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战争时代的博物馆、记忆与空间——以中英两座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14
1
作者 杜辉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0-106 127-12,127-128,共9页
战争博物馆作为时间性、空间性与物质性的复合体,通过表征赋予战争记忆以合法性。在为公众提供纪念、默哀空间的同时,在后战争时代一度成为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载体,战争记忆存续与传递的媒介。在全球化进程中,批判的博物馆学与世界主... 战争博物馆作为时间性、空间性与物质性的复合体,通过表征赋予战争记忆以合法性。在为公众提供纪念、默哀空间的同时,在后战争时代一度成为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载体,战争记忆存续与传递的媒介。在全球化进程中,批判的博物馆学与世界主义记忆建构在博物馆内部合流,富有反思精神的战争博物馆致力于超越民族-国家叙事的窠臼,转而突显在战争中被淹没的个体性记忆,并从人权角度思考战争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 世界主义记忆 博物馆化
原文传递
影像化的战争与被重构的国族记忆——新世纪日本战争电影生成机制考察 被引量:7
2
作者 陶赋雯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0-46,共7页
日本战争电影借助电影记忆重构功能,使大量与历史记忆相关的战争文本在以影像为媒介被生产与传播过程中,不断询唤、嵌入、重构新的国族记忆。因此,辨析"反战电影"与"反战败电影"的乖离,从内部指向的历史记忆、重新... 日本战争电影借助电影记忆重构功能,使大量与历史记忆相关的战争文本在以影像为媒介被生产与传播过程中,不断询唤、嵌入、重构新的国族记忆。因此,辨析"反战电影"与"反战败电影"的乖离,从内部指向的历史记忆、重新解构的历史认知和"受害—同情"的历史逻辑三个层面,重新审视与批判日本战争电影的生成机制,是尤为重要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电影 日本 国族记忆 影像化
原文传递
战争电影中的英雄主义、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 被引量:6
3
作者 侯微 赵文梁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7期73-76,共4页
英雄主义和集体记忆是战争电影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但是,国家认同有双重理路,英雄主义有多元表征,集体记忆有代际变化,文章试图说明,"英雄主义"和"集体记忆"如何在这个充满张力的过程中建构不同的国家认同。
关键词 战争电影 英雄主义 集体记忆 国家认同
下载PDF
“耳塚”与近代日本的战争记忆
4
作者 邢永凤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2024年第4期76-84,共9页
“耳塚”是壬辰战争期间由丰臣秀吉下令修建的外国人首级塚,其目的是将此作为“永久的纪念”。之后日本对耳塚不断地言说、利用,使耳塚由战争的记录之地,成为日本人借由它进行政治外交、施加政治影响的场域,还成为日本人历史认识、丰臣... “耳塚”是壬辰战争期间由丰臣秀吉下令修建的外国人首级塚,其目的是将此作为“永久的纪念”。之后日本对耳塚不断地言说、利用,使耳塚由战争的记录之地,成为日本人借由它进行政治外交、施加政治影响的场域,还成为日本人历史认识、丰臣秀吉认识的重要载体。近代以后明治政府通过对丰臣秀吉记忆的建构,使耳塚与丰臣秀吉一起,成为日本人对壬辰战争的“荣光”记忆,成为日本人历史认识、战争认识的根源性存在。耳塚成为日本人的“记忆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塚 壬辰战争 记忆之场 近代日本 战争记忆
原文传递
战争记忆初探:以中国、日本战争电影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习贤德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6-149,共4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中国、日本战争电影的主题多锁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史与人物上,探寻东亚战争记忆的形成与演变。其中,两国对影片主题的选定、对战争的认知及其制作过程具有诸多差异性。中国战争电影在再现军队发展、战争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中国、日本战争电影的主题多锁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史与人物上,探寻东亚战争记忆的形成与演变。其中,两国对影片主题的选定、对战争的认知及其制作过程具有诸多差异性。中国战争电影在再现军队发展、战争场景的同时,注重揭示民众在战争中的苦难以形成历史记忆,坚定和平发展的决心;日本战争电影虽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但经常采用刻意美化自己、对敌方冷血鞕尸的手法,无助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中国、韩国等周边国家及国际社会重建互信。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对发动战争给受侵害各国与人民乃至本国人民造成沉重灾难的深刻反省及忏悔,背弃人类一再庄严宣誓的信守和平的承诺,日本战争电影异化为背负国家教化的使命,以科技包装的视听欢娱,凸显大举杀戮意义的盈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史学 战争电影 中国战争电影 日本战争电影 战争记忆
原文传递
战争书写与记忆叠加——清代的《扬州慢》创作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宏生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1-69,共9页
姜夔创作的《扬州慢》,以具体城市为对象,写出战争摧残下的今昔之感。这种模式,在词体文学的创作中是一种创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从宋末元初开始,不少作家借鉴这种模式,或者写往事,或者写时事,往往以当下的记忆,融入传统的记忆,不断... 姜夔创作的《扬州慢》,以具体城市为对象,写出战争摧残下的今昔之感。这种模式,在词体文学的创作中是一种创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从宋末元初开始,不少作家借鉴这种模式,或者写往事,或者写时事,往往以当下的记忆,融入传统的记忆,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不断展示新的联想,从而使得《扬州慢》所开创的传统,也不断得到延续。创作《扬州慢》,并不一定都要写扬州,但其内容往往都和城市有关,这构成了文学中城市书写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具体的作品分析,以小见大,探讨了战争和文学发展的关系,探讨了文学创作中记忆的连续性,以及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同一模式的后继创作,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手段,对于作品的经典化所起到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夔 《扬州慢》 清代 城市 战争 记忆 经典化
原文传递
战后冲绳文学中冲绳作家的反日本国家意识尝试
7
作者 孙延永 《当代外语研究》 CSSCI 2024年第6期158-167,共10页
在战后冲绳文学中,冲绳作家通过自身的创作进行了反日本国家意识的尝试。理清这些反日本国家意识的尝试对解读战后冲绳文学至关重要,也可为中国民众国家意识的提升提供启示,但这方面的内容尚未在冲绳文学的研究中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 在战后冲绳文学中,冲绳作家通过自身的创作进行了反日本国家意识的尝试。理清这些反日本国家意识的尝试对解读战后冲绳文学至关重要,也可为中国民众国家意识的提升提供启示,但这方面的内容尚未在冲绳文学的研究中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从战后冲绳文学中的冲绳方言、冲绳传统文化和冲绳战的战争体验与战争记忆三个维度对战后冲绳文学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冲绳作家让冲绳方言、冲绳传统文化、冲绳战的战争体验与战争记忆进入冲绳文学冲击了冲绳民众对日本的国家认同,是其反日本国家意识的重要尝试。战后冲绳文学中的反日本国家意识是冲绳作家在文学上为冲绳民众摆脱受日本本土歧视地位、确立自身自主性的重要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意识 冲绳文学 冲绳方言 传统文化 战争体验 战争记忆
原文传递
占领期美国对日本“战争记忆”的形塑过程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少鹏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94-98,共5页
在日本占领期间,占领当局曾极力纠正和引导日本社会的战争记忆,通过组织撰写并在主要报纸上连载《太平洋战争史》和制作广播节目"真相是这样的"来引导日本社会改变对这次战争的整体认识。但在其宣传过程中因为忽略了中国抗战... 在日本占领期间,占领当局曾极力纠正和引导日本社会的战争记忆,通过组织撰写并在主要报纸上连载《太平洋战争史》和制作广播节目"真相是这样的"来引导日本社会改变对这次战争的整体认识。但在其宣传过程中因为忽略了中国抗战的价值,并对日军的残暴进行了突出刻画,成为日本此后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的种种偏见的嚆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记忆 历史认识 《太平洋战争史》 《真相是这样的》 “大东亚战争史观”
下载PDF
战争受难记忆的保存与传递——以南京、广岛双城战争记忆为中心 被引量:3
9
作者 郑毅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35-44,151,共11页
战争受难记忆是集体创伤记忆的重要类型,战争受难记忆的保存和传递是世人铭记战争、祈念和平的重要的人类记忆遗产。南京大屠杀和广岛遭受原子弹爆炸(广岛原爆)是南京和广岛两座城市历史上重要的战争受难记忆内容。南京大屠杀作为中华... 战争受难记忆是集体创伤记忆的重要类型,战争受难记忆的保存和传递是世人铭记战争、祈念和平的重要的人类记忆遗产。南京大屠杀和广岛遭受原子弹爆炸(广岛原爆)是南京和广岛两座城市历史上重要的战争受难记忆内容。南京大屠杀作为中华民族受难的象征,是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制造的百余起集体屠杀惨案的典型案例,被作为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遭受列强侵略历史上,中国民众屈辱与伤害的历史例证,成为中国社会战争记忆的核心象征而被纪念和传递。广岛原爆记忆的型塑则淡化了广岛遭受原子弹攻击的真实原因、著意突出祈念和平及核武器惨绝人寰的一面,以呼吁和平主义、禁绝核武器为战争受难记忆的终极诉求,与世界范围的反核运动与和平主义运动产生共振和呼应。广岛原爆记忆在型塑和建构战后日本社会战争记忆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与作用,其战争受难记忆的保存和传递策略值得给予特殊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受难 战争记忆 记忆传递 南京大屠杀 广岛原爆
下载PDF
艺术转向与战争记忆《浮世画家》与《刺杀骑士团长》中的画家形象
10
作者 贾庆超 王奕红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2024年第4期96-104,共9页
石黑一雄和村上春树均将二战历史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背景,分别在《浮世画家》和《刺杀骑士团长》中塑造了艺术创作风格因二战经历而转向的老年画家形象,但两位画家的转向目标和战争记忆储存载体截然不同。这种不同不仅反映出两位画... 石黑一雄和村上春树均将二战历史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背景,分别在《浮世画家》和《刺杀骑士团长》中塑造了艺术创作风格因二战经历而转向的老年画家形象,但两位画家的转向目标和战争记忆储存载体截然不同。这种不同不仅反映出两位画家对待战争尤其是战争责任的不同态度,也折射出小说创作者历史认知视角的差异。石黑试图借鉴二战历史呈现普通人经历重大历史变革后的生存境遇,村上则致力于通过批判逃避战争责任的集体无意识直面日本社会的现实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石黑将主人公的错误归结为“缺乏洞察力”的看法淡化了作品的历史批判色彩,而村上笔下做出不同选择的画家形象则包含着温和的提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世画家 刺杀骑士团长 艺术转向 战争记忆 历史认知视角
原文传递
以《长征》为例分析口述历史档案重构战争记忆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星玥 《档案与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8-41,共4页
21世纪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口述历史的快速发展,使得口述历史档案成为了档案学界和历史学界一个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作为存留记忆的影像资料,论文以大型纪录片《长征》为例,从口述历史档案的特点出发探讨如何通过口述历史档案重构战争记忆... 21世纪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口述历史的快速发展,使得口述历史档案成为了档案学界和历史学界一个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作为存留记忆的影像资料,论文以大型纪录片《长征》为例,从口述历史档案的特点出发探讨如何通过口述历史档案重构战争记忆,尽可能实现历史的多元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历史 档案 战争记忆
下载PDF
日本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战争观探析——以山川版《详说日本史B》(改订版)为例
12
作者 蔡瑶 蔡佳佳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0-78,共9页
二战后,日本历史教科书风波不断,围绕“改善”和“改恶”交织发展,总体呈现右倾化。通过对日本现行市场占有率最高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山川版《详说日本史B》(改订版)中有关中日间战争的叙述进行文本分析,剖析该教科书中战争观的特征及形... 二战后,日本历史教科书风波不断,围绕“改善”和“改恶”交织发展,总体呈现右倾化。通过对日本现行市场占有率最高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山川版《详说日本史B》(改订版)中有关中日间战争的叙述进行文本分析,剖析该教科书中战争观的特征及形成逻辑,深入了解当前日本官方对战争问题的基本态度,以及日本青少年阶层接受战争观教育的现状。历史教科书内容的呈现反映了日本现实政治利益与文化传统的复杂纠葛,是各方力量多维博弈的结果,集中体现了日本现实的国家意志与利益。辨析和反思日本历史教科书中战争观的本质,加强对青少年阶层正确战争观的引导,对中日两国关系、走和平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观 历史记忆 历史教科书 中日关系 山川版《详说日本史B》(改订版)
下载PDF
论二战后缅甸战争小说中的记忆书写与历史叙事
13
作者 申展宇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4-79,共6页
二战后不久,缅甸获得独立,长期的反殖民、反帝国主义和反法西斯抗争使缅甸文坛掀起了战争文学创作热潮,各类战争题材小说层出不穷。缅甸作家或叙述战争体验,描写战争创伤,或重拾历史记忆,探寻历史教训,以促使人们铭记战争历史,思考民族... 二战后不久,缅甸获得独立,长期的反殖民、反帝国主义和反法西斯抗争使缅甸文坛掀起了战争文学创作热潮,各类战争题材小说层出不穷。缅甸作家或叙述战争体验,描写战争创伤,或重拾历史记忆,探寻历史教训,以促使人们铭记战争历史,思考民族命运。二战后的缅甸战争小说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战斗故事,强化缅甸人民的民族身份认同。这些小说展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反映了作家对战争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 战争小说 记忆书写 历史叙事
下载PDF
战后日本的战争记忆与历史认识——以体验与记忆的教化为中心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圭洙 廉松心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28-36,151,共10页
日本的战争记忆与历史认识的特征是以“终战”称谓代替“战败”,具有浓厚的日本人是受害者的意识,缺乏对亚洲民众的视角和加害者意识,只承认败给美国,不承认败给亚洲。日本人对侵略战争的责任意识,因作为加害者的同时也是受害者的双重... 日本的战争记忆与历史认识的特征是以“终战”称谓代替“战败”,具有浓厚的日本人是受害者的意识,缺乏对亚洲民众的视角和加害者意识,只承认败给美国,不承认败给亚洲。日本人对侵略战争的责任意识,因作为加害者的同时也是受害者的双重性而变得模糊,因而抗拒承担加害者的责任。战争体验与记忆问题不仅要从战后日本社会的脉络去考察,还要通过包含东亚视角的相互认识的形态重新确认。通过相互认识能够保证“体验与记忆”历史真实的客观性和效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人 战争体验 战争记忆 歪曲历史 战争责任
下载PDF
战争记忆与对外经济交流 被引量:2
15
作者 薛畅 李嫦 胡一川 《经济学(季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1-388,共18页
国家间战争冲突的记忆是长期影响国家间经济交流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抗美援朝烈士数据,从地级市层面考察了战争记忆对各地引进外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抗美援朝烈士相对越多的城市,吸纳美国企业的并购投资规模越小,短期内中美元首会... 国家间战争冲突的记忆是长期影响国家间经济交流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抗美援朝烈士数据,从地级市层面考察了战争记忆对各地引进外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抗美援朝烈士相对越多的城市,吸纳美国企业的并购投资规模越小,短期内中美元首会晤和中美关系改善对并购的增进作用在这些城市也较弱。本文还发现跨省移民弱化了迁入地长期战争记忆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对新时代中国扩大开放和发展新型大国外交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美援朝 历史记忆 外国并购投资
原文传递
“战争罪犯”还是“民族英雄”——以日本战后恢复对军人和战犯的抚恤政策为视角 被引量:2
16
作者 郑毅 李少鹏 《日本问题研究》 CSSCI 2016年第6期45-55,共11页
对军人军属进行抚恤是日本军国主义战争动员的重要内容,日本战败后曾经一度废除。《旧金山和约》签订后,日本政府很快恢复了对不包括战犯在内的复员军人的抚恤、救助工作。在日本遗族会等保守团体的推动和"战犯释放运动"的影... 对军人军属进行抚恤是日本军国主义战争动员的重要内容,日本战败后曾经一度废除。《旧金山和约》签订后,日本政府很快恢复了对不包括战犯在内的复员军人的抚恤、救助工作。在日本遗族会等保守团体的推动和"战犯释放运动"的影响下,经过几次修改,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全面恢复了对包括战犯在内的军人军属抚恤工作。无论是刑死还是狱死的"战犯"均被视为因公死亡享受抚恤,战犯服刑期间仍被作为"在职期间"累积计算抚恤年金,服刑期间伤病者另可以享受"伤病抚恤",战争罪犯俨然成了日本的"民族英雄"享受优待。日本政府从立法层面恢复对战犯的抚恤,对日本社会的战争认识和战争记忆的重构产生深刻的影响,也成为此后甲级战犯被靖国神社合祀的社会意识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认识 战犯抚恤 恩给制度 靖国神社 战争记忆
下载PDF
当代艺术在后战争记忆空间构建中的价值和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萍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3-118,共6页
当代艺术全球化语境下战争叙事的表达格外具有优势,它所具备的互动性、普适性、多元性、当代性和自我意识等本质特性都契合了后战争时代具有世界主义内涵的战争创伤记忆的叙事和表征。很多战争题材的博物馆都利用当代艺术展品去实现心... 当代艺术全球化语境下战争叙事的表达格外具有优势,它所具备的互动性、普适性、多元性、当代性和自我意识等本质特性都契合了后战争时代具有世界主义内涵的战争创伤记忆的叙事和表征。很多战争题材的博物馆都利用当代艺术展品去实现心灵抚慰和促进战争反思,以此丰富战争历史当代表达,拓展和平教育职能。当代艺术所具备的抽象性特质使其在介入体现普适性价值、为战争博物馆实现心灵抚慰记忆的目标提供了有效路径。当代艺术是推动战争题材博物馆从"仪式性空间"向"反思性空间"转型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展陈创新 战争博物馆 世界主义记忆 战争叙事
原文传递
二战后日本城市空间与战争记忆 被引量:2
18
作者 花琦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第7期94-97,共4页
城市记忆被视为在一个特定空间内形成的集体记忆的表达,大众可以通过提供自身记忆和查看他者记忆与城市记忆产生交互,因而城市记忆研究成为记忆研究的重要新增长点。日本"跨越战后"的经历在其城市建筑领域并没有掀起深刻的辩... 城市记忆被视为在一个特定空间内形成的集体记忆的表达,大众可以通过提供自身记忆和查看他者记忆与城市记忆产生交互,因而城市记忆研究成为记忆研究的重要新增长点。日本"跨越战后"的经历在其城市建筑领域并没有掀起深刻的辩论,其城市景观在战争责任问题上留下暧昧的记忆空间,成为造成代际之间战争记忆和罪责意识断层的塑形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后日本 城市空间 战争记忆 城市记忆
下载PDF
同治西北战争的一个侧面:战争波及人群的心理创伤及长远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路伟东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27,共7页
同治西北战争研究表明:战时西北小民普遍遭受了比较严重的心理创伤,战后的选择性记忆与选择性遗忘是小民在内心受到创伤之后的一种自我保护。个体的心理创伤最终会演化成一种群体性的心理结构,并固化在经济、文化以及风俗等之中,在今后... 同治西北战争研究表明:战时西北小民普遍遭受了比较严重的心理创伤,战后的选择性记忆与选择性遗忘是小民在内心受到创伤之后的一种自我保护。个体的心理创伤最终会演化成一种群体性的心理结构,并固化在经济、文化以及风俗等之中,在今后长期的个体和群体社会行为方式中顽强地表现出来,并对下一代甚至更多代的人们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治 西北战争 创伤后应激障碍 选择性记忆 选择性遗忘
下载PDF
战争书写与记忆建构:第一次长沙会战中的地理环境因素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守丽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58-65,75,共9页
战争是人类剧烈活动的重要形式,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联。当下,学界往往将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所赢得的“大捷”归因于“巧妙利用地形”,长沙也因此在历史上留下“易攻难守”的印象。然,这与第一次长沙会战前中国军队内部关于长沙战... 战争是人类剧烈活动的重要形式,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联。当下,学界往往将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所赢得的“大捷”归因于“巧妙利用地形”,长沙也因此在历史上留下“易攻难守”的印象。然,这与第一次长沙会战前中国军队内部关于长沙战略地位的判断存在矛盾。第九战区代理司令长官薛岳在会战期间曾下令破坏道路、通讯设施等以阻止日军。从中日军队实际战斗情况来看,中国军队对湘北地形的破坏却并非全然成优势。战前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判断十分重要,若非第一次长沙会战最终获得“胜利”,地理环境方面的破坏利用或更多属教训而非经验。事后诸多文献在记叙地理环境这一因素时,多将其作为“大捷”的重要助力。国民党高层在进行战后经验总结时,进一步强化了地理环境作为胜利因素的记忆。国民党军队在如此“易攻难守”之地竟赢得胜利,长沙地理位置的战略地位被重新定义,赋予其重要性。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地理环境的认知涉及如何书写这次战斗,更与历史记忆的建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次长沙会战 地理环境 战争书写 历史记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