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7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华北飑线天气过程中环境条件与对流发展机制研究 被引量:52
1
作者 陈涛 代刊 张芳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45-954,共10页
利用多种观测和分析数据对2008年6月23日午后华北地区一次持续时间较长的强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这是一次在夏季冷涡背景下发生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相对孤立的MCSs在副冷锋附近发生发展。此次飑线天气过程中强风暴对流单体、... 利用多种观测和分析数据对2008年6月23日午后华北地区一次持续时间较长的强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这是一次在夏季冷涡背景下发生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相对孤立的MCSs在副冷锋附近发生发展。此次飑线天气过程中强风暴对流单体、超级单体活跃,对流组织化过程与地面风场辐合线以及锋面有紧密的关系。天气分析表明22日夜间主冷锋过境后,变性高压后部的偏东风以及偏南回流导致在华北东部的锋区开始增强,通过地面观测订正的探空分析表明,对流天气发生前华北地区局地具有较明显的对流潜势。从23日午后开始,河套地区对流层中低层有明显的短波槽扰动发展,在冷涡后部有副冷锋向华北地区逼近,对流的触发与副冷锋密切相关,并通过次级环流方程进一步诊断了锋面所造成的垂直运动;来自气旋后部对流层中高层的强下沉气流,造成了华北地区垂直方向上干湿对比明显,形成较强位势不稳定,有利于对流的触发以及地面大风的形成。通过对垂直风廓线结构和飑线移动速度的分析,表明在此次过程中冷池边界扩张速度与低层风垂直切变大致相当,因此MCS具有较强的强度并维持较长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对流环境条件 锋面 垂直切变
下载PDF
在外力作用下土体内部裂隙发育过程的CT研究 被引量:41
2
作者 施斌 姜洪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37-541,共5页
介绍了笔者设计制造的一台适用于CT连续观察的装置 ,并用这一装置对由多种材料组成的土体模型进行了垂直荷载、直剪和水平荷载试验 ,同时用CT对土体模型的不同剖面进行了连续拍摄以观察内部裂隙的发展过程。试验表明 ,CT可以用来研究一... 介绍了笔者设计制造的一台适用于CT连续观察的装置 ,并用这一装置对由多种材料组成的土体模型进行了垂直荷载、直剪和水平荷载试验 ,同时用CT对土体模型的不同剖面进行了连续拍摄以观察内部裂隙的发展过程。试验表明 ,CT可以用来研究一般情况下无法观察到的土体内部结构的变化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技术 土体模型 垂直荷载 直剪试验 内部裂隙
下载PDF
台风“海棠”特大暴雨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1
3
作者 余贞寿 高守亭 任鸿翔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4-876,共13页
在福建中北部登陆的台风,往往会严重影响浙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台风引起特大暴雨经常会发生在浙江东南沿海的南雁荡山区和北雁荡山区,2005年在福建省连江黄歧登陆的台风"海棠"(0505)对浙江东南沿海造成严重影响,是这类台风比... 在福建中北部登陆的台风,往往会严重影响浙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台风引起特大暴雨经常会发生在浙江东南沿海的南雁荡山区和北雁荡山区,2005年在福建省连江黄歧登陆的台风"海棠"(0505)对浙江东南沿海造成严重影响,是这类台风比较典型个例。文中利用非静力模式MM5模拟"海棠"台风在浙东南沿海造成的特大暴雨,模拟结果与实况对比分析表明,模式较好地模拟了台风降水强度和分布,特别是成功模拟出南雁荡山区特大暴雨中心(南部暴雨区)和雁荡山区特大暴雨中心(北部暴雨区);运用高时空分辨率模拟资料对特大暴雨成因进行诊断分析表明,南部暴雨区涡度低层到高层向西倾斜结构和北部暴雨区高低空强辐散辐合的耦合结构有利于形成暴雨区强烈上升运动,环境风场垂直切变产生次级环流进一步加强暴雨区上升运动;暴雨区持续不稳定层结和特殊水汽输送通道为特大暴雨提供热力条件和水汽条件。最后对浙南闽北地形对台风特大暴雨影响进行数值敏感性试验表明,温州南、北雁荡山脉地形等高线与台风水汽输送路径正交是造成特大暴雨的重要原因,地形使暴雨增幅明显,地形越高对暴雨增幅越明显,降水分布更加不均匀。比较台风造成南、北特大暴雨条件,发现两者既有环境风场垂直切变产生次级环流进一步加强暴雨区上升运动、持续不稳定层结以及地形对暴雨增幅作用等相同之处,又有动力结构、维持持续不稳定层结条件以及水汽输送等不同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特大暴雨 垂直切变 不稳定层结 地形作用
下载PDF
新旧钢筋混凝土梁横向拼接的收缩徐变效应分析 被引量:34
4
作者 温庆杰 叶见曙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96-600,共5页
为了研究旧桥横向拓宽时混凝土梁的收缩徐变效应,采用错位法对新、旧梁横向拼接后收缩徐变产生的应力重分布进行了分析,在不考虑重力情况下推导了拼接后新、旧梁横截面上的纵向应力及拼接处的纵向剪应力计算公式.以空心板梁为例,分析了... 为了研究旧桥横向拓宽时混凝土梁的收缩徐变效应,采用错位法对新、旧梁横向拼接后收缩徐变产生的应力重分布进行了分析,在不考虑重力情况下推导了拼接后新、旧梁横截面上的纵向应力及拼接处的纵向剪应力计算公式.以空心板梁为例,分析了由收缩徐变效应引起的新、旧梁上的纵向应力,比较了不同配筋率对板中纵向应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新梁中的纵向拉应力可能会引起新梁横向开裂,纵向配筋率对混凝土梁的受力影响较大,而新旧梁拼接处的剪应力则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拓宽 收缩 徐变 纵向应力 剪力流
下载PDF
异侧竖缝式鱼道水力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曹庆磊 杨文俊 陈辉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8-703,共6页
对异侧竖缝式鱼道的水力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在试验室的水槽中,通过三维超声波流速仪(ADV)测得鱼道池室中的流速数据,对流量为5.61L/s和9.31L/s池室中不同水深时的流速场、紊动能和雷诺剪切应力等水力参数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对异侧竖缝式鱼道的水力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在试验室的水槽中,通过三维超声波流速仪(ADV)测得鱼道池室中的流速数据,对流量为5.61L/s和9.31L/s池室中不同水深时的流速场、紊动能和雷诺剪切应力等水力参数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鱼道池室中流速沿垂向的分量很小,几乎为零;同等流量下随着水深的增加,流速有减小的趋势,而紊动能和雷诺剪切应力有增大的趋势;而随着流量的增加,池室中相同部位的流速、紊动能和雷诺剪切应力也会相应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道 竖缝式 流速场 紊动能 剪切应力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中α尺度飑线过程中大风特征分析及成因初探 被引量:27
6
作者 吴紫煜 姚雯 +3 位作者 李超 柴东红 徐良韬 张义军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6年第2期90-98,共9页
应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大风灾情报资料、京津冀地区7部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观测资料及VDRAS资料,从多个角度对2013年8月4日京津冀地区一次飑线过程产生的大范围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此次过程是在... 应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大风灾情报资料、京津冀地区7部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观测资料及VDRAS资料,从多个角度对2013年8月4日京津冀地区一次飑线过程产生的大范围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此次过程是在高空冷空气南下、低层暖湿气流北上、系统前倾及位势不稳定的有利层结条件下,由多单体风暴演变为中α尺度的强飑线所致。飑线形成于低层垂直切变加强、冷池合并之后;大风主要发生在飑线主体回波中,其次是主体回波前和中前,主体回波后很少发生。大风发生的位置取决于飑线结构中气流的性质,气流的性质与冷池前进的程度和对流的强度关系密切。大风大部分由下沉冷气流产生,少数为近地面上升暖气流导致。大风发生的范围和强度与低层风垂直切变的强度呈正比,大范围低层风垂直切变的加强增强了飑线入流和出流的强度,是大范围大风、局部强风形成的重要原因。大风发生站次与冷池的强度和范围密切相关,冷池的加强和范围的扩大加强了后侧冷入流和前侧暖入流的强度和范围,也是大范围大风形成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 飑线 垂直切变 冷池 入流
下载PDF
反复荷载作用下PBPS竖缝抗震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宋国华 柳炳康 王东炜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8-24,共7页
本文对装配式大板结构(PBPS)竖缝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以便使装配式结构最终成为一种完善的抗震体系。共设计、试验了18榀试件,描述了试件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破坏过程,分析了竖缝的抗震性能及受力机理。认为接缝最... 本文对装配式大板结构(PBPS)竖缝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以便使装配式结构最终成为一种完善的抗震体系。共设计、试验了18榀试件,描述了试件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破坏过程,分析了竖缝的抗震性能及受力机理。认为接缝最大受剪承载力随接合筋直径的增大而增大,与接缝宽度成非线性关系,且通过接缝混凝土的斜压杆机制和接合筋的压力摩擦机制表现出来;反复荷载作用下,接缝强度及刚度退化,脆裂后的接缝受剪承载力通过削弱的斜压杆机制和接合筋的销栓作用表现出来,其大小随接缝宽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接合筋直径的增大而增大。提出了竖缝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并对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比较,二者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缝 受剪承载力 接缝宽度 接合筋 反复荷载 抗震
原文传递
采动影响下逆断层特征参数对断层活化的作用规律 被引量:21
8
作者 徐晓惠 吕进国 +2 位作者 刘闯 白润才 李胜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7-115,共9页
笔者分析了采动影响下断层滑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数值模拟为研究手段,利用FLAC3D建立了逆断层简化模型,分析了不同断层倾角、不同落差及采掘工作面与断层不同距离的断层带附近煤岩体弹性能、断层面正应力与剪应力、断层滑移量的变化规律... 笔者分析了采动影响下断层滑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数值模拟为研究手段,利用FLAC3D建立了逆断层简化模型,分析了不同断层倾角、不同落差及采掘工作面与断层不同距离的断层带附近煤岩体弹性能、断层面正应力与剪应力、断层滑移量的变化规律,从而揭示了采动影响下逆断层特征参数对断层活化的基本作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上盘或下盘开采,断层带附近煤岩体弹性能集中程度随工作面与断层距离的增大而降低,随断层倾角及落差的增加而增大,但下盘开采对断层带的能量集中程度较上盘高。下盘开采时剪应力较上盘显著增加,但正应力变化较小,易于断层活化。上盘或下盘开采,随工作面与断层距离的增加,断层滑移量减小。上盘开采,随断层倾角增大,断层滑移量增加;随断层落差增大,断层滑移量减小。下盘开采,随断层倾角增大,断层滑移量减小;随断层落差的增大,断层滑移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断层 断层活化 断层倾角 断层落差 特征参数 弹性能 正应力 剪应力 滑移量
下载PDF
原生裂纹对煤岩剪切破坏宏细观演化规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许江 程立朝 +2 位作者 谭皓月 王雷 吴慧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3-40,共8页
利用自主研发的煤岩细观剪切加载试验装置,开展不同加载速率剪切载荷作用下,含水平和垂直表面原生裂纹煤岩的裂纹开裂扩展时空演化模式、宏观裂纹形态及细观裂纹贯通机制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水平表面原生裂纹影响煤岩宏观裂纹发育数目... 利用自主研发的煤岩细观剪切加载试验装置,开展不同加载速率剪切载荷作用下,含水平和垂直表面原生裂纹煤岩的裂纹开裂扩展时空演化模式、宏观裂纹形态及细观裂纹贯通机制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水平表面原生裂纹影响煤岩宏观裂纹发育数目,破坏后宏观形态呈H型或H+L型,而垂直表面原生裂纹对宏观裂纹发育数目无影响,破坏后宏观形态呈L型;原生裂纹对新裂纹发展演化的影响限于预定剪切面附近局部区域内,位于预定剪切面远处的原生裂纹,以及煤岩岩样制作中在预定剪切面远处产生的岩样缺损,其形态均未发生明显变化,未对剪切面附近宏观裂纹发育产生明显影响;在预定剪切面附近,后期产生的宏观主裂纹会引起前期右侧产生的裂纹受压而闭合,预定剪切面左侧的非贯通垂直原生裂纹,对宏观主裂纹的起裂、扩展无影响;细观分析表明,水平表面原生裂纹使煤岩局部破坏模式复杂多样化,包括压破坏、拉破坏、剪破坏及组合破坏模式,导致裂纹开裂位置可能出现在煤岩中部原生裂纹处,而垂直表面原生裂纹对煤岩破坏模式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水平裂纹 垂直裂纹 细观观测 剪切试验
下载PDF
中国西南低空急流和西南低层大风对比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张文龙 董剑希 +1 位作者 王昂生 王蕾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9-210,共12页
通过从垂直切变角度对中国低空急流的定义,表明西南低层大风现象有两类:有垂直轴的低空急流和无垂直轴的西南低层大风(简称低层大风),并揭示了二者的气候学和天气学特征差异。分析表明:在江南地区,低空急流主要活动在4~7月850hP... 通过从垂直切变角度对中国低空急流的定义,表明西南低层大风现象有两类:有垂直轴的低空急流和无垂直轴的西南低层大风(简称低层大风),并揭示了二者的气候学和天气学特征差异。分析表明:在江南地区,低空急流主要活动在4~7月850hPa,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华南、江淮地区的暴雨期同步;在东北地区,低空急流在全年都有较多活动,多在925hPa,日变化不明显,和降水季节没有同步性。低层大风主要活动在700hPa,日变化不明显,江南地区主要发生在12月至翌年4月,东北地区全年都有少量出现;江南地区低空急流日,从850hPa至500hPa随着高度增加,气压梯度明显减小,风速随高度减小,大风只存在于对流层低层。东北地区低空急流日的气压梯度随高度减弱不明显,低空急流轴浅薄,位于925hPa左右的低层,其上方仍然受高空急流控制。低层大风日,从850hPa至500hPa随着高度增加,气压梯度明显增大,风速随高度增强,大风存在于对流层整层。风场和气压场变化趋势都近似满足地转风关系。江南地区低空急流的水平尺度和垂直厚度比较大,东北地区的低空急流尺度与“狭管”地形相当。江南地区的西南低层大风当其活动高度下降到850hPa以下并和副高西侧西南气流配合时,也有较强的水汽输送作用,伴有明显降水天气。东北地区的低空急流和低层大风,主要是与中高空大风的向下延伸和地形强迫有关,气流一般为西北再转成西南风,水汽输送能力小,不利于产生大的降水天气。总之,低空急流和低层大风有着不同的结构和成因,它们的动力热力学涵义也不同,通过对二者区分,可以更合理地理解中国低空急流与暴雨(雪)天气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急流 低层大风 垂直切变
下载PDF
竖向地震作用下某大跨悬挑结构反应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孙方涛 吴晓涵 吕西林 《结构工程师》 2009年第4期71-77,共7页
采用NosaCAD2005有限元程序建立结构分析模型,采用的模型非线性单元主要包括梁、柱、二力杆和墙单元,梁和柱采用三段变刚度杆模型,以受弯为主的梁单元截面弯矩-曲率关系采用二折线和三折线模型,柱和二力杆截面采用纤维模型,墙体采用板... 采用NosaCAD2005有限元程序建立结构分析模型,采用的模型非线性单元主要包括梁、柱、二力杆和墙单元,梁和柱采用三段变刚度杆模型,以受弯为主的梁单元截面弯矩-曲率关系采用二折线和三折线模型,柱和二力杆截面采用纤维模型,墙体采用板壳单元,面内非线性模型采用Darwin-Pecknold模型。输入水平向振动的地震波和同时输入水平向、竖向振动的地震波两种形式的弹塑性时程分析,通过两种工况下结构动力响应的对比,分析研究了竖向地震动对某大跨悬挑结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塑性 竖向地震 时程分析 悬挑结构 剪力墙 纤维模型
下载PDF
东风波天气区域分布与基本气流垂直切变的关系 被引量:16
12
作者 肖文俊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33-339,共7页
本文分析八个东风波实例,按天气区域相对于700hpa东风波的槽线位置分为两类:一类坏天气区域位于槽线以西;另一类坏天气区域位于槽线以东。用热成风适应物理过程来解释这种天气区分布的原因。指出:在热带东风波区域中,若东风随高度增强... 本文分析八个东风波实例,按天气区域相对于700hpa东风波的槽线位置分为两类:一类坏天气区域位于槽线以西;另一类坏天气区域位于槽线以东。用热成风适应物理过程来解释这种天气区分布的原因。指出:在热带东风波区域中,若东风随高度增强的地区,基本气流的垂直切为东风,则坏天气区在槽线以西;若东风随高度减弱的地区,基本气流的垂直切变为西风,则坏天气区在槽线以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风波 热成风 垂直切变 基本气流
下载PDF
太湖风生流垂向切变规律的原位观测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建威 李一平 +1 位作者 罗潋葱 戴淑君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6年第6期98-103,116,共7页
浅水湖泊垂向环流存在着上下层反向现象,为了探究太湖湖流垂向切变规律,用声学高频流速仪ADV、ADP及风向风速仪在梅梁湾进行了9d的连续观测;基于获取的高频同步数据,利用概率统计方法,对各层流场在不同风向、不同风速以及持续同向风场... 浅水湖泊垂向环流存在着上下层反向现象,为了探究太湖湖流垂向切变规律,用声学高频流速仪ADV、ADP及风向风速仪在梅梁湾进行了9d的连续观测;基于获取的高频同步数据,利用概率统计方法,对各层流场在不同风向、不同风速以及持续同向风场影响下的切变率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流场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5月太湖梅梁湾在风向为ESE、ES、E,风速2-5m/s,同向风场持续作用10-11h时,流场基本达到稳定且切变率最大;表层流场(水下50cm)处,切变率最小,为20%,底层流场(距水土界面7cm)处,切变率最大达到60%;流向改变的拐点出现在表层至中层,即水下50-100cm;风速、风向的出现频率,以及同向风场的持续时间决定了流场反向率大小,流场反向率决定了拐点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泊 风生流 垂向切变 反向率 原位观测 太湖 梅梁湾
下载PDF
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受剪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冯鹏 初明进 +1 位作者 叶列平 侯建群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3-91,共9页
通过7个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CTSRC)剪力墙的拟静力水平往复试验,研究了其破坏过程和破坏模式,分析了混凝土强度、剪跨比、轴压比、水平分布筋和竖向型钢量等参数对其受剪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平配筋率、轴压比和混凝土强度... 通过7个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CTSRC)剪力墙的拟静力水平往复试验,研究了其破坏过程和破坏模式,分析了混凝土强度、剪跨比、轴压比、水平分布筋和竖向型钢量等参数对其受剪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平配筋率、轴压比和混凝土强度的增加受剪承载力提高;随着剪跨比提高,墙体受剪承载力降低;轴压比增加可提高墙体刚度,推迟墙体裂缝的出现,但不利于墙体延性;增加水平配筋可使墙体峰值后的承载力保持稳定。研究表明:CTSRC剪力墙与传统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破坏特征和受力性能不同,在水平力作用下将出现沿冷弯薄壁型钢的竖向裂缝,经历整体墙到分缝墙的演变,避免了脆性剪切破坏。通过合理设计,CTSRC剪力墙可实现正常使用阶段有较高的刚度、峰值后有较好的延性、破坏时仍具有较高的竖向承载能力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剪力墙 冷弯薄壁型钢 剪压比 分缝墙 竖缝 拟静力试验 受剪性能
原文传递
IPSW结构竖向缝连接抗剪承载力试验及理论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孙建 邱洪兴 许家鹏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31-637,共7页
为了验证新型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IPSW)结构中竖向缝连接的可行性并研究其抗震性能,制作了2个竖向缝连接试件,并对其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翼缘墙板与腹板墙板之间的连接件(内嵌边框、高强螺栓和连接钢框)能够有效... 为了验证新型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IPSW)结构中竖向缝连接的可行性并研究其抗震性能,制作了2个竖向缝连接试件,并对其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翼缘墙板与腹板墙板之间的连接件(内嵌边框、高强螺栓和连接钢框)能够有效地传递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保证二者协同工作.然后,分别基于最大拉应力理论、平截面假定和力的平衡条件、抗剪抵抗机构和力的平衡条件,建立了开裂荷载、屈服荷载、极限抗剪承载力的计算模型,并推导了理论公式.结果表明,开裂荷载、屈服荷载以及极限抗剪承载力的试验值与理论值吻合较好.由此可见,IPSW结构的竖向缝连接方案可行,特征荷载的计算模型及计算公式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剪力墙 竖向缝连接 内嵌边框 高强螺栓 连接钢框 抗剪承载力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与环境气流切变关系的气候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苏丽欣 周锁铨 +1 位作者 吴战平 余锦华 《气象科技》 2008年第5期561-566,共6页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JTWC(美国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资料,对1974~2004年5~10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强度和环境风垂直切变进行了趋势特征、振荡周期和空间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强度以上TC的最大风速和环境风...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JTWC(美国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资料,对1974~2004年5~10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强度和环境风垂直切变进行了趋势特征、振荡周期和空间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强度以上TC的最大风速和环境风垂直切变在时间上有相反的变化趋势,弱的环境风垂直切变有利于TC强度的增大;前12 h的环境风垂直切变对TC强度的发展影响最大。环境风垂直切变在西北太平洋TC最强的年份表现为环境风切变值小,TC发生密集;最弱的年份表现为环境风切变值大,TC发生稀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环境风 垂直切变 最大风速
下载PDF
基于FLAC^(3D)数值模拟的钻孔变形特征及围岩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振军 邱晔 《能源与环保》 2018年第12期21-24,共4页
为了对钻孔变形特征及围岩稳定性进行研究,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卸压开采数值模型,采用多维耦合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开采煤层顶板垂直应力随工作面推进的运移规律以及钻孔的挤压安全系数分布规律和剪切滑移量分布规律,分析了... 为了对钻孔变形特征及围岩稳定性进行研究,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卸压开采数值模型,采用多维耦合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开采煤层顶板垂直应力随工作面推进的运移规律以及钻孔的挤压安全系数分布规律和剪切滑移量分布规律,分析了钻孔破坏的影响特征。研究得出:随着工作面的开采,上覆煤层产生了同步的位移,且岩层移动范围比下层煤开采范围大;随着开孔位置距离煤层顶板的偏移,当钻孔避开了顶板5~11 m挤压失稳区,钻孔挤压破坏危险区域也相对随之缩小,提高了钻孔开孔位置高度,有效减少了钻孔危险区范围。研究为钻孔的合理布置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AC^3D数值模拟 钻孔变形特征 围岩稳定性 垂直应力 剪切滑移量 挤压安全系数
下载PDF
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竖向均匀性探讨 被引量:13
18
作者 高小旺 李荷 +3 位作者 王菁 肖伟 王金妹 孟钢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6,共4页
依据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受力和变形特点及底层框架抗震墙和上部砖房的抗震性能,对底层与上部砖房的抗震能力宜相匹配的竖向均匀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框架 剪砖房 抗震能力 竖向均匀性
下载PDF
腹板上有竖向裂缝的钢筋混凝土T梁抗剪强度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钱永久 车惠民 余晓华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85-390,共6页
本文针对既有RC桥梁中大量存在的腹板上的竖向裂缝,进行了六片模型梁的静力破坏试验,研究了损伤梁的传力机理和结构行为,提出了与试验结果相吻合的损伤桥梁的抗剪强度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 桥梁 裂缝 抗剪强度 钢筋混凝土
下载PDF
Seasonal variation of eddy kinetic energ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1
20
作者 WANG Hui WANG Dakui +2 位作者 LIU Guimei WU Huiding LI Mi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15,共15页
Mesoscale eddy activity and its modulation mechanism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are inves- tigated with newly reprocessed satellite altimetry observations and hydrographic data. The eddy kinetic energy (EKE) lev... Mesoscale eddy activity and its modulation mechanism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are inves- tigated with newly reprocessed satellite altimetry observations and hydrographic data. The eddy kinetic energy (EKE) level of basin-wide averages show a distinct seasonal cycle with the maximum in August-December and the minimum in February-May. Furthermore, the seasonal pattern of EKE in the basin is dominated by region offshore of central Vietnam (OCV), southwest of Taiwan Island (SWT), and southwest of Luzon (SWL), which are also the breeding grounds of mesoscale eddies in the SCS. Instability theory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seasonal cycle of EKE is modulated by the baroclinic instability of the mean flow. High eddy growth rate (EGR) is found in the active eddy regions. Vertical velocity shear in the upper 50-500 m is crucial for the growth of baroclinic instability, leading to seasonal EKE evolution in the 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Sea eddy kinetic energy baroclinic instability vertical shea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