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四”时期传统戏曲论争述评 被引量:1
1
作者 聂广桥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71-74,共4页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中国的知识分子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对中国传统戏曲持有截然相反的态度,形成了激进的戏曲革新派和传统戏曲的维护派,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文章对二派戏剧观的分歧进行了综合述评。
关键词 戏剧观 戏曲内容 戏曲形式
下载PDF
论曹禺的抗战戏剧观与创作实践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文平 李玉婷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56-65,共10页
曹禺抗战戏剧观的形成是抗战全面爆发后,身为知识分子的强烈时代责任感以及作为杰出戏剧家丰富的编剧、导剧与演剧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因时制宜的新变,也有一贯以来的坚守,更有坚守基础上的发展。他的抗战戏剧观在强调戏剧时代... 曹禺抗战戏剧观的形成是抗战全面爆发后,身为知识分子的强烈时代责任感以及作为杰出戏剧家丰富的编剧、导剧与演剧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因时制宜的新变,也有一贯以来的坚守,更有坚守基础上的发展。他的抗战戏剧观在强调戏剧时代性与宣传性的同时,亦重视艺术性,并努力追求戏剧表达的大众化。曹禺的抗战戏剧观及其创作实践激励和鼓舞了广大民众的抗战意志,为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成为以文艺服务于抗战的戏剧家的重要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禺 抗战戏剧 戏剧观 创作实践 战时影响
下载PDF
理性之言,率性而发:关于茅盾《读〈北京人〉》
3
作者 李青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81-84,共4页
1941年11月,曹禺的新剧《北京人》剧本正式出版。同年12月9日,茅盾在香港《大公报》发表《读〈北京人〉》。《北京人》在多地排练上演,观剧热情高涨的同时,也引发了评论界褒贬兼有的热议,茅盾《读〈北京人〉》评论不长却率直地倾谈剧作... 1941年11月,曹禺的新剧《北京人》剧本正式出版。同年12月9日,茅盾在香港《大公报》发表《读〈北京人〉》。《北京人》在多地排练上演,观剧热情高涨的同时,也引发了评论界褒贬兼有的热议,茅盾《读〈北京人〉》评论不长却率直地倾谈剧作中未能圆满解答的问题,展现了其作为文学评论家特有的理性、率性之气,还有其一以贯之的时代观。《读〈北京人〉》饱含了茅盾对曹禺及其剧作的独到理解与解读,表现出茅盾的戏剧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读〈北京人〉》 象征 时代观 理性探讨 戏剧观
下载PDF
求于“真”归于“哗”——论夏衍的戏剧观
4
作者 马圆圆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66-72,共7页
作为20世纪戏剧工作者的一员,夏衍的戏剧创作和戏剧批评不仅强调剧作家要在"真实性与必然性"的原则下描写现实中自己熟悉、关心的人和事,还以激励全国人民投入现实斗争为目的,提出"艺术为抗战""艺术为人民&qu... 作为20世纪戏剧工作者的一员,夏衍的戏剧创作和戏剧批评不仅强调剧作家要在"真实性与必然性"的原则下描写现实中自己熟悉、关心的人和事,还以激励全国人民投入现实斗争为目的,提出"艺术为抗战""艺术为人民"的宣言。在这种"真"与"哗"相统一的戏剧观的基础上,夏衍又提出了要建立一种民族的大众的新的戏剧形式。对夏衍戏剧观的认识不仅对于研究20世纪中国的戏剧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于当今戏剧创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衍 戏剧观 “真” “哗”
下载PDF
浅论樊粹庭的忠勇侠义女性形象观
5
作者 杨志敏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3年第3期128-130,共3页
"现代豫剧改革之父"樊粹庭,一生创造无数个性鲜明的舞台形象,其中对忠勇侠义女性形象的刻画更是独具特色,探究这类女性形象身上所折射出的樊粹庭积极进取、锐意改革、追求进步的剧作观,不仅对"樊戏"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豫剧改革之父"樊粹庭,一生创造无数个性鲜明的舞台形象,其中对忠勇侠义女性形象的刻画更是独具特色,探究这类女性形象身上所折射出的樊粹庭积极进取、锐意改革、追求进步的剧作观,不仅对"樊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现代豫剧的发展也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樊粹庭 女性形象 忠勇侠义 剧作观
下载PDF
戏剧观论争中“戏剧观”概念探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毛夫国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30,共9页
新时期初期,在解决戏剧危机的过程中,黄佐临的文章《漫谈“戏剧观”》受到重视,学界对“戏剧观”概念展开论辩,黄佐临也意识到了这一概念的模糊性,对“戏剧观”概念进行了微调。“戏剧观”概念并不是黄佐临杜撰出来的,这一概念本身就具... 新时期初期,在解决戏剧危机的过程中,黄佐临的文章《漫谈“戏剧观”》受到重视,学界对“戏剧观”概念展开论辩,黄佐临也意识到了这一概念的模糊性,对“戏剧观”概念进行了微调。“戏剧观”概念并不是黄佐临杜撰出来的,这一概念本身就具有随意和泛化的特点。黄佐临无意构建一套完整的“戏剧观”的理论,他提出“戏剧观”概念的根本目的,在于打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表演方法,打破第四堵墙,倡导多元的戏剧观念,开拓我国话剧艺术的发展道路。在这一点上,黄佐临提出的“戏剧观”概念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谈“戏剧观”》 戏剧观论争 “戏剧观”
原文传递
论黄佐临先生的“写意戏剧观”——为中国话剧百年纪念而作 被引量:4
7
作者 田本相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2-27,共6页
黄佐临先生的"写意戏剧观"既在国内戏剧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同时环绕"写意戏剧观"的批评争议也成为国内外热门的话题。但这些批评和争议都失之于偏颇:黄佐临先生的"写意戏剧观"抓住了中国戏剧发展的要害,... 黄佐临先生的"写意戏剧观"既在国内戏剧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同时环绕"写意戏剧观"的批评争议也成为国内外热门的话题。但这些批评和争议都失之于偏颇:黄佐临先生的"写意戏剧观"抓住了中国戏剧发展的要害,对僵化的传统戏剧观念是一次巨大的冲击。佐临先生的三大戏剧观,是他进行比较戏剧研究的一个升华,也是他对于世界戏剧导表演艺术体系发展研究的具有创意的发现。而"黄佐临现象"是一个符合戏剧历史发展潮流的戏剧现象,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佐临先生的写意戏剧观的美学目标是走向"三大戏剧观"的"综合"。这不仅是他的理论,而且构成他始终不渝的舞台实践的目标。他的写意戏剧观依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他的理论依然有着可行的实践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意戏剧观 三大戏剧观 “黄佐临现象”
下载PDF
论夏衍现实主义戏剧观的主要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魏福惠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90-91,共2页
夏衍是现代著名的剧作家。他开始从事戏剧创作,就是坚持现实主义戏剧观的。其现实主义戏剧观的主要特征是:强调艺术的真实性,要"忠实的去刻画人生的严肃";在坚持民族化、大众化方向的前提下,强调不断创新;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多... 夏衍是现代著名的剧作家。他开始从事戏剧创作,就是坚持现实主义戏剧观的。其现实主义戏剧观的主要特征是:强调艺术的真实性,要"忠实的去刻画人生的严肃";在坚持民族化、大众化方向的前提下,强调不断创新;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多读书,多联系群众,扩大知识面,要重视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衍 现实主义戏剧观 主要特征
下载PDF
新时期以来史剧观的深化与史剧理论建构的委顿
9
作者 伏涤修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3年第2期5-15,共11页
新时期以来,历史剧创作较之以往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历史剧的见解也越来越深化、多元。在历史剧与现实的关系上,从政治化的“古为今用”的创作观念到注重“现代意识”“主体意识”;在历史剧与历史的关系上,从强调“历史真实”... 新时期以来,历史剧创作较之以往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历史剧的见解也越来越深化、多元。在历史剧与现实的关系上,从政治化的“古为今用”的创作观念到注重“现代意识”“主体意识”;在历史剧与历史的关系上,从强调“历史真实”进而提出以“历史可能性及假定性”为基础;在历史剧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上,从“历史表现需要”到拒绝史学奴役的“历史审美需要”。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史剧理论体系建构在近几年呈现出委顿状态:新史剧观的表述不够系统完整,对于后现代史学对文艺创作的影响基本处于茫然、漠视状态,新史剧观对历史剧创作只是提供了可能性、或然性而非必然性,传统史剧观影响依然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剧观 现代主体意识 历史可能性 历史假定性 历史审美真实
下载PDF
新编历史剧创作对传统史剧观的突破
10
作者 陈丽芬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3年第2期24-32,共9页
传统史剧观遵循“历史真实”和“古为今用”两大原则,在历史剧创作中影响深远。“历史真实”原则束缚了创作主体的发挥,造成创作手法的单一。“古为今用”原则导致历史剧创作的主题内涵比较狭隘,限制历史剧艺术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 传统史剧观遵循“历史真实”和“古为今用”两大原则,在历史剧创作中影响深远。“历史真实”原则束缚了创作主体的发挥,造成创作手法的单一。“古为今用”原则导致历史剧创作的主题内涵比较狭隘,限制历史剧艺术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史剧观的“古为今用”原则在表现知识分子复杂内心世界中被成功突围,作家的主体意识在系列新编历史文人史剧中彰显出来,历史剧创作主题向文化、人性、审美多维度展开。郭启宏的“传神史剧论”与大量表现复杂人性的历史剧突破了传统史剧观下人物塑造的“二元对立”模式,使人物形象走向复杂人性的刻画与深层心理的挖掘。罗怀臻的新史剧观认为,历史的虚构和假设也可以作为历史剧创作的素材和依托,由此开辟寓言史剧创作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编历史剧 传统史剧观 突破 历史真实 古为今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