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远端蒂皮瓣的血液循环特征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26
1
作者 张世民 刘大雄 +1 位作者 张连生 韩平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目的:以血液循环规律指导远端蒂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对新鲜肢体标本(前臂14,小腿2)的血管灌注和显微解剖及36例远端蒂皮瓣的术中观察,从动静脉的血管构筑和血流动力学方面探讨其血液循环特征。结果:远端蒂皮瓣依血供... 目的:以血液循环规律指导远端蒂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对新鲜肢体标本(前臂14,小腿2)的血管灌注和显微解剖及36例远端蒂皮瓣的术中观察,从动静脉的血管构筑和血流动力学方面探讨其血液循环特征。结果:远端蒂皮瓣依血供方式的不同可分为4种:①体被组织血管网(丛);②肌间隙筋膜皮肤穿血管的上升支;③直接皮肤血管的回返支和远侧有弓状吻合的知名血管。远端蒂皮瓣不等同于非生理性的逆行皮瓣。许多远端蒂皮瓣中无论动脉还是静脉系统均不存在逆向血流,其血液循环方式更符合生理性。远端蒂皮瓣的静脉血均需经深浅静脉干交通支和/或穿静脉引流至深静脉系统才能回流。结论:静脉回流充分与否是远端蒂皮瓣成活的关键。蒂部的浅静脉干能将远侧的静脉血导入皮瓣,加重由浅入深的回流负荷,对皮瓣成活有害无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蒂皮瓣 皮瓣 分类 静脉回流 血液循环
下载PDF
浅静脉干不同处理方法对远端带蒂皮瓣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6
2
作者 张世民 顾玉东 李继峰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 探讨浅静脉干用不同处理方法后对远端带蒂皮瓣的影响。方法 将 2 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成远端带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筋膜蒂的岛状皮瓣动物模型。按手术先后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10个皮瓣。第 1组在蒂部保留小隐静脉干 (流入 ) ;第 2... 目的 探讨浅静脉干用不同处理方法后对远端带蒂皮瓣的影响。方法 将 2 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成远端带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筋膜蒂的岛状皮瓣动物模型。按手术先后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10个皮瓣。第 1组在蒂部保留小隐静脉干 (流入 ) ;第 2组在蒂部远端 1cm将小隐静脉干结扎 (阻断 ) ;第 3组在近端重新吻合小隐静脉干 (流出 ) ;第 4组仅在皮瓣表面切开 (渗出 )。结果 第 1、4组的小隐静脉压力较第 2组显著增高 ,且超过毛细血管动脉压。皮瓣存活率第 3组 (94.5 % )与第 1组 (2 2 .7% ) ,第 2组(5 5 .5 % )和第 4组 (2 4.0 % )相比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t =8.77、10 .2 7、P <0 .0 0 1)。第 2组较第 1、4组皮瓣的存活率明显要高 (t =3 .70、2 .82 ,P <0 .0 1)。结论 在近端重建浅静脉流出通道或在远端阻断浅静脉血流灌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岛状皮瓣 静脉回流
原文传递
浅静脉干在远端蒂皮瓣中作用的逆向造影研究 被引量:63
3
作者 张世民 顾玉东 李继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9,共2页
目的 :探讨浅静脉干在远端蒂筋膜皮瓣中的作用。方法 :在 5只新西兰大白兔掀起 10个远端蒂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筋膜岛状皮瓣 ,对小隐静脉近端插管注射造影剂 ,动态观察造影剂的流向。结果 :放松止血带后 ,静脉血从足部 (爪 )倒灌入皮瓣 ,... 目的 :探讨浅静脉干在远端蒂筋膜皮瓣中的作用。方法 :在 5只新西兰大白兔掀起 10个远端蒂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筋膜岛状皮瓣 ,对小隐静脉近端插管注射造影剂 ,动态观察造影剂的流向。结果 :放松止血带后 ,静脉血从足部 (爪 )倒灌入皮瓣 ,小隐静脉充盈扩张乃至怒张 ,造成静脉瓣膜相对关闭不全。在施加压力注射的情况下 ,造影剂发生逆向回流 ,去除压力 ,造影剂不再逆流。 1h后造影剂仍积聚于小隐静脉近端 ,部分扩散进入皮瓣中。结论 :浅静脉干近端流出道阻断后 ,在正常压力下管腔内血流未见逆向反流 ,但高压下可发生逆向回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远端蒂皮瓣 浅静脉 静脉回流 静脉逆向造影
下载PDF
经骨髓腔静脉回流的指尖再植 被引量:53
4
作者 杨中华 周必光 +3 位作者 彭正人 潘昊 廖苏平 邢丹谋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4期206-208,共3页
目的 报道经骨髓腔静脉回流指尖再植的疗效。方法 取 2 0个新鲜手指标本 ,用美蓝生理盐水分别灌注指动脉 (10指 )和末节骨髓腔 (10指 ) ,观察灌注液回流情况并对骨髓腔灌注组作显微解剖研究。 2 0 0 0年 4月至 2 0 0 2年 4月 ,对 8例 ... 目的 报道经骨髓腔静脉回流指尖再植的疗效。方法 取 2 0个新鲜手指标本 ,用美蓝生理盐水分别灌注指动脉 (10指 )和末节骨髓腔 (10指 ) ,观察灌注液回流情况并对骨髓腔灌注组作显微解剖研究。 2 0 0 0年 4月至 2 0 0 2年 4月 ,对 8例 9指行经骨髓腔回流的离断指尖再植。术中扩大末节近、远端骨段髓腔 ,固定骨支架后吻合末端指动脉或指动脉弓分支 1~ 2条 ,缝接指神经终末支 2条。结果 实验结果证实当末节指体皮下无静脉回路时 ,骨髓腔有灌注液流出 ;末节骨髓腔通过指骨 静脉回流系统与皮下静脉相交通。 9个无可供吻合静脉的离断指尖行经骨髓腔静脉回流的再植后全部成活。术后随访4~ 12个月 ,除 1指甲壳缺如外 ,8指指尖外形良好 ,痛、温觉恢复 ,指腹二点分辨别觉为 4~ 8mm。结论 在指尖再植术后早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植术 指损伤 骨髓 静脉回流
原文传递
远端蒂拇指背尺侧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及静脉回流 被引量:40
5
作者 张世民 袁锋 +3 位作者 俞光荣 李海丰 周家钤 张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6-208,共3页
目的:介绍应用拇指背尺侧皮瓣修复指端创伤的经验,并探讨改善静脉回流的方法。方法:在拇指掌骨背尺侧半,设计切取带拇指背尺侧皮神经和浅静脉的远端蒂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并吻接皮神经。结果:临床应用16例,皮岛供区向近侧延伸至腕掌部,面... 目的:介绍应用拇指背尺侧皮瓣修复指端创伤的经验,并探讨改善静脉回流的方法。方法:在拇指掌骨背尺侧半,设计切取带拇指背尺侧皮神经和浅静脉的远端蒂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并吻接皮神经。结果:临床应用16例,皮岛供区向近侧延伸至腕掌部,面积3 cm×2 cm~5 cm×4 cm,皮神经浅静脉筋膜蒂宽1 cm,旋转轴点分别在指间关节近侧(11例)和掌指关节近侧(5例)。术后皮瓣均有静脉郁血肿胀,早期10例未结扎蒂部远侧浅静脉,5例皮瓣出现张力水泡;经采取措施改善静脉回流而愈合,但有表皮脱落和部分伤口裂开。后期6例均在蒂部远侧结扎浅静脉干,术后皮瓣肿胀程度减轻,无张力水泡出现,愈合过程顺利。16例均吻合皮神经,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拇指背尺侧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方法简单,在蒂部远侧结扎浅静脉干阻断倒灌,肿胀程度减轻,成活更加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 指端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远端蒂皮瓣 静脉回流
下载PDF
β-七叶皂苷钠治疗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余志红 苏萍 王奕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20-222,共3页
目的:观察国产β-七叶皂苷钠对犬离体隐静脉张力和对犬静脉压、静脉回流和淋巴回流的作用,从而探讨其治疗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机制。方法:采用犬离体螺旋隐静脉条张力试验观察β-七叶皂苷钠对犬离体隐静脉收缩张力的影响;另在体外循环保... 目的:观察国产β-七叶皂苷钠对犬离体隐静脉张力和对犬静脉压、静脉回流和淋巴回流的作用,从而探讨其治疗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机制。方法:采用犬离体螺旋隐静脉条张力试验观察β-七叶皂苷钠对犬离体隐静脉收缩张力的影响;另在体外循环保持犬股动脉灌流恒定的条件下,经静脉全身给药后测定犬股静脉压、股静脉流量和淋巴回流量的变化。结果:β-七叶皂苷钠5.0×10-5~5.25×10-6g.mL-1剂量能明显增加犬离体隐静脉条收缩张力,使其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性增加,且呈剂量依赖性。犬股动脉灌流恒定时5,0,100 mgβ-七叶皂苷钠能明显加强犬股静脉张力,加快其静脉压上升速率;明显增加犬股静脉流量及淋巴回流。结论:国产从娑罗子制取的β-七叶皂苷钠通过增加静脉张力、提高静脉压和促进静脉、淋巴回流对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起一定治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七叶皂苷钠 静脉张力 静脉回流 淋巴回流
原文传递
股骨头颈骨内、外静脉回流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刘永轶 胡俊清 +1 位作者 钟震亚 陈克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31-434,共4页
目的 :为探讨Legg Perthes病的发病机理及临床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采用巨微解剖、血管透明、组织切片、造影、扫描电镜等方法对 45例胎儿、新生儿及儿童的股骨头颈骨内、外静脉回流途径、骨内微血管构筑特点进行观察。结果 :(1 ... 目的 :为探讨Legg Perthes病的发病机理及临床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采用巨微解剖、血管透明、组织切片、造影、扫描电镜等方法对 45例胎儿、新生儿及儿童的股骨头颈骨内、外静脉回流途径、骨内微血管构筑特点进行观察。结果 :(1 )髋关节骨外静脉包括 :旋股内、外侧静脉 ,闭孔静脉 ,臀上、下静脉 ,颈后静脉 ,髂腰静脉 ,股骨头韧带静脉 ,颈升静脉 ;骨内静脉包括 :前、后、上、下骺静脉 ,内骺静脉 ,前、后、上、下干骺静脉。关节囊内存在丰富的滑膜下静脉网 ,髋关节周围形成两个彼此有吻合的环状结构。(2 )一条微动脉一般有两条微静脉伴行 ,微静脉间有丰富的横行吻合支 ,在微动脉移行为毛细血管的部位 ,常可见到环形缩窄。结论 :(1 )Legg Perthes病与股骨头、颈静脉回流障碍密切相关。 (2 )根据股骨头、颈骨内外静脉回流特点 ,Legg Perthes病可以设计骨内、外双重介入治疗 ,骨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 股骨颈 髋关节 静脉回流 应用解剖学 LEGG-PERTHES病 儿童期特发性股骨头坏死
下载PDF
椎管内静脉丛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潘力 李忠华 +2 位作者 马廉亭 余泽 陈刚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6年第11期664-666,共3页
目的通过对椎管内静脉丛的解剖,明确脊髓的静脉引流途径,探讨其解剖特点与椎管内静脉高压发病机理的关系。方法15具尸体经椎管内静脉铸型,解剖观察椎管内静脉前后丛的分布。结果椎管内静脉前丛位于椎管腹侧面,是椎静脉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目的通过对椎管内静脉丛的解剖,明确脊髓的静脉引流途径,探讨其解剖特点与椎管内静脉高压发病机理的关系。方法15具尸体经椎管内静脉铸型,解剖观察椎管内静脉前后丛的分布。结果椎管内静脉前丛位于椎管腹侧面,是椎静脉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静脉数目多而致密。前丛中有两条弓形的纵形血管,贯穿椎管全长;横行吻合支数目多,排列极致密。椎管内静脉后丛位于椎弓和黄韧带腹侧的硬膜外脂肪内,静脉稀疏,多无规律可循。横行吻合支数量少,规律性不强。结论椎管内静脉丛引流脊髓前后静脉的血液,脊髓前后静脉分别成一纵轴位于脊髓腹背侧,椎管内静脉丛没有瓣膜,血流呈双向性,当椎管内静脉丛血液淤积,静脉压增高时,脊髓前后静脉及椎管内静脉前后丛扩张迂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 静脉丛 应用解剖 脊髓 静脉引流
下载PDF
Management of traumatic hemothorax by closed thoracic drainage using a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被引量:18
9
作者 Jian-hua YI1,Hua-bo LIU2,Mao ZHANG1,Jun-song WU1,Jian-xin YANG1,Jin-ming CHEN1,Shan-xiang XU1,Jian-an WANG1(1Department of Emergency,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School of Medicine,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09,China)(2Department of Emergency,Zhoushan Hos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Zhoushan 316004,China)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期43-48,共6页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hemothorax by closed pleural drainage using a 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compared with using a conventional chest tube.Methods:A prospectiv...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hemothorax by closed pleural drainage using a 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compared with using a conventional chest tube.Methods:A prospective controlled study with the Ethics Committee approval was undertaken.A total of 407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hemothorax were involved and they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undergo closed pleural drainage with CVCs(n=214) or conventional chest tubes(n=193).The Seldinger technique was used for drainage by CVC,and the conventional technique for drainage by chest tube.If the residual volume of the hemothorax was less than 200 ml after the daily volume of drainage decreased to below 100 ml for two consecutive days,the treatment was considered successful.The correlative data of efficacy and safe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using t or chi-squared tests with SPSS 13.0.A P value of less than 0.05 was taken as indicating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chest tube group,the operation time,fraction of analgesic treatment,time of surgical wound healing,and infection rate of surgical wound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P<0.05) in the CVC group.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success rate of treatment and the incidence of serious complications(P>0.05),or in the mean catheter/tube indwelling time and mean medical costs of patients treated successfully(P>0.05).Conclusions:Management of medium or large traumatic hemothoraxes by closed thoracic drainage using CVC is minimally invasive and as effective as using a conventional large-bore chest tube.Its complications can be prevented and it has the potential to replace the large-bore chest tub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drainage TRAUMA HEMOTHORAX
原文传递
皮神经伴行血管皮瓣内浅静脉干不同处理方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展新 夏霆 徐基农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46-347,共2页
目的探讨皮神经伴行血管皮瓣内浅静脉干不同处理方法对皮瓣的影响。方法对137例手、足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分别采用带桡神经浅支、尺神经手背支及腓肠神经伴行血管为主的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术中对皮瓣内浅静脉采取静脉干不结扎、结扎组... 目的探讨皮神经伴行血管皮瓣内浅静脉干不同处理方法对皮瓣的影响。方法对137例手、足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分别采用带桡神经浅支、尺神经手背支及腓肠神经伴行血管为主的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术中对皮瓣内浅静脉采取静脉干不结扎、结扎组和吻合等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术后浅静脉干不结扎组(27例),皮瓣出现不同程度的水泡、肿胀、青紫色,术后第7天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结扎组(87例)和吻合组(23例),术后皮瓣无静脉危象出现,两组皮瓣全部成活。结论对皮神经伴行血管皮瓣内浅静脉干吻合是三种术式中最理想的方法,而对浅静脉干结扎是三种中最实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静脉 岛状皮瓣 静脉回流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逆行岛状皮瓣“迷宫”静脉回流途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栋 张世民 +2 位作者 王欣 李继峰 俞光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6-79,共4页
目的:以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为模型,探讨逆行岛状皮瓣中"迷宫"静脉回流途径的作用。方法:在兔后肢内侧设计切取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面积3cm×3cm,蒂长4cm,蒂部含1cm宽筋膜),每组10个皮瓣,进行同体对照。... 目的:以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为模型,探讨逆行岛状皮瓣中"迷宫"静脉回流途径的作用。方法:在兔后肢内侧设计切取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面积3cm×3cm,蒂长4cm,蒂部含1cm宽筋膜),每组10个皮瓣,进行同体对照。对照组:血管蒂部不做处理,即保留"瓣膜失效"和"迷宫"两种回流途径;实验组:于血管蒂正中位置结扎两伴行静脉干,即阻断"瓣膜失效"途径。放松止血带后,连续测定1h内大隐静脉压力。术后1周测定皮瓣成活率。动物处死后蒂部组织学观察。结果:(1)测定10、20、30、40、50、60min的大隐静脉压平均值,对照组为:29.24、29.01、27.24、25.67、24.98、24.84mmHg;实验组为:37.16、36.70、37.07、36.82、35.33、37.56mmHg。在各个时间点,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术后1周两组皮瓣平均成活率比较,对照组为(97.09±3.12)%>实验组为(87.51±13.74)%(t=2.26,P<0.05)。(3)两组皮瓣蒂部均有散在分布的扩张小静脉,实验组要多于对照组。结论:(1)"迷宫"途径较"瓣膜失效"途径更难于实现静脉逆流。(2)逆行岛状皮瓣的静脉回流以"瓣膜失效"途径为主要方式,"迷宫"途径起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逆行岛状皮瓣 静脉回流
下载PDF
一侧指动脉阻断在末节断指再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友 巨积辉 +3 位作者 徐磊 段永明 钟鸣 蒋国栋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52-454,共3页
目的 探讨阻断一侧中节近端指动脉联合肝素钠棉球甲床湿敷在甲根部无法建立静脉回流的末节断指再植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 自2014年12月至2017年11月,我们收治10例甲根部平面完全离断患者,采用阻断一侧中节近端指动脉联合肝素钠棉球甲床... 目的 探讨阻断一侧中节近端指动脉联合肝素钠棉球甲床湿敷在甲根部无法建立静脉回流的末节断指再植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 自2014年12月至2017年11月,我们收治10例甲根部平面完全离断患者,采用阻断一侧中节近端指动脉联合肝素钠棉球甲床湿敷的方法建立静脉回流促进再植指体存活。在吻合双侧的指动脉后结扎非优势侧中节近端指动脉,通过血管压力差原理,优势侧指动脉血经动脉弓一部分营养再植指体,一部分流向非优势侧,在中节经毛细血管进入静脉系统,后期正常静脉系统形成。结果 术后10例再植指体均存活,随访时间为3~15个月,平均10个月。再植指体指甲生长良好,无畸形,指体稍萎缩,感觉恢复至S2-S3+。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8例,良1例,可1例。患者对指体的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 对于一些离断指体挫伤较重、静脉回流难以建立的患者,应用阻断一侧中节近端指动脉联合肝素钠棉球甲床湿敷可以有效提高再植指体成活率,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损伤 再植术 末节 静脉回流
原文传递
脑深髓静脉的磁敏感加权成像 被引量:14
13
作者 陈争珍 乔会煌 +4 位作者 郭玉 任传根 张小芬 李建策 陈成春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96-801,共6页
目的运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对健康人群深髓静脉进行显影,从而获取深髓静脉的管径、长度、分布及回流途径的数据。方法对6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3.0T的磁共振检查。所得原始图像经Extended MR workspace 2.6.3.4图像工作站后处理后,... 目的运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对健康人群深髓静脉进行显影,从而获取深髓静脉的管径、长度、分布及回流途径的数据。方法对6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3.0T的磁共振检查。所得原始图像经Extended MR workspace 2.6.3.4图像工作站后处理后,获取相关数据。通过Photoshop CC 2015将T1WI与SWI重建图进行融合,分析静脉走形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结果深髓静脉在SWI重建图像上能清晰显影,其直径较为统一,范围在0.2~0.3mm。根据深髓静脉的分布,可以将深髓静脉划分为3个区:前区位于额叶深部白质;中区位于中央前后回、缘上回、角回深部白质;后区位于枕叶深部白质。深髓静脉在前区的数量为4~10支;在中区为8~19支;在后区为3~7支。深髓静脉在中区的长度最长。前区、中区和后区的深髓静脉分别回流到透明隔前静脉和尾状核前静脉、尾状核横静脉、侧脑室内侧静脉。结论 SWI技术可以清晰显示深髓静脉,这为构建脑髓质静脉网络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异常的深髓静脉的划定标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髓静脉 静脉回流 磁敏感加权成像
下载PDF
Indwelling catheter and conservative measures in the treatment of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in fulminant acute pancreatitis 被引量:14
14
作者 Zhao-Xi Sun Hai-Rong Huang Hong Zho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31期5068-5070,共3页
AIM: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ombined indwelling catheter, hemofiltration, respiration support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g. Dahuang) in treating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of fulminant acute pancreatit... AIM: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ombined indwelling catheter, hemofiltration, respiration support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g. Dahuang) in treating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of fulminant acute pancreatitis. METHODS: Patients with fulminant acute pancreatitis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2 groups of combined indwelling catheter celiac drainage and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monitoring and routine conservative measures group (group 1) and control group (group 2). Routine non-operative conservative treatments including hemofiltration, respiration support, gastrointestinal TCM ablution were also applied in control group patients. Effectiveness of the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and APACHE Ⅱ scores were applied for analysis. RESULTS: On the second and fifth days after treatment, APACHE Ⅱ scores of group 1 and 2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mparison of effectiveness (abdominalgia and burbulence relief time, hospitalization time) between groups 1 and 2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s well as incidence rates of cysts formation. Mortality rates of groups 1 and 2 were 10.0% and 20.7%, respectively. For patients in group 1, celiac drainage quantity and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r = 0.552, 0.748, 0.923, P 〈 0.01) with APACHE Ⅱ scores. CONCLUSION: Combined indwelling catheter celiac drainage and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monitoring, short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 (SVVH), gastrointestinal TCM ablution, respiration support have preventive and treatment effects on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of fulminant acute pancreatit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lminant acute pancreatitis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Indwelling catheter Disposable central venous catherization Celiac drainage Intra- abdominal pressure monitoring Combined treatment
下载PDF
恶性心包积液置管引流并腔内化疗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红梅 罗健 +1 位作者 廖国清 刘鹏辉 《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5年第12期947-948,共2页
为探讨B超引导下心包内穿刺并置管引流加腔内化学药物注入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对58例恶性心包积液患者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进入心包腔后置入导丝,沿导丝将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心包腔,彻底引流后每周给予化学药物治疗。经治疗后17例完... 为探讨B超引导下心包内穿刺并置管引流加腔内化学药物注入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对58例恶性心包积液患者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进入心包腔后置入导丝,沿导丝将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心包腔,彻底引流后每周给予化学药物治疗。经治疗后17例完全缓解,21例部分缓解,有效率为65.5%。无心包缩窄及窦道形成。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心包内穿刺置管引流加腔内化疗治疗恶性心包积液,具有方便、有效、安全等特点,有助于延长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包积液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引流 抗肿瘤药/治疗应用
下载PDF
经皮缝扎阻断小隐静脉回流降低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静脉瘀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查选平 周赤龙 +2 位作者 金钟鸣 张彩明 李焱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09年第3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缝扎小隐静脉干及其大部分属支以阻断静脉回流对减轻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瘀血的优越性。方法对40例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分成2组。A组在外踝尖水平以下1cm处将小隐静脉干分离并结扎... 目的探讨经皮缝扎小隐静脉干及其大部分属支以阻断静脉回流对减轻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瘀血的优越性。方法对40例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分成2组。A组在外踝尖水平以下1cm处将小隐静脉干分离并结扎。B组以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的中点为圆点,半径为2cm的在外踝尖水平以下的半圆周上用1号丝线经皮交叉缝扎(深度至深筋膜层下)以阻断小隐静脉干及其大部分属支的静脉回流。对两组处理蒂部小隐静脉的耗时和皮瓣发生坏死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B组处理蒂部小隐静脉的耗时(平均1.52min)明显少于A组(平均10.5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有1例皮瓣不完全坏死(发生率为5%),A组有4例皮瓣不完全坏死(发生率为20%),但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蒂的远端经皮缝扎小隐静脉干及其大部分属支减轻静脉血倒灌的效果确切,而且操作更简单、更省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皮瓣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静脉回流
原文传递
不同下肢摆放角度对俯卧位胸腰椎手术患者静脉回流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鹏 崔学军 +6 位作者 倪娜 李爽 刘晨霞 王宁 李俊 刘明君 曲宗阳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0年第23期3243-3247,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下肢摆放角度对俯卧位胸腰椎手术患者静脉回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北京医院手术室行择期俯卧位胸腰椎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需要将其分为低角度组51例,传统角度组54例。以手术前后超声下下肢... 目的:探讨不同下肢摆放角度对俯卧位胸腰椎手术患者静脉回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北京医院手术室行择期俯卧位胸腰椎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需要将其分为低角度组51例,传统角度组54例。以手术前后超声下下肢静脉血流变化为主要观察指标,以下肢皮温改变、腿围变化为次要观察指标,比较不同下肢摆放角度对患者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超声下左、右两侧腘静脉和左、右两侧胫后静脉的血流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左、右踝上10 cm腿围变化和左、右髌骨上15 cm腿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皮温变化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胸腰椎手术患者的下肢摆放角度可能影响其静脉回流,手术室护士在体位摆放时应当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 俯卧位 胸腰椎手术 静脉回流
原文传递
远端扩髓结合负压引流在无静脉吻合末节再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邢动 王海峰 +3 位作者 燕磊 丁涛 邱中杰 夏添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69-370,共2页
目的报告远端扩髓与负压引流相结合在元静脉吻合条件下手指末节再植中的疗效。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7年5月,我们对末节断指患者8例8指进行再植,均无静脉吻合条件,术中采用直径2.0mm钻头扩大离断指体髓腔,同时使用侧方开孔的静脉留... 目的报告远端扩髓与负压引流相结合在元静脉吻合条件下手指末节再植中的疗效。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7年5月,我们对末节断指患者8例8指进行再植,均无静脉吻合条件,术中采用直径2.0mm钻头扩大离断指体髓腔,同时使用侧方开孔的静脉留置针进行负压引流。结果再植8指,1指因吸烟导致部分坏死,其余7指均顺利存活。术后随访时间1.5—4.0个月,平均2.0个月,存活指体外观满意。结论远端扩髓与负压引流相结合这种新型术式在无静脉吻合条件下手指末节再植中能提高再植成活率,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植术 治疗结果 手指末节 静脉回流
原文传递
肺叶切除术后早期抗凝对出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宣丽真 钟鸣 诸杜明 《中国临床医学》 2011年第5期628-630,共3页
目的:了解肺叶切除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是否增加患者早期出血的风险。方法:选取18例行肺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抗凝组与非抗凝组。抗凝组在术后12~24 h开始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每天1次;非抗凝组不给予低分子肝素。所有患者术前... 目的:了解肺叶切除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是否增加患者早期出血的风险。方法:选取18例行肺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抗凝组与非抗凝组。抗凝组在术后12~24 h开始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每天1次;非抗凝组不给予低分子肝素。所有患者术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麻醉诱导前桡动脉抽血检测血栓弹力图(TEG)。患者术后入外科监护室,查血常规、TEG;术后第1、第2天晨6点查血常规;术后第1天晨9点查TEG。监测术后第1、第2天胸管引流量。结果:用低分子肝素前(即术毕至次晨6点)胸管引流量:抗凝组0~397 mL,平均(189.11±155.71)mL;非抗凝组20~340 mL,平均(256.11±102.86)mL。平均每小时胸引量:抗凝组(9.77±8.03)mL,非抗凝组(14.91±5.99)mL,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14)。开始用低分子肝素后24h(即术后第1天晨6点至术后第2天晨6点)胸管引流量:抗凝组为45~550 mL,平均(291.11±198.74)mL;非抗凝组为160~530 mL,平均(323.33±121.78)mL;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68)。抗凝组术后即刻和使用低分子肝素后的TEG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均>0.05);非抗凝组术后即刻的TEG各项指标和术后第1天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2组术前TEG比较和术后第1天的TEG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抗凝组抗凝后血常规中血红细胞计数较抗凝前平均下降(0.36±0.76)×109/L,非抗凝组平均下降(0.18±0.22)×109/L,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01)。结论:肺叶切除术后12~24 h开始应用预防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抗凝并不增加术后早期出血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 低分子肝素 肺叶切除术 胸管引流量 血栓弹力图
下载PDF
鸦胆子油乳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 被引量:8
20
作者 童康尔 李志丹 +2 位作者 朱伟伟 左芬 彭涛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433-435,共3页
目的观察鸦胆子油乳剂胸腔内注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经病理或细胞学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行胸腔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术引流胸腔积液后,治疗组... 目的观察鸦胆子油乳剂胸腔内注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经病理或细胞学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行胸腔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术引流胸腔积液后,治疗组胸腔内注入鸦胆子油乳100 mL/次;对照组胸腔内注入博来霉素45mg/次,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75.0%)与对照组(76.3%)相近(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15.0%)轻于对照组(63.2%)(P<0.05)。结论 鸦胆子油乳胸腔内注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积液 恶性/药物疗法 博来霉素/治疗应用 乳状剂 鸦胆子/治疗应用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引流术 随机分配 治疗结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