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5
1
作者 姜贵云 杨晓莲 +5 位作者 王文清 徐丽丽 黄武 勾丽洁 刘旭东 刘亚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23-726,共4页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08年6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改良CIMT对下肢功能进行...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08年6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改良CIMT对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连续治疗8周。采用Berg平衡量表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用"起立-行走"计时测定(TUGT)及最大步行速度(MWS)分别测定起立行走和10m最大步行速度来评价患者的步行能力。结果:经"CIMT"治疗后,试验组Berg平衡量表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UGT的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MWS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IMT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是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卒中 步行能力 平衡功能
下载PDF
步行和平衡功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庞啸虎 吴秀玮 高丽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7年第6期504-506,510,共4页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步行和平衡功能康复训练前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平地50 m最大步行速度、起立-行走计时测试和上下楼梯时间变化。方法:选取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60例。2组均给予传统康复训练,...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步行和平衡功能康复训练前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平地50 m最大步行速度、起立-行走计时测试和上下楼梯时间变化。方法:选取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60例。2组均给予传统康复训练,治疗组还进行步行及平衡功能康复训练;分别于训练前、训练后1月、3月对2组进行Berg平衡量表评分、平地50 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测定上下20阶楼梯时间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训练后1月、3月,2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高于训练前(均P<0.05),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训练后1月、3月,2组的平地50 m最大步行速度、起立-行走计时测试、上下20阶楼梯时间均低于训练前(均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步行和平衡功能康复训练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步行能力 平衡功能 康复训练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平衡发育训练对偏瘫型脑瘫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林小苗 宋雄 +2 位作者 邹林霞 陈维华 杨立星 《中国康复》 2013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平衡发育训练在偏瘫型脑瘫尖足中的应用及其对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偏瘫型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给予平衡发育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最大...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平衡发育训练在偏瘫型脑瘫尖足中的应用及其对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偏瘫型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给予平衡发育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最大背屈位足-小腿夹角、胫前肌最大收缩时肌电(EMG)幅值、粗大运动量表(GMFM-88)代表步行能力的E区对2组患儿进行评定。结果:经过12周治疗,2组患儿患侧的最大背屈位足-小腿夹角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胫前肌最大收缩EMG值及GM-FM-88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平衡发育训练能更好改善偏瘫型脑性瘫痪尖足步态,提高患儿的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型脑性瘫痪 尖足 步行能力 肌电生物反馈 平衡发育训练
下载PDF
康复管理结合运动疗法对帕金森病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的作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沈周 朱玉连 +5 位作者 蒋雨平 郭丽萍 徐冬艳 沈莉 薛赟资 胡永善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1年第4期387-392,共6页
目的:探讨康复管理结合运动疗法提高帕金森病(PD)步行及平衡功能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及对照试验,将39例PD患者分为康复训练(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两组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接受2次的康复讲座和咨询;试验组另进行以运动... 目的:探讨康复管理结合运动疗法提高帕金森病(PD)步行及平衡功能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及对照试验,将39例PD患者分为康复训练(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两组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接受2次的康复讲座和咨询;试验组另进行以运动疗法为主的个体化康复训练,每周3次×8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和室内平地45 m折返行走能力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有改善,试验组评分提高(5.70±4.54)分,对照组提高(2.11±2.49)分,以试验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内平地45 m折返行走能力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试验组评分提高(4.81±2.88),对照组无显著提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管理结合运动疗法的个体化康复训练对PD患者步行及平衡运动功能的改善有很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管理 运动疗法 帕金森病 步行能力 平衡功能
原文传递
针刺联合双手-臂强化训练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步行能力、平衡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娄元俊 单海军 +1 位作者 史华 孙超凡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770-2773,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双手-臂强化训练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步行能力、平衡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偏瘫型脑瘫患儿9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获得患儿家属同意权)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与对照组47例。对照组采用双手-臂强化训...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双手-臂强化训练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步行能力、平衡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偏瘫型脑瘫患儿9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获得患儿家属同意权)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与对照组47例。对照组采用双手-臂强化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前壁旋后角度、握力评分和Peabody精细评分,步行能力,平衡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前壁旋后角度、握力评分和Peabody精细评分增加(观察组:t=21.610 8、9.676 6、13.398 3,对照组:t=11.912 0、4.502 2、6.918 2,P〈0.05);观察组治疗后前壁旋后角度、握力评分和Peabody精细评分高于对照组(t=9.211、6.038、5.735,P〈0.05)。两组治疗后步宽减少,而步长和步速增加(观察组:t=11.259 3、10.066 3、13.605 4,对照组:t=4.874 1、4.042 3、6.144 4,P〈0.05);观察组治疗后步宽低于对照组,而步长和步速高于对照组(t=6.007、5.999、6.376,P〈0.05)。两组治疗后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增加(观察组:t=12.239,对照组:t=5.918,P〈0.05);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t=5.602,P〈0.05)。两组治疗后GMFM-88评分增加(观察组:t=12.702,对照组:t=6.169,P〈0.05);观察组治疗后GMFM-88评分高于对照组(t=5.545,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7.23%)高于对照组(68.09%)(P〈0.05)。结论:针刺联合双手-臂强化训练可改善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步行能力、平衡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双手-臂强化训练 偏瘫型脑瘫 上肢功能 步行能力 平衡功能 粗大运动功能
下载PDF
ICB矫形鞋垫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平衡能力的疗效 被引量:10
6
作者 翟亚东 熊道海 +3 位作者 李长江 邵路平 王淼 赵翔 《中国康复》 2017年第5期428-430,共3页
目的:探讨ICB矫形鞋垫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平衡能力的疗效。方法:选取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按摩、激光、运动治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ICB矫形鞋垫治疗... 目的:探讨ICB矫形鞋垫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平衡能力的疗效。方法:选取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按摩、激光、运动治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ICB矫形鞋垫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步行最长持续时间及平衡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步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ICB矫形鞋垫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平衡中的治疗应用能纠正步态,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促进平衡能力的改善,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B矫形鞋垫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平衡能力 步态 步行能力
下载PDF
等速肌力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宋高坡 赵英 聂志强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6年第14期34-36,共3页
目的:探讨躯干腰背肌及患侧膝关节屈伸肌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给予日常生活自理活动训练、平衡控制训练、协调性训练、转移训练、骨盆躯干... 目的:探讨躯干腰背肌及患侧膝关节屈伸肌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给予日常生活自理活动训练、平衡控制训练、协调性训练、转移训练、骨盆躯干核心肌控制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躯干腰背肌及患侧膝关节屈伸肌等速肌力训练,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FMA评分、BBS评分、膝关节的屈肌和伸肌力峰力矩及其比值、腰背肌伸肌力峰力矩及其比值、TUGT等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躯干腰背肌及患侧膝关节屈伸肌等速肌力训练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提高临床疗效,且未见明显肌张力增高现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等速肌力训练 步行能力 肢体功能 平衡功能 肌力 力峰力矩 躯干核心
原文传递
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赵晓慧 姜琳丽 +2 位作者 王凤娇 王珺 徐菲 《康复学报》 CSCD 2020年第1期34-39,45,共7页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在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平衡能力改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神经内科诊治的脑卒中患者1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8例。对照组给予肌电生...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在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平衡能力改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神经内科诊治的脑卒中患者1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8例。对照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时,采用简化的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FMA-LE)、Brunnstrom分期评估患侧下肢运动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分级评估步行能力,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平衡能力。结果:观察组治疗前FMA-LE评分、Brunnstrom分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8周时FMA-LE评分、Brunnstrom分期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FAC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8周时FAC分级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MBI、BB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8周时MBI、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MBI评分中各指标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8周时各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8周时观察组MBI评分中的进食、穿衣、上下楼梯、平地行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增强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功能力、步行能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食、穿衣、上下楼梯、平地行走能力),改善平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镜像疗法 肌电生物反馈 下肢运动能力 步行能力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平衡能力
下载PDF
闭链运动对缺血性中风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许多红 严会荣 +1 位作者 牛相来 黄海霞 《西部中医药》 2012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观察闭链运动对缺血性中风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闭链运动对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禁止采用开链运动对下肢进行训练;对照组... 目的:观察闭链运动对缺血性中风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闭链运动对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禁止采用开链运动对下肢进行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中不强化采用闭链运动对下肢功能进行训练,不禁止采用开链运动对下肢进行训练,连续治疗8周。采用Berg平衡量表测定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测定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来评价患者的步行能力。结果:采用闭链运动对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后,治疗组Berg平衡量表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W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闭链运动对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能够显著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是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缺血性 闭链运动 步行能力 平衡功能
下载PDF
基于纽曼系统模式的Nustep⁃t4运动训练在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彤 刘永瑞 +2 位作者 张芬 张会聪 司新艳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4458-4464,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纽曼(Neuman)系统模式的四肢联动疗法(Nustep‐t4)运动训练在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135例脑卒中后偏瘫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7例和Neuman组6... 目的:探讨基于纽曼(Neuman)系统模式的四肢联动疗法(Nustep‐t4)运动训练在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135例脑卒中后偏瘫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7例和Neuman组68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Neuman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基于Neuman系统模式的Nustep‐t4运动训练,连续干预8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平衡功能、躯干控制能力、步行功能以及各肌群的肌电积分值(iEMG),同时采用中文版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Scale Quality of Life,SS‐QOL)比较两组随访6个月后的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4周、8周,Neuman组肢体运动功能上下肢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平衡功能评分、躯干控制能力评分、功能性步行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euman组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速和步频优于对照组,步宽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euman组肱二头肌、腕屈肌、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iEMG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Neuman组精力、家庭角色、情绪、个性、自理能力、活动能力、上肢功能、工作/劳动和社会角色评分及SS‐QOL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Neuman系统模式的Nustep‐t4运动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偏瘫病人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及躯干控制能力,增强其步行功能和下肢肌力,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纽曼系统模式 四肢联动疗法 步行功能 平衡功能 肌电图 护理
下载PDF
早期使用前置式踝足矫形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和速度 被引量:6
11
作者 沈玄霖 钱亿飞 张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0期5551-5556,共6页
背景:脑损伤和脑卒中存活者有相当部分遗留有足下垂内翻畸形,需要借助于踝足矫形器进行治疗。目的:探讨早期使用前置式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及优势。方法:回顾分析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6月至2009年10月治疗的5... 背景:脑损伤和脑卒中存活者有相当部分遗留有足下垂内翻畸形,需要借助于踝足矫形器进行治疗。目的:探讨早期使用前置式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及优势。方法:回顾分析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6月至2009年10月治疗的5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佩戴前置式踝足矫形器为前置组28例和佩戴后置式踝足矫形器为后置组26例。所有患者进行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每天观察两组患者步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在观察期间,无退出及死亡,前置式踝足矫形器组日常生活能力的Barthel指数评分(60.0±12.9)明显高于后置踝足矫形器组日常生活能力的Barthel指数评分(59.1±10.9),但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中,前置式踝足矫形器组步行速度(39.6±11.6)m/min较后置踝足矫形器组步行速度(33.0±12.4)m/min明显加快(P<0.05)。说明前置式踝足矫形器更合适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改善步行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学术探讨 踝足矫形器 脑卒中 偏瘫 步态分析 步行功能 步行速度 步态稳定性 步行能力 平衡 生存质量
下载PDF
下肢抗阻训练对老人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伍朝明 孙君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6期4257-4264,共8页
目的:大量研究已证实下肢抗阻训练对增加老年人骨骼肌含量、降低肌肉减少症发生率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关于下肢抗阻训练是否能够对老年人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产生积极影响,目前存在较大争议。因此,文章通过Meta分析判断下肢抗阻训练对... 目的:大量研究已证实下肢抗阻训练对增加老年人骨骼肌含量、降低肌肉减少症发生率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关于下肢抗阻训练是否能够对老年人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产生积极影响,目前存在较大争议。因此,文章通过Meta分析判断下肢抗阻训练对老年人步行能力和平衡能力的干预效果,为老年人抗阻训练标准化运动处方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 Host、万方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收集下肢抗阻训练对老年人步行能力与平衡能力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依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所筛选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提取主要结局指标(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时间、常规步行速度、功能性前伸测试距离、睁眼单腿站立测试时间)以及次要结局指标(最大步行速度)。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最终纳入14项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经文献质量评价后,所有文献除选择性报告和其他偏倚风险均为不清楚外,纳入文献质量整体较好;②此14项研究共纳入551例受试者,试验组285例,对照组266例;③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下肢抗阻训练能够明显改善80岁以下老年人的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时间(60-69岁:MD=-0.99,95%CI:-1.90至-0.08,P<0.05;70-79岁:MD=-1.17,95%CI:-2.50至-0.08,P<0.01),睁眼单腿站立测试时间(MD=3.92,95%CI:2.46-5.38,P<0.01),功能性前伸距离(MD=4.85,95%CI:1.93-6.63,P<0.01),其中12周以上的训练对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时间结果的异质性更小(I2=0),但下肢抗阻训练对80岁以上老年人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时间(MD=-4.92,95%CI:-15.65-5.81,P=0.37)、所有试验组受试者正常步行速度(MD=0.03,95%CI:-0.05-0.10,P=0.46)及最大步行速度(MD=0.08,95%CI:-0.02-0.17,P=0.11)改善效果不明显。结论:①下肢抗阻训练能够提高老年人平衡能力以及80岁以下老年人的起立-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抗阻训练 老年人 步行 平衡 速度 行走 前伸 站立 META分析
下载PDF
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改善脑卒中病人下肢功能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旭 马秋平 《循证护理》 2018年第8期673-679,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在改善脑卒中病人下肢功能中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PubMed、Cochrane Library、MEDLINE数据库中关于脑卒中病人康复训练过程中使用下肢康复... [目的]系统评价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在改善脑卒中病人下肢功能中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PubMed、Cochrane Library、MEDLINE数据库中关于脑卒中病人康复训练过程中使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1月,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使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后,病人步行能力[MD=0.90,95%CI(0.46,1.34),P<0.000 1]、平衡功能[MD=7.20,95%CI(4.18,10.23),P<0.000 01]、下肢运动功能[MD=4.69,95%CI(2.40,6.97),P<0.000 1]、下肢肌力[膝关节反馈评价:MD=4.44,95%CI(3.37,5.52),P<0.000 01;髋关节反馈评价:MD=6.65,95%CI(4.34,8.96),P<0.000 01]及双侧伸膝肌群肌力[MD=0.40,95%CI(0.14,0.66),P=0.003]均得到改善。[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使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可改善脑卒中病人步行能力、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肌力及双侧伸膝肌群肌力,但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限制,有关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在改善脑卒中病人下肢功能中的效果仍需高质量、大样本研究予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康复机器人 康复训练 脑卒中 步行能力 平衡功能 运动功能 下肢肌力 伸膝肌群肌力
下载PDF
运动再学习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步行和平衡能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4
作者 万新炉 徐开寿 潘翠环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98-601,共4页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的步行和平衡能力的疗效。方法:将95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运动再学习组45例,行运动再学习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50例,仅行常规康复治疗。2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3、6个月时采用日常生活能...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的步行和平衡能力的疗效。方法:将95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运动再学习组45例,行运动再学习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50例,仅行常规康复治疗。2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3、6个月时采用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步行能力FAC评分、平衡能力Berg量表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6个月治疗后,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行功能、平衡能力均明显改善;治疗后2组间比较,运动再学习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再学习训练有利于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步行功能和平衡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再学习 中风 步行能力 平衡能力
下载PDF
悬吊运动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春华 范桃林 +3 位作者 周文颖 陈冬冬 徐珑 杨艳文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7期763-766,共4页
目的研究悬吊运动训练(SET)联合肌内效贴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DCP)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以期为该类型患儿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在湘雅博爱康复医院儿童康复治疗部收治的59例DCP患儿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字... 目的研究悬吊运动训练(SET)联合肌内效贴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DCP)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以期为该类型患儿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在湘雅博爱康复医院儿童康复治疗部收治的59例DCP患儿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常规组20例,悬吊组20例,研究组19例),常规组行常规康复,悬吊组行常规康复和SET,研究组行常规康复+SET+肌内效贴,3组患儿均治疗4个月。比较三组患儿治疗前、治疗4个月的步行能力[10 m步行速度(10 mMWS)]、粗大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88项(GMFM)]与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变化。结果治疗4个月后,常规组、悬吊组和研究组患儿在10 mMWS(t=3.249、4.042、7.761)、GMFM目标分(t=5.297、13.128、20.982)和BBS评分(t=4.025、7.289、6.394)上较治疗前均显著增高(P<0.01);治疗后,研究组在10 mMWS、GMFM目标分和BBS评分指标改善幅度最佳,并显著优于常规组和悬吊组(F=7.071、4.787、4.093,P<0.05)。结论 SET联合肌内效贴治疗DCP患儿可提高临床治疗疗效,有效改善患儿的平衡功能,粗大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 悬吊运动训练 肌内效贴 步行能力 平衡功能
原文传递
动态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俞沁圆 刘伟 +2 位作者 吴思雨 张子杰 何茂胜 《现代医药卫生》 2020年第9期1287-1290,1294,共5页
目的探讨动态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引起足踝疾病的康复干预效果。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动态踝足矫形器,8周后对2组进行康复效果评估... 目的探讨动态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引起足踝疾病的康复干预效果。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动态踝足矫形器,8周后对2组进行康复效果评估。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10m步行试验(10MWT)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评估步行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活动特定平衡信心量表(ABC)评估平衡功能。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FMA、10MWT、TUG、BBS、AB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MA、10MWT、TUG、BBS、ABC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步行速度的进步幅度较小。结论动态踝足矫形器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和平衡能力,并能在8周内达到未使用动态踝足矫形器患者相同的功能增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踝足矫形器 脑卒中 步行能力 平衡功能
下载PDF
Lokohelp机器人训练对脑梗塞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中庆 怀娟 +2 位作者 张杨 魏慧 岳寿伟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6年第18期31-33,共3页
目的:观察LokoHelp机器人训练对脑梗塞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将40例脑梗塞致下肢功能损伤患者随机分为LokoHelp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分别给予LokoHelp机器人辅助训练和常规康复训练(步行基础训练、步行分解训练),于治疗... 目的:观察LokoHelp机器人训练对脑梗塞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将40例脑梗塞致下肢功能损伤患者随机分为LokoHelp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分别给予LokoHelp机器人辅助训练和常规康复训练(步行基础训练、步行分解训练),于治疗前后评估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运动力指数(MI)、Berg平衡量表(BBS)、步速(GV)、Rivermead运动指数(RMI)等指标。结果:4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FAC、MI、GV、RMI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训练后LokoHelp组BBS、FAC评分提高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LokoHelp机器人训练在提高脑梗塞所致下肢功能障碍患者平衡能力和功能性行走能力方面有显著优势,且操作简单、便捷,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下肢功能障碍 LokoHelp机器人 康复训练 步行功能 平衡功能 步速
原文传递
悬吊运动训练对肌张力降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马秋云 史镇平 +2 位作者 何晓华 李娇 常永霞 《河北医药》 CAS 2022年第13期1993-1995,1999,共4页
目的 探讨悬吊运动训练对肌张力降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住院的肌张力降低脑卒中患者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7例和治疗组18例。2组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 目的 探讨悬吊运动训练对肌张力降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住院的肌张力降低脑卒中患者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7例和治疗组18例。2组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悬吊运动训练;观察2组患者的肢体肌张力的变化情况及步行能力、平衡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 2组的肌张力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组肌张力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Holden评分及Fugl-Meyer评分较治疗前均增加,治疗组患者的Holden评分及Fugl-Meye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悬吊运动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患者低下肌张力的恢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吊运动训练 脑卒中 肌张力 步行能力 平衡能力
下载PDF
区域性振动刺激改善老年脑卒中步行功能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林 许光旭 +1 位作者 孟殿怀 龚晨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4年第3期218-220,225,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区域性振动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与稳定性的作用。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26例,坐位下接受频率16 Hz、振幅4 mm的下肢区域性振动刺激10 min,评定振动前后小腿三头肌张力(改良Ashworth分级,MAS)、3 m计时起立行走时间(TU... 目的探讨下肢区域性振动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与稳定性的作用。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26例,坐位下接受频率16 Hz、振幅4 mm的下肢区域性振动刺激10 min,评定振动前后小腿三头肌张力(改良Ashworth分级,MAS)、3 m计时起立行走时间(TUGT)和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T),分析干预前后MAS、TUGT、10 m MWST差异性。结果振动后与振动前评定数值比较发现振动后小腿三头肌张力MAS评分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TUGT及10 m MWST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区域性振动刺激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即刻的步行速度及稳定性,改善步行功能,而对缓解小腿三头肌痉挛没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刺激 脑卒中 步行能力 平衡 肌张力
原文传递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社区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许菁 张伟 +3 位作者 李奎 吕佳豪 郑婵娟 夏文广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4年第3期136-140,186,共6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联合任务导向性下肢运动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社区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实验组脱落1例...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联合任务导向性下肢运动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社区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实验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TMS治疗,实验组给予rTMS联合任务导向性下肢运动功能训练,每天治疗1次,每周5 d,连续治疗4周。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进行功能评估,包括下肢Fugl-Meyer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FMA-LE)、10米最大步行速度(10 meter walk test,10MWT)、6 min步行试验(6 minute walk distance,6MWD)、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 up and go test,TUG)、仪器平衡功能测试评估患者姿态稳定极限。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LE、10MWT、6 min步行距离、TUG、极限位移时的移动速度、最大位移、终点位移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极限位移时的反应时间及方向控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观察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r TMS联合任务导向性下肢运动功能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社区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其疗效优于单一r TMS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重复经颅磁刺激 任务导向性训练 社区步行能力 平衡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