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浙江西部梅汛期两次相似落区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
4
1
作者
沈晓玲
潘灵杰
+2 位作者
左骏
桑明慧
章丽娜
《干旱气象》
2022年第2期244-255,共12页
利用浙江省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FY-4A卫星黑体亮度温度(TBB)资料,对2020年6月3日、6月30日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6月3日暴雨过程(简称“6·03”过程)发生在季风槽背景下,浙江省500 hPa处于...
利用浙江省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FY-4A卫星黑体亮度温度(TBB)资料,对2020年6月3日、6月30日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6月3日暴雨过程(简称“6·03”过程)发生在季风槽背景下,浙江省500 hPa处于槽前西南气流中,850 hPa为暖切变;而6月30日过程(简称“6.30”过程)发生在东北冷涡背景下,浙江省500 hPa处于冷暖气流交汇中,850 hPa为冷切变。两次过程降水落区相似,均集中在浙西地区,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但“6·30”过程暴雨区范围更广,暴雨中心雨量和过程雨量更大,小时雨强更强,强降水持续时间更长。(2)两次过程均为对流不稳定性降水,但强降水落区发生在急流的不同位置。“6·03”过程为暖切变型暖区暴雨,对流云团“列车效应”显著,降水落区位于急流前方水汽通量强辐合区内,而“6·30”过程梅雨锋为西风辐合型锋生,对流云团为后向传播路径,降水落区位于急流轴附近的水汽通量强辐合区内。700 hPa水汽通量辐合大值区及强度与未来6 h强降水落区、强度相对应,这在梅汛期暴雨预报中有一定参考性。(3)降水类型不同,对应锋生作用不同,对1 h强降水有指示意义的锋区高度也不同,在梅汛期暴雨预报中要充分考虑不同降水类型与不同锋生作用在不同高度的对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水汽通量散度
锋生
后向传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次地形加强贵州暖区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
5
2
作者
滕林
安海全
+2 位作者
贺德军
陈军
夏昌基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8年第1期11-18,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FNL再分析及雷达卫星资料等对2015年5月26—27日发生在贵州一次区域性暖区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发生前期副高稳定少动,暴雨临近时高空影响槽东移,中低层切变线南压及暖湿气流辐合加强触发了暴雨的发生...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FNL再分析及雷达卫星资料等对2015年5月26—27日发生在贵州一次区域性暖区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发生前期副高稳定少动,暴雨临近时高空影响槽东移,中低层切变线南压及暖湿气流辐合加强触发了暴雨的发生,暴雨发生在辐合线附近,无明显的冷空气影响,为典型的暖区暴雨;雷公山地形增强了气流辐合和地形抬升使其西南气流垂直上升运动较强,低空为强辐合区;低层高温高湿高能环境,有利于降水效率的提高,切变线两侧风速风向的辐合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条件;降水过程强回波呈低质心、降水效率高的热带降水型特征,多个对流单体不断生消发展,在黔东南西部表现为明显的"列车效应";卫星云图显示特大暴雨落区及强度与TBB的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地形
高温高湿高能
列车效应
TBB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14年春末华南一次暖区暴雨的成因初探及数值预报检验
被引量:
1
3
作者
林修栋
于超
+2 位作者
张芳华
王冰
王培涛
《贵州气象》
2016年第4期44-51,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 1°×1°逐6 h的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雷达探测资料,对2014年5月8—10日华南暖区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对这次暴雨过程的EC、T639、JAPAN模式的预报性能...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 1°×1°逐6 h的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雷达探测资料,对2014年5月8—10日华南暖区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对这次暴雨过程的EC、T639、JAPAN模式的预报性能也进行了检验等,结果表明:1边界层西南急流、东南风急流造成的强烈辐合与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强降水关系密切;2在有利的天气尺度环境条件下,相继发展的MCS具有明显的Back-Building特征,MCS的低质心结构表明对流系统具有明显的热带季风暖云对流性质,具有极高的降水效率,有利于造成局地较高的累积降水量;3数值模式对影响系统及降水量级的预报存在一定偏差,尤其对强降水落区和强度的预报仍需进一步订正,预报员受数值模式预报结果影响,对暴雨和大暴雨在华南中东部存在明显的空报。对8日的暴雨过程的中尺度数值模拟表明,降水物理方案的选择对于暖区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影响明显,试验结果表明在采用WM6的微物理方案下,母网格采用Grell对流参数化方案的Run02试验降水模拟结果最为理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暖区对流系统演变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暖区暴雨
MCS
LLJ
数值模式检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浙江西部梅汛期两次相似落区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
4
1
作者
沈晓玲
潘灵杰
左骏
桑明慧
章丽娜
机构
浙江省绍兴市气象局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气象局
浙江省绍兴市防灾减灾中心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出处
《干旱气象》
2022年第2期244-255,共12页
基金
浙江省气象局科研项目(2021YB25)资助。
文摘
利用浙江省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FY-4A卫星黑体亮度温度(TBB)资料,对2020年6月3日、6月30日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6月3日暴雨过程(简称“6·03”过程)发生在季风槽背景下,浙江省500 hPa处于槽前西南气流中,850 hPa为暖切变;而6月30日过程(简称“6.30”过程)发生在东北冷涡背景下,浙江省500 hPa处于冷暖气流交汇中,850 hPa为冷切变。两次过程降水落区相似,均集中在浙西地区,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但“6·30”过程暴雨区范围更广,暴雨中心雨量和过程雨量更大,小时雨强更强,强降水持续时间更长。(2)两次过程均为对流不稳定性降水,但强降水落区发生在急流的不同位置。“6·03”过程为暖切变型暖区暴雨,对流云团“列车效应”显著,降水落区位于急流前方水汽通量强辐合区内,而“6·30”过程梅雨锋为西风辐合型锋生,对流云团为后向传播路径,降水落区位于急流轴附近的水汽通量强辐合区内。700 hPa水汽通量辐合大值区及强度与未来6 h强降水落区、强度相对应,这在梅汛期暴雨预报中有一定参考性。(3)降水类型不同,对应锋生作用不同,对1 h强降水有指示意义的锋区高度也不同,在梅汛期暴雨预报中要充分考虑不同降水类型与不同锋生作用在不同高度的对应性。
关键词
暖区暴雨
水汽通量散度
锋生
后向传播
Keywords
warm
zone
rainstorm
water
vapor
flux
divergence
frontogenesis
backward
propagation
分类号
P458.121.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次地形加强贵州暖区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
5
2
作者
滕林
安海全
贺德军
陈军
夏昌基
机构
贵州省剑河县气象局
贵州省雷山县气象局
贵州省铜仁市气象局
出处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8年第1期11-18,共8页
文摘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FNL再分析及雷达卫星资料等对2015年5月26—27日发生在贵州一次区域性暖区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发生前期副高稳定少动,暴雨临近时高空影响槽东移,中低层切变线南压及暖湿气流辐合加强触发了暴雨的发生,暴雨发生在辐合线附近,无明显的冷空气影响,为典型的暖区暴雨;雷公山地形增强了气流辐合和地形抬升使其西南气流垂直上升运动较强,低空为强辐合区;低层高温高湿高能环境,有利于降水效率的提高,切变线两侧风速风向的辐合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条件;降水过程强回波呈低质心、降水效率高的热带降水型特征,多个对流单体不断生消发展,在黔东南西部表现为明显的"列车效应";卫星云图显示特大暴雨落区及强度与TBB的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
暖区暴雨
地形
高温高湿高能
列车效应
TBB
Keywords
warm
zone
rainstorm
topography
high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nd
high
energy
traineffect
TBB
分类号
P458.121.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4年春末华南一次暖区暴雨的成因初探及数值预报检验
被引量:
1
3
作者
林修栋
于超
张芳华
王冰
王培涛
机构
山东省石岛气象台
国家气象中心
山东省烟台市气象局
山东省滨州市气象局
出处
《贵州气象》
2016年第4期44-51,共8页
基金
中国气象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气象预报科研业务结合"(CMAGJ2013ZX-ZH1)资助
文摘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 1°×1°逐6 h的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雷达探测资料,对2014年5月8—10日华南暖区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对这次暴雨过程的EC、T639、JAPAN模式的预报性能也进行了检验等,结果表明:1边界层西南急流、东南风急流造成的强烈辐合与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强降水关系密切;2在有利的天气尺度环境条件下,相继发展的MCS具有明显的Back-Building特征,MCS的低质心结构表明对流系统具有明显的热带季风暖云对流性质,具有极高的降水效率,有利于造成局地较高的累积降水量;3数值模式对影响系统及降水量级的预报存在一定偏差,尤其对强降水落区和强度的预报仍需进一步订正,预报员受数值模式预报结果影响,对暴雨和大暴雨在华南中东部存在明显的空报。对8日的暴雨过程的中尺度数值模拟表明,降水物理方案的选择对于暖区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影响明显,试验结果表明在采用WM6的微物理方案下,母网格采用Grell对流参数化方案的Run02试验降水模拟结果最为理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暖区对流系统演变状况。
关键词
华南暖区暴雨
MCS
LLJ
数值模式检验
Keywords
warm
zone
rainstorm
MCS
upper
trough
low
-
level
jet
分类号
P426.6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浙江西部梅汛期两次相似落区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沈晓玲
潘灵杰
左骏
桑明慧
章丽娜
《干旱气象》
2022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一次地形加强贵州暖区暴雨成因分析
滕林
安海全
贺德军
陈军
夏昌基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8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2014年春末华南一次暖区暴雨的成因初探及数值预报检验
林修栋
于超
张芳华
王冰
王培涛
《贵州气象》
201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