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荒漠人工植被区浅层土壤水分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0
1
作者 潘颜霞 王新平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0-256,共7页
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及时间动态特征有助于在水文过程与生态格局之间建立定量的联系,由于土壤水分对整个地球系统的重要性,它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日益引起水文界的广泛关注。干旱荒漠区年降水量稀少,土壤水分在整个生物过程中的作用就... 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及时间动态特征有助于在水文过程与生态格局之间建立定量的联系,由于土壤水分对整个地球系统的重要性,它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日益引起水文界的广泛关注。干旱荒漠区年降水量稀少,土壤水分在整个生物过程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试验于2005年4月到10月在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人工植被区进行,主要观测1956年植被区表层(0—15cm)和亚表层(15—30cm)土壤水分的空间格局与动态分布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工植被区表层土壤水分含量明显高于亚表层,其空间变异程度为中等,空间分布的时间差异性显著;降雨是引起干旱沙地表层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决定因素,植物根系是引起亚表层水分空间变异的重要因素。从不同微地形来看,土壤水分含量值表现为丘间低地>背风坡>迎风坡,变异程度丘间低地小于迎风坡和背风坡;地形是决定背风坡表层和亚表层以及迎风坡亚表层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而迎风坡表层土壤水分变化受风力等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植被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空间变化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坡面土壤水分变异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7
2
作者 张继光 陈洪松 +3 位作者 苏以荣 梁洪波 孔祥丽 张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7-93,共7页
为探明土地利用方式、地形、微地貌等环境因子对喀斯特山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影响,应用植被数量生态学中的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方法(DCCA)在一典型坡面上研究了表层(0~15cm)土壤水分变异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数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为探明土地利用方式、地形、微地貌等环境因子对喀斯特山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影响,应用植被数量生态学中的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方法(DCCA)在一典型坡面上研究了表层(0~15cm)土壤水分变异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数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取样时段内坡面土壤质量含水率均值介于21.36%~32.58%之间,季节变化明显,均呈现中等变异特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均呈明显的"四峰型"波动,土壤平均含水率以自然植被最高,撂荒地和坡耕地次之,人工林最低。DCCA的排序结果显示,土层深度、有机碳含量、土地利用方式和裸岩率对坡地土壤水分变异及其季节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土壤体积质量和坡度的影响次之,坡位和海拔的影响最小。鉴于喀斯特坡面地形及微地貌的复杂性,后续研究还需要加大采样间隔和密度,并综合考虑坡向、坡面曲率、汇水分布面积等因素对土壤水分变异的影响,并结合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状况,探讨适应喀斯特坡地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农业工程措施和生态重建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 土壤水分 变异 坡面 DCCA排序 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中下游表层土壤盐分空间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莫治新 尹林克 文启凯 《干旱区研究》 CSCD 2004年第3期250-253,共4页
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 33团为研究区 ,根据植被的变化选取土壤样点 ,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对表层 (0~ 30cm)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 ,并绘出盐分的等值线图。结果表明 :土壤盐分数据符合对数正态分布 ,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空... 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 33团为研究区 ,根据植被的变化选取土壤样点 ,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对表层 (0~ 30cm)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 ,并绘出盐分的等值线图。结果表明 :土壤盐分数据符合对数正态分布 ,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空间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 土壤盐分 空间变异 植被
原文传递
荒漠人工固沙植被区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性 被引量:28
4
作者 潘颜霞 王新平 +2 位作者 苏延桂 何明珠 贾荣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93-1000,共8页
表层土壤水分具有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异性。研究的目的:(1)揭示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区浅层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性特征;(2)确定驱动土壤水分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在人工固沙植被区内一个4500m2的网格样地上每隔10m设置取样点,在连续7个月... 表层土壤水分具有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异性。研究的目的:(1)揭示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区浅层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性特征;(2)确定驱动土壤水分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在人工固沙植被区内一个4500m2的网格样地上每隔10m设置取样点,在连续7个月的时间内(2005年4~10月),每隔15d用时域反射仪测量各样点表层以下15cm和30cm深度的土壤容积含水量。结果表明,该区网格尺度上浅层土壤水分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其变异性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而减小;相对海拔是驱动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作用在降雨后尤为显著,且其对土壤下层的影响比上层更明显;植被和土壤水分含量的相关性时间序列与相对海拔一致——降雨使其相关性增加;土壤质地(土壤粒径分布)和土壤水分含量的相关性时间序列特征与植被和相对海拔相反,且其对土壤上层的影响比下层更明显。因此,在沙坡头荒漠人工固沙植被区,降雨后的短暂湿润期,地形和植被是驱动浅层土壤水分变异的主要影响因子,而随着降雨之后土壤逐渐变干,土壤质地的影响变得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植被 荒漠 土壤水分 空间变异性 影响因子
下载PDF
不同植被类型沙地表层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被引量:20
5
作者 潘颜霞 王新平 +1 位作者 苏延桂 高艳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6-109,186,共5页
通过对沙坡头地区不同植被类型沙地土壤表层水分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表明,该区不同植被类型沙地土壤表层水分的分布均符合正态分布,降雨使表层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减小,空间自相关性减弱,分维数减小,空间自相关范围由干旱时的5 m左右内... 通过对沙坡头地区不同植被类型沙地土壤表层水分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表明,该区不同植被类型沙地土壤表层水分的分布均符合正态分布,降雨使表层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减小,空间自相关性减弱,分维数减小,空间自相关范围由干旱时的5 m左右内变化扩大到几十米,土壤表层水分的空间依赖性增强;在土壤表层水分含量极低的情况下,土壤表层水分的空间变异性规律与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一致;在土壤水分含量不是很低的情况下,其空间变异性与土壤表层水分含量变化趋势相反,流沙地、柠条地A、柠条地B、油蒿地、1956年人工固沙植被区土壤表层水分空间变异性与土壤表层水分含量关系发生改变的转折点,分别在土壤表层体积水分含量为1.5%,2.5%,3%,3%,4%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土壤表层水分 空间变异性
下载PDF
基于MODIS-EVI的重庆植被覆盖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朱林富 谢世友 +1 位作者 杨华 马明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6992-7002,共11页
利用MODIS-E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结合距平百分率、变异系数和分布指数对2000—2015年重庆植被覆盖度变化时空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重庆植被年际、夏、秋季和2008—2015年春季以中覆盖度为主,冬季以及2000—2007年春季以... 利用MODIS-E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结合距平百分率、变异系数和分布指数对2000—2015年重庆植被覆盖度变化时空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重庆植被年际、夏、秋季和2008—2015年春季以中覆盖度为主,冬季以及2000—2007年春季以低覆盖度为主。(2)植被覆盖年际变化不明显;劣覆盖度在2000、2002、2003年春季,2001、2006年秋季以及2011年冬季异常偏多;低覆盖度在2000、2001年秋季异常偏多;高覆盖度在2000、2008年秋季和2014年春季异常偏少。(3)植被的波动变化除了冬季以中度为主外,年际、春、夏、秋季均以轻度为主;稳定比例最高为夏季,轻度比例最高为秋季,中度和重度比例最高为冬季。(4)稳定和轻度波动类型主要分布在山地森林和草地区,中度和重度波动类型主要是城镇、水域及其周边区域。在400m以下,植被变化为重度波动;在400—800m,植被年际和夏季趋于稳定分布,而春、秋、冬季为轻度波动;在800—1300m,植被年际和夏季为中度波动,春、秋、冬季为稳定分布;在1300m以上,植被年际和夏季呈现轻度波动,春季为中度波动,秋、冬季为稳定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MODIS-EVI 像元二分模型 变异系数 分布指数 时空分异
下载PDF
河西走廊斑块植被区表层土壤粒径及其分形维数的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18
7
作者 樊立娟 胡广录 +3 位作者 廖亚鑫 王德金 张东国 王嘉勇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68-1075,共8页
结合描述性统计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对河西走廊典型斑块植被区表层土壤粒径及其分形维数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该样地表层土壤粒径(d)主要以细砂(0.25 mm≥d〉0.075 mm)和中砂(0.5 mm≥d〉0.25 mm)为主,两者占土壤... 结合描述性统计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对河西走廊典型斑块植被区表层土壤粒径及其分形维数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该样地表层土壤粒径(d)主要以细砂(0.25 mm≥d〉0.075 mm)和中砂(0.5 mm≥d〉0.25 mm)为主,两者占土壤颗粒组成的88.33%,分形维数为1.09-2.12;②分形维数与粗砂(d〉0.5 mm)、中砂、细砂的质量含量分别成负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都较小,而与粉砂(d≤0.075 mm)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94,P〈0.01);③粗砂含量和细砂含量变异函数的最佳理论拟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且空间自相关性较强,空间自相关分别为29.4 m和37.5 m;分形维数、中砂含量和粉砂含量变异函数的最佳理论拟合模型均为线状模型,空间自相关性较弱,且自相关为167.24 m,由随机因素引起的变异占总变异的比例较大;④土壤颗粒组成的普通Kriging插值结果表明,粗砂含量和中砂含量在样地东北方位分布的比重较大,与细砂含量和粉砂含量的分布成相反的分布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植被 土壤粒径 分形维数 空间变异 河西走廊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分动态特征 被引量:15
8
作者 傅子洹 王云强 安芷生 《地球环境学报》 2015年第3期188-194,共7页
为掌握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不同植被类型下0~500cm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剖面变异规律,采用定位观测和经典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本文研究了陕西神木六道沟小流域老爷满渠4种不同植被类型(杏树、杨树、沙蒿以及柠条)下的... 为掌握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不同植被类型下0~500cm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剖面变异规律,采用定位观测和经典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本文研究了陕西神木六道沟小流域老爷满渠4种不同植被类型(杏树、杨树、沙蒿以及柠条)下的土壤水分状况。结果表明:在气象、地形、地貌、土壤等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同种植被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具有较高一致性,表层(0~40cm)土壤含水量在雨季显著大于旱季,并且上层土壤水分(0~40cm)的变异程度大于下层(40~500cm);不同植被类型间,杏树地土壤含水量在垂向的变化趋势最稳定,杨树地和沙蒿地次之,柠条地最剧烈。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水分动态特征与剖面分布具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土壤含水量 时空变异性 六道沟小流域
下载PDF
基于SPOT VEGETATION数据的海南岛年际植被变化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章明 张培松 +3 位作者 刘洪斌 武伟 罗微 林清火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8-153,共6页
基于1998-2007年逐旬的SPOT-VEGETATION NDVI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MVC(Maximum ValueComposites)技术生成了每年的最大化NDVI(MNDVI)影像,结合均值法、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像差异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海南岛植被变化情况,得出岛内近10 a植... 基于1998-2007年逐旬的SPOT-VEGETATION NDVI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MVC(Maximum ValueComposites)技术生成了每年的最大化NDVI(MNDVI)影像,结合均值法、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像差异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海南岛植被变化情况,得出岛内近10 a植被变化总体趋势及时空分布.结果显示,近10 a来海南岛植被生长状况呈下降趋势,且从东部到西部呈现明显的衰退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探测器 最大归一化植被指数 植被变化 海南岛
下载PDF
鄂尔多斯沙地不同退牧年限植物群落多样性及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硕 贺康宁 王晓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86-592,共7页
根据内蒙古鄂尔多斯退牧还草工程近30年的12个样地植被数据,将其按植被盖度分为半流动沙地(退牧5~10年)、半固定沙地(退牧15~20年)和固定沙地(退牧25~30年),以空间代替时间顺序采用α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 根据内蒙古鄂尔多斯退牧还草工程近30年的12个样地植被数据,将其按植被盖度分为半流动沙地(退牧5~10年)、半固定沙地(退牧15~20年)和固定沙地(退牧25~30年),以空间代替时间顺序采用α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以及β变异性Sorenson指数的方法,分析了退牧年限与沙地植被群落多样性和变异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退牧20年为群落敏感期,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在退牧30年间变化趋势相近,均匀度Pielou指数变化幅度较大,退牧15年物种分布最均匀,退牧20年时均匀度最小且随退牧年限先上升后下降;(2)草本层在退牧5~10年中Shannon-Wiener指数(0.99)和Pielou均匀度指数(1.25)较高,退牧15~20年后草本层逐渐被灌木半灌木层替代;(3)退牧5~20年的半流动与半固定沙地群落变异性大,退牧20~30年群落变异性相对较小;退牧5~20年,当地优势种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种群和羊柴(Hedysaru mlaeve)种群变异系数相近约为1.2,退牧30年左右油蒿变异系数是羊柴2倍多且油蒿种群发展较快。研究表明,退牧5~10年敏感期需禁牧管理,退牧15年灌木丛多样性和优势性较稳定宜采取轻度放牧管理,退牧30年左右,油蒿种群与羊柴种群种间竞争加剧,且前者有替代后者的趋势,管理时应注意防止群落组成结构单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退牧还草 植物多样性 植物变异性
下载PDF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碱解氮空间变异性及预测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振明 余新晓 +3 位作者 徐娟 甘敬 王小平 李金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18,共7页
为研究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碱解氮空间变异性并预测碱解氮含量,应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5种植被类型下土壤碱解氮在不同土层(A、B、C层)的空间变异特征,同时结合GIS,分析了该地区植被类型和土壤碱解氮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多水... 为研究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碱解氮空间变异性并预测碱解氮含量,应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5种植被类型下土壤碱解氮在不同土层(A、B、C层)的空间变异特征,同时结合GIS,分析了该地区植被类型和土壤碱解氮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多水平贝叶斯方法建立了该地区森林土壤碱解氮预测模型。结果表明:①不同土壤层中阔叶林地的土壤碱解氮含量最高,针叶林地含量最低;各植被类型土壤碱解氮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②5种植被类型土壤碱解氮在土壤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异程度均无明显的规律,但变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③该区土壤碱解氮含量的空间分布表现为条状和斑块状分布;土壤碱解氮含量在研究区西南部较高,而中部含量偏低;该区疏林地、灌木林地、针叶林地土壤碱解氮的含量普遍小于阔叶林地和针阔混交林地。④植被类型和海拔对土壤碱解氮含量都有一定的影响,其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土壤碱解氮 空间变异 预测模型
下载PDF
生物多样性遥感监测尺度选择及制图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方彬 陈波 张元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8-81,共4页
利用基于空间变异理论的生物多样性遥感监测方法研究洛河流域植被生物多样性,结合半方差函数探讨植被指数用于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最佳研究尺度,并分析各植被指数与生物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据此制作洛河流域生物多样性等级分布图。研究表明... 利用基于空间变异理论的生物多样性遥感监测方法研究洛河流域植被生物多样性,结合半方差函数探讨植被指数用于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最佳研究尺度,并分析各植被指数与生物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据此制作洛河流域生物多样性等级分布图。研究表明:在研究生物多样性时,不同的植被指数对应不同的最佳尺度,NDVI、MSAVI和RVI的最佳尺度为3×3像元,ARVI、EVI和NLI为4×4像元,SAVI为7×7像元;通过制图研究得出该地区生物多样性水平较高,保护措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植被指数 空间变异 尺度选择 制图
下载PDF
基于GIMMS、VGT和MODIS的中国东部植被指数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侯美亭 赵海燕 +1 位作者 王筝 延晓冬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0-299,共10页
GIMMS NDVI、VGT NDVI和MODIS NDVI/EVI是目前在植被变化有关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植被遥感数据,它们之间的差异也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在分析这些数据之间的差异时,较少有研究注意到植被本身固有的季节循环可能夸大了各数据间的相关关系... GIMMS NDVI、VGT NDVI和MODIS NDVI/EVI是目前在植被变化有关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植被遥感数据,它们之间的差异也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在分析这些数据之间的差异时,较少有研究注意到植被本身固有的季节循环可能夸大了各数据间的相关关系。应用2000~2006年GIMMS NDVI、VGT NDVI、MODIS NDVI/EVI等不同植被遥感数据,对比了基于这些数据集的中国东部植被年际变化的差异,探讨了植被季节循环对不同遥感数据之间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不同遥感数据提取的植被年际变化特征具有明显的一致性,然而,植被本身固有的季节循环特征掩盖了不同数据集的差异。季节循环去除前,各数据集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季节循环去除后,各数据集的相关性明显降低,但不同数据集在北部区域依然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差异主要出现在南部区域,差异最明显的是GIMMS与MODIS数据,二者在淮河以南的区域几乎不存在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指数 年际变化 季节循环 相关
原文传递
Vegetation greenness modeling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for Northeast Thailand 被引量:6
14
作者 Watinee THAVORNTAM Netnapid TANTEMSAPY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3年第6期1052-1068,共17页
In Northeast Thailand, the climate change has resulted in erratic rainfall and tem- perature patterns. The region has experienced both periods of drought and seasonal floods with the increasing severity. This study in... In Northeast Thailand, the climate change has resulted in erratic rainfall and tem- perature patterns. The region has experienced both periods of drought and seasonal floods with the increasing severity.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greenness based on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in major land cover types in the region. An assess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patterns and vegeta- tion conditions observed from NDVI was made. NDVI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year 2001 to 2009 using multi-temporal Terra MODIS Vegetation Indices Product (MOD13Q1). NDVI pro- files were developed to measure vegetation dynamics and variation according to land cover types.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i.e. rainfall and temperature, for a 30 year time span from 1980 to 2009 was analyzed for their patterns. Furthermore, the data taken from the period of 2001-2009, were digitally encoded into GIS database and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monthly rainfall and temperature maps were generated based on kriging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in NDVI values for both deciduous and evergreen forests. The highest productivity and biomass were observed in dry evergreen forests and the lowest in paddy fields. Temperature was found to be increasing slightly from 1980 to 2009 while no significant trends in rainfall amounts were observed. In dry evergreen forest, NDVI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rainfall but was significan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emperature. These re- 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overall productivity in dry evergreen forest was affected by increasing temperatures. A vegetation greenness model was developed from correlations between NDVI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using linear regression. The model could be used to observe the change in vegetation greenness and dynamics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vegetation greenness climate variability MODELING
原文传递
小尺度草地土壤植被空间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徐冰 陈亚新 郭克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3-175,180,共4页
以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地小尺度(20m×20 m)土壤水分、EC、全氮含量及地上植被干物质量为研究对象,运用地质统计学方法,从统计特征、合理采样数、变异函数等方面分析了土壤特性与植被的空间变异性,认为其均呈现近似正态分布并具... 以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地小尺度(20m×20 m)土壤水分、EC、全氮含量及地上植被干物质量为研究对象,运用地质统计学方法,从统计特征、合理采样数、变异函数等方面分析了土壤特性与植被的空间变异性,认为其均呈现近似正态分布并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成果初步揭示了该区域土壤、植被的空间结构变化,对干干旱草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尺度 草地 土壤 植被 空间变异
下载PDF
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植被区土壤水分与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宏伟 胡广录 +2 位作者 刘桂民 廖亚鑫 王德金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25-1331,共7页
以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植被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特征及两者相关性进行研究,并对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函数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1)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性最... 以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植被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特征及两者相关性进行研究,并对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函数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1)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性最为强烈,C_V=1.780;而40~6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性最为强烈,C_V=0.561。(2)0~1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均为指数模型;0~6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函数理论模型为纯块金模型;而60~1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函数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和球状模型。(3)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相应的增加,且二者之间呈显著对数相关关系,R^2=0.95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植被 土壤水分 土壤有机质 空间变异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核心区植被变化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8
17
作者 杜际增 崔保山 隋皓辰 《环境生态学》 2019年第8期10-20,共11页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青藏高原和高寒地区生态系统产生显著的影响,气温的不断升高和降水格局的不断变化,导致地表植被已经发生了卫星可以检测到的变化。通过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最长连续记录,以500 m空间分辨率16 d/次的MOD13A1数据...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青藏高原和高寒地区生态系统产生显著的影响,气温的不断升高和降水格局的不断变化,导致地表植被已经发生了卫星可以检测到的变化。通过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最长连续记录,以500 m空间分辨率16 d/次的MOD13A1数据,描述2000—2013年青藏高原核心区土地覆被变化的时间趋势和空间变异性。通过对那曲地区和长江黄河源区(SRYY)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和气象资料的比较,发现气候因子在生长期或全年的变化是引起地表植被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在严重低温胁迫下,那曲西北地区大面积裸地由于气候变暖变成植被覆盖区,而部分植被覆盖区由于降水减少,植被面积和密度呈下降趋势。在长江黄河源区中,随着气温和降水的增加,大部分地区的植被都呈现出转好的趋势,使得低覆盖和中覆盖植被在较大区域内转变为高覆盖植被。在空间上,青藏高原核心区植被动态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在海拔上,植被分布平均高程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在坡向上,那曲地区阳坡的植被退化面积明显大于其他坡向;在坡度上,长江黄河源区植被分布的平均坡度比那曲低0.07°。通过对比分析,在青藏高原核心区这种特殊的寒冷干旱环境下,低温和干旱胁迫的变化是导致植被演变的主要驱动力,而气候因素对植被的影响会由于区域地形特征而产生明显的差异。因此,青藏高原核心区植被演变的时空特征是由气候变化和地形特征共同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动态变化 时空变异 归一化植被指数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我国春季降水与青藏高原东南部冬季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7
18
作者 周定文 范广洲 +3 位作者 华维 李学敏 刘雅勤 王永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49-656,共8页
利用1982年1月~2001年12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台站实测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初步分析了我国春季降水与青藏高原冬季植被变化的关系。结果发现,我国春季降水与青藏高原冬季NDVI有较明显... 利用1982年1月~2001年12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台站实测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初步分析了我国春季降水与青藏高原冬季植被变化的关系。结果发现,我国春季降水与青藏高原冬季NDVI有较明显的相关关系。一般而言,高原冬季NDVI大值年时,贵州至两广地区降水减少,两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降水增加,长江流域以北至东北的广大地区降水将减少,特别是黄河与长江之间地区降水量偏少可达40 mm以上。高原冬季NDVI与我国东部季风区春季降水的相关系数呈"-+-"的分布状态。100°E^130°E各月降水及其差值时空剖面分析也可看到其差异。文章也初步分析了高原冬季NDVI大值年和小值年春季海平面气压场、850 hPa风场、500 hPa高度场以及700 hPa垂直运动场的差异,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到,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的差异也同样明显。可见,青藏高原冬季NDVI的大小将通过改变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春季大气环流的分布状态,导致冬季风和夏季风爆发和进退差异,从而引起我国春季降水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被变化 归一化植被指数 春季降水 大气环流
下载PDF
采样尺度对北京山区典型流域森林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影响——以密云潮关西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余新晓 耿玉清 +1 位作者 牛丽丽 岳永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62-166,共5页
不同覆被条件下土壤质量演变规律的研究是持续利用森林土壤资源的基础(Naeletal.,2004)。由于山地地表起伏不定且植被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不同的格局,导致了森林土壤巨大的空间变异性,并给森林土壤研究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国外不少学者... 不同覆被条件下土壤质量演变规律的研究是持续利用森林土壤资源的基础(Naeletal.,2004)。由于山地地表起伏不定且植被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不同的格局,导致了森林土壤巨大的空间变异性,并给森林土壤研究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国外不少学者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手段,研究了不同林木种类、树冠空间位置、植被镶嵌斑块以及不同土壤类型等对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养分因子变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森林土壤养分 采样尺度 空间变异 采样数
下载PDF
Separating impacts of vegetation change and climate variability on streamflow using hydrological models together with vegetation data 被引量:6
20
作者 LI HuiYun ZHANG YongQiang WANG BenDe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7期1964-1972,共9页
Vegetation information is seldom considered in lumped conceptual rainfall-runoff models.This paper uses two modified rainfall-runoff models,the Xinanjiang-ET and SIMHYD-ET models in which vegetation leaf area index is... Vegetation information is seldom considered in lumped conceptual rainfall-runoff models.This paper uses two modified rainfall-runoff models,the Xinanjiang-ET and SIMHYD-ET models in which vegetation leaf area index is incorporated,to investigate impacts of vegetation change and climate variability on streamflow in a Southern Australian catchment,the Crawford River experimental catchment,where Tasmanian blue gum plantations were introduced gradually from 1998 till 2005.The Xinanjiang-ET and SIMHYD-ET models incorporate remotely-sensed leaf area index(LAI) data obtained from the 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AVHRR) on board NOAA polar orbiting satellites.Compared to the original versions,the Xinanjiang-ET and SIMHYD-ET models show marginal improvements in runoff simulations in the pre-plantation period(1882-1997).The calibrated Xinanjaing-ET and SIMHYD-ET models are then used to simulate plantation impact on streamflow in the post-plantation period.The total change in streamflow between the pre-plantation and post-plantation periods is 32.4 mm/a.The modelling results from the two models show that plantation reduces streamflow by 20.5 mm/a,and climate variability reduces streamflow by 11.9 mm/a.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crease in plantations can reduce streamflow substantially,even more than climate vari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etation change climate variability streamflow leaf area index hydrological model Crawford Rive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