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6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水足迹理论的区域水资源利用评价 被引量:118
1
作者 戚瑞 耿涌 朱庆华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86-495,共10页
水资源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水资源利用评价研究对分析区域水资源问题、制定合理的水资源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引入水足迹理论,构建区域水足迹结构、效益、生态安全以及可持续性指标体系,对区域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可... 水资源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水资源利用评价研究对分析区域水资源问题、制定合理的水资源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引入水足迹理论,构建区域水足迹结构、效益、生态安全以及可持续性指标体系,对区域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分析,并以大连市为案例对其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简便直观、合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水资源利用 虚拟水
原文传递
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及用水变化的时空耦合关系 被引量:92
2
作者 鲍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99-1809,共11页
中国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伴随着经济总量与用水总量的持续增长以及严重的城市缺水危机,然而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及内在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本文构建了城镇化驱动经济与用水增长的完全分解模型,定量测度了中国以及31个省级行政区1997-2011年... 中国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伴随着经济总量与用水总量的持续增长以及严重的城市缺水危机,然而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及内在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本文构建了城镇化驱动经济与用水增长的完全分解模型,定量测度了中国以及31个省级行政区1997-2011年城镇化过程对经济增长与用水变化的驱动效应。结果表明:1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综合贡献率长期稳定在30%左右,经济增长60%以上依赖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应适当弱化"城镇化是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理念;2中国城镇化虽然通过拉动经济增长增加用水2352×108m3,但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用水经济效率减少用水4530×108m3,中国用水增长的原因是由于人口和经济规模效应而不是城镇化效应;3中国东中部的人口和经济大省且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的,城镇化拉动经济并造成用水增长的作用大,但减量效应也大,而且均呈逐年增长趋势,最终城镇化对用水的综合驱动以减量效应为主,而且在时空变化上的差异相对缩小;4城镇化虽有助于减少全国或较大范围区域的用水总量,但会导致城镇建成区或城市群地区的缺水危机,因此应尽快建立并完善城乡之间(或城镇化水平较高与较低地区之间)的水资源流转机制与补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经济增长 水资源利用 时空耦合 完全分解模型 省际差异 中国
原文传递
大柳塔煤矿地下水库建设与水资源利用技术 被引量:68
3
作者 陈苏社 黄庆享 +1 位作者 薛刚 李瑞群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1-28,共8页
为解决神东矿区因高强度大规模开采引起的生态环境脆弱与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基于对煤矿水灾的防治和井下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出了利用煤矿井下采空区对水资源进行"转移、净化、储存和利用"的地下水库水循环利用关键技术... 为解决神东矿区因高强度大规模开采引起的生态环境脆弱与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基于对煤矿水灾的防治和井下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出了利用煤矿井下采空区对水资源进行"转移、净化、储存和利用"的地下水库水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大柳塔煤矿利用此技术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具有立体空间网络的庞大的地下水库水资源保护与循环利用工程系统,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既解决了矿井水灾问题,又创造性地保护了井下水资源,为我国浅埋煤层绿色开采开辟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 地下水库 水灾防治 矿井水 采空区
下载PDF
河西走廊城市化与水资源利用关系的量化研究 被引量:54
4
作者 鲍超 方创琳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01-310,共10页
基于1985—2003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河西走廊5市以及三大内陆河流域城市化水平与用水总量、用水效益、人均用水水平的定量关系,建立了它们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城市化水平与用水总量呈对数增长关系,与用水效益呈线性... 基于1985—2003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河西走廊5市以及三大内陆河流域城市化水平与用水总量、用水效益、人均用水水平的定量关系,建立了它们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城市化水平与用水总量呈对数增长关系,与用水效益呈线性增长关系,与人均用水水平的定量关系则较为复杂。同时,河西走廊短缺的水资源对城市化进程存在明显的约束作用,而且约束强度在水资源最为紧缺的东部地区表现最为明显;中部地区城市化的较快发展是以水资源的巨大消耗为代价的;而西部的疏勒河流域,则是城市化水平和用水效益相对较高的地区,但也是人均用水量相对较高的地区。因此,建立集约的水资源利用体系,缓解水资源对城市化进程的约束,是河西走廊各地区实施城镇化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所面临的共同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水资源利用 关系模型 水资源约束 河西走廊
下载PDF
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计算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54
5
作者 左其亭 赵衡 +1 位作者 马军霞 臧超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共6页
为了对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程度进行量化计算,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列的时间和空间的匹配度计算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分别计算了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以及河南省逐年时间上的匹配度、不同行政分区空间上... 为了对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程度进行量化计算,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列的时间和空间的匹配度计算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分别计算了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以及河南省逐年时间上的匹配度、不同行政分区空间上的匹配度。计算结果表明: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的原因有两种,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快而水资源相对缺乏,二是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而水资源却比较丰富;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研究区域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程度,能够深层次揭示两者不匹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 匹配度 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社会格局 数列 协调发展
下载PDF
环境规制下的中国水资源利用环境技术效率测度及空间关联特征分析 被引量:44
6
作者 孙才志 赵良仕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32,共7页
基于省际水足迹和灰色水足迹等的面板数据,利用带有“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计算出中国省际的水资源利用环境技术效率,利用聚类分析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研究了水资源利用环境技术效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 基于省际水足迹和灰色水足迹等的面板数据,利用带有“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计算出中国省际的水资源利用环境技术效率,利用聚类分析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研究了水资源利用环境技术效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东部的水资源利用环境技术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中国各地区水资源利用环境技术效率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存在着空间集聚特征。HH集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一带;LL集聚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在空间分布上较稳定;HL集聚和LH集聚省市较少,各时期均有变化。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模型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环境规制背景下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 环境规制 环境技术效率 空间关联特征
原文传递
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脱钩机制、模型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43
7
作者 王喜峰 沈大军 李玮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9-147,共9页
水资源是经济增长不可或缺资源,生态文明总体方案中要求区域发展不能超出水资源承载力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现象赋予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新的内涵。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利用脱钩机制和模型... 水资源是经济增长不可或缺资源,生态文明总体方案中要求区域发展不能超出水资源承载力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现象赋予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新的内涵。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利用脱钩机制和模型的研究对于符合水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机制研究中,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利用的脱钩机制可以分为两条线,一条是产业内部生产过程的纵向线;另一条是宏观经济层面的产业间和区域间的横向线。前者的脱钩机制来自于各个环节效率的提升。后者脱钩机制来自于产业结构调整和高耗水生产环节向外疏解。纵向线脱钩效应分为关键用水部分、其他资源投入部分以及其他生产部分;横向线脱钩效应分为结构效应和外部效应。其次,在模型研究中,本文开发了蒸汽机概念模型并推导出脱钩效应内部三个子效应:真实节水效应、资源配置效应和结构调整与疏解效应。再次,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基于投入产出的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开发出区域脱钩效应模型。最后,以北京市为例进行应用研究。根据测算,北京真实节水效应在2010-2012年到达瓶颈期。资源配置效应稳定在50%左右。结构调整和疏解效应在加入WTO和全球金融危机两个时间点为反向效应点,其他时段都有利于脱钩。近年来调结构、区域协同发展对于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脱钩有着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 经济发展 脱钩机制 技术效应 结构效应
下载PDF
中国省际水资源全局环境技术效率测度及其空间效应研究 被引量:42
8
作者 孙才志 赵良仕 邹玮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3-563,共11页
基于省际水足迹和灰色水足迹等的面板数据,论文利用带有"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度了1997—2010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水资源全局环境技术效率,并与未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度水资源技术效率... 基于省际水足迹和灰色水足迹等的面板数据,论文利用带有"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度了1997—2010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水资源全局环境技术效率,并与未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度水资源技术效率进行了对比;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中国省际水资源全局环境技术效率和未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技术效率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这两种情况下的中国省际水资源技术效率都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通过LM检验和稳健LM检验,中国省际水资源技术效率存在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借助于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省际水资源全局环境技术效率和技术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方向存在很大差异,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全局环境技术效率是对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一种科学合理的测度,而未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技术效率测度存在误导和偏差。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 环境技术效率 空间计量模型
原文传递
近20年长江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被引量:38
9
作者 陈进 刘志明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共4页
根据近20 a来水资源公报成果,分析了长江流域及二级支流水资源总量、用水总量、用水结构、用水指标、废污水排放和河流湖泊水质变化情况,提出未来水资源管理的重点是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大,... 根据近20 a来水资源公报成果,分析了长江流域及二级支流水资源总量、用水总量、用水结构、用水指标、废污水排放和河流湖泊水质变化情况,提出未来水资源管理的重点是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大,用水总量增幅明显减缓,到2007年以后,用水总量趋于稳定;农业用水基本稳定,工业和生活用水增加;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显著下降,用水效率增加;废污水排放总量不断增加,河流和湖泊水质改善不明显,水污染治理任重道远。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应该借助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在加强点源治理基础上,更加重视面源污染的控制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水资源利用 用水结构 用水指标 废污水排放 河流湖泊水质
下载PDF
内流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对径流年际年内变化影响的分析——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35
10
作者 海米提.依米提 塔西甫拉提.特依拜 熊黑钢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71-276,共6页
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 ,探讨了干旱区内流河流域近 40年来 ,由于人口增长、灌溉面积扩大、河流水资源引用程度日益增加等原因所引起的河流径流多年变化及年内变化等水文效应及其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 塔里木河流域 水资源利用 径流变化 内流河流域
下载PDF
水资源保护利用“四水四定”:基本认知与关键技术体系 被引量:30
11
作者 王浩 许新发 +3 位作者 成静清 周祖昊 褚俊英 张静文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共7页
分析了我国水资源保护利用管理实践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被动管理、主动管理和智慧管理3个阶段;提出了水资源保护利用“四水四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础理论、科学内涵以及实施的路径模式,在理论上形成了水资源保护利用“四水四... 分析了我国水资源保护利用管理实践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被动管理、主动管理和智慧管理3个阶段;提出了水资源保护利用“四水四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础理论、科学内涵以及实施的路径模式,在理论上形成了水资源保护利用“四水四定”的系统认知;基于“是什么”“什么水”“定什么”“怎么定”和“怎么管”5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环节,提出了水资源保护利用“四水四定”的关键技术体系,为我国水资源保护利用“四水四定”的技术研发和管理创新指出了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利用 “四水四定” 理论认知 路径模式 技术体系
下载PDF
北京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关系分析 被引量:32
12
作者 孙艳芝 鲁春霞 +2 位作者 谢高地 李娜 胡绪千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24-1132,共9页
水短缺严重制约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本文基于2000-2012年间北京城市发展以及水资源利用等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工业、农业、生活和环境用水与城市化率、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等城市发展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探... 水短缺严重制约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本文基于2000-2012年间北京城市发展以及水资源利用等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工业、农业、生活和环境用水与城市化率、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等城市发展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探讨水资源利用结构随着城市发展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总量变化的影响最大,关联度r2为0.83;城市化率和居民生活水平次之;经济发展水平最弱,关联度r3为0.62;2生活用水受到城市发展水平的影响最大,关联度r3为0.92;其次为农业和工业用水;环境用水量受城市发展水平影响最小,关联r4度为0.68;3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活用水的增加和人均GDP等经济因素以及人口规模相关,需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生活用水的持续增加,维持北京市用水总量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发展 水资源利用 关联分析 产业结构 北京市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城镇化与水资源利用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30
13
作者 刁艺璇 左其亭 马军霞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6-333,共8页
城镇化进程伴随着一系列与水资源有关的问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掌握城镇化与水资源利用的耦合协调关系.本文构建了基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的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标体系,以及基于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的水资源利用水平综合... 城镇化进程伴随着一系列与水资源有关的问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掌握城镇化与水资源利用的耦合协调关系.本文构建了基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的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标体系,以及基于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的水资源利用水平综合指标体系,进一步建立了耦合协调度模型,用于研究二者耦合协调的关系,并利用障碍度模型对障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流域内省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中下游增速明显;2)区域水资源利用水平差异缩小,呈现下游高于上游的东西阶梯状分布;3)耦合协调度空间多样性明显,高值地区主要在上游,率先进入中度耦合协调状态;4)研究时段内,城镇化过程中未出现用水结构失调现象;5)人口和土地均为城镇化水平主要的障碍因素,而用水水平中,各地区主要障碍因素不同.由此建议:进一步加快黄河流域发展速度,提高城镇化水平,同时要注意用水结构的变化,重视生态用水总量投入以确保各类用水平衡;重点关注水资源利用方面主要影响系统耦合协调关系的指标,侧重提高障碍因素对应的用水水平,使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利用水平的变化处于良好的耦合协调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镇化 水资源利用水平 耦合协调 障碍度
下载PDF
双控行动下京津冀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脱钩评价 被引量:29
14
作者 吴丹 李昂 张陈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0-160,共11页
京津冀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脱钩”,已成为京津冀政府管理部门和学者们高度关注的学术热点和研究领域。现有文献主要采用经典的脱钩判别框架,偏重于京津冀地区用水总量、工业用水的短时序脱钩态势评价与驱动效应研究。鲜有学者在脱钩... 京津冀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脱钩”,已成为京津冀政府管理部门和学者们高度关注的学术热点和研究领域。现有文献主要采用经典的脱钩判别框架,偏重于京津冀地区用水总量、工业用水的短时序脱钩态势评价与驱动效应研究。鲜有学者在脱钩评价模式中凸显双控行动的导向性作用,统筹考虑不同规划期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与行业用水的脱钩关系,揭示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与行业用水脱钩的内在机理。为此,基于驱动力-压力-响应分析视角,构建双控行动下京津冀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脱钩评价模式。采用Tapio弹性系数法,动态对比评价不同规划期京津冀地区及其行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脱钩态势。采用完全分解模型,通过京津冀地区不同行业用水脱钩的驱动因素分解,深度解析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与行业用水脱钩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①河北双控行动成效显著,北京次之,天津较弱。京津冀整体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自“十五”时期开始呈现稳定的“强脱钩”态势。但京津地区仍处于“弱脱钩”态势,而河北呈现“强脱钩”态势。其中,京冀地区工农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呈现较稳定的“强脱钩”态势。河北对京津冀整体用水、北京服务业对北京用水、津冀地区工农业对津冀地区用水的“强脱钩”影响显著。②京津冀地区行业用水的技术进步效应显著,成为推动京津冀地区用水脱钩的关键驱动因素,而结构调整效应仍未发挥显著作用。仅至“十三五”前半段,京津冀地区农业用水的结构调整效应显著,成为实现京津冀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与其用水脱钩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但京津冀地区服务业仍未达到用水顶峰和用水增量“拐点”,亟须通过提升水利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服务业用水强度,加速服务业结构转型升级,发挥结构调整效应对服务业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水资源利用 脱钩 模式 驱动因素 机理
下载PDF
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水利支撑与保障 被引量:27
15
作者 马建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共6页
进一步增强长江水利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与保障能力,关系到"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针对长江水利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分析了在防洪保安、河势控制与岸线利用、水资源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以及... 进一步增强长江水利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与保障能力,关系到"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针对长江水利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分析了在防洪保安、河势控制与岸线利用、水资源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流域综合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长江水利发展的基本思路及主要任务。阐述了夯实长江水利发展基础的主要对策措施,包括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搞好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强化流域综合管理等。对于打造长江水利升级版,提升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水利支撑与保障能力,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洪减灾 水资源利用 水生态环境保护 河势控制 长江水利
下载PDF
基于水足迹理论的青海省水资源利用评价 被引量:27
16
作者 商庆凯 阴柯欣 米文宝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0-77,共8页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文中采用水足迹模型、水资源负载指数等,利用统计数据对青海省2003-2017年共计15年间的各类水足迹指标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显示:(1)青海省2003-2017...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文中采用水足迹模型、水资源负载指数等,利用统计数据对青海省2003-2017年共计15年间的各类水足迹指标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显示:(1)青海省2003-2017年总水足迹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人均水足迹增长明显,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2)农业水足迹绝对增量最大,占比始终在80%以上,生态水足迹涨幅最大,工业水足迹减少明显;(3)青海省水资源压力有上升趋势,水资源利用程度较低,开发潜力大。青海省在我国水资源占有量上地位特殊,尽管本地水资源利用状况较好,但是仍应进一步调整水资源利用结构和策略,为保护三江源生态、保障中东部地区水资源安全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水资源利用 可持续发展 青海省
原文传递
我国小麦品种改良趋势与粮食安全 被引量:20
17
作者 肖世和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5-7,共3页
小麦生产对我国粮食安全十分重要,品种改良是最主要的科技因素。面对种植面积下降、水资源短缺、化肥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小麦品种改良的对策是培育节水、省肥、高产的超级小麦新品种,通过合理的品种推广方式,良种良法结合,实现大面积高... 小麦生产对我国粮食安全十分重要,品种改良是最主要的科技因素。面对种植面积下降、水资源短缺、化肥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小麦品种改良的对策是培育节水、省肥、高产的超级小麦新品种,通过合理的品种推广方式,良种良法结合,实现大面积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小麦产量 小麦品种 超级小麦 水资源利用
下载PDF
新疆焉耆盆地水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模式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董新光 江涛 姜卉芳 《灌溉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61-65,共5页
采用系统分析方法 ,研究焉耆盆地主要水与环境问题 。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 生态环境 焉耆盆地 环境保护
下载PDF
中国水资源利用特征及未来趋势分析 被引量:24
19
作者 吴芳 张新锋 崔雪锋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0-39,共10页
首先对我国过去60多年的用水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水资源利用时间分布特征:农业用水一直占主导地位,1949—1980年为快速增长期,1980年以后为稳定期甚至下降期;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则是在1980年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进入激增期。然后,对我... 首先对我国过去60多年的用水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水资源利用时间分布特征:农业用水一直占主导地位,1949—1980年为快速增长期,1980年以后为稳定期甚至下降期;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则是在1980年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进入激增期。然后,对我国水资源利用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可知:总用水、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农业用水和生态环境补水用水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东、中、西部的用水效率呈现出一定差距,并呈现不同的变化态势。最后,运用情景分析法,分较高、适中和较低3种方案对我国未来10~15 a的需水量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 需水量 变化趋势 需水预测 整理分析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及其熵值模型的用水结构研究——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 被引量:24
20
作者 焦士兴 王腊春 +4 位作者 李静 杨顺喜 李彦东 赵荣钦 尹义星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248-2254,共7页
用水结构研究对于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乃至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探讨水资源利用生态位内涵基础上,构建了水资源利用生态位及其熵值模型,分析了水资源利用生态位与生态环境关系,并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进行了研究。... 用水结构研究对于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乃至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探讨水资源利用生态位内涵基础上,构建了水资源利用生态位及其熵值模型,分析了水资源利用生态位与生态环境关系,并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安阳市农业用水生态位较大但有减小趋势,生活用水生态位较小但稳中有升,而居于中间的工业用水生态位除市区外均有所增加;区域生态位熵值存在明显差异,汤阴县、滑县和内黄县农业用水占有率高于全市,而市区、林州市生活用水占有率、工业用水占有率高于全市,其他区域基本呈相反趋势;滑县等区域农业用水生态位对生态环境造成经济损失的影响比较敏感,而安阳县则为工业用水生态位;安阳市用水结构明显不协调,调整关键是压缩农业用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 生态位 安阳市 用水结构 生态环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