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时间、沉积与地层学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7
1
作者 龚一鸣 史晓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35,共9页
地层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中的时间概念可区分为存在的时间和演化的时间两类,地层学就是依据这两类时间概念和标志构建地质学的时间坐标。选定百万年为地质学的基本时间单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地层学的武断和盲从,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质... 地层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中的时间概念可区分为存在的时间和演化的时间两类,地层学就是依据这两类时间概念和标志构建地质学的时间坐标。选定百万年为地质学的基本时间单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地层学的武断和盲从,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质学对精确性、严谨性的不懈追求。地层学完全能够在"存在的时间"和"演化的时间"中,依据自然规律和需要构建地质学的时间单位谱,如天、月、年以及岁差、斜度、偏心率周期等,建立与人类社会接轨的时间单位和地质学时间坐标。地层的形成作用可以区分为垂向加积和侧向加积作用以及它们的复合类型——生物加积和热侵位加积作用。由垂向加积作用形成的地层序列遵循地层学三定律(上新下老;水平叠置;侧向连续),岩性界面通常与等时面平行;由侧向加积作用形成的地层序列遵循瓦尔特相律和岩石地层单位穿时的普遍性原理,岩性界面通常与等时面斜交;而由生物加积和岩浆侵位加积作用形成的地层,其岩性界面与等时面的关系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沉积作用 地层学 垂向加积 侧向加积 生物加积 岩浆侵位加积 地层叠覆律 瓦尔特相律 岩石地层单位穿时普遍性原理
下载PDF
对穿时普遍性的解释 被引量:2
2
作者 姚华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3年第5期81-87,共7页
穿时是沉积地层的基本属性,其根本原因是地层的形成作用,即沉积作用本身。有沉积作用就有穿时(侧向加积);或者小范围内不穿时但大范围内必穿时(纵向加积)。海水进退只能影响穿时的具体形式而不是穿时的本质原因或必要条件。板块的运移... 穿时是沉积地层的基本属性,其根本原因是地层的形成作用,即沉积作用本身。有沉积作用就有穿时(侧向加积);或者小范围内不穿时但大范围内必穿时(纵向加积)。海水进退只能影响穿时的具体形式而不是穿时的本质原因或必要条件。板块的运移和增生不仅造成了沉积地层的穿时,还造成了火山地层的穿时。这种穿时与沉积作用直接引起的穿时有本质不同,本文称之为构造穿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时 地层核 侧向加积 沉积 地层
下载PDF
谢德林《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
3
作者 罗仕艺 罗麦朔 《音乐探索》 CSSCI 2008年第1期65-68,共4页
谢德林《钢琴奏鸣曲》是作曲家在前苏联转型时期探索现代技法与传统技法相结合的一部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乐曲中虽然运用了"纵向集合、横向发展"的现代作曲技法,一改传统作曲技法中调性与和声的主宰地位,创造性地让主题在音丛... 谢德林《钢琴奏鸣曲》是作曲家在前苏联转型时期探索现代技法与传统技法相结合的一部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乐曲中虽然运用了"纵向集合、横向发展"的现代作曲技法,一改传统作曲技法中调性与和声的主宰地位,创造性地让主题在音丛与音块集合中有机发展,但作品的曲式结构仍沿用了传统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式结构 纵向集合 横向发展 音丛 音块
下载PDF
长治市一次强冰雹天气雷达特征分析及对农业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尹振保 李晶晶 +2 位作者 张红英 郭璐 裴坤宁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20期95-102,共8页
为了找寻冰雹天气发生的原因及对农业的影响,利用多普勒雷达的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等产品,结合高低空环流形势及地面资料,对发生在长治市2016年6月13日的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冰雹天气... 为了找寻冰雹天气发生的原因及对农业的影响,利用多普勒雷达的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等产品,结合高低空环流形势及地面资料,对发生在长治市2016年6月13日的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冰雹天气是由高空冷槽和与地面暖低压共同作用结果;(2)强回波与三体散射(TBSS)对提前预报强冰雹有较好的指示意义;速度场的辐合辐散可以判断回波未来发展趋势,增强预判准确性;当TBSS出现一定的持续性时,TBSS可以作为强冰雹预警的辅助指标;VIL是判别冰雹的有效工具之一,且对冰雹的预报有较好的指示作用;(3)加强冰雹监测,通过及时的"点"监测,实现"面"预警,是减少冰雹对农业生产造成灾害的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冰雹 多普勒天气雷达 三体散射(TBSS) 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
下载PDF
分层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的算法及其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晋立军 张淑萍 +1 位作者 李军霞 孙鸿娉 《山西气象》 2009年第4期44-46,共3页
应用VIL产品的生成原理,变换VIL产品的理论表达式为实测体扫回波强度不同仰角之间高度层的计算公式,利用与雷达资料时间对应的当天的探空资料,取得当天0℃层的高度,并以0℃层高度为界,将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计算每一... 应用VIL产品的生成原理,变换VIL产品的理论表达式为实测体扫回波强度不同仰角之间高度层的计算公式,利用与雷达资料时间对应的当天的探空资料,取得当天0℃层的高度,并以0℃层高度为界,将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计算每一个底面积的垂直柱体中的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以及分层的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从而得到整个探测区域的VIL分布.通过雷达组网,得到全省的上层VIL的分布,结合雷达资料分析出的回波的移向和移速,科学的选择飞机增雨的作业区域以及作业的时间,从而得到更好的飞机人工增雨效果.利用分层垂直累计液态含水量及其0℃上下层比值,更好的指挥地面高炮火箭人工增雨和消雹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 分层计算
下载PDF
深层油气藏勘探前景分析 被引量:65
6
作者 石昕 戴金星 赵文智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5年第1期1-10,共10页
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深层油气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勘探成果,指出深层具备了形成油气藏的基本条件,并已发现了一系列的油气藏。在特定条件下,深层的砂砾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等均能发育成为工业性油气储层。深部油气藏具有近源特征,垂向运聚成... 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深层油气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勘探成果,指出深层具备了形成油气藏的基本条件,并已发现了一系列的油气藏。在特定条件下,深层的砂砾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等均能发育成为工业性油气储层。深部油气藏具有近源特征,垂向运聚成藏是其基本模式,由于构造运动的破坏,多期成藏较为常见。我国深部油气资源丰富,是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勘探 前景分析 深部油气藏 含油气盆地 勘探成果 研究进展 深层油气 基本条件 特定条件 油气储层 碳酸盐岩 基本模式 构造运动 多期成藏 资源丰富 油气勘探 国内外 砂砾岩 工业性 火山岩 运聚
下载PDF
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油气输导体系与运聚模式 被引量:23
7
作者 牛成民 杜晓峰 +3 位作者 邹华耀 张参 王飞龙 姚城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49,共6页
运用油气优势运移路径模拟、断面精细刻画及成藏综合分析等技术手段和方法,阐明了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油气输导体系与成藏模式。石臼坨凸起深层古近系油气输导体系由边界断层和古近系砂体组成,浅层新近系油气输导体系由馆陶组砂砾岩横向... 运用油气优势运移路径模拟、断面精细刻画及成藏综合分析等技术手段和方法,阐明了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油气输导体系与成藏模式。石臼坨凸起深层古近系油气输导体系由边界断层和古近系砂体组成,浅层新近系油气输导体系由馆陶组砂砾岩横向输导层和明化镇组断砂耦合组成;石臼坨凸起内部形成2种"Z"字形油气运移模式,即断层两侧砂-砂对接条件下的跨断层型及远离断层的砂-砂侧接型"Z"字形油气运移模式。结合典型油气田成藏特征解剖,建立了石臼坨凸起"运-分-聚"立体油气运聚模式,直接指导了石臼坨凸起秦皇岛33-1南亿吨级油田的发现,对渤海其他及类似地区的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石臼坨凸起 油气输导体系 “Z"字形油气运移模式 “运-分-聚"立体油气运聚模式
下载PDF
光内同轴送粉立面堆积成形实验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孟伟栋 石世宏 +3 位作者 傅戈雁 王涛 杨轼 史建军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94-597,共4页
为了得到表面粗糙度低的立面变径回转体,采用中空激光光内同轴送粉技术进行立面堆积的方法,着重对中空激光立面堆积的优点以及激光光头姿态、光头提升量Δz、激光功率对立面堆积成形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在立... 为了得到表面粗糙度低的立面变径回转体,采用中空激光光内同轴送粉技术进行立面堆积的方法,着重对中空激光立面堆积的优点以及激光光头姿态、光头提升量Δz、激光功率对立面堆积成形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在立面堆积过程中,激光光头始终保持与熔道表面垂直,同时对提升量Δz、激光功率进行实时控制,最终得到表面光滑的立面回转体成形件,其粗糙度Ra为0.497μm^2.163μm;Rz为1.992μm^7.447μm。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立面堆积方面具有适用性,可以得到表面粗糙度低的成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光内同轴送粉 立面堆积 工艺参量
下载PDF
斜连续梁桥顶推施工过程二次内力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黄宏辉 张涟英 田仲初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3期126-129,139,共5页
本文以张家界醴水大桥为例,着重论述了斜连续梁桥顶推施工过程中竖直、扭转累计误差的产生因素、引起的二次内力的大小,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对提高斜连续梁顶推施工精度、消减次内力影响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斜连续梁 顶推 二次内力 竖直累积误差 扭转累积误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