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观看之道:“像化”国家形象的视觉识别框架
被引量:17
- 1
-
-
作者
刘丹凌
-
机构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
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1-128,共8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视觉修辞的理论
方法与应用研究"(17ZDA290)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像化"国家形象的意义生成不仅关涉国家"源像"的媒介化呈现,更关涉"观看的语法",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于视觉识别框架及其运作的想象性社会实践。如果说实体与要素的关系决定了属性识别框架,为观审者辨识"像化"国家形象的表现和特征提供了基本路径;那么在场与缺场的关系则确立了暗指识别框架,为观审者想象和联系图像之外的国家形象面貌及其意涵提供了重要方式;而"展面"与"刺点"所指向的则是情感识别框架,牵引观审者从对视觉文本表达的判别和解析转向主观情感的卷入和态度的阐明。三者不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自足体系,却在"像化"国家形象的认知形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
关键词
“像化”国家形象
框架理论
视觉识别框架
-
Keywords
visual national image
framing theory
visual recognition framing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客体、主体与情境:“像化”国家形象的认知图谱
被引量:8
- 2
-
-
作者
刘丹凌
-
机构
西南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
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3-118,135,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影像传播与中国形象研究”(10BXW017)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像化"国家形象是一种以视觉信息为主因来建构和传递国家形象的方式,它以"图像"为主要表象方式给出具体有形的国家形象,成为被感知、被想象、被判断、被期望的意向对象,它不是单纯的"镜式"物象映现,而是裹挟"意识形态内涵"的视觉表征系统。"像化"国家形象的认知不是简单的观审,而是关涉影像表象的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行为,不仅受制于包括图型-图像、图型-形式和图型-母型在内的"像化"国家形象客体,还受制于视像信息的泛接触、视像记忆与存储、选择性注意、视像信息的运演等主体认知过程,以及微观认知情境和宏观认知情境共同建构的"关系视界"。
-
关键词
“像化”国家形象
认知机制
认知客体
认知主体
认知情境
-
Keywords
visual national image
cognitive mechanism
cognitive object
cognitive subject
cognitive situation
-
分类号
G20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制造共识:“像化”中国形象的建构策略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刘丹凌
-
机构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新闻系
西南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61-167,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经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影像传播与中国形象研究"(10BXW0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困境与破解策略研究"(17AKS018)
-
文摘
全球化语境下,探索一套以中国实体形象为基础、以政府宣传为主导、以国家意识形态为牵引的"像化"中国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尤为重要。"像化"中国形象要以富有活力的意义形式来重新描述时间和空间,重新阐述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重新表征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典型场景,才能构建表征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形象"神话",再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塑造典型"像化"形象、提升情感关注度,突显"像化"形象刺点、强化情感体验,消除"像化"形象歧义、构建情感认同,是"像化"中国形象的基本塑造策略。采取适宜的传播强度、促成认知接受,选择恰当的传播时机、形成认知关注,建立多层次传播渠道、构建认知空间,拓展互动传播平台、增强认知理解,是"像化"中国形象的基本传播策略。
-
关键词
全球化
“像化”国家形象
建构策略
认知
认同
-
Keywords
globalization
visual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ve strategy
cognition
identity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