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中水分的蒸发过程试验研究 被引量:64
1
作者 唐朝生 施斌 顾凯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75-881,共7页
土中水分的蒸发是含水量动态减小的过程,伴随着土结构、应力和应变状态的演化,对土体的工程性质有重要影响,是一些工程问题的直接诱因。以初始饱和的黏土试样为研究对象,在控制环境温度(25~45℃)和试样初始厚度(5~11mm)条件下,开展了... 土中水分的蒸发是含水量动态减小的过程,伴随着土结构、应力和应变状态的演化,对土体的工程性质有重要影响,是一些工程问题的直接诱因。以初始饱和的黏土试样为研究对象,在控制环境温度(25~45℃)和试样初始厚度(5~11mm)条件下,开展了一系列室内干燥试验。通过监测试样在干燥过程中的失水量变化,获得了试样的蒸发曲线。结果表明,土中水分的蒸发过程基本上分3个阶段:常速率、减速率和残余阶段。通过分析各阶段中水分蒸发的内在机制和蒸发特征,发现常速率阶段主要发生蒸发初期,对应试样的含水量较高,且基本为饱和状态,剖面水分迁移以毛细水作用为主,蒸发速率大小主要受外部环境因素的控制;蒸发面上的蒸汽压梯度减小、剖面水分的迁移速率降低、剖面吸力梯度降低、土中可供蒸发的总水量减小和孔隙气体增加等是导致土体水分蒸发过程从常速率阶段过渡到减速率阶段的主要原因;减速率阶段剖面水分迁移受毛细水和蒸汽扩散作用的共同支配,且后者逐渐在蒸发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蒸发速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土质条件和孔隙结构特征。环境温度越高,试样的初始蒸发速率越大,结束干燥所需时间越短;试样厚度变化对初始蒸发速率的影响不明显,但干燥时间随厚度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土体厚度 蒸发 含水量 水分迁移 吸力剖面
下载PDF
青藏粉质黏土冻融循环试验研究 被引量:41
2
作者 张世民 李双洋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25-631,共7页
以青藏公路沿线常遇到的青藏粉质黏土作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分别进行了1、2、3、4次冻融循环试验,分析了冻融前后试样的温度分布特征、水分分布特征、冻融位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多次冻融循环的冻结过程中,温度场分布更趋向均衡和平稳,0... 以青藏公路沿线常遇到的青藏粉质黏土作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分别进行了1、2、3、4次冻融循环试验,分析了冻融前后试样的温度分布特征、水分分布特征、冻融位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多次冻融循环的冻结过程中,温度场分布更趋向均衡和平稳,0℃等温线和低温等温线趋向深部发展;多次冻融循环后,试样含水量可划分4个区域,第1区域为表层冰晶聚集高含水量区,第2区域为低温梯度含水量均衡区域,第3区域为冷锋面冰透镜冰层积聚高含水量区域,第4区域为高温低含水量区域;青藏粉质黏土首次冻结的冻胀位移量和相对冻融位移量都比较大,冻胀量可以达到几十毫米,冻胀率可达8.3%,伴随冻融次数增加,相对冻胀量和相对冻融量幅值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过程 温度分布 含水量分布 冻胀位移量
下载PDF
黄土包气带水分运移的现场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明香 马炳辉 +6 位作者 刘锦峰 贾长在 郭择德 王志明 神山秀雄 向井雅之 下冈谦司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91-100,共10页
本文主要介绍在核素迁移试验现场进行的黄土包气带水分运移研究的方法和主要结果。包气带水分运移试验场建有一座 9.0 m深的负压计观测竖井和二个 2 8.0 m深的中子仪测管。分别采用 WM- 1型负压计系统和 IHiii型土壤中子水分仪测量黄土... 本文主要介绍在核素迁移试验现场进行的黄土包气带水分运移研究的方法和主要结果。包气带水分运移试验场建有一座 9.0 m深的负压计观测竖井和二个 2 8.0 m深的中子仪测管。分别采用 WM- 1型负压计系统和 IHiii型土壤中子水分仪测量黄土剖面的基质势和含水量。一组负压计和中子仪测管在天然条件下测量 ,连续观测 2年多 ,用于水分运移特征研究 ;另一组测量停止淹灌后的水分再分配过程 ,连续观测 7个月 ,用于非饱和渗透系数测定。结果表明 :(1)降雨入渗主要影响深度、蒸发影响深度在 1.0 m以上 ;(2 )水分运移可分为 4个带 :1.0 m深度以上为强交替带 ,含水量、水势和水势梯度随时间变化快、变幅大 ,液态水的运移比较明显 ;1.0~ 7.2 m深度上为含水量和水势随时间变化小的弱交替带 ,除黄土颗粒大小变化较大的深度处 ,一般来说 ,水势梯度方向单向向下 ,其中 :含水量和水势在 1.0~ 1.6 m深度上随时间变化较大 ,液态水的运移也比较明显 ;在 5.0~ 7.2 m深度上 ,水分变化很小 ,基本趋于稳定状态 ,液态水的运移很不明显 ,微弱的热水汽扩散显现出来 ;在 7.2~ 2 3.0 m深度上 ,含水量除在黄土 -古土壤 -钙质结核层组合交界处有变化外 ,其余则基本保持与黄土颗粒大小变化相对应的稳定状态 ,为水分运移的传递带 ;2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气带 含水量 水分运移 现场研究 核素迁移实验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南部3种农田土壤剖面坚实度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8
4
作者 王益 刘军 +1 位作者 王益权 张兴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00-204,209,共6页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南部地区不同质地类型土壤剖面坚实度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含水率的定量关系,以黄墡土、土娄土、裸露在地表的粘化层耕作剖面为研究对象,定位观测其0~45 cm土壤坚实度与含水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黄墡土、土娄土、裸露在地表...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南部地区不同质地类型土壤剖面坚实度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含水率的定量关系,以黄墡土、土娄土、裸露在地表的粘化层耕作剖面为研究对象,定位观测其0~45 cm土壤坚实度与含水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黄墡土、土娄土、裸露在地表粘化层耕作剖面的犁底层平均坚实度均大于耕层,犁底层平均坚实度较耕层分别高194.8%,87.3%,10.4%;剖面土壤质地越粘其平均坚实度越大;土壤坚实度与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土壤坚实度变化速率为0时,以上3种土壤剖面临界含水率分别为0.1712,0.1757,0.1835;质地不同的土壤剖面坚实度时空变化特征有差异,其中黄墡土剖面0~20 cm土层土壤坚实度为350~500 kPa,受土壤含水率变化的影响较小;20~30 cm土层土壤的坚实度为500~1400 kPa,不易受外界环境影响;30 cm以下土层土壤坚实度为700~1600 kPa,受土壤含水率变化影响较大。土娄土剖面0~40 cm土层土壤坚实度为600~1200 kPa,受含水率变化影响较大;40 cm以下土层土壤坚实度稳定在1 800 kPa左右。粘化层剖面0~15 cm土层土壤坚实度在2000 kPa左右,受环境影响较大,15 cm以下土层土壤坚实度稳定在1800 kPa,受含水率变化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率 土壤坚实度 犁底层 土壤质地 土壤剖面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高含水断块交联聚合物堵水调剖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姚峰 袁玉锋 曹全芳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4年第5期57-59,共3页
介绍了Zhenw油田高含水断块油藏聚丙烯酰胺 /酚醛交联聚合物堵水调剖矿场试验。结果表明 :污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交联聚合物溶液可以调整纵向吸水剖面 ,使后续水驱进入低渗的相对高含油层位 ,提高注水井的注入压力 ;同时 ,通过交联聚合... 介绍了Zhenw油田高含水断块油藏聚丙烯酰胺 /酚醛交联聚合物堵水调剖矿场试验。结果表明 :污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交联聚合物溶液可以调整纵向吸水剖面 ,使后续水驱进入低渗的相对高含油层位 ,提高注水井的注入压力 ;同时 ,通过交联聚合物溶液在高渗层内的液流改向作用 ,起到调剖作用。通过注入交联聚合物溶液具有改善驱油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 交联聚合物溶液 调制 污水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玛纳斯河流域春季雪层参数特性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陈妮 冯学智 +1 位作者 肖鹏峰 贺广均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36-943,共8页
采用2014年春季野外观测的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积雪物理特性数据(积雪深度、积雪密度、体积含水量、雪层温度),分析了流域融雪期的积雪参数特征,及其在垂直剖面上的廓线分布.结果表明:(1)研究区在融雪期的积雪随着深度的增加而温度逐渐降低... 采用2014年春季野外观测的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积雪物理特性数据(积雪深度、积雪密度、体积含水量、雪层温度),分析了流域融雪期的积雪参数特征,及其在垂直剖面上的廓线分布.结果表明:(1)研究区在融雪期的积雪随着深度的增加而温度逐渐降低,部分地区积雪保温作用明显,保温层位于雪表层下约10cm位置;(2)流域北部低山区雪密度随着积雪深度的增加逐步减小,高山区和亚高山区雪密度的垂直廓线呈现为中部大、积雪表层和底部小的分布特征;(3)北部低山区积雪体积含水量高于高山区和亚高山区,垂直廓线呈单峰曲线,峰值距雪表面约12cm;南部高山区和亚高山区积雪以潮雪为主,雪层含水量存在层位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深度 积雪密度 体积含水量 剖面温度 玛纳斯河流域
下载PDF
太阳能供电的土壤剖面水分动态原位自动监测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3
7
作者 向阳 于淞 +5 位作者 徐嫱 程相林 朱玉帆 劳彩莲 颜小飞 程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50-157,共8页
目前,商业化的土壤水分传感器在野外观测土壤剖面含水率时仍然存在测量深度不可调节、多传感器探头之间的互换误差、野外长期监测供电困难、成本较高等问题。为此,该研究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太阳能供电的可实现野外长期工作的介电管式土壤... 目前,商业化的土壤水分传感器在野外观测土壤剖面含水率时仍然存在测量深度不可调节、多传感器探头之间的互换误差、野外长期监测供电困难、成本较高等问题。为此,该研究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太阳能供电的可实现野外长期工作的介电管式土壤剖面水分原位自动监测系统。该系统组成包括:传感器模块、主控模块、太阳能供电模块和参数设置软件。测量时,先将PVC管垂直安装至待测土壤中,安装过程不扰动土壤结构,主控与存储模块控制土壤含水率传感器在PVC管中上下移动测量土壤含水率,并同步记录土壤深度。此外,该系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通过PC机参数设置软件进行灵活设定测量参数(传感器测量深度、测量深度间隔和测量周期)。针对该系统的性能与测量精度开展了相关测试与观测试验,功耗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待机功率为0.35 W,工作功率为1.4 W,太阳能电池板最大输出功率为5 W,太阳能电池板和锂电池配合供电的情况下能实现长时间续航;土壤含水率传感器在砂土和粉壤土中的标定试验表明:该系统测量结果与实际土壤体积含水率高度吻合,标定曲线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9;经过校正后,该系统探头深度定位的标准偏差在0.2 cm以内。在两种质地土壤的滴灌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分别在6和15 mL/min两种滴水速率下均能准确获取土壤剖面含水率的动态变化过程,为观测作物生长状态和根区水分变化、制定合理的灌溉策略以及研究并检验土壤入渗水动态模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传感器 土壤剖面 低功耗 太阳能供电 原位自动监测
下载PDF
Soil Thermal Diffusivity of a Gleyic Solonetz Soil Estimated by Different Methods in the Brazilian Pantanal
8
作者 Victor H. M. Danelichen Marcelo S. Biudes +3 位作者 Maísa C. Souza Nadja G. Machado Leone F. A. Curado José S. Nogueira 《Ope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13年第1期15-22,共8页
The soil temperature is an important microclimatic factor due to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soil and plant, and the energy exchange with the atmosphere. The soil energy exchange is affected by the incident solar radiati... The soil temperature is an important microclimatic factor due to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soil and plant, and the energy exchange with the atmosphere. The soil energy exchange is affected by the incident solar radiation, type of coverage and mainly by the soil thermal properties. Among the soil thermal properties, the soil thermal diffusivity is highlighted because it affects the soil temperature profile and soil heat flux transport and distribution. Thu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different estimates of soil thermal diffusivity of a Gleyic Solonetz soil in the Brazilian Pantanal. The soil thermal diffusivity was determined by the amplitude, logarithmic, arctangent and the phase methods between 0.01 and 0.03 m, 0.01 and 0.07 m and 0.01 and 0.15 m depth. The soil thermal diffusivity estimated by the four method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nd varied over the study period as a function of volumetric soil water content. The soil thermal diffusivity estimated by logarithmic methodshowed better performance at different depths, followed by the method of ph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content MonodominantForest SOIL THERMAL Properties SOIL Temperature profile
下载PDF
Analysis of Vertical Profiles of Precipitable Liquid Water Content in a Tropical Climate Using Micro Rain Radar
9
作者 Joseph S. Ojo Omololu O. Daodu Olalekan L. Ojo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9年第2期140-155,共16页
In this paper, som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vertical profile of precipitable liquid water content (LWC) with considerable respect to rain rates (R) and radar reflectivity (Z) obtained in a tropical location are pr... In this paper, som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vertical profile of precipitable liquid water content (LWC) with considerable respect to rain rates (R) and radar reflectivity (Z) obtained in a tropical location are presented. Assessment of LWC allows applications in the specific area of flight icing severity, aviation safety as well as signals traversing through the atmosphere. The parameters were typically measured using vertically-pointing Micro Rain Radar (MRR) over a period of 2 years (2011-2012) at Akure, a tropical location of Nigeria. The radar scanned at every 10 seconds and integrated over one minute samples to reduce event logging error associated with the instrument. The vertical profile of the LWC typically reveals a prominent seasonal variation. However, majority of the LWC profiles has low LWC, less than 0.1 gm?3 while the maximum observed LWC is about 3.18 gm?3. A strong like hood 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melting layer height and the LWC, with the LWC reaches peak at the considerable height of about 4160 m which coincides precisely with the freezing height level (rain height of ~4520 m) of the study location. Good correlation was also observed between the LWC and R in most of the heights considered. The results obtained will assist system engineers to assess the level of absorption, reflection and attenu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as a result of precipitable LWC along the transmitting paths. The novelty of the present work is in the area of linking LWC and Z as against usual relation between Z and 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quid water content MICRO RAIN RADAR Vertical profile TROPICAL CLIMATE RADAR REFLECTIVITY Factor
下载PDF
天山西部季节性积雪密度及含水率的特性分析 被引量:20
10
作者 高培 魏文寿 +2 位作者 刘明哲 陈霞 韩茜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86-793,共8页
利用Snow Fork雪特性分析仪采集积雪物理特性(积雪深度、积雪密度、体积含水率)数据,分析了天山积雪雪崩站稳定积雪期和非稳定积雪期雪物理特性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在垂直剖面上的廓线分布.结果表明:1)稳定期积雪深度随时间缓慢减小,体... 利用Snow Fork雪特性分析仪采集积雪物理特性(积雪深度、积雪密度、体积含水率)数据,分析了天山积雪雪崩站稳定积雪期和非稳定积雪期雪物理特性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在垂直剖面上的廓线分布.结果表明:1)稳定期积雪深度随时间缓慢减小,体积含水率垂直廓线随积雪深度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距雪表面约33cm,雪密度垂直廓线为中部大、积雪表层和底部较小;2)非稳定积雪期积雪迅速沉陷,体积含水率相对于雪层温度的变化有滞后效应,滞后时间约为2h,雪密度垂直廓线与稳定期相同.整个非稳定积雪期的日平均雪密度与日平均含水率、日平均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深度 积雪密度 体积含水率 剖面温度
下载PDF
季节性森林积雪融雪期雪层含水率垂直廓线与时间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11
作者 陆恒 魏文寿 +2 位作者 刘明哲 韩茜 洪雯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44-1253,共10页
利用snow fork雪特性分析仪测量天山积雪与雪崩研究站融雪期开阔地(站区内气象观测场)与雪岭云杉林下雪层含水率,分析季节性森林积雪融雪期雪层含水率垂直廓线和时间变化特征以及与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开阔地和林下积雪接受的太... 利用snow fork雪特性分析仪测量天山积雪与雪崩研究站融雪期开阔地(站区内气象观测场)与雪岭云杉林下雪层含水率,分析季节性森林积雪融雪期雪层含水率垂直廓线和时间变化特征以及与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开阔地和林下积雪接受的太阳辐射、雪层密度和雪层污化程度等的不同,开阔地、树冠边缘及距树干1m处的雪层含水率垂直廓线特征、雪层含水率的日变化特征以及融雪期雪层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各异;雪层含水率受气温因子影响最大,融雪期雪层含水率随气温变化呈指数增加,由于开阔地和林下微气象条件的不同,三点雪层含水率对日均温、最高温、最低温、日较差以及逐时气温的响应也不同,且雪层含水率对气温的滞后效应也各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雪期 雪层含水率 垂直廓线 日变化
原文传递
灌水时期对花生生育后期土壤剖面水分变化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智猛 吴正峰 +5 位作者 丁红 慈敦伟 李尚霞 杨吉顺 秦斐斐 戴良香 《花生学报》 2013年第2期14-20,共7页
通过对防雨旱棚池栽条件下,花生生育后期土壤剖面水分、产量的测定,研究了不同灌水时期对花生生育后期土壤水分时空变化以及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生育期内,0~120cm土壤剖面含水量的分布以其变异系数大小可分成激变层、次活跃... 通过对防雨旱棚池栽条件下,花生生育后期土壤剖面水分、产量的测定,研究了不同灌水时期对花生生育后期土壤水分时空变化以及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生育期内,0~120cm土壤剖面含水量的分布以其变异系数大小可分成激变层、次活跃层、相对稳定层和活跃层4个层次。浇水时期影响土壤水分垂直分布;花生结荚至结荚后20d,苗期浇水和全生育期浇水处理的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结荚后期除全生育期浇水处理外,其余生育期浇水处理0~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30~70cm土层为花生根系吸水贮存层,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相对稳定;70cm以下土层含水量均随深度增加而增加,为水分补给层。在花生生育期内土壤水分时间变化特征与灌水时期有密切关系,浇水可明显提高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70cm以下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滞后于灌水时期20d左右;结荚期浇水可明显提高花生水分生产效率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土壤剖面水分 生育期 水分含量
下载PDF
地表下纳米碳混合层对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吕金榜 周蓓蓓 王全九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6-130,共5页
以黄绵土为研究对象,将纳米碳在土壤表层以下20cm处均匀混合,研究了不同纳米碳含量(质量含量分别为0,0.001,0.005,0.01g/g),不同纳米碳-土壤混合层厚度(1,2,3,4,5cm)对土壤水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表层20cm以下纳米碳层可以增... 以黄绵土为研究对象,将纳米碳在土壤表层以下20cm处均匀混合,研究了不同纳米碳含量(质量含量分别为0,0.001,0.005,0.01g/g),不同纳米碳-土壤混合层厚度(1,2,3,4,5cm)对土壤水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表层20cm以下纳米碳层可以增加土壤累积入渗量,当纳米碳含量增加到0.5%时,累积入渗量显著增加。(2)纳米碳层厚度为3cm时累积入渗量明显增大,随纳米碳层厚度继续增加,累积入渗量无显著变化。(3)Philip方程能较好的模拟含有纳米碳层的黄绵土入渗过程,纳米碳含量为0.5%和1%时,吸渗率明显高于对照土壤,纳米碳层厚度为3cm、含量为0.5%为合理施碳厚度与比例。(4)对照土壤不同深度处含水量的变化很小,土层深处含水量亦很高,而含纳米碳层的土壤表层20cm以下的土壤含水量明显变低,当纳米碳层厚度为3-5cm时,效果尤为明显。因此将纳米碳作为土壤改良剂施入地表以下,对于改善黄土高原土质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混合层 累积入渗量 土壤剖面含水量
下载PDF
冀东油田高104-5区块高含水期稳产配套技术 被引量:4
14
作者 汤井会 李良川 +5 位作者 孙成林 张立民 吴均 梁超 彭丙军 罗冬香 《石油工程建设》 2005年第z1期43-47,共5页
分析了冀东油田高104-5区块进入高含水阶段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区块高含水期开发的特点,按照开发调整的总体要求,改进和完善了边水调剖技术、螺杆泵提液技术、解堵防砂技术和水平井采油工艺技术,使区块老井产量上升,综合含水上升速... 分析了冀东油田高104-5区块进入高含水阶段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区块高含水期开发的特点,按照开发调整的总体要求,改进和完善了边水调剖技术、螺杆泵提液技术、解堵防砂技术和水平井采油工艺技术,使区块老井产量上升,综合含水上升速度得到有效控制。水平井开发也见到明显效果,区块原油产量由10万t上升到20万t,整区块开发水平有较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高含水 边水调剖 提液 解堵 水平井采油
下载PDF
东莞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多种资料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劲梅 《广东气象》 2017年第2期17-21,共5页
利用常规、非常规观测资料及灾害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产品,对2015年9月7日上午发生在东莞的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次短时强降水是高空槽后偏西北气流引导低层弱冷空气南下,在华南强不稳定层结环境下,边界层弱冷... 利用常规、非常规观测资料及灾害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产品,对2015年9月7日上午发生在东莞的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次短时强降水是高空槽后偏西北气流引导低层弱冷空气南下,在华南强不稳定层结环境下,边界层弱冷空气诱发中尺度切变辐合抬升加强,触发高能高湿区能量释放,产生强降水;水汽来源主要为超低空及地面边界层。(2)Swan系统平台区域自动站网实时风演变能有效分析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短时发展,对短时临近预警有较好的指示性;1 h预估降水量(QPF1)与实况比较接近,对降水临近定量预报有较好参考作用;垂直液态含水量(VIL)值较低,降水次效率高,以强降水为主的对流天气。(3)垂直风廓线、GPS可降水量(PWV)在强降水产生前4~6 h都有明显的变化,对临近预警有较好的指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短时强降水 预估降水 垂直液态含水量 风廓线 东莞市
下载PDF
含水量对软烤虾制品品质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鲁淑彦 迟海 +2 位作者 李学英 杨宪时 王丽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6-90,共5页
本文通过对不同含水量的软烤虾制品分别进行水分活度、色差、质构等指标测定,并结合感官评定与商业无菌,探究制品含水量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软烤虾制品的含水量与其水分活度线性关系良好。软烤虾含水量增加时,水分活度、L*值和弹... 本文通过对不同含水量的软烤虾制品分别进行水分活度、色差、质构等指标测定,并结合感官评定与商业无菌,探究制品含水量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软烤虾制品的含水量与其水分活度线性关系良好。软烤虾含水量增加时,水分活度、L*值和弹性值均上升,而a*值、b*值、硬度、胶粘性、咀嚼性、最大剪切力与粘附性呈现下降趋势,但含水量对样品的内聚性影响不大。同时,软烤虾制品的含水量对其咀嚼性、粘附性、最大剪切力、硬度与胶粘性影响显著(p<0.05)。当样品含水量≤45%时,软烤虾处于商业无菌状态,而≥45%时产品的感官性状最佳。因此,生产中应将软烤虾制品的含水量控制在45%时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量 软烤虾 品质变化 色差 质构 感官评价 商业无菌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藏特高含水率期调剖选井及应用
17
作者 刘建国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2期6-9,16,共5页
Q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率期,剩余油分散,测试资料显示纵向吸水严重不均,急切需要通过调剖改善油田纵向注水矛盾。本次研究在传统的PI决策选井基础上,对斜率值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斜率值可用于调剖选井分析。根据研究结果将注水井下步措施... Q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率期,剩余油分散,测试资料显示纵向吸水严重不均,急切需要通过调剖改善油田纵向注水矛盾。本次研究在传统的PI决策选井基础上,对斜率值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斜率值可用于调剖选井分析。根据研究结果将注水井下步措施分为调剖井、维持现状井、增注井三类,基于研究成果在渤海Q油田开展调剖选井。现场实践证明,Q27、Q30、Q17、Q31井开展多井组合调剖,调剖后5口周边油井控水稳油效果明显,实现日增油30 m^(3)。该方法资料易于获取,能够指导油田后期调整挖潜,对其他海上注水油田具有较强的应用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率 注水矛盾 PI决策 多井组合调剖 调整挖潜
下载PDF
杏南聚合物微球调剖效果评价
18
作者 郭利军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19年第4期232-233,共2页
杏南作业区油井主要产建为2000—2001年和2008—2009年,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油井含水上升速度明显上升,含水快速上升不利于油田长期稳产。自2008年实施堵水调剖以来,累计实施常规堵水调剖86井次(60口),实施堵水后油井含水上升速度有所减... 杏南作业区油井主要产建为2000—2001年和2008—2009年,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油井含水上升速度明显上升,含水快速上升不利于油田长期稳产。自2008年实施堵水调剖以来,累计实施常规堵水调剖86井次(60口),实施堵水后油井含水上升速度有所减缓,但措施有效期较短。后期实施的二次、三次堵水效果均不理想,自2017年开始实施聚合物微球调剖,目前完井6口,采取措施后井组整体表现为液量、油量小幅下降,含水整体保持平稳,油井见效比例为34.5%,由于完井井数较少,整体效果待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南 含水上升率 微球调剖 递减
下载PDF
适用于高钙镁离子地层水环境调剖剂的开发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红光 王鹤 +2 位作者 邢娟娟 逯瑞敬 曾红梅 《中外能源》 CAS 2016年第5期40-45,共6页
为解决现有常规凝胶调剖剂在高钙镁离子地层水环境下成胶强度弱、稳定性差、脱水断裂等问题,选用金属Cr3+交联聚合物凝胶体系与无机抗盐屏蔽剂进行复配,并综合考量高水玻璃/钙镁离子配比情况下产生的有利于凝胶生成的碱性环境与大量沉... 为解决现有常规凝胶调剖剂在高钙镁离子地层水环境下成胶强度弱、稳定性差、脱水断裂等问题,选用金属Cr3+交联聚合物凝胶体系与无机抗盐屏蔽剂进行复配,并综合考量高水玻璃/钙镁离子配比情况下产生的有利于凝胶生成的碱性环境与大量沉淀物所造成的现场施工困难这一矛盾,设定不同的配比比例,体系黏度可达2500~5000m Pa·s,15d黏损率低于10%。调剖剂体系生成沉淀物以10m L/min的速度,以段塞推进的方式挤替,并通过直径为0.4mm的孔板,其过孔强度可达1.5~2.5MPa,结合其沉淀物质的絮凝形态特征,通过后续注入产生的堆坝效应,可以对地层大孔道产生一定的堵塞作用。岩心物模实验表明,絮状沉淀物堵塞与凝胶成胶堵塞二者共同作用,后续水驱阶段平均升压2.5MPa,对岩心孔道产生一定的堵塞作用,使液流发生转向,扩大了波及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钙镁离子地层水 凝胶 无机抗盐屏蔽剂 调剖剂 配比 黏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