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战初期《大公报》“战时教育”讨论探要 被引量:2
1
作者 贾晓慧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2001年第3期106-109,共4页
抗战初期《大公报》上展开“战时教育”的讨论 ,反映了在民族危机面前人们对教育求效心切、急功近利的心理。国民政府这时制定的教育政策是集中了国统区舆论的意风 ,使教育发生了变革和进步。
关键词 中国 抗日战争初期 《大公报》 战时教育 正规教育
下载PDF
李书田工程技术救国思想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郭晓亮 姚远 李晓霞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9-166,共8页
李书田(1900—1988)早年为留美工学博士,归国后相继任北方大港筹备处主任、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北洋工学院院长、西北联大常委、西北工学院院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副委员长等,有着丰富的工程技术实践和工程教育实践,是中国现... 李书田(1900—1988)早年为留美工学博士,归国后相继任北方大港筹备处主任、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北洋工学院院长、西北联大常委、西北工学院院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副委员长等,有着丰富的工程技术实践和工程教育实践,是中国现代工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其"国家危亡之挽救、中华民族之复兴","尤其以应用科学为国家富强枢纽"的救国抱负;"内求生存之自给,外御强暴之侵凌",工程教育当"出其工程学术以解决之"、"出其所造就者以担当之"、"设计创置并厘定运用之"的战时教育方针;"深厚的科学基础"、"实际的工程技术"、"组织与管理能力"、"创业与刻苦的志气"、"研究中国实际问题的兴趣"之"五端"树志模式等重要思想,无论是在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世界战时科学教育研究史上,还是在中国现代科学教育史研究上,均具有重要的探索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洋大学 北洋工学院 西北联大 李书田(1900—1988) 工程教育 工程救国 战时教育
下载PDF
华北大学的史学教育——从一份新发现的“史地系小组漫谈”记录说起 被引量:1
3
作者 姜萌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1,共11页
中国近现代史学史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有薄弱之处。研究主题上,史学教育比较薄弱;时段上,20世纪40年代迄改革开放还有很多留白。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资料室搬迁时,意外发现了一份珍贵手稿——《史地系小组漫谈对课目的意... 中国近现代史学史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有薄弱之处。研究主题上,史学教育比较薄弱;时段上,20世纪40年代迄改革开放还有很多留白。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资料室搬迁时,意外发现了一份珍贵手稿——《史地系小组漫谈对课目的意见(共两组)》。这份产生于1949年年初的材料,内容不仅涉及稀见的革命根据地史学教育开展情况,还直观地反映了1949年前后中国史学正在发生的变动。这份文献表明,华北大学的史学教育源自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继承了华北联合大学的课程设置思路和北方大学的师资力量。通过对华北大学史学课程设置及授课情况的梳理,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华北大学的史学教育既是"战时教育"、"战时史学"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史学教育模式在20世纪50年代的快速改移,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革命大学教育者坦诚积极的精神,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今大学教育者应当继承发扬的优秀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大学 史学教育 马克思主义史学 战时教育 战时史学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沦陷区内的大学教育——以董毅日记所载辅仁大学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丁芮 《北方论丛》 2018年第5期119-124,共6页
北平沦陷后,高等教育受到严重破坏,辅仁大学因其德国教会背景得以保持相对独立。通过辅仁大学学生董毅的日记可以看出,在沦陷时期,辅仁大学抵制日伪的奴化教育,坚持开设传统文化课程,重视语文、历史及体育团体活动,而对不得不开设的日... 北平沦陷后,高等教育受到严重破坏,辅仁大学因其德国教会背景得以保持相对独立。通过辅仁大学学生董毅的日记可以看出,在沦陷时期,辅仁大学抵制日伪的奴化教育,坚持开设传统文化课程,重视语文、历史及体育团体活动,而对不得不开设的日文课程,师生多采取应付态度以消极对抗。辅仁大学在北平沦陷时期的独立色彩,成为青年学生躲避"汉奸教育"寻求民族文化根脉的文化家园,凝聚着师生们的爱国情怀及对日本侵略者的隐性抵抗,而辅仁大学也通过坚持办学自主性,为战后储备人才做出了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仁大学 沦陷时期 战时教育 董毅日记
下载PDF
从“读书”到“从戎”——抗战时期竺可桢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探析
5
作者 庞毅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1年第11期71-76,120,共7页
抗战以来,竺可桢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始终以救国为中心,但由于抗战局势以及大学生处境的变化,又经历了三次比较明显的转变。抗战初期,竺可桢主张大学生在后方努力读书,以为抗战建国储备人才。在浙大西迁过程中,竺可桢主张大学生努力读书... 抗战以来,竺可桢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始终以救国为中心,但由于抗战局势以及大学生处境的变化,又经历了三次比较明显的转变。抗战初期,竺可桢主张大学生在后方努力读书,以为抗战建国储备人才。在浙大西迁过程中,竺可桢主张大学生努力读书的同时,也要尽可能为地方服务。当发现大学生对前线也有助益后,又积极支持浙大学子为前线服务。到抗战后期,因为兵源素质提升等原因,竺可桢转而主张大学生投笔从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战时教育 竺可桢 浙江大学 爱国主义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湘湖师范南迁松阳之探究
6
作者 谢玉梅 《丽水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23-32,共10页
1938年,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为避战火迁至松阳县古市镇,先后在此办学四年之久。期间,湘师克服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困难,秉承其乡村教育之传统,积极开展战时教育。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投身乡村建设,深入基层进... 1938年,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为避战火迁至松阳县古市镇,先后在此办学四年之久。期间,湘师克服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困难,秉承其乡村教育之传统,积极开展战时教育。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投身乡村建设,深入基层进行抗日宣传与文化教育。虽历日寇轰炸、承各方压力,湘师在松四年间对战时松阳县的文教、经济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湘湖师范 松阳古市 战时教育 乡村建设
下载PDF
论胡适在抗战初期的活动与贡献
7
作者 王申生 《新余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50-52,共3页
日本在1937年7月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国难当头之际,全国各界纷纷投入抗日战争的洪流之中。胡适先生亦通过各种方法为国家的救亡图存奔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 胡适 战时教育 外交 借款
下载PDF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支教活动——基于战区中小学教师服务团发展研究
8
作者 郭洋 《天中学刊》 2017年第3期144-147,共4页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大量沦陷区的中小学教师不愿意做亡国奴,纷纷向大后方流亡。国民政府教育部为了救济流亡的中小学教职员,先后组建10个战区中小学教师服务团,派遣其到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湖南、贵州等地开展支教工作。服务团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大量沦陷区的中小学教师不愿意做亡国奴,纷纷向大后方流亡。国民政府教育部为了救济流亡的中小学教职员,先后组建10个战区中小学教师服务团,派遣其到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湖南、贵州等地开展支教工作。服务团在战时来到大西南、大西北地区帮助当地政府发展教育事业,贡献颇大,但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内部权力斗争、干部贪腐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战时教育 战区中小学教师服务团
下载PDF
对抗战初期关于高等教育方针争论的几点评价
9
作者 张军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119-122,共4页
抗日战争初期关于高等教育方针的争论,实质上是一场关于知识分子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所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问题的讨论,是人们对特殊时期高等教育所作的独特思考。这场争论对推动国民政府制定"平时教育"政策起了促进作用,它使... 抗日战争初期关于高等教育方针的争论,实质上是一场关于知识分子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所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问题的讨论,是人们对特殊时期高等教育所作的独特思考。这场争论对推动国民政府制定"平时教育"政策起了促进作用,它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知识分子不仅是社会的"匹夫",更是民族文化的承载者,他们的能量既在战时,更在战后。同时,这场争论还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大学的时代使命。此外,这场争论的结果对保护、发展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事业,打破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文化的阴谋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战时教育 平时教育 争论 评价
下载PDF
杨东莼“战时教育”思想及其特色
10
作者 程功群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年第5期73-79,共7页
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基于战争的现实诉求及对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杨东莼逐渐形成了系统全面、理论丰富的战时教育思想。杨东莼的战时教育思想是战争时期的一种非常态教育理念,他以抗战需要为起点和归宿,以教育、文化为切入点,统合了战争... 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基于战争的现实诉求及对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杨东莼逐渐形成了系统全面、理论丰富的战时教育思想。杨东莼的战时教育思想是战争时期的一种非常态教育理念,他以抗战需要为起点和归宿,以教育、文化为切入点,统合了战争与教育的互助之效,对战时教育的任务、内涵、原则与策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探究了争取抗战胜利之良途与教育出路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东莼 战时教育 具体内涵 实施原则 特色
下载PDF
西北联大的战时教育思想及实践 被引量:6
11
作者 赵万峰 王晓峰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14,共5页
西北联大是抗战时期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两朵奇葩之一,它应全民抗战的现实需要,踊跃宣扬抗战爱国思想,积极灌输、培养师生以军事思想、社会责任意识,并组织师生积极投身于支持抗战的宣传、民众发动、军事技能培养、战时资源准备等方面的... 西北联大是抗战时期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两朵奇葩之一,它应全民抗战的现实需要,踊跃宣扬抗战爱国思想,积极灌输、培养师生以军事思想、社会责任意识,并组织师生积极投身于支持抗战的宣传、民众发动、军事技能培养、战时资源准备等方面的实际行动中去。同时,它在师生的学术研究与学养提高的领域迸发出了比以往更大的热情,作出了令人惊叹的成就。它所体现出的完整的战时教育思想及实践是当时国内高等教育战时教育思想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联大 战时教育思想 军事教育 社会责任教育 专业教育
下载PDF
抗战时期武汉大学内迁首选四川乐山缘由探析
12
作者 王兴全 陈艳莉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13-120,共8页
抗战时期,四川是内迁高校最多的省份。武汉大学西迁为何为首选四川乐山?国民政府战时的高等教育政策无疑起到了外在的政策导向作用;其时武汉大学解决异地搬迁办学面临的现实困境和谋求更长远发展是内因。而乐山当时稀缺的高校资源分布... 抗战时期,四川是内迁高校最多的省份。武汉大学西迁为何为首选四川乐山?国民政府战时的高等教育政策无疑起到了外在的政策导向作用;其时武汉大学解决异地搬迁办学面临的现实困境和谋求更长远发展是内因。而乐山当时稀缺的高校资源分布以及优越的地理、物产、文化、建筑等则为武汉大学的内迁形成了较大的吸引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大学 战时教育政策 内迁
下载PDF
全面抗战初期战时教育思想的论争与多重变奏 被引量:1
13
作者 吕光斌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85-92,共8页
在中国全面抗战初期,教育文化界人士以期刊杂志为阵地,从教育问题出发,掀起了战时教育思想大论争。此次论争建构了不同的战时教育主张,如维持学校改革论、彻底改革另组论、战时统制论、三民主义论、崇实主义论、民众解放论、生产建设论... 在中国全面抗战初期,教育文化界人士以期刊杂志为阵地,从教育问题出发,掀起了战时教育思想大论争。此次论争建构了不同的战时教育主张,如维持学校改革论、彻底改革另组论、战时统制论、三民主义论、崇实主义论、民众解放论、生产建设论及调和论等;论争人员涉及范围甚广,呈现出民众动员、救亡与启蒙、生产建设与社会关系调整互动的多重变奏,形成一股战时教育思潮,并影响了国民政府的战时教育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初期 战时教育思想 教育救国 教育启蒙
下载PDF
李蒸的战时教育思想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晓霞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5-60,共6页
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奠基者李蒸(1895-1975)在战时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认识,他提出:战时教育以"养成国家观念"和"培养民族意识"为主旨;"国家的出路只在决心抗日","决心抗日的成效必须有赖于教育"... 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奠基者李蒸(1895-1975)在战时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认识,他提出:战时教育以"养成国家观念"和"培养民族意识"为主旨;"国家的出路只在决心抗日","决心抗日的成效必须有赖于教育";"战后教育的建设将决定民族之盛衰成败";"探本之论者""民族之托命在教育,教育之本源在师范"等重要教育思想。它既为中国战时高等教育理论的高度概括,也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关于教育的宝贵遗产,表明没有纯粹的教育独立,战时教育的独立必须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前提,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蒸 战时教育思想 北平师大 西北师院
下载PDF
《文化》及其战时思想
15
作者 张丽杰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33-36,共4页
《文化》是一本以新桂系为主的乐群社创办的综合性刊物。1938年3月29日创刊,半月刊,现存共5期,总期数不详。主要介绍战时文化理论,也刊登一些文艺诗歌作品。当时的青年问题也是其探索的重点内容之一。对该刊物进行考察,可以真切地感受... 《文化》是一本以新桂系为主的乐群社创办的综合性刊物。1938年3月29日创刊,半月刊,现存共5期,总期数不详。主要介绍战时文化理论,也刊登一些文艺诗歌作品。当时的青年问题也是其探索的重点内容之一。对该刊物进行考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战时紧迫的救亡气氛,该刊作者群对战时民族主义的强烈号召和对三民主义的坚持,还可以了解战时教育在抗战中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民族主义 三民主义 战时文化理论 战时青年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