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部及邻近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148
1
作者 周长艳 李跃清 +1 位作者 李薇 陈隆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80-888,共9页
利用1980—1997年垂直积分的整层水汽输送通量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近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的水汽输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春季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中纬度的偏西风水汽输送,夏季(7月)主要来源于孟加拉... 利用1980—1997年垂直积分的整层水汽输送通量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近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的水汽输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春季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中纬度的偏西风水汽输送,夏季(7月)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秋季(10月)主要来源于西太平洋地区。季风携带的南来水汽在高原东侧地区的进退比较缓慢,8月初北扩到40°N附近,10月中旬南退出30°N,其强弱和进退异常能影响极端旱涝事件的发生。来自南海、西太平洋地区的水汽输送对高原东部及其邻近地区的影响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东部地区 邻近地区 垂直积分水汽输送 水汽收支 季节变化特征
下载PDF
草原区不同植物群落蒸发蒸腾的研究 被引量:57
2
作者 宋炳煜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19-328,共10页
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采用“土柱称重法”对典型草原群落蒸发蒸腾进行实验观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草原沙地、羊草草原和河漫滩草甸是本地区差异明显的三种群落。草甸蒸腾最大(9.2mm·d ̄1).... 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采用“土柱称重法”对典型草原群落蒸发蒸腾进行实验观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草原沙地、羊草草原和河漫滩草甸是本地区差异明显的三种群落。草甸蒸腾最大(9.2mm·d ̄1).比另两种群落高2-3倍;草甸蒸发最小(0.4mm·d ̄1),约为沙地的1/4,草原的1/8。2.羊草草原在本区分布广,大针茅草原是本区半干旱地带性代表。由于这两种群落主要有关背景值的不同,羊草群落蒸散值(4.4-5.0mm·d ̄1)明显高于大针茅群落(3.5-3.8mm·d ̄1),而且羊草群落的T/E ̄1)值(~2)也明显大干大针茅(~1)。在生长季节中,羊草草原蒸散随气温升高而升高,在盛夏达最高值,然后随气温降低而降低。然而由于降雨变化的影响,羊草草原蒸发蒸腾的季节变化时而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3.根据1989年实测的降水和羊草群落蒸发蒸腾的季节变化,分析羊草群落的水分收支,可以看到实验区羊草草原的水分收支是大体平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 植物群落 蒸发蒸腾
下载PDF
长江流域水分收支以及再分析资料可用性分析 被引量:39
3
作者 赵瑞霞 吴国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6-427,共12页
首先利用实测资料定量计算了长江流域水分收支的各分量,包括降水、径流、蒸发、水汽辐合等,分析其季节循环、年际变化以及线性趋势变化。结果表明,多年平均该流域是水汽汇区,主要来自平均流输送造成的水汽辐合,而与天气过程密切相关的... 首先利用实测资料定量计算了长江流域水分收支的各分量,包括降水、径流、蒸发、水汽辐合等,分析其季节循环、年际变化以及线性趋势变化。结果表明,多年平均该流域是水汽汇区,主要来自平均流输送造成的水汽辐合,而与天气过程密切相关的瞬变波则主要造成流域的水汽辐散。蒸发所占比例接近于径流,对流域水分循环十分重要。大部分要素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很大,只有蒸发和大气含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小。降水和平均流输送造成的水汽辐合一般在6月达到年内最大,12月达到年内最小,而径流和大气含水量则一般滞后1个月于7月达到年内最大,1月降为年内最小。1958—1983年,夏半年降水略微增加,冬半年略微减少,各月实测径流为弱的增长趋势,但均不显著,年平均蒸发亦无显著的趋势变化。然后将实测资料同ECMWF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作进一步对比分析,以检验两套再分析资料对长江流域水分循环的描述能力。在量值上,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降水、蒸发、径流均比实测偏大很多,大气含水量及由平均流输送所造成的水汽辐合则偏小很多;ECMWF再分析资料中的降水量、径流量基本上与实测接近,蒸发量偏大,大气含水量及由平均流输送所造成的水汽辐合偏小,但比NCEP/NCAR再分析资料要接近实测。另外,该两套再分析资料均可以较好地描述长江流域水分收支的季节循环和年际变化,而且同样是ECMWF再分析资料与实测资料的一致性更好。但是两套再分析资料在1958—1983年均存在十分夸张的线性趋势变化,尤其是ECMWF再分析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水分收支 再分析资料
下载PDF
一次四川特大暴雨灾害降水特征及水汽来源分析 被引量:36
4
作者 周长艳 唐信英 邓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36-1647,共12页
利用四川气象台站观测资料、JICA项目地基GPS水汽站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分析了2013年7月7-12日四川特大暴雨灾害过程中的降水变化特征及水汽来源。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灾害主要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强降水带从盆地西... 利用四川气象台站观测资料、JICA项目地基GPS水汽站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分析了2013年7月7-12日四川特大暴雨灾害过程中的降水变化特征及水汽来源。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灾害主要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强降水带从盆地西北部的广元一直向南延伸至南部的雅安、乐山,呈西南一东北走向;灾害过程具有降水总量大、强度大、降水中心稳定少动、持续时间长等显著特点。暴雨灾害的最大累积雨量出现在成都都江堰地区,都江堰站过程总降雨量达到744.9mm,创下了有气象记录以来该站过程降雨量的极大值和四川省国家级观测站暴雨过程降雨量的极大值。此次暴雨过程的水汽来源和气候平均状态并不完全一致,除了南海、西太平洋地区的偏南风水汽输送,孟加拉湾北部的西南风水汽输送以及高原主体上空的偏西风水汽输送以外,还出现了一条新的水汽输送路径:阿拉伯海北部的西南风水汽输送途经高原主体、高原东南部进人四川。充足的水汽条件、有利的水汽辐合辐散形势以及亚洲中高纬度大尺度环流形势的稳定维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此次暴雨过程雨带稳定、雨量超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灾害 多尺度变化 水汽来源 水汽收支
下载PDF
不同林草系统对集水区水量平衡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代俊峰 陈家宙 +2 位作者 崔远来 何园球 马吉刚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5-443,共9页
应用SWAT99.2模型(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系统地研究了红壤丘岗集水区4种林草系统(自然草被、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的地表径流、根层渗漏、蒸发蒸腾、土壤蓄水量的时空特点,并用实测的地表径流对模型进行校正和验证,月地... 应用SWAT99.2模型(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系统地研究了红壤丘岗集水区4种林草系统(自然草被、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的地表径流、根层渗漏、蒸发蒸腾、土壤蓄水量的时空特点,并用实测的地表径流对模型进行校正和验证,月地表径流的Nash-Sutcliffe模拟效率系数达到0.74,模拟值和观测值的决定系数达0.90。结果表明,降水的年内分配不均造成了径流、渗漏、土壤蓄水量月份之间的差异,年际间气象条件(特别是降水)的差异性导致了水量平衡支出项的年际差异,其中径流量和渗漏量受降水的影响最大,蒸发蒸腾量次之,土壤蓄水量的年变化量受降水的影响最小;林地能有效地减少区域的地表径流量,其中以阔叶林和混交林的效果最好;林地入渗性能大于草地;蒸发蒸腾量是林地水量平衡支出中最大的一项,且3种林地的蒸发蒸腾量均大于草地。水量平衡的预测结果显示,土地利用方式是区域短期水量平衡的主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系统 集水区 水量平衡 SWAT模型
下载PDF
水分盈亏指数及其在农业干旱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6
作者 苏永秀 李政 吕厚荃 《气象科技》 2008年第5期592-595,681-682,共6页
从广西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干旱监测业务实际需要出发,建立了综合考虑降雨量和同期作物需水量的基于作物水分盈亏原理的农业干旱监测模型,农业干旱监测等级指标,并用该指标分析了1961~2004年广西双季稻、甘蔗生育期间农业干旱的时空分布... 从广西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干旱监测业务实际需要出发,建立了综合考虑降雨量和同期作物需水量的基于作物水分盈亏原理的农业干旱监测模型,农业干旱监测等级指标,并用该指标分析了1961~2004年广西双季稻、甘蔗生育期间农业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用自治区农业厅同期旱情资料对2004年广西春旱发生情况进行监测验证,结果表明:水分盈亏指数模型能很好地反映旱情,是一种实时的干旱监测方法,能运用于广西农业干旱监测业务,在每季干旱发生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上得到的结果也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 水分盈亏指数 动态监测 水稻 甘蔗
下载PDF
自然条件下石羊河终闾湖泊模拟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郭晓寅 陈发虎 +1 位作者 颉耀文 施祺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85-388,共4页
石羊河流域史前曾存在大面积的终闾湖泊———猪野泽。自西汉开拓河西以后的两千多年以来,受人类活动影响,石羊河流域土地覆盖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灌溉农田取代了天然绿洲,而且面积逐步扩大,农业用水急剧增加,猪野泽逐渐退缩成许多... 石羊河流域史前曾存在大面积的终闾湖泊———猪野泽。自西汉开拓河西以后的两千多年以来,受人类活动影响,石羊河流域土地覆盖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灌溉农田取代了天然绿洲,而且面积逐步扩大,农业用水急剧增加,猪野泽逐渐退缩成许多小湖,并于近代干涸。在假设人类活动( 主要是灌溉) 对水资源未加利用的条件下( 理想状态), 通过确定流域的水量收支和改进水量平衡模型,对石羊河流域现代自然条件下“终闾湖”的面积进行了模拟重建,得出现代终闾湖的面积至少应为580k 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流域 自然条件 终闾湖泊 水量平衡 模拟
下载PDF
“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被引量:31
8
作者 柳钦火 吴俊君 +12 位作者 李丽 俞乐 李静 辛晓洲 贾立 仲波 牛铮 徐新良 孟庆岩 赵静 张海龙 胡光成 郑超磊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86-708,共23页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要全面保护"一带一路"区域生态环境,实现2030年...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要全面保护"一带一路"区域生态环境,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遥感技术对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多尺度、多源遥感数据,对2015年"一带一路"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监测和分析,旨在提供可持续发展目标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的本底。本文选取了几个重要的生态环境方面开展监测与分析,主要包括宏观生态系统结构和植被状况、太阳能资源分布、水资源平衡、主要生态环境限制因素对经济走廊建设的影响、主要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等。监测区域覆盖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的陆上区域。研究结果为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依据,有助于"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生态系统宏观格局 太阳能资源 水分收支 生态环境约束性因素 城市生态监测
原文传递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水热通量 被引量:29
9
作者 窦军霞 张一平 +2 位作者 于贵瑞 赵双菊 宋清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099-3109,共11页
利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2003和2004年常规气象、生物量以及水热通量观测资料,对该林地两年内各能量分量的数值大小和变化规律、能量分配以及水量平衡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3和2004年净辐射总量分别为3516.4MJ/(m.2a)和35... 利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2003和2004年常规气象、生物量以及水热通量观测资料,对该林地两年内各能量分量的数值大小和变化规律、能量分配以及水量平衡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3和2004年净辐射总量分别为3516.4MJ/(m.2a)和3516.6MJ/(m.2a)。在能量分配过程中潜热通量占优势,2003年和2004年的总量分别是相应年份净辐射总量的46%和44%,显热通量则分别只有12%和11%。2003年和2004年林冠传导率均值分别为10.3mm/s和10.0mm/s,其中干热季期间的林冠传导率明显低于雾凉季和雨季。林冠传导率与叶面积指数和空气饱和水汽压差值之间分别呈极显著的正、负线性相关关系;它基本上不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只是当长期无雨或雨量很小导致土壤含水量低于0.15m3/m3时,林冠传导率才与土壤含水量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西双版纳热带雨林2003和2004年的蒸散量分别是663mm和634mm,受浓雾和林冠传导率的综合影响,该森林生态系统干季蒸散量低于雨季,这是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能够在水热极限条件下生存并良好发育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平衡 林冠传导率 蒸散 水量平衡 热带季节雨林
下载PDF
1961-2010年四川盆地玉米有效降水和需水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9
10
作者 庞艳梅 陈超 潘学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33-141,共9页
作物有效降水量和需水量是科学确定灌溉时期与灌溉量的重要依据。该研究基于1961-2010年四川盆地104个气象台站的地面气象资料和1981-2010年17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玉米生育期资料,采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和... 作物有效降水量和需水量是科学确定灌溉时期与灌溉量的重要依据。该研究基于1961-2010年四川盆地104个气象台站的地面气象资料和1981-2010年17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玉米生育期资料,采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和降水量的比率法计算了研究区域内玉米全生育期及不同生育阶段的有效降水量,采用参考作物蒸散量法结合单作物系数法计算了相应时段的需水量,并探讨了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缺水量和水分盈亏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近50年来,除乳熟到成熟期外,玉米全生育期及播种到乳熟期的有效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均呈减少趋势;除播种到拔节期外,全生育期和拔节到成熟期的缺水量以下降趋势为主。比较各区域典型地区玉米水分盈亏状况,盆地北部玉米水分亏缺程度最严重,而盆地西部最轻;比较玉米各个生育阶段的水分满足情况,播种到拔节阶段水分亏缺程度最严重。研究可为四川盆地玉米种植区的农业用水以及合理灌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作物 降水量 四川盆地 玉米 需水量 水分盈亏
下载PDF
1961年至2007年东北地区水分盈亏变化趋势及其影响与响应 被引量:26
11
作者 张淑杰 张玉书 +5 位作者 蔡福 武晋雯 陈鹏狮 纪瑞鹏 米娜 刘晓梅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63-670,共8页
利用1961年—2007年东北地区124个气象站的气候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参考蒸散量,进而计算水分盈亏量,对水分盈亏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与响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东北地区10年际全年、春季、秋季和冬季水分盈亏量以亏缺为... 利用1961年—2007年东北地区124个气象站的气候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参考蒸散量,进而计算水分盈亏量,对水分盈亏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与响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东北地区10年际全年、春季、秋季和冬季水分盈亏量以亏缺为主,夏季以盈余为主,东北地区全年、夏季、秋季和冬季水分盈亏量都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但总体上呈减少趋势,速率分别为-4.2mm/10a、-3.4mm/10a、-2.2mm/10a、-0.7mm/10a;春季呈弱增多趋势,其速率为7.5mm/10a,东北地区有逐渐变干的趋势。从地域分布看,有2/3的地区呈下降趋势,1/3的地区呈上升趋势。对各气象因子与水分盈亏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影响水分盈亏量变化的主要因子是降水量,其次是温度。当温度变化时,各季节水分盈亏量变化:冬季>秋季>夏季>春季;当降水量变化时,各季节水分盈亏量变化: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由此可见,温度的变化对冬季的水分盈亏量影响最大,降水的变化对夏季水分盈亏量影响最大。受水分亏缺影响,干旱频率增加、区域扩大,粮食生产不稳定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盈亏量 Penman-Monteith模型 气候变化 影响 响应
原文传递
四川旱地作物水分盈亏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26
12
作者 张顺谦 邓彪 杨云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5-111,共7页
利用四川53个农业气象站点1971-2009年逐旬气象、土壤湿度和作物发育期资料,运用农田水量平衡原理和气候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5个气候子区域近40a来玉米、小麦、油菜全生育期和关键生育期水分盈亏量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 利用四川53个农业气象站点1971-2009年逐旬气象、土壤湿度和作物发育期资料,运用农田水量平衡原理和气候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5个气候子区域近40a来玉米、小麦、油菜全生育期和关键生育期水分盈亏量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和关键生育期内,各分区小麦、油菜均为水分亏缺,但关键期亏缺量在减小;各区域温度升高、水汽压增大、风速减小、日照减少趋势明显;水分盈亏量与降水、水汽压呈正相关,与气温、日照、风速呈负相关。由此可见,四川旱地作物以水分亏缺为基本特征,但由于日照和风速的减小引起作物需水量减少,从而使水分亏缺程度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温度 蒸散 旱作作物 水分盈亏
下载PDF
承德春玉米需水量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4
13
作者 王宏 谭国明 +1 位作者 孙庆川 周贺玲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年第4期69-72,共4页
利用1961—2009年气象资料和发育期资料,采用FAO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春玉米生育期内逐日需水量,研究承德春玉米需水量、水分盈亏的年内、年际变化规律,分析气象因子对春玉米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承德春玉米生育期平均需水总量... 利用1961—2009年气象资料和发育期资料,采用FAO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春玉米生育期内逐日需水量,研究承德春玉米需水量、水分盈亏的年内、年际变化规律,分析气象因子对春玉米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承德春玉米生育期平均需水总量、水分盈亏分别为522.5 mm和69.4 mm。在生育期内,春玉米逐日需水量的变化规律表现为先缓慢增加后减小;春玉米需水量与气象因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需水量 水分盈亏 承德
下载PDF
黑河流域水循环系统的分布式模拟(Ⅱ)——模型应用 被引量:22
14
作者 贾仰文 王浩 严登华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5-661,共7页
应用作者开发的分布式水文模型WEP-HeiHe,对黑河上、中游流域水收支和水循环要素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系统剖析;同时,还将模型应用于莺落峡径流预报、山前小河流径流和地下水侧渗量的模拟与预报以及未来下垫面变化条件下的流域水收支预测。... 应用作者开发的分布式水文模型WEP-HeiHe,对黑河上、中游流域水收支和水循环要素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系统剖析;同时,还将模型应用于莺落峡径流预报、山前小河流径流和地下水侧渗量的模拟与预报以及未来下垫面变化条件下的流域水收支预测。结果表明,模型能系统表征流域水循环和水收支各要素的时空分异;对于枯水期的径流预报,达到较高的精度。在对下垫面变化条件下流域水收支预测中表明,尽管涵养林建设增加了截留蒸发,但同时也降低了林地的土壤蒸发,因此总蒸发量增加不明显;涵养林建设会使出山径流略有减少,但同时会稍增加土壤和地下水的蓄变量;退耕还牧对减少蒸发、增加正义峡下泄水量以及降低蓄变量赤字均有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水文模型 黑河 水收支 预报 预测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热力场和环流场的诊断分析 Ⅰ.盛夏高原西部地区的水汽状况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杨伟愚 叶笃正 吴国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41-51,T001,共12页
本文使用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测站观测资料、欧洲中心FGGE-Ⅲb资料、GMS1地球同步卫星云图资料、河流水文资料以及其他一些有关的资料,详细分析了1979年7月青藏高原地区,尤其是高原西部地区的水汽状况、水汽输入的通道,讨论了夏季青藏... 本文使用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测站观测资料、欧洲中心FGGE-Ⅲb资料、GMS1地球同步卫星云图资料、河流水文资料以及其他一些有关的资料,详细分析了1979年7月青藏高原地区,尤其是高原西部地区的水汽状况、水汽输入的通道,讨论了夏季青藏高原地区高湿状况的维持机制. 通过研究,发现在1979年盛夏青藏高原西部也是一个高水汽区域,有利于大量的湿对流系统活动,但西部比东南部的水汽含量要略低些;潜热加热是夏季高原西部重要的热源之一;除了过去已知的在高原东南和仲巴、定日一带的两条水汽通道外,水汽还可从高原西侧边界进入高原西部.在讨论夏季高原地区高湿状况的维持机制时发现,相对于高原东部,只需要较少的水汽输入就足以维持高原西部大气的高湿状态;高原西部的降水、蒸发和向土壤中渗透是接近于平衡的,水分循环主要是局地的内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湿度 水汽通道 夏季 热力场 环流场
下载PDF
青海湖水文特征及水位下降原因分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秦伯强 施雅风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67-273,共7页
青海湖自有记载以来,湖水位一直处于下降之中。通过分析流域内的各项水文因子的特征及湖泊水量平衡,看出流域内降水有逐步变小的趋势;湖泊长期处于水量收支负平衡中,致使湖水水位下降。降水变小及湖水位下降又改变了流域水文环境,使径... 青海湖自有记载以来,湖水位一直处于下降之中。通过分析流域内的各项水文因子的特征及湖泊水量平衡,看出流域内降水有逐步变小的趋势;湖泊长期处于水量收支负平衡中,致使湖水水位下降。降水变小及湖水位下降又改变了流域水文环境,使径流变小、径流系数下降。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青海湖对降水变化的敏感性要大于其它因子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水量平衡 水位 气候 变化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主要农作物全生育期水分盈亏变化特征 被引量:18
17
作者 黄会平 曹明明 +2 位作者 宋进喜 韩宇平 陈姗姗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38-144,共7页
根据1957-2013年黄淮海平原40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利用FAO推荐的作物系数计算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棉花全生育期需水量及有效降水量,利用线性趋势、M-K检验、GIS插值分析黄淮海平原主要农作物水分盈亏的分布特征及其演变。结果... 根据1957-2013年黄淮海平原40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利用FAO推荐的作物系数计算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棉花全生育期需水量及有效降水量,利用线性趋势、M-K检验、GIS插值分析黄淮海平原主要农作物水分盈亏的分布特征及其演变。结果表明:4种作物全生育期均处于缺水状态,小麦全生育期水分亏缺值1974年前存在波动,之后下降;玉米、大豆、棉花水分亏缺持续下降,大豆、玉米在2007-2103年下降显著,棉花在1985-2013年下降显著。4种农作物全生育期水分亏缺呈阶梯状分布,北部、东北部为水分亏缺最严重区域,向南部、东南部逐渐递减。小麦、玉米、大豆、棉花亏缺值分别为386.5mm、251.5mm、191.3mm、437.6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平原 水分盈亏 M-K检验 GIS
原文传递
三江平原主要生态类型耗水分析和水分盈亏状况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杜嘉 张柏 +1 位作者 宋开山 王宗明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5-163,共9页
利用SEBAL模型并集成MODIS卫星数据,计算了三江平原2006年生长季5—10月的地表蒸散量,结合降水量数据,借助GIS技术对主要生态类型的耗水和水分盈亏状况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森林、湿地、旱田和水田生态系统在2006年生长季的耗水量分... 利用SEBAL模型并集成MODIS卫星数据,计算了三江平原2006年生长季5—10月的地表蒸散量,结合降水量数据,借助GIS技术对主要生态类型的耗水和水分盈亏状况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森林、湿地、旱田和水田生态系统在2006年生长季的耗水量分别为697.14、562.21、486.17和523.52mm,森林生态系统的蒸散量大于其他生态系统;从2006年生长季总体来看,三江平原北部和中部区域耗水量要小于降水量,东部、南部和西部则相反。森林、湿地、水田和旱田生态系统在2006年生长季水分盈亏量平均值分别为-193.46、-23.38、-1.86和37.59mm;从湿地、水田和旱田的水分盈亏情况对比来看,湿地开垦为水田比湿地开垦为旱田更适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对于农作物来说,从整个生长季来看三江平原降雨量可以基本满足地表蒸散的需求,但是时空不匹配,在特定的月份上,会出现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耗水量 水分盈亏 蒸散量 SEBAL模型 MODIS卫星数据 三江平原
下载PDF
河套灌区种植结构变化对农田系统水量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付雯琪 翟家齐 +2 位作者 赵勇 何国华 张越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共8页
种植结构调整是灌区农业节水的重要措施。1990年以来,河套灌区种植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减小,葵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对灌区水循环系统带来显著影响。针对这一问题,系统解析了灌区种植结构变化对农... 种植结构调整是灌区农业节水的重要措施。1990年以来,河套灌区种植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减小,葵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对灌区水循环系统带来显著影响。针对这一问题,系统解析了灌区种植结构变化对农田系统的影响机制,采用阿维里扬诺夫经验公式、修正的Penman公式(1948)、Penman-Monteith公式(1973)等分别计算了河套灌区1990—2013年潜水蒸发量、蒸散耗水量等各水量平衡要素的变化情况,并从多个时间尺度分析了种植结构的变化对灌区农田系统水量平衡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种植结构变化对垂向水量平衡要素蒸发耗水量和潜水蒸发量影响最为显著,其通量值明显减小;其次是对灌溉水量和田间入渗量的影响;对水平向水量平衡要素地表排水量影响最小。2潜水蒸发量、蒸发耗水量、灌溉用水量和田间入渗量在丰、平、枯3种典型年均呈不同程度的减小趋势,而地表排水量在不同水平年变化差异较大。3月尺度上,5月灌溉水量和6月潜水蒸发量与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增加显著相关。4农田系统总输入水量与总输出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水循环通量减小,水循环强度减弱。1990—2005年水分蓄变量整体呈现负平衡的状态,2006—2013年土壤层水分蓄变量为正,但由于实际土壤层增厚、土壤含水率仍然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结构 农田系统 水循环 水量平衡 河套灌区
下载PDF
Response of water budget to recent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被引量:17
20
作者 ZHOU DeGang HUANG RongHu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2012年第17期2155-2162,共8页
Discharge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significantly declined after 1990.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CMA) data show that precipitation in this region was low in the 1990s but returned to above norm... Discharge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significantly declined after 1990.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CMA) data show that precipitation in this region was low in the 1990s but returned to above normal after 2002;in recent decades there has been rapid warming of surface air,moistening and wind speed decrease.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recent climatic changes on the water budget,this study simulates the surface water budget at CMA stations within and surrounding the source region during 1960-2006,using an improved land surface model.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patial pattern of precipitation change is an important factor(except for precipitation amount and intensity) in determining the response of runoff to precipitation changes.Low runoff in the 1990s was consistent with precipitation amount and intensity.The recovery of precipitation after 2002 is mainly from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in the dry area of the source region.Evaporation was mainly limited by water availability in this dry area,and thus most of the precipitation increase was evaporated.By contrast,energy availability was a mor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evaporation in the wet area.There was more evaporation in the wet area because of rapid warming,although precipitation amount partly decreased and partly increased,contributing to the reduction of runoff after 2002.This control on evaporation and its response,together with the modified spatial pattern of precipitation,produced a water budget unfavorable for runoff generation in the source region during recent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头地区 降水量 气候变化 预算 中国气象局 空间格局 降水径流 蒸发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