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区河流交汇河口的综合特性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兰波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91-96,共6页
根据收集的若干山区河流交汇河口资料,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山区河流交汇河口分布密度低于平原可流;来水来沙集中于汛期,从枯水到洪水的变化过程中,支流流量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交汇河口附近存在江心洲,其位置与交汇形式、支流入汇... 根据收集的若干山区河流交汇河口资料,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山区河流交汇河口分布密度低于平原可流;来水来沙集中于汛期,从枯水到洪水的变化过程中,支流流量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交汇河口附近存在江心洲,其位置与交汇形式、支流入汇位置等有关.这些特性有助于分析其成滩原因,对今后山区河流河口滩的整治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汇河口 交汇角 汇流比 交汇形式 河流交汇区
下载PDF
长江上游塘土坝河段水流特性及河床演变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双江 谢龙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73-676,686,共5页
分析了塘土坝上游来水来沙条件,结果表明:该河段为典型山区河流,河岸组成较为坚硬,河床变形以推移质运动为主,河段年际间来水来沙变化不大。结合三峡大坝蓄水运行后该河段水沙条件的变化及实测地形资料,深入分析了塘土坝河段河床演变规... 分析了塘土坝上游来水来沙条件,结果表明:该河段为典型山区河流,河岸组成较为坚硬,河床变形以推移质运动为主,河段年际间来水来沙变化不大。结合三峡大坝蓄水运行后该河段水沙条件的变化及实测地形资料,深入分析了塘土坝河段河床演变规律,并预测了洲滩演变趋势。为该河段航道维护和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条件 河床演变 演变趋势
下载PDF
小浪底水库异重流运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侯素珍 焦恩泽 +1 位作者 林秀芝 王平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6-50,共5页
小浪底水库蓄水运用后经常出现异重流 ,而 2 0 0 1年高含沙异重流的测验最为全面。本文以 2 0 0 1年资料为基础 ,对小浪底水库异重流形成的水沙特征 ,潜入点的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通过流速、含沙量和泥沙组成的变化 ,分析了异重... 小浪底水库蓄水运用后经常出现异重流 ,而 2 0 0 1年高含沙异重流的测验最为全面。本文以 2 0 0 1年资料为基础 ,对小浪底水库异重流形成的水沙特征 ,潜入点的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通过流速、含沙量和泥沙组成的变化 ,分析了异重流在库区的运动特征 ,初步推导并建立了小浪底库区异重流输沙能力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浪底水库 异重流 高含沙 水沙因子 阻力系数
下载PDF
从潼关上下游河段纵剖面调整看潼关高程变化 被引量:6
4
作者 林秀芝 姜乃迁 田勇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6-39,共4页
根据冲积性河流自动调整原理 ,初步分析了 196 0年以来潼关上下游河段河道纵比降变化过程 ,剖析了1974年以后 ,特别是 1986年以来 ,潼关上下游河段纵比降调整与来水来沙的响应关系。进而说明近年来潼关高程不断抬升是潼关上下游河道纵... 根据冲积性河流自动调整原理 ,初步分析了 196 0年以来潼关上下游河段河道纵比降变化过程 ,剖析了1974年以后 ,特别是 1986年以来 ,潼关上下游河段纵比降调整与来水来沙的响应关系。进而说明近年来潼关高程不断抬升是潼关上下游河道纵剖面自动调整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潼关高程 纵剖面调整 水沙条件 冲积河流
下载PDF
洞庭湖区沉积物氮磷累积时空分布及其水沙响应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韩锦诚 王丹阳 +1 位作者 汤显强 黎睿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7-197,共11页
河、湖岸带随泥沙沉积的氮、磷等营养盐是维系河流廊道生态系统的重要资源,其沉积特征与水沙情势密切相关.在洞庭湖区,受长江上游筑坝影响,下游河湖水沙输送在近20年来发生显著变化,必然影响岸带营养盐沉积.本研究在洞庭湖洲滩及长江分... 河、湖岸带随泥沙沉积的氮、磷等营养盐是维系河流廊道生态系统的重要资源,其沉积特征与水沙情势密切相关.在洞庭湖区,受长江上游筑坝影响,下游河湖水沙输送在近20年来发生显著变化,必然影响岸带营养盐沉积.本研究在洞庭湖洲滩及长江分流入湖的松滋、虎渡、藕池河尾闾岸滩采集沉积物柱状样,测定分层营养盐含量,通过放射性核素测年,结合历史水沙数据,阐明沉积物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揭示营养盐沉积对水沙条件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长江三口-洞庭湖沉积物总磷、总氮含量分别为285~781、339~1041 mg·kg^(-1),平均值分别为640、658 mg·kg^(-1),垂向上大多点位氮、磷含量随深度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或减小-增大-减小的“S”形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沉积柱中上段;空间分布上,三口沉积物营养盐含量与其分泄水沙量及上游来水氮、磷浓度表现一致,由大到小依次为松滋、藕池、虎渡,河道沉积物营养盐含量与沿程冲淤强度有关,三口尾闾冲刷强度与口门段相比较小,营养盐含量相对较高,洞庭湖洲滩营养盐含量受面源污染、泥沙淤积及入湖径流影响表现为东洞庭湖>西洞庭湖>南洞庭湖;时间分布上,沉积物营养盐含量以葛洲坝(1980年)和三峡(2003年)建成运行为节点呈稳定波动-上升-下降的三阶段变化,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口分沙量锐减、湖区由淤转冲是沉积物氮、磷含量减少的关键因素.现阶段洞庭湖区沉积物TN、TP总体呈轻度到中度污染水平,其中,磷污染需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营养盐 水沙情势 三峡 洞庭湖
原文传递
水流倒灌下支流尾闾泥沙淤积计算 被引量:4
6
作者 冯小香 张小峰 谢作涛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4-56,共3页
  建立了水流倒灌下支流尾闾河段泥沙冲淤数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长江支流沮漳河尾闾河段的河床冲淤变形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模拟复杂水沙条件下支流尾闾河段的冲淤变形,计算结果可以为引水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流倒灌 泥沙淤积 冲淤变形 水沙条件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河道萎缩过程初步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陈界仁 官学文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01-504,共4页
黄河下游河道萎缩与来水来沙条件具有复杂的响应关系.根据黄河下游汛期实测水沙过程及断面形态资料,采用河槽过水面积、来沙系数、同流量水位变化、河相系数变化描述河道萎缩过程.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黄... 黄河下游河道萎缩与来水来沙条件具有复杂的响应关系.根据黄河下游汛期实测水沙过程及断面形态资料,采用河槽过水面积、来沙系数、同流量水位变化、河相系数变化描述河道萎缩过程.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黄河下游来沙系数增大,同流量的水位进一步抬高,河道过水面积大大减少,河道萎缩进一步加剧,并且河道萎缩与来沙系数有一定的关系,当来沙系数大于某一值后,河道由冲刷转化为淤积,河道过流能力下降;随着河道的萎缩,河床形态会有一定的调整,二者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河道萎缩 水沙条件 断面形态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用后水沙变化对世业洲汊道河床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许慧 张健 张伟露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4-99,共6页
长江南京以下河段以分汊河型为主,受径流和潮汐的共同作用,水沙运动及河床冲淤复杂。以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重点碍航浅滩之一的仪征水道为例,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近期实测水文泥沙和地形资料,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前后仪征水道... 长江南京以下河段以分汊河型为主,受径流和潮汐的共同作用,水沙运动及河床冲淤复杂。以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重点碍航浅滩之一的仪征水道为例,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近期实测水文泥沙和地形资料,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前后仪征水道演变特性,探讨三峡枢纽运行后水沙变化对河床冲淤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仪征水道河床冲淤与蓄水前有所不同。蓄水前世业洲左汊冲刷、右汊微淤,蓄水后左右汊均表现为冲刷下切;蓄水前大洪水对水道滩槽格局影响较大,蓄水后受水库调蓄影响,洪峰流量减小,水沙对滩槽格局的影响有所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水沙条件 河床演变 分汊河段 滩槽格局
下载PDF
黄河下游“驼峰”河段的形成和发展 被引量:5
9
作者 郭庆超 黄烈敏 +1 位作者 陈建国 邓安军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8-42,共5页
黄河下游河道平滩流量在1994-2002年发展为最为明显的"驼峰"现象,此后"驼峰"现象逐渐减弱,"驼峰"的"顶峰"位置主要发生在高村-孙口河段。在此基础上对"驼峰"河段的演变特点进行了分... 黄河下游河道平滩流量在1994-2002年发展为最为明显的"驼峰"现象,此后"驼峰"现象逐渐减弱,"驼峰"的"顶峰"位置主要发生在高村-孙口河段。在此基础上对"驼峰"河段的演变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驼峰"河段的形成是河道冲淤变化的反映,1994年10月-1999年10月,黄河下游河道淤积量也呈现出夹河滩-孙口河段淤积较多,而夹河滩以上河段及孙口以下河段淤积较少,并且"驼峰"河段具有易淤难冲的特点。文中还指出"驼峰"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由于水沙条件的变化,并给出了形成和改善"驼峰"河段的水沙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驼峰河段 平滩流量 水沙条件
下载PDF
三峡水库运行对长江下游龙潭水道河床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小亭 许慧 尚倩倩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72-76,共5页
长江下游江面宽阔,以分汊河型为主,分汊段之间常有单一段连接,单一段的河床形态和演变直接影响到上下河段的关联性,对长河段的演变起关键作用。以单一弯道段龙潭水道为例,通过分析洲滩变化、典型断面及河段稳定性,探讨了三峡工程蓄水后... 长江下游江面宽阔,以分汊河型为主,分汊段之间常有单一段连接,单一段的河床形态和演变直接影响到上下河段的关联性,对长河段的演变起关键作用。以单一弯道段龙潭水道为例,通过分析洲滩变化、典型断面及河段稳定性,探讨了三峡工程蓄水后水沙变化对龙潭水道河床演变的影响。分析表明,龙潭水道在河道治理工程的作用下,岸线基本稳定,蓄水前后河道稳定少变,断面均呈稳定的窄深型,相比宽阔的分汊段,三峡蓄水后龙潭水道的冲淤总量均很小,河槽变化主要集中在-20 m以下的深槽部位及局部滩体变化,其他部位冲淤幅度较小。总体上,三峡蓄水后,龙潭水道演变主要受来沙量剧减的影响,水道总体冲刷,但冲淤变化较为缓慢,大水年份作用较大,但大水年引起的局部冲刷在一般年份较难恢复,未来仍需关注兴隆洲附近低滩等部位的冲刷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单一弯道 水沙条件 河床演变
下载PDF
水库年平均淤损率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建国 邓安军 胡海华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共5页
水库年平均淤损率是反映水库在某一时段内库容年平均淤损程度的重要指标。分析表明,水库年平均淤损率主要与库沙比(总库容/年平均入库沙量)、水库运用方式、入库水沙过程、水库运行阶段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水库库沙比越大,淤积占库容... 水库年平均淤损率是反映水库在某一时段内库容年平均淤损程度的重要指标。分析表明,水库年平均淤损率主要与库沙比(总库容/年平均入库沙量)、水库运用方式、入库水沙过程、水库运行阶段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水库库沙比越大,淤积占库容的比例就越小,水库年平均淤损率也越小。水库采取有利排沙的运用方式,水库的淤积量就较少,年平均淤损率也较小。有利的入库水沙条件,如大水小沙这样的水沙组合,年平均淤损率也较小。水库运用初期与后期相比,由于库区过水面积较大、流速较低,水流输沙能力较小,泥沙不易排往下游,库区淤积泥沙较多,水库年平均淤损率也较高。因此,降低水库年平均淤损率可以通过增加库沙比、采用有利排沙的水库运用方式和优化入库水沙过程等综合措施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年平均淤损率 库沙比 运用方式 水沙条件 影响因素
下载PDF
2017年第1号洪水期间小浪底水库异重流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婷 曲少军 胡跃斌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7-30,共4页
2017年黄河第1号洪水期间,在小浪底水库高水位运用的情况下,通过科学调度,成功地塑造异重流并排沙出库。根据实测资料对小浪底水库进出库水沙条件、水库运用情况、水库异重流演进及运动特点、异重流排沙情况等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 2017年黄河第1号洪水期间,在小浪底水库高水位运用的情况下,通过科学调度,成功地塑造异重流并排沙出库。根据实测资料对小浪底水库进出库水沙条件、水库运用情况、水库异重流演进及运动特点、异重流排沙情况等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此次异重流潜入点在距坝46.2 km的HH28断面,测点最大流速为0.49 m/s,最大含沙量为55.1kg/m^3,异重流厚度为0.77 m;从异重流潜入到排沙出库共计历时约为68 h,异重流运行速度约0.19 m/s;随着第1号洪水的演进,HH09、HH04、HH01断面的异重流流速、厚度整体上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异重流塑造期入库总沙量为5 020万t,最大入库含沙量为477 kg/m^3,出库总沙量为21.65万t,最大出库含沙量为2.70 kg/m^3,水库排沙比为0.43%;此次异重流塑造过程为后期水库溯源冲刷排沙创造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条件 回水长度 异重流 小浪底水库 第1号洪水 黄河 2017年
下载PDF
冲刷条件下熊城河段河床演变规律及趋势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占超 姚仕明 +2 位作者 唐峰 渠庚 庄灵光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4-140,共7页
随着三峡工程的蓄水运用及其上游向家坝、溪洛渡水库的陆续运用,水库下游河段来沙量大幅减少,清水冲刷严重,河道演变特性发生明显变化,对防洪、航运、岸线利用等方面产生影响。通过分析原型资料,研究冲刷条件下长江荆江熊城(即熊家洲—... 随着三峡工程的蓄水运用及其上游向家坝、溪洛渡水库的陆续运用,水库下游河段来沙量大幅减少,清水冲刷严重,河道演变特性发生明显变化,对防洪、航运、岸线利用等方面产生影响。通过分析原型资料,研究冲刷条件下长江荆江熊城(即熊家洲—城陵矶)河段的水沙运动特性与河床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体模型试验预测三峡水库运用30年后熊城河段的冲淤量、冲淤分布及河势变化。结果表明,熊城河段将持续保持冲刷态势,深槽不断刷深、展宽,不利于航道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水沙条件 河床演变 趋势预测 熊城河段
下载PDF
长江武汉河段平滩及枯水河槽形态近期调整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姚记卓 夏军强 +1 位作者 周美蓉 邓珊珊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33,共9页
依据实测水沙及地形资料,分析了长江武汉河段近期平滩及枯水河槽形态的调整特点,确定了其与来水来沙及河床边界条件等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三峡工程运用后,进入武汉河段的沙量大幅度减小(汉口站年均沙量仅为1.03亿t/a),河床冲刷较为显著... 依据实测水沙及地形资料,分析了长江武汉河段近期平滩及枯水河槽形态的调整特点,确定了其与来水来沙及河床边界条件等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三峡工程运用后,进入武汉河段的沙量大幅度减小(汉口站年均沙量仅为1.03亿t/a),河床冲刷较为显著,2001-2016年该河段平滩河槽累计冲刷量近1亿m^(3)。平滩及枯水河槽形态参数计算表明:近期河段平滩水深增加约1.8 m,但平滩河宽基本不变,面积相应增加约8%,故断面形态整体趋于窄深。由于枯水位下降与枯水河槽冲刷幅度基本一致,因此枯水河槽形态调整不明显,但枯水河槽宽深比在近些年略有减小。分析了河段尺度的平滩特征参数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发现平滩水深及过水面积与前期水沙条件之间相关系数可达0.95,表明本文提出的经验关系能较好地反映水沙条件变化对平滩河槽形态调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调整 平滩河槽 枯水河槽 水沙条件 武汉河段 三峡工程
下载PDF
岷江下游典型滩群碍航特性及整治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熙 邓涯 +3 位作者 李顺超 李家世 贾国珍 何修伟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70,共9页
山区河流出峡谷进入丘陵地带,河段滩槽交错、多滩并存、上下联动、滩性复杂,一直是我国西南地区航运开发的重点难题。山区河流碍航滩群治理思路和原则尚不明确,以岷江下游新开河滩群为例,分析复杂滩群的碍航特性、水沙特征和河床演变规... 山区河流出峡谷进入丘陵地带,河段滩槽交错、多滩并存、上下联动、滩性复杂,一直是我国西南地区航运开发的重点难题。山区河流碍航滩群治理思路和原则尚不明确,以岷江下游新开河滩群为例,分析复杂滩群的碍航特性、水沙特征和河床演变规律,并结合物理模型和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对整治方案进行计算分析与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滩群自上而下“急、弯、险、浅”的问题,要各施其策,对于下“浅”问题,需采用整、疏相结合的手段,依托整治建筑物增强浅段水沙动力;对于中“弯、险”问题,需采用整治建筑物调整水流流路,改善水流流态;对于上“急”问题,应重点拓宽航槽以减缓流速。同时在避免下游滩险整治措施对上游滩险的“急、险”有所恶化的基础上,还需综合协调整个滩群的输沙平衡。研究结果可丰富山区河流复杂滩群整治技术,也可为其他滩群治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河流 航道工程 水沙条件 滩群治理
下载PDF
水沙条件对护岸工程损毁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敏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3-128,135,共7页
针对新水沙条件下航道整治建筑物损毁问题,以护岸工程为例,采用概化水槽试验,模拟研究不同水动力强度以及不同挟沙饱和度下护岸工程的冲淤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断面平均流速与泥沙起动流速比值(UUc)的增大,护岸工程前沿冲刷呈指数形... 针对新水沙条件下航道整治建筑物损毁问题,以护岸工程为例,采用概化水槽试验,模拟研究不同水动力强度以及不同挟沙饱和度下护岸工程的冲淤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断面平均流速与泥沙起动流速比值(UUc)的增大,护岸工程前沿冲刷呈指数形式增大;随着水流含沙量与水流挟沙力比值(SS*)的增大,护岸工程前沿冲刷呈对数形式减小。当UUc>3或SS*<40%时,护岸前沿冲刷范围及冲刷深度均快速增大。因此,当UUc>3或SS*<40%时,应加强对整治建筑物周边水流流速年际和年内变化的监测。研究结果可为航道整治工程设计及航道整治建筑物维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岸工程 水沙条件 冲刷范围 冲刷深度 水槽试验
下载PDF
长江上游东溪口水道新水沙条件下航槽维护措施 被引量:2
17
作者 吕韵鹏 胡江 +1 位作者 秦镭宁 廖江花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0-86,92,共8页
长江上游干支流大型枢纽群的运行导致水沙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加之2017年以前的人为采砂活动,使得长江上游东溪口滩群河段航道发生较大程度的演变。左、右两汊分流、分沙比改变,使得形态较为顺直的左槽初步满足枯水期通航的可能。采用斗... 长江上游干支流大型枢纽群的运行导致水沙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加之2017年以前的人为采砂活动,使得长江上游东溪口滩群河段航道发生较大程度的演变。左、右两汊分流、分沙比改变,使得形态较为顺直的左槽初步满足枯水期通航的可能。采用斗笠子—东溪口水道物理模型研究新条件下左槽的航道维护措施,通过枯水期至洪水期的8组流量作为控制条件,测量分析方案前后左右槽分流比、沿程水位、流速、流向及流态的变化,模拟船舶上下滩过程。结果表明,推荐维护方案实施后,对上游斗笠子急滩影响不大;各时期航槽内流向平顺,流速稳定在3 m/s以内,船舶通航条件良好,左槽通航水位可由现在的设计水位以上5 m降低至2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条件 航道整治 物理模型 东溪口水道
下载PDF
长江中游动床阻力计算及其近期变化特点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鑫 夏军强 +1 位作者 周美蓉 邓珊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4-40,152,共8页
冲积河流的动床阻力复杂多变。分析长江动床阻力变化特点对研究长江中游洪水演进及河床冲淤变形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长江中游枝城、螺山、监利、沙市及汉口等5个水文站的7019组实测流量资料和二次曲线拟合的水面纵比降数据,计算了各... 冲积河流的动床阻力复杂多变。分析长江动床阻力变化特点对研究长江中游洪水演进及河床冲淤变形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长江中游枝城、螺山、监利、沙市及汉口等5个水文站的7019组实测流量资料和二次曲线拟合的水面纵比降数据,计算了各流量级下的糙率系数,定量分析了2001~2017年长江中游河段动床阻力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①三峡工程运行后,荆江河段典型断面各流量级下的动床阻力均明显增大,城汉河段典型断面各流量级下的糙率在2013年前变化较小,2013年后明显增大,枝城站和汉口站2017年各流量级下的糙率与2001年相比分别增大约60%和20%,阻力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床沙粗化和水流强度减小;②各流量级下的阻力整体上均沿程减小,即枝城河段>沙市河段>监利河段、螺山河段>汉口河段;③荆江及城汉河段洪、中、枯流量对应的阻力均呈增大趋势,与2001~2002年相比,2017年各水文站洪水流量对应的糙率均增大了20%以上,除枝城站外,其余各水文站枯水流量对应糙率的变化幅度均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床阻力 水沙条件 床沙粗化 河床下切 长江中游
下载PDF
三门峡水库对黄河冲淤分析
19
作者 唐德善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6期77-82,共6页
为了分析多沙河流上水利工程对水沙运动规律的影响,根据三门峡工程的运用实践、实际资料以及以往的研究成果,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分析了三门峡水库对黄河冲淤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
关键词 水库 冲淤 水沙条件 蓄清 排浑
下载PDF
构造沉降是控制近代洞庭湖演变的关键因素吗?——评《洞庭湖地质环境系统分析》 被引量:23
20
作者 李春初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60-464,共5页
本文对以研究近代洞庭湖演变趋势为主要内容的《洞庭湖地质环境系统分析》的系列研究成果进行评论 ,认为采用“假设 -演绎法”研究洞庭湖演变得出的结论 ,依然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 ,并不可靠。文中还对该系列成果提出的“构造沉降是控制... 本文对以研究近代洞庭湖演变趋势为主要内容的《洞庭湖地质环境系统分析》的系列研究成果进行评论 ,认为采用“假设 -演绎法”研究洞庭湖演变得出的结论 ,依然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 ,并不可靠。文中还对该系列成果提出的“构造沉降是控制洞庭湖演变的关键因素”的论点和一些所谓的“构造沉降”表现及其计算数据提出质疑 ,认为近代洞庭湖的演变不是由内动力“构造沉降”控制 ,而是主要受入湖水沙条件变化、人工围垦湖滩和湖面———基面上升等外动力的作用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演变 构造沉降 人湖水沙条件 地质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