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 被引量:248
1
作者 张善文 王永诗 +1 位作者 石砥石 徐怀民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0,共10页
根据济阳坳陷新近系油气成藏特点 ,提出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概念。该体系为 3层结构 :下部为油源通道网层 ,中部为仓储层 ,上部为油气聚集网层 ,这种岩相结构由河流层序发育过程中可容空间的变化速率从小到大所决定。在济阳坳陷北部 ,油... 根据济阳坳陷新近系油气成藏特点 ,提出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概念。该体系为 3层结构 :下部为油源通道网层 ,中部为仓储层 ,上部为油气聚集网层 ,这种岩相结构由河流层序发育过程中可容空间的变化速率从小到大所决定。在济阳坳陷北部 ,油源通道网层由古近系和断裂网构成 ,切入烃源岩的油源断裂起油气向上运移的单向阀作用 ,为新近系提供它源油气 ;仓储层为新近系馆陶组下段低位域辫状河流相砂砾岩 ,连通性好、分布广、厚度大 ,蓄积来自古近系的油气形成毯状聚集 ;油气聚集网层为新近系馆陶组上段、明化镇组的退积域和高位域沉积 ,以曲流河相为主的砂体平面呈树枝状 ,剖面呈透镜状 ,油气通过砂体 断裂输导网络运移聚集。对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中石油运移、聚集过程的二维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 ,在油源断裂幕式活动的地震泵作用下 ,周期性沿断裂向上输送的油气首先充注仓储层 ,呈毯式以放射状方式运移 ,通过沟通仓储层与上覆岩层的断裂进入上覆砂层的油在断裂两侧的砂体聚集成藏。济阳坳陷新近系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已发现 3类 9种油 (气 )藏类型 ,潜山披覆构造主体及其周围分布构造型油气藏组合 ,储量丰度大 ;岩性型油气藏组合受河道控制 ,分布范围广 ,横向变化大 ,油水关系复杂 ;缓坡构造带分布地层型油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毯式 油气成藏体系 济阳坳陷 新近系 河流相层序 油源断裂 浅层断裂网 垂向运移 侧向运移 浅层次生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
下载PDF
西湖凹陷断裂系统特征及其控藏机制 被引量:68
2
作者 蔡华 张建培 唐贤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26,共9页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断裂系统复杂,断裂组合样式多样,前人较少涉及凹陷整体断裂系统及其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研究。为此,基于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系统研究了该区断裂的展布特征和活动特征,探讨了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断裂系统复杂,断裂组合样式多样,前人较少涉及凹陷整体断裂系统及其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研究。为此,基于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系统研究了该区断裂的展布特征和活动特征,探讨了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以渐新统花港组底界和上中新统柳浪组底界为界,可将断裂系统垂向上分为下部(张性)、中部(压性)和上部(张剪性)3套断裂系统;2下部张性断裂系统主要有断阶型、多米诺型、地堑、地垒等多种断裂组合样式,主要形成于凹陷裂陷发育阶段,断裂对沉积地层的控制(或改造)作用显著;3中部压性断裂系统主要有正"Y"、反"Y"字形和简单后冲型断裂组合样式,形成于凹陷反转期,上盘地层存在不同程度的剥蚀;4上部张剪性断裂系统剖面上为悬挂断裂,平面上呈带状和雁行状组合,形成于凹陷区域沉降阶段,对地层控制作用微弱。结论认为:断裂系统中不同性质的断裂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存在显著差异,深大断裂宏观上控制油气田的分布,裂陷期断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而反转期断裂形成有效圈闭,区域沉降期断裂则改造原生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西湖凹陷 断裂系统 控藏机制 垂向运聚 晚期断裂 断裂组合样式 油气运移
下载PDF
断层垂向封闭油气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45
3
作者 付广 李玉喜 +1 位作者 张云峰 聂会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22-25,共4页
断层面除受上覆地层重力的作用外,还要受到区域主压应力的作用。在考虑断层面所受上覆沉积物重力和区域主压应力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对断层垂向封闭性主要影响因素(断层面压力和断移地层性质)的深入分析,根据泥质岩塑性变形所需要的... 断层面除受上覆地层重力的作用外,还要受到区域主压应力的作用。在考虑断层面所受上覆沉积物重力和区域主压应力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对断层垂向封闭性主要影响因素(断层面压力和断移地层性质)的深入分析,根据泥质岩塑性变形所需要的最小压力,利用断层面压力大小,探讨了断层垂向封闭油气性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汪家屯气田W1、W2、W3、W4断层和长春岭背斜带三站气田S1、S2、S3、S4断层的垂向封闭天然气的研究中,其研究结果与二个气田的实际地地质条件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断层垂向封闭油气性研究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面 封闭性 油气运移 垂向运移
下载PDF
运用土壤地球化学寻找深部矿体的原理及方法 被引量:54
4
作者 张善明 冯罡 +3 位作者 张建 张恩在 刘雅峰 刘洪卫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14-1123,共10页
深部找矿已成为我国矿产勘查的主方向,难度很大,需要有效的方法技术,而本文则主要论证了运用传统的土壤地球化学寻找深部矿体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笔者对深部矿体中的矿石元素在地下深处的垂向运移及在汇水盆地内分散形成土壤地球化学晕... 深部找矿已成为我国矿产勘查的主方向,难度很大,需要有效的方法技术,而本文则主要论证了运用传统的土壤地球化学寻找深部矿体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笔者对深部矿体中的矿石元素在地下深处的垂向运移及在汇水盆地内分散形成土壤地球化学晕的过程进行了半定量分析,通过计算和分析认为:运用土壤地球化学寻找深部矿体仍是有效的。最后,对运用土壤地球化学找矿的方法要点及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作了一些介绍,认为运用系统的、精细的、科学的方法技术和分析手段是土壤地球化学寻找深部矿体取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地球化学 深部找矿 矿石元素 垂向运移
下载PDF
控制油气沿断层纵向运移的地质因素 被引量:39
5
作者 赵密福 刘泽容 +1 位作者 信荃麟 蔡燕杰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1-24,共4页
根据油气纵向分布特征 ,系统地总结了控制油气沿断层纵向运移的地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区域盖层、走滑性质、断层的活动强度、油源的充足程度是油气纵向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而断面正应力、砂泥岩比值、排驱压力值等对油气的纵向聚集... 根据油气纵向分布特征 ,系统地总结了控制油气沿断层纵向运移的地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区域盖层、走滑性质、断层的活动强度、油源的充足程度是油气纵向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而断面正应力、砂泥岩比值、排驱压力值等对油气的纵向聚集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但与纵向含油气层系的长短关系不大。并进一步阐述了断层活动与地震对油气纵向运移的影响。两者通常是伴生的 ,后者更有利于油气沿断层的垂向运移 ,规模也较大 ,而前者差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走滑性质 断层 活动强度 石油 天然气 纵向运移 油气运移
下载PDF
微量元素V和Ni的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43
6
作者 李广之 胡斌 +1 位作者 邓天龙 袁子艳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3-17,共5页
V和Ni是石油中的主要微量金属元素,因油藏中存在着向上运移的物质、能量及动力基础,其中的V和Ni也要向油藏上方进行垂向运移并分布在其上方的介质中。用不同方法提取分析土壤、岩屑及地层水中的V和Ni,并根据介质中V和Ni的分布特征可以... V和Ni是石油中的主要微量金属元素,因油藏中存在着向上运移的物质、能量及动力基础,其中的V和Ni也要向油藏上方进行垂向运移并分布在其上方的介质中。用不同方法提取分析土壤、岩屑及地层水中的V和Ni,并根据介质中V和Ni的分布特征可以了解对应地层或下伏地层的含油气性、沉积环境和油源岩质量等地球化学信息。通过在鄂尔多斯盆地镇原—泾川地区进行分析土壤总量V和Ni的实验研究,证实了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指示油气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和Ni垂向运移 有机相态 土壤总量 指标 油气地质意义
下载PDF
苏南某些水稻土中Cu Pb Hg As的剖面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6
7
作者 刘洪莲 李恋卿 潘根兴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21-1227,共7页
采用田间深度间隔采样法,分析了苏南6个处于不同环境影响下的水稻土剖面中Cu、Pb、As和Hg全量深度分布。结果表明,4种元素在土壤剖面中的移动能力均较差;在工业环境下田块的土壤中的Hg、Cu、Pb的表层富集和垂直分异较为明显,而在非工业... 采用田间深度间隔采样法,分析了苏南6个处于不同环境影响下的水稻土剖面中Cu、Pb、As和Hg全量深度分布。结果表明,4种元素在土壤剖面中的移动能力均较差;在工业环境下田块的土壤中的Hg、Cu、Pb的表层富集和垂直分异较为明显,而在非工业环境下,重金属纵向分异不明显;个别田块存在较严重的As污染,耕层As达56.93 mg.kg-1,超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重金属元素在稻田土壤中表层富集系数大于果园利用下的旱地土壤。工业化进程中污染物的输入是影响供试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主导因素,土壤的基本性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重金属的纵向迁移。重金属剖面分布特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稻土的重金属污染积累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土壤污染 重金属 剖面分布 垂直移动性
下载PDF
农田土壤重金属垂直分布迁移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8
8
作者 窦韦强 安毅 +2 位作者 秦莉 林大松 董明明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6-172,共7页
为探讨农田土壤环境中重金属的垂直分布迁移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以我国湖南省湘潭县某镇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8种常见毒性重金属(Cd、Cr、Cu、Zn、Pb、As、Hg、Ni)在农田土壤剖面中的含量及垂直分布迁移特征,并通过Hakanson潜在生态风... 为探讨农田土壤环境中重金属的垂直分布迁移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以我国湖南省湘潭县某镇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8种常见毒性重金属(Cd、Cr、Cu、Zn、Pb、As、Hg、Ni)在农田土壤剖面中的含量及垂直分布迁移特征,并通过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Cd、Cr、Cu、Zn、Pb、As、Hg和Ni均有一定积累,但仅有表层土壤Cd含量均值为0.59 mg/kg,超过了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0.3 mg/kg,p H<5.5),说明该区域农田土壤表层受Cd污染;分析农田土壤剖面重金属的垂直分布迁移特征得到,除Cr和Ni外,Cu、Zn、As、Cd、Hg和Pb 6种重金属主要富集在表层;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单项系数评价中,Cd在表层和中层土壤中表现为强生态危害,底层表现为中等生态危害,而Cr、Ni、Cu、Zn、As、Hg和Pb在表层、中层和底层土壤中均表现为轻微生态危害,表明Cd是该区域不同土层中的主要生态风险因子;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表明,研究区域表层土壤为中等生态危害,中层和底层土为轻微生态危害。综上,该区农田土壤表层重金属生态风险较高,主要由Cd污染引起,应当采取农艺调控或替代种植等安全利用措施进行风险管控,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潭县 农田土壤 重金属 垂直迁移 生态风险评价
原文传递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拟多甲藻的昼夜垂直迁移特性 被引量:26
9
作者 杨正健 刘德富 +3 位作者 易仲强 马骏 杨霞 纪道斌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6-32,共7页
2008年4月3日08:00—4日08:00在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5个监测点对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sp.)进行了24 h连续监测,以研究拟多甲藻的昼夜垂直迁移特性,并解释拟多甲藻水华表层水体表观颜色昼夜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拟多甲藻在12 m水深以上... 2008年4月3日08:00—4日08:00在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5个监测点对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sp.)进行了24 h连续监测,以研究拟多甲藻的昼夜垂直迁移特性,并解释拟多甲藻水华表层水体表观颜色昼夜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拟多甲藻在12 m水深以上水柱中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昼夜垂直迁移特性,00:00—16:00拟多甲藻向表层水体迁移并聚集,最大上移速度约为2 m/h;16:00—00:00拟多甲藻向下部水体迁移,最大下移速度约为4 m/h;拟多甲藻的昼夜垂直迁移是导致拟多甲藻水华表层水体表观颜色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水体中各层叶绿素a质量浓度〔ρ(Chla)〕昼夜变化较大,用单层ρ(Chla)不足以评价藻类水华暴发程度;均深叶绿素a质量浓度〔ρ(A.D.Chla)〕的昼夜变化不大,能够综合表征藻类迁移水柱中藻类的现存量,可以作为河道型水库拟多甲藻水华暴发程度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拟多甲藻 垂直迁移 均深叶绿素a(A.D.Chla)
下载PDF
东海平湖气田天然气运移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3
10
作者 傅宁 李友川 +1 位作者 刘东 周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4-37,共4页
油气的物性和低分子正构、异构烷烃、芳烃、非烃及碳同位素资料均是较好的天然气运移地球化学指标,它们的垂向变化规律显示天然气垂向运移的特征。根据这些指标的垂向变化规律,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气田八角亭构造天然气运移方向为从PH... 油气的物性和低分子正构、异构烷烃、芳烃、非烃及碳同位素资料均是较好的天然气运移地球化学指标,它们的垂向变化规律显示天然气垂向运移的特征。根据这些指标的垂向变化规律,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气田八角亭构造天然气运移方向为从PHB井指向PHF井;放鹤亭构造天然气运移方向为从PHA井到PHD井、从PHD井再到PHE井。平湖断裂是天然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垂向运移 运移参数 运移通道 平湖气田 西湖凹陷
下载PDF
断裂转换带作为油气侧向、垂向运移通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1
作者 孙同文 高喜成 +3 位作者 吕延防 付广 王海学 王浩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11-1021,共11页
断陷盆地大量油气勘探证实油气并非围绕整条断裂分布,而往往集中分布于断裂转换斜坡、弯曲转折端、交汇区及末端等断裂转换带位置,表现出明显的运移通道特征。为了查明断裂转换带输导油气的优势条件及模式,在对其形成演化过程分析的基础... 断陷盆地大量油气勘探证实油气并非围绕整条断裂分布,而往往集中分布于断裂转换斜坡、弯曲转折端、交汇区及末端等断裂转换带位置,表现出明显的运移通道特征。为了查明断裂转换带输导油气的优势条件及模式,在对其形成演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油气运移特征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断裂转换带在不同的演化阶段既可以作为油气侧向运移通道,又可以作为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当作为侧向运移通道时,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条件:①具备油气侧向运移的流体势梯度;②砂体发育,储层对接概率大且侧向连通性好;③具有相对低的垂向与侧向渗透率比。侧向运移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未破坏型-侧向连通油气运聚模式和破坏型-垂向、侧向封闭油气运聚模式,油气富集层位一般与运移层位一致。当作为垂向运移通道时,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条件:①“硬连接”型转换带活动强度一般较大,容易幕式开启作为通道;②“硬连接”型转换带处断层面常为脊状低势区,有利于油气发生汇聚;③应力集中、裂缝发育,容易破坏盖层发生油气垂向渗漏。垂向运移也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未完全破坏型-油气垂向穿斜坡渗漏模式和破坏型-油气沿断层面垂向运移模式,油气一般被调整至浅层富集。通过矿物沉淀速率、成岩作用、地下水渗漏及矿床突水现象等,均可证实断裂转换带部位曾是流体运移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势 砂体 渗透率 应力 侧向运移 垂向运移 转换斜坡 断裂转换带 油气运移通道
下载PDF
土壤pH值对土壤多环芳烃纵向迁移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康耘 葛晓立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3-126,共4页
影响土壤多环芳烃(PAHs)纵向迁移行为的环境因素很多。文章以氧化钙和冰乙酸改变采自徐州土壤的pH值水平,人工装填土柱进行纵向淋滤试验,研究pH值对土壤PAHs纵向迁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pH值的变化加强了PAHs在土柱中的纵向淋滤能... 影响土壤多环芳烃(PAHs)纵向迁移行为的环境因素很多。文章以氧化钙和冰乙酸改变采自徐州土壤的pH值水平,人工装填土柱进行纵向淋滤试验,研究pH值对土壤PAHs纵向迁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pH值的变化加强了PAHs在土柱中的纵向淋滤能力,表层土壤中的PAHs可迅速向底层转移;不同种类的PAHs淋滤特性表现不同,pH值增加更能增强低环PAHs的迁移淋滤能力,pH值降低则更能促进高环PAHs从土壤表层向深部迅速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值 多环芳烃 土柱 纵向迁移
下载PDF
新乡市某电池厂附近污灌农田重金属污染特征与分类管理 被引量:20
13
作者 姜玉玲 阮心玲 马建华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45-654,共10页
在河南省新乡市某电池厂东南污灌农田区不同距离处挖掘土壤剖面6个,高密度采集剖面样品,并在污灌农田区和电池厂西部不同距离处采集表层混合样12个,共获得土壤样品238份,同时在污灌农田区采集粮食样品13份.用ICP-MS法测定Cd、Ni、Pb、Cr... 在河南省新乡市某电池厂东南污灌农田区不同距离处挖掘土壤剖面6个,高密度采集剖面样品,并在污灌农田区和电池厂西部不同距离处采集表层混合样12个,共获得土壤样品238份,同时在污灌农田区采集粮食样品13份.用ICP-MS法测定Cd、Ni、Pb、Cr、Cu和Zn含量,AFS法测定Hg和As含量,并对土壤重金属的垂直迁移、污染状况、来源及污染农田的分类管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污灌农田耕层Cd平均含量均高于其风险管制值(GB 15618-2018),其他重金属几乎全部低于筛选值.Cd是最主要的致污因子,其他重金属对土壤污染的贡献可以忽略.耕层Cd、Ni和As含量随着距电池厂距离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大多数剖面中Cd、Ni、Cr、Cu、Zn和As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表聚性,Pb含量自上而下逐渐递减,Hg含量上下基本一致.污灌农田Cd、Ni和As主要来自污灌,同时受电池厂的干湿沉降影响,是工业源重金属;Cu、Zn、Cr和Pb属于农业源重金属;Hg是自然和人为混合源重金属.根据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及农产品质量综合确定距离电池厂大约3.5 km以内的污灌农田属于严格管控类农用地,应尽快禁止食用农产品的种植,代之以苗圃、林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污灌 重金属 垂直迁移 分类管理
原文传递
断-砂配置中油气运移方向的判别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8
14
作者 付广 王超 +1 位作者 历娜 王浩然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58,共8页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和沿砂体侧向运移机制及所需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利用模拟实验结果确定出的断裂填充物排替压力和砂体排替压力的相对大小,建立一套断-砂配置中油气运...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和沿砂体侧向运移机制及所需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利用模拟实验结果确定出的断裂填充物排替压力和砂体排替压力的相对大小,建立一套断-砂配置中油气运移方向的判别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南堡凹陷5个典型区块7条输导断裂与东营组53个砂层配置中油气是沿断裂垂向运移还是沿砂体侧向运移的判别中。结果表明:东营组53个砂层中有35个砂层的排替压力小于断裂填充物的排替压力,油气沿砂层侧向运移,油气钻探为油层或油水同层;有18个砂层的排替压力大于断裂填充物的排替压力,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油气钻探为水层或干层,这一研究结果与目前油气钻探所揭示的油气分布相吻合;该方法用于判别断-砂配置中油气是沿断裂垂向运移还是沿砂体侧向运移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砂配置 油气 侧向运移 垂向运移 判别方法 南堡凹陷 东营组
下载PDF
正断层输导油气运移模式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7
15
作者 刘峻桥 吕延防 +2 位作者 付广 孙同文 李佳兴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72-1683,共12页
为了研究正断层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通过分析正断层输导与不同运移方向所形成的油气分布之间关系,对正断层输导油气运移输导模式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正断层输导油气运移模式主要有输导油气垂向运移和输... 为了研究正断层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通过分析正断层输导与不同运移方向所形成的油气分布之间关系,对正断层输导油气运移输导模式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正断层输导油气运移模式主要有输导油气垂向运移和输导油气侧向运移2种模式。正断层输导油气垂向运移模式又可分为输导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模式和输导油气先垂后侧运移模式;正断层输导油气侧向运移模式又可分为输导油气侧向连接运移模式和输导油气先侧后垂运移模式。正断层输导油气垂向运移模式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1正断层输导油气垂向运移模式控制着油气剖面分布特征,输导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模式形成的油气可以在盖层上下分布,输导油气先垂后侧运移模式形成的油气只能在盖层之下分布。2正断层上盘高砂地比地层是其垂向输导油气运移模式形成油气平面分布的主要部位。正断层输导油气侧向运移模式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1正断层输导油气侧向运移模式控制着油气剖面分布特征,输导油气先侧后垂运移模式形成的油气可以在盖层上下分布,输导油气侧向连接运移模式形成的油气只能在盖层之下分布。2反向正断层下盘是其侧向输导运移模式形成油气平面分布的主要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断层 输导模式 垂向运移 侧向运移 油气分布 控制作用
下载PDF
西湖凹陷黄岩7—1及14—1油气藏特征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11
16
作者 陈晓东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3年第1期57-63,共7页
油气藏流体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黄岩7-1及14-1油气藏的油、气不同源,并且具有多期成藏与垂向运移特征.油气藏地球化学运移参数特征,以及流体相态与烃源岩的关系表明,黄岩7-1及14-1油气藏为近源成藏,烃源岩对平面上油气的相态分布具有一定... 油气藏流体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黄岩7-1及14-1油气藏的油、气不同源,并且具有多期成藏与垂向运移特征.油气藏地球化学运移参数特征,以及流体相态与烃源岩的关系表明,黄岩7-1及14-1油气藏为近源成藏,烃源岩对平面上油气的相态分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综合油气藏地质特征和流体PVT测试结果,推测黄岩7-1及14-1油气藏为次生凝析气藏,其圈闭中先聚集了石油,而后随着烃源岩进一步演化,大量天然气不断形成并被连续充注到圈闭之中,从而导致油藏气侵而形成次生凝析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特征 多期成藏 垂向运移 近源成藏 油藏气侵 次生凝析气藏 黄岩7-1 黄岩14-1
下载PDF
渤海海域断裂对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影响及其控藏类型 被引量:12
17
作者 胡志伟 徐长贵 +1 位作者 杨波 邓辉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8-45,共8页
渤海海域为新生代陆内断陷盆地,断裂作用贯穿油气运移过程始终,且不同类型的断裂控藏作用差异明显,但均表现为优势运移通道控制着油气富集带形成。根据钻井资料和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成果,结合渤海海域成盆机制及勘探实践,提出了断面形态... 渤海海域为新生代陆内断陷盆地,断裂作用贯穿油气运移过程始终,且不同类型的断裂控藏作用差异明显,但均表现为优势运移通道控制着油气富集带形成。根据钻井资料和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成果,结合渤海海域成盆机制及勘探实践,提出了断面形态主导油气宏观运聚趋势,断裂结构影响油气输导效率,断裂组合控制油气分流走向,势—效—流三大因素耦合是断裂优势输导油气的内在原因。结合典型油田实例,将不同断裂组合对油气运移过程中的作用分为垂向输导和侧向分流2种;根据断裂的差异输导作用将油气成藏模式分为侧向分流型、垂向输导型和逐级截流型3种类型,提出了"断面定势、结构控效,组合分流"是渤海海域寻找油气富集断块区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运移 成因分析 垂向输导 侧向分流 渤海海域
下载PDF
LNAPL在砂质含水层中动态迁移的电阻率法监测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潘玉英 贾永刚 +2 位作者 郭磊 李进军 单红仙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44-1752,共9页
在海滨潮间带采集细砂,通过室内柴油泄漏模拟试验,利用自制电阻率监测系统对轻非水相液体在砂土-地下水系统垂向渗透过程进行电阻率变化动态监测;通过配制不同含油率砂土测定其静态电阻率变化规律,探讨电阻率变化的影响因素;最后取样分... 在海滨潮间带采集细砂,通过室内柴油泄漏模拟试验,利用自制电阻率监测系统对轻非水相液体在砂土-地下水系统垂向渗透过程进行电阻率变化动态监测;通过配制不同含油率砂土测定其静态电阻率变化规律,探讨电阻率变化的影响因素;最后取样分析测定污染含水介质稳定后含水率及含油率,对监测结果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并利用显微成像法对污染砂土进行了微观形态分析.结果表明,柴油污染砂土微观形态上胶结现象明显;柴油渗透海滨砂土过程电阻率大小同含水饱和度,比电阻率和含油饱和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均可用Archie公式拟合,n值分别为2.36和0.15;通过电阻率测定可以有效估算柴油透镜体厚度;电阻率随深度的变化可以反映含油率和含水率的垂向分布.本研究为轻质油品储罐或者海上油品输运过程泄露造成的海滨砂土地下污染扩散过程监测及机制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也可为其他典型石油泄漏污染场地的电阻率法探测或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探杆 非水相液体 垂向迁移 海滨砂土 柴油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天然气成藏规律与勘探领域 被引量:12
19
作者 吴克强 曾清波 +4 位作者 李宏义 徐建永 郭帅 武爱俊 冯晨阳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3-35,共13页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发育17个沉积盆地,中国在南海的天然气勘探主要集中在北部的莺歌海、琼东南和珠江口3个大型新生代沉积盆地,共发现天然气田30个,累计产气量占中国近海天然气总产量的75%,已发现天然气主要为煤型气。近...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发育17个沉积盆地,中国在南海的天然气勘探主要集中在北部的莺歌海、琼东南和珠江口3个大型新生代沉积盆地,共发现天然气田30个,累计产气量占中国近海天然气总产量的75%,已发现天然气主要为煤型气。近年来南海北部天然气勘探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总结大中型气田的地质特点和形成条件,明确了天然气成藏规律:(1)南海海盆可划分为以发育湖相沉积为主的“外盆地带”和以发育海陆过渡相-海相沉积为主的“内盆地带”,“内盆地带”煤系和陆源海相烃源岩控制南海北部天然气资源分布,大型三角洲、海相泥岩是形成大气田的基础;(2)垂向运移控制南海北部天然气富集,底辟及相关裂隙、断裂是天然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南海北部各盆地存在底辟带运汇成藏、断裂垂向运汇成藏、断-脊-砂运汇成藏、源储大面积接触运汇成藏4类天然气运汇成藏模式;(3)高泥地比岩性背景控制了南海北部天然气的保存,泥包砂与厚(超压)泥岩顶盖是两类主要保存方式。南海北部各盆地剩余天然气资源量大,未来主要的勘探领域是发育煤系和陆源海相烃源岩的潜在富气新凹陷、已证实富气凹陷内具备底辟等垂向运移条件的源外浅层或近源中深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天然气 成藏规律 垂向运移 岩性背景 勘探领域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北部天然气运移特征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12
20
作者 刘金水 张书平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63-1176,共14页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作为我国近海海域最大的新生代沉积凹陷,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勘探潜力巨大。以西湖凹陷近年来油气勘探取得重要突破的中北部为例,应用天然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等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油气成藏关键时刻和运移方式...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作为我国近海海域最大的新生代沉积凹陷,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勘探潜力巨大。以西湖凹陷近年来油气勘探取得重要突破的中北部为例,应用天然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等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油气成藏关键时刻和运移方式,划分天然气成藏组合,建立天然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1)天然气晚期成藏,龙井运动之后的5~6 Ma以来为成藏关键时刻;(2)天然气组分和稳定碳同位素分馏趋势主要受原地烃源岩成熟度控制,没有自西部洼陷带向中央反转背斜带较大规模侧向运移的证据,主要为垂向近距离运移成藏;(3)划分出源上常规天然气成藏组合、源上致密天然气成藏组合和源内致密天然气成藏组合3种类型,建立了天然气成藏模式。提出通源断裂晚期活化导致的浅层常规油气藏、深层低渗透—致密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皆是西湖凹陷下一步应加大勘探力度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成藏 垂向运移 成藏模式 西湖凹陷 东海盆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