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俄国社会发展道路:恩格斯与民粹派思想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罗保国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1-56,共6页
在俄国社会发展问题上,民粹派将俄国农村公社理想化、俄国农民神圣化、少数知识分子的作用绝对化,企图使俄国不经过生产力的累积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恩格斯则认为,俄国必须以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为先决条件,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跨... 在俄国社会发展问题上,民粹派将俄国农村公社理想化、俄国农民神圣化、少数知识分子的作用绝对化,企图使俄国不经过生产力的累积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恩格斯则认为,俄国必须以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为先决条件,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二者论争的焦点在于,如何看待农村公社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分歧实际上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两种思想体系的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 恩格斯 民粹派 农村公社 社会发展道路
下载PDF
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力军 胡瑾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9-114,共6页
19世纪后期,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对俄国农村公社制度及俄国进入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后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我国学术界和理论界在讨论马克思主义的“跨越论”中,曾有人提出苏联和中国是“跨越论”的例证。我... 19世纪后期,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对俄国农村公社制度及俄国进入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后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我国学术界和理论界在讨论马克思主义的“跨越论”中,曾有人提出苏联和中国是“跨越论”的例证。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是有着客观条件的,持“跨越论”观点的理论依据是不充分的。实际上,无论苏联还是中国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越论 农村公社 卡夫丁峡谷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下载PDF
19世纪俄国农民普遍早婚观念及其转型
3
作者 李振文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2-109,共8页
近代俄国的婚姻模式呈现出与西欧迥然不同的人口学特征,一大原因是俄国农民在农奴制时代就形成了“必须结婚”和“尽早结婚”的观念。一方面,农民家庭对女性劳动力的迫切需求、家庭在农民物质和精神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婚姻对人的社会地... 近代俄国的婚姻模式呈现出与西欧迥然不同的人口学特征,一大原因是俄国农民在农奴制时代就形成了“必须结婚”和“尽早结婚”的观念。一方面,农民家庭对女性劳动力的迫切需求、家庭在农民物质和精神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婚姻对人的社会地位的保障作用,要求农民无论男女都必须结婚;另一方面,家长制原则赋予了父母对子女婚姻的控制权,父母出于家庭利益的考虑迫使子女尽早结婚。村社土地重分制度,让早婚的农民更容易在经济上得利。家庭和村社中的道德舆论,形成了以不婚为不幸、以晚婚为耻辱的社会氛围。1861年农奴制的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的实施和工商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结婚年龄,促进了农民婚姻观念的近代转型。总之,劳动和经济因素决定了农民的婚姻行为,家庭和村社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直到19世纪末,实用主义经济原则和农村习惯法依然在农民婚姻中居于支配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农民 婚姻观念 普遍早婚 村社
原文传递
解读印度宗教的多神崇拜特点——兼谈宗教从多神教向一神教的转变 被引量:4
4
作者 苑一博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2-58,共7页
历史上世俗社会的君主制是导致宗教从多神教向一神教转变的重要条件。印度宗教长期保持着多神崇拜的特点,或者说长期没有出现"统一的神"的观念,主要是由于古代印度长期"没有统一的君主"所致。另外,由于雅利安人入... 历史上世俗社会的君主制是导致宗教从多神教向一神教转变的重要条件。印度宗教长期保持着多神崇拜的特点,或者说长期没有出现"统一的神"的观念,主要是由于古代印度长期"没有统一的君主"所致。另外,由于雅利安人入侵而形成的种姓制度以及长期存在的村社制度所造成的政治上的分散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宗教 多神教 一神教 君主制 种姓制度 村社制度
下载PDF
反现代性的现代化思潮之肇始——19世纪俄罗斯民粹主义析论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云龙 陈界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9-95,共7页
1861年俄罗斯农奴制改革后,村社替代地主作为沙皇政权对于农民进行统治的基层建制,随之兴起了民粹主义。民粹主义是利用村社这种农业社会主义形式去超越工业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的思潮与运动。19世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民粹主义正反... 1861年俄罗斯农奴制改革后,村社替代地主作为沙皇政权对于农民进行统治的基层建制,随之兴起了民粹主义。民粹主义是利用村社这种农业社会主义形式去超越工业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的思潮与运动。19世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民粹主义正反两个方面特质,做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社 民粹主义 马克思
下载PDF
俄国政治文化探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超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0-95,共6页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感情;它是无形的、潜在的,但在政治活动中常常起着重要作用。俄国政治文化传统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其内在特质可以用艾森斯塔德概括的"帝国"特征加以描述。在俄罗斯...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感情;它是无形的、潜在的,但在政治活动中常常起着重要作用。俄国政治文化传统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其内在特质可以用艾森斯塔德概括的"帝国"特征加以描述。在俄罗斯帝国形成的过程中,东斯拉夫民族古老的村社组织给俄国下层人民埋下了服从专制统治种子;历代俄国统治者对东正教的接受、利用和统辖,使"君权神授"的观念深入人心,并赋予俄国人以超越性的世界精神;对蒙古人的臣服、学习和斗争,以及对金帐汗国政治遗产的继承,使莫斯科公国崛起的同时,也强化了俄国上层通过武力征服世界的扩张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政治文化 村社 东正教 蒙古入侵
下载PDF
试析俄国民粹主义的个人主义社会主义观
7
作者 夏银平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04-108,共5页
文章通过对俄国民粹派个人主义的社会主义观的分析,指出其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东方特有的村社传统和共聚性思想,且糅合了西方的自由主义,而其理论的主旨在于强调个体在社会主义集体中既要和谐相处、又必须得到发展的思想。
关键词 个人主义的社会主义 村社 共聚性
下载PDF
从农村公社到现代国家的社会形态演进分析
8
作者 黄冠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5年第1期62-69,共8页
以近代西方国家的产生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证明了农村公社作为相对原始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同现代国家存在的根本性差别。研究明确生产组织形态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论证村舍生产方式同集体主义之间的必然联系。通... 以近代西方国家的产生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证明了农村公社作为相对原始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同现代国家存在的根本性差别。研究明确生产组织形态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论证村舍生产方式同集体主义之间的必然联系。通过比较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差异,论证个人主义同现代西方国家的天然契合性,同时也指明了地区环境对生产组织形态和社会形态变化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社 现代国家 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
原文传递
村庄公共品的内生供给与外生供给 被引量:2
9
作者 贺雪峰 《深圳社会科学》 2023年第5期5-11,共7页
依据公共品建设资源来源,可以将村庄公共品供给分为内生供给与外生供给两种形态。依据公共品供给主体不同,村庄公共品供给有“长循环”和“短循环”两种方式。一直以来,村庄公共品主要靠“短循环”的内生供给,村庄公共品供给水平一般都... 依据公共品建设资源来源,可以将村庄公共品供给分为内生供给与外生供给两种形态。依据公共品供给主体不同,村庄公共品供给有“长循环”和“短循环”两种方式。一直以来,村庄公共品主要靠“短循环”的内生供给,村庄公共品供给水平一般都比较低。取消农业税后,国家资源下乡,村庄公共品逐步变成依靠“长循环”的外生供给,村庄公共品供给水平大幅度提高,却也普遍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包括公共品供给与村庄需求错位、村民客体化、村干部行政化等。在全国区域差异巨大、不同村庄公共品需求不同且公共品标准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将目前通过中央部门向农村转移资源建设村庄公共品的长循环,变为以村庄内生供给公共品为主的短循环,不仅可以提高村庄公共品供给效能,而且可以激发出农户建设公共品的内在积极性,其中关键环节是将国家下拨到村庄的资源从财政资金变成村庄集体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公共品 资源下乡 村民自治 村社集体
下载PDF
制度传统如何形塑国家?——基于家户制和村社制的比较分析
10
作者 黄振华 王美娜 《中国政治学》 2023年第4期75-94,165-166,共22页
国家是历史条件的产物,并受到制度传统的深刻影响。制度传统对国家的形塑,首先表现为对国民性的塑造,进而建构起不同的国家形态及其特性。从历史上看,由于农民构成国民的主要社会阶层,国民性主要表现为农民性。在世界文明进程中,中国的... 国家是历史条件的产物,并受到制度传统的深刻影响。制度传统对国家的形塑,首先表现为对国民性的塑造,进而建构起不同的国家形态及其特性。从历史上看,由于农民构成国民的主要社会阶层,国民性主要表现为农民性。在世界文明进程中,中国的家户制和俄国的村社制均为两国的本源型制度传统,二者在组织结构、产权属性、运行机制、治理单元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由此导致两国在农民性与国家性上的分殊。在农民性上,家户制下的农民表现为更多的自主性、积极性、弱势性以及个体性,村社制下的农民则偏向依附性、消极性、稳定性以及团体性。由于农民性上的差异,两国在基层治理模式、国家与乡村联结方式、现代国家建构路径等国家形态和特性方面呈现各自特点,进而形成不同的国家治理样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当高度重视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传统,并探索符合本国历史社会条件的国家治理模式与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传统 国家形态 家户制 村社制
原文传递
“现代村庄公社”的文化嬗变及其应对机制——以韩村河企业集团改制为例
11
作者 何可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36-41,共6页
"现代村庄公社"是市场经济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曾有人用"外圆内方"描述其运作模式。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深入,乡土文化日渐式微,"现代村庄公社"所孕育的价值理性也不得不做出妥协。通过村庄精英的推动... "现代村庄公社"是市场经济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曾有人用"外圆内方"描述其运作模式。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深入,乡土文化日渐式微,"现代村庄公社"所孕育的价值理性也不得不做出妥协。通过村庄精英的推动,以较高的村庄福利以及村籍制度等提升村民生活预期、巩固地缘关系、强化内聚力的制度化形式使村庄公社得以维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嬗变 现代村庄公社 韩村河 价值理性 精英人物
下载PDF
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未来发展方向 被引量:41
12
作者 王春光 《学术前沿》 CSSCI 2015年第3期44-55,共12页
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庄自治空间在逐渐扩大,政府在村庄事务中的干预在减少,那么进入新世纪,政府借助于向村庄投入公共财政、开展公共服务而越来越将村自治组织视为政府的办事机构,村庄自治空间在不断缩小。由于村庄自治更多地让... 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庄自治空间在逐渐扩大,政府在村庄事务中的干预在减少,那么进入新世纪,政府借助于向村庄投入公共财政、开展公共服务而越来越将村自治组织视为政府的办事机构,村庄自治空间在不断缩小。由于村庄自治更多地让位于政府行政需求,使得村委会"行政化"。"行政化"确实弥补了政府在村庄行动能力不足的问题,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难题。为解决这些难题,未来乡村社会治理可做如下创新:第一,政府在乡村要建构自己的治理机制;第二,改进村治结构,建立村委会、村党组织与村民代表组织三者合作又监督的关系;第三,乡村社会在运用自治规则、经验和文化上应有自己的空间和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村民自治 议行分离 政社互动 村社合作
下载PDF
村民自治权基本范畴探析
13
作者 陈忠禹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70-74,共5页
村民自治权法律关系是法律所确认和规范的,基于村民自治实践而发生的,自治主体之间所发生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笔者试图通过对村民自治权内在法律关系的分析,探寻村民自治过程中存在主体、客体和内容等内在要素,使其权利与义务的设置更加... 村民自治权法律关系是法律所确认和规范的,基于村民自治实践而发生的,自治主体之间所发生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笔者试图通过对村民自治权内在法律关系的分析,探寻村民自治过程中存在主体、客体和内容等内在要素,使其权利与义务的设置更加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自治权 法律关系 村民自治体 村民委员会
下载PDF
农业集体化的效率:组织、博弈结构及激励——对林毅夫(1988,1990)两篇论文的评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祖繁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0-137,共8页
集体化时期的农业生产低效率的原因是农产品价格和生产计划控制制度内存在激励不相容,偷懒实际上是农民对资源优化配置的理性反映。林毅夫关于退出权导致偷懒并引发了生产效率低下的结论是错误的。
关键词 村社组织 工分制 博弈结构 激励相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