运富 蒋志远 《励耘语言学刊》 2012年第2期146-157,共12页
现代学者通常把王筠提出的“分别文、累增字”等同于“古今字”,而实际上这两个概念源自王筠对《说文》“重文”的研究。王筠发现《说文》存在“异部重文”,而有些“异部重文”是由“一字递增”产生的,这种“一字递增”的重文现象跟... 现代学者通常把王筠提出的“分别文、累增字”等同于“古今字”,而实际上这两个概念源自王筠对《说文》“重文”的研究。王筠发现《说文》存在“异部重文”,而有些“异部重文”是由“一字递增”产生的,这种“一字递增”的重文现象跟汉字的发展演变有关,所以他将“一字递增”分成“分别文”和“累增字”专门提出来讨论,细致分析其中各类情形,一方面揭示汉字孳乳造字的具体规律,同时梳理新造字与“本字删之间的种种关系。这些因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历时性质的各种字际关系,虽然有的可以归属于“古今字”,但原本不是从“古今字”的角度立论,因而跟“古今字”并不重合。如果认为王筠讨论“分别文、累增字”目的在以新的名目取代“古今字”,那不符合王筠的研究初衷,难以体现“分别文、累增字”的真正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筠 分别 累增字 异部重 古今字
下载PDF
《说文古文考》、《说文古文疏证》与《说文中之古文考》之比较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慧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5年第2期136-148,共13页
胡小石《说文古文考》、舒连景《说文古文疏证》和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全面研究《说文》古文的代表性著作。三书均利用当时所能见到的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古文,但在古文的判定、数量、体例、内容、考证方法... 胡小石《说文古文考》、舒连景《说文古文疏证》和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全面研究《说文》古文的代表性著作。三书均利用当时所能见到的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古文,但在古文的判定、数量、体例、内容、考证方法等方面各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考》 《说疏证》 《说中之古考》 比较
下载PDF
王筠字词关系思想探究
16
作者 张素凤 李学桥 《枣庄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22-30,共9页
王筠认为,词的声、义寄托于汉字形体,解析汉字必须遵循字词关系规律。在对“六书”内涵阐释的基础上,王筠创立了“累增字”“分别文”概念,对汉字发展过程中新造字与原字进行沟通,从历时动态角度对同词异字和汉字分化的成因进行阐释,对... 王筠认为,词的声、义寄托于汉字形体,解析汉字必须遵循字词关系规律。在对“六书”内涵阐释的基础上,王筠创立了“累增字”“分别文”概念,对汉字发展过程中新造字与原字进行沟通,从历时动态角度对同词异字和汉字分化的成因进行阐释,对汉字发展史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王筠立足于整字与“六书”相对应的关系,但鉴于有大量字不能纳入“六书”,于是设置变例,又把假借扩展至构件层面,这些说明王筠把整字与构件混杂在一起,把汉字结构理论与具体字的结构模式相互混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书 变例 累增字 分别
下载PDF
《通雅》对《说文》未明重文的沟通
17
作者 陈波先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5年第2期149-157,共9页
对《说文》未明重文进行类聚和专门研究,清代王筠《说文释例》有重要贡献;但对《说文》未明重文个组的沟通工作,早已见于明代方以智的《通雅》。本文拟就《通雅》沟通《说文》未明重文的标准和类型等进行分析论证。
关键词 通雅 释例 未明重
下载PDF
环境压力与土地利用形式的转变——以汾阳文湖变迁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程森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6-104,115,共10页
文湖是古代晋中重要湖泊之一,宋、金以前,湖域广阔,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随着人地矛盾压力增大,宋、金已有两次开渠泄湖,到了万历四年彻底泄湖,文湖随即消亡。通过对文湖变迁过程的环境因素分析,本文认为文湖土地利用形式的转化,是... 文湖是古代晋中重要湖泊之一,宋、金以前,湖域广阔,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随着人地矛盾压力增大,宋、金已有两次开渠泄湖,到了万历四年彻底泄湖,文湖随即消亡。通过对文湖变迁过程的环境因素分析,本文认为文湖土地利用形式的转化,是区域自然、人文环境压力日趋紧张作用的结果,在看到泄湖为田之后的负面影响时,也应指出在区域生态环境长期发展下的行为适应性和无奈。这种因环境压力而导致的适应性土地利用行为,是历史时期人类土地利用形式转变的共性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泄湖 环境压力 土地利用
原文传递
论《文始》“初文”的价值与局限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晓强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2022年第2期146-158,279,共14页
《文始》以《说文解字》中的独体字为“初文”、以省变独体字或介于独体与合体之间的字为“准初文”。字不同于词,《文始》以“初文”为出发点系联汉语词族存在很多问题。《文始》“初文”兼有字根和语根双重功能,汉字字根和汉语语根关... 《文始》以《说文解字》中的独体字为“初文”、以省变独体字或介于独体与合体之间的字为“准初文”。字不同于词,《文始》以“初文”为出发点系联汉语词族存在很多问题。《文始》“初文”兼有字根和语根双重功能,汉字字根和汉语语根关系密切,《文始》以“初文”为基点、以“字根”通“语根”、以“语根”统词族的方法又有其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根 语根
原文传递
顾千里在《昭明文选》研究领域的贡献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书才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75-78,共4页
顾千里作为清代乾隆、嘉庆间的著名学者,在《昭明文选》研究领域有两方面的卓越贡献。一是制订了一份完整而全面的“文选学”研究提纲,二是与彭兆荪共同校勘尤本《文选》,并且撰成《文选考异》这一选学校勘名书,为清代以来在选学界影响... 顾千里作为清代乾隆、嘉庆间的著名学者,在《昭明文选》研究领域有两方面的卓越贡献。一是制订了一份完整而全面的“文选学”研究提纲,二是与彭兆荪共同校勘尤本《文选》,并且撰成《文选考异》这一选学校勘名书,为清代以来在选学界影响甚巨的胡刻本《昭明文选》的刊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千里 《昭明选》 选学 清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