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旱区陆面非降水性水分研究进展和展望
1
作者 王胜 张强 +4 位作者 张良 王兴 杜昊霖 曾剑 问晓梅 《干旱气象》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和水资源压力不断增加,加剧了全球水资源的短缺。旱区非降水性水分(Non-precipitation Water,NPW),作为一种重要的水源,对旱区生态系统和陆面水分平衡具有显著影响。本文基于国内外非降水性水分研究现状,...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和水资源压力不断增加,加剧了全球水资源的短缺。旱区非降水性水分(Non-precipitation Water,NPW),作为一种重要的水源,对旱区生态系统和陆面水分平衡具有显著影响。本文基于国内外非降水性水分研究现状,总结其在西北旱区的观测方法、变化特征、形成机制及对陆面水分平衡和作物的影响。在结合非降水性水分研究国际趋势的基础上,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和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揭示陆面非降水性水分的复杂形成机制,加强对不同气候区和下垫面非降水性水分的认知,建立专门的陆面非降水性水分观测系统,发展其在数值模式中的参数化,以及制定陆面非降水性水分开发利用的技术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区(干旱半干旱区) 非降水性水分 露水 土壤吸附水 陆面水分平衡
下载PDF
乙醇-水体系在马铃薯粉吸附剂上的气相吸附过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清明 谭兴和 +2 位作者 苏小军 熊兴耀 田开忠 《生物质化学工程》 CAS 2012年第4期42-46,共5页
利用固定床吸附柱(φ25 mm×900 mm)对乙醇-水体系在马铃薯粉吸附剂中的气相吸附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了不同条件下乙醇-水体系在马铃薯粉中吸附的透过曲线。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生产能力和透过时间随温度降低、粒径变小、进料... 利用固定床吸附柱(φ25 mm×900 mm)对乙醇-水体系在马铃薯粉吸附剂中的气相吸附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了不同条件下乙醇-水体系在马铃薯粉中吸附的透过曲线。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生产能力和透过时间随温度降低、粒径变小、进料流量降低和床层高度增加而增大。在乙醇-水体系进料流量为3 mL/min左右、床层温度80℃、吸附剂粒径245~350μm、床层高度700 mm和进料乙醇体积分数94.5%条件下,每1 000 g马铃薯粉吸附剂可脱水得到无水乙醇205.1 g。马铃薯粉吸附性能良好,再生容易,具备作为生物质吸附剂制备无水乙醇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粉 乙醇-水 气相吸附
下载PDF
离子土固化剂对膨胀土结合水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34
3
作者 刘清秉 项伟 崔德山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887-1895,共9页
以河南安阳弱膨胀土为对象,通过"水汽等温吸附–热失重、差热分析"对膨胀土表面吸附结合水类型进行界定,比较分析离子土固化剂(ISS)改性前后,膨胀土结合水分布形态及数量变化,并基于傅里叶红外光谱,从水分子结构振动信息角度... 以河南安阳弱膨胀土为对象,通过"水汽等温吸附–热失重、差热分析"对膨胀土表面吸附结合水类型进行界定,比较分析离子土固化剂(ISS)改性前后,膨胀土结合水分布形态及数量变化,并基于傅里叶红外光谱,从水分子结构振动信息角度对膨胀土吸附结合水类型界定方法进行定性验证;结合ISS改性前后黏土矿物组分、表面理化性质的变化,解释分析了不同水汽湿度区间内,ISS对膨胀土水合行为的作用模型及改性机理。结果表明:达到一定的水汽"特征"湿度段,土表面水合状态和结合水性质将发生转变,根据热曲线的脱失温度区间可将结合水界定划分为三种类型:强结合水,"过渡"结合水和弱结合水。ISS作用后,土吸附强结合水量无明显改变,"过渡"结合水及弱结合水含量显著降低。ISS通过对膨胀性黏土矿物表面及层间的物化作用,弱化黏土矿物部分"水合活性中心"能量,从而抑制了膨胀土水化膨胀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固化剂 膨胀土 水汽吸附 结合水 黏土矿物
下载PDF
水稳定性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水吸附性质与应用 被引量:19
4
作者 张晋维 李平 +2 位作者 张馨凝 马小杰 王博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97-612,共16页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frameworks,MOFs)因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以及可调的孔结构及孔内环境,在气体吸附、分离以及催化等方面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由于水蒸气广泛存在于空气和各类工业气体中,深入理解MOFs与水蒸气之间相...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frameworks,MOFs)因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以及可调的孔结构及孔内环境,在气体吸附、分离以及催化等方面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由于水蒸气广泛存在于空气和各类工业气体中,深入理解MOFs与水蒸气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并开发具备高水稳定性以及水蒸气吸附与脱附行为可调的MOFs,不仅具有显著的科学意义,而且对推动MOFs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综述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论述:高水稳定性MOFs的设计规律;MOFs对水蒸气的吸附/脱附行为;吸水MOFs在工业气体干燥、沙漠取水、吸附式热泵以及室内湿度调节等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水稳定性 水蒸气吸附 水蒸气脱附 吸附机制
原文传递
页岩孔隙中气—水赋存特征研究——以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9
5
作者 俞凌杰 刘可禹 +1 位作者 范明 刘友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89-1096,共8页
以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借助重量法水蒸气吸附仪、重量法甲烷等温吸附仪以及页岩组成和孔隙结构等分析手段,开展束缚水、吸附气赋存定量研究,并探讨了微纳米孔隙中气—水赋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不同类... 以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借助重量法水蒸气吸附仪、重量法甲烷等温吸附仪以及页岩组成和孔隙结构等分析手段,开展束缚水、吸附气赋存定量研究,并探讨了微纳米孔隙中气—水赋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不同类型页岩束缚水赋存能力差异较明显,可以利用水蒸气吸附—脱附和GAB模型比较准确地定量描述束缚水特征。页岩最大单层水分子吸附量与黏土矿物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黏土矿物为水分子提供了主要的活性吸附位。页岩对水分子的吸附能力要整体高于甲烷分子,而甲烷分子则主要以单层吸附形式在孔隙中赋存。不同页岩中束缚水、吸附气和游离气赋存的孔隙空间存在差异。2 nm以下孔隙均被吸附气和孔隙水所占据;有机碳(TOC)含量小于2.5%的页岩中游离气主体赋存空间约为5 nm以上孔隙,而TOC含量大于2.5%的页岩中游离气赋存空间主体约为3 nm以上孔隙;有机碳含量越高,游离气赋存的空间占比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缚水 水蒸气吸附 单层吸附 赋存特征 页岩 龙马溪组 下志留统 川东南地区
下载PDF
囊泡状二氧化硅的合成及油气吸附性能 被引量:7
6
作者 王红宁 戎霄 +3 位作者 黄维秋 韩路 王涛 陈若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516-2522,共7页
以正硅酸四甲酯(TMOS)为硅源,P123(EO20PO70EO20)为表面活性剂,在p H=6的磷酸缓冲体系中制备了囊泡状二氧化硅材料.利用乙醇萃取脱除模板剂P123,电镜观测结果表明所得二氧化硅具有大孔囊泡结构,N2吸附结果表明其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大孔容... 以正硅酸四甲酯(TMOS)为硅源,P123(EO20PO70EO20)为表面活性剂,在p H=6的磷酸缓冲体系中制备了囊泡状二氧化硅材料.利用乙醇萃取脱除模板剂P123,电镜观测结果表明所得二氧化硅具有大孔囊泡结构,N2吸附结果表明其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大孔容.通过Boehm滴定法确定了硅羟基数量与吸水率呈正相关.用囊泡状二氧化硅材料与商业化活性炭(AC)和硅胶(SG)对水蒸气、正己烷和油气进行静态吸附.在自建的动态正己烷吸附装置上用对囊泡状二氧化硅材料和商业化AC和SG对正己烷进行动态吸附.吸附结果表明,囊泡状二氧化硅材料的静/动态吸附容量和稳定性都远高于商业化活性炭和硅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泡状二氧化硅 油气吸附 吸水 静/动态吸附
下载PDF
高吸力段黏土水合机制及微观持水模型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黄伟 刘清秉 +3 位作者 项伟 郎林智 崔德山 王菁莪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68-1276,共9页
采用水汽吸附法测定3种蒙脱土在高吸力段的持水特征曲线,基于X射线衍射及BET吸附理论架构,提出了两类水合概化模型并建立了阳离子交换量、比表面积等参数的计算方法。基于极低相对湿度范围段(RH〈0.15)持水能力只受控于层间阳离子水... 采用水汽吸附法测定3种蒙脱土在高吸力段的持水特征曲线,基于X射线衍射及BET吸附理论架构,提出了两类水合概化模型并建立了阳离子交换量、比表面积等参数的计算方法。基于极低相对湿度范围段(RH〈0.15)持水能力只受控于层间阳离子水合的机理认识,通过阳离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能量方程,推导了极高吸力下(ψ〉250 MPa)持水曲线微观参数模型。研究表明:层间阳离子水合能力的差异会导致蒙脱土吸附起始阶段呈现不同趋势,对于低水合能阳离子交换土,水分子首先吸附于黏土颗粒外表面,之后随相对湿度增加逐渐进入层间吸附,反之,则直接进入层间离子水合阶段;基于BET曲线计算的阳离子交换量、比表面积值与实测值之间吻合较好,构建的持水模型能够对文献报道数据进行有效预测,该模型可量化表征阳离子交换量、化合价、离子半价等微观参数对吸力势的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吸力 水汽吸附法 阳离子交换量 BET理论 水合机制 持水模型
下载PDF
黄土坡滑坡滑带土氮气与水蒸气吸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陈琼 项伟 +2 位作者 崔德山 刘清秉 张茜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91-696,共6页
研究滑坡滑带土吸附特性对滑坡稳定性评价和滑坡防治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黄土坡滑坡滑带土在水蒸气和氮气吸附质环境下的吸附特性,采用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仪,对105℃烘干和真空冷冻干燥后的滑带土在293 K条件下进行水蒸气... 研究滑坡滑带土吸附特性对滑坡稳定性评价和滑坡防治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黄土坡滑坡滑带土在水蒸气和氮气吸附质环境下的吸附特性,采用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仪,对105℃烘干和真空冷冻干燥后的滑带土在293 K条件下进行水蒸气等温吸附试验,在77 K条件下进行氮气等温吸附试验。分别采用BET理论和Frenkel-Halsey-Hill(FHH)理论计算了滑带土水蒸气吸附和氮气吸附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分形维数。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水蒸气吸附法测得的滑带土比表面积比采用氮气吸附法测得的比表面积大,且单位质量的滑带土对水蒸气的吸附量比氮气的吸附量多。说明水蒸气分子较小,可以进入微孔隙,由于水蒸气具有极性,可吸附在黏土矿物表面和晶层间,使黏土矿物表面阳离子水化,使吸附结合水表面更平滑。氮气分子较大,不能进入所有水蒸气可以进入的孔隙,与黏土颗粒作用力非常弱,且氮气分子可以进入的孔隙的表面似乎更不均匀。烘干样中黏土形成氢键的能力减小,导致其吸附水蒸气的能力弱于冻干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带土 氮气吸附 水蒸气吸附 比表面积 表面分形维数
下载PDF
硅胶的孔径结构对脱附活化能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李鑫 李忠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87-792,共6页
该文为研究硅胶孔结构对水蒸气吸附速率/脱附活化能的影响,在吸附水蒸气动力学实验中采用了间歇式吸附方法,用程序升温脱附技术测定了水在硅胶上的程序升温脱附(TPD)曲线并估算了水的脱附活化能。结果表明:A型、B型和C型硅胶的平... 该文为研究硅胶孔结构对水蒸气吸附速率/脱附活化能的影响,在吸附水蒸气动力学实验中采用了间歇式吸附方法,用程序升温脱附技术测定了水在硅胶上的程序升温脱附(TPD)曲线并估算了水的脱附活化能。结果表明:A型、B型和C型硅胶的平均孔径分别为2nm、5.28nm和10.65nm。在10%~45%低湿范围内,硅胶的平均孔径越大,其吸附初始阶段的吸附速率越快,平衡吸湿量越小;高湿度条件下,硅胶的平均孔径和孔容越大,其吸附初始阶段的吸附速率越慢,平衡吸湿量越大。水分子在A型、B型和C型硅胶上的脱附活化能分别为35.54kJ/mol、31.41kJ/mol和26.16kJ/mol,说明水分子在硅胶上的脱附活化能随着硅胶的孔径增加而明显减小。与微孔硅胶相比.在中高湿度下中孔硅胶有较大的平衡吸附量和较低的脱附活化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胶 吸附动力学 孔径 水蒸气吸附 脱附活化能
下载PDF
应用动态水蒸汽吸附法分析葛根提取物的吸湿性对其压缩成形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立杰 林晓 +2 位作者 王优杰 杜若飞 冯怡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18-1323,共6页
以葛根提取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动态水分分析法测定中药原料在298、308和318 K时的吸湿等温线,并通过数学模型模拟其吸湿行为,计算在吸湿过程中的焓、熵和自由能的变化,分析中药原料的吸湿特征。通过模内压缩的方法考察吸湿性、压片力、... 以葛根提取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动态水分分析法测定中药原料在298、308和318 K时的吸湿等温线,并通过数学模型模拟其吸湿行为,计算在吸湿过程中的焓、熵和自由能的变化,分析中药原料的吸湿特征。通过模内压缩的方法考察吸湿性、压片力、压片速度以及对其压缩成形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葛根提取物的吸湿行为可以用GAB模型或Ferro-Fontan模型模拟;应用模型计算得到的吸湿热力学参数表明,中药原料的吸湿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根据焓熵补偿理论分析,其吸湿过程属于熵驱动过程。吸湿增加了中药原料中的水分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其压缩成形性,但是当含水量过高时,可能给压片过程造成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湿 动态水蒸汽吸附 焓熵补偿 抗张强度 弹性复原
原文传递
水蒸气在褐煤孔隙中的吸附行为:试验研究与分子动力学模拟
11
作者 王成勇 邢耀文 +3 位作者 王市委 陈鹏 李吉辉 桂夏辉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171,共10页
深入理解水在褐煤上的吸附是褐煤干燥提质技术的理论基础之一。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低温氮吸附/脱附试验分析了褐煤的含氧官能团和孔隙结构,利用水蒸气吸附/脱附试验和分子动力学(MD)模拟探究了水蒸气... 深入理解水在褐煤上的吸附是褐煤干燥提质技术的理论基础之一。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低温氮吸附/脱附试验分析了褐煤的含氧官能团和孔隙结构,利用水蒸气吸附/脱附试验和分子动力学(MD)模拟探究了水蒸气在褐煤孔隙中的吸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褐煤样品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和较多的微孔、中孔(孔径约2 nm),为水蒸气提供了吸附位点和吸附场所。水蒸气在煤样上的吸附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相对蒸气压(P/P_(0))<0.21,水分子直接吸附于含氧官能团上,此时的吸附速度最大;第2阶段(P/P_(0)=0.21~<0.71),水分子与已吸附的水分子相互作用,促使水团簇逐渐生长;第3阶段(P/P_(0)≥0.71),水团簇填充孔隙,并发生毛细凝聚,此时的吸附速度略大于第2阶段。根据Dent模型对水蒸气吸附等温线的拟合结果,吸附类型属于多级吸附,包括初级吸附(第1阶段)和次级吸附(第2、3阶段)。初级吸附能(-48.77 kJ/mol)显著大于水的液化热(E L=-43.99 kJ/mol),而次级吸附能(-42.28 kJ/mol)略小于E L,表明吸附于褐煤的水呈液态。水蒸气脱附过程存在明显的脱附迟滞现象,表明水蒸气吸附稳定,较难去除,其中高压迟滞发生在P/P_(0)≈0.4~0.9,主要由毛细凝聚和“墨水瓶”效应引起;而低压迟滞发生在P/P_(0)<0.4,由水分子与含氧官能团间强相互作用引起。MD模拟结果与水蒸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分析结果一致,水分子优先吸附在孔隙中,与孔隙壁的含氧官能团形成氢键,且其扩散系数(2.98×10^(-5)cm^(2)/s)与液态水的分子扩散系数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孔隙结构 含氧官能团 水蒸气吸附 Dent模型 分子动力学模拟
下载PDF
混配体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及其水蒸气吸附性能研究
12
作者 吴宇航 王富田 +5 位作者 李文洁 武文钰 刘昕奕 杨明康 张新丹 张永正 《德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8-52,共5页
采用4,4',4"-三羧基三苯胺和吡嗪作为混合配体,通过溶剂热法成功合成了一例多孔镍金属-有机框架(MOF)。对所得MOF的结构、形貌、相纯度和孔隙性质进行了详细表征,并考察了其吸附水蒸气的性能。测试结果显示,25℃条件下该MOF的... 采用4,4',4"-三羧基三苯胺和吡嗪作为混合配体,通过溶剂热法成功合成了一例多孔镍金属-有机框架(MOF)。对所得MOF的结构、形貌、相纯度和孔隙性质进行了详细表征,并考察了其吸附水蒸气的性能。测试结果显示,25℃条件下该MOF的水蒸气等温吸附曲线呈现S型,突跃起点的相对压力P/P 0为0.37,吸附量在P/P 0=0.4时达到0.41 g/g,脱附曲线与吸附曲线之间未见明显回滞现象。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将MOF粉末制备成膜,实际环境下的吸附测试结果显示,该MOF在40%相对湿度(21.5℃)下的水吸附量为0.40 g/g,且在75℃或阳光照射下短时间内可完成吸附-脱附循环。经过10次水吸附-解吸循环后,该材料能够保持初始的吸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混合配体 水蒸气吸附 稳定性
下载PDF
CaCl_(2)复合吸附剂在太阳能空气取水的吸附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晶 赵惠忠 +1 位作者 张真真 侯宏伟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95-400,405,共7页
吸附剂吸附性能对太阳能吸附式空气取水有重要影响。研究了不同浸泡条件对复合吸附剂内盐含量的影响,进而研究其对水蒸气吸附性能的影响,以选取太阳能空气取水用高效复合吸附剂。以CaCl_(2)为吸湿性盐,活性氧化铝、3A、13X为基质分别制... 吸附剂吸附性能对太阳能吸附式空气取水有重要影响。研究了不同浸泡条件对复合吸附剂内盐含量的影响,进而研究其对水蒸气吸附性能的影响,以选取太阳能空气取水用高效复合吸附剂。以CaCl_(2)为吸湿性盐,活性氧化铝、3A、13X为基质分别制备复合吸附剂,结果表明,CaCl_(2)溶液浓度在10%~30%范围内时,随着溶液浓度增加复合吸附剂内盐含量增加;CaCl_(2)溶液浓度和浸泡温度一定时,浸泡72 h的复合吸附剂其内盐含量可达到最大;浸泡时间一定时,浸泡温度在25~85℃范围内复合吸附剂内盐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对所得复合吸附剂进行开式吸附测试,得到最佳浸泡时间为48~60 h,最佳浸泡温度85℃。根据复合吸附剂特征,Al_(2)O_(3)/CaCl_(2)复合吸附剂可以作为太阳能空气取水的较佳材料,其在实验条件下取水量最高可达188 g/(k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取水 复合吸附剂 吸附性能 开式吸附 CaCl_(2)
下载PDF
掺灰膨胀土表面吸附试验及吸水性验证 被引量:5
14
作者 俞缙 王海 +2 位作者 郑春婷 蔡燕燕 宋磊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3-77,共5页
利用水蒸气吸附仪对石灰改性膨胀土进行水蒸气吸附试验,得出随着掺灰量的变化,膨胀土的吸水性先减小后增大,且在掺灰量为6%处取得最小值。为了研究引起膨胀土吸水性变化的主要原因,再对改性膨胀土进行氮气吸附试验,从而分析掺灰膨胀土... 利用水蒸气吸附仪对石灰改性膨胀土进行水蒸气吸附试验,得出随着掺灰量的变化,膨胀土的吸水性先减小后增大,且在掺灰量为6%处取得最小值。为了研究引起膨胀土吸水性变化的主要原因,再对改性膨胀土进行氮气吸附试验,从而分析掺灰膨胀土孔隙结构的变化。研究发现,随着掺灰量的增加,BET微孔比表面积呈折线形变化,且在掺灰量为6%时取得最小值;中孔的累积容积随着掺灰量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掺灰量的增加,中孔孔径先增大后减小,且在掺灰量为6%处取得最大值。膨胀土的吸水性与中孔孔径的变化成负相关,且膨胀土的最佳掺灰量为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蒸气吸附试验 氮气吸附试验 膨胀土 吸水性
下载PDF
非降雨水研究进展
15
作者 袁瑞强 李泽君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75-1084,共10页
非降雨水对干旱和半干旱区的水平衡和生态非常重要。本文归纳总结了非降雨水的测量和模拟方法,分析并综述了研究现状。非降雨水是陆气间较小的通量,时空变异强,直接测定存在困难。利用专门的冷凝器可获得可观的结露量。露水研究集中于... 非降雨水对干旱和半干旱区的水平衡和生态非常重要。本文归纳总结了非降雨水的测量和模拟方法,分析并综述了研究现状。非降雨水是陆气间较小的通量,时空变异强,直接测定存在困难。利用专门的冷凝器可获得可观的结露量。露水研究集中于干旱与半干旱区的站点尺度,雾水研究集中在沿海和山区,水汽吸附研究主要在旱地。非降雨水的收集利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研究热点。然而,露水研究较多,雾水和水汽吸附研究明显偏少。同时,自然表面结露、大空间尺度和长期的研究较少。在非降雨水的时空变化规律认识方面存在明显的知识缺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降雨水 水汽吸附
下载PDF
填充型壳聚糖/PVA复合膜的吸湿性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震 彭春艳 +3 位作者 方玉新 苏峻峰 郭玉花 滕立军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6-38,共3页
以等量壳聚糖和PVA为原料填充分子筛,制备新型的生物可降解膜,考察了新型复合膜的吸湿性能和热性能。结果表明:复合膜的吸湿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相对湿度的升高而增加。填充剂的加入使膜的吸湿率降低,白炭黑比分子筛的作用更为明显... 以等量壳聚糖和PVA为原料填充分子筛,制备新型的生物可降解膜,考察了新型复合膜的吸湿性能和热性能。结果表明:复合膜的吸湿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相对湿度的升高而增加。填充剂的加入使膜的吸湿率降低,白炭黑比分子筛的作用更为明显。DSC分析表明,加入填充剂可使复合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升高,白炭黑的效果更大,与吸湿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筛 壳聚糖 复合膜 吸湿性 热性能
下载PDF
含水条件下湘西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吸附能力 被引量:3
17
作者 彭学红 王涛 +1 位作者 徐绍轩 王智强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6-340,共5页
选取湘西北地区页岩开展水蒸气吸附实验,分析影响水蒸气吸附的主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不同含水条件下的页岩甲烷吸附实验,分析水分对甲烷吸附的影响,评价不同含水条件下黏土矿物对页岩整体甲烷吸附的贡献。实验结果表明:高—过成熟... 选取湘西北地区页岩开展水蒸气吸附实验,分析影响水蒸气吸附的主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不同含水条件下的页岩甲烷吸附实验,分析水分对甲烷吸附的影响,评价不同含水条件下黏土矿物对页岩整体甲烷吸附的贡献。实验结果表明:高—过成熟阶段的页岩水蒸气吸附特征主要由黏土矿物控制,在低湿度条件下为单层吸附,在高湿度条件下,黏土纳米孔隙发生毛细凝聚;随着水分质量分数的增加,页岩的甲烷吸附能力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干燥条件下,黏土矿物对2块页岩实验样品的甲烷吸附贡献率可分别达37%和53%,而当水分质量分数达到实际储层情况(3.5%)时,黏土矿物对甲烷吸附能力的贡献率仅分别为12%和13%。因此,干燥条件下的实验将大大高估黏土对甲烷吸附的贡献,影响储量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水蒸气吸附 水分质量分数 甲烷吸附 贡献率
下载PDF
富有机质页岩-水蒸气吸附热力学与动力学特性——以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山西组页岩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党伟 张金川 +3 位作者 王凤琴 李沛 单长安 王睿婧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3-185,共13页
吸附是页岩储层原生水赋存、外来水滞留的关键机理之一,而明确水在富有机质页岩中的吸附特性则对于进一步探讨页岩储层微观气水分布、深化页岩气富集成藏机理以及提高页岩气采收率等地质和工程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采用实验测... 吸附是页岩储层原生水赋存、外来水滞留的关键机理之一,而明确水在富有机质页岩中的吸附特性则对于进一步探讨页岩储层微观气水分布、深化页岩气富集成藏机理以及提高页岩气采收率等地质和工程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采用实验测试(页岩-水蒸气等温吸附)和理论模型(7种吸附热力学模型和4种吸附动力学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页岩-水蒸气吸附特性展开基础理论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水蒸气吸/脱附等温线为典型的Ⅱ型曲线且吸/脱附滞后环一直延伸至极低相对压力区,而这与粘土矿物层间水难以脱出有关;GAB与Dent模型是描述页岩-水蒸气等温吸附曲线的最佳模型,反映水分子从单分子层吸附到多分子层吸附再到毛细凝聚的物理过程且存在两级吸附点位。当p/p 0<0.1,水分子主要吸附在基质孔隙表面的一级吸附点位上,形成单分子层吸附。随着相对压力继续增加(0.1<p/p 0<0.8),一级吸附点位开始逐渐吸附饱和,而水分子在二级吸附点位上的吸附量开始迅速增加,形成多分子层吸附。当p/p 0>0.8,一级吸附点位已基本达到饱和,而二级吸附点位对水分子吸附的贡献则继续增加,出现毛细凝聚现象;此外,页岩-水蒸气吸附的吉布斯自由能变、焓变以及熵变均为负值,表明吸附是一个自发、放热、熵减的过程;双一阶动力学模型是描述页岩-水蒸气吸附动力学过程的最佳理论模型,表明页岩-水蒸气吸附过程可划分为初期外扩散主导的表面吸附和后期内扩散所主导的孔隙吸附,并且内扩散是控制水蒸气吸附的速率控制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热热力学 吸附动力学 吸附机理 水蒸气吸附 富有机质页岩 山西组 二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水蒸气吸附特征及其主控因素--以川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砚 惠栋 +2 位作者 张鉴 张德良 蒋睿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31-1444,共14页
页岩普遍含水,深入认识页岩孔隙系统中的水分赋存机制对页岩气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盆地川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重量法真空水蒸气吸附仪获取水蒸气等温吸附-脱附曲线,结合页岩组分及孔隙结构参数,定量化... 页岩普遍含水,深入认识页岩孔隙系统中的水分赋存机制对页岩气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盆地川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重量法真空水蒸气吸附仪获取水蒸气等温吸附-脱附曲线,结合页岩组分及孔隙结构参数,定量化研究页岩孔隙中水分的赋存特征,剖析影响水分吸附行为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页岩水蒸气等温吸附曲线呈现单层吸附、多层吸附和毛细凝聚3个典型阶段,水蒸气回滞环可划分为中-低相对压力阶段“上凸型”和全相对压力阶段“扁平型”,粘土矿物层间水滞留是中-低相对压力阶段回滞环形成的主要原因,采用GAB和FHH模型可有效描述页岩水蒸气吸附曲线形态特征;页岩吸附水量与粘土矿物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趋势,粘土矿物强亲水特性是影响水蒸气吸附量的主要因素,而水蒸气吸附量与碳酸盐矿物间存在负相关性,碳酸盐矿物含量高不利于水分赋存;对于富有机质页岩,水蒸气吸附能力与总有机碳含量(TOC)相关性较强,无机矿物与有机质组分共同控制着水分赋存行为,干酪根有机孔可为水分吸附提供赋存空间,且样品比表面积和孔容越大,水分吸附能力越强,但是对于TOC较低的粘土质页岩,粘土矿物与水分间的强物化作用是水分能够大量赋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矿物组分 水蒸气吸附 页岩 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黑河中游临泽地区夏季露水的生成 被引量:2
20
作者 余绍文 孙自永 +1 位作者 周爱国 段丽军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71-477,共7页
对于降雨稀少的内陆干旱区,露水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在黑河中游的张掖市临泽县平川镇,于2008年6~9月利用人造面板法对露水进行了连续90 d的观测,发现:①只有当露水收集板的温度低于露点时,露水才能生成;②观测期间河岸带共生成露水5... 对于降雨稀少的内陆干旱区,露水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在黑河中游的张掖市临泽县平川镇,于2008年6~9月利用人造面板法对露水进行了连续90 d的观测,发现:①只有当露水收集板的温度低于露点时,露水才能生成;②观测期间河岸带共生成露水52次,总生成量为4.26 mm,绿洲内共生成34次,总生成量为1.52 mm,戈壁共生成13次,总生成量为0.64 mm;③从旱季进入雨季,露水生成强度逐渐增大,雨季后期露水生成强度达到最大,此后又逐渐减小;④降雨有利于露水的生成,河岸带和绿洲内的露水生成受降雨影响显著,而只有当单次降水量达到一定阈值时戈壁才有露水生成;空气相对湿度、天气晴朗程度和风速也影响露水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凝结水 露水 水汽吸附 生成量 黑河流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