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文化人际关系的空间隐喻机制 被引量:6
1
作者 卢凯军 邵军航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年第1期31-36,共6页
概念隐喻是非常重要的认知机制,是用一种较为具体的概念即源域来理解和表达较为抽象的概念即靶域的心理过程。人生存于空间,而空间无处不在。所以空间概念是最常用的源域之一。当我们用具体的空间概念来理解抽象的人际关系概念时,产生... 概念隐喻是非常重要的认知机制,是用一种较为具体的概念即源域来理解和表达较为抽象的概念即靶域的心理过程。人生存于空间,而空间无处不在。所以空间概念是最常用的源域之一。当我们用具体的空间概念来理解抽象的人际关系概念时,产生了垂直、水平、内外、前后四种主要的空间隐喻。人际关系的垂直空间隐喻主要用于社会群体之间的地位和权势,水平距离空间隐喻侧重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情感关系,内外空间隐喻关注的是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前后空间隐喻注重的是年龄、资历和阅历上的顺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际关系 垂直空间隐喻 水平空间隐喻 内外空间隐喻 前后空间隐喻
下载PDF
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及双向映射 被引量:17
2
作者 贾宁 蒋高芳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8-165,共8页
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通过三个实验考察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及双向映射。实验1采用面孔图片和道德词汇的匹配记忆任务发现,道德词出现在上方时,被试对词语和面孔的匹配再认率更高;不道德词出现在下方时,被试对词语和面孔的... 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通过三个实验考察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及双向映射。实验1采用面孔图片和道德词汇的匹配记忆任务发现,道德词出现在上方时,被试对词语和面孔的匹配再认率更高;不道德词出现在下方时,被试对词语和面孔的匹配再认正确率更高。结果证实了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实验2通过道德评价任务发现,被试倾向于把空间上方出现的面孔评价为更加道德,把在空间下方的面孔评价为更加不道德,证实了空间信息对道德评价的影响。实验3采用带有空间位置信息的词语记忆任务。结果表明,在位置判断任务中,被试更多地将道德词判断为在上方出现过,更多地将不道德词判断为在下方出现过。结果显示词语的道德色彩影响了空间信息判断。研究结论:传统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存在心理现实性;道德概念和空间概念之间存在双向映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概念 垂直空间隐喻 心理现实性 双向映射
原文传递
看清“空间”真面目:空间隐喻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述评与展望 被引量:5
3
作者 刘红艳 张斯贤 《外国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8-71,共14页
空间隐喻是以空间位置概念映射于非空间领域概念的表达。本文基于现有文献,将空间隐喻主要分为垂直空间隐喻、水平空间隐喻、空间距离隐喻和空间密度隐喻四类,分别梳理了这四类空间隐喻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并讨论了相关研究对企业营销实... 空间隐喻是以空间位置概念映射于非空间领域概念的表达。本文基于现有文献,将空间隐喻主要分为垂直空间隐喻、水平空间隐喻、空间距离隐喻和空间密度隐喻四类,分别梳理了这四类空间隐喻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并讨论了相关研究对企业营销实践的启示。本文还基于概念隐喻理论、解释水平理论、躯体特异性理论和文化心象理论探讨了空间隐喻影响消费行为的心理机制,并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隐喻 水平空间隐喻 垂直空间隐喻 空间距离隐喻 空间密度隐喻
原文传递
卷入欺负行为儿童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 被引量:6
4
作者 鲁忠义 郭娟 冯晓慧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23-1128,共6页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纸笔测验考察了卷入欺负行为儿童和未卷入儿童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心理表征的差异。实验1发现,直接欺负者和受欺负者在不相容任务(道德是下,不道德是上)的反应时明显快于相容任务(道德是上,不道德是下);间接欺负者...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纸笔测验考察了卷入欺负行为儿童和未卷入儿童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心理表征的差异。实验1发现,直接欺负者和受欺负者在不相容任务(道德是下,不道德是上)的反应时明显快于相容任务(道德是上,不道德是下);间接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和未卷入者在相容任务中的反应时明显快于不相容任务。实验2发现,直接欺负者和受欺负者倾向于把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的下方,而把不道德词放在上方;间接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和未卷入者倾向于把道德词放在上方,把不道德词放在下方。直接欺负者和受欺负者之所以形成了完全不同于其他三者的隐喻联结("道德是下,不道德是上"),原因可能是他们对道德概念的认知存在偏差,并且认知方式也不符合常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欺负行为 道德认知 垂直空间隐喻
下载PDF
盲青少年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兼论社会环境和生活经验对空间意象图式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张付海 张积家 +2 位作者 董琳 赵瑜 李艳梅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8-43,共6页
通过2个实验考察盲青少年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并与明眼青少年比较。实验1采用语义判断任务考察盲青少年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发现道德词出现在空间上方的反应显著快于出现在空间下方,判断道德词反应显著快于判断不道德词。实验2... 通过2个实验考察盲青少年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并与明眼青少年比较。实验1采用语义判断任务考察盲青少年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发现道德词出现在空间上方的反应显著快于出现在空间下方,判断道德词反应显著快于判断不道德词。实验2采用相同范式考察明眼青少年在遮眼条件下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整个研究表明,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在听觉通道具有心理现实性,而且受到社会环境和生活经验的影响。盲青少年和明眼青少年在听觉通道中的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不完整,但明眼青少年对不道德词的掌握好于盲青少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盲青少年 道德概念 垂直空间隐喻 听觉通道
原文传递
厌恶启动后垂直空间隐喻加工的时间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朱金富 陈玮 +1 位作者 蒲明慧 冯申梅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6-271,共6页
目的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和语义启动范式,探讨道德厌恶启动后对垂直空间隐喻加工的时间特征及其神经机制。方法随机选取河南省某高校22名健康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采用双字词启动范式,先呈现启动词(道德厌恶词、非道德厌恶... 目的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和语义启动范式,探讨道德厌恶启动后对垂直空间隐喻加工的时间特征及其神经机制。方法随机选取河南省某高校22名健康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采用双字词启动范式,先呈现启动词(道德厌恶词、非道德厌恶词),然后再呈现目标词(屏幕上方的中性词、屏幕下方的中性词),要求被试对目标词的字形结构作判断。通过探讨不同组合在脑电指标上的差异来探讨其加工特征。结果行为数据中正确率的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交互作用显著(F=20.40,P〈0.01)。脑电数据中与非道德厌恶刺激[P2:(0.81±0.45)μV,N400:(-4.43±0.58)μV]相比,道德厌恶[P2:(-1.31±0.40)μV,N400:(-5.04±0.60)μV]启动后在屏幕下方的中性词出现后在相关脑区所诱发了更大的P2(F=6.50,P〈0.05)以及更大的N400(F=10.73,P〈0.01)波幅。结论行为与脑电数据共同提示,与非道德厌恶相比,道德厌恶启动后与道德的空间隐喻表现出了较高的语义连接程度,不道德的空间隐喻则表现出较低的语义连接。个体通过更倾向于道德的空间隐喻,以缓解和释放厌恶感,保持良好的自我道德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恶 概念隐喻 空间表征 事件相关电位
原文传递
汉语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手势表征
7
作者 吴素伟 郭滢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574-582,共9页
人们在表达道德隐喻时,不仅使用言语,而且运用手势。然而,从手势角度考察汉语道德隐喻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考察了汉语道德隐喻垂直空间维度的手势表征问题,发现手指指向上方、掌心朝上、空间位置在上方、运动方向朝上等手势更容... 人们在表达道德隐喻时,不仅使用言语,而且运用手势。然而,从手势角度考察汉语道德隐喻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考察了汉语道德隐喻垂直空间维度的手势表征问题,发现手指指向上方、掌心朝上、空间位置在上方、运动方向朝上等手势更容易伴随道德词,而手指指向下方、掌心朝下、空间位置在下方、运动方向朝下等手势更容易伴随不道德词。可见,中国人倾向于将道德概念和不道德概念分别与空间中的上和下联系起来,这为道德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现实性提供了新的非言语证据支持。此外,手势既可直观表征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源域,又可补充表征言语中没有呈现的源域。这进一步表明,手势与言语都是隐喻认知的重要表征方式,且联系紧密,缺一不可,或源于同一认知系统。因此,道德隐喻研究应重视手势视角,拓宽概念隐喻理论的验证路径,并更完整地考察人们的道德隐喻认知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道德概念 垂直空间隐喻 手势
下载PDF
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及其原因 被引量:2
8
作者 张亚慧 鲁忠义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48-656,共9页
该研究探讨了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及其原因。研究1和研究2分别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迫选式纸笔测验,考察无意识和意识条件下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研究3采用问卷法和测验法,分析影响... 该研究探讨了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及其原因。研究1和研究2分别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迫选式纸笔测验,考察无意识和意识条件下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研究3采用问卷法和测验法,分析影响隐喻联结的因素。结果表明,青少年犯罪者已形成"道德是上,不道德是下"的隐喻联结,但联结强度较低。认知因素对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狱中再教育对其联结强度的提高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垂直空间隐喻 道德概念 青少年犯罪者
原文传递
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对空间关系判断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贾宁 冯新明 鲁忠义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7-273,共7页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考察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对空间关系判断的影响。涉及的空间关系判断包括上下关系判断、远近关系判断和距离判断。研究结果显示:(1)上下判断中,在空间上方时,道德词的反应快于不道德词;在空间下方时,不道德词的反应...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考察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对空间关系判断的影响。涉及的空间关系判断包括上下关系判断、远近关系判断和距离判断。研究结果显示:(1)上下判断中,在空间上方时,道德词的反应快于不道德词;在空间下方时,不道德词的反应快于道德词;(2)远近判断中,在空间上方时,个体更倾向于将道德词判断为"远",即道德词更偏上;在空间下方时,没有显著的偏向;(3)在距离判断中,个体对道德词的判断出现显著的向上偏移,对不道德词的判断则出现显著的向下偏移。由此得出结论: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会影响个体对空间关系的判断,具体来说是"道德是上"的隐喻会导致空间关系判断产生"向上"的偏移效应;而"不道德是下"的隐喻则会导致空间关系判断产生"向下"的偏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概念 垂直空间隐喻 空间关系判断
原文传递
声音概念垂直空间隐喻表征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麻海芳 王碧莉 +2 位作者 陈俊 陈秀珠 陈子豪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26-532,共7页
本文通过2个实验,初步探讨汉语声音词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实验1先视觉呈现声音词,要求被试对随后在屏幕上方或者下方呈现的图形进行形状判断;实验2要求被试先对声音词进行音高判断,再判断图形。结果只在实验2中发现隐喻表征,说明声音... 本文通过2个实验,初步探讨汉语声音词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实验1先视觉呈现声音词,要求被试对随后在屏幕上方或者下方呈现的图形进行形状判断;实验2要求被试先对声音词进行音高判断,再判断图形。结果只在实验2中发现隐喻表征,说明声音词垂直空间隐喻表征的激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后期问卷调查发现,声音词普遍存在多种表象,且声音在这众多表象中并不是最先被激活的。意味着声音词垂直空间隐喻表征的激活需要较高的声音音高维度的语义凸显度,需要对声音概念进行较深层次的语义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词 空间隐喻 表象
下载PDF
为什么快乐在“上”,悲伤在“下”——语篇阅读中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 被引量:15
11
作者 吕军梅 鲁忠义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28-334,共7页
以具有一定情境的语篇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引导范式和无关任务范式,探讨了"快乐是上,悲伤是下"这一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在语篇阅读中的心理现实性。实验1要求被试阅读情绪语篇后,对呈现在屏幕上方或下方的字母"F"或&qu... 以具有一定情境的语篇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引导范式和无关任务范式,探讨了"快乐是上,悲伤是下"这一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在语篇阅读中的心理现实性。实验1要求被试阅读情绪语篇后,对呈现在屏幕上方或下方的字母"F"或"J"进行判断。结果发现,被试阅读积极情绪语篇后对呈现在空间位置上方的字母反应更快,阅读消极情绪语篇后对呈现在空间位置下方的字母反应更快,表明语篇阅读中存在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的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的心理现实性。实验2要求被试阅读含有空间位移的语篇后对随机呈现在屏幕上方或下方的图片中面孔人物的性别进行判断。结果发现被试阅读含有在空间中向上移动的语篇后对积极情绪图片反应更快,阅读含有在空间中向下移动的语篇后对消极情绪图片的反应更快,说明语篇阅读中存在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的目标域向始源域映射的心理现实性。研究表明:语篇阅读中读者可以产生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并且空间这一始源域和情绪这一目标域具有双向映射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篇阅读 垂直空间隐喻 积极情绪 消极情绪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