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尺度涡旋相互作用对台风的结构和移动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陈联寿 罗哲贤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10-17,共8页
用一个准地转正压模式,实施了5组时间积分,并研究了不同尺度涡旋相互作用对台风结构和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激发出台风非对称结构的非规则变化,进而引起路径的蛇行摆动以及台风移速突变等异常现象;较小尺度涡旋... 用一个准地转正压模式,实施了5组时间积分,并研究了不同尺度涡旋相互作用对台风结构和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激发出台风非对称结构的非规则变化,进而引起路径的蛇行摆动以及台风移速突变等异常现象;较小尺度涡旋位于台风环流的不同方位时,这种相互作用对台风结构和移动的影响可以很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 相互作用 台风 结构 移动
下载PDF
环境场作用与西南低涡移动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陈忠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01-312,共12页
本文将西南低涡视为迭加在环境场上的一个扰动,把考虑环境场和非绝热作用下的次天气尺度扰动方程组写在一个简单斜压两层模式上,根据西南低涡的特点对方程组作一些近似处理,导得了反映低层(700hPa)西南低涡移动特征的移矢诊断方程。由... 本文将西南低涡视为迭加在环境场上的一个扰动,把考虑环境场和非绝热作用下的次天气尺度扰动方程组写在一个简单斜压两层模式上,根据西南低涡的特点对方程组作一些近似处理,导得了反映低层(700hPa)西南低涡移动特征的移矢诊断方程。由此分析了影响西南低涡移动的主要因子,得出了一些定性结果。最后,利用移矢诊断方程作了低涡移动的实例计算分析,其结果与实况比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场 西南低涡 移动 诊断
全文增补中
西南低涡移动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卢敬华 雷小途 《成都气象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40-49,442+43-49,共10页
从描述西南低涡运动的中尺度原始方程组出发,对低涡系统作水平分布的零阶Bessel函数近似,在铅直方向上取6层斜压模式近似;导出了西南低涡移动速度的控制方程,得到了影响低涡移动的较为全面的因子,并通过对个例进行6层斜压... 从描述西南低涡运动的中尺度原始方程组出发,对低涡系统作水平分布的零阶Bessel函数近似,在铅直方向上取6层斜压模式近似;导出了西南低涡移动速度的控制方程,得到了影响低涡移动的较为全面的因子,并通过对个例进行6层斜压模式的数值计算和诊断分析,找出了对低涡移动取决定性作用的决定性因子、一般影响因子、作用较小的修正因子和贡献极其在弱的不影响因子。然后分析和讨论了各因子对低涡移动作用的物理意义,为认识西南低涡移动的物理机制及用于业务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移动 动力分析 数值模拟 低涡
下载PDF
数值模拟圆柱绕流旋涡运动及尾流不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叶春明 吴文权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69-172,共4页
The N-S equation in the voticity-stream function form was solved numerically with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for flow past two- dimensional cylinder. The generation of symmetricvortex and secondary votex and the evolutio... The N-S equation in the voticity-stream function form was solved numerically with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for flow past two- dimensional cylinder. The generation of symmetricvortex and secondary votex and the evolution of Karman vortex street with time progressare numerica1ly simulated in detail. Different velocity types of wake flow are also calculatedand their linear stablity properties are analyzed. Somemethods of controlling wake flow inengineering are introduced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absolutely and convectively instab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柱绕流 旋涡运动 不稳定性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空间加密探空观测资料对西南低涡暴雨天气过程数值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卢萍 李旭 +2 位作者 李英 李跃清 郑伟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30-742,共13页
本文基于AREM(Advanced Regional Eta Model)模式,结合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西南低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得到的探空观测第一手资料,通过对2012年7月3~4日四川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20120703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 本文基于AREM(Advanced Regional Eta Model)模式,结合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西南低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得到的探空观测第一手资料,通过对2012年7月3~4日四川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20120703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降水雨带的分布主要取决于西南低涡移动路径,不同初值会使得低涡路径在磨合协调期产生强摆动,稳定后则在此基础上,随着环境流场继续移动发展。(2)引入4个加密探空站点资料会对整个大气物理量场造成一定影响,最大差值分布在这些站点附近,热力和动力物理量场最大偏差中心并不重合。时间演变直观地说明了初值对局地大气状态的影响时段有限,主要集中在前期,与模式自身调整期相重叠。(3)初始的大气状态必然会随着模式的磨合过程进行调整,不同初值在调整期能对中小尺度低涡系统的位置及强度产生影响,形成各自稳定的低涡系统初态。(4)低涡中心所对应的散度、涡度、垂直速度关系非常密切,但三者强度和发展高度的演变并非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AREM(Advanced Regional ETA Model)模式加密探空初值移动路径
下载PDF
青藏高原现今高分辨率地壳运动特征 被引量:9
6
作者 方颖 江在森 +1 位作者 张晶 武艳强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9-404,共6页
利用GPS资料,采用最小二乘配置和小波技术分析了青藏高原的地壳运动特征,对该区地壳运动强度和涡旋运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地壳运动强度沿喀喇昆仑断裂、玛尼-玉树-鲜水河-小江的弧型构造带,自西向东递减.川滇菱形块体显... 利用GPS资料,采用最小二乘配置和小波技术分析了青藏高原的地壳运动特征,对该区地壳运动强度和涡旋运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地壳运动强度沿喀喇昆仑断裂、玛尼-玉树-鲜水河-小江的弧型构造带,自西向东递减.川滇菱形块体显示出北强南弱、西强东弱的特点,东边界形成明显的分界线,而西边界并不明显;青藏高原存在3个涡旋分区:顺时针旋转的拉萨、羌塘及川滇中西部地区,亚东-谷露断裂以东的区域为其涡旋高值区;逆时针旋转的柴达木地块及其以北的地区,西昆仑断裂与阿尔金断裂之间为其高值区;逆时针旋转的青藏高原与华南地块的边界带,龙门山与安宁河的拐角处为其高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运动 涡旋运动 青藏高原 GPS
原文传递
明渠紊流中涡结构的运动规律 被引量:7
7
作者 陈启刚 钟强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79-587,共9页
明渠紊流中随水流迁移的涡结构在传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观测涡结构在整个生存期内的运动过程,将两套高频粒子图像测速系统的测量范围沿水流方向拼接,实现流场的大范围测量。将上述方法用于测量摩阻雷诺数为490~870的明渠紊流的纵... 明渠紊流中随水流迁移的涡结构在传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观测涡结构在整个生存期内的运动过程,将两套高频粒子图像测速系统的测量范围沿水流方向拼接,实现流场的大范围测量。将上述方法用于测量摩阻雷诺数为490~870的明渠紊流的纵垂面流场,并结合涡结构跟踪算法,得到了涡的生存时间、运动速度、位移及强度变化等参数。分析表明,涡结构的水平运动与水流同步,但整体有向水面抬升的趋势,在低雷诺数条件下,最大生存时间约10倍涡周转时间,最大垂向位移约0.4倍水深;随着雷诺数的增大,涡结构的量纲一运动速度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极限强度和强度变化速率均增大,且极限强度的增加幅度相对较小,使得涡结构的生存时间缩短,纵、垂向位移相应减小。研究结果揭示了生存时间是影响涡结构运动规律的关键变量,初步得到了涡结构运动规律随水流条件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渠紊流 涡结构 生存时间 运动规律 粒子图像测速
下载PDF
“Eternal Motion” as a “Form of Movement of a Special Nature” and the Main Condition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Universe
8
作者 Avas Khugaev Eugeniya Bibaeva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24年第6期2041-2068,共28页
The article hypothesizes that DE and DM (UCM) are a “Form of Motion of a Special Nature”, where “Form of Motion” means “Eternal Motion” as the power of dynamics of different levels and varying degrees of self-su... The article hypothesizes that DE and DM (UCM) are a “Form of Motion of a Special Nature”, where “Form of Motion” means “Eternal Motion” as the power of dynamics of different levels and varying degrees of self-sufficiency, and by “Special Nature”, gravitational and two other properties of matter, “tied” to the “Eternal Movement” and completely dependent on it. Carriers of key properties of a “Special Nature” have been established: “0”-DE particles and “3”-DM particles (UDM). The unity of their inherent “motionally-gravitational” properties and the peculiarit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ion” and “gravity” are revealed: the higher the intensity of “Eternal Motion”, the stronger the gravitational properties of matter are manifested (and vice versa). The relationship of “time” with the “vibration frequency” and the “mass” of photons with the “degree of bonding and deformation properties of the field” is shown. The maximum level of gravity has been determined, which allows Nature to successfully create the Universe: such a landmark is the proximity to the property of the Primary Source—the “pure graviton” of the OSP space, the most powerful “motionally-gravitational” particle of the Universe. The reasons for the emergence of such an identity of the gravitational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with the indicators of a “pure graviton” are established: for “0”-DE particles, this is the acquisition of the function of “freedom of movement”;for “3”-DM particles (UDM), the creation of a special structure—a “double field” (“Main” and “Small”). The presence in the “double field” of specific “tools”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s of the Universe—gravitational “waves” gives rise to impulses (shocks)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shape. A list of functions performed by “waves” in the “Main” and “Small” fields has been compiled.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UDM Streams”, their trans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 DM (UCM) Graviton Eternal motion Double Field of the Universe Motionally-Gravitational Particles Degree of Self-Sufficiency Main Field Small Field Gravitational Waves Primary Impulse Flows UDM vortex Time Massive Photons Clumps of DM movement of Galaxies Factories of Black Holes Circulation of Matter in Nature
下载PDF
西行低涡特征及其对“21.7”河南暴雨影响分析
9
作者 方震天 谌芸 +1 位作者 肖天贵 郭照华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291-299,共9页
2021年7月河南出现极端暴雨,黄淮地区存在一个自东向西移动的低涡,是降水过程发展增强的主要影响系统。针对低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西向东的移动路径,很少考虑西行低涡的机制及特征。利用地面常规气象资料、区域气象站及雷达等非常规观... 2021年7月河南出现极端暴雨,黄淮地区存在一个自东向西移动的低涡,是降水过程发展增强的主要影响系统。针对低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西向东的移动路径,很少考虑西行低涡的机制及特征。利用地面常规气象资料、区域气象站及雷达等非常规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对“21.7”暴雨的大气环流形势、西行低涡移动路径、各层系统配置及低涡西行原因进行特征分析,并从水汽、热力、动力及对流触发等方面分析西行低涡对“21.7”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1)“21.7”河南暴雨期间大气环流形势稳定,黄淮地区为典型的“鞍型场”,西行低涡移动路径为先向西南后向西北。(2)西行低涡各层系统配置复杂,低涡东侧副高及台风“烟花”西进使低涡附近偏东急流加强,低涡自东向西移动。(3)西行低涡水汽条件充沛、动力条件旺盛、热力条件充足,低涡与低层切变线、地面辐合线共同作用,使对流触发条件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气象 河南暴雨 西行低涡 移动路径 特征分析
下载PDF
起始攻角附近三角翼涡破裂的演化特性研究
10
作者 周伟江 马汉东 白鹏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70-277,共8页
用数值方法求解N-S方程,并用“亚迭代”方法保证时间方向二阶精度,数值模拟了 75° 后掠三角翼非定常绕流,给出了详细的涡破裂起始攻角附近涡破裂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 涡破裂从开始的螺旋破裂变为向泡状破裂演化的“... 用数值方法求解N-S方程,并用“亚迭代”方法保证时间方向二阶精度,数值模拟了 75° 后掠三角翼非定常绕流,给出了详细的涡破裂起始攻角附近涡破裂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 涡破裂从开始的螺旋破裂变为向泡状破裂演化的“过渡态”,然后发展到泡状破裂,再由泡状 破裂变为向螺旋破裂演化的“过渡态”,最终发展到典型的螺旋破裂形态.从计算结果中还发 现,当泡状破裂形成后破裂点前移速度明显减慢,同时当从泡状破裂向螺旋破裂演变时,破裂 点出现后移现象.可从最近相关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中发现这些现象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始攻角 三角翼 非定常流 涡破裂 数值计算 演化特性 亚迭代法 泡状破裂 飞行器 性能
下载PDF
新疆及周边中亚地区中亚低涡背景下云中液态水分布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梁倩 光莹 +6 位作者 刘琼 李建刚 陈勇航 杨莲梅 辛渝 刘统强 黄观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2-78,共7页
利用2003—2014年5~9月中亚低涡发生时的AIRS Version 6 Level 2卫星资料,分析中亚低涡活动规律以及云中液态水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北涡型中亚低涡共发生97次,南涡型共88次。中亚低涡中心更易向南移动。(2)整体来看,云中液态水呈现... 利用2003—2014年5~9月中亚低涡发生时的AIRS Version 6 Level 2卫星资料,分析中亚低涡活动规律以及云中液态水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北涡型中亚低涡共发生97次,南涡型共88次。中亚低涡中心更易向南移动。(2)整体来看,云中液态水呈现山区多盆地少的趋势,在帕米尔高原、天山和昆仑山脉的山区以及咸海附近均大于100×10-6 kg·m-2。在准噶尔盆地、哈密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小于1×10-6 kg·m-2。(3)中亚低涡发生路径越偏南,云中液态水柱越低。关于云中液态水柱,北涡路径较南涡路径更多。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认识中亚低涡强降水天气系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低涡 南涡 北涡 移动路径 月际变化 云中液态水
下载PDF
极涡的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钟萃相 《科技视界》 2019年第20期114-117,共4页
全球气候的变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而且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方面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和研究.尽管许多人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是由于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导致的,但科学界仍有争议.于是,作者分析了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各种因素,发现极... 全球气候的变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而且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方面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和研究.尽管许多人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是由于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导致的,但科学界仍有争议.于是,作者分析了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各种因素,发现极涡的移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了防止全球气候变化异常的合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涡 移动 全球气候变化 原因 对策
下载PDF
离心高斯涡旋光束在传输中暗核和质心的运动(英文) 被引量:2
13
作者 丁攀峰 蒲继雄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7-41,共5页
使用螺旋相位板产生高斯涡旋光束时,要求光束中心与螺旋相位板中心对准重合。然而实际上光束中心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螺旋相位板中心,此时从相位板输出的光束即为离心高斯涡旋光束。对于传统的涡旋光束而言,暗核和质心为同一点,在传输... 使用螺旋相位板产生高斯涡旋光束时,要求光束中心与螺旋相位板中心对准重合。然而实际上光束中心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螺旋相位板中心,此时从相位板输出的光束即为离心高斯涡旋光束。对于传统的涡旋光束而言,暗核和质心为同一点,在传输中一直位于光束的中心位置。离心高斯涡旋光束则不同于传统的涡旋光束,对其传输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离心高斯涡旋光束的暗核和质心的位置分离,在传输过程中会发生移动。移动方向由拓扑电荷的符号确定,暗核的移动距离与拓扑电荷的大小无关,质心的移动距离则与拓扑电荷的大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光学 质心 涡旋光束 离心 移动 拓扑电荷
原文传递
近距平行跑道配对离场关键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田勇 颜于杰 吴东晖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2期246-250,256,共6页
相比于目前国内近距平行跑道的离场方式,近距平行跑道配对离场能大幅减少飞机的离场时间间隔,从而提高机场的容量.在应用近距平行跑道配对离场程序时,需要确定配对机的离场时间间隔与运行该程序的侧风条件,其中离场时间间隔分为起始时... 相比于目前国内近距平行跑道的离场方式,近距平行跑道配对离场能大幅减少飞机的离场时间间隔,从而提高机场的容量.在应用近距平行跑道配对离场程序时,需要确定配对机的离场时间间隔与运行该程序的侧风条件,其中离场时间间隔分为起始时间间隔和离场航段参考点的最大时间间隔.根据不同机型的飞行参数,建立数学计算模型,得到配对机的离场时间间隔,并在此基础上考虑侧风对尾流的影响,得出允许应用该程序的最大正侧风风速,结合风向,得到侧风条件.以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作为实例,计算得到配对机的初始时间间隔为30 s,在离场航段参考点的最大时间间隔分别为50 s、68 s,最大正侧风风速为3.3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运输 近距平行跑道 尾流运动 配对离场 时间间隔 侧风条件
下载PDF
微纳光纤涡旋倏逝场中米氏粒子的受力
15
作者 唐禹 张波 +2 位作者 刘子龙 张闹 刘亚欣 《光散射学报》 2018年第4期308-313,共6页
本文用射线光学的方法计算了球形微粒在微纳光纤涡旋倏逝场中的受力,并研究了微粒与微纳光纤表面之间的距离、微粒半径和微纳光纤半径对微粒受力的影响。微粒在梯度力的作用下被捕获到微纳光纤表面,同时在散射力的作用下沿微纳光纤中光... 本文用射线光学的方法计算了球形微粒在微纳光纤涡旋倏逝场中的受力,并研究了微粒与微纳光纤表面之间的距离、微粒半径和微纳光纤半径对微粒受力的影响。微粒在梯度力的作用下被捕获到微纳光纤表面,同时在散射力的作用下沿微纳光纤中光束传播的方向绕光纤螺旋状运动。离光纤表面距离越远,微粒受到的光辐射压力越小。当微纳光纤半径不变时,微粒的径向捕获效率、沿光轴的传输和绕光纤的转动可分别通过微粒的半径来优化;而当微粒半径不变时,可分别通过微纳光纤半径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光纤 涡旋光束 射线光学 螺旋运动 散射力
下载PDF
飞机尾涡流场的建模与仿真计算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魏志强 徐肖豪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2010年第4期186-191,共6页
飞机在飞行中形成的翼尖涡会使跟进的后机发生倾斜、滚转、失速等影响飞行安全的情况.通过对尾涡机理的分析,本文建立了尾涡消散模型、运动模型,采用镜像涡方法,根据涡核间距加大的程度来评估地面效应影响的强弱,较好地反映地面效应对... 飞机在飞行中形成的翼尖涡会使跟进的后机发生倾斜、滚转、失速等影响飞行安全的情况.通过对尾涡机理的分析,本文建立了尾涡消散模型、运动模型,采用镜像涡方法,根据涡核间距加大的程度来评估地面效应影响的强弱,较好地反映地面效应对尾涡运动和消散的影响.基于建立的模型,对尾涡流场进行仿真计算,计算结果与激光雷达实测或大涡模拟结果基本一致.与常用的大涡模拟方法相比,文中计算模型具有形式简单、速度快的优点,可以用在机场尾涡间隔系统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运输 尾涡间隔 尾涡消散 尾涡流场 尾涡运动
下载PDF
从震前卫星热红外图像看中国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强祖基 姚清林 +2 位作者 魏乐军 曾佐勋 郭坚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73-884,共12页
震前卫星热红外探测现今地球热应力场,既有水平应力热场,也有垂直应力热场。热辐射能量的增强与应力增强有关。结合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地震等烈度线图的分析,辅以GPS空间定位地形变测量、震源机制解和原地应力解除法,以及地球物理勘探资料... 震前卫星热红外探测现今地球热应力场,既有水平应力热场,也有垂直应力热场。热辐射能量的增强与应力增强有关。结合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地震等烈度线图的分析,辅以GPS空间定位地形变测量、震源机制解和原地应力解除法,以及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可使对现今应力场的了解更加全面。以99°~104°E为界的过渡带包含中国大陆西部重庆荣昌双环、四川汶川椭圆。这种左右涡旋运动方式不同存在一个带内,与深部构造差异和物质下曳运动有直接的关系。中国西部受印度板块和西北利亚板块SN向夹击,来自西北利亚板块的作用力最南可到天山北麓。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扭动,壳幔汁上涌差异反映在中国西部热旋扭椭圆为左旋扭动。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扭动,中国东部地区出现伸展构造。NE、NNE向破裂发生右旋运动,可称之新新华夏构造体系。壳幔汁上涌差异反映在东部热旋扭椭圆为右涡旋扭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热红外图像 构造体系 地壳上地幔涡旋运动 过渡带 垂平转换 新新华夏构造体系
下载PDF
近距平行跑道间隔确定方法 被引量:15
18
作者 田勇 孙佳 +1 位作者 万莉莉 李永庆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0-76,共7页
应用最不利环境下的尾流运动特性,研究了近距平行跑道相关平行进近模式下配对飞机斜距、进近下滑角和机型组合对跑道间隔的影响,利用最小尾流间隔标准和NASA侧风统计数据,并根据机型参数,提出了跑道中心线间距和跑道头错开间距的确定方... 应用最不利环境下的尾流运动特性,研究了近距平行跑道相关平行进近模式下配对飞机斜距、进近下滑角和机型组合对跑道间隔的影响,利用最小尾流间隔标准和NASA侧风统计数据,并根据机型参数,提出了跑道中心线间距和跑道头错开间距的确定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当配对前后机的斜向间隔标准一定时,跑道头错开间距随中心线间距和配对后机下滑角的增大而减小;当配对前后机下滑角相同时,跑道头错开间距随中心线间距和斜向间隔标准的增大而减小;当跑道中心线间距为380m,前后机下滑角均为3°,斜向间隔标准为2 780m时,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跑道头错开间距应不小于1 483m,符合国外已授权机场跑道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运输 近距平行跑道 间隔标准 相关平行进近 尾流运动 跑道中心线间距 跑道头错 开间距
原文传递
波浪作用下沙纹床面底层流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蒋昌波 白玉川 +1 位作者 赵子丹 张红武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33-340,共8页
涡动沙纹很大程度决定着床面阻力和波浪衰减,针对涡动沙纹作用下的绕流结构具有强二维特性,建立了立面二维曲线坐标下的数值模型。利用国外公开发表的试验数据进行验证,表明模型能模拟波浪作用下底层分离涡随时间、空间变化的动力特性,... 涡动沙纹很大程度决定着床面阻力和波浪衰减,针对涡动沙纹作用下的绕流结构具有强二维特性,建立了立面二维曲线坐标下的数值模型。利用国外公开发表的试验数据进行验证,表明模型能模拟波浪作用下底层分离涡随时间、空间变化的动力特性,对底层流动的紊动特性、床面剪切应力的随时间、空间的变化以及涡动结构的尺度分别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边界层 涡动沙纹 数学模型 沙波运动 紊动
下载PDF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次强降水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孙令东 王永清 +3 位作者 梁凤娟 杨铁钢 白向东 柳艳艳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3年第3期34-38,共5页
运用常规气象资料和自动站实测资料,从低涡系统的演变规律及物理机制等方面对2010年9月6-9日发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过程是在中高纬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由地面气旋、低涡和副热带高压共同... 运用常规气象资料和自动站实测资料,从低涡系统的演变规律及物理机制等方面对2010年9月6-9日发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过程是在中高纬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由地面气旋、低涡和副热带高压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东移的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巴彦淖尔市上空交绥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原因。充足、稳定的水汽输送和较强的水汽辐合,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高空强烈的辐散,通过抽吸作用引起低层强烈的辐合,从而促使垂直上升运动增强,是此次降水天气发生的动力。500 hPa层以上大气层结稳定,阻挡暖湿空气向上输送,促使不稳定能量在500 hPa层以下积累,为此次强降水发生提供了足够的能量条件。850 hPa偏东风暖湿气流受阴山的阻挡和抬升,降水量增加,而山后降水量减少。乌拉山与白云查汗山形成狭长山谷,边界层东风气流穿过,狭管效应有利于此地风速增大,将大量的水汽输送到巴彦淖尔市上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涡 垂直上升运动 不稳定能量 强降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