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2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美丽乡村到都市居民消费空间——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大世凹村的社会空间重构 被引量:106
1
作者 陈培培 张敏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35-1446,共12页
大都市近郊美丽乡村的建设为城市居民假日消费提供了新的场所,成为一种新型都市居民消费空间。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南京市江宁区"世凹桃源"大世凹美丽乡村的重构过程与机制进行分析。指出美丽乡村建设的背后是一个以地方政... 大都市近郊美丽乡村的建设为城市居民假日消费提供了新的场所,成为一种新型都市居民消费空间。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南京市江宁区"世凹桃源"大世凹美丽乡村的重构过程与机制进行分析。指出美丽乡村建设的背后是一个以地方政府为关键行动者的异质行动者网络,主要实现了乡村物质生活空间的改变。随着政府目标意图的转变,鼓励政策退出及市场机制进入,行动者网络重新调整,消费者和外来经营者成为关键行动者,相应地呈现从美丽乡村到都市居民消费空间的转变,即进一步实现社会空间的重构。由于行动者网络是一个充满利益争夺和协商的动态连接,社会空间的重构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研究表明,美丽乡村不仅是提供村民生活和游客抒情怀旧的场所,而且是一个存在权力关系且动态变化的行动者网络空间。政府、组织、村民、消费者、资本、景观、文化等异质性行动者自身的定义与再定义,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构成美丽乡村形成与转变机制。揭示了在乡村建设与转型发展过程中,政府及政策的作用机制及其有效时域,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及其所带来的利益争端与社会不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消费空间 行动者网络理论 社会空间
原文传递
城市空间变迁背景下的地方感知与身份认同研究——以广州小洲村为例 被引量:84
2
作者 朱竑 钱俊希 吕旭萍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24,共7页
身份认同是文化和社会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逐步确定自己在这一社会文化秩序中的个体角色,从而形成完整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定义。而地方认同则是对某个地方作为社会角色自我感知的一部分的认知,通过地方... 身份认同是文化和社会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逐步确定自己在这一社会文化秩序中的个体角色,从而形成完整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定义。而地方认同则是对某个地方作为社会角色自我感知的一部分的认知,通过地方的意义来形成对个人或社会群体文化与身份的认同。以地方与身份认同作为主要的研究维度,将广州独特的"艺术村"小洲村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空间演变背景下,本地村民与艺术家这两类具有不同文化倾向的社会群体基于地方的身份认同,探索艺术家与村民之间在认同上的冲突、断裂与融合。研究剖析了小洲村艺术家及原村民在社区演变的过程中文化身份认同和地方认同形成与变迁的情况,并分析其认同构建的原因和特征。研究的结果显示,小洲村的本地村民与艺术家的地方认同感在本质上看还处在一个消极的割裂与断层的状态,两个社会群体对于地方意义的感知与认同还需要未来进一步的互动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小洲村 城市空间 地方 认同
下载PDF
中国城市新移民的“乡缘社区”:特征、机制与空间性--以广州“湖北村”为例 被引量:76
3
作者 李志刚 刘晔 陈宏胜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910-1920,共11页
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广州"湖北村"为例,对中国快速城市化下"乡缘社区"的演进过程、特征、形成机制与空间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湖北村"总体上呈现产业结构专业化、族群构成同质化和阶层构成异质化等三... 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广州"湖北村"为例,对中国快速城市化下"乡缘社区"的演进过程、特征、形成机制与空间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湖北村"总体上呈现产业结构专业化、族群构成同质化和阶层构成异质化等三方面特征;基于嵌入族群关系的生产网络和雇工网络,产生了具有湖北地域特色的亚文化区。"湖北村"已经成为湖北移民经济资本循环的核心场域,为湖北籍农民工的向上流动及城市适应提供空间,造成各类族群要素的空间锁定与强化。"湖北村"的形成机制包括宏观层面的市场、制度和区域因素,中观层面的城市空间扩张与设施完善因素,微观层面的竞争优势、创业精神和本地社区的正面响应等因素。乡缘社区作为一种草根力量所推动的新社会空间,正成为中国城市新移民实现市民化的"助推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缘社区 广州 湖北村 社会空间 空间性
原文传递
空心村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特征与重构策略——以邓州市桑庄镇为例 被引量:59
4
作者 冯健 赵楠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9-28,共10页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空心村已成为普遍现象。村庄空心化不仅造成用地浪费,也造成乡村社会失范,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本研究以河南省邓州市桑庄镇为研究区,采取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村庄空心化带来的乡村公共空间变迁入...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空心村已成为普遍现象。村庄空心化不仅造成用地浪费,也造成乡村社会失范,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本研究以河南省邓州市桑庄镇为研究区,采取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村庄空心化带来的乡村公共空间变迁入手,讨论空心村背景下通过公共空间重构实现乡村社会结构优化的途径。以社会结构与空间结构互动为核心建立研究的理论线索,提出"乡村社会结构通过关系逻辑体现"、"社会结构影响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反作用于社会结构"三个基本假设,并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村 公共空间 空间重构 村落共同体 邓州
原文传递
过去25年旅游村落社会空间的微尺度重构——河北野三坡苟各庄村案例实证 被引量:51
5
作者 席建超 王新歌 +2 位作者 孔钦钦 王首琨 葛全胜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928-1941,共14页
社会空间重构是乡村转型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以苟各庄村为例,研究旅游乡村聚落的社会空间重构过程。研究发现:经过25年的发展,苟各庄村在旅游驱动下发生了剧... 社会空间重构是乡村转型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以苟各庄村为例,研究旅游乡村聚落的社会空间重构过程。研究发现:经过25年的发展,苟各庄村在旅游驱动下发生了剧烈的社会重构和"空间极化",逐渐从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乡土社会"聚落演变成为一个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旅游服务型社区。具体表现为:村落社会物质空间中,家庭私人空间逐渐减少,服务与旅游业的半私人和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增加;在居住模式上,传统封闭式山地四合院逐步消失,演变为开敞式多层楼房;在人口结构上,大量外来者,包括旅游者、外来务工者和投资者的涌入改变了乡村社会关系结构,并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极化"特征;人均收入差距加大,促进了村落社会阶层的形成与分化。其中,旅游业快速发展和外来人口大幅度增加是其主要外部动力,而村落"微区位因素影响",如住宅与内部道路交通、景观环境(河流与噪声)等,则通过累积被不断"强化"和"固化",成为加速村落社会"空间极化"的核心动力。与社会空间重构相适应,建设新型社区组织管理服务模式,规范产业发展组织方式,重塑社区文化,对于保持旅游村落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地 乡村聚落 社会空间重构 苟各庄
原文传递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及对策 被引量:42
6
作者 曹昌智 《中国名城》 2011年第3期20-30,共11页
深刻阐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提出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采取积极的应对思路、战略和公共政策,促进保护与发展相辅相成,和谐共赢,力主走出大拆大建改造误区,坚持形态保护与文脉传承统一,通过控制-整治-更新的合理途径,有效保护... 深刻阐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提出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采取积极的应对思路、战略和公共政策,促进保护与发展相辅相成,和谐共赢,力主走出大拆大建改造误区,坚持形态保护与文脉传承统一,通过控制-整治-更新的合理途径,有效保护文化遗产,为现代经济社会服务,创造辉煌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城名镇名村 保护与发展 改造或更新 空间形态和历史文脉
下载PDF
封闭与开放:城中村空间解析——以广州市车陂村为例 被引量:38
7
作者 黎云 陈洋 李郇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3-70,共8页
以广州车陂村为例,由外而内地对城中村空间进行解析,指出城中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空间类型,具有被挤迫和封闭的外部空间特征;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城中村仍然保留了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体现在混合的功能使用、以公共空间为核心的... 以广州车陂村为例,由外而内地对城中村空间进行解析,指出城中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空间类型,具有被挤迫和封闭的外部空间特征;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城中村仍然保留了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体现在混合的功能使用、以公共空间为核心的村落肌理以及场所的文化传承上,这是城市空间多样性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从内部空间的整理和外部空间的渗透两方面对城中村的改造提出建议,以期促使城中村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最终成为城市空间的一个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空间解析 有机结构
原文传递
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与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以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村“拉斯节”为例 被引量:38
8
作者 李志农 乔文红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65,共5页
乡土社会本是一个由多元公共空间造成的集合体,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形式对村庄政治、社会、文化乃至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以迪庆藏区德钦县奔子栏村公共文化空间———"拉斯节"的个案研究... 乡土社会本是一个由多元公共空间造成的集合体,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形式对村庄政治、社会、文化乃至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以迪庆藏区德钦县奔子栏村公共文化空间———"拉斯节"的个案研究,阐释这一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在乡村秩序建构中的重要意义,以期在乡村地区特别在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中,实现内源性公共文化空间与外源性嵌入式政治公共空间的交融互构,为更为有效的乡村治理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文化空间 “拉斯节” 乡村治理
下载PDF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影响因素与保护模式 被引量:37
9
作者 许建和 乐咏梅 +1 位作者 毛洲 柳肃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7-153,共7页
以湖南省前五批658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工具,使用三维数字地球(LocaSpace Viewer)确定经纬度与高程等基本地理信息。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从宏观层面综合分析得出: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以聚集态为主、分散状为... 以湖南省前五批658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工具,使用三维数字地球(LocaSpace Viewer)确定经纬度与高程等基本地理信息。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从宏观层面综合分析得出: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以聚集态为主、分散状为辅、地区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分布于湘西与湘南地区,同时沿流域呈多带状分布,且在这两方面存在空间指向的一致性。从地形、坡向、河流、社会经济、交通等因素分析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程度。采用特征类型分析法综合提出湖南省传统村落的3种保护模式:产业展示、区域聚合与遗产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格局 保护模式 传统文化遗产 社会经济因素
原文传递
基于主姓家族的村落空间研究--以山西省苏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为例 被引量:36
10
作者 何依 邓巍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15,共5页
以山西省苏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为例,分析家族姓氏构成与村落空间的耦合关系,揭示村落空间形态演化的内在规律,为古村落的保护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 主姓村 家族 村落空间
原文传递
村庄空间的复合型特征与适应性重构方法探讨 被引量:34
11
作者 陈铭 陆俊才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44-48,共5页
村庄空间的功能复合给农村的生活、生产带来了种种影响:一方面能方便村民生活、提高空间活力;另一方面却也表现为负面的、效率低下的。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对村庄空间进行适应性重构,对空间功能进行分离、梳理或者植入其他功能,以满足... 村庄空间的功能复合给农村的生活、生产带来了种种影响:一方面能方便村民生活、提高空间活力;另一方面却也表现为负面的、效率低下的。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对村庄空间进行适应性重构,对空间功能进行分离、梳理或者植入其他功能,以满足现代村庄发展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空间 复合型特征 适应性 空间重构
下载PDF
旅游种群的入侵、继替与古村落空间秩序重组研究——以徽州古村落宏村为例 被引量:32
12
作者 余汝艺 梁留科 +2 位作者 李德明 朱红兵 朱生东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65-170,共6页
为认识旅游—社区互动机理,以人类生态学中人类社会组织与生物种群具有相似性的思想为切入点,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物种入侵理论等为理论基础,解读古村落社区中因旅游种群入侵而引发的空间社会秩序重组过程。研究认为,"旅游—... 为认识旅游—社区互动机理,以人类生态学中人类社会组织与生物种群具有相似性的思想为切入点,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物种入侵理论等为理论基础,解读古村落社区中因旅游种群入侵而引发的空间社会秩序重组过程。研究认为,"旅游—古村落"空间社会过程可解读为:旅游种群入侵到古村落社区,与社区种群发生生态位重叠;在生态学竞争排斥法则作用下,社区种群被旅游种群挤出古村落核心区,而在古村落社区边缘重新安家,旅游种群继替社区种群迁出后留下的生态位空间;最终,古村落社区以宗祠为中心的宗法型空间重组为古村落旅游核心区、官川新区、政务新区等构成的旅游化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村落 旅游种群 入侵与继替 空间秩序 安徽宏村
原文传递
以空间句法方法探寻传统村落的深层空间结构 被引量:32
13
作者 戴晓玲 浦欣成 董奇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2-57,共6页
传统村落是否具有相对稳定的空间组合模式,即深层空间结构?采用空间句法方法对27个传统村落进行建模分析,以2种算法表达2类不同的组构中心,即最小角度距离中心及最短欧式距离中心。研究发现,自然原生的村落具有双重高效的空间结构:其核... 传统村落是否具有相对稳定的空间组合模式,即深层空间结构?采用空间句法方法对27个传统村落进行建模分析,以2种算法表达2类不同的组构中心,即最小角度距离中心及最短欧式距离中心。研究发现,自然原生的村落具有双重高效的空间结构:其核心既利于熟悉路径的村民四处活动,也利于外来访客便捷地到达中心或在交易完毕后离开村庄。研究证实,传统村落在形态演变过程中,会形成公共空间网络与使用功能布局的同构关系,从而对深层结构的稳定性起到锚固作用。村落功能中心的位置具有结构惯性,成就其形态记忆的特质。通过空间句法量化方法及其可视化表达,对抽象的文化景观予以清晰的图示化表达,从而为历史村镇的延续性设计提供理性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传统村落 文化景观 空间句法 结构惯性 中心性
下载PDF
城郊土地利用功能演变——以贵州省惠水县乡村旅游度假区好花红村为例 被引量:31
14
作者 张涵 李阳兵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999-2012,共14页
论文以贵州省惠水县乡村旅游度假区好花红村为典型案例,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访问数据,分析了2006—2019年好花红村土地利用功能演变规律,探讨了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结果表明:①好花红村... 论文以贵州省惠水县乡村旅游度假区好花红村为典型案例,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访问数据,分析了2006—2019年好花红村土地利用功能演变规律,探讨了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结果表明:①好花红村土地利用功能受土地利用转型的影响,由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生态保育功能转变为复合型观光休闲功能和经济发展功能,增加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了生态效益,土地利用功能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和复合化特征;②研究区不同演变阶段的演变模式存在显著差异,经历了单一农业生产功能阶段、多元功能转型过渡阶段、多功能复合转型阶段,土地利用功能演变有以农为主、乡村旅游为辅,农旅结合、农业逐步退缩,以乡村旅游为主、整体转型3种模式;③自然条件是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的基础动力,经营主体变化是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内在动力,区域发展政策是驱动土地利用功能多元化的根本动力,旅游市场"规模化"需求是驱动乡村功能和土地利用功能转化的重要推动力,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驱动土地利用功能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 村域 土地利用功能 好花红村
原文传递
旅游背景下湘西传统村落民居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被引量:31
15
作者 钟泽源 金科 陈祖展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4-136,共3页
随着传统村落旅游持续升温,传统村落面临风貌保护与商业性开发的矛盾,旅游发展陷入同质化、内卷化的困境。文章以湘西地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旅游发展为视角,通过实地调研考察与分析,提出了遵循传统理念、挖掘地域文化特质、植入现... 随着传统村落旅游持续升温,传统村落面临风貌保护与商业性开发的矛盾,旅游发展陷入同质化、内卷化的困境。文章以湘西地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旅游发展为视角,通过实地调研考察与分析,提出了遵循传统理念、挖掘地域文化特质、植入现代设计元素的理念与整体性保护、原真性保护、地域性保护和功能性保护等更新策略,优化旅游空间,传承文化内涵,实现传统村落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传统民居 旅游发展 民居空间 文化特质
下载PDF
当代村落的隐性公共空间:基于湖南的案例 被引量:30
16
作者 卢健松 姜敏 +1 位作者 苏妍 蒋卓吾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9-65,共7页
根据当代公共性理论及公共空问研究,得出村落公共空间包含显性及隐性公共空间体系判定,其中村落隐性公共空间由生产经营类与曰常生活类两种类型组成,与其融合后对整体村落形态的演化产生影响。并得出在村落规划中,公共空间的节点布局与... 根据当代公共性理论及公共空问研究,得出村落公共空间包含显性及隐性公共空间体系判定,其中村落隐性公共空间由生产经营类与曰常生活类两种类型组成,与其融合后对整体村落形态的演化产生影响。并得出在村落规划中,公共空间的节点布局与属性调整可以成为村落自组织演化过程中的导控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落 公共空间 隐性 自组织
原文传递
基于空间句法的南屏村失落空间探寻 被引量:26
17
作者 陈铭 李汉川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8-73,共6页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出现了传统空间破坏、特色场所失落等方面的问题。从南屏村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入手,运用空间句法的定量分析手段,尝试传统村落中失落空间探寻的研究方法,探索南屏村在历史演变更...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出现了传统空间破坏、特色场所失落等方面的问题。从南屏村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入手,运用空间句法的定量分析手段,尝试传统村落中失落空间探寻的研究方法,探索南屏村在历史演变更替过程中传统空间、特色场所的生成机制和形态特征。围绕失落空间的保护与再生,从再生特色场所的原真生活、保护失落空间的视域环境2个重要方面,提出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值得重视的规划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传统村落 特色场所 失落空间 空间句法 南屏村
下载PDF
秦巴山区村域稳定脱贫测度及返贫防控风险识别——以重庆市城口县为例 被引量:27
18
作者 郭倩 廖和平 +2 位作者 王子羿 刘愿理 李涛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2-244,共13页
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实现稳定脱贫、建立返贫防控机制是后2020时代的现实要求,更是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承上启下的紧密衔接。以强度生态脆弱与集中连片特困复合地区重庆市城口县为研究区域,基于脱贫稳定性测度模型、障碍度模型和最小方差模... 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实现稳定脱贫、建立返贫防控机制是后2020时代的现实要求,更是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承上启下的紧密衔接。以强度生态脆弱与集中连片特困复合地区重庆市城口县为研究区域,基于脱贫稳定性测度模型、障碍度模型和最小方差模型等方法对城口县60个行政村、1950个农户进行多维脱贫稳定性空间分异特征和返贫风险模式探究。研究发现:①样本村脱贫稳定性等级分布总体呈现前端窄小、中部突出的"葫芦状"结构,各地区多维脱贫稳定性总体不高且存在空间异质性;②城口县返贫风险可识别为双风险模式、三风险模式、四风险模式和五风险模式4种模式及各阻力因素多元整合主导的11种返贫风险类型,人力资本、发展机会等涉及农户可持续增收、动态抗风险能力及内生动力的要素逐渐成为现阶段返贫防控及减贫路径依赖的重点;③立足区域特征,把继续攻坚和稳定脱贫、防止返贫摆在同等重要位置上,因村施策提高群众抗风险能力,精准织密防止脱贫群体的返贫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域 稳定脱贫 返贫风险模式 空间分异 后2020时代 秦巴山区
原文传递
从三农短视频看数字乡村的空间生产与文化激活——以“含山汤猫子”短视频为例 被引量:25
19
作者 张荣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9-176,共8页
“元宇宙”热潮带动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升级迭代。作为“乡村元宇宙”的重要数字表象,三农短视频是现实乡村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展现,是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媒介和成果。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三农短视频发挥了重要... “元宇宙”热潮带动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升级迭代。作为“乡村元宇宙”的重要数字表象,三农短视频是现实乡村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展现,是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媒介和成果。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三农短视频发挥了重要的空间生产与文化激活的作用。一方面,三农短视频呈现并建构了数字乡村的空间生产,在数字化展示数字乡村空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数字乡村的空间建设;另一方面,三农短视频也经由网络空间媒介发挥了激活乡村文化的作用,主要包括方言文化的数字化激活、田园文化的数字化打造、乡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对于三农短视频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予以规范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三农短视频 空间生产 文化激活
下载PDF
村落社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兼论遗产主体与遗产保护主体的悖论 被引量:26
20
作者 刘朝晖 《文化艺术研究》 2009年第4期29-36,共8页
本文认为村落社会可以被视为文化空间的保护形式,主张从"整体主义"的思维出发,立足于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与整个村落社会的关系基础之上进行保护,并提出建构村落社区保护体系的五个操作性原则。文章最后通过深入剖... 本文认为村落社会可以被视为文化空间的保护形式,主张从"整体主义"的思维出发,立足于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与整个村落社会的关系基础之上进行保护,并提出建构村落社区保护体系的五个操作性原则。文章最后通过深入剖析和解构从财产到遗产的转变过程,讨论了遗产主体和遗产保护主体剥离的原因,主张通过参与式保护的方式,使得目前"自上而下"的实践模式与"自下而上"的参与情感相结合,从而在村落层面打开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切入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落社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体 文化空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